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祖母古诗词

老人 0 72

悼亡祖母古诗词,第1张

悼亡祖母古诗词
导读:1悼念去世的祖母的诗句 1、《登府城望祖母陈太妃》茔 明代: 朱诚泳 乐游原近少陵原,芳草萋萋接远天。 惆怅慈颜无复见,不禁双泪一潸然。 译文:高兴的游览园林,到达少陵苑附近,草长得满地都是。忧郁和蔼的脸再也看不见了,忍不住流下

1悼念去世的祖母的诗句

1、《登府城望祖母陈太妃》茔

明代: 朱诚泳

乐游原近少陵原,芳草萋萋接远天。

惆怅慈颜无复见,不禁双泪一潸然。

译文:高兴的游览园林,到达少陵苑附近,草长得满地都是。忧郁和蔼的脸再也看不见了,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2、《题外祖母夫人李氏墓陟屺亭》

宋代: 许及之

陟屺哀哀八十亲,渭阳念母我伤情。

等为孝子终身慕,最惨婴儿半路声。

已把山光占塾教,底须宅相写亭名。

登亭更望芙蓉顶,吹棘风前泪并倾。

译文:

我很难过,在渭阳想念我的母亲。你们这些孝顺得人是我终生的羡慕的,最悲惨的半途婴儿。在这座房子的地基上,人们教过商光,并写上了这座亭子的名字。展馆看得更清楚了,木槿树的顶部在风吹荆棘之前哭了。

3、《二月一日候朝是日予祖母寿辰》

明代: 边贡

灯火春城漏下迟,薄罗寒透五更时。

莺迁上谷声初转,花隔东风信未知。

仕汉恩深惭壮业,报刘心远滞还期。

天街望处无端喜,南极光连北斗垂。

译文:春城的光线漏得很晚,博罗的寒冷渗透到了第五个小时。英向山谷走去,声音先转。东风未知。史汉恩对自己的成长深感羞愧,并报告刘新元延迟还款。

4、《除夕哭祖母三首 其一》

明代: 边贡

千里重闱罢倚门,此生宁复侍晨昏。

贻谋远为儿孙计,罔极真同父母恩。

萱吐北堂空被雪,婺沈东海忽无垠。

数回欲办屠苏酒,谁向泉台致一尊。

译文:千里之外,更不用说靠在门上,为今生的早晚服务了。叶某还远没有为他的子女和孙子孙女做计划。他对父母不太好。玄土北塘空雪,吴沈东海突然茫茫。好几次,谁愿意杀掉苏维埃的酒,向泉台倒一杯酒吧。

5、《除夕哭祖母三首 其二》

明代: 边贡

抱孙曾许继弓裘,百药恩深岁月悠。

嘉树绿阴三亩宅,紫芸香业万书楼。

归耕尚想夸重庆,死别那知是远游。

却对画阑如梦里,海山何日更添筹。

译文:保顺徐继公秋、白药恩历史悠久。嘉树绿荫三亩楼,紫瑞香万书店。回去种田还想赞美重庆。告别死者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但这就像一幅梦中的画,什么时候海山会更有帮助呢?

2悼念去世的祖母的诗句

1、《丙戌人日与内侄汪景渊同饮于宜晚二首》作者:宋代·陈著忆昔儿嬉祖母旁,如今甲子一周强。

尽窗三世亲亲话,分付儿孙此意长。译文:回忆过去我在祖母身旁,如果甲子日一周强。

把窗三代亲属话,分配给儿孙这意长。2、《徐氏哀词代作》作者:宋代·陈东忆昔常随祖母过,登堂共庆尚垂胡。

十年未远皆流荡,地下相逢果有无。译文:记得过去常随祖母过,登堂共庆还垂胡。

十年不远都流浪,地下相逢真有无。3、《悼八婶孺人》作者:宋朝·郑刚中仙游已作朝霞会,尘世空将旧屦藏。

莫问生来寿何许,曾孙儿女亦成行。译文:长辈仙游(去世)已经成为天上的朝霞,凡尘俗世里的晚辈只能把长辈留下的旧鞋收藏起来留作纪念。

不要问活了多少岁数年纪,曾经儿孙满堂排列成行。4、《除夕哭祖母三首其一》作者:明代·边贡千里重闱罢倚门,此生宁复侍晨昏。

贻谋远为儿孙计,罔极真同父母恩。萱吐北堂空被雪,婺沈东海忽无垠。

数回欲办屠苏酒,谁向泉台致一尊。译文:千里之外,更不用说靠在门上,为今生的早晚服务了。

叶某还远没有为他的子女和孙子孙女做计划。他对父母不太好。

玄土北塘空雪,吴沈东海突然茫茫。好几次,谁愿意杀掉苏维埃的酒,向泉台倒一杯酒吧。

5、《除夕哭祖母三首其二》作者:明代·边贡抱孙曾许继弓裘,百药恩深岁月悠。嘉树绿阴三亩宅,紫芸香业万书楼。

归耕尚想夸重庆,死别那知是远游。却对画阑如梦里,海山何日更添筹。

译文:保顺徐继公秋、白药恩历史悠久。嘉树绿荫三亩楼,紫瑞香万书店。

回去种田还想赞美重庆。告别死者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但这就像一幅梦中的画,什么时候海山会更有帮助呢?。

