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婚俗中的猪脚有什么作用

老人 0 68

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婚俗中的猪脚有什么作用,第1张

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婚俗中的猪脚有什么作用
导读: 乡土性的土家族社会里,亲属、邻里关系交往密切,一家有事,大家帮助,尤其是结婚、生子、建房、丧葬等大型人生礼仪活动,不仅要去帮忙,而且还要去送礼。“礼尚往来是土家社会中村民们基本的处事准则。谁要是不守这一规则,谁就会陷入村民的文化批评之中”

乡土性的土家族社会里,亲属、邻里关系交往密切,一家有事,大家帮助,尤其是结婚、生子、建房、丧葬等大型人生礼仪活动,不仅要去帮忙,而且还要去送礼。“礼尚往来是土家社会中村民们基本的处事准则。谁要是不守这一规则,谁就会陷入村民的文化批评之中”因而,礼金、礼物就成为了村民们交往的媒介物。礼金的多寡,礼物的贵贱在村民中的交往就体现了亲属的远近、朋友感情的深浅。而有的礼物在传统的土家族社会里是不能用价值来衡量的。例如:在土家社会的婚俗交往中就离不开猪脚这一特殊的礼物,本文就是对土家社会婚俗中,猪脚这一特殊礼物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窥探土家社会的乡土文化。

一、土家族社会需要猪脚的礼仪场所

1婚姻过程中

土家族社会,婚姻是指两性的认识,两性的结合、两性的共同生活、及至两性共同生活解体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它包括求婚、订婚、婚礼、婚礼后生活等多个阶段。

2诞生礼

诞生礼它是婚礼后生活的一部分,在土家社会往往预示着婚姻生活的美满。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在《乡村中国生育制度》一书中写道“生殖本是一种生物现象,但是为了要使每个出生的孩子都能有被育的机会,在人类里,这基本的生物现象,也受到文化的干涉。”土家族社会也有与他们所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生育文化。这套文化集中反映在诞生礼仪之中。在土家社会诞生礼包括,生育前的准备,捡生与踩生、报喜、望月、望外婆、命名与养育等一系列过程。

二、猪脚的功能与文化认同

猪脚,本是猪的脚,与牛脚、马脚、羊脚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动物的一个器官而已。但在土家社会,土家人则围绕猪脚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猪脚文化。猪脚就具有聊文化认同的意义。如果在土家社会的一些礼仪场合,没有猪脚,那么当事人就会被旁人议论和嘲笑,甚至被谩骂。

另外,猪脚本身的使用价值,又决定了它在特定场合中又具备了更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是特定思想感情的象征物。在土家婚礼过程中,猪脚是一种特殊道具,它一般会浓重登场五次。在土家诞生礼中,它会浓重登场一次。在部分土家人中会有两次。

三、猪脚在每次场合出现形式和意义

1、看门户。在传统土家社会,求亲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求亲。因而男方是了解女方的,而女方不是很了解男方,又加上土家社会是从夫居。而看门户就是女方了解男方的一种方式,当男方向女方求亲后,女方会在一个特定的日子(一般在节日里)约上自己的亲朋好友在男方不知情的情况到男方家里,查看南方的家境。家庭自然环境等等。这时男方就热情招待女方,在男方查看三天后(一般是进出三天)男方就会备好猪脚孝敬丈母娘和老丈人。如女方接受猪脚说明女方看上男方,这里的看上一般是指看上家境等,在土家族讲究“门当户对”。

2、放话。在传统土家婚礼中,通过看门户,只能说明女方看上男方的一切,但并没有说女方一定就要嫁给男方。其它男子仍然可以上门求亲。这时,如果男方要让女方同意嫁给自己,必须备好猪脚等礼品,叫媒人到女方游说,直到女方接受猪脚、放出话来同意嫁给男方,这时其他男子则不会再上女方求亲了。

3、过礼。婚前的三天,男方请人到女方送礼叫过礼。向女方送去准备嫁女用的酒肉、衣服、首饰等以及女方个亲属的礼物。女方方根据尚定的规模举办酒席招待接亲的客人。猪脚在这里是专门孝敬老丈人与丈母娘的,接亲的人是不会吃到男方送的猪脚的。

4、回门。新娘出嫁第三天早上要与新郎一起带上猪腿、糖果等礼品回娘家省亲叫回门。回门当天去当天回,如路途太遥远则在娘家住三天才会回来。

5、拜新年。结婚的当年要拜新年。新婚夫妇要给娘家父母及其娘家父母安排要走动的亲戚百年。猪脚又是不可少的礼物,一般要三只,及丈人与丈母娘一只、新娘的爷爷奶奶要一只、新娘的外公外婆要一只。如果丈母娘丈人与新娘的爷爷奶奶同住就减少一只。

