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木碗》有感

老人 0 71

读《小木碗》有感,第1张

读《小木碗》有感
导读: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读《小木碗》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小木碗》有感1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内容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读《小木碗》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小木碗》有感1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内容精彩,情节生动的书。其中有一 篇名叫《小木碗》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让我整个人豁然开朗了,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就特别讨厌他,天天虐待他。这位老人原指望儿子孝顺他、服侍他,以安享晚年。可是,事与愿违,令他很失望,很伤心。幸好这对夫妻有一个董事孝顺的儿子,他们在董事孝顺儿子的启发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那以后,他们像变了一个人,对老人孝顺有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尊敬老人,不仅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人性的体现。人虽然年龄大了,干不了力气活,但这并不代表就是没用了,我们就可以不管他们了,把他们向丢垃圾一样丢弃,如果是这样,是不是也把我们五千年光荣的`传统丢弃了?

同学们,我们身为炎黄子孙,一定要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让我们的美德传承天下,只有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读《小木碗》有感2

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中国的良好习俗,可是,也有许多人没有这样做,就像文中的父母一样。

在很早以前,有个村中的人喜欢喝汤,有个老人常常手脚会抖,因此喝汤时汤碗会碎掉,而且,有时汤还会从嘴角流出来,因此,他的儿子和儿媳妇都很讨厌他。就这样,他们叫老人在火炉边吃饭,用的也是不易碎小木碗。每次都不让老人吃饱,老人十分伤心。这一幕,被孙子看见了,他觉得自己的父母作风不好,于是,他自己去买了两个小木碗放在柜子最上层,父母见了奇怪,于是,他们问他为什么,儿子说,准备以后给父母用。但如果父母对爷爷用好碗,他以后就会对父母好。父母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一家人又在一起吃饭了。

尊敬老人是社会上的传统美德,故事中的父母却丢掉了这个美德,但也庆幸孙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举动,并且改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家长的要以身作则带好头,这样才可以让自己教育好儿女,相反,如果自己儿女发现父母有什么行为不正,应当及时让父母错误并改正。这样才是好观念。你们说对不对?

看什么样的人家,一般人家的小孩子用的是木碗,还有比较穷的人家而且小孩子又多,那就在木板凳上挖几个象碗一样的窝窝,孩子们就在那儿吃饭。也有条件好的当然用的是高档陶瓷餐具,也有用铜餐具的啊!(不过你指的爷爷奶奶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啊)。

希望对你有帮助

宝宝用什么碗吃饭好

宝宝吃饭用不刷漆的传统木碗最好。

具体分析:

因为传统木碗保温好、结实耐摔、质轻。

用木碗,优点多

1、天然质地,污染少;

2、个性化加工,可当工艺品观赏;

3、保温性好,不烫手、不冰手;

4、质轻,结实耐用;

5、无异味,保持食物原味。

建议家长给孩子选木碗要注意:

1、选择素木质地,就是不经耐腐蚀处理、没有刷漆的,否则,表面也可能含有铅等有害有毒物质;

2、宜择柿子树、苹果树、梨树等做材料的木碗,无毒无异味。

但是,木碗容易干裂,建议常洗常湿。

2

宝宝用什么碗吃饭好:美丽仿瓷碗隐患多

优点:颜色鲜、花形美、不易碎

缺点:劣质的多

具体分析:

1、人们常见的透明或白色的微波炉用碗也是塑料碗,它采用强化聚丙烯材质,耐热性较高。凡是经过检测的合格产品,加热食品时应该不会产生毒素,再加上没有使用色彩颜料,质轻且不易摔破,安全性较好。

2、如今,工艺制作上到更高一层的仿瓷餐具,由密胺树脂制作而成,它有着陶瓷般的手感,光滑的质地,花色多样,又很轻薄,不易碎,被作为儿童餐具使用越来越普遍。

3、但是,由于密胺粉的价格比较昂贵,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达到密胺粉的效果,在加工过程中增添了很多有毒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也会对宝宝的健康构成威胁。

4、“不管是仿瓷碗还是塑料碗,其制作工艺添加的一些复合有机材料,都是为了提高质感、光亮、硬度、颜色和耐高温,并不是满足人体健康需要的。”韩萍并不主张给孩子用这类餐碗。

