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人去世后,留下的衣物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处理:1 焚烧: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可以在火化遗体时或在埋葬后进行。殡仪馆会提供专门的焚烧炉,让亲人焚烧逝者的衣物和其他遗物。2 陪葬:逝者生前的贴身之物,比如手表、手串、文玩以及书籍等,通常会由亲人整
人去世后,留下的衣物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处理:
1 焚烧: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可以在火化遗体时或在埋葬后进行。殡仪馆会提供专门的焚烧炉,让亲人焚烧逝者的衣物和其他遗物。
2 陪葬:逝者生前的贴身之物,比如手表、手串、文玩以及书籍等,通常会由亲人整理后,放置在逝者身旁或者骨灰盒旁边一同下葬。不过这些随葬品的价格要适中,太贵的和太便宜的都不适合做陪葬品。
3 转赠或捐赠:有些衣物,逝者生前穿过的次数较少,价格又比较贵,这些可以转赠给合适的亲人,不仅物有所用,还能留下一份念想。而那些找不到合适的人转赠的,可以捐赠给相关部门,在我国贫困地区,还有一些穿不上几件好衣服的人们。将老人的衣物捐赠出去,即能腾挪家中空间,又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4 当废品处理:有些留下来的衣物已经非常破旧,既不适合焚烧(焚烧的衣物不能太烂),也不适合转赠,也就是老人生前舍不得扔的老旧衣物。对于这些衣物,就只能当成废品卖掉或者直接当成废物处理。
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可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来处理逝者的衣物,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尊重亲人的遗志和处理方式。
老人去世儿女穿衣颜色
老人去世儿女穿衣颜色,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态,老人去世后我们也要看开一点,根据民间的传统,这时候我们的穿衣是有一定讲究的。一起来看看老人去世儿女穿衣颜色吧。
老人去世儿女穿衣颜色1白色和黑色。
民间丧葬礼俗。老人寿终,子孙披麻戴孝。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亲人则腰缠一块白布,有的衣披黑纱。丧家或请道士诵经念咒,并焚化纸人纸马,送亡魂上马离家。亦作“戴孝”。
丧家开孝的多寡,要以年景和家境而论。长子为主孝,其他儿子、儿媳及女婿次之,家门户族开到侄儿侄女辈。无儿无女的孤老,也要有生前认叫的戴孝,不然就无人抱灵牌或捧遗像。主孝孝布与棺材盖齐长,其余的略短一些。戴时用麻丝缠捆,即所谓“披麻戴孝”。孝子对来人要搭礼叩头,若有要事到别人家去,要卸下孝布。
直系亲属去世后必知的六大禁忌
一、逝者安葬的禁忌
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
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
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2、棺木忌讳用柳木
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因为柳树不结籽,担心会绝后。
二、葬礼的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
重丧,(音CHONGSANG),重,重复,双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丧事,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
习俗讲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
三、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
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
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加。
四、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带绿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
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五、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
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
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六、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忌贴红对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习俗。
但如果家中有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是忌讳贴红对联的。
老人去世儿女穿衣颜色2中国传统家中老人去世有什么讲究
中国传统家中老人去世有丧服、停灵、出殡等讲究。
1、丧服:死者一般都穿蓝裤、白布衫。人们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布用平纹,不穿棉衣。儿女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将焚烧掉,不能遗留。
2、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对死者进行告别,但有些区域根据死者的生辰,让当地的“先生”选适合的日期进行追悼会。
3、出殡: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现在随着殡葬改革均按火化的习俗。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人坛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出殡的程序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
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演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
老人去世儿女穿衣颜色3家中老人去世有什么讲究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
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
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
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寿衣由儿女儿媳穿,也可以由指定的人帮忙,还可以让别人帮忙穿,农村老人去世,清洗老人的身子,这个过程是女性死者由女儿跟儿媳妇进行,男性死者由儿子或者儿媳还有女儿进行,如果没有后代可以请别人帮忙,穿寿衣也是一样的道理。
清洗身子让死者干干净净体面的离开,穿寿衣也是一样,谁给死者洗身子,那么就有谁来穿寿衣,当然如果是英年早逝那么就有配偶或者兄弟姐妹来进行,一般不能让长辈来,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事情,长辈不能给后辈死者洗身子穿寿衣。
在农村除了自家后辈给老人洗身子穿寿衣之外,还可以请其他人帮忙,一般穿寿衣都是有一些老一辈的人在旁边帮忙指导的,里面很多规矩,丧葬文化里面都是需要长辈出面,该怎么做长辈会教后辈人怎么去做,穿寿衣也是一样,请别人帮忙可以,但是要给红包。
在城市现在都是一条龙殡葬服务,死者家属在丧葬环节里面做的方面并不多,绝大多数都是由殡仪馆包办,所以像化妆消毒清洗穿寿衣这些都是由殡仪馆里面的工作人员进行,家属只管交钱就可以,不用自己亲自去动手,穿寿衣也是由入殓师亲手完成。
只是在农村的许多传统规矩还在保留,城市已经改变很多,穿寿衣是有讲究的,寿衣的件数有规定,必须穿单数,寿衣的材质也有讲究,不能用动物皮毛做的寿衣,不能穿绸缎做的寿衣,因为这些材质做的寿衣寓意不是特别好。
动物皮毛做寿衣,会被认为投胎畜生道,绸缎做寿衣会被认为是断后的寓意,寿衣上下必须都是单数,年龄越年轻,那么穿寿衣的数量越少,年龄越大身份越高,那么穿的件数越多。
这些属于传统丧葬文化的一部分,买寿衣一般都是传统款式,而且不能有金色扣子,寿衣基本上很少有拉链款的,寿衣传上去两只袖子必须要超过双臂,手要藏在衣袖里面,不能露脚,鞋子要穿裤子或者裙子要穿,必须全部覆盖不能漏肉等等,里面还有很多规矩。
老人去世建议送以下几种东西:
1哀悼花束:9枝白菊花,9枝黄菊花,紫色皱纹加纱网高档包装。
2 哀悼花篮:白菊200枝,粉掌1片,白百合5朵,黄菊33朵,紫色,白色泰
3衷掉花圈:白玫瑰200枝,白百合4朵,鱼尾葵
已故亲人的衣物,最后都要如何处理?
