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正文|张楠倩
编辑|绘制菲律宾
今年圣诞节,一群素不相识的中国人从美国家庭手中接过了100多份圣诞礼物。
从12月初开始,居住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华人罗欣和她的朋友、纪录片导演郑琼在朋友圈发起了一场“心愿单爱心活动”。
他们先后分享了32个收养中国残疾儿童的美国家庭的故事,并动员身边的朋友在亚马逊的心愿单上购买这些家庭的礼物,为寒冬中的孩子们送上一份圣诞祝福。出乎意料的是,中国的爱心人士很快买下了他们的愿望清单。“(中国的爱心人士)用行动表明,我们看到了你们(美国收养家庭),我们感谢你们,我们愿意帮助你们。”罗欣说。
受助家庭从最初的3、5个,增加到16个,再到32个……截至圣诞节(12月25日),共有158个家庭已经收到或即将收到礼物。
随着越来越多收养家庭的故事被呈现,罗欣也感到惊讶。起初,她认为收养三个残疾儿童是极限,但事实证明,仍然有五个、七个或最多17个家庭。被收养的孩子有的几个月大,有的十几岁;他们患有各种疾病,比如发育迟缓、罕见遗传病、脊柱裂、失明、肢体残疾……每个孩子都需要专业细致的特殊照顾。
在中国,来自爱心人士的礼物都附有祝福的话语。
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些贫困的美国家庭在中国收养了至少120名残疾儿童。前几年,他们过着贫穷简朴的生活,但今年,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的特别礼物。
有人用脚弄了个指甲刀,因为天生缺胳膊,平时剪指甲很不方便;有人得到了一副新拐杖。之前的拐杖不好用,会造成持续的腰疼;其他人收到了盲文阅读器、大号尿布和特殊医疗用品...
随着收到的爱心礼物越来越多,很多家庭把多余的物品送给更多的贫困和不知名的收养家庭。当这些爱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罗欣和她的朋友们终于感受到了圣诞节的真谛。
罗欣
“我们通常习惯给予,而不是接受”
圣诞节前两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曼迪·雅戈家的门不断被敲响,大大小小的包裹被送了进来,里面装满了棕色的地毯和五颜六色的床。
这个平安夜、曼迪和她的丈夫马特小心翼翼地包好这些礼物,放在圣诞树下,当孩子们从教堂回来时,他们自己打开礼物。
曼迪家有十几个中国孩子,都是领养的,其中一些是残疾人。他们围坐在一起,欢呼着打开圣诞礼物,包括日常用品床单、袜子和毛巾,以及勺子、书籍、枕头、零食、尿布、医疗用品和儿童游戏用品...这些礼物是中国的圣诞老人送的。
从12月初开始,几篇描述曼迪这样的美国家庭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广泛转发。作者呼吁人们尽可能地向这些贫困的美国家庭献出自己的爱,发起清除空他们圣诞礼物愿望清单的活动。
曼迪·雅戈的家人住在印第安纳州。他们有三个亲生孩子,并收养了十几个中国孩子。
该活动的作者和发起人之一罗欣告诉《凤凰周刊》,在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儿童中,有失明、肢体残疾、脑瘫、发育迟缓、自闭症和地中海贫血...在养父母的悉心照料下,一些孩子已经挣扎着慢慢步入正常生活,学会了芭蕾、声乐、打篮球等特长,可以露出灿烂的笑容,变得阳光自信。
由于照顾残疾儿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些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日益捉襟见肘。圣诞节快到了。如何满足很多孩子的愿望成了他们头疼的问题。罗欣分享这些故事,希望能得到一些关注和帮助。
罗欣是北大84级校友群的群主,社会学专业。他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关心社会问题。疫情期间,国内缺少口罩,今年河南爆发了洪水。她主动组织朋友帮忙捐款。
