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1、春节的习俗及送给老师的对偶对联2、《末代特务全集》古代过年有哪些习俗和仪式?除夕是什么时候来的?3、古代过年时行什么礼 拱礼4、古代的人过年送礼都送什么?你好,中国的春节习俗是多种多样的。相传年兽害怕红色,怕火光和爆炸声,所以人们便有
- 1、春节的习俗及送给老师的对偶对联
- 2、《末代特务全集》古代过年有哪些习俗和仪式?除夕是什么时候来的?
- 3、古代过年时行什么礼 拱礼
- 4、古代的人过年送礼都送什么?
你好,中国的春节习俗是多种多样的。相传年兽害怕红色,怕火光和爆炸声,所以人们便有了贴红春联、红窗花、放爆竹、守岁等习俗。以及穿新衣,吃饺子等。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象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象,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们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贴年画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钟馗送福》、《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9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朱仙镇木板年画《贴画鸡》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象、祖宗影象、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象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际,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摘自 对联:恩比青天,广施甘露千株翠 节犹黄菊,报得春风一寸丹 早起晚眠披星戴月固守一方热土 春种秋收呕心沥血培育四野新苗
历法学习网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古代过年的习俗和仪式有哪些?希望能帮到你。
鞭炮的轰鸣声,旧的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迎来了新年,人们愉快地喝着新酿的屠苏葡萄酒。千门万户__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在除夕,农历的最后一天,现在人们更可能在家人团聚中庆祝农历新年。
除夕起源于古代末期的辞旧买新,祭祀祖先的习俗。“年夜饭”这个名称最早是在西晋周代撰写的《风土记》年地方志中提到的。此后,除夕的前一天被称为初晓,或新年前夕。为大年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除夕通常被称为大年初一,但实际上,由于农历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12月30日,也可能是12月29日,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农历的年底。
在古代的宋朝,这个除夕是另一番景象。在宋代,除夕也被称为新年前夕,新年前夕,新年前夕等。宋代宋人说“月穷年尽”,所以除夕夜的活动极其隆重。他们除夕夜前的很多准备都和现在差不多。市场上到处都有门神、桃符、春联卖。“春牌”是写着“福”字的红纸,食品生意更是火爆。除夕那天,陶福春牌的掸灰和钉钉子和今天一样。但是,驱邪驱魔的仪式,只能通过当时的文字来理解。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仪式呢?
在古人看来,这种病是由“疫症”引起的。于是,在今年年末的最后一天,“击鼓驱逐疫情”。宫中驱邪和民间驱邪是有区别的。宫里的那一个叫“大伊诺”,《东京梦华录》对这个场景有详细的描述:“宫里的侍卫都戴着面具,穿着绣花衣服,手持金枪龙旗。分别装扮成将军、门神、判官、钟馗、灶神等。而这个宫殿里大约有1000人在‘驱魔’。”南北两宋的仪式也差不多。
“傩”是一种古老的原始仪式,进而形成了“傩”文化。这种活动仪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有详细描述:“方石翔。掌熊皮,四目金,宣尚,持葛阳盾,帅百隶,但难,用绳室难脱疫”在宋代《周礼夏官》年的书中,将“傩”具体化,并指出其来源。
这个小傩仪应该是钟馗里的镇宅祈福仪式,由民间的灾民之家举行。还有很多程序,包括八个。这个钟馗会唱歌跳舞,最后,它会保佑这个恶魔和珍贵的家庭,房子今年会平安无事。而且民间还有一种驱邪祈福的习俗,就是烧松壶,当时叫“烧竹壶”。这种用作燃料的亚麻是芝麻油的残渣。另外,很多人会在除夕夜烧苍术。苍术有祛湿的作用,所以人们希望它能祛湿,保护身体健康。
为了保佑他的大臣,宋朝的皇帝,他会在除夕夜给所有大臣钟馗雕像。例如,在北宋神宗时期,宋神宗命令画家临摹钟馗雕像,然后将其印刷成精装本,然后将成品交给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在民间,除夕夜前几天或除夕夜,亲戚朋友也会赠送新年礼物,包括门神和钟馗雕像。正如宋代史籍笔记《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驱傩》所记载的那样,除夕之夜,“送东西时,必须用两根大竹竿跟着”。
读一些宋代的史书,你会发现那个时代的人对食物有着独特的品味。在除夕夜,他们会吃特色小吃,一种像羊肉和馒头一样的汤饼。当时有“冬天馄饨,年中好吃”的习俗。除夕夜,人们会准备一些宵夜,也叫“夜宵果”。描述了宫中人在守岁时吃什么的一段话:“那一天,本府会准备一个夜宵果盒,里面装了很多食物,有精品水果、时令水果、蜜炒、糖炒、市集食品等。”
