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叫化子也有三个穷朋友”,无数俚语名言劝诫我们重视人际交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在不愁吃穿的社会,当我们摆脱了对食物和水最急迫的需求后,转而追求情感和归属。生活中常见的老乡会、校友群都是人类寻求归属感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叫化子也有三个穷朋友”,无数俚语名言劝诫我们重视人际交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在不愁吃穿的社会,当我们摆脱了对食物和水最急迫的需求后,转而追求情感和归属。生活中常见的老乡会、校友群都是人类寻求归属感的例证。
如果人际交往处理不好,情商低,自己烦恼焦虑,还让身边人心情郁闷,无形中为自己成长添堵。
高中前的我,觉得同学做啥都比我慢半拍,习惯于独来独往,尽量避免和别人一起走路、吃饭或做事。
高中那会,“朋友”仅限于少数几个女生,和别人相处总觉得别扭不舒服。高三,认识隔壁班一男生,约我隔天一起去食堂吃饭,当晚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读大学那会,还清楚地记得,和男同学一起去吃火锅,跟他说话,自己都能感觉语无伦次,语气发颤。
读研后,意识到自己和异性之间交流少,和他们一说话就露怯,显得很不自然,平常就有意识地和异性多说话,多和别人打交道,说多了,和陌生异性说话也就正常了,也不再畏惧人际交往。
现在的我,打心底里乐于和人打交道,主动联系他人,表达关注、提供资讯。
不知道你处在我过往经历的哪一阶段?
1、以前的交友圈
进入一个新交友圈后,“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提醒我们,以往交友圈还是要用心维护。以往的同学、同事、朋友,当你去到一个新城市读研时,别忘了偶尔和他们联系。
读研后,我经常和以前同学朋友联系。一个相交10年的高中同学,我俩志趣相投,虽不在一个城市,但见面频率蛮高;另一高中同学,虽然我俩三四年没见面了,但感情依旧不减;一大学校友在上海铁路公司上班,是我在举目无亲的城市可交心的密友。
2、家人亲戚/对象
家人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儿行千里母担忧”,饭后边走边跟家人聊天视频,免去他们的担忧,分享我们的喜悦。
身边很多同学,读研后,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终生大事”,从班里到院里再到同校,总有个是你的菜,别不好意思表达你的感情,我们班就七八对是读研后成的。
3、研友/室友/同门
读研后,相处最多的就是同年级的研友或同门。你们一起上课,一起参加竞赛,一起庆祝,一起胡吃海喝,一起游山玩水。毕竟,这也许就是你人生中,最后三年同窗情。
刚开始,通过院微信大群,主动胡乱加,当时觉得贸然就加别人好友,人家会觉得莫名其妙。后来,是看到和他本人相关讯息后加,这样破冰有话聊,再到后来,我就想,说不定别人也想和我认识呢。
我一室友,初见她第一面,好高冷,后来住一起,原来是个幽默、好相处的girl,第一印象欺骗了我。
和同门,感情像兄弟姐妹,你们常会约着一起去见导师,会相互帮衬交学院要求的各种资料,会一起参加各种论文相关答辩,一起吐槽论文恶心。我有五个同门,就我专业和他们不一样,导致常常有被导师“抛弃”的感觉
有时学院要求交个啥表,还要导师签字,恰好,你不在学校,这时你同门就是救火员。
4、导师/辅导员
你的导师,可能比你大不了几岁,可能是最年轻的教授,业界领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