人死之后此后离去世间,阴阳两隔,当尸体被殡仪车送到殡仪馆,当尸体躺在遗体火化间不锈钢板上,缓缓进入火化炉中,当熊熊大火逐渐点燃时,人们在人世间的一切都化作粉尘。人死后天地万物空,留下的衣服该怎么处理呢?
人的身亡分成三种,一种是意外死去,一种是得病身亡,也有一种是与世长辞,不一样身亡方式,她们所留下的衣服不仅有关联性,也是有不同之处。或许你能问有什么区别呢?不便是死尸穿过的吗?在这一点上是同样,但对衣服上的细菌病毒而言的确很不一样。因得病而去世的人,衣服上粘满了细菌病毒。
逝者的衣服该如何处理?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过世以后,无论他是以哪一种方法过世的,的身上的衣服多多少少都带上那人的一些信息内容和病菌,因此家人会对逝者的衣服开展一番解决。
一、把衣服烧毁
绝大多数地区对人去世以后留下的衣服,家属会立刻把它搜集起来以后烧毁。
记得我奶奶去世是在晚上,第二天清晨,爸爸和小叔她们把姥姥衣橱里的全部衣服都清除出去,弄成一个大包包,先取得房外,以后再把她睡过的床都卸下来,姥姥订过的凳子,使用过的餐桌也都搬离了旧屋。
这种家具假如还需要用,家属便会把他们扔到村头的那几口水塘里,让家具泡上十天大半个月,以后再捞出洗干净,晒整洁。
对于姥姥穿过的这些衣服,爸爸只留下了一件外衣,直到姥姥出葬以后,再把这一件外衣解决掉。
对于姥姥穿过的这些衣服,会有一个后裔把它取得村边的一条小溪水,把衣服都烧毁。
为何要把好好地的衣服烧毁呢?儿时我曾好奇心问过爸爸这个问题。父亲说给过世的家人烧物品,这也是丧礼中十分关键的风俗习惯,含义说姥姥早已过世,到了另一个世界,把这种衣服烧了,可以让姥姥把衣服送到另一个世界,不让她在这个全球没有衣服可以穿。
我觉得这也是民俗一种丧葬习俗,是我们的一种想象而已,大概是怕死去的人留下的衣服产生霉气,因此找了一种堂而皇之的观点。
从合理的方面看来,把去世的人衣服烧毁,是为了更好地家人的身心健康考虑。从上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假如老年人是病逝的,衣服上多多少少会沾了一些与病症相关的病毒细菌。
有一些病菌具备感染性,仅有把衣服烧毁才可以消灭这种病菌,因此有一些地域不但要把去世的人衣服烧了,还需要把患者常用过的床、鞋、餐桌、凳子都一起烧毁。
为了防止家属触景生情。家人的去世,最伤心的莫过身旁的家属,人已没有,他使用过的衣服会激起家属的忧伤追忆,为了更好地让好好活着的人能节哀顺变,大家习惯性把去世的人使用过的物品都损坏,期待家属可以从忧伤中走出去,逐渐更好的生活。
为了更好地清除好好活着的人的心理恐惧。尽管是家人,人一旦过世,有些人会受传统式封建迷信观念的危害,见到这种衣服便会想到到了神鬼这类,是多少会出现一些心理恐惧。尤其针对胆怯的人,有时候见到这种物品就爆伤生担心,因而为了更好地清除女性、小朋友们的惊惧心理状态,防止小孩晚上做噩梦,最好是把去世的人使用过的物品都销毁。
把衣服放到逝者棺木中在之前,没有推行火化规章制度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地域的人会把死者的衣服都损坏,但有一些地域她们挑选把这种衣服都放入逝者的棺木中。
她们的意思是让逝者的衣服追随他到另一个世界,让逝者在另一全球不严寒。有的位置会挑选在逝者的坟墓里挖一个坑,把衣服埋进来。
但是,伴随着火化规章制度的推行,这类行为早已并不大行得通了。由于人去世以后,通过火化炉一个多钟头的焚烧后,已化作一堆不上三kg的尸骨。这种玩家被捆绑在一个骨灰里,埋到了不上一平方米的坟墓中。
现如今早已没有棺木可以放衣服,都没有块状的坟墓可以埋衣服。再者假如把衣服埋在土中,要通过几十年乃至几百年才可以消退,这对土壤层也会导致二次污染。
农村参加家葬礼,主家给的孝衣孝布如何处理?
