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迎娶风俗(山东旧时婚嫁礼俗之四:迎亲 等亲 送亲)

老人 0 157

山东迎娶风俗(山东旧时婚嫁礼俗之四:迎亲 等亲 送亲),第1张






山东迎娶风俗(山东旧时婚嫁礼俗之四:迎亲 等亲 送亲),第2张

永结同心:山东某小区花轿婚礼的喜庆场景


山东各地迎娶新娘的方式和时间差异很大。结婚的方式一般分为“结婚”、“待亲”、“送亲”三种。接吻是新郎派他的兄弟或叔叔去新郎家接新娘,而不是亲自去的一种方式。送新娘是男方家不派人到女方家,女方家把新娘送到男方家的一种结婚方式。有的地方因礼仪简单,称之为“小婚”,比较适合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聊城、济宁、泰安、临沂、枣庄、淄博、滨州等地多采用这种形式。婚礼时间一般在中午,曲阜、泰安、博山等地在午夜。一般婚礼队伍都比较大,走在前面的就是传喜帖的。陆羽桥,井边,磨房,磨房,庙堂,墙角都要贴上快乐字帖。有的地方把“青龙”写在帖上,叫“传青龙帖”。以送亲的形式,新娘的哥哥一般会在村外扶着轿子。婚礼队伍在路上下不了轿子。经过村镇时,要敲锣打鼓,奏乐吸引人们观看。在旧社会,结婚被称为“小结婚”,连县令的官车遇到迎亲队伍也要让路。在去参加婚礼的路上,如果遇到丧事,也不回避,这叫“白头偕老”;如果迎面碰上另一个婚礼队伍,那叫“喜上加喜”,两个新娘要交换礼物,有的以后就当亲戚走来走去;但如果一个婚礼队伍和自己的走向一致,往往会打得你死我活,这就叫“争上风”。


接吻是古代六礼中的“亲迎”,是新郎亲自到新娘家迎接新娘的一种方式。有的地方叫“大婚”。礼仪复杂隆重,多为官员、绅士、富豪家庭所用,富裕地区的普通百姓也经常使用。程序大致如下:


婚礼那天,吹鼓手先来到西朱家门口,用大喇叭向正门布道。龙口地区被称为“鼓门”。当主人听到号手的时候,他打开门,欢迎号手来到他家。号手进入乐主家后,到洞房布道,称为“鼓洞房”。接下来,开始播放音乐。通常乐队有厚和薄两个班,轮流演奏,有时还夹杂着歌剧清唱剧。演奏的音乐和清唱剧应是喜庆或吉祥或与婚姻有关的,如《小桃花》、《花马车》、《百鸟朝凤》、《状元游行》、《全家福》、《天伦之乐》、《王晓的捉脚》、《十二表》、《牛郎织女》等禁止播放悲伤的歌曲或戏剧。与此同时,抬着轿子的轿夫,提着旗、锣、伞、扇、灯笼等执事来到门口,帮助他们的人也已就位。院内外,已经是红彤彤的,五颜六色的棚子高高在上,亲朋好友如云,一片欢腾欢乐的景象。吃完早餐和开心面,新娘花轿就要出发了。以前的新郎大多穿长袍马褂,瓜子帽或礼帽,缎靴,胸前别一朵大红花(后来有的穿官服)。一般是两个轿子或者一马一个轿子。新郎骑马或坐“官轿”,新娘坐的轿子叫“花轿”。轿子不能空。一般要找一个父母都在的小男孩来压轿子,俗称“轿子仔”或“轿子仔”或“轿子生”;轿子里还有一只大公鸡,轿子门上贴着一个写着“吉祥照人间”的红色符号,执事的大扇子上还写着“小邓柯”二字。一切准备就绪,新郎上了官轿,三枪响,几枝锣声响,粗细乐齐奏,旗、锣、伞、扇在前面开道,人在后面一路跟随,轿子一路骑行,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到女方家。