中国北京,距离美国14000公里,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唐铮在12月中旬看到了罗新发的文章。仔细看完所有的故事,她被孩子们的力量和父母的爱感动了。一瞬间,她甚至不知道该为哪个家庭买单。
她只好闭上眼睛,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指尖最后落在其中一家的照片上。她复制了愿望清单的链接和跳转页面来支付这些礼物——这些礼物价值数百元,包括当地连锁面包店和咖啡店的礼品卡。
清理空购物车后,唐铮顺手转发了这篇文章。没想到,第二天,两个朋友给一些贫困家庭买了圣诞礼物。不久,来自中国各地的爱心人士为两篇文章中的32个美国家庭购买了圣诞礼物。截至圣诞节,又有126个家庭加入了这一关爱活动。
收到远方祝福的美国家庭满心欢喜。
“作为收养家庭,我们通常习惯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但是今年太难了。前不久,我们的车坏了,出行变得不方便。从今年6月份开始,老公就在给孩子扩建房间,半年了还没完工...所以,你送的圣诞礼物真是雪中送炭。”曼迪在给罗欣和郑琼的信中说。
田纳西州的单亲妈妈布伦达·布朗(Brenda Brown)紧紧抱着刚收到的一床霾蓝色被子,高兴得合不拢嘴。五年前,布伦达迎来了一个被抛弃过两次、患有自闭症和躁郁症的中国男孩,并给他取名为凯莱布(意为忠诚勇敢)。
凯勒九岁时,布伦达正式收养了他,并被专家诊断为多动症、自闭症和躁郁症。
布伦达的单子上有十件给凯勒的小礼物,总共不到150美元。布伦达还把收到的纸条都贴在墙上,让孩子们记住所有的祝福。“像洪水一样的礼物,捐赠给他们大爱,这就是圣诞节的意义。”她说。
住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对夫妇有19个孩子,其中17个是残疾儿童,16个是从中国领养的。今年圣诞节前,主持人Gary因为大面积心肌梗塞住院,而主持人Karen因为照顾家人不小心摔倒扭伤了手臂。
在这个略显悲伤的节日里,躺在病床上的加里收到了妻子从中国寄来的礼物照片。老父亲感动得哭了。
凯伦·加里和他的妻子住在路易斯安那州。他们有19个孩子,包括17个残疾孩子和16个从中国收养的孩子。
“我震惊了!那是不可能的!我不是在做梦吧?难以置信!非常感谢中国朋友!”这是罗欣听过的重复次数最多的反馈。一位母亲告诉她,当她收到第一批包裹时,她忍不住坐在地上哭了。包裹上贴着一张手写的卡片,上面写着“奶奶”。女主看到这两个字泪流满面,因为女儿们没有自己的奶奶,也没有得到亲生父母的宠爱。
一旦走上这条路,付出和失去将伴随终生
收到圣诞礼物的32个美国收养家庭只是从中国收养孩子的家庭的冰山一角。据统计,自1992年以来,已有近10万名来自中国的儿童被美国家庭收养,美国也是世界上从中国收养儿童最多的国家。
“我无法想象世界上会有这么傻的人。去外国收养残疾儿童,给他们一个生活和成长的机会。”罗欣感慨道。
罗欣的不理解,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困惑。一位美国妈妈因为爱中国而给了她答案:当她七岁读到中国的时候,她爱上了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家;她在家里挂了一张中国地图,多次为受灾的中国祈祷。
更多的人一开始对中国不太了解,从中国领养孩子后才试图去了解,希望有一天能带孩子回中国。通常,他们会努力学习做中国菜,给孩子穿上传统的中国服装,给家里增添中国装饰,并学习一些基本的中文表达。
但事实上,这些美国家庭从未进入过中国人的圈子,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只停留在机场、酒店、福利院、民政局——这些都是办理收养手续的一站。回到美国后,他们与中国失去了联系。
马特·雅戈是一名电工,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圣诞饼干。
一旦他们走上领养的道路,牺牲和失去将伴随他们一生。收养外国残疾儿童的家庭在当地圈子里格格不入。
在大多数人眼里,曼迪家就是穿着裙子,打着蝴蝶结,站在美丽的中国油纸伞下微笑的小女孩;或者小男孩正开心地和哥哥姐姐们打篮球,堆高高的雪人,而曼迪和马特则开心地笑着。