俗话说隔理不同风,但是为死者送殡时近亲晚辈要披麻戴孝,这一点几乎全国各地一样,起码汉族的风俗基本一致。所谓披麻戴孝,就是用白布做成长衫和帽子。近亲的晚辈,一般是长衫和帽子都有,岁数小的晚辈,和关系略远点的晚辈,一般只有一个白布帽子,因为只是一块白布一挽绾在头上,两边耷拉着,所以也称拉达角儿。
那么,这些孝衣孝布,参加完葬礼后如何处置呢?有的地方是脱孝后统一收回焚烧,而我们胶东地区则不是,孝衣孝布分给谁,那就是谁的,参加完葬礼后,自然就由谁带回家。一般是在殡葬后在坟地即将孝帽拆开,脱下孝服,直接带走就行了。近亲的晚辈,各人收拾好个人的孝衣,在以后重大祭祀时还要再穿。有的先放在主人家,有的直接带回家。过去是一直到烧完三年脱教,现在一般到烧五七即脱孝。其实现在也有好多人只在送殡时穿一次,以后烧七就不再穿了。脱孝后,这孝衣孝布就由个人处置了。
在过去,人们非常看重这块孝布,所有经常有亲属因为主家没有分给孝衣孝布而存意见闹别扭。这个晏子小时候确实亲见过,有的甚至因为这点小事儿断了亲,不再交往。那时候人们贫穷,买点布必须有布票,自然很看重这孝衫孝布,一个孝衫,完全可以给孩子做件衣服。那时候的孝衫都是棉布,穿起来也舒服,容易着色。经常有染匠串街走巷地摇着货郎鼓儿收布染色,喜欢什么色就染成什么色。晏子记得那货郎鼓的鼓点是这样的:“布隆咚,布隆咚,齐不隆咚布隆咚”,我们一帮小孩子就跟着喊,“谁染布?谁染布?梁匠当当来染布!”而巧手的老娘们,有时候也会买来染料自行染布,晏子就见过母亲在大锅里煮染料染布。那时候,哪管挣个孝帽子戴着,也就明主人家看重,这个孝帽子这点布,拿回家主要用来做衣服的口袋。
所以说,在我们这儿,孝衫孝帽子的白布,都是由戴孝者自己拿回家使用的。不过现在农村没有染布的了,也很少有自己做衣服的了,所以这些孝衫孝帽子的布没人看重了,争相戴孝的现象也没有了,不过太亲近的晚辈不戴不好罢了。现在的孝布都是化纤的,其实派不上用场,人们一般是回家就扔掉了。我记得我的车后备箱里曾经放着好几块大白布,后来老婆都给我扔掉了。现在随着移风易俗,我们这里送殡一般是戴个小白花,近亲的戴个黑色的袖箍就是了。
一地一俗,孝布是与丧事有关的物品,确实不好处理,可带回家利用,也可直接烧掉、丢弃。
农村吃酒席,在刺楸这边叫作「吃酒」或者「吃香碗」,而 丧事酒席则叫作「吃死人酒」。 吃死人酒虽然听起来带有一点晦气,但去吃酒的人却只把它当成普通的酒席。当然,丧事酒席上忌讳多,孝家(即事主)有忌讳,多为丧事葬礼的一些繁文缛节,而宾客也同样有忌讳,一般是让自己「见棺发财,大吉大利」。
和亡故之人沾亲带故,平辈的要在手臂上戴青纱或别朵白花在胸前,而未出五服的小辈们则要穿戴孝衣孝布,近些年则简化为一张戴头上的孝布。
那吃完了酒席,孝布该如何处理呢?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刺楸就结合我们这边的习俗来简单谈谈吧。
一、在坟地烧掉
发丧出殡后,孝子贤孙、亲朋好友会携带着花圈和灵房随同抬棺材的「金刚」一道前往坟地,在下葬垒好坟茔后,花圈摆放在坟前或者坟头上,之后就要烧灵房。 灵房是纸和竹片糊成的房子 ,是烧给亡故者的。
在烧灵房时,可以把孝布扔进去烧掉,这样也不会对亡故者和孝家不敬。当然,亡故者后人的孝衣孝布除外。
二、留在孝家
在下葬后,送葬队伍中穿戴孝衣孝布的就应取下孝布,要么在坟地烧掉,要么取下来叠好带回去,反正不能戴在头上回到孝家。
回去后,孝家备有酒席,这餐在刺楸这边属于丧事酒席的正席,也可称为「发丧酒」。
吃完这餐后,丧事酒席基本上就结束了,孝家也会挽留众人,但宾客们就开始回家了,在离开孝家时,可把孝布留在孝家,也可以带回家去。当然,有些地方很忌讳,不能带丧事酒席上的东西回去。
三、带回家后当成白布利用
带回自家后,要拆掉孝布上的线头使之变成一张普通的白布,洗干净后留用。在以前缺少物资的农村,刺楸这边很珍惜这样的白布,因为它的用处多着呢。
1、做布鞋。 现在一双手工布鞋值两三百元,而以前大家都穿布鞋时却羡慕别人穿运动鞋。好的布鞋都说有千层底,虽显得夸张,但足见其用心。孝布的白布就是做鞋底的好材料,一张孝布可以粘二三十层鞋底。
2、做布袋。 在农村,布袋作用大,可以用来装粮食、做豆腐滤豆渣、磨猪儿粑和灰水粑、装蛇等。
3、蒸食物。 农村蒸米饭、 美食 粑粑时可以用芭蕉叶,也可以直接把孝布裁剪成合适的大小后使用。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时候,同一场丧礼,因为亲戚朋友们来自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习惯,他们对于孝子孝布的处理,都是不同的。当然了,这个也是要看过世的人,是如何过世的,是喜丧还是别的。
2014年,我爷爷去世,享年94,在农村里这是高寿,属于喜丧。爷爷的娘家那边的亲戚们,都以来参加丧礼为荣。用他们当地的话说就是,这么高龄的丧礼,能来参加,就是来沾点寿运。
