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私拿公司物品,公司解雇合法吗?

员工 0 34

员工私拿公司物品,公司解雇合法吗?,第1张

员工私拿公司物品,公司解雇合法吗?
导读:前言:一般情况下,公司都会制定员工手册等规章制度,员工应予以遵守。本案中,某餐饮酒店的员工私自将公司物品-酸奶3个,桃子5个带出公司,公司以其严重违反公司制度对其解除劳动合同。那么本案公司是否属于违法解除,其规章制度是否过于严苛呢?且看本案

前言:一般情况下,公司都会制定员工手册等规章制度,员工应予以遵守。本案中,某餐饮酒店的员工私自将公司物品-酸奶3个,桃子5个带出公司,公司以其严重违反公司制度对其解除劳动合同。那么本案公司是否属于违法解除,其规章制度是否过于严苛呢?且看本案法院的精彩说理。

案情简介

袁淼淼于2015年6月23日入职皇冠假日酒店,从事餐饮部厨房管事员职务,在职期间双方签订了两份书面劳动合同,期限分别为2015年6月23日至2018年6月22日、2018年6月23日至2024年6月22日。

公司规章制度《你的指南》第68页第1项规定“盗窃或企图盗窃酒店或员工个人财物”第一次即解除劳动合同,第3项规定,“无部门经理签发的许可,擅自将酒店的财物如餐具、食品、饮料、水果等带出酒店”第一次即解除劳动合同,袁淼淼签收了该规章制度。

2018年8月3日,公司做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解除理由为袁淼淼存在私自将公司物品(酸奶3个、桃子5个)带出公司的严重违纪行为,袁淼淼认可确实存在上述行为,但不认为上述行为构成严重违纪。

同日,公司电话通知袁淼淼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前来公司领取解除通知,并给袁淼淼发出手机短信要求2018年8月6日到公司办理领取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等离职手续,2018年8月9日,公司向袁淼淼邮寄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袁淼淼拒收了文件。

2018年8月6日,袁淼淼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赔偿金19054元并办理档案及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仲裁委于2018年10月12日作出裁决:1、公司于本裁决书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为袁淼淼办理档案及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2、驳回袁淼淼其他仲裁请求。

公司对上述仲裁结果表示认可,袁淼淼不服,起诉至院。

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本案争议焦点系公司与袁淼淼解除劳动合同是否为违法解除。

首先,关于《你的指南》是否经过民主程序议定,法院查明,另案生效判决确认了公司《你的指南》已经民主程序议定且经公示,袁淼淼亦对上述指南签字确认,该指南应成为本案的处理依据。

其次,公司向袁淼淼出具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中载明,其解除理由系劳动者过失,依据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员工手册,庭审中,公司称系由于袁淼淼存在私自将公司物品(酸奶3个、桃子5个)带出公司的严重违纪行为,违反了员工手册中的相关内容,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与被告解除劳动关系。

本案中,袁淼淼认可其存在私自带出公司的酸奶3个、桃子5个的行为,且根据《你的指南》,无部门经理签发的许可,擅自将酒店的财物如餐具、食品、饮料、水果等带出酒店,第一次即可解除劳动合同。袁淼淼虽陈述其私自拿取酒店物品的行为系由于其身体不适,拿取的也是公司的餐厅客人吃剩的物品,但对其主张未提供充分证据予以证实,同时,袁淼淼上述主张也并不能成为可以私拿公司物品的合法理由。

袁淼淼拿取公司物品的价值虽有限,但其行为的性质不仅触犯了公司的管理制度,也触犯了基本的行为道德准则。如果私拿价值小的物品的行为被宽容而未严格依照公司制度处罚,那么对公司而言,可能引发公司其他员工争相私拿公司物品的后果,对于袁淼淼而言,若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则易至恶积而不可掩。公司的解除行为不仅是在公司内部严明纪律、杜绝类似事件发生的必须,也是对袁淼淼行为的警示和良性引导。袁淼淼也应通过此次事件深刻反思自身过失,在人生道路上引以为戒。

综上所述,公司依据规章制度解除劳动合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项之规定,该解除行为合法有效,无需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对于仲裁时袁淼淼提出的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请求,因双方均无异议,本院照准。

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为袁淼淼办理档案及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二、驳回袁淼淼的诉讼请求。

案号:(2018)津0116民初84428号(当事人系化名)

