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八爷拉拢年羹尧目的是什么,雍正做了什么?

老人 0 69

雍正王朝里八爷拉拢年羹尧目的是什么,雍正做了什么?,第1张

雍正王朝里八爷拉拢年羹尧目的是什么,雍正做了什么?
导读:八爷拉拢年羹尧,一是年羹尧有能力,想让年羹尧成为自己的帮手:而是年羹尧是四爷的人,八爷想让四爷和年羹尧之间出现信任危机。雍正肯定明里暗里拉拢年羹尧,让他不会成为八爷党。年羹尧在康熙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在朝中手握重权,还是个极有能力的人,是各位王

八爷拉拢年羹尧,一是年羹尧有能力,想让年羹尧成为自己的帮手:而是年羹尧是四爷的人,八爷想让四爷和年羹尧之间出现信任危机。雍正肯定明里暗里拉拢年羹尧,让他不会成为八爷党。年羹尧在康熙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在朝中手握重权,还是个极有能力的人,是各位王爷都想要的一个帮手。得到了年羹尧的帮助,自己的路就更好走一点。

一、第一次拉拢,雍正静观其变

康熙在位时出现过一次灾难,只是在即将要去赈灾的时候却发现国库出了一些问题,康熙让雍正彻查这件事。但是这件事涉及的范围太广,最后雍正还是在康熙面前请罪了。在这时候八爷却突然推荐年羹尧,想把年羹尧提拔为四川提督。这时候几位阿哥心中都知道了八爷的目的,但是雍正什么都不敢做。他虽然害怕年羹尧被拉拢走,但是这时候一旦雍正反对了,很有可能会让年羹尧觉得雍正是故意不让自己升官的,所以雍正只是在静观其变。其实雍正这也是在考验年羹尧,看他是不是真心归顺自己的。

二、第二次拉拢,雍正恩威并施

康熙一直在和准噶尔的部队打仗,但是接连失利。这时候雍正推荐让十四阿哥成为大将军,带兵打仗,顺便还推荐了自己这一方的年羹尧去保护粮草。雍正这一举动,一方面是在给八爷党出了个难题,一方面也是在提拔自己这一方的人。但是雍正没想到,年羹尧回京之后竟然去八爷的府上。众所周知,四爷和八爷两人向来不对付,年羹尧的这个举动直接把雍正送到了风口浪尖上,所以雍正不会放过他。

雍正立马又去向康熙请示,认为之前举荐年羹尧的事情还有待考虑,这时候年羹尧就失去了一个提拔的大好机会。等年羹尧到雍正府中的时候,让年羹尧跪了半天,实际上这个举动是在示威,是在表达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但是晚上的时候雍正又去劝解年羹尧,告诉年羹尧只有自己才能护着他,这时候年羹尧才忠心跟着雍正,打消了跟随八爷的念头。

雍正手下的功臣有年羹尧、隆科多和张廷玉。

年羹尧

1700年,年羹尧考上了进士。从此,他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一样进入了清朝的政治核心。雍正当皇帝之前,年羹尧已经是他的心腹了。雍正顺利登基后,年羹尧成为皇帝身边的明星,在朝廷几乎独霸一天。可能是权力来得太快,导致年羹尧得意忘形,结果很明显,年羹尧最后被雍正帝以一个借口杀死了。

隆科多

这个人是雍正帝的叔叔,所以雍正一直很尊敬他,连整个皇宫的保安都是他叔叔管理的。但是隆科多也逃不出权力的漩涡。他私下与年羹尧勾结,最后被雍正帝发现。在他与俄国谈判的关键时刻,被护送回京面见雍正。虽然正史中记载龙可多是正常死亡,但也有传言称龙可多是被皇帝赐死的。无论结果如何,隆科多对国家利益的贡献不容忽视。

