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在蒙古族的礼品中,最上者为哈达。一般哈达长度在1米以内,重大礼仪上使用的哈达1米以上。凡遇喜庆事,迎送宾客均献哈达表示庆祝或敬意。献哈达时,献者要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也要屈身双手接过并表示致谢。日常生活中,人们以西为尊,供佛在西间,老
在蒙古族的礼品中,最上者为哈达。一般哈达长度在1米以内,重大礼仪上使用的哈达1米以上。凡遇喜庆事,迎送宾客均献哈达表示庆祝或敬意。献哈达时,献者要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也要屈身双手接过并表示致谢。日常生活中,人们以西为尊,供佛在西间,老人住西侧,开西窗,敬祭神佛面向西……待客时,第一件事是递鼻烟,并且双手捧火柴点烟。饮食上,讲究先长辈后晚辈,晚辈要把第一碗饭、第一盅酒、第一口肉、第一杯茶用左手托着,右手掌心向上托左手,双手敬给长辈。这种做法称“德吉,乌日根”,即献德吉。长辈用右手接过酒盅后,首先在酒盅中用手指沾上酒滴,先把德吉献给天、地和故去的长辈,然后把余下的酒一饮而尽。晚辈外出要征得老人同意,归来先到老人居室问安。如外出时间长,归来时须给老人带回酒和果品。父母出门归来,儿女要出门迎接,并屈膝问安。探亲访友到蒙古包或房前要下马下车,主人出迎时,要主动说“赛音白努”(您好)或“阿木尔白努”(平安)。进蒙古包或屋内,要让长辈先迈进门坎,晚辈站在旁侧说“塔毛热乎”(请您先进)。若长辈递烟、送茶或倒酒,晚辈必须双手去接,欠身表示感激。送茶、倒酒必须满杯(盅)。参加老年人的葬礼时,可以争抢吃行灵前的供品或把酒盅“偷回”,主人不会予以追究。出嫁的姑娘参加娘家的葬礼后,可以要老人生前用过的烟壶、烟袋、手杖、眼镜等,作为怀念故人的纪念品。
蒙古族的主要禁忌有以下几种:串亲访友走到主人家门前,当狗扑过来时,不要拿马鞭、棍子、石头打狗,打了狗,主人会冷眼相待。辞行后,出门不要立即上马或上车,在离开房舍一二十米后再上马或上车。串门要注意主人外屋门上方有标志,如有弓箭、红布悬挂,表示家中有未满月的产妇;做客时,不准在火盆上烤脚烤鞋袜或往火盆里吐唾沫,不准把马鞭子、木棍带入室内,携带的东西不准放在屋内西北角供佛的地方。吃饭时,不准在长辈落座前就坐,不准坐到正中位置。父母健在,儿孙不论多大年龄均不准过寿,只能过本历年。
哈达是不可以丢掉的。哈代代表的是藏族人民最真挚的祝福,随意丢弃既是对藏族人民的不尊重,也是对藏族佛教文化的不尊重。
出藏前,如果不想要带走哈达,可以将哈达献给寺庙,或者将其系在垭口的玛尼堆上。需要注意的是,收到的哈达是不能转送给他人的。
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通常都是使用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为主,偶尔少数情况下还会使用的到**的哈达。哈达承载着藏族人民特殊的情谊,献哈达也成为藏族人民传达敬意的一种传统礼节。
哈达的注意事项:
1、哈达呈递敬送时,折口处朝向贵宾,递到对方手掌上。相互间问候时,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时,哈达下方折口朝外。
2、在献哈达的时候,献哈达者应将哈达对叠再对折成四幅双楞,把双楞一边整齐地对着被献者,躬身俯首,双手奉献,表示恭敬。而被献者也必须弯腰俯首,双手承接,表示回敬。切忌用一只手相送或一只手受礼。
3、在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或向活佛献哈达,应躬身低头,双手举哈达呈上或放在座位前的桌子上面或脚下,对方并不回赠哈达。
藏族人收到哈达后可以细心保存,也可以供奉给寺庙。
哈达是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
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哈达的格式等级很多,一般蒙古民族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哈达有蓝、白两色“桑贝”哈达和黄绸哈达。蓝色哈达一般用于民间问候安康、转告举办某种请宴之礼仪之需,白哈达多用于老人祝寿和高规格的大型活动场合,而**哈达用于供奉庙宇、喇嘛之用。
扩展资料
哈达是元朝时传入西藏的,萨迦法五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回西藏时,带回了第一条哈达。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图案,上面绣有“吉祥如意”字样。
按颜色来分,哈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纯洁、吉利的白色哈达;一种是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象征大地。
哈达是献给活佛或近亲时做阿西(彩箭)用的,为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它只在特定情况下才用。
--哈达
赠送哈达的含义:
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
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使用哈达的场合相当多。红白喜事、迎来送往、致谢等等都能派上哈达的用场。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折叠方式也不同,一般讲有访问式折叠法和敬献式折叠法
一般认为,哈达是元代传入西藏之后传入蒙古草原的。1247年,萨迦法王八思巴随父萨班·贡嘎坚赞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元太宗次子阔端,并在宫廷生活数载。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继位,封八思巴为国师,统领全国佛教。
1265年八思巴第一次返藏至萨迦寺,并向各大寺院的佛像和高僧敬献了哈达。据传,当八思巴向拉萨大昭寺的菩萨像敬献哈达时,一旁壁画中的一尊度母也伸出手来,向他讨要一条哈达。这样,此度母就被称为“卓玛塔尔联玛”,即:“要哈达的度母”。在民间,哈达还被说成是仙女的飘带。
在过去,使用哈达有一定的规矩、规格和形式:平日里,各级官员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号去使用哈达,不能越轨乱礼。私人和民间使用哈达要随便一些,没有那么严格的规矩,亲朋至友间也有使用内库哈达的。献致哈达也有一定的规矩和形式:
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上敬献,对下赐给,平级之间互赠,前辈、同辈和晚辈之间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对上呈献哈达要双手捧上,或通过代理人转献;将哈达赐给下级时,一般把哈达系于对方的颈项,平级之间则把哈达捧送给对方手中。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敬献致送的方式也有所区别。
扩展资料:
哈达的文化象征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优良的传统习惯,世世代代人们都把献哈达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礼仪。“哈达有价情无价”,它虽无黄金贵重,但却比黄金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敬。因为它象征着一片金子般的心,代表着最真诚的感情,寄托着最美好的祝愿,标志着最崇高的敬意。其意义表示友谊、和谐、善良、安康之意。
