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出殡的棺材为何要十几人抬?

老人 0 76

农村老人出殡的棺材为何要十几人抬?,第1张

农村老人出殡的棺材为何要十几人抬?
导读: 从古代到十几年前,很多人都见过土葬的场景,往往都是很多人抬着棺材。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抬棺的人越多就说明这个人的身份肯定不一般,而皇帝的棺椁需要上百人来扶持。除了对于死者的尊重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么? 从中国的传统来看,自

从古代到十几年前,很多人都见过土葬的场景,往往都是很多人抬着棺材。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抬棺的人越多就说明这个人的身份肯定不一般,而皇帝的棺椁需要上百人来扶持。除了对于死者的尊重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么?

从中国的传统来看,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种说法,一旦棺材落地就可能发生很多不好的事情,不管是对于家人还是周围的人,当然这里边有很多迷信的成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会尽量的找很多人抬棺材。

第二种说法大致是从三国时期流传开的,当时诸葛亮墓葬的时候就是找了四个军师,并且告诉他们绳子断了就是他埋葬的地方。如果墓地没到,棺材落地了,没办法,只能在棺材落下的地方埋葬。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不小心在家里就落地,那就尴尬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找这么多人抬棺就是为了防止落地。

还有一个重要的说法就是,棺材一旦落地,灵魂也就落地了,如果没有到墓地的话,这个灵魂可能就一直飘摇着。显然对于相信迷信的人们来说,这简直就是最恐怖的事情了。当年嘉庆皇帝在外驾崩的时候,据说有一万多人抬棺回京,也是为了防止棺材落地。

一看你就不懂,一口棺材少说二千多斤,十几个人是抬不起来的。抬棺材的人数是固定的,不是多一个少一个都行,最少是十二杠,二十四人抬,多的有二十四杠,四十八人抬。

都是身体强壮的棒劳力。老弱病残的是抬不了的。

前些年,农村没实行火葬之前还一直保持这个传统习俗,什么车都有了,也不用车拉棺材,还是要用人抬。主要是农村土路凹凸不平,用人抬起来比较平稳,逝者可以保持放在棺材里的样子原封不动下葬。更重要的是显示在村中的人缘。

如果在村中人缘差是很难凑齐二十四位精明强悍的棒小伙儿,更别说二十四杠四十八个壮汉了。

用人抬棺材是在村中势力地位的象征,听父亲说,几十年前我们村中有位大户人家,老母亲去世,他家的祖坟距我们村有五六十里路程,如此遥远的距离,他仍然决定用人抬棺材,二十四杠四十八人抬棺材,八辆大马车系着白凌在后面跟着,车上还要拉着九十六位强壮劳力,准备换杠,就是三班倒抬棺材。车上拉着酒菜,换下来的人坐车喝酒吃菜,一班抬十几里路倒班换杠,一路浩浩荡荡,愣是把老母亲抬到坟地,用人抬寿木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过去人们认为,人鬼有阴、阳两界之分,人死为鬼,到了所谓的阴间仍然和阳间一样地生活着,所不同的是灵魂脱离了凡胎肉体,有了一些特异的功能,时时刻刻会危害或阴护着健在的人们。这种观念导致了任何人都不敢随便处置亡人的死体,从而形成严格有序的丧葬俗仪。直至今天,有些习俗仍一直承传递继着。

就我们这里来说,一直盛行土葬,讲求亡人入土为安。俗话说,“一个躺下要八个人抬”。从实际而言,亡人仰躺入棺后,四周要用干土包或泥土包夹稳,泥土加亡人再加棺材的重量,至少也在五、六百斤以上,四个人根本抬不动。

从俗信而言,移灵柩至门外,众人绑闩栓绳,孝子哭祭,调丧。一般由八人一组合抬灵柩,可组织二至三组,途中换担歇肩,讲求灵柩不落地。沿途鸣放纸炮,撒买路冥币,邻居及沿途人家都要在门前路口生一把草火,美其名曰是供送葬队御寒取暖,其内在俗信是怕遭一年晦气,可避棺前丧煞神。若遇至亲厚友在路头摆案路祭(俗称“接路”),可将灵柩暂停在携带的凳子上,万万不能触及地面。