父亲给爷爷的亲戚们通报时,不同的亲戚,会根据他们村子里的习惯,来提出一些要求。
爷爷的娘家,那边的风俗是,去参加90岁以上的丧礼时,会要求东家备好孝衣孝布,不锈钢百岁碗等,他们参加完丧礼回去时,会把这些孝衣孝布,百岁碗等带回去的。
孝衣,会给家里年长的老者穿,希望家里年长的老者也可以活到90以上。百岁碗,也是给家里年长的老者用的,寓意也是用这碗吃到90岁以上。孝布,是用来给小孩做尿布等,如果没有适龄小孩,就会给家里老人做个枕头布啥的。
总之,在爷爷娘家那边的风俗就是,90岁以上的丧礼,是一种喜丧。他们会提前通报东家,丧礼当天来多少人,也会提出东家准备这些寿衣寿布和百岁碗时,尽量质量好点,耐穿耐用的。
爷爷有两个侄女,也就是我姑姑,他们的夫家那边的风俗就是,认为参加丧礼,本身就是一个晦气的东西,不管往生者年龄多大。所以最后来的是姑姑们,而那两个姑父没来。他们对于丧衣和丧布的处理,是按照他们夫家的习俗来做的,就是直接在爷爷下葬入土时,直接把丧衣丧布,草鞋,丧棍等放在坟前了。记得,那两个姑姑,回去时,只带了发的利是和一包鞭炮,像发的糖和其他的东西,他们都没带。
其他的姑姑们,爷爷的女儿女婿们,他们夫家那边的风俗,对于丧礼上的丧衣,丧布等,没有那么忌讳,也没有明确要带走的说法。基本上都是随东家安排。
而我们本家的风俗,对于寿衣寿布的处理是,丧礼当天穿着用,直到丧礼结束,在主持法事的法师的安排下,每个穿着寿衣带着寿布的人,都会垮过一个火堆,这叫跨火河。阴阳相隔,跨过火河后,生者和往生者算是正式告别了。
这时候,如果有人想留下寿衣和寿布的,那么可以自行留下,如果不想留下用的话,会等所有人垮过火河后,连同爷爷生前用的东西,一并烧掉,算是烧给他吧。
由于,爷爷娘家亲戚,侄女等比较多,父亲提前规划,买了一部分质量比较好的寿衣和寿布,还有一部分是质量比较差的寿衣寿布。主要是因为要买的比较多,全部买质量好的,会花不少钱。记得,那些质量比较差的寿衣,丧礼当天就坏了不少。
总得来说,不同的习俗,对于寿衣寿布的处理,会有不同的方式的。有的地方会带回家去,当宝贝一样。有的地方却特别忌讳,要不是风俗要穿,可能他们都不会碰一下。有的地方,会在丧礼后,烧往生者东西时,会一并烧掉。
当然了,不同往生者的丧礼,大家对于丧礼上的寿衣处理也是不同的。
1:特别高龄的往生者,大家都觉得这是喜丧,来参加丧礼就是一种沾寿气。所以,有些人会提出带走寿衣寿布,百岁碗等。
2:一些因重病而走的,或者因车祸等。大家就不会觉得那是喜丧了,那怕往生者也是高龄的。在这样的丧礼里,我们那边的人,是不会提出带走寿衣寿布的。一般都是最后烧给往生者。
大家的风俗习惯,是如何的呢?欢迎留言。
各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有所差异,隔村隔俗,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看法,不过都是大意相同,不分上下。老辈人去世了,只有儿女辈的人才有孝衣孝帽,孙子辈以下的只有孝带系腰围上。送僵尸饭或出殡时,都是按辈份大小往下有序排列的,有讲究的,不可胡来,不能伤风败俗,让人耻笑。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生活困难,衣不遮体习以为常,饥不裹腹不足为奇,粮食和布匹都是凭量、凭票供应,孝布奇缺。谁家若是有个老人办丧事,沾亲带故的都去,不为别的,就图那一块白布,不管是寒冬腊月冻的手脚冰凉,浑身颤抖,还是酷暑烈日,大汗淋漓,都要坚持下来。分给的孝布办完丧事后,都依依不舍的拿回各自的家里,用染料处理拼做裤头,鞋垫等。现在只有近亲属穿戴孝衣孝帽,其他人一概不用给了,也没有人要了啊。
社会 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吐故纳新,去旧出新,白事简办,红事新办。规矩是人立的,讲究是给活人看的,活时不孝,死了乱叫,逝者入土为安,活者无愧为安,留着孝衣孝布又有何用,扔了如何,拿家又能怎样,只要心无愧疚去留都无所谓了!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这个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故处理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在我们这里,参加完丧事对孝布的处理分亲疏关系,如果是至亲,那这些孝衣孝布一定要带回家保存好,以备后用。大家都知道丧事后的祭祀每七天为一七,每一个七至亲都要到坟墓去祭祀,这时就需要穿孝衣戴孝帽子,一直到满七(十七)才结束。
一般亲朋好友丧事结束就可以随便处理了,如果跟着一起去下葬,把这些东西扔墓坑里就行了。当然了,拿回家做其它用处更好了!
