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张学良有几妻子

老婆 0 64

少帅张学良有几妻子,第1张

少帅张学良有几妻子
导读:张学良正式的婚姻有三段,第一段婚姻是和于凤至,第二段婚姻是和谷瑞玉,第三段婚姻是和赵四**,原名赵一荻人称赵四**。于凤至是张学良的原配妻子,吉林人,比张学良大三岁,在张学良的坎坷人生之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15年与张学良结婚,

张学良正式的婚姻有三段,第一段婚姻是和于凤至,第二段婚姻是和谷瑞玉,第三段婚姻是和赵四**,原名赵一荻人称赵四**。

于凤至是张学良的原配妻子,吉林人,比张学良大三岁,在张学良的坎坷人生之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15年与张学良结婚,1916年生女张闾瑛,1917年生张学良长子张闾珣,1918年生张学良次子张闾王于,1919年生张学良三子张闾琪。

谷瑞玉1922年与张学良结婚,1925年郭松龄反奉失败后,因谷瑞玉疑似与杨宇霆有牵连,造成夫妻矛盾而离婚。

赵一荻,又名赵绮霞,赵庆华之女。赵一荻与张学良在1964年正式结婚,张学良早幽禁期间,一直是赵一荻陪伴,2000年6月22日,赵一荻去世于檀香山,次年10月15日,张学良死于檀香山,与赵一荻合葬。

扩展资料

张学良的风流是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但赵一荻却终生对他不离不弃,他们相识于一场舞会,并由此一见钟情,两人可以说是英雄爱美人,美人爱英雄啊,即使是她没有名分,却依然在张学良被囚禁的日子里,细心地照顾,一直默默无闻的付出。直到赵一荻五十岁的时候终于当了一次白发新娘,完成一场整整等了五十年的婚礼、

-张学良

学良将军一生三次婚姻,发妻于凤至,吉林人,大张学良三岁,1915年与张学良结婚,1916年生女张闾瑛,1917年生张学良长子张闾珣,1918年生张学良次子张闾王于,1919年生张学良三子张闾琪,“九一八”后,张学良辞职下野,游历诸国,于凤至即陪同所生二子(幼子张闾琪已早夭)一女在英国读书,“西安事变”后,于凤至与赵一荻轮流陪伴幽禁中的张学良,后引乳腺癌赴美治疗,从此就再未见过张学良,1963年,于凤至与张学良协议离婚,1991年1月30日,张学良赴美前夕,于凤至死于美国。于夫人晚年凄凉,所生三子均由于意外去世,现在,其女张闾瑛仍居于美国。

张学良的第二次婚姻是同谷瑞玉之间,后因而人不和,离婚。

第三次婚姻的女主角是赵一荻,又名赵绮霞,赵庆华之女,1929年同居,1930年,赵一荻生张学良四子张闾琳,现为美国航天专家,去年曾来华代父接受抗日勋章。赵一荻与张学良在1964年正式结婚,张学良早幽禁期间,一直是赵一荻陪伴,2000年6月22日,赵一荻去世于檀香山,次年10月15日,张学良死于檀香山,与赵一荻合葬。

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不尽相同。

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唐德刚: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邵铭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刘大年: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国民党、***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动蒋中正参加抗日战争,是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是只有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要不是负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做出判断。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像张汉卿这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问题,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

张学良将军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

发妻于凤至,吉林人,大张学良三岁,1915年与张学良结婚,1916年生女张闾瑛,1917年生张学良长子张闾珣,1918年生张学良次子张闾王于,1919年生张学良三子。 1963年,于凤至与张学良协议离婚,1991年1月30日,张学良赴美前夕,于凤至死于美国。

第二次婚姻是同谷瑞玉之间,因为和于凤至尚未离婚,所以,谷瑞玉始终都是姨太太或者二夫人,也被称为随军夫人,1922年结婚,1925年,郭松龄反奉失败后,因谷瑞玉疑似与杨宇霆有牵连,造成夫妻矛盾,1930年,张学良和谷瑞玉协议离婚;。

第三次婚姻的女主角是赵一荻,又名赵绮霞,赵庆华之女,就是传说中的四**,1929年同居,1930年,赵一荻生张学良四子张闾琳。赵一荻与张学良在1964年正式结婚,张学良早幽禁期间,一直是赵一荻陪伴,2000年6月22日,赵一荻去世于檀香山,次年10月15日,张学良死于檀香山,与赵一荻合葬。

  关于张学良和结发夫人于凤至1964年离婚的内幕,多年来国内虽然流传着几个不同的版本,但大多语焉不详、众说不一。究竟谁是“破婚”的首倡者?又是什么人充当了前往美国“逼于就范”的角色?本文根据近年来美国解密的相关资料,首次披露张于二人离婚的真相及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

于凤至从来不曾主动让位

  张学良和于凤至究竟是如何离婚的?其中一种说法是:宋美龄在张学良基督受洗时坚决主张他不能同时拥有两位夫人,此谣传源于一些未经史实考证的“纪实文学”。笔者所著相关著作中也有同类叙述,现据当事人的口述资料加以去伪存真,证明上述说法纯系子虚乌有。