总结:本案的关键点之一也在于公司制度完善,其员工手册《你的指南》根据劳动合同法经民主程序议定且经公示,可以作为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你的指南》中规定了“无部门经理签发的许可,擅自将酒店的财物如餐具、食品、饮料、水果等带出酒店”第一次即解除劳动合同,员工拿取公司物品的价值虽有限,但其行为的性质不仅触犯了公司的管理制度,也触犯了基本的行为道德准则。如果私拿价值小的物品的行为被宽容而未严格依照公司制度处罚,那么对公司而言,可能引发公司其他员工争相私拿公司物品的后果。“若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则易至恶积而不可掩”,这份判决也向我们展示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法律分析:私拿公司物品,不超过两百块钱,金额小不构成犯罪,但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会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但盗窃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可能涉嫌盗窃罪、职务侵占罪。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九条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法律分析:员工私拿公司的物品,要看物品的价值数额,涉及的物品数额价值较大的可能构成侵占罪或者盗窃罪,数额不大的如果公司有规定按公司规章来处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道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版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礼品的作用在日常交际中占据着“媒介”位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人喜欢张扬,无论什么礼物都挑人多的时候送,觉得体面,而且觉得这样做是抬高了受礼者。有时候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这样送法,有时候会惹出不愉快来。

小津在一个杂志社工作,连续3年都是社里的优秀个人,刚刚升任为副主编。老乡小琴从老家来北京看小津,带了一大堆家乡特产的干果:栗子、核桃、黑枣、花生。小琴自作主张地把礼物带到了小津的办公室,一进门就大声嚷嚷“小津!看我给你带什么来啦?”办公室的宁静一下子被打破了,大家纷纷扭头向小津这边看。小津红着脸简短招呼了小琴,并在送走小琴后把礼物分给同事们。同事们大开小津的玩笑:“哟,刚升了副主编就有人给送礼,升了主编咱社门槛还不给踏破呀!”玩笑话传到领导耳朵里,就成了小津私受读者礼物的事实。年终评优秀个人时,小津意外落选。

俗话说“公私有别”,该公开送的礼品私下送,引起误会,该私下送的礼品公开送,无端惹出是非。送礼不注意场合,不仅吃力不讨好,还可能给受礼者带来麻烦。

因此给关系密切的人送礼不宜在公共场合进行,以避免给别人留下你们关系密切完全是靠物质的东西支撑的感觉。只有礼轻情义重的特殊礼物,表达特殊情感的礼物,才适宜在大庭广众面前赠送。因为这时别人已变成你们真挚友情的见证人,如一份特别的纪念品等。

公务礼品公开送

公务礼品,即在公务、商务交往中涉及的礼品。送给合作伙伴的礼品、送给客户的礼品、为大型会议的参加者准备的纪念品、为外事活动准备的礼品,以及过年过节为员工准备的礼品、为促销而准备的礼品,均在此列。公务礼品只有公开送,才能显得正式、隆重。

公司、企业举办隆重庆典,前来参加、祝贺的同行单位,应该在到会之初,由本单位的代表当众向东道主单位的负责人送礼;两个单位合作,客方单位到达主方单位时,主方单位的代表应该当众向客方单位的代表送礼;名人、教授应邀前来讲学,主方单位应该在迎接对方时,公开送出礼品;外国使团来我国相关单位访问,会见之初,应公开向我方单位送出礼品,同样,在送别外国使团的告别宴会上,我方单位应公开向对方送出礼品。

公务礼品送出时,送礼人是不能随便定的。代表单位送礼,礼品一定要由单位的最高领导来送;代表郜门、车间送礼,礼品应该由单位的部门主管或车间主任来送。为表彰优秀员工的工作而送的礼品,也应由该员工的直接领导或最高领导送出,而不适合由同事代送。作为福利而送的礼品,可以由单位选择适合的负责人送出或发放。向重要客户送礼,只要条件允许,就应该亲自送出。

送礼的地点选择活动举行的大厅、会场、办公室等比较合适。本该送到公司的祝贺牌匾送到公司主管的家里;本该在公众面前送出的奖品私下里送,这样就让受礼者感到莫名其妙,也破坏了应有的和谐气氛。