提主的这个问题提的不错,在中国家庭里死人披麻戴孝是对死者的尊敬,增添悲哀的气氛,也意指孝子贤孙象白鹤一样恭送死者魂魄驾鹤西去。因此人死后,第一件事是赶紧的把白色的孝衣和孝帽给孝子贤孙们戴上。一直到开丧悼念的那一天,众亲朋好友都到了,每个人都领一顶白布孝帽,给死者行磕头大礼。
孝布其实是个好东西,现在人看不在眼里了,以前孝布是人人必争的布片,甚至还因为大小而闹的不愉快,因此撕孝布的人要公正而又有威望,多数都是和死者有直系的亲属,一直到现在手撕孝布的人是家庭中的公亲。而且他对死者家庭中的近亲和远亲心中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撕孝布的长短都有一定的讲究,辈份的大小和孝布的搭色也有不同,通长孝子是白孝服扎麻,孝孙是白孝服扎红,曾孙是孝服扎绿。由此看这也是一种文化。
人们过去争议孝布的大小是有原因的,人死入土后,孝布就是家庭中做鞋或缝缝补补的好布料了,是一块难得的布料,人穷时一小块布也是好的。
如今富有了,孝布也不是宝贝了,一般在死人入葬后,很多人都不要了,但是不能烧的,烧是一种不尊重,也对自已不利,会惹丧主不高兴的,放进垃圾桶倒是可以的,家里有用得上的那就更好了。
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都是在送葬,死者下葬后,直接在坟前烧掉,不能直接带回家! 第一,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农村的丧事一般办三天,这三天,孝衣孝布,你自己收好,因为祭奠的时候,都要用的,这三天之中,你都可以直接带回家! 第二,农村丧事的第三天早上,是下葬的时候,这时候,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穿着孝衣,孝布去送葬,下葬完逝者以后,所有人的孝衣孝布这时候要全部在坟前烧了,这叫做还孝! 第三,城市的人去世后,第二天早上就送去火葬场火化,火化完后,有墓地的,当天就下葬了,参加葬礼的所有人,都要把孝衣孝布全部都在坟前烧了,也是还孝! 所以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孝衣孝布都在下葬的时候全部烧掉,不能直接带回家!
大家哪里是怎么处理参加丧事后的孝衣孝布呢?可以直接带回家吗?请大家评论区留言!
老家的四妈妈八月二十一日去世,八月二十二日发殡,所有的家族后辈赶回家,为老人家披麻戴孝。
“四妈妈”是招远南乡靠近莱西一带,特有的称呼,指的是比父亲年龄大的亲兄弟家的妻子,按照丈夫排行叫“大妈妈”或“二妈妈”,而比父亲年龄小的亲兄弟的妻子,按照丈夫排行叫“三娘”或“二娘”。
如果是叔伯弟兄或其它分支较远的,以及东邻西舍的街坊辈,一律称呼为“大大”(有的地方称为“大母”)或者“婶”,也就是说根据称呼能够分出远近亲疏关系。
四妈妈是公公的亲嫂子,也就是我的大婆婆因病去世,在外的家族后人都赶了回来。儿女穿的孝衫都是裁成和衣服相同的款式,而侄子辈和其它亲戚给的是一丈白布。
“丈”是中国市制长度单位,1丈=10尺=100寸,换算成现在通用的米制单位,1寸=0033米,1尺=0333米,1丈=333米。一丈白布来回折叠成四层,披在肩上系起来还绰绰有余,再加上一顶孝帽。
为什么孝子贤孙的孝衫加工成衣服款式,而其它的只给一丈白布呢,这里面是有门道的。
在招远南乡的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是直接带回家的,在烧五七的时候是要继续穿戴的,而五七过后就可以自行处理了。
过去农村的棉被长度是2米乘15米,一丈白布长约333米,宽约1米,拿回家从中间均匀剪开成为约17米的两块布,并排接起来成为约2米乘1、7米的长方形,用来做棉被的里子,所以给亲戚的都是整块白布,是出于勤俭节约的本意,让人家拿回家也可以用得上。
过去的农村有染匠,这样的白布浆洗上色,家中的大人孩子用来做衣服。孝衫撕成四方条布用来做包袱,谐义“包福”,在农村认为是吉利的事情。边边角角的边角料,可裁成鞋垫,沿上沿子绣上花,纳成合脚的鞋垫。也可洗净后作为笼屉布使用非常方便,也可作为农村盖馒头用的盖布。
孝帽当时只是简单的缝几针,拆开也可以用得上,过去的衣服和裤子都是请裁缝加工,小块白布做衣服、裤子的内里袋或者裤腰衬子均可。
以上是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买布凭票供应,而且是正经东西,材料是纯棉布的,农村人是喜欢带回家派上用场的。而现在的年代, 社会 提供丰富的各种物质资源供人们挑选使用,而且现在的孝布孝衫大多是化纤料子,所以能用上的很少,收拾来收拾去,即使当时不舍得,后面也大多丢弃了。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家乡这方面的习俗。