3悼念逝去祖母的名著诗句

1、《韩诗外传》

作者:韩婴

时代:东汉、曹魏

诗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释义: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希望尽孝长辈时,长辈却已经亡故。

2、《悼八婶孺人》

作者:郑刚中

时代:宋朝

诗句:仙游已作朝霞会,尘世空将旧屦藏。

莫问生来寿何许,曾孙儿女亦成行。

释义:长辈仙游(去世)已经成为天上的朝霞,凡尘俗世里的晚辈只能把长辈留下的旧鞋收藏起来留作纪念。不要问活了多少岁数年纪,曾经儿孙满堂排列成行。

3、《悼冯远通母夫人》

作者:郑刚中

时代:宋朝

诗句:九子始终循懿德,一门中外被馀辉。

送君不拂东南客,西望高原涕落衣。

释义:家里的晚辈们始终遵循老人生前教诲的品德,家门风气一直传颂于朝廷内外。送走了来自东南的客人,向西望着高高的山岗泪水横流湿了衣衫。

4、《清明行》

作者:胡时中

年代:宋朝

诗句: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

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

释义:因为思念亲人哭了一夜,等到天亮了又把眼泪擦干。唯恐连累母亲和我一起伤心,所以只能躺在枕头上默默流泪。

5、《拟挽歌辞三首》

作者:陶渊明

时代:东晋

诗句: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释义:往日安寝在高堂的长辈,如今长眠于荒草中的乡间。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是凄凉。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回自己的家,入自己的房。亲戚门或许还悲哀之中,其他人早已开始欢乐的歌唱。

4悼念奶奶的古诗

颂祖母

茅屋简陋星点缀,酣睡暖怀化秋凉;

初阳未醒祖母醒,美梦飘香饭更香;

嘘寒问暖百呵护,祖孙情谊触上苍;

操劳一生岁月老,爱芽茁壮满庭芳

思祖母

祖母因病入院里,子孙满堂无人料;

只因生计难顾家,无奈奔赴至他郊;

若思祖母养家苦,泪眼横流雨萧萧;

纵使万通电话语,难及当面陪她聊

悼祖母

新春佳节本应乐,夜半霜寒送亲人;

天人永隔星汉坠,冰泪穿肠绕断魂;

披麻戴孝晨风泣,黄土哀鸣无归程;

但愿天堂福泽盛,锦衣玉食享天伦

忆祖母

清明时节花满绽,柔风细雨画中行;

爆竹轰鸣云霄彻,香火萦绕唤思情;

千里之外青冢驻,万山连绵阻归心;

不孝儿孙终忙碌,有心无力祭先人

忆祖母

穹庐烟漫迷人眼,

笑语独念碎碎事

忽闻门外渐童语,

急起欲问孙归否?

听不见许多惆怅,

并不闻世俗烦忧

坐看新柴烧旧柴,

余晖散尽入梦游

风雨夜忆祖母

故床故梦故人忆,

风衔夜雨梦刮寒。

何人何苦苦叩窗?

梦断肠更醒断肠。

忆昨昔日雾眼昏,

万嘱慈爱笑纹深

今夜风雨今夜泪,

旧人颤唤灯魂中

老祖已乘仙鹤去

唯余蝴蝶当空舞

音容笑貌今犹在

慈柔声声满江湖

抚襟长叹息,不觉常沾胸,沾胸安能止,悲怀从中起。 --潘安 《悼亡诗》

这首诗比较适合悼念长辈,很多诗词都是悼念情人的,所以,慎用哦!

5悼念逝去祖母的名著诗句

颂祖母茅屋简陋星点缀,酣睡暖怀化秋凉;初阳未醒祖母醒,美梦飘香饭更香;嘘寒问暖百呵护,祖孙情谊触上苍;操劳一生岁月老,爱芽茁壮满庭芳思祖母祖母因病入院里,子孙满堂无人料;只因生计难顾家,无奈奔赴至他郊;若思祖母养家苦,泪眼横流雨萧萧;纵使万通电话语,难及当面陪她聊悼祖母新春佳节本应乐,夜半霜寒送亲人;天人永隔星汉坠,冰泪穿肠绕断魂;披麻戴孝晨风泣,黄土哀鸣无归程;但愿天堂福泽盛,锦衣玉食享天伦忆祖母清明时节花满绽,柔风细雨画中行;爆竹轰鸣云霄彻,香火萦绕唤思情;千里之外青冢驻,万山连绵阻归心;不孝儿孙终忙碌,有心无力祭先人忆祖母一 穹庐烟漫迷人眼, 笑语独念碎碎事 忽闻门外渐童语, 急起欲问孙归否? 二听不见许多惆怅, 并不闻世俗烦忧 坐看新柴烧旧柴, 余晖散尽入梦游风雨夜忆祖母一故床故梦故人忆, 风衔夜雨梦刮寒。