张廷玉

张廷玉是礼部的大臣。他思维敏捷,擅长速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且是一字不差,深得雍正的重用。雍正的遗嘱几乎全部都是由张廷玉所写,可见雍正对张的信任。在随后的几年里,张廷玉成为内阁首辅和军机首席大臣。正因为张廷玉长期为雍正服务,所以他对雍正的性格非常了解。事实上,雍正对汉臣张廷玉并非毫无戒心,但张廷玉基于对雍正的理解,以自己的智慧打消了雍正的顾虑。那一年,张廷玉的儿子参加科举,居然被雍正自己封为“探花”。敏锐的张廷玉意识到这背后有玄机,他不确定雍正帝此举是对张的恩惠还是一种试探。于是他找到雍正,多次辞去“探花”的美名,慷慨献上自己的才华。谨慎之下,张廷玉打消了雍正的顾虑,获得了信任和重用。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死于1735年9月28日,,雍正的死因我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五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雍正被吕四娘砍了头死的。这个时候有一个案子叫吕留良的一个文字狱案子,吕留良遭到了严厉的惩处。但是传说他的女儿,有人说是他的孙女,吕四娘落网了,私自逃跑,没有被杀,这吕四娘就拜师学艺,武艺高强,后来想法乔装打扮混到了皇宫里面,见了一个机会,把雍正的头砍下来,替她父亲,或者替她爷爷报了仇。这个传说就很生动了,那雍正没有头怎么发丧,传说做一个金头给搁上,这样就埋在了雍正的泰陵。很多专家研究之后,认为雍正是被吕四娘杀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在这满门抄斩的时候是非常严格的,吕留良的女儿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说,即使是跑了,也不可能混到皇宫,即使混到皇宫,也没有机会她把雍正给杀了。所以这只是一个野史小说在这儿编造的一个很生动、很有趣的故事。

第二说法也很离奇,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一个恋人,这恋人叫竺香玉,长得很漂亮,能歌善舞,被雍正看上了,雍正把她收到宫里来。他夺了曹雪芹的所爱,于是曹雪芹就通过秘密的办法和竺香玉进行联系,竺香玉虽然身在皇宫,心还想着曹雪芹,于是见了一个机会,就谋杀雍正。这个也是野史小说之言,没有任何历史根据,不可相信。

第三个是有一本书,叫《梵天庐丛录》。这个书是说雍正是被一个宫女给勒死的,但是还差一点,又被救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属于移花接木,明朝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明朝嘉靖21年,嘉靖皇帝他对宫女很暴躁。因为嘉靖他吃炼丹药,他有时候脾气暴躁,经常鞭挞宫女。有一个宫女叫杨金英,一天夜里头,趁着嘉靖皇帝睡着的时候,用黄的绸子就勒嘉靖的脖子。因为她特别紧张,慌乱之中打了一个死结,她以为勒死了,参与其事的另外一个宫女害怕了,把这个事情赶紧告诉皇后,皇后急忙跑来的时候,一看嘉靖已经断气了,皇后赶紧命令传御医,御医叫许绅,来了以后,觉得问题很严重,就下了急猛药来治,经过了四个时辰,嘉靖就有了一点声音,透了一口气。然后,史书记载说:“嘉靖吐紫血数升”,后来又经过一个时期的调理,就把嘉靖给救活了,当然杨金英等就被杀了。这个事情是真的,历史有记载。据说后来嘉靖皇帝晚上睡觉的时候,这一个屋子是三九二十七张床,别人不知道他睡在哪个床上。后来我问故宫的先生,我说有没有发现他那床是不是就是二十七张,他说已经不可考了,因为是明代的事情,清朝格局都变了。嘉靖曾经被宫女勒得断了气,后来抢救过来,这是历史真事。我看过朝鲜《李朝实录》,朝鲜的使臣到明朝来,对这个事情也做了很详细记载,我们刚才讲的故事就是把明朝的故事挪到雍正这儿来,可能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出于反满的需要,编造了这么一个很生动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可以郑重地说,这个不是历史事实。

第四,有的学者考证雍正是得了中风死的。很多的学者同意这种看法,但是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说他就是死于中风,也是算一说吧。

第五,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就是中了丹毒死的。雍正他中期以后,特别是他得了一场大病之后,大亲自写了手谕,让各个地方大员推荐名医和术士到这个皇宫给他治病,帮助他保健。雍正他是想长生不老啊,各地就推荐。