说实在的,在早些年,虽然丧户人家给的是一匹不大的白布,人们还是很在意的。这个在意,一是表明自己能披孝布,说明和亡者关系是很亲的;另一点就是布料本身在那个凭布票穿衣服的年代,还是显得很有价值的。可以做鞋料,也可以染色以后做衣服穿。所以如果丧家忽视这点,把本该披麻戴孝的甥男侄女弄掉了,就会产生纠纷,发生矛盾。
这些披过的孝衣孝布暂时是不带回家的。举行丧仪时披在身上,腰间用稻草拧成的要子扎起来。每一次跪拜完了,起身把头上的白布抹下来。丧礼全部结束之后,就拿回主人家里,在供奉死者灵位处挂起来。一般要等到过五七那天,孝子们再来披着到亡人墓地叩头烧纸,最后才全部解下来,拿到烧着的火纸堆上让烟雾缭绕一下,口里念道,烟子一鳅(音),万事无忧。这样孝布就可以折叠好带回家去了。
至于现在,这个习俗还是没变,谁该戴孝布这件事情,丧户人家也是很重视的,弄不好就得罪了人。
风俗习惯不同处理的方式
这类东西,一般算是遗物了。我爷爷当过兵,抗美援朝的,他的东西特别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各种各样的书籍、报纸、还有什么党章等等,一些有价值可以收藏的东西,我们就留下来了,但是他的衣服、都在烧“灵房”的时候一起烧了。
其他地方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在我们这个地方,一般死者的衣物等等都是要烧掉的,大家都挺忌讳这个,认为这些东西留着不好,可能会给家里招邪祟什么的,一般都会选择烧掉。也有的人家没道德的,到处乱扔,比如说什么山林里面啊,或者河里等等,到处扔的,别人看见就觉得挺恐怖。
还有一个原因么,就是这些都是死者生前常用的,既然人不在了,那么一起烧给他,让他在另一个地方也能用。同时也担心亲人经常看到会伤心,倒不如清理了好点儿,免得睹物思人。
我知道有些地方,就有专门收这种衣服的,就是收来处理清洗干净,稍微新一点的,就低价卖出去。那种看起来比较旧的,就回收回去之后,重新加工处理啥的,制作成其他东西,进行二次利用。但我们这边就不会,都是直接拿去烧了,当然,也没有专门收这类衣服的人或者业务。你们那里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这里有个风俗习惯问题。在我们这里,逝者的衣服,是需要分门别类去处理的:
第一类是陪葬的衣服。除了专门从寿衣店买来的寿衣外,去世者生前所有的衣服都要拿到棺木前,进行挑选。首先是剔除带毛、带皮的衣服,如毛衣、毛裤、皮袄等物件——这些东西是不能塞进棺材里的。老辈人有讲究,用带毛的东西陪葬,下世会转生成带毛的生物。所以不能陪葬。挑选合格后的衣服,塞进装有死人的棺材里。塞得满满实实的。防止抬棺送葬的过程中,尸体在棺材里移动和磕碰。
陪葬剩下的衣服,除了别人不讲究、各取所需之后,剩下的就扔到垃圾场里去了。而鞋子,在我们当地的读音和“害”一样,再好也是没有人要的。因此就全扔了;帽子也一样,没人拾,没人要——理由同样荒唐:谁捡了扔掉的帽子戴,谁就是捡了个“孝帽”!要妨家族的长辈的!
不知道从那里来的这些歪门邪道!但你不信,别人信。因此有些时候,还不得不按众人的习惯去做。否则会有不少人找你的麻烦——他们会把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扯到安葬先人过程中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和什么“风水”之类子虚乌有的事儿扯在一起。把一切的不顺利,归咎于此。真是愚昧无知!
除了衣服,逝去者的被褥等都要拿出来,放在厕所或猪、羊圈顶上,晾晒后,或扔,或拆洗了。而枕头,则在出殡的前天晚上,拣岀殡的必经之路口,剖开烧了。用过的碗,在出殡时由女儿摔在院门口外的路上。
在农村,这些风俗或者叫迷信是很多的。办丧事的讲究,远比其他事儿多得多。
人死后,新衣服一般都放棺材里随着死人埋掉了,剩下的衣服基本都烧掉或者找个地方扔掉了,怕睹物思人,一般除了照片基本都不留了,生前的衣物被褥都扔了。
有的老人去世了被子会给下一代说是“后被”,不知道啥意思寓意应该是好的,不然都不会留下来了。
年轻人非正常死亡的大多数都烧掉、或者扔掉,我们小区一个20多岁的女的跳楼了,她死后她婆婆把她用过的所有东西都扔掉了,手机好几个,衣服被子给孩子买的玩具都扔了,小区里的人都知道都不敢要,外边收废品的全部拉走了。主要是女的太年轻了从那么高的楼上跳下来应该很惨。
有的人则不在乎什么好不好,生前的一切都保留原样,我妈都去世快20年了,老家里还是能随处看到妈妈用过的东西,可能对于别人来说不好不愿接触死人用过的东西,忌讳也很正常毕竟对于外人来说没什么感情,而自己的家人看到会很亲切就像亲人还在身边不曾离开。
这个根据地方习俗吧!还有就是因人而异吧! 我婆婆得癌症5月刚去世,才52岁。她的衣服被褥,遗物公公都舍不得烧给她,说衣服要留着给我女儿长大穿。火化时我说要烧被褥给她,他尽然说烧了我用啥?所以一个都没烧…………全留着呢!30多年的夫妻我都感到很心寒,不可理喻?问题是我公婆都是公务员,单位也好,不是没钱,我公公有钱呢,他自己工资也高…………
人走了,请节哀!
