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大家好,我是乌鸦。
前几天,江苏盐城某小学二年级老师因为家长群里的一个口误,误发了一张图片,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误发的不是一张普通的图片,而是一本礼品册的图片。从网上的微信截图来看,这张照片很有可能是发布语文作业时不小心发到群里的。
等她回过神来,过了戒断时限就戒不掉了。为了防止事情败露,她把群里的家长都从群聊里删除了。但是在群聊里把大家都撤了之后,聊天记录还是可以看到的。
有家长把微信截图发到网上,很快就火了起来。
在这张被误发的照片上,写着15个人的名字,每个名字都附有一笔钱,从500到1000元不等,其中一个人的背面写着“+蛋糕卡”。
具体的家长名字,有趣的人物和蛋糕卡片,再联系刚刚过去的教师节,事情的脉络渐渐清晰。
事件变得严重后,县教育局迅速就此事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经核实,确认网上传的图片属实,当事人已被停职接受调查。
这场闹剧虽然告一段落,但舆论场对此事的讨论仍在继续。
比如这张误发的照片背后,大家只看到了一页,但是会有第二页,第三页吗?除了这位老师,还有多少老师也在教师节收到礼物?
或者说得更严重一点,现在教师收受礼品的现象是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和潜规则,到了我们不得不重视的地步?
1
电影《再见失败者先生》中,有一幕很值得玩味。
毕业多年后,班主任王老师和学生们欢聚一堂。虽然多年未见,但王先生仍然记得送索尼收音机的张扬和送电视的原华,脱口而出他们的名字。然而,那年只送了一本日历的大春,却让王先生忘记了一切。
爱收礼物的王老师不仅根据收到的礼物记住学生,还根据收到的礼物在课堂上区别对待自己的学生。
这样的老师可能很多地方都有,但不会是罕见的现象。
前两天的大新闻专栏,乌鸦在家长群里评论小学老师收礼账本,引起了很多粉丝的共鸣。很多人私信留言,讲述自己关于教师收礼的所见所闻。
有粉丝说家乡中小学老师受贿很严重,金额是新闻上的两倍,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收。这已经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甚至老师也会建议这样做。
还说初中生家长每年要给5个老师送两次礼物,每次2000到5000不等。光是礼金一年就两万,还不算送其他礼物的费用。
更何况还有手链,金条,车房。我习惯了收集这些昂贵的价格。一两千块钱的礼金对老师来说根本不稀罕,而且越好的学校礼金价格越高。甚至有的学生家长会联合起来给老师买车。
然而,信息并不都是负面反馈,也有一些积极的反馈。有些学校,逢年过节,校长会亲自在大门口拦礼物,一律不准带入学校。也有很多师德高尚的老师不收礼。
这些消息和反馈虽然未必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些现实问题。
教师收受礼品的乱象,虽然不是到处都有,但确实已经到了必须认真讨论和整改的地步。
每年开学季的9月,学生和家长都会先迎来一波“开考”:教师节。到底要不要给老师送礼?
中国历来尊师重教。在特殊的节日里通过送礼物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无可厚非,但如今,这却成了很多家长甜蜜的焦虑和负担。如何把握这个“礼仪”,是很多家长的难题。
发送?你想要什么样的礼物?如果价值低,会不会被老师看不起甚至做不到?如果价值高,是不是意味着以后送礼要保持这个标准,家庭负担太大?
不送?其他孩子都会送,但是你自己不送,会不会让你的孩子很没面子?老师会给孩子小鞋吗?