何人何苦苦叩窗? 梦断肠更醒断肠。二忆昨昔日雾眼昏,万嘱慈爱笑纹深今夜风雨今夜泪,旧人颤唤灯魂中老祖已乘仙鹤去唯余蝴蝶当空舞音容笑貌今犹在慈柔声声满江湖抚襟长叹息,不觉常沾胸,沾胸安能止,悲怀从中起。

--潘安 《悼亡诗》这首诗比较适合悼念长辈,很多诗词都是悼念情人的,所以,慎用哦。

6悼念奶奶的古诗

颂祖母茅屋简陋星点缀,酣睡暖怀化秋凉;初阳未醒祖母醒,美梦飘香饭更香;嘘寒问暖百呵护,祖孙情谊触上苍;操劳一生岁月老,爱芽茁壮满庭芳思祖母祖母因病入院里,子孙满堂无人料;只因生计难顾家,无奈奔赴至他郊;若思祖母养家苦,泪眼横流雨萧萧;纵使万通电话语,难及当面陪她聊悼祖母新春佳节本应乐,夜半霜寒送亲人;天人永隔星汉坠,冰泪穿肠绕断魂;披麻戴孝晨风泣,黄土哀鸣无归程;但愿天堂福泽盛,锦衣玉食享天伦忆祖母清明时节花满绽,柔风细雨画中行;爆竹轰鸣云霄彻,香火萦绕唤思情;千里之外青冢驻,万山连绵阻归心;不孝儿孙终忙碌,有心无力祭先人忆祖母 一 穹庐烟漫迷人眼, 笑语独念碎碎事 忽闻门外渐童语, 急起欲问孙归否? 二听不见许多惆怅, 并不闻世俗烦忧 坐看新柴烧旧柴, 余晖散尽入梦游风雨夜忆祖母一故床故梦故人忆, 风衔夜雨梦刮寒。

何人何苦苦叩窗? 梦断肠更醒断肠。二忆昨昔日雾眼昏,万嘱慈爱笑纹深今夜风雨今夜泪,旧人颤唤灯魂中老祖已乘仙鹤去唯余蝴蝶当空舞音容笑貌今犹在慈柔声声满江湖抚襟长叹息,不觉常沾胸,沾胸安能止,悲怀从中起。

--潘安 《悼亡诗》这首诗比较适合悼念长辈,很多诗词都是悼念情人的,所以,慎用哦。

7悼念去世的祖母的诗句有哪些

《悼亡诗》 朝代清作者王士祯 陌上莺啼细草薰, 鱼鳞风皱水成纹。

江南红豆相思苦, 岁岁花开一忆君。《悼亡诗》 朝代魏晋作者潘安 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

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悼潘义荣母》 朝代宋作者郑刚中 去年两桨泛清深,正是随雏出凤林。

彩仗浑如天上去,寿光俄向斗边沈。 金花象轴恩虽在,云陇山原痛可任。

我亦堂前飞鹤起,强成哀挽倍伤心。《悼冯远通母夫人》 朝代宋作者郑刚中 去载湖山春雨霏,阿参专为板舆归。

相迎定约鱼供馔,入吊那知鹤对飞。 九子始终循懿德,一门中外被馀辉。

送君不拂东南客,西望高原涕落衣。《悼八婶孺人》 朝代宋作者郑刚中 当年枣栗奉高堂,憔悴俄惊哭杞梁。

目见两孤成乳酪,坐闻一节胜冰霜。 仙游已作朝霞会,尘世空将旧屦藏。

莫问生来寿何许,曾孙儿女亦成行。

8有哪些诗句悼念逝去的祖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韩婴《韩诗外传》抚襟长叹息,不觉常沾胸,沾胸安能止,悲怀从中起。 --潘安 《悼亡诗》颂祖母茅屋简陋星点缀,酣睡暖怀化秋凉;初阳未醒祖母醒,美梦飘香饭更香;嘘寒问暖百呵护,祖孙情谊触上苍;操劳一生岁月老,爱芽茁壮满庭芳思祖母祖母因病入院里,子孙满堂无人料;只因生计难顾家,无奈奔赴至他郊;若思祖母养家苦,泪眼横流雨萧萧;纵使万通电话语,难及当面陪她聊悼祖母新春佳节本应乐,夜半霜寒送亲人;天人永隔星汉坠,冰泪穿肠绕断魂;披麻戴孝晨风泣,黄土哀鸣无归程;但愿天堂福泽盛,锦衣玉食享天伦。

9悼念亡妇的古诗词有哪些

自难忘,头白鸳鸯失伴飞。

————————————————————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高情忆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是一首悼亡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谁复挑灯夜补衣,小轩窗。空床卧听南窗雨,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所悼念的是追随苏轼二十三年的爱妾朝云。

————————————————————

半死桐·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旧栖新垅两依依,冰肌自有仙风。海内进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氵宛),洗妆不褪唇红。同来何事不同归,露初晞。梧桐半死清霜后。原上草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披麻戴孝的人的忌讳

 披麻戴孝的人的忌讳,亲人逝世,戴孝期间有哪些禁忌呢?虽然人们不愿意谈论死亡,但毕竟生老病死是客观存在,谁也躲不过。所以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丧葬习俗禁忌的,以便避开禁忌,遵从习俗。下面看看披麻戴孝的人的忌讳。