张莉是一个电子公司的经理,再过两天就是一个大客户李总的生日。她为喜欢打高尔夫球的李总选购了一个高级球杆,并写了一张热情洋溢的祝福信,放在礼品盒中。李总生日这天,张莉打电话给李总说:“李总啊,今天是您的生日吧?但愿我没有记错。给您备了点薄礼,我给您送过去?”李总接到电话很高兴地说:“张经理呀,您真是细心,连我什么时候生日都记得,太难得了!有时间的话,还请您赏光啊!礼物就免了。真是谢谢您!”张莉说:“谢谢李总邀请,您过节呢,我当然要过去祝贺一番啦!生日快乐!”张莉亲自开车把礼物送到了李总的公司。李总很开心地接受了张莉的礼物并请张莉吃蛋糕。后来,李总与张莉公司的合作更多了。

借私人祝福加强业务联系,是一种很有效的企业公关方式。但因为这类送礼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私人关系,因此在公开场合送还是很合适的。奉送礼物的同时,动作表情要自然,以免这样给人以贿赂之感。与受礼人寒暄时,不要强调礼物的贵重,但是也不能过于谦虚,那样看起来就太做作了,会让人厌烦。

私人礼品私下送

因为私人关系而表示慰问、感谢、祝福、请求等而准备的礼物,应该在私下场合送出。除了生日和婚礼这些众人集体庆祝、当众送礼的时刻,关系亲密的人之间送礼,最好选择私下的场合,否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或麻烦。只要条件允许,一定要亲自送。距离遥远或有特殊原因,才可以寄送或请可靠的人代送。送礼的地点可以选择对方的加重、双方约定的地点等等便于双方单独相处的场所。

平时得到过某位同事的很多帮助,平素与某位同事关系不错,送礼物给对方时,一定要选择私下场合。

陈雯在某图书公司任职,在一次半月之久的、出差任务结束返回后,为感谢同一部门男同事小郭帮他处理部分事务,她送了一支金笔给小郭。礼物是由陈雯亲自送到小郭的办公室的,一个爱说闲话的女同事嫉妒地说:“呦,真是体贴呀,出差也不忘给咱公司的帅哥买礼物!”她的语气让陈雯感到很不舒服。没过多久,陈雯和小郭的绯闻就在公司里传开了,两个人碰面、说话都很尴尬。陈雯后悔不迭,因为难以忍受流言蜚语,没过多久陈雯就找借口辞职离开了公司。

把私人礼物拿到办公场合,一方面会扰乱工作场合的秩序,一方面容易引起其他同事的猜疑和非议。

你拥有很多朋友,却只为最好的朋友准备了礼物,送出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私下场合。当众只给一个人奉送礼物,受礼人会感到不安,觉得受宠若惊或疑惑,没有收到礼物的人会嫉妒或失落,甚至可能不再做你的朋友。

如果一对男女的亲密关系还没有确定,并且其中一方并没有把握能得到对方的肯定,就不要在公开场合送出具有象征意味的礼物,以免对方误解为威胁。当着众多朋友的面送出礼物,甚至把礼物送到对方的办公室,都是不妥的。如果对方能够接受礼物,结局还称得上皆大欢喜,如果对方不准备接受你的礼物。场面该是多么尴尬!

法律分析:员工带走公司物品可以报警。员工未经同意私自带走公司的物品要分情况对待,如果是公开使用的物品,有可能属于侵占公司的财产或物品,间接地影响了公司的办公秩序,如果报警后,警察可能会要求员工交出相关物品,并不会对员工进行实际处罚。如果是重要的物品,有可能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按刑事犯罪处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一十九条 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限徒刑,并处罚金: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们商业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 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罪论处。 本条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本条所称权利人,是指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

这事在我店里也有出现过而我的处理方式是事情发现之后工作之余私下找这位同事询问事情的经过要确认物品在谁的手上本是将去何处先从员工的口中去了解他的意思(就算自己明知道是他私吞)这样做要的是让这个员工主动认错主动把事情交代清楚,是人都会犯错不要因为一次的犯错而错误的把个人定性在某一阶段上 听完员工的阐述之后再按经过来进行合理的沟通无论是礼品也好物品也好只要是有明确的定为公司物品私吞就等于是偷窃行为要把事情的严重性告知员工不是吓唬而是纠正员工的心态和行为 合理处理事情之后每周的员工会议上把公司的一些守则再次带出给员工知晓让员工知道公司的规章制度但不必把那位同事的事情带出也不必公布名字这是对员工的一种善待一是让员工之间不会出现猜疑和分歧二是让那位员工有台阶可下之后这位员工的去留就看他自己的想法我们当管理的并不是用来讨伐这些员工的错与不是而是要纠正其工作态度使公司业绩上升,培养下一代人才为公司做更多的盈利 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也是我工作的手法希望这些可以给你一点小小意见希望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