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拜师时需要带的礼物叫什么

老师 0 86

古代文人拜师时需要带的礼物叫什么,第1张

古代文人拜师时需要带的礼物叫什么
导读:古代文人拜师时需要带的礼物叫“束脩”。“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现在的腊肉。古时候肉是奢侈品,人们吃一次肉不容易。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因此,古时候把有地位的人称为“肉食者”,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有

古代文人拜师时需要带的礼物叫“束脩”。

“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现在的腊肉。古时候肉是奢侈品,人们吃一次肉不容易。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因此,古时候把有地位的人称为“肉食者”,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有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有教无类之胸襟宽广,乃为后世之学不止。只要肯学习,并付出代价和努力的,老师都要给与教导,实与学生的自觉性等主观能动性相关。

扩展资料

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礼物,除了束脩外,还有5种。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

如今,没有人把“束脩”作为学费交给老师,当然,更不提倡给老师送礼什么的。然而,我们需要了解“束脩”一词的来历,它有利于我们阅读古文,也让我们了解敬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参考资料

人民网-中国古代拜师得“送礼”

1 古文中关于“礼物”的说法,还有哪些词语

礼物 1赠送给人的物品2朋友或好心祝愿者们带来的物品 典礼文物。

《书·微子之命》:“统承先王,修其礼物。” 孔 传:“言二王之后各修其典礼正朔物色。”

蔡沉 集传:“礼,典礼;物,文物也。”《文选·潘勖》:“崇其宠章,备其礼物。”

张铣 注:“物,文色之类。”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夫服章无殊,则威重不著;名位不同,则礼物异数。”

赠送的物品。 《东周列国志》第六回:“ 卫宣公 受了礼物,遣右宰 丑 率兵同 孔父嘉 从间道出其不意,直逼 荥阳 。”

《红楼梦》第二六回:“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 老胡 和 老程 他们,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这么大的 暹罗国 进贡的灵柏香熏的 暹罗 猪、鱼。你说这四样礼物,可难得不难得?” 礼物的近义词:礼品、手信、物品 。

摘自《百度汉语》《百度词典》《》相关词条。

2 阅读明朝刘基写的文言短文《芮伯献马贾祸》,完成题目

小题1:①满足;②这,这样;③最终,终于;④各。

小题1:C小题1:周 厉 王使 芮 伯帅 师 伐 戎小题1:(1)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2)况且大丈夫(好汉)不死就罢了,要死就要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小题1:我认为芮伯被逐是咎由自取。

因为芮季已经告诉他周厉王是个贪得无厌、听信谗言、良莠不分的昏君,而芮伯却依然献马取宠、行贿送礼,诱导厉王之贪欲,可见他也是一个卑劣的小人。 点评:“而”作为连词,有“表顺承、表并列、表修饰、表转折”等作用,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周 厉 王 使 芮 伯 帅 师 伐 戎”这句话的意思为“周厉王派芮伯带领军队去讨伐戎”,根据句子的结构原则、意思原则,句子的节奏为“周 厉 王使 芮 伯帅 师 伐 戎”。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尔是你的意思,渎是贪婪的意思,启是引诱的意思,而表转折,之是的意思”,还要注意此句是一个判断句。翻译(2)时,注意“且是况且的意思,即是就的意思,已是罢了的意思,宁是难道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芮伯战胜之后,把获得的一匹好马送给贪得无厌、听信谗言、好坏不分的周厉王,在送马之前,芮季就劝告过他,但他没听劝说,结果招来放逐之罪,针对这一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观点,答案已从批评芮伯的角度谈了看法,我们还可以从同情芮伯的角度来谈看法,那就要围绕“周厉王是个昏君以及身边的大臣都是一些 小人”来谈看法了。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感受,对于文言文,关键在于读懂文章的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人物的做法,然后根据人物的做法,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3 古代给老师送礼的典故有哪些

“教师节”这一名称出现于近代。但古时也有类似的日子,那就是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徐梓介绍到,古代的启蒙学塾分为私塾、家塾、义塾三种类型,“在家塾中,老师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节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往往会向塾师致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之为“节仪”。因为节仪是用来表示对塾师礼敬的,所以也被称之为“节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规定节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内,在节令时也就不再另行致送。还有一些私塾,平时并不向塾师支付束脩,而在节令时支付。这时支付的束脩,就有了束脩和节敬的双重意义。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但各时代或地区也有差别。有的地区特别重视清明、夏至、端午、七月望、中秋、十月朔、冬至七节,有的家族则在四节致送,也就是清明、端节、七夕和重阳。在很多地方,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在所有的节敬中,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最基本的。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拜见之赀,也就是学生第一次进学拜见老师敬呈的礼物,一些地方俗称“拜见”。节令或塾师生日时可以不送礼,但第一次进学从师,贽见礼是必不可少的。学童第一天入塾,按传统习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头,后跪拜塾师,并献上“贽敬”。

明冯梦龙《古今笑》之《贫俭部》中,辑有两则关于送礼的故事。一则是南朝孔琇之给皇帝送礼的事,他送的是居然二片干姜:“孔琇之为临川太守,在任清约,罢郡还,献干姜二片。”(注:正史里说孔所献干姜为二十斤)另一则是明朝鲁铎给其老师送寿礼的事。这鲁铎,居然送的是半条枯鱼:“(赵永)一日过鲁学士铎邸,鲁曰:‘公何之?’赵曰:‘忆今日为西涯先生诞辰,将往寿也。’鲁问:‘公何以为贽?’赵曰:‘帕二方。’鲁曰:‘吾贽亦应如之。’入启笥,无有。踌躇良久,忆里中曾馈有枯鱼,令家人取之。家人报已食,仅存其半。鲁公度家无他物,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冯梦龙的《古今笑》,本来就是辑的一些笑话,这两则故事,着实也令人好笑。这两人从哪里借来这么大的胆量,敢动心思给自己的长官、老师(文中受礼的西涯先生为大学士,实际也是鲁的长官),送二片干姜、半条枯鱼?所幸两人的受礼者并不见怪,那皇帝虽然对孔的礼物“嫌其少”,但“知琇之清”后,“乃叹息”,而那西涯先生更是毫不在意:“烹鱼沽酒,以饮二公,欢甚,即事倡和而罢。”

  冯梦龙点评两则故事时,一说“(干姜)比医家一剂药尚少一片,太矫太矫”,一说“枯鱼而半,太不成文”。对冯梦龙的指责,总觉得其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还是洞庭湖边上的一句俗语说得好:“(礼物)出得我的手,进得你的门。”这送礼只要没有别的企图,无非表心达意而已,多寡贵贱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管怎么讲,干姜和枯鱼,这种礼物雅是雅不起来的。优雅的礼物,还是捏在古人手里。民国广益书局编辑的《古今笔记精华》卷四《风俗》中,也有两篇笔记也关于送礼的。其一录自明张岱《西湖梦寻》:“五云山去城南二十里,宋时每腊前必奉雪表进。”这是拿山上的雪送官。其二录自清戴延年的《秋灯丛话》:“天都黄山之云海,相传为第一奇观。山中人往往以盒收之,纸固其口,作土物馈送。”这是拿空中的云作礼物。试问:还有什么礼物有雪和云雅致?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这是世俗的送礼至高境界。而白雪彩云,还有清风明月,谁以馈我,谁以馈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