披麻戴孝的人的忌讳1

  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

 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报丧的禁忌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白布、白纸,让人们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父母去世,确定了葬礼的日期后,孝子要去亲戚家报丧。报丧时讲究孝子未进屋,先跪在室外行礼,向亲戚报告父母去世的消息以及葬礼的时间。

  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

 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带绿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披麻戴孝的人的忌讳2

  第一:戴孝者看二样,接触一事物

 所谓的三样就是建庙的、婚嫁的。一事物就是接触产妇或者婴儿。一般戴孝的人身上带有不祥之气,所以,凡是与神事或者喜事有关的场合都是非常不好的。在戴孝者的不祥之气的感染下,建设庙宇的、或者建灶的都会非常的不灵,婚嫁的夫妻容易出现不和。如果戴孝者接触产妇和婴儿,会导致产妇难产。

  第二:参加的人与亡者生肖八字相克

 在一些地方,如果有人来参加葬礼,都会在门口贴纸张,说明与逝者相克的生肖和八字。

 相克的生肖和八字就会给参加的人带来很大的灾难,容易被疾病缠身,还容易遇到不干净的东西。这个时候就要回避。此外孕妇、婴儿也是不能参加送葬的,因为会沾染到不祥之气。

  第三:入殓啼哭,泪洒逝者

 在出殡举行入殓仪式的时候,由于过分的悲痛,很多人不舍逝者,会趴到逝者的身上哭泣,导致眼泪滴到逝者的身上。这样就会使得逝者不忍离去、所以在入殓的时候,禁止哭泣,否则就会招致不干净的东西。我相信在农村出殡的时候,很多的小孩或者逝者最疼爱的人,都遇到这样的情况。

 农村出殡有着很多的`禁忌,当然地方不一样,那么风俗习惯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上面这三种一定要牢记,不能犯这样的错误,否则到时候招致不干净的东西,是很难清除的。

披麻戴孝的人的忌讳3

  忌讳去世的时候身边无亲人

 老人们最忌讳在去世的时候,没有亲人陪伴在身边了,孤独地死去是非常凄凉的。一般来说,老人逝世,亲人子女们都应当尽快赶来,子孙后代都必须在现场。

  寿衣忌用缎子面料

 过世之人的寿衣非常忌讳采用缎子面料,因为缎子谐音“断子”,会让子孙后代遭遇不幸,整个家族断子绝孙。因此寿衣大多数都是采用的绸子制成,因为绸子表示子孙多福。另外,寿衣的件数也是有着严格规定的,不能是双数,必须是单数,这些都是需要严格遵守,否则将会给后代带来影响。

  不能戴孝去别人家

 自古以外,家里面有人去世之后,直系的亲属都会戴孝,这表现出了对于逝者的尊敬和缅怀。但是如果戴孝去别人家里的话,是很晦气的事情,谁都不希望别人带着晦气,来到自己的家里面拜访。所以戴孝的时候,也应该自觉遵守这样的规定,千万不要去登门拜访他人。

  棺木忌讳使用柳木

 棺材的材料,一般是忌讳使用柳木材质的,因为柳木是不能够结籽的,从风水上面来说,这样的材质代表着绝后,寓意非常不吉利。所以棺木是不可以使用柳木的,大多选用其它木材,例如松柏就是很不错的选择,寓意着长寿。

  守孝期间禁止参加娱乐活动

 在守孝期间是不可以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的,除了自家不能举办喜庆之事以外,逝者的直系亲属,也不能参加外面举办的喜庆盛典。守孝期非常忌讳寻欢作乐,而且也不能穿着艳丽,要低调一些,穿一些神色朴素的衣服,以表对于逝者的尊敬。

  忌讳泪洒尸身

 在入殓的时候,非常忌讳泪洒尸身,所以亲属们注意不要在这个时候,将眼泪落到已逝之人的身体之上,悲伤的情绪也要稍微控制一下。

  办完丧事以后有哪些忌讳

  忌直接回家

 办完丧事之后或者参加完别人的丧事之后,是不可以直接回家的,可以先去寺庙或者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走一走,这样有利于去除身上的晦气。在进家门之前,应该把身上的衣服脱掉,避免把晦气带进家里面。

  忌探望老弱

 办完丧事以后,不能去探望老人和身体状态比较弱的人。因为这类人很容易被晦气影响,招惹不干净的东西,从而导致身体状况很虚弱,容易生病。参加或者举办完丧事后,非常忌讳去探望老弱病小,一定要过段时间等晦气散去之后再去。

披麻戴孝指当长辈去世之时,子孙后代们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色,用以表示对他们的哀悼之情。

披麻戴孝给死者送行这是一种孝敬死者、尊敬死者体现。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

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

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扩展资料:

丧家开孝的多寡,要以年景和家境而论。长子为主孝,其他儿子、儿媳及女婿次之,家门户族开到侄儿侄女辈。

无儿无女的孤老,也要有生前认叫的戴孝,不然就无人抱灵牌或捧遗像。

主孝孝布与棺材盖齐长,其余的略短一些。戴时用麻丝缠捆,即所谓“披麻戴孝”。孝子对来人要搭礼叩头,若有要事到别人家去,要卸下孝布。

孝子所执“哭丧棒”,若父死,用竹做;若母死,用泡桐木做。这是取古言“父死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死节在内,故杖取乎桐”的说法。

现在的城镇青年多不戴孝,戴扎有“孝”字黑底白字的袖章。

老人谢世最讲究哭,男的多嚎啕大哭,声嘶力竭;女的数数答答,如诉如泣。

也有左邻右舍前来“赶哭”的。开场白大都是:“爹呀娘呀,你死得好苦呀……”。以后的内容可以任意发挥,尽吐心曲。

凡死者亲友,都可到灵堂前上香,点香三根,如有火苗不能用嘴吹,要用手抖灭。双手插入香米里,跪下叩头四个,站起拱手作揖。上香时,主孝要陪跪。

半夜时分,炒一盘鸡蛋,切一盘刀头肉或死者生前最喜欢吃的东西,拿一双筷子倒三盅酒,筷子一头挨着灵桌,一头搭着碗沿。主孝先将酒洒在地上,跪下叩头四个,然后烧纸叫“叫饭”。

撤下盘盅,香主司将一大把香点燃发给奠酒的。死者的晚辈都可以参加,仪式与上香类似,只多一“筛酒”动作。女性只做“拜拜”不作揖。

参考资料:

—戴孝

按照我老家的说法一辈人管一辈事,不能管两辈事!通俗点说就是奶奶和岳母都要管,但是你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岳母这边。因为岳母是你的上一辈人,奶奶却是两辈人,奶奶的事主要负责人是你的父母这一辈!所以你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岳母这边,当然奶奶这边也要兼顾一下,这是我们老家的通俗做法!

然后说另一个方面,他奶奶这边说的没有父亲要儿子顶替的事,你其实不用吵,一个办法就可以解决,既然说要儿子顶替父亲,那么你把大宝打发回去顶替父亲吧……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当然还要看你老公自己的意愿,如果他实在不想过来,也不要为难他了,你也可以在你母亲这边用大宝顶替他爸的说法堵住这边人的嘴,毕竟那边没有父亲也是一个特殊情况。

最后说一句,老一辈人就算过世了,恐怕就算在地下,也不愿自己的子孙为了自己的伤逝吵闹!所以也不要为了老人的伤逝去闹矛盾,为了老人在地下的安宁……你们自己过好才是对老人最大尊重。

另外说句节哀……

长子长孙,这个理由是站住脚的,不然外人会说你家没人,你老公替先父行孝是必须的,至于你妈妈过世有你在,还可带你的小孩替你老公戴孝。

两家同时有人去世,只能各顾各人的亲人。

仔细看完你说的情况,我就认为你老公安排的很好,于情于理,毕竟是他爸爸已经去世了,他就应该在家当起一家之主,再说你这边有一个女婿在,有什么事他可以出面处理,只有这样了,这事假如另一个女婿特殊情况不能在,那下下策你老公该来,按你说的你的老公的安排,我觉得他是个很有主见的人,假如这种情况出现,我相信你老公肯定会来,不信你可以问问他。所以我认为,这事你老公安排的很周到,你该在这边安抚家人,帮助解释,也就是说你要拿出个态度,让娘家人充分理解老公。这是一个旁观者的态度,祝你们阖家幸福

看了大家那么多评论,我要多说两句,本来这老公是带着宝宝来看岳母可以说是最后一面,也达到了岳母的愿望,岳母去世以后本来就是要给岳母发丧的,对吧朋友们,这时候奶奶那边到了弥留之际,要不家里电话也不会那么催他,可以说家里已经预计到过不了今夜,那他奶奶也想最后看一眼孙子乘孙子,大家该弄清楚一点,着急喊他回去不是回去发丧,是奶奶想见他们最后一面,那这会大家觉得该怎么办?大家眼光老是着眼与该给谁发丧上是不是就会出现偏差!所以我就说题主真的该理解老公

两头都要兼顾,都要参加。主要考虑有两点:

一是岳母去世,女婿送葬责无旁贷。尤其岳母无儿孑只有两个姑娘。奶奶去世,父亲早去世了,孙子作为家里的男子汉和顶梁柱,送奶奶是必须的。

二是两难之间如何处理。岳母安葬和奶奶安葬错开2天,先回老家安葬奶奶,媳妇在岳母家守孝,安葬奶奶后再和媳妇一起送岳母最后一程。

前提,双方要好好沟通,都替对方想一想。

应该先岳母。因为妻子是你最亲近的人岳母也是娘。奶奶有你父母料理他们最伤心。

老公这么做没错,毕竟两家都遇到了事儿!你是远嫁,你老公和你的母亲估计是没啥感情的!你家遇到事儿对他来说也只剩了人情和花钱了!但他是长孙,和奶奶的感情一定很深!你公公若在世,让你老公到你家发丧岳母,无可厚非!最主要你公公不在了!这种情况下你非逼他去你家那头,你让他以后怎么在自己家族这边抬头,怎么在家族圈做人呢?你发送你母亲,他为他奶奶守孝,这么安排没啥不对!是最好的安排了!