例如:成沙团、郭云、蜜姜酱油、皂饼、蜜酥等。看着这些名字就让人有食欲。除此之外,还有卡片、贴纸等玩物。宫里的人不会有这种细腻和多变,但他们会尽一切努力保证来年一切顺利。天亮前,大家会拿出一根盖着铜钱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垃圾堆。同时,他们会向神灵祈祷,说出自己的愿望。这就叫“撞了愿”。是的,如果你这样做,新的一年就会有好事发生,你的愿望就会实现。
天亮之前,孩子们也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他们不得不跑到街上“兜售”自己:“卖痴呆,卖你的愚蠢,卖你的愚蠢
除夕夜,人们不睡觉,疲惫而呆滞地迎接新年。孩子叫走远路,云上有痴呆叫人买。谁除了两样东西什么都没有?中物农还有剩余;南、北巷卖不出去,见面就笑。橡木块坐在厚重的幕布下,只需要再买一个订单问问价格。云翁不需要钱买,但是他已经失去了几千年的心智。
在民间,大家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更聪明。
这些祭祀活动在当下有着太多的迷信色彩,但在当时却被视为一种正统的文化传统。一年一次,大家都把新年愿望放在这一天祈祷。甚至,在民间,我们会用这一天的赌局来看新年的运气,还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试年三十”。陆游《鸡肋编》有一句:“葫芦院过年。”自注:“名曰年审,民风聚于夕。”
其实这是一种很可笑的做法。我们怎么能让那些骰子或者扑克游戏决定我们的生活是否令人满意呢?可能大家太在意这即将到来的一年的平安和成功,恨不得用各种方式赶走“珍贵”,迎来更多的好运。只是百姓的好与国家的好息息相关。一年一度的“大傩仪”并没有让北宋太平,到了南宋,百姓的苦难更甚。
看看这些民间的祈祷活动,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孩子聪明健康,大人平安顺利然而,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带来真正的好运。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重视礼仪的,礼仪在处处都体现,我们要对父母师长讲话时要恭敬,我们要做到内在真心实意,外在彬彬有礼,这样我们的社会因礼节而变得更加和谐,下面就随我一起看看古代过年时要行什么礼。
古代过年时行什么礼
拱,拜礼,古人见面时最为庄重的一种礼节。早时的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 头向前俯,额触双手。下;有婚姻关系的异性之间,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一般的同性宾客之间,行礼时推手微向上。另外还有长揖,是一种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较普通的揖程度更深一些。 拱,是两手在胸前相合以表示敬意,《论语》中记载一次子路见到孔子时“拱而立”,就是行用的拱礼。拜,古人见面时最为庄重的一种礼节。早时的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
古代过年送什么礼
据三国时的记载,大年初一,南方家家户户用大蒜、小蒜、韭菜等味道辛辣之物制作“五辛盘”,互相馈赠亲友、同事食用,一来发五脏之气,二来欢迎新春到来,万物复苏。“五辛盘”后来逐渐演化为春卷。宋代,大年初一,亲王、百官进宫向皇帝拜年,皇帝赏赐每人一朵由绢纱丝帛制作的帽花,众人戴于帽上,回家后还要戴着举办家宴。清朝,春节前皇帝会赏赐大臣一块鹿肉,上写“福”、“寿”二字,谐音“福禄寿”;还会赏赐御笔亲书的“福”字,当然,这些“福”字除极少数外,绝大多数都由近臣代写。
古代过年忌讳
自古就有“大年初一禁昼寝”的说法,劝人不要懒散,还有“男人午睡田垄崩,女人午睡厨房塌”的说法。 还有就是大年初一早上忌洗澡、洗头、洗衣物,不然财运会被一起洗掉。
春节是中国人的大日子。过去,一过就是半个月,正月里从初一到十五,都是过年。有地方兴致高的,整个正月都算是过年,吃喝玩乐整30天。正月初一过去叫元旦,一大早皇帝大宴群臣,然后放假一月,让官员们好好歇着。官员们这一个月吃喝玩乐的花销,基本上取决于送礼。大宗的送礼是元旦之前就要办完的事情,下属给上司送,地方官给京官送,同僚互送,同年、同乡互相送。有实权的大官小官,自然满盆满罐,但剩下的穷京官,也得捞点余沥,所谓冰敬、炭敬,过年的时候,来的就是炭敬。翰林和中书,没有事可管,官阶又不高,但是过年之前,他们的同乡、同年(同年考上进士的人)中在地方任事者,大抵忘不了送点钱礼,否则这些穷京官是无论如何都过不了年的。明清时,北京消费习惯是一年赊账,年终结算,没有这笔炭敬,别说过年的吃喝,连账都躲不过去。初一之后,人们要走亲访友,当然也断不了要送礼,不过这种时候的送礼,大抵收支相抵。因此,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大抵要忙活两个月,年前一个月忙着送,年后一个月忙着吃和送。大日子是中国人花钱的日子,因此,别人都可以歇着,唯独商家歇不得。铺子里的伙计,大抵只能在年三十夜里歇一下,大伙一起吃顿年夜饭,头顿饺子还不能煮好,非得把所有的饺子煮得开了包,俗称“挣了”才行,图个口彩。年前人们忙送礼,商家忙出货。古代的人,没有今天的人那么精明,预备礼品也无非是合理搭配,看上去顺眼,过去有种点心匣子,里面各种点心都有点,年节老百姓拎着到处送,有时候,一个匣子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官员送礼,不会这样寒酸,即使送物品,也大抵为稀罕玩意,比如鹿脯、飞龙什么的,一般都是直接送银子,清代已经有钱庄了,一张银票就够了。过年是大日子,送礼皇帝不禁,平日专门找人茬儿的御史,此时也不好说什么,因此借这个日子巴结上司,是大好的机会。反过来,这个时候,也是上司大捞一票的好时机。元朝的蒙古上司,喜欢讨礼,明清的汉人官儿不好明讨,改成骂,小骂则皮袍来,大骂则古玩来。对于相当多在乎仕运的官员来说,其实不用骂,礼都会奉上。最大的问题是送什么才能讨上司的欢心,直接送钱当然好,但数目太大,则有贿赂之嫌,送别的就得看上司的喜好了,万一人家讨厌的偏送上去了,不仅花钱费力没讨好,弄不好把现在的官也给丢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