以上就是农村老人出殡十几人抬的原因。

在我们老家,是八个人抬棺材——俗称“抬大师”或“八大金刚”。

农村抬丧,很多老人是有讲究的,都是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现在,我就来分亨一下我们当地抬丧的风俗:

一般的都是早上抬出去,但也有下午抬出去埋人的——下午抬出去埋葬叫“埋偷山”,下午埋葬的都是年轻人,称为“短命”。老年人是不在下午埋葬的……

早上在“辰”时之前要从堂屋抬出来(具体时间由看地的先生定),从堂屋抬出来叫“出柩”或“打阳二”。也要八个人抬,棺材的两头穿上绳子,一边四人……之所以要八个人,是因为尸体重量加上棺材的重量少不了八百多斤,棺木都是柏树木材所制,木质沉重,(一般男性是柏树材质,女性为杉树木材。)要是材料不干,还有水分——那是千斤之外,八人抬平均就百多斤一人,可想而知,抬丧之人必须是身强力壮之人……

从堂屋抬出来后,在地坝放上两矮板凳(三十公分高),放置上棺材(灵柩),棺材的前后放上两大板凳(五十公分),意思是——大板凳好搁置抬棺材的大杆子,以便于捆绑棺材……捆绑棺材还要一定的技巧,由老一点的师父多年的经验(这里就不述说了)……八位“金刚”都不闲着,每人有每人的家什和各自的工作——分别是:头扛、分腿、二头扛、大分、小分、大尾……等(抬大师专门俗语)。

梱挷好后,由“发引师”一声令下,由孝子拿着领魂旗开路……一群人喊着“号子”上路了……

除开“八大金刚”抬棺材外,主家还要安排几位身强力壮之人,随同棺材周边扶灵柩……由于乡村土路弯拐大,坡陡路滑,崎岖不平……

害怕棺材滑落……农村风俗:在抬棺材的途中,棺材(灵柩)是不准沾地的,若沾地了,传说死者就要跪上三年……

当然,不管种种风俗和忌讳,那都是传说,关键还是棺材太重,挑、抬是要用力的,为了安全起见,人多为好。

农村老人出殡的棺材,一般都是八个人抬,抬棺的人被尊称为八仙。在有些很难走的路段,旁边另有人帮扶着八仙,防止八仙不慎跌倒。为什么要这么多人抬棺和帮扶呢,这是因为:

一、份量重

未火化之前,人是直接入棺下葬的。有些棺木木质好,如柏木棺材等,棺材大,份量重。

入棺时大都不知什么时候安葬,为了防止尸体在灵堂停放其间腐化流水,棺底都放进了许多白灰,增加了重量。

人那时是完整尸体入棺,另外还要放入一些陪葬品。

整体重包括龙杠、木扁担、棺材、尸体、白灰、衣物等等,有些总重量超过800斤。

二、路难走

抬棺除了部份是路面,还有上山时许多不能称为路的地方,高低不平,草刺丛生,行走艰难。

三、路程远

出殡从开始起步的地方到山上的安葬地点,路程遥远,人少了既抬不起,也无法坚持到最后。

四、丧夫力气不一

丧夫个子有高有矮,力量有大有小,行路时因路面高低不平,在每个人肩上的份量也不同。有的人可能觉得轻松,但有的人会感到很累力。

五、工作量大

丧夫葬坟只有一天的时间,而这一天中又有许多时间是在路途中和等待中,真正葬棺堆墓只有很短的时间。堆墓要挑土,工作量大,时间短促。

六、提高阳气

抬棺虽然不是直接接触死人,但也间接接触死人,抬棺和葬坟,与死尸只有一木之隔。为提阳气,就多安排人做丧夫了?

