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在孩子脸上贴纸,回家后妈妈大喊心疼:咋不贴她自己脸上

老师 0 55

幼师在孩子脸上贴纸,回家后妈妈大喊心疼:咋不贴她自己脸上,第1张

幼师在孩子脸上贴纸,回家后妈妈大喊心疼:咋不贴她自己脸上
导读: 文|美芽妈妈 等到孩子三岁了,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父母开开心心地把孩子送去学校,希望在老师的教导之下,孩子能够有所进步。可是很多幼儿园老师却没有如父母所愿,用一些无知的行为伤害了孩子。 幼师在孩子脸上贴纸,回家后妈

文|美芽妈妈

等到孩子三岁了,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父母开开心心地把孩子送去学校,希望在老师的教导之下,孩子能够有所进步。可是很多幼儿园老师却没有如父母所愿,用一些无知的行为伤害了孩子。

幼师在孩子脸上贴纸,回家后妈妈大喊心疼:咋不贴她自己脸上

担心贴纸上的化学元素会伤害孩子娇嫩的皮肤,所以妈妈打算赶紧帮孩子把贴纸撕下来。可是贴纸实在是太黏了,妈妈刚撕开一个小缝,孩子就直喊疼。没办法,妈妈只好再换一个角度,慢慢地把贴纸撕下来。

据妈妈介绍,这张贴纸是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好,老师给奖励的。可是老师的行为却有一些欠妥,没有考虑到这种贴纸会对孩子的皮肤造成伤害。妈妈有些生气地说道,咋不贴在她自己的脸上?

有一位网友也有过同样的遭遇,自己的闺女因为表现好,老师给奖励了一个小贴纸,贴在了脸上。可是回到家之后,女儿的皮肤就出现了过敏,脸上长了半个月的痘痘。

自那以后母亲告诉闺女,以后表现得再好,也不准老师给脸上贴纸了。女儿经历了不小的痛苦,长了记性,满口答应母亲。

父母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

①及时与老师沟通

有的时候老师的一些行为有些欠妥,他们没有考虑到事情中存在的一些危害。当家长发现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要一个人生闷气,而是应该主动地与老师进行沟通,因为只有沟通才能够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其实老师可能也只是无心之失,大家坐下来好好聊一聊,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②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

除了大人的保护之外,父母也要让孩子拥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平时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比如说在脸上不能随便贴一些东西,吃饭的时候不要吃一些脏的垃圾食品。另外如果遇到了陌生人向他们打招呼,孩子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寻求路人的帮助。在这些安全知识的保护之下,孩子才能够 健康 成长。

还有哪些方面是父母应该注意的呢?

①玩具的安全性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具,想要父母给自己买一个小恐龙,一个小挖掘机。这些玩具的确很有意思,能够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但是父母要起到监督作用,看看这些玩具的安全性如何,看看这些玩具的材质如何?会不会伤害到孩子。就如同上面的这种贴纸一样,很多孩子也喜欢玩,父母要让他们明白,千万不要贴在自己的皮肤上。

②让孩子勇敢一些,学会拒绝

有一些孩子在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教育之下,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无论别人说什么,孩子都会努力地去完成。然而这样的孩子最容易受到伤害了,不会拒绝又怎么能够保护自己呢?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变得勇敢一些,勇于去拒绝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才更有出息,才更加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育儿 寄语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一定要教育他们,千万不要让老师在脸上贴这种贴纸,因为一旦时间长了是很难撕下来的。说不定里面的化学元素还会影响到孩子的皮肤,让父母不得不花钱给孩子治疗。

今日话题:你的孩子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呢?

