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逝世的假消息,到底是怎么传的全网皆知的?

老人 0 48

袁隆平逝世的假消息,到底是怎么传的全网皆知的?,第1张

袁隆平逝世的假消息,到底是怎么传的全网皆知的?
导读:袁隆平院士已于2021年5月22日13:07分去世,但是在2021年5月22日上午所发布的“袁隆平去世”相关的报道与热点,依然是假消息。挖掘到最早的消息,是从“CGTN”所传出来的消息,此消息在发布20分钟内,就被各大媒体以快讯的形式转发至

袁隆平院士已于2021年5月22日13:07分去世,但是在2021年5月22日上午所发布的“袁隆平去世”相关的报道与热点,依然是假消息

挖掘到最早的消息,是从“CGTN”所传出来的消息,此消息在发布20分钟内,就被各大媒体以快讯的形式转发至全网,并且某些平台直接爆了热搜。

一、先看新闻源以及它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这个CGTN,则是央视旗下负责国际的媒体,在这则新闻发布的内容里面,有着中英双语的编辑内容,但却没有记者及责任编辑等内容,按着媒体追新闻的势头,这种情况是一个记者露脸的好时机,再怎么抢快讯,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我们可以看看其它媒体的发布内容。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来,其它的媒体都是有记者与编辑等信息的,而这条CGTN的内容,倒是有些不合常理,具体秋后算账如何,就得看后续的追责了。袁老是一代院士,更是当代神农,他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是很重的,他并不像之前达叔那样能够把舆论压下去,造谣袁老的去世,绝对是要负责任的。

二、之所以在短短的十多分钟里传遍全网,与袁老在我们心中的地位相关。

我是11点的时候听到“袁隆平去世”的消息的,当时我是愣了,因为这真的很突然,一点预兆都没有,也没有报道过相关的入院信息,并且在前一段时间,还报道过袁老给他所带的学生定下产量等等的新闻,所以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在知道之后,我也参与了这一场“传谣”,然后跟家人、朋友说这个消息。而我身边的一个人在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正开着一把游戏,刚出水晶的时候,收到了我发给他的消息,然后他开了全体,说了“袁隆平爷爷逝世了”这样的消息,然后——双方就那样站在一塔二塔,看着第一波兵线互吃……

之后,对面说:我不想打了,没心情,然后他也关了游戏

在之后的二十分钟里,就经历了从辟谣、到在医院、再到病危的这几个起起落落的消息,让我们都不知道该相信谁,但是有一些很确定,我周边的人在看到这些消息之后,从一开始的伤感,慢慢的变成了后续的愤怒!

三、近些年,媒体的“反转”玩得挺多,但是这次真的犯了众怒了!

在媒体时代,“反转”的确是可以吸引流量,这次袁老的“逝世”能够反转,消息出来之后,我的确喜欢这个“反转”,但是并不影响我对之前假消息的愤怒!并且,相信有我同样情况的,远不止我一个人。

一个让我们吃饱饭的人,他如果逝世,我们自然是伤感的,因为袁老年事已高,我们大部分人也能够接受他有朝一日会逝去的现实,但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未经核实就报道他逝世,这是造谣,不可原谅!

我们大部分人,能够清楚地明白,我们能够接受国士无双有朝一日的逝去,但是我们不能接受在他活着的时候,有人以报道的形式触他霉头!

袁隆平院士离开我们已经有两天了,在他离去之后,他的遗体被送到了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根据袁隆平院士的意愿,希望一切从简,在二十四日这一天,殡仪馆外面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的来送袁爷爷最后一程。曾经我们十里长街送别了周总理,如今我们依旧是十里长街送别袁爷爷,周总理跟袁爷爷一样都是时代的伟人,都是被我们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在心的伟人。

袁隆平院士在解决和发展杂交水稻这件事情上是一个开创者,他对中国和人类的一个贡献远远的超过了所谓的粮食安全,他这一生都在努力,都在立志让中国人能够吃得饱饭。他对世界和人类的和平发展具有一个划时代的影响,所以毫不夸张的讲,目前在所有的中国科学家里面,没有一个人能够赶得上袁老先生在中国人心目当中的一个地位。