正是由于上述等原因,所以抬棺的人就较多了。

农村老人出殡的棺材要十几人抬,有以下原因。一是对逝者的尊重,多人抬棺显示逝者的尊贵,这源于古代皇家贵族逝者的殡礼仪式,后来传至民间。二是逝者的棺木太沉重,人少了不行。做棺木的材料都是柏木、松木等上好的材料,天地板等处都是整块木料做成,质厚沉重,人少了也抬不起来。三是起棺到坟地中间一般不能落地,要落地也是在十字路口停留片刻,这中间要换人抬,不要太沉重的棺木抬棺人也撑不到坟地。所以人要多,要预备替换的人。总之,农村老人出殡是一件大事,办得隆重些对逝者是一个交代,对生者是一种安慰。多人抬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十分重视才行。

我是苏北人,江苏穷县,但是老解放区。家在农村,十几年前也一直在农村,今年75岁,说实话,自社教运动死了开始火化,到文革后,除个别偷偷深埋用棺材外,基本无棺材,象我父母亲50多岁时,寿材就做好了,近百岁老了,棺材全劈掉当废木材。至于以前抬棺材,一般4个人。我从没看过2人或6人及更多。这就是"十里不同俗,各地各乡风。"就如披麻戴孝,同一个词,做法不同。如孝子披麻,有披肩有箍腰;孝子有戴孝帽有披首巾;亲朋祭奠出礼结束,过去按出礼人家户头或人头男发白布膀章女发白布首巾,现在大多发毛巾、浴巾。死人吹吹打打替哭演戏的乐队曾在改革开放后红火三十年,近十年来渐渐淡化,尤其是城镇,有个哀乐低呤就不错了,不少一死就进殡仪馆。总之,规矩是人定的,风俗是一个看一个推行开的,说好说差或许还是有人为利益撒布的。不信,可调查。

过去老人去世,抬棺材人的多少,能看出这个家庭的势力,经济能力,人脉,和家族的大小,对老人孝敬的程度。

在年轻时, 那时没有实行火葬,我参加了几次亲属和邻居逝去的老人抬棺椁,由于各家庭的情况不同,参加的人员也不同,准备的伙食也不一样。有的用八杠,十六杠,二十四扛,最多的我听说有三十二扛的,在抬棺椁时,有一个主持,管喊号的。

用两根比较粗的结实的木头,放在棺椁的两边,用两条老绳绑结实,每一条小杠上,再准备一条小绳,个头大小要搭配均匀,以免在抬杠时偏沉。

在抬杠时分两种形式,人少时,边抬杠边歇着,走出几百米,就放在地下,地下放两根木头,棺椁不能着地,然后家中的大儿子,给所有抬棺椁的人磕头,歇了一段时间抬起来再走。

如果人多时,就换成两套人马,边走边换扛,顶多在半路歇一气,直接到达坟墓地。

棺椁有轻有沉,轻的三四百斤,重的能达到上千斤,得用二十四扛来抬。

我记得当时我爷去世时,就用了24扛。当时棺椁和一切费用,都是由乡民政解决,吃的和人员,由村上解决。当时村上的书记,村长,还有个生产队的基干民兵,来了能有七八十人,边走边换人,一直抬到坟上,村长和书记民兵连长都参与了抬棺椁,是用了24扛,上好的棺椁。

因为我爷是老烈属,在当地很有名气,不给政府找麻烦。

当时吃的是大米饭,生产队给做了几百斤豆腐,拿了几十斤猪肉,在那个时期是绝无仅有的。

到了我爸去世时,家庭就落魄了,来抬杠的人都少了,准备的是高米饭,大豆腐,那还是跟人家借的豆子,准备的棺椁也相当简单,就用了八杠,现在想起来很寒酸。

抬棺椁的人多于少,是根据家庭当时的具体条件,如果实在没有条件,有的还用推车把老人推到山上。我们前院那哥俩就是那么干的,没有人情,活着时谁也不跟谁走动,到老人去世时,也没人帮助他们。

实际上抬杠的人多于少,就是给活人看的,也不要浪费金钱,互相攀比,死了啥也不知道了,一了百了了,但还有个盖棺定论。

农村老人出殡的棺材的确有十几个人抬!

为什么要这么多人抬呢?是有原因的!

一是,抬棺材的人越多,表示对逝者越尊敬,同时也显得越尊贵!在农村,农民同样也爱要面子,家里有人去世了,一定会倾其所有大办丧事。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出殡的棺材多找几个人抬。有钱没钱的,一定要把排场搞大一点,这样才觉得倍有面子!