我家有一面墙,墙上全是孩子上幼儿园,参加兴趣班得到的奥特曼贴纸。不光有贴纸,上课还能得到各种小印章,可以换玩具。贴纸和印章鼓励的方法对小朋友上课很起作用,特别是对兴趣一般的课程,为了全勤奖,为了换玩具,孩子也会坚持去上课。

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孩子上课确实动力十足,满心期待换礼物。但久而久之,当礼物展柜里没有孩子心仪的礼物了,孩子不喜欢贴纸了,对课程的新鲜劲也过了,上课的动力就渐渐减弱了。有的孩子继续坚持学习,有的孩子就中途退出了。

退出的原因很多,孩子不喜欢上,时间不合适,家长认为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没时间接送等。坚持的原因大概分两种:家长坚持,孩子喜欢,有的两个原因都有,有的只占其中一个。

为什么有人能坚持下去,有人早早就退出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上有趣的现象——德西效应。

01德西效应—关于奖励的副作用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被称之为“德西实验”,也因此提出了“德西效应”。

爱德华·德西随机抽取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题。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全部的学生答题都没有奖励;

第二个阶段,分两组,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1道难题后,就能得到1美元的奖励,无奖励组的学生仍然像原来那样解题,没有奖励;

第三个阶段,在每个学生自由休息时间,观察学生是否在解题,以此作为判断孩子对解题是否有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奖励组的学生在休息时间解题的少于无奖励组的学生。这说明,无奖励组的学生,对解题依然保持了较大的兴趣,奖励组的学生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更快。

由此,德西总结出被称为德西效应的结论: 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

德西效应的产生,跟人动机的来源有关。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顾名思义,内部动机就是人发自内心的想做某件事情的动机。比如,因为喜欢,因为热爱,才决定做的事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兴趣。

外部动机,是由于外部外部因素,比如,贴纸奖励,玩具奖励,或直接用金钱作为奖励,这些都是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都会对人从事某种活动产生动力,但内部动机的作用力会较大,持续时间会久,所以才会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说法。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可以转换的,有个有趣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个故事,就是老人利用了“德西效应”,把孩子们踢球的内在动力转换成了外部动机,一旦外部动力不存在了,孩子们踢球的动力也就不存在了。

02 德西效应的负面表现

不恰当的奖励,会产生很多负面作用。就像故事里的老人,利用德西效应,让孩子们放弃了踢足球。这也侧面反映出,德西效应会让孩子兴趣持续的时间变短,有外部激励,就去做,没有了激励,就不再继续了,哪怕是做自己曾经喜欢的事情。

外部奖励很难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容易让孩子产生困惑,因为外部奖励的可衡量性,孩子会在不同的活动间比较。比如上围棋课,奖励一个贴纸,上游泳课却能得到一个小变形金刚。孩子就会用得到的奖励来衡量活动本身,认为游泳课好过围棋课,影响基本的判断方式。

过于强调外部奖励,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学习,是为了获得奖励,做家务,是为了赚取零花钱,孩子的行为,都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他就很容易形成金钱至上的观念,而忽略了做作业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

有个朋友,孩子8岁,朋友给家里的每个家务都定了价,比如扫地1块,擦地2块,扔垃圾1块,洗碗2块……孩子每天通过做家务,能赚十几块钱的零花钱。朋友觉得自己的方法特别好,孩子热衷于做家务,能赚到零花钱,同时又减轻了自己的负担。

直到有一天,朋友和孩子去超市采购,朋友拎着两大包东西往家走,想让孩子帮忙拿一些,孩子站在那,双手空闲着,看着狼狈的妈妈问,“拎东西多少钱?”朋友说,她当时看着孩子的行为恐怖极了,她彷佛看到了几十年后自己老去,孩子站在她的床前,问她给端一杯水多少钱的样子。

03 奖励的正确打开方式

德西效应告诉我们,奖励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但奖励,也不是绝对禁止的事情,在奖励孩子之前,首先要明确,奖励孩子的初衷是什么。

为什么要奖励孩子?是要肯定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

尊老爱幼也好,读书写字也好,做家务劳动也好,都是值得鼓励的行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做事情都需要动机,或者是内部动机,或者是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发自孩子内心的,外部动机是大人可以控制的。如果想一直让孩子保持动力,那就必须是孩子有相应的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是不能一直发生作用的。

所以, 外部奖励能发生作用的时候,是孩子还没有形成内部动机,或内部动机不够强烈的时候。通过外部奖励让孩子先行动起来,逐渐引导他形成内部动机。

比如,孩子学钢琴,学画画,没接触的时候谈不上多大的热爱,让他开始学习的,可能是小贴纸,小印章,小玩具。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会逐渐体会到音乐的魅力,画画的乐趣,他的内部动机会越来越强烈。最终能支撑孩子坚持学习的,只能是他想学,喜欢学,家长的鞭策只能让他坐在教室里,至于心在不在,只有他自己知道。