其实原因也跟我们素未谋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悼念他?为什么会对,他有这么深的感情,其实我也说不上来,当我知道原因也去世的消息的时候,我愣住了。其实他是离我很远的一个人,我从来都没有见过他,我只是在新闻上面,在书本上面听说过他的事迹。但是我知道如果没有袁爷爷的话,可能都不会有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在我们的父亲,母亲,甚至是爷爷奶奶那一辈就已经被饿死了。

所以袁爷爷在我们心目当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有一位网友说过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叫做未见其面,深受其恩。这句话我觉得用来形容原野也跟我们之间的感情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当中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袁爷爷,但是我们当中所有的人都曾经受过他的恩惠。

10年间总产量348491万吨,348491亿吨,平均年产348亿吨。10年间,”杂交水稻累计增长1亿吨以上,每年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中国经济周刊》

而我国那段时间人口每年增加1200-1700多万人。除了杂交水稻产量增加,小麦产量也增长喜人。水稻年产量从1976年的12580亿吨,涨到17222亿吨;小麦产量从05036亿吨增长为09004亿吨。其中,水稻的耕种面积由76年的36217(千公顷)降为86年的32266(千公顷);小麦由28417(千公顷)增为29616(千公顷);杂交水稻于1984年种植面积达194亿亩≈12933(千公顷),1公顷=15亩。

“据当时新华社的报道,1979年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推广,总共面积7600万亩,共增产稻谷78亿斤。我们无法知道其中袁隆平的品种(野败型)占多少数量,就按最高估有三分之一是袁隆平的品种的成就,那就是增产稻谷26亿斤。这个数字只占197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23亿斤)0.39%”。

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30476亿吨=6095亿斤,1979年33211亿吨=6642亿斤,增长547亿斤,47%;而1979年粮食种植面积148476千公顷=2227亿亩,杂交水稻的7600万亩,只占34%,增长量占47%,说明杂交水稻单位面积增长量高于平均水平。稻谷的种植面积为34420千公顷=5163亿亩,占总面积的2318%;产量为14375亿吨=28750亿斤(1吨=2000斤),同比1978年13693亿吨=27386亿斤增产1364亿斤。

杂交水稻的7600万亩,只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47%,增长量却占了1906%,进一步说明杂交水稻单位面积增长量高于平均增长水平。换言之,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杂交水稻具有较高的生产优势。

5月22日是一个让人泪目的日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到现在还记得关于袁隆平先生的一段采访,他对主持人说以后不再收学生了,主持人问其原因,他说太费脑细胞了,我当时就笑的不行,原来袁隆平先生也这么孩子气,我以为他还会活好久好久,没想到这么突然,在送别袁隆平遗体的路上也有太多让我感动的瞬间,比如长沙人民自发夹道相送,比如大家齐声喊:袁爷爷,一路走好,都让我看的泪目。

袁隆平先生毕生的梦想就是禾下乘凉,我觉得袁隆平先生做到了,最起码我们现在都餐餐可以吃饱,最起码我们不再看外国人的脸色了,温饱是人最基本的事情,可以填饱肚子才能做更多的事情,而袁隆平先生做到了,好多外地的网友不能到现场为袁隆平先生送别,就在网上订鲜花委托跑腿小哥送到袁隆平先生陵前,看到这个场面我就感觉到了我们国人的凝聚力,是谁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国了呢?

还看到一个场景是一个年轻人,应该是自发去给袁隆平先生祭奠的,他直接跪到地上端正的给袁隆平先生磕了三个头,然后就大声的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还有好多商家知道好多人购买鲜花,于是直接贴出牌子说鲜花免费取,真的是倾一城之花,只为祭奠一人,有的出租车免费的接送为袁隆平先生送行的人,还有的免费为送行的人发放口罩,这些都可以看出我们国民的凝聚力。

5月22日真的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陨落了两位国士,怎么不让我们痛心呢,有时候就在想真的希望这是一个梦,梦醒来袁爷爷还说着流利的英语和我们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