二是,棺材本身就重。农村老人去世,辛苦了一辈子,临别了,家里亲人一定会为其准备一口大棺材。我见过不少农村老人出殡的大棺材,貌似有一千多斤重。这么重的大棺材,几个人是难以抬动的,只有十多个人才能把它抬到墓地。所以,农村老人出棺,会看到有很多的抬棺人。

三是,对亡灵的敬畏!人死了有没有灵魂?这是很多人都难以回答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亡魂一说。说人死了,只是肉身的死亡而已,灵魂还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游荡。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说法,这里就不再赘述!正因为活人对死人的敬畏,出殡的棺材才被安排许多人来抬。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不知道对不对,欢迎大家评论关注,谢谢!

在农村老人出殡用的棺材木板有一寸木板、三寸木板、五寸木板、七寸木板、九寸木板等,做成的木棺材料不同,有柳木板的,有松木板的,有柏木板的等等,质量不同,重量不同,和老人的家庭地位条件不同?所以用抬棺材的人数不同,有四人抬,有八人抬,有十六人抬,有二十四人抬,有三十二人抬等等。在 历史 以来农村家族坟中有高地位的:举人、秀才可以入祖坟,锦上添花炫耀祖坟的家族光耀。

有再高地位的人:壮元以上的朝官

就另外选做墓地了。

孙女不幸去世,爷爷奶奶能送葬。

小辈过世长辈可以去送葬,只是不需要戴孝行礼,去送葬时服装要着暗色系,比如深灰色,黑色等,对于逝者,家里人无论谁都应该去送一程,对于长辈来说要避免伤心过度。因此,孙女不幸去世,爷爷奶奶能送葬。

“送葬”是指在一位人物(通常是指已故的)离开这个世界时,亲属与朋友组织的一种仪式,以表达对其逝去的哀悼与缅怀。

参加葬礼时注意

  1、久病之人、身体虚弱之人、灵异体质之人均不宜参加葬礼。如若不得不去,必须要穿上红色内衣、内裤、红袜子回避大吉。如果参加葬礼返回后,身体突感不适,应尽快找信得过的堂口师傅,除晦洗孝为佳。

  2、新婚期未出百天、月房期未出百天及身上有伤口未愈合者,均不宜参加葬礼。如若不得不去,除了采用红色内衣之法外,身上有伤口的朋友,还要在包裹伤口的纱布外,拴上五色线、或九色线,回避大吉。

  3、即将面临重大考试之人、升官之人、外出远行之人均不宜参加葬礼。如若不得不去,需要随身佩戴文昌帝君锦囊,或魁星令牌,回避方可。

  4、正所谓“先死为大”,参加葬礼时一切都应以逝者为大,无论和亡人是什么关系,都应肃然恭敬。不可对逝者品头论足,谈论是非。以免先人挑礼,煞气临头。

  5、参加葬礼时,如若不小心碰掉、碰坏了葬礼上的祭品,均应及时和丧家联系,心生忏悔,坦诚道歉,尽量恢复原样。万不可置之不理,以免轻者冲撞煞气,重者霉运不断。

  6、参加葬礼时,尤其是在最后遗体告别、尸身开光时,气场虚弱、胆小的朋友,还是别看为佳,这是最好的回避方法。

  7、参加葬礼时,丧家带孝人,如不小心丢失、破损孝布、孝牌、青纱者,均不可补替,更不可刻意丢失破损。

  8、参加葬礼时,丧家带孝人,一定要按照长幼顺序带好自己的孝布、孝牌和青纱,万不可错带、混带,以免冲撞呼气煞神。

  9、参加葬礼时,尤其是设有账房的丧家(即设有专门收取葬礼礼金之地),丧家务必要先行拿出红包(过百即可)压在账房处,方可开始收取记录礼金。

  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辰八字相克:因「子午相冲,金木相克」的道理,如果亡者是子年出生的,那麽不论亡者的亲朋或好友,凡是午年出生的人,都不能参加送葬仪式。此外,孕妇、婴儿,也禁忌送葬,恐怕沾染到不祥之气。

  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肖相克:在丧礼上,通常会贴有一张告示牌,说明有那些生肖是与死者的生肖相冲克,必须回避。有的还会在灵堂里放一盆水,给来参加丧礼的来宾洗涤,以去除不祥之气。