如今,在礼尚往来中,都离不开哈达。第十一世班禅在雍和宫瞻礼和主持佛事活动时,首先敬献哈达于佛像前,并接受僧俗信众敬献的哈达。近年我回草原,在来往中也得到过白色或蓝色的哈达,还有隐花哈达,那白色的图案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
去年,我回草原,今年去甘肃、赴拉卜楞寺,每到一地人们都是手捧哈达相迎,我倍感珍惜,因为这哈达里面蕴含着既真挚又朴实的情和谊,由此在我的画作中,自然出现了与哈达相关的画面。
哈达已经成为藏、蒙古等民族群众特有的礼仪往来必备之物,世代相传,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是人们纯净的心灵与纯朴的情感具体的物化。
-哈达
这个应该是他们那边一种文化差异,他们觉得是红色的话是不吉祥,所以这个是习俗的问题,每个地区的这种特色都是不一样的。
哈达(hǎ dá)是蒙古族人民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藏民任何阶层的人物,在来往时最通行的一种礼物,也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等。
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
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的。哈达大体上有三种:特等内库哈达、头等阿喜哈达和二等素喜哈达。
内蒙古特产可食用的有:奶豆腐、牛肉干、蒙古奶茶等;
送同事朋友的伴手礼有:内蒙古特色卡通桌面摆件(草原牧童桌面摆件、荣朝一跃成名卡通摆件)、成吉思汗胸章、蒙古族银饰品。
送家人、送领导的高档礼品有:象征步步高升、吉祥如意的蒙古靴文创挂饰、内蒙古鼻烟壶、马头琴摆件等;
作为一种礼物,献哈达给朋友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的意思“哈达有价情无价”,代表着最真诚的感情,寄托着最美好的祝愿,标志着最崇高的敬意。
哈达(hǎ dá)是蒙古人民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等。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当今,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哈达的使用比过去更广泛、更普遍。
在藏族地区,献哈达是一种既普遍又崇高的礼节。无论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迎送宾客、朝觐佛像、音讯往来、求情办事以及新房竣工、认错请罪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的意思。当然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哈达(4)如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男女求婚时,先由中间人献哈达,如接受哈达则表示可以议婚,退回则为拒绝之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为恭贺新喜,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送宾客时奉献哈达,表示对远方来客的热烈迎送和崇高的敬意;葬礼上献哈达,表示对死者的沉痛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佛法会上,向喇嘛和活佛敬献哈达,表示对喇嘛活佛的无限敬仰和信教的一片虔诚之心;到神佛前祈祷时献哈达,以示信佛者的虔诚和希望菩萨保佑,万事如意;在书信来往中,附上一条哈达,表示写信者感情的真诚和意愿的庄重;将钱物包在哈达里赠给演员,表示观众真诚的心意;拜会尊长敬献哈达,表示对尊长的敬重,祝愿幸福、长寿、吉祥如意;向对手献哈达表示想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
哈达
关于哈达的来源,现有多种考证。但习俗为藏传礼仪为人们所公认。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鄂尔多斯接受了藏传佛教僧侣手中的哈达,作为日常礼仪不可缺少的物品,并世代相传。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在元旦这一天,大汗统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国中,拥有领地或掌有管辖权的要员,都纷纷给大汗进贡金、银河宝石等贵重礼品,并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万寿无疆,财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见,献哈达有吉祥之意。
根据有些学者分析,哈达这一名称开始出现于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时。众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历史上,特别是中央同西藏地方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伟人。他于1244 年随其叔父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前往西凉(亦称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元太宗次子阔端。元世祖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帝师。他于1265 年第一次返藏时,向菩萨、佛像和僧俗官员敬献、赐奉哈达。
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在过去,使用哈达有一定的规矩、规格和形式:平日里,各级官员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号去使用哈达,不能越轨乱礼。私人和民间使用哈达要随便一些,没有那么严格的规矩,亲朋至友间也有使用内库哈达的。献致哈达也有一定的规矩和形式: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上敬献,对下赐给,平级之间互赠,前辈、同辈和晚辈之间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对上呈献哈达要双手捧上,或通过代理人转献;将哈达赐给下级时,一般把哈达系于对方的颈项,平级之间则把哈达捧送给对方手中。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敬献致送的方式也有所区别。
使用哈达的场合相当多。红白喜事、迎来送往、致谢等等都能派上哈达的用场。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折叠方式也不同,一般讲有访问式折叠法和敬献式折叠法。















,调整下工作,怎么知道对方要不要啊?谢谢.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