请问10多个月孩子见到奶奶 晚上回家睡觉惊吓怎么回事 好几次了?

老人 0 31

请问10多个月孩子见到奶奶 晚上回家睡觉惊吓怎么回事 好几次了?,第1张

请问10多个月孩子见到奶奶 晚上回家睡觉惊吓怎么回事 好几次了?
导读:不是见到奶奶的问题,是年轻父母的问题!因为年轻父母带孩子没有一些特殊情况的知识而造成的,听说过夜哭郎吗?这就是一岁以下小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经历过,处理过这种情况的老人,会把知识传给下辈人的,你们如果没有接受过这种知识,遇上夜哭郎的情况也是

不是见到奶奶的问题,是年轻父母的问题!因为年轻父母带孩子没有一些特殊情况的知识而造成的,听说过夜哭郎吗?这就是一岁以下小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经历过,处理过这种情况的老人,会把知识传给下辈人的,你们如果没有接受过这种知识,遇上夜哭郎的情况也是没办法,医生也没办法,因为它不是病,有这方面知识的,很简单就解决了,孩子不再哭就好了,你们孩子的情况是另一种情况,民间俗称丢魂,就是带孩子出远门,四来时孩子是睡着了,或是半路上孩子睡着了,应该叫魂,就是叫着孩子的名字往回走,一路上多叫几次就不会出现惊醒哭闹的情况了,否则就会睡的好好的,忽然惊醒并有哭闹现象,这种哭闹没有夜哭郎那种厉害,夜哭郎哪是真没办法,哭闹不止,这种轻的多,造成夜哭郎情况的是带,这种是丢,带者送,丢者叫,夜哭郎情况大多是其父亲没这方面知识造成的,家里有孩子的,大门上挂红旗,民风,一般人不会轻易去串门,特别是晚上,怕造成夜哭郎情况,往往是其父亲外出夜归,进家门前没有做应有处理就进门了,正确的做法是:先到有熟人的地方坐坐,喝水,吸烟,说会话,回家时打净身上风尘,进门前散清水,已经出现夜哭郎情况的,火送,过去都用谷草点火,抱着孩子过过火三次,口中念送语就好,叫的方法:晚上孩子睡着后,一人抱孩子在内,一人在外窗下,站一石或砖上,口中念:脚采高山,远近都听见,然后叫孩子名字,问回来没有?屋里八答:回来了,如此一次,几十分钟后再来一次,共三次好,别说是迷信,科学家解释不通,但是就是管用,尽管试,祝福你们,OK。

假期期间,孩子一般会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住几天,可是有的孩子就不喜欢回爷爷奶奶家,比如,我的外甥。我的姐姐和姐夫相恋了长达8年之后步入了婚姻,婚后有了孩子,婆婆不给带孩子,姐姐就没有去工作了,安心的在家照顾孩子的起居,在教育孩子上可谓是花了很多的心思。孩子很优秀,学习成绩好,人也聪明,身边的人没有不喜欢他的,爷爷奶奶也喜欢,可孩子却不喜欢他们。询问过后才知道是这几个原因。

一、爷爷奶奶对他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好。

记得有一次孩子回奶奶家,叔叔家的孩子也在,下午的时候,奶奶怕孩子们饿,就给孩子们蒸鸡蛋吃,老家是村里的,家里还养着鸡,奶奶就给叔叔家的孩子蒸了个土鸡蛋,而给我外甥蒸的鸡蛋却是外面买的鸡蛋。两种鸡蛋不管是从颜色来看,还是口感来看,孩子虽小,却是看明白了。奶奶以为自己的行为孩子不懂,其实,孩子虽小,可是你疼或者不疼,孩子心里明镜似的。都是自己的孙子,很想问问吃你一个土鸡蛋都浪费了

二、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好。

老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用在家庭中,未必是这样。家里孩子多的,肯定会分出个厚此薄彼的。比如,上述的奶奶就二儿子和二儿媳,就比对大儿子和大儿媳好。虽说孩子的爸妈不会有意和孩子说这些事情,可是却会和身边的人抱怨几句,发发牢骚,孩子就会有可能听到。妈妈受了委屈,孩子虽小,却也能明白其中的大致意思。

一位作家曾说过:「孩子和谁睡,就是谁的孩子。」这话不假。

我从小和姑姑睡,和她感情最好,有心里话都和她说。我妈常说我投错胎,应该钻到姑姑肚子里才对。我从没反驳过,在我心里,我最亲姑姑。

小时候,父母忙着工作,奶奶照顾弟弟,就姑姑带我睡觉,我怕黑,姑姑总把我抱在怀里讲故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发,唱着「小宝贝快快睡」把我哄睡;从小到大,我被同学欺负,被老师表扬,所有的小秘密,都在睡前的时光里,一点一滴的和姑姑分享,在那些身体接触,心灵沟通的黑夜里,我们的感情早已超越母女。

本该妈妈给我的温暖和关爱,姑姑全部都给我了;本该母女之间的亲暱,我也全部回报给了姑姑。

孩子和谁睡,就和谁亲,是有科学依据的

19世纪,精神分析学家勒内施皮茨,跟踪拍摄过一群没有妈妈照顾的婴儿,为期一年,得出结论:婴儿对妈妈的依恋关系是会消失或转移的,同时,错过的依恋关系是不可逆转的。

一群婴儿由妈妈照顾三个月后,由育婴园的护士照顾。这些孩子普遍发生了变化,不是反应迟钝,就是情绪低落,施皮茨认为,护士照顾婴儿是在履行职责,因此未能和婴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这时候,依恋关系是消失的。