  忌入殓时啼哭,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

  在举行入殓仪式时,亡者的亲友应当保持冷静。此时忌讳有人啼哭,否则会使亡者不忍离去,其魂魄将无法升天,而滞留丧宅。若因啼哭而不小心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将使得亡者留恋人间,不得转世超生。

  忌七月时出葬:七月被一般民间视为鬼月,此时阴间的鬼门大开,许多鬼魂被流放到阴间来。若于七月出葬,可能会招引更多的鬼魂出现,鬼煞大作,对丧家更为不利。

  忌守丧期间剪发、剃胡须:

  根据民间的习俗,在家有丧事期间,其亲人不能剪发及剃胡须。一般人认为这是为了表示极度哀伤悲痛,以致于无法顾及修饰边幅。而其另外的用意,则是为了避邪,以不修边幅的模样,使自己跟平常看起来不一样,让亡灵鬼魂认不出来,以免受到侵扰。

万物皆有灵性,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多种生命息息相关,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应该尊重、关爱每一条生命,更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下面讲的便是一个因为违反自然规律,屠杀生物,从而引发的悲惨故事。

晋代有一个小山村,村里的老村长神通广大,能听懂蛇说话,老村长死后下葬时,九条白色大蟒蛇在棺材前面一路送葬,老村长的妻子看到这一幕,却吓得脸色大变,她处理了老村长的丧事以后,就吩咐村民们赶快封村,村民们没将她的话放在心上,结果追悔莫及。

南山脚下有个小山村,在村长钱三爷的带领下,人们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十分幸福安逸。

不过,这种安逸平和的生活,却在钱三爷去世那天被打破了。

据钱三爷最小的孙子钱德灿回忆,爷爷去世时正好九十岁,他出殡那天,路上出现了九条十尺多长的白色大蟒蛇,九条大蟒蛇昂着头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并排爬行,仿佛在为钱三爷送葬。

人人都说这是真正的九龙戴孝,钱三爷生前做了不少好事,这才有九条龙为他送葬。钱德灿的奶奶郭氏看到这一幕却脸色大变,她主持操办了钱三爷的葬事以后便立刻吩咐村民们赶快封村。

新村长早就看不惯钱三爷的行事做派,如今钱三爷死了,他恼怒郭氏一个妇道人家对自己指手画脚,因此他示意人们不要将郭氏的话放在心上。在封闭的小山村,村长的话如同圣旨一般,村民们得了村长的指示,不管郭氏如何劝说,村民们依旧我行我素,郭氏流着泪叹息:“都活不成了!”

钱德灿当时不过七八岁,他听到奶奶的话觉得十分奇怪,便好奇地问郭氏:“奶奶,您怎么这么说呢”

郭氏苦笑着摸摸钱德灿的脑袋,她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将钱德灿带回屋内,并锁紧了自家大门,又叮嘱儿子儿媳:“晚上不管听到什么动静,都不要出门!”

儿子儿媳都很尊敬郭氏,他们不知道郭氏为何这样说,却还是立刻点头答应了半夜时分,村子里忽然火光冲天,四处传来村民们惊恐的惨叫声,郭氏从睡梦中惊醒,她站在院子里看着冲天的大火,直说这是他们的报应!

这一切都要从六十年前说起,那时钱三爷不过三十岁,他的两个哥哥不幸被毒蛇咬死了,钱三爷得知哥哥死讯,便带着从外面娶得漂亮的媳妇回了村。

钱三爷的妻子郭氏年方二十,生得明眸皓齿,如花似玉一般,她性格温顺体贴,待人十分和善,村里人人都羡慕钱三爷娶了一个好媳妇。

当时村民们依靠捕蛇卖钱,山上的蛇几乎被人们捕光了,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穷,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钱三爷与村里其他人不同,他从未捕过一条蛇,更不像村民们那样整日吃蛇成瘾,钱三爷时常劝阻村民们,捕蛇不是长久之计,杀戮太重最终害的也只会是自己。

直到村民们发现山上的蛇不断减少,那些蛇又时常躲在暗处伤人,后来,被蛇咬死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这才发现不对劲慌忙去找钱三爷商议解决的办法。