后来有两个大的道士,一个叫张太虚,另一个叫王定乾,这两个大的道士,他们到了宫里之后,就帮助雍正炼了丹药,交给他们道术。雍正是真的相信道教,在乾清宫,在太和殿,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设坛,供奉道神的符板。后来雍正长期在圆明园,他派人往圆明园送炼丹的药,数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铅200斤。雍正曾经在五年之间,根据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叫做《活计档》的记载,送炼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炼丹的丹药,他宠信那些大臣,还派人送给他们吃,雍正长期吃炼丹的丹药,可能汞,铅,硒一些重的金属中毒,应当说雍正的死和铅中毒和丹中毒有一定的关系。有人统计,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炼吃丹药死的有14位之多,现在雍正的死根据宫廷的档案来说,那就是官方的记载,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就是吃丹药中毒而死,我想可能是多种原因,最后导致了一个结果,所以雍正58岁就死了。

雍正虽然离开了紫禁城的宝座,但是雍正在位13年,对我们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些什么贡献,雍正在位这13年,他这个皇帝有什么特点,下面我简单讲一下雍正的历史地位。

有人说13年很短,我说也不短,当然了,他比他父亲康熙61年是短,比他儿子60年也短,虽然雍正在位13年,但是在“康雍乾”这三代,他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是一个关键的地位。雍正是一个改革型的皇帝,特别是雍正在制度上做了许多的改革。

第一:就是整顿吏治,雍正做皇子的时候,对康熙晚年政治上的弊端,官场上的腐败,看得比较清楚。雍正他45岁继位,盛年的时候,已经比较成熟了,雍正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雍正元年的正月,雍正连续下了13道谕旨,总督、巡抚、布政司、知府、知州、知县、文官还有武官,告诫他们不许贪污,不许受贿,不许克扣,武官不许吃空额,违者严重治罪。

他成立会考府,就是对财政进行审计,审计出问题,要严肃处理,譬如说户部亏空了二百多万两银子怎么办?凡是有关的堂官,在任的、离任的一率退赔。这一招很灵,对官场腐败的风气给予很大的震动,扭转了康熙晚期的官场的腐败作风,整个机关从内阁六部一直到省府州县,出现了一个比过去更好的一个勤政节俭的局面,国库比康熙的时候就更充裕了。对他评价是这样的,《清史稿·食货志》:“雍正初,整理财政,收入颇增”。史学家评论说雍正:“澄清吏治,裁割陋规,整饬官方,严惩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都是收到一定的时效,可以说没有雍正大刀阔斧整顿吏治,也就没有乾隆的盛世,这是一。

第二:设立军机处。原来清朝军事方面的大事主要是由议政处来做,行政方面主要是内阁。雍正在议政处和内阁之外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开始二三人,后来多的时候到八九人,一般的情况下,五至七人,军机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雍正皇帝几乎每天召见军机大臣,共商军政大事,重大的事情,军机大臣直接奏报到皇帝。但是军机处的权利在内阁之上,明朝以来内阁可以草拟谕旨,对皇帝重要的决定可以封驳,这时候不行了,皇帝大权独揽,军机处的实行,就把封建君主集权专制推到了一个顶峰,大大强化了君主专制。

第三:完善密折制度。密就是秘密。奏折有学者考证,顺治晚年有了,康熙就很多了,康熙的时候,有资格上奏折的大约一百来人,雍正把它推广,取得上奏折资格人大约有1200人左右,就是扩大了信息的来源。奏折可以不通过内阁,不通过议政处,而通过奏事处直接到雍正那儿,雍正把批示也不通过内阁,直接发还到上奏者本人,这样雍正就可以从全国各地各个方面了解下面的情况。密折和军机处合在一起,极大强化了皇权,这是第三。

第四改土归流。大家知道少数民族地区,它原来的管理体制是土司,头人是土司,头人和土司是世袭的,不受朝廷任命,世世代代做土司,时间做久了没有监督,有的土司做坏事腐败,中央的政令不能直接下达。到雍正的时候,全面改土归流,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全面推行改土归流制度,流就是流官,由朝廷派官,有任期,可以流动,所以叫改土归流。这样朝廷的指令可以直接到了民族地区,官员受朝廷的监督,要轮换,这就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也有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五:摊丁入地。我们中国在皇朝时代,长期以来是土地和人丁分头纳税,土地税、人头税,到雍正的时候,在已有办法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摊丁入地制度,就是把人丁的那个人头税摊到土地里头,这可以使得一些穷苦的没有土地的人,免征了人头税,这样一来,它的正面影响减轻了是封建的人生依附,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刺激了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康熙50年以后,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了乾隆的时候,中国人口达到三亿,道光的时候达到四亿。