即便选,也要选正规的:

1、仿瓷餐具底部都有企业详细信息及生产许可证QS标志和编号;

2、看产品是否上色均匀,是否有变形,表面是否光滑等;

3、买回家后,用开水煮半小时,晾半小时后再煮半小时,反复四次,若有发白和黑点,则是质量不过关的次品。

3

宝宝用什么碗吃饭好:选搪瓷碗尽量要白色的

优点:耐高温、安全性高

缺点:怕碰怕摔、不经用

具体分析:

1、从古至今,中国人用得最多最久的是陶瓷餐具。最开始,人们用的是素陶,将泥塑直接放入火里烧制,表面没有釉质,就像现在一些老房屋顶上的一片片表面粗涩、无光的瓦片。

2、“这种素陶较安全,耐高温,防水性也较好,但很难买到了。”韩萍说,现在一些光鲜亮丽的陶瓷碗,表面都有釉质,这些彩釉含有铅、汞等有毒有害物质,小孩肝肾功能发育不全,这些有害物质在体内积聚多了,可能损害脏器及神经系统。

3、搪瓷碗较陶瓷的安全性稍高,但要尽量选择白色的搪瓷碗。“凡是有颜色的餐具,采用的颜料都是含铅的化合物,遇到酸性物质时,可能从中分离出来,一旦同食物一起进入宝宝体内,可能会引起铅中毒。”韩萍说。不过,白搪瓷碗虽好,却怕碰怕摔,不经用。

木碗一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或者说现在逐渐有温度的回升。是因为它有着一些陶瓷碗所不能比拟的优点,尤其是在冬天这样一个特殊的季节。

在工业时代的到来之后人们选择了使用陶瓷,使用我们常见的一些陶瓷碗,因为它确实有了一些好处。比如说,它的成本比较低,t可以批量的生产,然后他的外形更为精美,清洗更为方便,他有了这些优点,人们就更愿意去使用它,主要是因为成本低,因为木碗制度的过程是需要打磨的,并不是,不够一次成形的,而且木头这种原料就注定了,木碗的成本比较高。

但是现在木头制作的碗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里,是因为木头,人们渐渐的发现了他所制作的碗有一些优点。它的优点是不容易导热保温的效果更好一点,然后材质比较轻盈,而且现在对人们来说成本比较高的缺点已经逐渐被克服了,人们的经济条件更好的生产能力更强了,相同的经济负担对人们来说已经不算是负担了,人们更注重健康更注重养生,所以说木头的碗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两者是各有优点,各有缺点的,比如说陶瓷的话,它的缺点很明显。表现为容易碎裂,然后它因为制作的过程加入了一些重金属,尤其是铅,他为了保证更好的制作效果光滑,然后色泽鲜艳它会使用一些铅,这些铅在比较酸性或者碱性的食物刺激下就容易分解,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说人们更愿意使用木头制作的碗了。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意,鸟有反哺之恩。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能做到爱朋友、爱同学、爱老师,才有可能关心他人、集体,将来也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有一份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报告显示,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方面一般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缺点。由于成人的溺爱、娇惯,养成了他们对周围的人缺乏同情心,包括对自己的父母,缺少应有的理解和关心。产生儿童这些缺点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由于在家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所有的爱都倾注于他(她),给他(她)买好吃的,好玩的,想方设法地满足其要求。由于没有兄弟姐妹来分享,父母又忽视了亲情互动教育,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只要爱抚,不会甚至不愿付出爱心,对自己的亲生父母缺乏孝心,最终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后果。这是当前独生子女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是家庭教育的重大误区,对儿童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做父母的在思想上要重视对孩子的孝心的培养。“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看,对他们进行孝心培养是完全可能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少儿时期是儿童接受熏陶,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个性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一教育的黄金时期。

学校是习惯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阵地,把孩子教好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校正在对孩子进行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教育,《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教导我们: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有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语言、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与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成功是要以道德、品行作为根基的,所以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是以圣贤之道作为教育孩子的指导方针,通过学习、落实圣贤的教诲,让小孩能在一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当孩子从小就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形成优良的品德时,他走到哪里都能受到别人的喜欢和尊敬,自然就能招感贵人的相助,促使他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美满。