山东迎娶风俗(山东旧时婚嫁礼俗之四:迎亲 等亲 送亲),第2张

在德州地区,男方家要写喜帖。婚宴队伍由一肩红带牵着,小号手演奏喜庆乐曲。然后,他们来到妇女的房子前面。鞭炮声中,轿子门落定至西神,有人请轿子下轿。执事带着“喜帖”将新郎引向翁。上轿子时,新娘左手提着一个篮子,右手提着一个酒壶,怀里抱着一面铜镜。椽子和酒壶说明过门的物流是为了编织和照顾丈夫,黄色铜镜被称为“妖镜”,可以驱邪。


在曲阜一带,大婚一般都是白天举行,男方家前门挂,二门挂,大摆宴席。清末民初,新郎穿官服,后改为长袍马褂,穿彩红,坐官轿。在枣庄地区,一些新郎迎接他们妻子的家,而其他人正在路上。


在东明地区,富裕的家庭用红色和绿色的轿子举行婚礼,每顶轿子由四个人抬着。“全罗执事”用于礼仪用途:十二面或二十四面旗帜、两面锣鼓、两对伞扇、两对鸡笼、三枪三抬、一队号手和一名马童(家骑)。此外,还有随行的车、马、机动人员,以及“送客”和轿子,共计一百余人。婚礼上,新郎头戴金花帽,头戴红十字,带头上红色轿子。轿子压低者(一般是新郎的兄弟或侄子)坐绿色轿子跟在后面。27响礼炮后,轿子启动,锣鼓开道,车马相伴,华盖遮轿顶,轿门被盖,24面彩旗迎风招展。鸡笼随之而起,锣鼓喧天,笙乐之声,热闹非凡。农村富裕家庭大多坐轿子结婚,仪式比较简单。穷人嫁给“没车”。“非脊车”因其套骡马,又叫“骡车”或“快运车”,即在太平车上用木脊梯、木脊枝(捆绑非脊车的专用工具)、锡箔、席子等物搭一个拱形马鞍,因无棱角,故称“非脊车”。当你使用“非脊车”结婚时,你应该和一个妻子健在、子女都是俗称“全美”的老女人坐在车里。她被称为“娶女人”或“娶女人”。娶女的时候压车,回来的时候陪新娘。同时,车上还有一个人专门“称毯子”,兼做炮手。这个人手里拿着一张红色的毯子,要下车走在每一个村子的前面。遇到井或庙,他都要用红毯子盖上,防止恶鬼侵车,沿途不准行人骑行,以免不祥之人冲撞“福星”。


在龙口地区,有两种新娘轿子,新娘轿子更华丽。里面没有小孩压着轿子,只有一个脸盆,里面放着一个大蛋糕,还有几朵红绒花,是给新娘的。新郎上轿子的时候,要咬一口蛋糕。上了轿子,吹鼓手先吹大喇叭,然后粗细乐一起奏。在我们面前,有拿着毯子的客人,手里拿着红色的毯子。每当他们遇到寺庙、水井、桥梁等。,他们用红毯子当块让轿子通过,类似于扔喜帖。后面是大锣、旗帜、雨伞等礼仪仪式,后面是两顶轿子。官轿子在前,伴有粗乐队,轿子在后,伴有细乐队。轿子两边由亲戚支撑,防止轿夫故意跳过轿子,俗称“轿子杠”,最后一个是客车。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口,鼓手要敲“鼓”门。旧时,当轿子停在新娘家的前门时,新娘家会故意关门,将新郎拒之门外,这被称为“抑性”。于是号手用大喇叭吹响了城门,粗细乐和大锣打了一会儿。如此重复三次,意为“三击三振”。“三打三打”之后,女方家的好事者和孩子要求新郎在大门口唱歌,否则不准开门。这时,男家的樵夫和女家的送行者为新郎说情,要求放进去。有的人久久不能开门进屋,新郎怕耽误了吉日,只好唱几首歌满足大家的要求。在龙口地区,新娘上了轿子后,要分别给新郎新娘的轿子送两个瓷盆。在新郎的轿子里放一条对面做的鱼和两面镜子在盆里,象征着吉祥的场合。新娘轿子里的盆里有两个面粉做的桃子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长寿。此外,龙口还有新郎偷东西的习俗,就是在酒席结束时,新郎会趁没人注意,偷偷拿个酒盅和一双筷子回去。据说结婚后,他会早早有个忠诚孝顺的儿子。