第六:废除贱籍。大家知道印度古代有贱民,清朝雍正之前也有贱民,当时明朝以来户口有军籍,有民籍,民籍就是士农工商。贱籍就是贱民,不属于市农工商,他们不能读书,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世世代代身份不能改变。这些贱民身份很底下,贱籍据说从宋朝以来就延续下来了,做一些被人看不起的工作。雍正先后下令取消贱民,取消贱籍,让他们编为民籍,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这种人虽然人数不是太多,但是在历史上是有一种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总之雍正在位13年,对许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别是对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所以到了雍正的末年,扭转了康熙末年的一些不好的风气,而使清朝的历史继续向上发展。所以雍正既继承了他父亲康熙的有力的措施,又纠正了康熙时期一些错误的措施,改变了康熙晚年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同时雍正的许多措施,也为后来乾隆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所以说雍正是“康雍乾”三代,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说“康乾盛世”,严格说起来是“康雍乾盛世”。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张廷玉将老八胤禩送给康熙的奏折自作主张烧了,并非胆大包天,而是聪明之举。一方面体现他一如既往的忠于皇权,站在康熙立场之上才这样做的。一方面他也有着为了自保的意思,烧完以后说自己什么也不知道。

张廷玉的确赌对了,所以康熙并没有怪罪于他,反而说你的一片苦心我明白了。老八胤禩连夜送上的奏折还源于刑部冤案。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具体说说。

一、刑部冤案由来

张五哥剧情这条支线可以说是雍正王朝主线的一大分支,一直延续老十三在雍正朝病逝以后的守墓。充分告诉了我们小人物也有大作用。

张五哥在老四与老十三下江南赈灾完成任务以后,回京途中隐姓埋名时,曾经为他们寻找过住宿的地方,可以说有着一面之缘些许交情。后来八爷党中的老九门人任伯安弟弟任季安在地方直接强抢民女先奸后杀。(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任伯安的妻弟刘八女就想办法替他摆平,利用张五哥替死,并且花钱买命,打通了朝廷自县至刑部的司法部门关节。

张五哥的妹妹阿兰找到了老十三诉冤,老十三与老四找到了康熙主持公道,因此牵连出了这场清朝建国以来最大的冤案。

二、刑部冤案处理的争夺

刑部属于太子的势力范围,两位刑部侍郎黄体仁和肖国兴都是太子的心腹。

康熙要选择一位皇子处理这个问题,根据邬先生的分析是要废太子了,老四属于太子一党,而且是他与老十三一起救下张五哥,掀出了刑部冤案,他来做这个容易落人口实,所以邬先生不让老四接,最后老四先是以孤臣姿态接了然后装病将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老八。

其实康熙此举有废太子之意,更有引蛇出洞之意,因为通过之后热河狩猎时太子给康熙戴绿帽子,康熙的反应和最后的复立太子,说明康熙很是宠爱太子。一个刑部冤案还不足以废太子。引蛇出洞的用意应该更深,像借此看看那个野心家会跳出来,到底用什么手段。

而自以为聪明的老八就接下了这个差事。

三、康熙引蛇出洞引来的野心家老八

老八处理刑部冤案中的任季安与刘八女是八爷党之人,而且老八的用意太过明显,所以张廷玉站在康熙的立场上建议有人帮助老八一起处理案子,实为牵制老八,康熙选了太子一党中的老十三来牵制老八

老八为了太子之位却是操之过急了,晚上私审肖国兴,还是打着康熙的名义审问,并且说肖国兴应该是受人指使,身不由己。言下之意就是不管跟太子有没有关系,你都要写上太子了,以为是康熙授意的肖国兴自然就乖乖的写了。