那么,作为家长,怎样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身教重于言教

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是严肃的告诫、喋喋的训导,也不是成套的理论、成体系的课程,家庭教育的成就过程就在父母的行为、举止、言谈与礼仪风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是双亲的镜子,孩子的行为能清晰地反映出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因此要让孩子具有良好的品质,父母的“教”是次要的,“做”是主要的。

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妈妈的脚下,为妈妈洗起了脚。广告画面定格在这儿,广告语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连忙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孩子也因此转变了对父母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是啊,孝心就是这样学会的,也是这样传递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样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一颗孝心、懂得爱,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可生活中很多家长却恰恰相反,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你观察一下,你或者你的爱人,第一筷子是夹给谁的?是夹给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的呢,还是夹给自己可爱的宝贝呢?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偏偏要先给孩子吃,美其名曰:爱,其实这就是害。害得孩子从小不懂得谦让,不懂得感恩。大家还记得那个著名的鱼头的故事吗?一个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多吃鱼,自己偏说鱼头好吃,喜欢吃鱼头,结果吃了一辈子的鱼头,等到生病的时候,孩子给妈妈做的饭,居然就是一盘子鱼头。

其实,我们除了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之外,还要教会他分享,感恩,孝敬的概念。别说无所谓,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家里,我建议大家有好吃的东西,首先得给长辈吃,哪怕咬上一口,才能轮到小孩,而且有时候你还可以和她“抢”东西吃。要让她明白,好东西大家都爱吃,之所以给了她,是因为对她的关爱,她应该心存感激,而不应该视为理所当然。关于这一点,我再强调三点:

(1)当着孩子的面,不可以说任何对长辈不敬的话;

(2)当着孩子的面,不可以高声顶撞自己的长辈,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3)孩子表现出对长辈的孝敬,要愉快接受,并且及时加以表扬,最好逢人就夸。

把孝顺的种子从小种植到孩子的脑海里,等孩子长大之时,正是您收获之际。

2 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平时教育孩子要关心父母的健康,要帮父母分担忧愁,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当孩子不会时,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当孩子“父母养育了我,我应当为他们多做事”的观念逐渐形成时,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正是现在许多孩子缺乏的。因为他们平时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没有学会关心和感激。家长千万不要这样想:孩子还年幼,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什么也不用干。这是错误的思想,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常言道:“3岁看大,7岁看老”。因为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长大了也是难以改变的。

3、学会感恩

让孩子学会感恩。做家长的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体会父母也同样需要孩子的关心和爱。因此父母不妨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一天的情况:起床、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上班等,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如何关心孩子,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样心疼,怎样整夜地不睡觉护理孩子……细节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如为妈妈梳梳头,给爸爸捶捶背等等。

4制定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长制、一言堂,必要的家规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为规范。我提出“五要五不要”供家长参考。“五要”是要了解父母,要亲近父母,要关心父母,要尊重父母,要体贴父母。“五不要”是:不要影响父母工作与休息,不要惹父母生气,不要顶撞父母,不要独占独享,不要攀比享受。另外要求孩子:①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亲子互动

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共同做游戏,共同搞活动:亲子共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如:弟子规,孝心无价;与孩子共唱一首歌。如:《一封家书》、《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等;与孩子共诵一首诗词。如:《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等;在亲子互动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养成孝敬长辈的好品德。

各位家长,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我们责无旁贷!你们都是非常优秀的,相信只要有你的用心,一定会换来孩子的孝心,有了孩子的孝心,相信你们家庭生活一定开心!

生孩子送礼习俗

小孩一出生,先用旧布做成的(单的或棉的)约三尺见方布块把小孩包起来。然后再把婴儿的挤一挤,传说否则女孩将来会乳头凹陷、发痒;男孩会长成房样子。有的把脐血加黄酒让产妇喝下去以便催乳;如果3—5天产妇的奶水还不能下来或很少,家人就要给产妇炖黄老母鸡加蜂糖,猪蹄炖通草、穿山甲、王不留行等,目的是催奶(俗称“投妈儿”)。用黑山楂熬黄酒喝,可以减轻产后子宫收缩时的疼痛(俗称“二阵疙瘩疼”),为了加强产妇的营养且便于消化吸收,“面疙瘩打鸡蛋荷包”、“挂面条加炒鸡蛋”是离不了的主食。以至于多数产妇一个月内体重增加十几斤、几十斤!

