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人员数量疯狂增长,工厂却越来越难招人,这是怎么回事?

员工 0 55

外卖人员数量疯狂增长,工厂却越来越难招人,这是怎么回事?,第1张

外卖人员数量疯狂增长,工厂却越来越难招人,这是怎么回事?
导读:外卖人员数量疯狂增长,工厂却越来越难招人,主要是因为外卖员的工资比较高,而且这份工作的压力不是特别重,有些人也将送外卖当做自己的副业,其他的时候还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如果是去工厂工作的话,每天都需要待在工厂里面,而且也会经常有一些工作人

外卖人员数量疯狂增长,工厂却越来越难招人,主要是因为外卖员的工资比较高,而且这份工作的压力不是特别重,有些人也将送外卖当做自己的副业,其他的时候还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如果是去工厂工作的话,每天都需要待在工厂里面,而且也会经常有一些工作人员四处巡逻,监督大家的工作状态。

因为外卖人员的工资比较高。现在有些部门也鼓励大家进入工厂,但是年轻人也都知道找一些高薪资的工作,而外卖员的工作就比较符合他们的心意。多劳多得,只要你送一单外卖,就能够拿到运费。有些大城市的人一天都能够赚1万元左右,甚至更多。在一些小城市当中,外卖员的工资也比较可观。现在的人也都比较喜欢吃外卖,又不想离开公司去饭店吃,那么外卖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社会的需求量大了,那么外卖员就会变得越来越多,街上到处都是穿着**衣服或者是蓝色衣服的人。工厂里的工资都比较固定,而且工资也不是特别高。

因为这项工作比较灵活。有些外卖员完全就是将这份工作当做兼职了,他们夜晚送外卖,白天的时候去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有的时候一夜晚赚的外卖钱比自己白天的工资还要高,所以这也算是一个暴利行业。外卖员只要熟悉当地的地形就能够一次性送好几份外卖,最主要的是他们不需要有太大的压力。而工厂里的工作大概都是一天工作8个小时。

外卖员需要准时将外卖送达地点,他们一天可能要去很多地方,风吹雨晒,但是能够拿到那么高的薪资,他们也无怨无悔。如果总是待在工厂里,每天面对相同的人相同的环境,也会让人觉得很枯燥。

招聘哪个岗位要看餐厅的具体情况

一般来说一个餐厅有一个店长,2个一副,4个或5个二副,4个员工组长

训练员8个左右 再加上全职员工和兼职员工,大概50多个人吧

店长 一副跟二副一般都是负责餐厅营运和食品安全, 员工组长一般管统计和送餐之类的,这些说不定,主要还是看具体情况

训练员是产品生产的关键,他们一般都是非常熟练的,同时也负责训练新员工学习各个岗位的知识

一般员工就不多说了 ,被分配到各个岗位,做好自己岗位的事就OK了

店长 一副 二副 员工组长一天上班9个小时,每星期休息一天或2天

训练员和全职 兼职都是按小时来算工资的

但是全职员工一个月可以上160个小时以上的班

兼职一个月最多只能上120个小时的班

“外卖员,困在算法里。”

你还记得这句慨叹吗?

就在去年9月,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的文章刷爆网络。

这篇纪实文章,揭露了外卖员在平台AI智能算法的“逼迫”下,保持越来越快的送餐速度,以至送餐路,几乎成了送命路。

服务人类的算法,正在侵蚀人类。外卖员的生存困境发人深省。

吊诡的是,在外卖员被困算法的同时,外卖平台的外卖员人数,却仍在攀升。至去年10月,文章所聚焦的某外卖平台,全国外卖骑手已破400万。

何以人们仍在争相去做“被困在算法里”的外卖员呢?

而在外卖员人数刷新上限的同时,工厂工人的人数仍在锐减。

宁波、东莞等制造业基地,“用工荒”愈演愈烈,一东莞的电子厂老板在抱怨:

“无尘车间、舒适有空调,底薪1720,生产员工每月连加班费后最低4千多,焊锡熟手加补贴后高的能拿到七千多、包吃包住,可就是招不到人”

一面是外卖人员数量疯狂增长,一面是工厂却越来越难招人——

这揭示出怎样的产业困局和人文困境呢?

外卖员背后是餐饮等服务业,而工人背后是电子厂等制造业。

劳动力上的此消彼长,实质上,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比例调整。也即近些年被屡屡提及的:脱实向虚。

制造业的劳动力在流失,去向便是服务业,相类似的转型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发生过。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脱实向虚是大趋势,但从国民利益的角度来说,猝然的制造业空心化,则贻害无穷。今天的美国便是明证。

应当说明,我们并没有忽视美国的殷鉴,大国工匠仍是国家的柱石,制造强国仍是中国的底色。但产业结构转型的阵痛,还是结结实实地压在了工人的头上。

工人为何不去工厂、而去做外卖员?其根本原因,用马云的话就是: 钱不到位、心受委屈了。

从工厂主的角度来看,自己开出的薪酬优渥,但在工人看来,却是压榨、且满满套路——比如招工说4000保底,可进厂后才发现,底薪3000,另外的1000都是加班的血汗钱。

横向比较,一份工一份钱的外卖员,更具吸引力。

互联网算法的“吃人效应”,不止体现在外卖员身上,也体现在工人身上。

一言以蔽之:纯粹理性的配置资源,其本质是错位配置资源。

算法是不讲人情的,而只进行纯粹的理性计算。

但这种理性是片面的,在外卖员身上,它只计算单位时间配送的距离,却不考虑交通环境、外卖员身体状态和安全因素。因而造成了资源的错位配置,看似高效,却是心牢。

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纯粹的理性系统,其实也已蔓延到工厂。外卖员身后有算法,工人身后也有算法。

生产线上,运行着一系列时间管理工具,对生产效率也在“涸泽而渔”,压迫性的劳动力开发之下,工厂的工人,何尝不是被困在算法里?

比如生产上一个零件工,他的最佳成绩是一分钟装60个零件,但当效率管理算法捕捉到他这一成绩,便会将“最好成绩”当成“普遍的成绩”,极限的压榨便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而生产线是标准化的,意味着这种压榨定时发生,相比之下,因订单而异的外卖员,还残存工作的弹性。

再说明白些,外卖员和工人都面临“算法吃人”的困境,而工人的,还“更吃人”些。

文化是什么?其实所有文化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

中国正在从农耕 社会 的乡土文化,向着工业 社会 的城市文化过度,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也在急剧变化。

春节档大火的**《你好,李焕英》,所呈现的,便是数十年前,在不发达的工业下,我国的城市文明形态。

城市中的人,是以工厂为连接点、为纽带的,工厂提供人类生活所需,包括医疗、住房、教育等,城市中人与人的根本关系是“工友”。

而如今,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文化也完成了迭代。外卖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中继点,实际上,也是城市文化嬗变的中继点。

在日益原子化的现代城市里,人与人在线下联系的纽带何在?

形象地说,便是外卖员,外卖员是生产关系、生活关系的承载。当然,在经济基础的角度说,便是餐馆对工厂的取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取代。

外卖员与工人背后,是城市文化的代际演变。以生产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和以 娱乐 为核心的城市文化相比,已然成为弱势。

无论是怎样的经济水平、何种形态的产业结构,生活的落脚点都是人,外卖员的增多、工人的减少,留给时代的根本问题,仍是——

我们应当建立怎样的人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