女婿不参加岳母葬礼无可厚非,可不能让你婆家人说自己的奶奶不顾,跑去发送丈母娘去了。他抬不起头来,他必须替他父亲行孝。披麻戴孝发送奶奶大人。你想和老公幸福的过下去,就别纠结这件事情了,让他在族人面前家人面前有尊严的话,他做对了!

如今我们这里都白事新办,两天办完,不穿白衣服,从简。

如果还是老一套,你老公代替你公公行孝,必须的!披麻戴孝,亲友来都要跪着回拜礼,如果是长子长孙,就要顶盆,谁也不能代替。如果你老公是长孙不在场,那不得被唾沫星子淹没了!

你公公是长子不在了,长孙再不露面,让下面的叔叔谁顶盆?人家要说长房没人啦?所以这个事他一定不能不参加,一定要代替他爸把大礼行好。

你不要为此纠缠了,你老公是个好人,他能代父伺候奶奶,这样的人难能可贵,这样的男人很难找到的。如果你继续揪住不放,那是自毁幸福。说明你是不明理的自私的女人,不值得他爱你。所以请你自爱自重。

各顾各的吧

都要管,如果你老婆是独生女,你就要多管岳母后事,你父母也会支持你,如果双方都需要你主办,那就选不同的日子让老人入土为安。

唉,你老公不懂事,而是你老公姓氏家族更没有明事理的人,有点叹息,首先对这位友友说一声:家人已逝、节哀!人过世后,有两件事,1、守灵,2,出殡。这个事情没什么难办的,只要生前孝顺,人去世后入土为安才是大事。个人认为:女方家里没有个男人,男孩子应该在岳母初期多帮助一下媳妇,如何把平稳尽量圆满的把岳母入土为安(出殡、尊重女方风俗)2,男方必定家族大,男子多、可把奶奶出殡日子看的稍微远点(给岳母错开)守灵不在就算了、相信老人家在天有灵也会明白,出殡的时候老公必须在、而且哪个时候女方母亲也出丧完毕,完全可以参加奶奶的丧礼,一家人为老太太送行多好?活人都是死人看的,有些规矩要守(例如:你老公替你公公领路送行),有些规矩可以灵活多变,必定离去的长辈还是希望你们幸福、和睦,哪怕不送她,她们也不希望你们不和睦,1,给你老公谈一下,看看如何?2,给她父母(明事理的一个),尽量圆满吧!如果他们还是我行我素,我只能深感悲哀,自己抗下所有吧,圆满把阿姨入土为安,好好安抚叔叔,必定我们还要活着、还要面对!(这根无依靠的刺,无人替你拔的出来)

  葬礼时的心理,很亲的陌生人是什么样的?

    奶奶是16号深夜十二点去世的,我17号晚上九点多知道了信息,但是并没有立即请假回去。因为,那时候只有晚上将近十点多火车到东乡高铁站的车,我怕自己回去不认识下车的站点,也害怕农村的天黑。因此,我是在她入馆后,村里的人要开始作揖的时候才到的。看着奶奶的棺木与照片,我没有感觉害怕,而是稍作端详后就去放东西,然后是出来作揖,跪拜。依照我们那里的风俗,是要亲人们先跪拜完,村里的其它人才开始作揖。而亲人们跪拜作揖的是要按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媳及重孙,外孙外孙子媳妇外重孙,孙女孙女媳外重孙,外孙女外孙女婿外重孙这样的顺序来的,虽然排在亲人作揖的末了,但是在这里我感觉到了我和她之间是有无法割舍的血缘亲情。

    跪拜作揖完后我和弟弟们就按男左女右的顺序跪在棺材的两旁,答谢村里其他人来作揖人。门外有人给来作揖的人发饼,按家里人口数量,一人几个发,因此在我们那里有一句骂人的话“你就只是个领饼的。”就是骂那个人没有用,唯一的作用就是领饼的时候按人头算能算上一个人。

      等到村里的人都作完揖后就是酒席了,这次酒席主要是招待内亲和五代以内的“对亲一家”。这个习惯可能是在以前的时候,大家邻里之间有什么红白喜事都是五代以内的对亲一家来帮忙干活和张罗事情的,所以传统的红白喜事都有这一顿。

      酒席结束后,所有的客人都走了,收拾收拾也到了晚上九点来钟了,就是哭灵时间了。以前的哭灵都是这些亲人一个个自己亲自趴在棺木上一边回忆,念叨着死者的生平,一边哭泣的。因为,亲人们在回忆死者的种种生平的时候,就自然会很伤心,会痛苦不止。

    可是,随着快餐经济的发现,哭灵这件事也快捷化了。现在都是找乐队的人来“代哭”,乐队的人见识的这种场面多,懂得各种规矩与套路。代哭灵的人可能是演技好,也可能真的是有一颗怜悯的心,哭的还是真的挺伤心的。她哭诉奶奶的生平的时候,我注意听了,因为我以前对这些也是一无所知的。她说奶奶生在东乡县城外围的方家村,自幼兄弟姐妹多,家境贫困,经常是有一顿没一顿的挨饿,但是自小聪明伶俐,从小村里考上了中学,来到了临川,认识了当时半工半读的,在食堂工作的爷爷。就跟他来到了F家,生了爸爸,姑姑和叔叔三个儿女……后面还有怎么过日子,怎么养小孩这些我就没有听清楚了。