小孩出生的第三天,要向小孩的外婆家传报小孩出生的喜讯,俗称“报喜”。生男孩者报喜人带一只活公鸡去报喜,对方再回赠一只活公鸡,即报喜人是带两只活公鸡返回的;如生女孩则是带一只活母鸡去报喜,回赠的也是一只活母鸡。如果对方确实无鸡回赠时,可拿些鸡蛋回赠。

小孩出生的第三天,生小孩的人家要做一些稀面条,又称“喜面条”,让邻居们吃,一则向邻居传达生小孩的喜讯,二则让众人为小孩“咬灾”,或称“压灾”;同时面条寓意“长寿”,其实是希望小孩能健康地成长。

由于过去的消毒条件差,小孩在出生四天到七天之中,得脐带疯(俗称四六疯、七日疯)的几率高,能否存活尚不把握,所以这几天中不举行什么庆贺活动。

小孩出生的第十二天,小孩的外婆家要来“送米面”。因这时婴幼儿度过了易感染发病期,加上母乳喂养,小孩的代谢功能基本正常,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趋于正常发育期了。“送米面”的人员,由小孩外婆家的亲友组成。所送物品为大米、白面、干面条(俗称“挂面”)、鸡蛋(有的把鸡蛋染成红色,有的用红纸剪个花贴在鸡蛋上,以示喜庆。据说不送鸭蛋,因怕产妇吃后落下摇头的毛病);小孩用的衣服、帽子、小褥、尿布(小孩出生前所做的衣服要留上几针不完全做好,等到小孩出生后再完成);还有一“抱裙”,就是用一块方布,在一边的两端缀上布带,寓意要抱一群小孩,即多子多福吧;还要给小孩的父亲送一条裤子,寓意小孩有粗腿可抱;还有为小孩准备的“长命锁”(一般为银质)、“麒麟送子”银牌子、银镯子、小孩帽子上缀的“虎头银钱”、银铃等。现在一般只可购到长命锁和银镯子。生小孩的一方会设喜宴隆重招待,俗称“待米面客”。这喜宴与结婚的婚宴(见我写的《故乡婚俗》)基本上一样,俗称“整桌”,或称“全场儿”,,只是开席时先上稀(喜)面条(寓意同前)。当送米面的人员返回时,主人家会拿一点挂面予以回赠,俗称“回赠礼”,寓意亲戚之间往来不断。现在是送一些必要的、象征性的米面衣物外,大都是送的钱,同时回赠礼基本上也免了。这一天,家人也会早早把为小孩准备的用旧布做的衣服或寻别人家小孩穿过的旧衣服(当然不会是烂的)穿戴整齐,迎接外婆家人的祝贺,并抱到“当门”(客厅)让客人夸耀一番。用旧布包裹、用旧布做衣服、寻别人家的旧衣服,说的是这样小孩好养活、长命,其实科学道理是旧衣服软和,不会伤到婴儿柔嫩的皮肤。

从小孩出生到“满月”这期间,生小孩人家的钱、粮、物件均不外借和外出。凡来看望小孩者,需先在客厅歇息后,才可到产房去看小孩母子。据说是来者行路劳累,应先歇息一下;其实主要是怕来者带有风,因坐月子的人最怕“张风”落病,不利于小孩母子的健康。为了避免“岔妈儿”(回奶),一般情况下,不让身有异味的人进入产房。尤其是花椒气味极易“岔妈儿”。由于过去医疗卫生条件所限,坐月子期间产房的门窗紧闭,产妇衣著整齐,甚至裤脚还要用带子扎紧。有的产妇甚至一个月不出产房。