另一群婴儿,则在妈妈离开后,由家庭的其他养育者,比如爷爷奶奶照顾,这些照顾者,对孩子充满爱,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那么,这些孩子会把对妈妈的依恋关系转移到养育者身上。

这个结论,和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儿童心理学表示,婴儿人际交往关系发展的顺序是:亲子关系—玩伴关系—群体关系。

1岁前,是亲子关系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妈妈通过身体接触,情感交流,对孩子的及时回应来建立依恋关系;如果,妈妈的角色被其他养育者代替,孩子的情感依恋自然全盘转移到其他养育者身上。

1岁以后,孩子开始建立玩伴关系,就算孩子对亲子关系还有渴求,但因为1岁前妈妈爱意的缺失,1岁以后母子母女发展的关系也只能是玩伴关系,很难弥补回亲子关系。

安安妈是个职场女强人,孩子三个月大就回归职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奶奶照顾。后来,她也觉得亏欠孩子,一有空就带孩子玩耍,孩子慢慢也和她亲近起来,但她疑惑的是,孩子白天和她在一起都很开心,但一到睡觉,一定要找奶奶。

这种情况,就是错过了1岁前的亲子关系建立期。在安安最需要依恋的时候,是奶奶满足了他的需求,奶奶也比妈妈具备了更多安全感的给予。换句话说,孩子最愿意亲近的人,是和自己连接了依恋关系的照顾者。

和谁睡,孩子就愿意和谁亲

和父母不亲密的孩子,伤害的并不只是依恋关系。对孩子来说,1岁前未被父母满足依恋关系,会导致内心安全感的缺乏,这种缺乏会伴随孩子一生。

有一位女演员,曾参加一场心理游戏。心理老师让她在「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好友」中依次划掉一个人,最后人生只能留下一人,她毫不犹豫地先划掉了爸爸妈妈,然后划掉好友,最后万般不舍划掉外公。

她很认真地说:「如果只能留下一个人,我要我外婆,我很爱她。」

她的父母,在她一出生就去了日本,她跟着外公外婆长大。成人后的她,和父母的关系非常寡淡,就连结婚也没经过父母同意。

她向心理老师坦诚:「我心里有很多缺失,每次有什么事,我一定要去外婆家,和她一起午睡,躺在她边上睡一场,就像自己充电了一样。」

《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写道:「如果在3岁之前,妈妈和孩子分离超过两周,那么孩子的被抛弃创伤将是不可逆的,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伤害就越难以弥补。」

没有和父母建立依恋关系的孩子,和代替养育者关系再亲,心里也总有一块缺失的角落。

不少父母对隔代教养有误解,有一种是:既然有长辈带孩子,就全权把孩子交给长辈。邻居家的奶奶提起这事,就很惆怅。

推荐阅读:孩子几岁才能和父母分床、分房睡?4个步骤就4个辅助帮孩子顺利分房睡!

她家儿子儿媳忙,孙子和奶奶亲,也不愿意和爸爸妈妈睡,奶奶看在眼里愁在心里,自己迟早是要回老家的,孙子和父母生分,以后可怎么办?于是,但只要子女在家,她都把时间留给儿子一家。

有一晚,她特意等过了孙子睡觉时间才回家,一开门差点气死过去。儿媳坐在客厅玩手机,孙子在房间玩玩具,儿子在床上呼噜震天。一看见奶奶,小孙子赶紧伸手要抱,揉着眼睛要奶奶带去睡觉。

我们总爱说爱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生命。其实,爱没那么沉重,就比如陪睡,谁全心全意给他讲个故事,睡前给他一个甜甜的吻,一个暖暖的拥抱,孩子能踏实感受到的,就是爱。长辈再细致,也终究比不上爸妈给与子女的爱。

另外一种错误观念是:孩子和长辈亲,我要把孩子抢回来。

亲子节目里曾探讨过一期「隔代教育的焦虑」,有位妈妈,她家孩子和奶奶特别亲,她向专家请教,怎么样把孩子的爱抢回来?

亲子教育专家认为,这种想法非常错误:「孩子和奶奶亲,说明奶奶爱孩子,孩子也爱奶奶,并不存在争夺爱的问题,而应该反思,为什么孩子和你不亲?应该怎么做把关系弥补回来?当你和孩子的关系好了,孩子爱你,也爱奶奶,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的事。」

与其纠结孩子和谁睡,就和谁亲;不如把心思放在让孩子愿意主动和你睡,愿意和你亲。

一位作家说:「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期限的,然而,食物过期可以再买,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孩子是投奔父母而来,而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障自己能亲自养育孩子。

推荐阅读:孩子顶嘴、黏妈妈怎么办?儿童5大心理行为解答

当然,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压力,请长辈协助养育也很锦上添花,但一定要尽力做到,孩子和长辈亲,也和父母亲,更愿意和父母睡。

「爸爸」和「妈妈」,是世界上最有爱的称呼,也是最应该承担责任的称谓。当孩子深情呼唤你时,至少把睡前时光留给孩子。在孩子三岁,尤其一岁前,尽可能多的陪孩子睡,温柔的把他入怀,为他哼唱歌谣,陪着他咿咿呀呀,在他夜醒时及时给予回应。

如果实在做不到,那么至少,赶在孩子睡前回家,花几分钟做到两点:

■多做亲密动作:甜甜的吻,暖暖的拥抱,充满爱意的抚摸……

■多说甜蜜话:我最独一无二的宝贝,晚安……

对孩子来说,兴奋或疲惫的一天结束,在睡前带着父母深沉的爱意进入梦乡,月光下,妈妈温暖的怀抱,会是孩子一生甜蜜的记忆。

愿所有孩子都能和父母睡,和父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