    到了后面唱到关于我父亲的部分是“谁知后来老大呀崽,没有等到跟娘送呀终。”的时候,我憋了一眼桌上爸爸的灵像,就思维走神了。那时他还那么年轻,才三十九虚岁,就没有了,如今如果他在天有灵,看到这一幕,会怎么样,难过还是高兴?他去世的时候,我最大,是15周岁,大弟12周岁,小弟最小,才11周岁。那时大弟还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静静的站在那里。而瘦瘦小小的小弟,什么都不懂,只是作为孝子,穿着全白的衣服,故作严肃的站在那,看着大人做那些事情,他没有哭,有时看到他觉得奇怪好笑的事居然会忍不住噗呲一声笑出来。

    而现在奶奶去世,披麻戴孝的子女都是中年人,连带着长长的拖尾白角帽的孝孙们都大部分在三十岁上下,她是一个寿终正寝的老人,用我们那边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得寿的老人”。这样的对比让我的泪水如同泉涌一般的下来,我知道我是为爸爸而哭,为我们姐弟几个自己而哭。

        哭完以后那天的活动就结束了,接下来留下2个男丁通宵守灵,其他的人可以该休息的休息。守夜人的重要职责是要保障灵前香火整晚不能断,其次是保障不发生火灾,如果是入馆前保还要防小动物跳防诈尸等。那晚是轮到两个弟弟守灵,我看着他们都很累,就问要不要替他们一段时间,但是大家都说规定只有男丁能守灵,这也许就是中国历来重男轻女的原因吧。我不能替他们守灵,我就只能陪着他们一起守了一段时间。

      弟弟们需要守灵一直守到凌晨四点半,等到“八仙们”来,和其他亲人们陪八仙一起“偷棺”出去。四点半是道士选的的吉时,但必须是在天没亮之前,偷棺的时候也是越少别的人知道越好的,偷棺需要把装着死者的棺材偷到一个有水的地方,得寿的是放在靠近正大道的水塘边,不得寿的是放在一个小道的一个水塘边。因此,奶奶的是放在门口塘边上,爸爸是放在村子后面那个偏僻的社公塘边上。那晚我虽然没有守灵,但由于鼻子塞,睡得晚,起得早,也就眯了一个多小时,偷完棺后 ,叔叔就去一边烧纸,一边时不时的敲一下锣,以此告诉村里人偷棺成功。我和弟弟们开始打扫堂屋,门口空地等各处。因为等到出完灵后就是酒席,总共有二十来桌子。这边的规定是同一个村里对亲一家的有多少人就来多少人,不是对亲一家的就是一家派一个代表过来,再加上主办丧事及协办丧事子女的亲戚朋友,总共算下来有将近二十桌。

      做完这些事情后,也五点多了,天也慢慢的变亮了,我和大弟去水塘边看了看水塘边灵位及棺木的状况,然后大弟就被留下来接替叔叔敲锣了。我陪了大弟一会就回去睡个回笼觉了。刚开始鼻子还是塞得很,睡不着,但是村里有很多树,清晨的空气特别清新,还夹杂着柚子花的枳香,我一边通过窗户欣赏着这个如同花园又如同森林一般的天然氧,一边吸收着氧气充足的惬意中慢慢睡着了,一直等到小弟来叫我起床喝粥。

      喝粥的时候,大概是七点多,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陆陆续续的来了,有的吃过早饭就拿着凳子坐着等,有的没有吃过早饭就跟着一起喝粥。我们喝完粥之后就要带上孝帽去奶奶的灵棺前跪拜了了,这是最最后一次诀别。村里面的人都起得很早,等我们喝完粥来跪拜的时候,灵棺前已经积聚很多人。

    不知道是我们去的晚还是规矩,这次没有规定我们一定要先拜,也没有要求我们拜完要跪在旁边。因此一说“开始作揖”村里人都在一个挨一个的上前作揖上香,我就在旁边待机而上,但是每次当我想上去的时候,立马又来了一个开始拜的了。我就只好在旁边静静的等着,看着姑姑趴在棺木上哭得特别伤心,姑婆也在旁边抹泪。我的眼睛也有点湿润了,又想起了我爸爸的葬礼,眼泪便不由自主的哗哗的流下来了。

    本想就这样等着村里所有的人都拜完再拜,可是前一天道士说我今年冲太岁,起棺的时候要回避,眼看着村里的人都快拜完了,亲戚朋友也都大部分从远处赶来了,我很害怕马上要起棺了,就赶紧先发了三根香,在旁边先烧了些纸钱,等有人拜完,我就赶紧的插了个队,作为孙辈的我和弟弟,还有姑姑家的表弟表妹都是头上带着前面有红圈后面有长长的拖尾的孝帽的,孝袖章是红色的,小侄子也就是奶奶的重孙除了额头圈圈的颜色是**的,袖章是**的外,其它跟我们的都一样。