6、望月。望月又称“打三招”,指女婿报喜后,娘家人要准备看外孙,土家族叫望月。亲朋好友等都要去女方看看,而猪脚就是很重要的礼品,是产妇的营养品。外婆必须得备上好几只猪脚送去的。其他亲企业有送猪脚的,但也可不用猪脚。望月一般是在生小孩四天之内最多不超过半月内择日进行。娘家人望月,女婿家酒肉招待。望月的全是妇女、小孩。在土家社会娘家的成年男子一般不去望月。

7、拜年。是每年春节已婚夫妇的一项活动,是一种孝敬父母的行为,已婚夫妇带上小孩上外婆家拜年,猪脚是必须的礼品。这种活动一般会持续到外公外婆过世后很多年。

四、猪脚制作的民俗描述

猪脚在婚姻过程中出现的场合多,作用不相同、其制作和包装也不相同:在看门户、放话、过礼、回门、拜新年、拜年这几个礼仪场合猪脚的制作,一般是后脚加上后胛肉,后胛肉用刀划为一圆圈与猪脚连在一起,俗称肘子。在土家传统社会里肘子一般要求不低于七斤有“七方八肘”之说。在过礼、回门、拜新年时肘子上网最下端,即猪脚蹄上要围一圈红纸作为象征。在平日里如看见某夫妇背一猪脚并见红纸权,那你就知道他们是回门。如在春节里,你看见某夫妇的猪脚上有红纸圈,就证明这是新婚夫妇。如没有红纸圈则证明此夫妇不是新婚夫妇了。拜年的猪脚一般是腊猪脚。

在诞生礼中,猪脚作为望月的礼物,一般是丈母娘准备的腊蹄子,前脚、后脚都可以。少则几只多则达数十只,是作为女儿的营养品送来的。

五、猪脚在礼仪中的价值体现

猪脚在土家社会婚姻过程中得以频频出现,是由猪脚的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的。在土家族社会中,人们的肉食主要是猪肉,而猪脚又是猪肉中最美味可口的。因而就决定了它作为礼物的价值了。

在看门户、放话、过礼这几个礼仪场合中,如男方不拿猪脚或猪脚制作不合理,丈人会认为男方不尊重女方而拒绝男的求亲和迎亲。在回门、拜新年等礼仪场合,如缺少猪脚或猪脚制作不当,会认为男方不孝或不懂得孝道,而被旁人嘲笑,而自己也会遭到良心的谴责。如在望月时缺少猪脚会认为丈母娘不能干,或者说无能、或者说是丈母娘堆女儿的关照,因而更易加强母女的关系,联系两家人的感情。

六、现在土家社会猪脚制作礼仪场合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土家人对“七方八肘”之说已经很模糊,对猪脚的制作不如以前讲究。如家庭适当富裕,猪脚由肘子变为火腿了,也就是猪后脚加上后胛这一整快肉而不是一个圆圈。送礼以前是给丈人送猪脚,而现在则演变为对他所尊敬的送礼。如师傅、老师等。从猪脚文化的这一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土家社会文化也在变迁,猪脚文化的变迁是随着改革开放土家族人的社会观念而改变的,是对外部动力的一个适应过程。

土家族人是重情讲义的,在各种礼仪场合,猪脚的制作与交换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礼仪。在现在的金钱社会里,猪脚的使用价值虽说没有降低,但与其它的名贵礼品相比其价值还是明显的在降低,但在土家社会中,猪脚文化并没有降低相反还有加强的趋势。本文对猪脚文化的分析是希望在当下推进物质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上,我们不要忘记猪脚这一些最简单、最常用、最普遍的实质上面去。

不是我要抄人家的哦,以下真的挺好的,你可以用用嘛!

字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精

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寿百岁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松龄长岁月 皤桃捧日三千岁

鹤语寄春秋 古柏参天四十围

愿献南山寿 年齐大衍经纶富

先开北海樽 学到知非德器纯

绿琪千岁树 杖朝步履春秋永

明月一池莲 钓渭丝纶日月长

寿考征宏福 闲雅鹿裘人生三乐

文明享大年 逍遥鸠杖天保九如

燕桂谢兰年经半甲 上寿期颐庄椿不老

桑弧蓬矢志在四方 君子福履洪范斯陈

瑶池春不老 设悦遇芳辰百岁期颐刚一半

寿域日开祥 称觞有菜子九畴福寿已双全

王树盈阶秀 玉树阶前荣衣兢舞金萱映日荣 金萱堂上花甲初周范陈九五福

桃熟三千年贤淑七旬人经几度七二风光现出麻姑仙草

导引三摩地应独有三千岁月结成王母皤桃

璇阁数华年恰合蟾圆一度瑶池看桃实预期鹤 耸千春

相夫教子壶范久钦际此欣逢设悦日

积福延龄期颐预卜而今初倍及笄年

萱寿八千八旬伊始

范福九五九畴乃全

设悦溯当年喜花甲一周又半

称觞逢此日祝萱 龄百岁有奇

由于逢寿必祝,祝诗祝联难免多且滥,所以有词家道出其中难处:“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纵观许多祝寿的诗词联话,都离不开什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旧话,所以即使多得车载斗量也难以流传。宋代祝寿诗词最多,辛稼轩有一词谐戏欢愉被人称道,这是祝他本家一亲戚八十寿,其词道:

“更休说,便是个,住世观音菩萨。甚今年,容貌八十,见底道,才十八。莫道寿星香烛,莫祝灵椿龟鹤。只消得,把笔轻轻去,十字上,添一撇。”

在十字上添一撇,成了千岁,这种祝寿词确实比干巴巴地祝寿要强许多。

在祝寿上难免有借机谄谀献媚者,据《东望阁随笔》中记,南宋奸臣贾似道,曾祝寿谢太后和宋度宗,因为二人的生日仅差一天,其笺上写道:

圣母神子,万寿无疆,复万寿无疆;

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

所以有人评论说,“文人慧业,此登峰极矣。”寿诗有一些本不是经心之作,却流传下来。有一村校书年70,买一妾才30岁,正巧苏东坡杖藜经过,老校书乞为寿诗,苏东坡戏为诗,

“侍者方当而立岁,先生已是古稀年”。

以而立对古稀,工整而巧。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他60岁生日时题写一副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观此联不愧是大手笔,舒适闲逸之态跃然纸上。上联言只要够吃够花、身体灵便就心满意足了;下联说不想成仙长寿,只有自在不虚度,眼下一日顶两日,已是活了一百多岁了。

在寿联上,人们绞尽脑汁使得词章工巧,构思奇特,清代彭文勤祝乾隆八十大寿,在位五十五年的寿联可以称“最”了,其上下联以“五”和“八”为对,可谓对得天衣无缝: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服;

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方缥缈奏丹墀。”

乾隆逢八秩大寿,联以“八”为词,那么百岁老人也常以“世上难逢百岁人”为题祝寿。清代一些老人百岁寿诞,岳麓书院主讲王文清送一寿联: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独逢。”

在祝寿的词诗联语中,也有不少是带有讽刺意味的。民国初年,有一位县太爷搜刮地皮,百姓怨声载道。这一年逢县太爷生日,要全县绅商送寿礼,一秀才代绅商写寿联道:

“大老爷做生,哪管它高粱、玉麦、黄豆、白花,刮尽地皮收贺礼;

小百姓该死,已吃尽苦蕨、葛藤、树皮、青草,求天开眼救微躯。”

据传闻,某奸臣为其母做寿,请人当场书写寿联,只见那人开始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满座见之哗然,寿星见之欲发作,只见那人从容写道:“王母娘娘下凡尘”;其下联是:“养个儿子是盗贼,偷来蟠桃奉至亲。”此联可谓“骂人不吐核”,让人有苦说不出。

寿诗寿词寿联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时下老年人是很重视自己的生日的,逢寿诞之日以吃为主的多,但祝寿的诗词曲联已是很罕见的了

这个是长了点,麻烦兄台整理下,我还没吃饭呢,赶时间。本人文笔有限,下面的可参考:

龙耀七旬新纪跨,寿山诗海任飞腾。

龙年贺祖龙,寿比泰山松。

李桃枝叶茂,诗坛不老翁。

七十阳春岂等闲,几多辛苦化甘甜。

曾经沧海横流渡,亦赖家庭内助贤。

连日凝神新墨劲,五更着意旧诗鲜。

如今但祝朝朝舞,当信人生二百年。

金沙峭岸一株松,干劲枝遒塑祖龙。

桃李盛时甘寂寞,雪霜多后竞青葱。

根深更爱阳春雨,叶茂犹怜翠谷风。

师表才情堪敬仰,古稀不愧焕神容。

南山信步好逍遥,杖国而今又杖朝

诗苑丰收夸老将,政坛竞秀领风骚

阳春白雪抒怀抱,明月清泉尚节操

汝向期颐跨劲足,我来祝福奉蟠桃 在你生日来临之即,祝你百事可乐,万事芬达,天天哇哈哈,月月乐百事,年年高乐高,心情似雪碧,永远都醒目

寿星佬,我祝你所有的希望都能如愿,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所有的等候都能出现,所有的付出都能兑现 生日祝福

您好!

有的。不过,现代社会随着人们思想观念逐渐开明和与国际接轨,一些习俗也不那么严谨了。送钱是最讨喜的。

老习俗的贺礼有寿联、寿幛、寿轴、寿桃、寿烛、鞭炮、衣料、鞋袜、鸭蛋、猪腿、猪肉、线面等,称“送寿”、“送十”。常见的有寿烛、鸭蛋(压乱 喻太平)、猪腿、线面(长寿面)等几样。

送寿礼品须是双数,喻 好事成双。 如一付寿联、一对寿烛等,连猪腿的重量也不可为单。礼品要贴上红纸或染成红色,以示吉庆,福州俗谚见红大吉。

福州地区有些乡村,50至80岁的4次寿庆,亲友均送猪蹄、寿面,90岁送 猪头,百岁送 全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