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文/赵志江
临近教师节,广西柳州某学校家长群起而攻之,要求家长捐款给老师买兰蔻礼盒。其中一位家长表示不会参加,被要求退群。相关聊天截图在网上传播后引发热议。
9月6日,广西柳州市教育局发布公开信,呼吁家长委员会主动抵制不良作风送礼邀请,拒绝“变相行贿”的违法行为。家长如遇到以各种名义给老师送礼等行为,可向市教育局举报。
教师节之前,很多家长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以班级的名义给老师选礼物。通常家长讨论这类问题几乎没有阻力。毕竟很少有人希望自己和孩子是别人眼中的“异类”。这次事件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些家长不仅持有不同意见,而且肆无忌惮地表达出来,他们也因此而赤裸裸地受到排挤。
图/视觉中国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家长礼物,本来就是教育部门倡导的师德要求。近年来,吐槽教师节成为“送礼日”的声音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地方为此制定规定,明确禁止教师节送礼。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家长放不下对无礼的执念?
家长之所以认为“无礼是不雅的”,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找不到更深层次的探索,因为有些老师习惯于从家长那里寻找温暖和关怀。作为一个专业的节日,教师节是属于所有教师的。但优秀学生评比、奖励等节日福利,很难覆盖到每个老师。相比之下,父母的礼物更容易做到“师徒平等”和“雨露”。
以教师节的名义,祝福每一位老师。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得到无差别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难免有些老师会陶醉于父母的“送温暖”。更有甚者,直接找父母要礼物刷存在感。家长想表达自己的感情,老师想得到认可,教师节礼物是载体。在双方各取所需的过程中,禁令不仅难以执行,还容易让人觉得“不人道”。
教师节的初衷是为了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长坚持用礼物向老师致敬,其实只是缺乏对职业本身的尊重——以给老师送礼的名义要求家长平摊费用,无疑是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绑架”;致敬礼物的价值,不仅是一种苍白的情感表达,更是教师节的物质化,教师职业的矮化。
关键问题是,谁应该在教师节给老师送温暖?如果在相关政策安排下,教师能得到更多的满足,他们抵制被禁节日礼物的态度和意愿无疑会更加坚定。
教师节该不该给老师送礼?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尊重是最好的教师节礼物,更多来自政策层面的关怀是对这个职业最大的尊重。(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
(羊城晚报电子邮箱:wbsp@ycwb.com)
(更多新闻请关注羊城学校pai.ycwb.com)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学校
编辑|张小万
校对|赵丹丹[/s2/]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