人们认为他们全家过着童话般的生活。也有人说:“你们很棒,你们的孩子很幸运,你们都能上天堂……”
但这背后是人们看不到的孤独和艰辛。他们收养的孩子患有先天性疾病,每三天就要去一次医院。孩子们不得不忍受多次手术带来的痛苦,在手术室里声嘶力竭地哭泣。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反复追问自己的生活经历,会因为听到别人的八卦而悄悄哭泣,会因为拿不到宝宝的照片而在课堂上分享活动时黯然神伤。
多年来,曼迪一家生活节俭——很少去游乐园,从不使用高档商品,省下的钱都花在了收养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上。随着孩子们长大,更多的孩子加入这个大家庭,这对夫妇不得不扩大客厅。为了省钱,家里装修都是自己动手。马特一周要工作60多个小时,只有周末。今年6月开始装修,半年了还没做。
曼迪的妈妈是校车司机。
即便如此,很多收养家庭不仅得不到支持和帮助,还失去了原来的亲人和朋友。身边的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收养其他种族的残疾儿童。如何接纳新的家庭成员?因此,逐渐减少他们的交往——不再邀请他们参加邻居家后院的游戏之夜和烧烤聚会;有时候他们推开一扇门,整个房间就会安静下来,人们会在背后窃窃私语,讽刺地议论:“看,要选择这种生活的是你”。
“但真正有价值的是重生后的美好。”曼迪说,如果让他们重新选择,他们还是会走同样的路。
所有的努力和耐心都是值得的。他们听到收养的孩子说“妈妈”“爸爸”,说“我爱你”;我也亲眼看着孩子们走上舞台,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获得了荣誉证书,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他们感受到的是满满的爱。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曼迪一家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床单因为用得太久越来越薄,几乎可以看透。吸尘器坏了,我们只好用胶带把它粘在一起;更别说小孩子鞋袜都有洞。
曼迪·雅戈的孩子
圣诞节临近,他们没钱更换破损的家居用品,只能委婉地告诉孩子们,也许圣诞老人会送礼物来,但父母还是担心尴尬的现实。
直到有一天,一位养母联系曼迪,说有一群中国小姐想给她这样的家庭送去祝福,让她列个愿望清单。曼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列了一个单子,没几个小时,愿望单就买好了。后来,她带来了其他被收养的朋友,就这样,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加入到关爱活动中。
虽然大部分人对这种关爱活动非常赞赏,但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在美国不会有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对亲友的疏远。罗解释说,这些经历是养父母在写下的真实经历。“这也从侧面说明,很多人对收养残疾儿童的家庭不太了解,不知道他们会真正经历什么。”
从一个故事不断蔓延,如同一颗颗种子在生根
今年的爱心活动其实是去年罗欣和郑琼希望帮助凯蒂一家实现圣诞愿望的延续。凯蒂,一位美国母亲,在中国收养了三个残疾儿童。其中,男孩患有地中海贫血B,两个女孩除失明外,还患有自闭症、丹迪瓦克综合征和垂体异常。尽管她被疾病缠身,其中一个女孩还是演唱了一首优美的宋立科《天籁之音》...郑琼拍了一部关于凯蒂一家的纪录片,于是她的朋友罗欣了解了凯蒂的故事。
为了给孩子治病,凯蒂一家入不敷出。去年,罗欣和郑琼为凯蒂一家发起了圣诞清单捐赠活动。原本凯蒂只想给女儿买一台智能盲文机,却得到了一堆中国爱心人士捐赠的礼物。“圣诞老人跑回家,把雪橇翻了个底朝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永远记得这个圣诞节有多特别。”凯蒂说。
凯蒂的家人
美国驻华大使馆也注意到了这一民间发起的慈善行动,专门发了一篇题为《美国夫妇领养三个中国孤儿感动各方》的文章,被定义为“美中两国人民交流的新歌”。