胶东有些地方,新娘手持小手帕,里面装着各种面制品、镜子、洋葱等。洋葱,谐音,到婆家后要扔到房顶上;过桥拜神时面条扔河里;在鲁豫和新娘交换手帕,有的甚至交换戒指等东西。


在聊城地区,大部分新郎不去参加婚礼,只雇轿子。压轿子的小伙子抱着公鸡,和乐队、伴娘一起去新娘家结婚。条件差的买不起轿子,就拉车结婚。车头铺着红地毯,车尾盖着床单,车前拴着一只红公鸡,一人拿着鞭子赶着,另一人肩上扛着“松松垮垮”,一路上放着枪。一个“新娘媳妇”坐在车里,上车时拎着一个“顶箱”,里面装着新娘的婚纱、皇冠饰品等东西;还有另外四个挑灯人。所有要结婚的人都要在胸前和拉车动物的额头上系一条红布条,以示吉祥。


在鄄城一带,结婚当天男家去女家结婚。当婚礼队伍经过村庄时,村里的孩子们经常设置障碍阻挡它。这时乐队演奏,当地称之为“指环探测仪”。当婚车被娘家人看到后,娘家人开始离开(没有遇到婚车)。收到嫁妆时,男方家会给嫁妆作为结婚礼物。在女家村西边不远处,车子停下,鸣枪,鸣锣,奏乐,点灯笼,然后进村。离女方家门口不远,停在女方家指定的地方。和新郎一起下车,穿好衣服。四位女客人恭敬地走上前去,相互鞠躬,然后进入了招待所。新郎和伴侣坐在客房里。这时,已婚女子在内院房间里把自己打扮好,辫子扎成发髻。准新娘和准新娘各持一根两端系有铜钱的红线,割开新娘的脸,常以横测横。然后,准新娘和准新娘坐在一把椅子上,这被称为“王冠”。在鞭炮声中,新娘被四个致告别词的人抬上汽车,被称为“结婚”。迎娶新娘,把她和新娘一起送上车,一起照顾新娘。新娘上车后,新郎从客房被领到女方主室门前,用红地毯行了一个跪拜礼(一鞠躬、四叩、起立、再鞠躬),称“谢”。然后新郎拿着PR照上车了。这时,新娘的弟弟和侄子经常会有打扰新郎的活动。新郎上车后,女方的贴身男仆跟着婚车到男方家。在往返婚车的路上,有的新郎甚至会绕道去亲戚朋友家磕头,主人提供酒和糖果招待。鄄城一带的老百姓,大多用太平车来招呼亲戚。车辆的装饰和人们穿带的东西都和聊城地区差不多,但汽车进出村子要遵循“东行西走”的规则。新郎结婚开车出村后,穿上新衣服,拜祭祖先、父母、邻居。新娘的嫁妆会在婚礼当天的凌晨送到婆家。她一定不能在路上遇到婚车。如果她这样做,她必须绕道而行。


在费县,女孩子结婚叫“出嫁”,嫁妆由女方家送,往往与“出嫁”同时进行。


郯城一带,结婚那天太阳还没出来,女方就出发了。当轿子的鞭子响起时,新人坐在太师椅上,被哥哥或弟弟抬到轿子前。新人的鞋子套着哥哥或弟弟的鞋子,上了轿子后再脱下来,意思是不带走娘家的土。新媳妇的成人礼是这样的:前面一人持信香,后面一人扛圆顶伞,后面是四人抬的轿子。轿子中间,一个孩子骑在麒麟上,手里拿着一朵莲花,寓意“麒麟送子”;轿子四面有八仙。轿子四周的布幔上绣着五颜六色的装饰,称为“轿子服”。轿子后面跟着嫁妆行列。一路上遇到桥、大树、巨石、三叉,一人在上面贴个“青龙”贴。每次经过村子或村头,都要放三炮。当地传说“青龙”可以通过射击辟邪驱邪,有请人让路、请人看风景的作用。车边有两个人扶着车杠,比较“稳重”,一般是车上新人的哥哥、弟弟或者侄子。队伍后面是两位“大客人”,分别是新娘的叔叔、舅舅或舅舅。在过去,“大客人”通常骑着马、驴或牛车,但现在他们都乘坐面包车或汽车。如果两个结婚的轿子在路上相遇,就会出现“抢”的现象。一般是南北路往东走,东西路往北走。当车队接近男方家时,男方家放鞭炮,给轿夫“落轿礼”和“转轿礼”,然后新人下车。