      做完最后的告别仪式后,我作为奶奶的亲孙女和表妹——奶奶的亲外孙女一起被安排在丧队的第三列分别挑代表孙子辈和代表外孙辈的花篮,准备送奶奶最后一程。其实,墓地就在村子外面,如果按平常的路走不到一公里。但是送葬是不一样的,需要按照规定的路线左绕右绕,弯弯曲曲走很远的路。得寿的老人是走全程,不得寿的青壮年是从半路中插进去那个路线的。

    送葬队也有要求,在最前面带路的人一般是村里或者别处请来命最贱的男人,一般都是身体有些残疾,无儿无女的四十多岁往后的男的,他一肩挑着稻草裹着稻壳做的浓烟火把,一边拿着草纸做的外圆内方的纸钱逢桥逢坎的仍。据说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熏跑妖魔邪神,一方面是用纸钱给后面棺木里的死者过“撒钱”买路,这里我就叫他“清障人”吧。跟在“清障人”后面的是打白旗的人,有两根白旗,一般都是孙辈的人来打,优先顺序是先亲后疏先男后女,本来是说大弟和小弟打白旗,但是由于爸爸去世了,大弟需要顶上捧灵像,打旗的任务就落到姑姑家的表弟身上了,爷爷去世的时候,小弟还小,就是我打白旗的。打白旗的后面就是我和表妹这两个亲孙女辈的挑花篮的了,我们的后面是拿着花圈的队伍,旁边是放鞭炮的队伍。花圈队伍的后面是敲着铃铛的道士,道士的后面捧着灵位的叔叔,叔叔的后面是捧着灵像的大弟,大弟的后面是“八仙”们抬着棺木。以前的八仙都是青壮年,记得以前爸爸在的时候就是八仙之一,但是现在那批八仙大部分都英年早逝了,这次奶奶去世都是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五十多岁到七十多岁之间的的“新八仙班子”,只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八仙还在了。在棺木的旁边是女儿,儿媳妇,还有妹妹等,她们一边扶着棺木一边哭灵。奶奶的葬礼妈妈是绝对不肯参加的,因此这次的她的棺材边上是姑姑和姑婆——爷爷的同父异母妹妹。

    在棺木的后面就是广大的送葬队了,在我们小的时候,很少有环圈,因此跟在灵棺后面的送葬人很多,有些为了表示死者生前人缘好或者是死者子女人缘好会买来宽度大概一米的长长的的白布,大家一个接一个的拉着,由于每个人走路快慢不一样,从侧面看白布就有起伏,因此那是有人给这个取了个名字叫“牵波浪”。

      随着道士的一声令下,九点多的时候,就起棺了,浩浩荡荡的送葬队走过大路,走过小桥,一路有时小跑有时停顿的走了大概三、四公里的路,终于把奶奶送到了村外的那块墓地——典司山。在我们这些子孙们商量好埋在哪里以后,由叔叔——奶奶唯一还在的儿子跪着挖三下土确定位置,并将挖的土混着金银首饰,包进一块正红色的布包里包好后后,由儿媳妇用衣服兜着带回去。我们家这次由于妈妈没参加,大弟媳妇怀二宝也不能参加,就由小弟媳妇兜着回来了,他们说这是叫招财进宝。这之后,·八仙们就开始开挖了。我们也就拿掉白色的孝帽,披上正红色的红棉麻布,在墓地边上折一些带绿色叶子的植物带回去了,这叫披红折青,象征着子孙后代在丧礼之后各方面都发展得红红火火,万古长青。批好红,折好青之后,就开始回去了,由于我们要求把灵位扔在墓穴里,因此只要抱着像回去,还是由大弟把像的脸朝里抱回去回去。姑姑需要头披黑色的布一边走一边喊着 “娘,回去吃饭啰。”回来之后,我就不知道了。只是他们让我把青扔到猪圈里,没有猪圈就扔旁边看不见的空地上。

    回来歇了片刻后,就是道士念经了,念的什么我一概没听清,只听清一句“东边有火,西边有鸡”然后抓一把大豆和米的混合物扔向东边的火盆和西边的大公鸡,然后就是火在爆米花,鸡在啄米吃。剩下记忆的就是道士一顿敲铃、念叨、扔豆子大米后,说声“附言”(此处是音译,不知道什么,也可能是敷衍。),停顿一下,我们就齐声说“好”,道士说道“发千烟”的时候,我们要放上2包烟,说道“老板发财的时候”我们要给递上钱,以表示认同并接受了这些个好彩头,现在想想,这些也真的是太坑了。难怪我们那边有形容人话难懂叫“就像道士念经“,形容图形难懂就”道士画符“。

      道士长完彩以后,就十点多了,葬礼就算是基本完毕了,剩下就是接下来的酒席,和三天以后的关山仪式。

      奶奶的葬礼,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没有哭得死去活来,但是也从这些风俗习惯、风俗礼节中看到了一些人性的,以及祖辈们对于人生、生死的思考。对于美好生活、顺利人生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