待罢小孩外婆家的米面客至满月,这是生小孩家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送米面的时期。这期间,凡去送米面的,都会喝到一碗鸡蛋荷包(起码四个鸡蛋)加白糖的“鸡蛋茶”。等到满月时或满月后的某一天,主人家会设喜宴招待送礼者,喜宴规格和招待外婆家一样。现在大都称“做满月酒”,主人家会向送礼者送去请柬,一般称“满月之喜”、“弥月之喜”;旧时写请柬时,生男孩的写为“弄璋之喜”,生女孩的写为“弄瓦之喜”。现在不少人家为了省事,在小孩出生的第十二天或等小孩满月时,把应到的亲朋都请来,同小孩外婆家来的客人一起设喜宴招待。过去只待头胎,现在有的人家二胎、三胎、买的娃,统统都要大待一番。

在小孩满月后的某一天,妈妈会带上小孩,由家人护送去外婆家住几天(不多住),俗称“挪臊泊(铺)”。据说挪臊泊能改变小孩的不良习惯,同时还有认亲的意思。外婆会为小外孙送上“衣饭碗”,即一只小碗、一只小勺(俗称“调羹”)或一双筷子。根据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经济条件,可用瓷碗、木碗、银碗、搪瓷碗、塑料碗、铝碗、不锈钢碗;小勺有瓷、银、铝、搪瓷、塑料和不锈钢的;筷子有木、竹、银的,任选其一。小碗内盛上米或面,用红纸盖上,再用红线扎好,以免米面撒出,寓意小孩以后有饭吃有衣穿。还要送“线蛋”,就是用红布包上一百个柏籽壳、一百粒柏籽,外面用白线缠绕成球形,再系上红线绳,可以挂在小孩脖颈上,寓意百子百年长远不断线。这些线只能给小孩做鞋袜衣服用。

新生儿满月后某一天要“剃头”(理发),过去是剃个花头,即不规则地剃去一部分、留一部分;但一定要剃眉毛,据说把眉毛剃剃长的旺。以后再剃头时可根据家长的意愿,或留个“木梳背”,即在头顶前部正中留一片上边稍呈弧形的头发,余者全剃光;或留个“铁箍”,即把头顶和下部都剃光,而在头的中上部留一圈宽约两厘米头发不剃;或留个“鳖衣儿”,即在脑后留一片不剃,其它都剃光,好象留个尾巴;当然还有其它多种剃(理)法。而今满月或百天时,胎发制成胎毛笔,或制脚模等;照像更是普遍的了,有的一出生就开始照,把每个阶段的成长变化都仔细地记录下来。

由于过去的小孩都是到了上学的年龄才会起个正规名字,所以,多数小孩小的时候,都是按照本家或族人的排行,叫个老王六、张大娃、李二娃;女孩就叫李大妮、张小妮;个别的用黑蛋、狗娃、小毛等昵称;想再要男孩的就把女孩叫“焕(与换同音)”,相当于南方的女孩叫“招弟”一样。

一个人有没有爱心,首先就看她是否能爱自己的父母,是否把这种爱当做一种习惯。

要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要尊重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

“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

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

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既是生养我们的人,又是培育我们成长成才的人,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

要从小事入手培养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孝敬父母的一般做法是:听从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分担父母的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这样不但有利于自己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要学习孝敬长辈的楷模

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敬,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地生活着。

孝敬父母无大小

孩子对父母真正的孝心,不在于金钱的多与少,而在于子女是否用心。

一个在外打工的女孩,托同在省城打工的老乡给父母带东西,带回的全是乡下很容易买到的,比如一袋速冻饺子、汤圆、豆包,还有几袋酱油、味精、洗衣粉,装了满满两大纸箱。女孩的母亲高兴地打开纸箱,把那些东西摆了一炕。她边摆边兴奋地告诉那个青年:“女儿好几次写信回来,说她找了一个好单位打工,什么东西都分,吃都吃不了,让我们别惦记着她。起初我还不大相信呢,以为她怕我挂念她,看到她拿回来的这些东西,我就放心啦。”

看到老人家满脸的喜悦,青年的心倏地一动——真是难得老乡的一番孝心了。

随后的几天里,在女孩母亲慷慨的分赠和充满自豪的讲述中,青年看到了左邻右舍那羡慕的目光,看到了女孩母亲那无法形容的幸福。

孝敬父母需要养成习惯,应向那些爱父母、孝敬父母的人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