在泰安地区,婚礼在晚上举行。有钱人结婚,普通人结婚。到了吉祥的时候,新郎会坐官方的轿子,在轿子里放一只公鸡迎接新娘。年轻的话,也一定要在轿子里放一只公鸡。要结婚的一定要一起走,不要散着走。到了媳妇所在的村子,就敲锣打鼓,一起欢乐的玩耍。一些女人欢迎她们的伴娘进入她们的家,而另一些则让她们在外面等着。新娘手里要拿手帕、小镜子等物品,怀里要带一些手帕和钱。手帕是准备鲁豫婚礼时互相交换的礼物,赚钱则是渡河、寺庙之类的时候扔出去拜神。


在邹城一带,男人结婚都要去主人家办喜宴,叫“大锅饭”。迎宾人员和家属胸前佩戴红布。赶紧吃早饭,称之为“留在内场”。饭后,新郎穿上新衣,戴上斗笠,戴上红色插花,骑上绿网官轿或骑马,后面跟着一顶绣着“压轿童子”的红轿子,放上红公鸡,然后旗锣伞扇,鼓乐齐鸣,前往新娘家迎娶。有的新郎向新娘闺房的门帘行礼,送女宾还礼;有些新郎和新娘是用窗帘隔开的。新娘被抱出来,被哥哥抱在圈椅里抬出或抬出闺房,送上轿子,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


在胶南和日照,新娘由“嫁女”搀扶着,踩着红地毯或花垫上轿。如果下雨,她哥哥或弟弟会把她背上轿子。上轿子之前,母女分开,难免会哭。新娘嘴里要含一口米饭,或者一口舒缓的面条,吐半口,留半口。都说如果你吐槽的比你家富,如果你留的比你家穷,你口中的另一半在婆家就是穷富。这往往让新娘左右为难,既不多吐,也不少吐。一些当地的新娘在这一刻想从母亲的口袋里抓一把钱。抢多抢少的意思和扔米一样。她们攫取的新娘家财少,攫取的丈夫家财多;也有食物代替钱。


在博山一带,新娘的汽车或轿子被抢走。婚礼当天,新郎坐汽车或轿子,一群人到新娘家“抢亲戚”。新娘的哥哥在后面跑,伴娘在后面,新郎带着人在后面追。经过一番象征性的角逐,新娘被请上了轿子。




在临朐地区,新娘的弟弟妹妹们去给新娘送水,也叫“送汤”,这是新娘结婚前最后一次享受兄弟般的服务。有的新娘的母亲或弟媳在门外泼一瓢水,据说是表示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暗含着母女之怜。


在微山湖附近,婚礼当天上午,两个小伙子撑着热火朝天的婚礼船,向新娘的船驶去。迎客船配有一对篙和桨,竿尖用红绸包裹。新郎穿着新衣,站在船头,另外两个小伙子或挑着红灯笼,或提着灯笼站在两边。小屋里,两个“全美”助产士抱着化妆服,脚边的篮子里放着两只长命鸡,一公一母,篮子上盖着红布。去女方船上,助产士去女方船上给新娘穿衣服。新娘打扮好,走出船舱来到船上,新郎和跟她一起来的男青年也上了船。首先,女主人接待她的亲戚吃早餐,然后新娘和新郎互相“告别母亲的脸”。新郎要发出声音,说“喝得响,活得高”。与此同时,嫁妆连同托在托盘上的一把面条、两根大葱和两套筷子将被送到婚礼的船上。两个见亲戚的小伙子,在女方的船上点燃稻草和草做的火把,先上婚船;把长命鸡拿到女方的船上,抓一把麸皮和高粱,再扛回婚船上。穿着红色和鲜花的新娘和新郎手牵着手踏上迎宾船,他们身后的一个年轻人将一红一绿两把伞撑在新人的头上。当他们到达男方家的船上时,他们用火把烧船头,然后新娘拿着火把扔进湖里。新娘在船头磕头,喝“交心酒”。“新媳妇碰一下,新女婿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