“我的文章主要是把他们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但是,我没想到帮助他们的力量会这么伟大,这么神奇。”罗欣事后说。
在今年的平安夜上,罗欣和郑琼仙为凯蒂筹集了资金,并为在中国收养了四名失明儿童的金氏家庭发起了一场小型筹款活动。后来,通过金的介绍,他们得知了其他收养家庭的故事,于是在朋友圈分享转发,想着如果有人看到,可以互相帮助。
第五个故事发的时候,工作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加入了援助的行列。罗欣甚至每天都要在朋友圈转发三个故事。整整一个星期,她和郑琼一起搜集资料,整理翻译,忙得鸡飞狗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太多感人的事情。无论是我们的组织者,收养家庭,还是每一个捐款帮助的人,我们都成长了。从一小群人和一个故事开始,不断传播,从而影响更多的人。”罗欣说。
罗欣把这些故事整合成一篇长文,人们不断转发,清除空愿望清单。文章发表不到10天,第一批16个收养家庭的心愿单已经被中民空清空。与此同时,这段恋情也在美国收养圈传开了。通过相互介绍,越来越多的美国收养家庭滚雪球般地加入到这个爱心团体中。
罗德朋友圈
工作量越来越大,筋疲力尽的罗欣本想就此打住,却在群里看到了养母梅吉发的一个帖子。
梅吉和她的丈夫从中国收养了11个孩子。今年春天,她从3岁抚养到17岁的湖南女儿杨因为癫痫发作突然离世,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沉浸在悲痛中的她开始关注与她有类似经历的有走失孩子的收养家庭,并为他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张价值25美元的礼品卡作为圣诞礼物——尽管她没有多余的钱。她的丈夫是个体户。他两周前刚做了颈部手术,休假六周内收入为零。
在梅吉的困难家庭名单中,有人也失去了从中国领养的残疾女儿,有人已经患病,正在接受癌症治疗或心脏移植……每个家庭的背后都是一系列悲伤的故事。因此,罗欣决定进一步扩大爱心活动。
每个人都全神贯注,继续工作。志愿者张艺馨负责分拣工作。数百名志愿者自愿加入她,最后有十几名志愿者负责翻译美国家庭的情况。朋友宁越也加入进来帮忙校对。美国妈妈Sindy Ost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帮助收集信息,协调美国收养家庭讲述他们的故事。
第二批16个新增家庭的数据在4天内整理完毕,效率比之前提高了一倍。人们不断分享,很快,愿望清单又被买空了。
在这次活动中,罗欣被两个国家的陌生人之间的慷慨和付出所感动。在罗新建的爱心群里,美国养父母提到孩子来自哪里,气氛就像中国家庭一样热烈。“女儿是山东的,老二是Xi安的,孩子是浙江的..."
去年疫情期间,罗欣组织大家从美国给湖北孝感捐口罩。今年圣诞节,孝感的医护人员看完文章后,马上给一个家庭捐款。
在收到足够的礼物后,这些收养家庭开始将他们的礼物和礼品卡转移到更多不知名的家庭。“向前支付”是这个活动希望达到的意义,最终给家庭带来的收益远超预期。
这个孩子不会说话,但他一直在往房子里搬东西,做手势,还有..
经过近20天的忙碌,作为沟通桥梁的罗欣、郑琼等志愿者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在平安夜,罗欣来到朋友家,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过了一个热闹的节日。
“一颗种子正在生根发芽,这是一颗善良的种子,一颗充满人性的种子。我期待这些种子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罗欣说。
(感谢罗昕和郑琼女士对本文的支持)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天文台传媒] 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独家授权,未经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