要牢记德西效应,当孩子做喜欢的事情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奖励要适度,不能滥用奖励。

孩子该做的事情,不用奖励的方式,特别是物质奖励 。比如,吃饭,穿衣,做作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些是他应该做到的,即使他没有足够的内部动力,家长通过引导,适当施加压力,也要让孩子完成,这是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孩子有足够内在动力的事情 不用奖励的方式。

比如,孩子喜欢玩乐高,喜欢跆拳道,喜欢轮滑,没必要用奖励让孩子坚持, 孩子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投入精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动力了,完全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反而影响孩子的内在动机

在孩子刚接触新事物,还没有足够内在动力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运用外部激励的方式,让孩子先接触,了解,之后才可能进入感兴趣和热爱的阶段。这时候,贴纸啊印章啊,玩具啊就派上用场了。但这只是奖励的最初级阶段。

进了门,能不能继续,就要看能不能把外部奖励引发的动机转换成内在动机。可能有的孩子会很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孩子则相当慢热,始终看不出多热爱。这时候家长的引导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很多父母绞尽脑汁寻求激励孩子的方法,各种复杂的积分制、考核指标。其实,没必要这么复杂, 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是最好的引导方式

(1)肯定孩子

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孩子的付出。不只对孩子,对大人也是如此,人天生就有寻求外界肯定和认可的需求。认可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

(2)榜样的力量

看到过一个不会游泳的爸爸,在旁边理论指导孩子潜水,孩子有些害怕,爸爸一直在说,不用害怕,直接把脑袋潜下去就行。孩子崇拜的看着爸爸说,你试试。爸爸连连后退说,我可不敢。

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的,不能只是理论指导,我们应该身体力行,给孩子做好榜样,和孩子一起成长。比学赶帮超,不但在学校适用,在家庭同样适用。

很多妈妈,在陪娃的过程中,已经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识得五线谱,会自然拼读,动滑轮定滑轮张口就来,能滑冰,会游泳,英文歌自然不在话下,下得了围棋,做得了手工,还有N多新技能陆续解锁中。爱学习的父母,才会有爱学习的孩子。

给孩子最好的奖励,不是给他金山银山的财富,也不是让他学各种技能参加各种兴趣班上最好的学校,而是让他有一对乐观向上,用于 探索 ,积极面对生活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财富的传承需要时间的积累,但给孩子好的父母,只需要我们自己改变和行动。

一,鼓励价值

        其实幼儿园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人美心善的。老师会制作这些小贴纸送给学生,其实是想鼓励这些学生,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完成作业,其实这个对学生是非常大的鼓励,在学生还小的时候,当他们收到老师送给他们礼物的时候,他们就会非常的珍惜老师给的礼物,然后和老师相处越来越好,所以说老师送给这些学生礼物,就是想鼓励这些学生,然后方便他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其实这个也是老师喜爱学生的一种体现。

二,肯定价值

       老师把这些小贴纸送给学生,就是想表达他们对自己学生的肯定,因为幼儿园的小朋友其实是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非常渴望和老师亲近的。所以说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能够获得老师的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老师愿意把这些小贴纸送给小朋友们,然后愿意好好的和小朋友们相处,这就是老师肯定学生的一种体现,所以我觉得老师把用心制作的这些小贴纸送给学生,也就是想表达对学生的喜爱。

三,有利于老师做好工作

        就像我刚刚说到的那样,其实老师和学生有一段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些老师送给小朋友贴纸,非常有利于处好师生关系,而且老师越喜欢学生,其实教学活动就开展的越顺利,所以老师送给小朋友这些贴纸其实非常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想要学好离不开一个好的老师,所以说,老师和学生必须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好好传授知识。所以说这个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四,有利于正确引导小朋友

       其实这些小贴纸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无所谓,但是对于在孩子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可就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做梦都想要获得老师送他们的小礼品,所以说,其实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些小礼物,这个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时候学生对老师产生恐惧产生倦怠感,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老师有距离,不够亲切,但是如果老师能够主动迈开第一步的话,那么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上前一步也是比较容易的,所以说老师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