老八拿着肖国兴的供词连夜赶到宫中向康熙上奏,康熙看完以后就急忙问这个奏折谁还看过,老八说就他一人看过。暴露出老八绕过老十三私审肖国兴的事实。

老八又继续买弄起来,说什么只是肖国兴一家之言,不一定是真的,就算是真的也需要康熙做决定。而康熙面对老八这被引出来的毒蛇,却更觉得这些都是他的一家之言。

四、职场达人张廷玉的高明对策

康熙面对这种兄弟相残的局势,还有太子的不争气,也是有些头大。

因此去找一直可以猜透他心思的张廷玉,康熙并没有开门见山,而是先关心起张廷玉儿子的病,下令太医去看看。(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接下来又说做父亲难啊耗尽心血,说看着他们平平安安长大难难,看着他们堂堂正正做人难,看着他们发扬光大祖业更难。康熙的意思并非针对太子胤礽一个人,而是说一群儿子都这样。这样的言下之意张廷玉相必也明白七七八八。接下来康熙才把老八的奏折让张廷玉看,并且特别说这是老八连夜送过来的。意思是没几个人知道。

张廷玉看完以后,站康熙立场上,不想诸位皇子之间兄弟相残,自然是将这个不一定靠谱的供词奏折给烧了,并且为了自保说自己不知道这份奏折。

  雍正的死因是清宫谜案之一,众说纷纭。

  据《清世宗实录》和《张廷玉年谱》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违和,仍照常听政,并召见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学士张廷玉每日进见,未尝间断。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等,御榻之侧,朝夕奉侍。二十二日,病情恶化,太医抢救。二十三日子时,进药无效,龙驭上宾。”前后三天,可以算急症。胤禛突然而死,官书不载原因。于是,胤禛死因之谜,朝野众说纷纭。

  1、一说,胤禛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但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后来,吕四娘乔装改扮,混入深宫,一日,乘机砍掉雍正脑袋。或说,吕四娘的师傅,原是雍正的剑客,后离去,培养了女徒吕四娘。这个民间传说,流传200多年。到1981年,曾发掘雍正泰陵地宫,未打开,即作罢。但民间传言雍正棺材已经打开,雍正的遗体有尸身而无尸首,想以此证明胤禛之头是被吕四娘砍掉的。这些传说,都是无中生有,纯属野史逸闻。学者认为,吕留良之案,吕氏一门,男女老幼,俱已严禁,不能逃逸。就连吕留良父子坟墓,都加以监视,吕女不可能逃脱。所以,吕四娘行刺雍正说,实属子虚乌有,绝不可信。

  2、二说,胤禛是被宫女缢死的。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传说雍正九年(1731年),宫女伙同太监吴首义、霍成,伺胤禛睡熟,用绳缢杀,气将绝,被救活。这个逸闻源自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真实故事。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女杨金英等“伺帝熟睡,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同伙张宫女害怕,跑去报告方皇后。皇后赶到,解帛组,帝气绝,命召太医许绅急救。《明史•许绅传》记载:“绅急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去紫血数升,遂能言,又数剂而愈。”事后将杨金英等磔(zhé)死。显然,雍正帝与嘉靖帝的庙号都是“世宗”,这个清世宗雍正被宫女缢杀的故事,完全是明世宗嘉靖被宫女勒缢故事的翻版。所以,宫女缢勒雍正说,实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3、三说,胤禛是服丹药中毒而死的。胤禛在雍正七年(1729泰陵五孔桥年),得了一场大病。大臣说“皇上下颏偶有些微疙瘩”,是甚么病,说不清楚。胤禛曾向心腹密臣发出谕旨,要他们推荐好医生、道士:“可留心访问,有内外科好医生与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优待送至京城,朕有用处。”后来李卫密荐道士贾士芳,到北京为胤禛看病。后将贾道士处死。胤禛对道士、丹药感兴趣,特为紫阳道人重建道院。胤禛还曾延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到圆明园炼丹,以求吞服灵丹妙药,长生不老。

  4、四说,胤禛是患中风而死的。这个重要论断,需要史料证明。

  5、五说,胤禛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的。据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个恋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竺香玉后来被雍正霸占成为皇后。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找了一个差事混入宫中,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毒死。这是编造的故事,纯属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