钱三爷听说这件事以后不住地摇头,直说这些人是自作孽不可活,但他又不忍心看着村民们被蛇咬死,便做法在小山村设了一个结界保护村庄,钱三爷还与蛇族达成协议,村民们不再伤害蛇,蛇也不能再伤害人类。

没过多久,钱三爷亲手雕刻了一个蛇仙雕像,小山村的人从此开始供奉蛇仙,逢年过节便为蛇仙送去丰厚的祭品。

钱三爷在外闯荡之时,见过不少世面,他还曾拜一老道为师,因此懂得一些玄学道法,还能听懂蛇说话,这才顺利与蛇族达成了交易。

钱三爷这一招十分有用,自从村民们供奉蛇仙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蛇伤人的事情了。而在钱三爷的严格要求之下,村民们也不敢捕蛇和吃蛇了。

后来村民们选举钱三爷做了村长,在钱三爷和郭氏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垦荒地,种桑养蚕,这才渐渐过上了好日子。

可惜平静和美好并没有持续太久,钱三爷刚断气,新村长就带人砸了蛇仙雕像,还立马捉了几条蛇煮汤喝。新村长是个读书人,他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怪力乱神,号召村民们不要相信。

只有郭氏知道,那九条白色大蟒蛇现身为钱三爷送葬,一是为了感谢钱三爷保护供奉蛇族多年;二是提醒村民们,既然你们先犯了规矩,就不要怪我们让你们血债血偿。

郭氏看懂了白色大蟒蛇出现的意思,她不断提醒村民们要注意,可新村长刚愎自用,丝毫不将郭氏的话放在心上,因此闯下了大祸。

钱三爷死了以后,小山村的结界也消失了,当天夜里,数以万计的蛇涌入小村庄,那些曾捕蛇、吃蛇的人,一个都没逃过,他们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次日一早,郭氏打开家门,发现除了自己家,村子其它地方都被烧成了灰,她知道这个小山村不能再待下去了,便带着儿孙离开了这个小山村,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编者的话:善恶到头终有报,村民们为了一己私欲做了恶事,他们最终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生命是珍贵的,只有一次无法重来,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中国很大,各地的习俗不同,但是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丧偶之后,一般来说,在出殡的时候,配偶是不宜相送的。当然要送也是可以的。

因为在民间有这样的一个说法,要是丧偶之后,想要再婚,再嫁,那么就不好相送了。

一般丧偶者家中的老人见到人还年轻,就不会想让活着的人去送死去的人,要是别人知道,也有些人不敢与之再婚。

所以有种说法,不想再婚的就会去送出殡。就算是最后改变要再婚了,最少也得七七四十九天后再婚,可是这么做的时间太短,感情太假。一般是一两年之后才好堵别人的嘴。

只是有一点,送出殡了,再婚得越快,就越会被人笑话得越厉害。

如重庆就是夫妻间不相送,不能看下葬,不能看火葬。

为什么会有夫妻不相送的习俗呢?按过去的说法是因为死者会眷恋生前的一切,灵魂就不会甘心地离去,所以一旦配偶相送,死者阴魂不散会缠着活着的人,甚至于把活着的人也带走,一起再续夫妻缘。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丧偶者确实与死去的配偶感情深厚,太伤心难过了,会出事,所以不让其相送,也是保护活着人。

正是有这几种说法,所以才会有夫妻间不相送的习俗。

而在我们广西南宁还有一种说法,要是出现这一种情况的话,那么不但不能送,还必须在出殡之前两个小时,也就是一个时辰前离开,到外面去,不许在家吃饭,在外面呆到出殡之后才能回来。

如13点出殡,那么丧偶者就得在配偶出殡一个时辰前,也就是11点钟前,他要离开丧礼现场到外面去回避。

要是农村的一般离家远一点,跑到村里的小卖部,或者是树下纳凉,绝对是不能返家的,更不能出现在出殡的路线上。

而城里的则是跑出去,有些人就是在看下象棋,或者是和人聊天。同样也是不允许在出殡的路线上。

很多老一辈的人一看到这种情况,就会说,一定是夫妻俩八字中有四字相同的,所以不能相送!送者有祸!