于是,就陷入了“[S2/]付出无止境,付出无止境”的百年难题。
在很多家长的普遍意识里,老师收到礼物会对孩子更用心,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照顾和锻炼的机会。他们给的礼物越多,他们能给孩子得到的好处就越多。
但这样一来,家长和老师的互动就会越来越功利。此外,教师的精力和资源也是有限的。为了和孩子争宠,父母攀比礼物是常事。这样一来,送礼的门槛就会被抬得越来越高。
从过去一些老师收礼后翻车的案例来看,有些地方给老师送礼的门槛不是一般的高。
2019年,山西一小学老师在朋友圈晒教师节礼物。其中不仅有圣罗兰的皮包、古驰的围巾等奢侈品,还有成堆整齐的现金和许多红包。
2019年某幼儿园老师曝光的朋友圈里,教师节当天各大国际品牌的奢侈品礼品摆满了桌子。有家长反映,孩子给这位老师做的手工花,在老师的朋友圈里无处可寻。应该是老师觉得“不上档次”。
经查,这位老师收到的大部分礼物都是自己父母送的,她也多次暗示父母会给她礼物。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如果把孩子交给别人,如果公然拒绝老师的要求,怕孩子在学校吃亏。
说到送礼,确实有些老师会诱导或者暗示家长,甚至用一些手段欺负家长。
对于一些老师来说,家长给老师送礼,孩子就会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一些奖励和荣誉也会毫不吝惜的给。但是如果你不给钱,你的孩子会时不时的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冷落,家长也会频繁的收到老师的负面反馈,这些反馈透露出他们对孩子的厌恶。
2020年,河北沧州一家长举报老师送礼的新闻轰动一时。
被举报的老师姓曹,举报人是王女士。据王女士说,孩子9月份入学不久,曹先生就把她的车钥匙给了她,建议她把东西“放”在老师的车上。
王女士无奈,去超市买了1000元的茶叶,车上放了1000元现金。曹老师全部接受了。
后来一个多月后,王女士又收到了另外三条“送点礼”的提示。比如他会主动向王女士抱怨自己学校中秋福利太差,问她你有没有螃蟹。
无奈,王女士前后给了他四样东西,螃蟹、牡蛎、茶叶、苹果梨和1000元现金。
然后到了11月,曹老师找王女士要礼物。王女士忍无可忍,直接在微信上拒绝了曹礼。
但拒绝的结果是,王女士的孩子连续几天被曹先生在家庭群里点名批评,纪委被辞退,并多次被针对和辱骂。这直接导致成绩保持第一名半个月以上的孩子不愿意上课。一提到上学,孩子就会全身发抖。
这让王女士忍无可忍,再次爆发,向教育局举报了此事。但我万万没有想到,不知道是谁泄露了这件事,王女士遭到了其他家长的围攻。还有的家长在家长群里公开辱骂她,甚至合谋把她骗到办公室,从头给她泼了满满一盆热水。......
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坏。曹老师的敲诈勒索让人大开眼界。
更可怕的是全国有多少曹这样的老师?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哪个家长能放心?
2
有些地方,教师收礼风气如此泛滥。除了师德的失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的帮助。
比如上面提到的对于王女士的父母,不仅甘愿被曹剥削,还频频攻击王女士举报曹。这样做的动机也很好理解。所有这些行为都是为了换取孩子在课堂上得到老师更好的对待。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像曹这样的老师如此大肆索贿。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些家长在用。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神秘的组织:家长委员会,简称家委会。
当初广泛成立家委会是为了保证家长能有效监督学校工作。如今,家委会已经成为很多中小学的标配。
2012年,教育部还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建立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规定家长委员会应当就涉及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校改进工作。
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家委会的职责似乎发生了变化。
对于一些家委会来说,给老师送礼,给老师拍马屁,给老师跑腿是他们的主要职责。比如不久前的教师节,很多家委会给老师送礼引发了很多争议。
9月4日,以家委会名义发布的广西柳州某班级家长群消息称,该班级“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决定购买兰蔻礼盒“表示感谢”,由56名家长共同分享,不占用班费。
一位家长明确拒绝后,以“该群是家委会为了方便组织班级活动而建立的”为由,委婉地要求其退群。
在有关家长质疑要求退群后,另一位家长更是大义凛然地说:“别纠结了。大多数人随大流。不参与是你的自由。我们的群方便大家交流和参与活动。如果不随大流,请自行退团。”
家长不理解她因为意见不合被要求退群,还有朋友圈说去年教师节女儿班买水杯,买了几个300多块钱的水杯。因为每年教师节不上课送礼物,她在班里被视为叛逆家长。
说家委会这个本该代表家长利益的组织,在一些地方却成了学校或老师的“粉丝后援会”,说它是专门给老师送礼的,真是讽刺。