  再有一种说法,便是于凤至主动提出离婚而成全张学良和赵四**。该说法来源于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录,有些甚至是具有相当权威性人士的见证录。例如周鲸文(东北军将领张作相的外甥)在1961年写的文章(未发表)中说:“在我们(指周与张学良在台北的家里见面)走向饭厅时,我顺口问:‘我还没见到夫人呢!’汉卿忙接口说:‘你可别这样称呼,给我添麻烦!’因为那时于凤至还未和汉卿离婚,赵四**还是属于女友的地位。可见汉卿处事颇有分寸,张、于办理离婚手续是多年以后的事。那是于凤至提出的,她已年老多病,不能回来陪伴丈夫,她为报答赵一荻三四十年同汉卿的患难生活,自己情愿让位……”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于凤至从来不曾主动让位。那么,既然于凤至当时不同意和张学良离婚,为什么后来竟然同意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呢?这个历史之谜现在终到解开的时候了。为解开此谜,必须要说张学良的亲笔《自传》,也就是坊间传出的《西安事变忏悔录》。

  1964年7月1日,台湾《希望》杂志在创刊号上刊载一篇惊世之作,题为《西安事变忏悔录》,文稿作者为在台湾乃至世界都异常敏感的人物——张学良!《希望》本是一本无人知晓的普通杂志,谁也不会想到这本再普通不过的刊物上竟然破天荒捅出一篇洋洋数万言的“忏悔录”,而且还是多年来始终处于与世隔绝状态的“西安事变”主角的“自述”,这不能不引起众多关注张学良下落的读者高度兴趣。

《西安事变忏悔录》是真?是假?

  《希望》因有此文而在台湾洛阳纸贵。非但如此,台湾《民族晚报》也随之转载,一时如雷震耳,读者均希一睹为快。就在海内外媒体纷纷准备转载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台湾当局竟在几天后突然变脸,下令查禁《希望》杂志,并且封存所有尚未出售的《民族晚报》。尽管如此,张学良发表《西安事变忏悔录》的消息还是无法封锁,不久亦传至海外。当时正在美国洛杉矶养病的张学良结发妻子于凤至,在听到这一消息时显得格外震惊和气愤,因为她从辗转得到的《西安事变忏悔录》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从没有过的屈辱。这篇奇怪的东西让她蓦然想起1940年在贵州与张学良分手前的一些秘密谈话。

  当时,于凤至在贵州幽禁地因被检查出左乳发生癌变,才经宋美龄暗助前往美国就医。临行前张学良叮嘱她:此行赴美就医,无论将来病情是否好转,都不要再返回贵州。他希望于凤至到美国后,设法把当时尚在英国读书的几个孩子转到美国继续学业,当然张氏此意的更深层含意是蒋介石有一天要斩草除根,而于凤至去美可为张家保存“骨血”和“人脉”。在谈到自己今后能不能去美国与于凤至相会时,张学良告诉她:只要蒋介石在世,他就绝对不会有出头之日。而他只要有一口气,也绝对不可能“认罪”。

  基于上述原因,当1964年于凤至在美国听说张学良《忏悔录》发表的时候,她的第一感觉就是: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忏悔录》是假的,甚至是蒋介石及特务们以张的名义伪造的。当然,于凤至根本就不会知道,世事变幻莫测。张学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幽禁过后,此时公开见报的所谓《忏悔录》虽然是政治性的阴谋,但它绝对不像于凤至嗣后在美国公开对报界所说的那样:“友人来问我究竟,我说这是汉卿和我早就预料到的,必然出现的事,只是想不到以这种形式出现。这是为了将蒋一伙被迫赶出大陆失败的责任推给汉卿,用以欺骗世人、欺骗台湾老百姓、欺骗蒋的追随者。”她的理由是:“汉卿对‘西安事变’始终认为是正确的,绝不承认有罪,何况他根本没有这个文学水准,以前许多文字都是秘书写的,赵四没有在学校念过什么书,也从来没有认真自修学习,并没有此文笔……”

  可是,这一次于凤至在美国真正地想错了。因为她做梦也不会想到,这篇刊载在《希望》上不久又被台湾下令收回的所谓《忏悔录》,不但确是张学良亲笔所写,而且还是应蒋介石的要求不得不写的。只是这篇以长信方式上陈蒋介石有关“西安事变”经过的长文,并不是以“忏悔录”为主旨,而是以“回忆录”和“长信”的方式形成的,发出此信后又被台湾当局某些别有用心者利用并被冠以“忏悔录”三字对张学良进行丑化与诋毁罢了。

  不明真相的于凤至借此在美国掀起一波“为夫叫屈”的传媒大战。《洛杉矶太阳报》首先刊发于凤至谈话,进而向台发难。接着《纽约时报》也载长文抨击台湾长期羁押张学良。由于张学良在西方的政治影响及于凤至女士借台湾“伪造”《忏悔录》一事在国会参众议员和司法界上层人士中的奔走呼号,很快就造成了对蒋介石极为不利的声势。这样,就引起了台湾当局对于凤至的强烈不满,其中不仅包括蒋介石父子,甚至也包括与于凤至始终姐妹相称并素有往来的宋美龄的不满。于是,蒋介石有意改变对张学良的处置意见:与其长期幽禁而惹事生非,不如快刀斩乱麻以绝后患。这就是张学良和于凤至必须解除夫妻关系的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