就算是丧偶者不想离开不想回避,可是也会被亲戚朋友个个都相劝,一定要离开丧礼现场避开出殡。

请来做法事的和尚或者道士也会劝丧偶者离开的,不管是为了逝者,还是为了活着的人,都要规避。

何为八字中有四字相同的?八字就是出生的年月日时,只要年月日时只要出现两个一样的,那就是要回避的。

比如说:丈夫是1970年1月1日0点生,而妻子是1970年1月22日12点生,那么就是年月相同,生辰八字有四个字相对应了。这一种是不能相送的,必须要回避。

生辰八字有四个以上对应就得回避,所以就会出现丧偶在出殡前离家很远,吃饭也得在外面,买来吃。游荡在出殡之后,才能返家。

我曾经听一个长辈说过,他们村曾经有一个人不信邪,他与妻子的生辰八字有六个字以上是相同的。

他还是送了,并且送出殡的时候,也没有戴破斗笠,按习俗,男丧偶出殡相送的时候,是要戴上一顶破斗笠,然后由人携扶着相送。如果说是女丧偶,女方就得戴孝相送。

要戴的是破斗笠,而不是图中这么好的一顶斗笠

在丧事刚刚办完的次日,他的家人就发现他直挺挺地死在了床上,跟随着亡妻而去了。于是又办起了他的丧礼,然后夫妻合葬。也不知是巧合还是什么原因了。

第44集。

根据查询爱奇艺得知,在电视剧《安家》第44集中,贵雨为了继续向房似锦索要钱财,隐瞒了爷爷去世的消息。房似锦得知真相后,愤怒地责备亲妈是杀人犯。《安家》是由安建执导,孙俪、罗晋、张萌、王自健、田雷、孙佳雨、杨皓宇、张晓谦、王艺哲等主演的都市职场剧。

小女孩跟着爸爸去参加他爷爷葬礼,如果说小女孩和太爷爷关系非常的近,非常喜他爷爷那小女孩儿,就会不停地哭,如果说就是陪着爸爸去,小女孩儿一定是对这个不太理解

葬礼是在下午举行的,大家轮流去冰棺前瞻仰爷爷的遗容,那会儿还上初中的我害怕了,临去的时候把眼镜摘了,所以只看了个轮廓。爸爸转完一圈以后,情绪再也绷不住了,哭着对我和老弟说了一句,“爸爸以后再也没有爸爸了”,那时候我的心颤了一下。还有一个记忆非常深刻的,小叔那会儿在工地砸伤了大脚趾头,回乡的时候还缠着绷带,坐着轮椅,大家就让他别起来了,意思到了就行,但他非要起来,于是左右各一人好不容易才把他给架了起来,然后对着爷爷边哭边磕头,婶婶看到了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到了晚上,大人们轮流值班,小孩子就先回大娘家了。那时候的农村还没有发展起来,到晚上别说灯了,就是一点光亮都少有,大多都是早早上床睡觉了,好养足了精神第二天干农活。所以,我们就一人一把手电筒摸黑走了过去。但那天老弟不知是何原因没有拿上手电筒,也因此有了一件现在想想都后怕的事。那天刚下完雨,小河里的水都涨到跟平地一样高了,还流得湍急,但是摸黑走的也看不清楚,老弟差不点就要踩进去了,这时候突然出现了一道闪电,就是这道闪电才让他不至于踩进去。他问我,怎么会发生这么巧合的事?是啊,怎么会这么巧合。

后来叔叔伯伯几兄弟一起去的火葬场,去捡爷爷的骨灰,他们说,眼见着那么大个人,一下子就变成了一堆灰。

再到把爷爷送到坟墓,上次说到爷爷的葬礼是全族人聚得最齐的一次,就连犯过错的大姑姑都回来了,只见她跟着唢呐队的节奏,在那里一个劲地哭喊,就属她最大声,还不带停的,说什么女儿不孝,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但是大家都说,这么多年没见,心里有几分悔意和愧疚,估计也只有本人知道。真的想来看老人早就来了,何必等到现在。

上山和下山的过程我倒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但隐约记得,下山时候的气氛并没有那么凝重了,好像,一下就如释重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