最重要的是家委会带头要求家长集资送礼,司马昭之心尽人皆知。带头给老师送礼,给老师磕头,以换取老师对孩子的特殊照顾。最后,让老师们记住,只有家委会的对应成员才是好的,其他家长都只是出钱搭梯子而已。
正因如此,家委会近年来广受诟病。
除了作风不好,家委会带头给老师送礼的地方,有些地方,尤其是城市的优质学校,家长给老师送礼,已经有泛滥的趋势,家委会不带头。
不仅逢年过节要表达自己的“心意”,家长们还会以各种形式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送“好处”,甚至在班干部评选、提拔、评先、甚至调整座位的时候。
给家长和老师送礼,主要是希望老师平时能给孩子开个小厨房,走后门。有荣誉和福利的时候,老师可以帮孩子带个头,拿指标。正是因为这样的家长屡屡成功,才让其他家长羡慕不已,纷纷效仿。
很多家长的心态是复杂的。他们一开始不想送礼物,但又担心孩子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如果不给,他们会担心孩子吃亏。为了安心,他们不妨照着做。
所以,父母看到别人给自己送礼物,自己也要给自己,而且还要不断的加,还要给自己比别人更多更好的礼物,生怕礼物太轻孩子得不到重视。甚至给老师送礼也不是为了被老师记住,而是为了“不被老师记住”。
3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疑惑,抢着给老师送礼的不良之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
中国古代有学生给老师送礼的传统。因为在古代,除了少数贵族,国家很少投入公共资源去教育老百姓。大部分教育由私人资源支持,教师不拿国家财政支付的工资。教师的教学能力属于私人资源。
古代学生交学费给老师,相当于买断老师的私人资源。
所以学生送礼和老师送礼都是私人行为,双方都是自愿的,无可厚非。《论语》记载:“吾自修以上,无耻也。”孔子只要带一捆“捆修”,就收他为徒。这里的“束修(牛肉干)”其实相当于学费。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教师工资完全由财政拨款,教育是公共资源。有人提出“教育应向工农开放”。1986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21世纪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为的就是实现教育公平。
然而,随着给老师送礼的不良风气盛行,这种教育公平正在被打破。
有媒体调查,上世纪90年代,教师节礼物多为手工制作或购买的贺卡,成本从1元到10元不等。
到了90年代末,鲜花和答谢宴开始流行,费用涨到30到100元。
2000年后,“教师节经济”开始兴起,送礼成本增加。从300元、500元的购物卡,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化妆品、名牌包,成本增加了三五十倍甚至更高。
随着贵重礼品的到来,收受礼品的老师们正在明目张胆地将教育公共资源商业化,变成自己牟利的工具。
事实上,放眼全球,教师收受礼物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在世界各地都极为普遍。
英国教师和讲师协会对1000人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90%的中小学教师会在学期结束时收到父母或孩子的礼物,包括一些傲慢的父母赠送的价值数千英镑的手镯、手袋和购物卡。
在美国幼儿园,老师不仅公开收礼,还有“收礼季”这个名词。在一些幼儿园和学校,家长还会收到呼吁家长给老师送礼的信件,甚至公开向老师赠送礼品卡和现金。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会直接告诉孩子和家长想要什么样的礼物。
当然,这些都是东道国政府明令禁止的,也出台了各种规定试图杜绝这种现象。
例如,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利益冲突法规定,公立学校教师接受的礼物不得超过50美元;阿拉巴马州禁止教师接受现金或礼券,否则他们将面临高达6000美元的罚款和一年的监禁。
英国于2011年颁布了《反贿赂法》,规定每所中小学都要对礼物和捐款进行详细记录,并任命高级管理人员监督学校反贿赂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2015年,韩国《金英兰法》规定,教师单次收受100万韩元以上或一年内收受300万韩元以上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0万韩元以下罚金;首尔全面禁止教师收受财物。
2014年,我国教育部还颁布了《关于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的规定》,设置了六条“红线”。
但归根结底,教书是个良心工作。要想彻底杜绝这种不正之风,还得靠老师和家长的师德。如果可以,还是想保留教师这个高尚职业的尊严。
但是,如果有些老师屡教不改,那么法律也只能帮他们体面一点。
引用:[/s2/]
半月谈:为什么校园送礼风很难刹住?“送不完,送不完”
看新闻:《我举报儿子语文老师和我》:河北沧州母亲举报老师行贿被后续打热水。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