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整理逝死的遗物是很伤感的事情,还可以用的就留着用吧,比如手机电子产品之类,一来这些物品扔掉可惜,二来留下来也可以寄托思念。人都是有感情的,不能人走而茶凉。而且至少这些还有价值。传家宝为什么不舍扔呢,还是因为他有价值嘛。
照片千万别删除了,或许一开始,会觉得看到相片会很伤心很痛苦,毕竟人不在了。但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夫,过后你就会觉得保留了下来的照片是多么的正确。
其他的生活用品比如毛巾牙刷之类则是要处理的,床与被之类还有衣服按照当地习俗多是一把火烧了,随他去吧。
处理所有物品后,再多的伤痛再多的不舍,一切让时间冲淡吧,留下来的则可以寄托哀思。在世亲人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逝者就可以安息了
人死后,衣服都是扔掉的,有些地方会把衣服烧掉,但我们这边都是扔掉不会烧。
记得我奶奶去世的时候,子女都是把一些遗物衣服阿用大袋子装好拿去扔了,留一些遗物做纪念就行了。人都去世了,留着衣服也没用,再说老家很多老鼠,衣服留着也是给老鼠做窝,所以,老家的一有人一去世子女们就会在办完葬礼之后就开始清理过世的人的衣服被褥,用大袋子一袋一袋地装好,然后拿出去扔掉。
如果很年轻的人过世了,亲人们也不会全部扔掉,他们会就留一些下来,部分很旧的拿去扔了。留下的可不是亲人们穿,是因为我们这边有个迷信,村里人认为,年轻人因为英年早逝,灵魂还很挂念这个世界,会时常回到自己的家,就些比较新的衣服就是为了能够让逝者的灵魂看到,然后有得穿。
这是村里人的迷信,小时候听着还怕怕的,现在倒是还挺感人的,起码是对年轻逝者的尊重。正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但是不管有没有鬼神之说,每一个逝者都是我们这些后人应该尊重的。
在我们农村,死者的衣服必须全部烧掉,一件不留。
人死了,那么其生前所用的,生前所用的衣物都属于遗物,对于遗物,背后都会按照当地传统习俗进行处理,比如值钱有用的都分给子女,有些有意义的就留下来留个念想。不过,像衣服、草席、被子之类的东西,我们都是跟随“灵房”一把火烧了。
奶奶95岁,爷爷97岁我的爷爷和奶奶都很长寿的,奶奶去年先走一步,爷爷今年6月份也跟着奶奶的脚步走了。爷爷火化之后,我们把他的骨灰送进骨灰楼,爷爷和奶奶携手一生80年,先走又走到一起了。
在我们农村,那个时候还是火葬,爷爷和奶奶在他们70岁的时候就为自己准备好了一对棺材,后来改为火葬,这副棺材也就失去了用途,但是爷爷奶奶还活着,这棺材是不能提前处理的,因此一直放在房子后山的一处木头小屋上,我们自己人看了不怕,但是邻居每次经过都很怕,这是她亲口和我们说的。
去年和今年,奶奶和爷爷先后走了,我们就直接把棺材弄出来,浇点油,然后把老人家生前用的所有衣物和棺材一起,一把大火烧了。
烧纸钱和纸屋我们当地的丧葬习俗,在进行丧事的时候,会特意烧一种纸,村里老人说了,这是烧两种纸,一种是还债,因为人一出生就欠下了很多债务,活这一生,也犯下了不少错,现在人走了,一种纸是为了还债,还清了,好上路。还有一种纸就是阴间的钱了,我们这烧的纸,就是老人家阴间用的钱。
不同地方的丧葬制度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别,但一般而言,对于死去人的衣服,我们都会处理掉,在我们农村那是烧掉,在你们那又是要怎么处理呢?
人死后衣服都是怎样处理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农村里处理的很好。
农村里人死之后。除了应该穿的寿衣之外,如果还有很好的衣服。就一同装在棺材里,如果村里有很穷的人家需要这些衣服。也可以送给他们。
剩下的衣服和被子。一同烧掉。全部送给死者,家里只留下死者的遗像。其他的全部化为灰烬。
因为人们认为。只有化为灰烬,死者才能带走。才能带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享用。
就像清明节祭祖扫墓一样。我们来到墓前献花,磕头,还有烧纸。烧纸就是送钱亡人用。
还在墓前念叨一番。大概的内容。就是嘱咐他们在天上要照顾好自己。不要小气吝啬,要学会消费。
要舍得消费。要他们保佑家人平平安安,健 健康 康。他的后人们工作顺利,开开心心。
我离开家乡已经20年了。每年清明节的晚上。我都会遥望家乡。烧上一捆纸。点上几柱香。以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活动我还要带着我的家人们参与。让我的孩子们亲身感受到这种气氛。
让他们对先人们有一种敬重之心。现在城市里提倡文明祭扫。不烧纸烧香了,我们就用一种 时尚 的祭祖方法,在网上献花。祭言,以表达思念之情。
城市里人死后衣服的处理就不是那么雅观。我所说的并不是所有的地方。而是我们生活的附近的小区。
只要那栋楼里有人死亡。过一两天,垃圾桶旁边。就扔下了死者无数件衣服被子。
用品,还有沙发,床,柜子。这是对逝者的大不敬。有的被拾荒者捡走。有的用品被拾荒者捡走,再摆地摊卖。
你相信不还真有人买。老人去世大多都是病死的。他的衣物上用品上,多多少少都带有病菌。
应该集中消毒销毁。减少疾病的传播者发生。
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逝者的衣物应该慎重处理,不所以随意丢弃。大家认为呢?
人死后,衣服都是怎么处理的?这实际很简单如果是贵重点的衣服,亲人又不嫌弃,可以拿来穿,这也没什么,可是如果心中不爽,或是嫌弃,多数的衣服都被烧掉,或是扔掉等等,总之是没人要的,我老父亲去世后,我看到他的一件上衣,不是很好的那种,只是我穿上合适,干活什么的都行,当时那年代都穷,根本没什么衣服可烧,我也不嫌弃穿了好几年,直到穿烂了为止,有时开玩笑,我常说老爸去世,我情受了一件大布衫,可是事情发展到现在,烧掉的衣服真的可惜了的,有暂新没上身的都有,那没办法,谁都不缺衣服,再说多数都嫌弃,也只能烧掉!
人死后,衣服都是怎么处理的?在皖北一些地方,是这样办的。
人活着总是要穿衣服的。衣食住行,穿衣是排在第一位的。穿的衣服不管是高档的、低档的;也不论是西装、汉服还是唐装。一年四季还要根据季节来换穿单衣、夹衣、棉衣。特别是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每个人的衣服应该说都不少,都够穿得了。
这么多的衣服,人活着还好办:能穿的就穿,不能穿的、穿不着的,可以捐赠,也可以卖给遛街串巷收购旧衣物的商贩。
人要是去世了呢?留下来的衣服该怎么办?在皖北一些地方,通常是这样来处理的。
一个方法是烧掉。 在出殡的头天晚上,要熰铺,就是把死者生前穿的衣服给烧掉。之所以把衣服烧掉,是因为人们认为,人死之后,在阴间还是像在阳间一样要过日子,还得要穿衣服。把他们生前所穿的衣物烧掉,是想让他们在阴间不至于光着身子。这和烧纸钱的意思差不多。其实人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看到这些衣服,心里总觉得有一种不干净的感觉,特别是长期生病卧床的人的衣服,尽管是自己的亲人。不如一把火给烧掉,也不会再影响活着的人。
另一个方法就是给子女们留下几件。 死者的衣服无论是再多再少,也不能烧完,总是要留下几件没有穿过的,要不就是没有上过几次身的衣服,一个孩子留上一件两件的,作为一个念物,也就是纪念品。逢年过节,或想念死者的的时候拿出来,也算是睹物思人吧!
多说几句。在多年以前,大家手里还都没有几个钱。谁家里要是有人去世了,这家人为了能挣到几个小钱,往往会把死者省钱的衣服,只是给烧掉一些部分做个样子,其他的就卖给那些走村串户“收故衣”的小商小贩们。
这些小商小贩把收到的故衣洗洗、涮涮,再拿到农村集市上摆个摊点卖掉,从中赚取利润。按说,这些故衣是不能够再出售的,可有些人为了钱,什么事干不出来呢?
还好,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事了。
为老人穿寿衣,重要的是选择穿衣时间。有些地区选择去世前穿,认为这个时段穿的寿衣,老人可以安心带走;有些地区选择去世后穿,认为这个时段穿寿衣,才是对老人最大的尊敬。
那么老人去世寿衣怎么穿?去世前穿好还是去世后穿好呢。
依照传统习俗,老人的寿衣,要在状况不好,但还没断气的时候穿。如果家属忌讳生前给老人穿寿衣,也可以等去世后穿。
值得提醒的是,老人去世后穿寿衣要把握好时间,最好能在老人去世后5小时内给穿上,切忌不能耽搁太长时间。
给老人穿衣时,建议一个人给穿、一个人在一旁帮忙。如果故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穿戴;如果故者为女性,应由女儿和儿媳来穿戴,未婚单身儿女子嗣不易靠前,或是请家中其他长辈穿衣最佳。
通常情况下,给老人穿寿衣的顺序应为从里到外、从下到上穿。有人为了图省事,会事先把寿衣一层层套好,然后一起给死者穿上,认为这样给死者穿寿衣效率会更高些。
如果家属不知道或不了解老人去世寿衣怎么穿?可以选择时下流行的殡葬一条龙服务,这样既可以给逝者体面的葬礼,又可以让家属更省事、省心。
如何给老人穿寿衣?
其一、先穿下裤:把买好的衬裤、棉裤、罩裤一件一件,从里到外给逝者穿上;也可以把三者套在一起,然后一块穿上,这样更省事些。
其二、然后上衣:上衣通常是衬衣、夹袄、棉衣、罩衣。穿衣的顺序也是从里到外,当然也可以先套在一块,然后一起穿上。
其三、鞋袜、首饰、鞋帽:三者要先穿鞋袜、再佩戴首饰、最后是鞋帽。
其四、绑腿带、腰带:用绑腿带和腰带把逝者的双脚绑上、腰给系上,这样可以防止因运输途中颠簸而影响逝者的遗容。
其五、盖脸布:逝者未化妆前,脸色乌青,并不好看,用盖脸布将其遮盖,以免吓着家属,同时也是卫生的需要。
其六、七星铜钱:七星铜钱也即老人的垫背钱,意为“七星引路、魂归北斗”,认为这样可以庇佑儿孙财源滚滚。
其七、金银戒指、口铃:逝者应左手金戒指、右手银戒指、嘴含口铃,嘴里不能空。
其八、金银元宝、手帕:为逝者穿衣时,逝者可以手持金银元宝、手绢等物,不能空着手。
其九、为逝者铺好被褥,整理仪容,接下来就是大殓——入棺。
穿寿衣的规矩全国几乎都一样,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闽南一带,他们给死者穿寿衣的时候,老人的亲属一定要象征性的试穿。
试穿之后还要拿一根没有秤锤的称去称一下,之后会给别人说,这是子孙用钱买来的,以示死者子孙的孝心。
穿寿衣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