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是不是纳兰性德结发妻子的舅舅?

老婆 0 94

鳌拜是不是纳兰性德结发妻子的舅舅?,第1张

鳌拜是不是纳兰性德结发妻子的舅舅?
导读:我认为是这样的。鳌拜的养女青格儿是前朝名将沈钧的遗孤。青格儿自幼被鳌拜收养,视为掌上明珠,但青格儿始终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之谜。首次见到纳兰之后,青格儿就被纳兰的才学和性格所吸引,就此爱上纳兰。与此同时,青格儿桀骜不驯的性格也深深地吸引了康熙

我认为是这样的。鳌拜的养女青格儿是前朝名将沈钧的遗孤。青格儿自幼被鳌拜收养,视为掌上明珠,但青格儿始终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之谜。首次见到纳兰之后,青格儿就被纳兰的才学和性格所吸引,就此爱上纳兰。与此同时,青格儿桀骜不驯的性格也深深地吸引了康熙。纳兰因为惠儿拒绝了青格儿,这让青格儿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转而,在康熙亲政的道路上,康熙和纳兰不得不与鳌拜为敌,一边是抚养自己多年的养父,一边是自己所爱的纳兰和爱着自己的康熙,青格儿在痛苦中抉择。最终康熙和纳兰获得了胜利,鳌拜入狱,青格儿此时已经心灰意冷决定远走他乡……

青格儿在历史上好象没有此人。把青格儿编成沈宛,是因为要描写她和纳兰容若的一段情,可历史上沈宛并不出生在戎马家族,也没有卷入康熙的情感世界。《康熙秘史》只是虚构了青格儿这个人物,不过非常成功。青格儿有满人的豪气,也有江南女子的秀气与才气。

孝诚仁皇后(1654-1674),赫舍里氏,生于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1654年2月3日),卒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1674年6月6日)。她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元配)。

康熙初年,身为皇祖母的孝庄文皇后在为康熙皇帝选皇后时颇费了一番苦心。随着四辅政大臣内部势力的变化,本来为居末位的鳌拜的势力日益扩大。鳌拜恩人十分专横,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和其他辅政大臣放在眼里。 而此时历经三朝,经历多次宫廷斗争的索尼,以年老多病为由,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与鳌拜发生冲突的回避态度。眼看鳌拜权倾朝野,孝庄太皇太后为达到遏制鳌拜的目的,转而笼络了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两朝均在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选择皇后的传统,册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其实在候选人中,既有鳌拜的女儿,又有遏必隆的女儿,选谁为皇后必然会导致皇后所在家族力量的壮大,当时,鳌拜的狂妄已经日益暴露出来,洞察力极强的孝庄文皇后当然不会没有察觉,因此,鳌拜的女儿被第一个从名单中去除。遏必隆是一个两边倒的人物,哪一方强大,他就倾向于那一方,对待遏必隆即不能完全依靠,又不能置之不理,所以遏必隆的女儿可以进宫为妃,但不可以为后。事实证明,孝庄文皇后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在与鳌拜的斗争中,索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老索尼中途去世,但是他的二儿子,也就是孝诚仁皇后的叔父——索额图,在这次斗争中帮助康熙皇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孝诚仁皇后也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宠爱。

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皇后生下康熙皇帝的第一位嫡长子,即皇次子承祜。此时的康熙皇帝,刚刚除掉自己的心头大患——鳌拜集团,此时承祜的降生无疑是双喜临门。皇子“天性聪慧,上甚爱之”,被小夫妻俩视作掌上明珠。康熙十一年年正月,因孝庄太皇太后“身疾特甚”,所以孙子玄烨陪伴祖母前往赤诚汤泉(位于今天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疗养。二十四日正式启程。二月初三抵达目的地,初五日,承祜卒,时父亲康熙正在赤城。当他听说唯一的嫡子夭折的消息后,因为怕祖母悲伤,所以他虽然“郁闷不已”,并连续多日痛苦难耐,深居简出,但依旧在祖母跟前“笑语如常”;随行官员们眼见皇帝痛苦不堪,于是接连上奏加以规劝,康熙强忍悲痛,道出“稚子事,朕无济于事”,并召安葬皇子的官员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哭着安排了后事。

赫舍里皇后无法承受爱子突然夭折的打击,这年十月,她病倒了。康熙皇帝闻知此信,征得祖母同意,即刻飞骑进京探望,并在宫内陪伴皇后整整一天,直到皇后病情好转,方才放下心来。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皇后第二次临盆。此时的坤宁宫内外一片忙碌,准备迎接新皇子的到来。念喜歌的两位接生麽麽早已等候再一旁,掩埋小皇子胎盘的“喜坑”也挖好,并把寓意皇后快生贵子的筷子和红绸、金、银、八宝等物安放在喜坑内,只等赫舍里氏皇后顺利生产。左等右等,大家盼望的皇子终于在第二天上午10时出生。康熙皇帝见皇后终于又诞育了健康的皇子,异常高兴,当即取一个乳名叫保成(皇七子),祝愿他能够平安成长。然而皇后确因难产导致昏迷不醒,几个时辰不见转机,尽管御医使尽浑身解数,仍无法挽救渐渐逝去的皇后生命,年仅22岁的赫舍里氏皇后于当日下午四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坤宁宫里的气氛一下子由开始的喜悦骤变成悲伤!仅仅几个时辰得时间,康熙皇帝就经历了再得嫡子和痛失爱妻得大喜大悲,巨大的痛苦之中又夹杂少许欣慰,这种悲喜交加的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得清楚。“皇子允礽生,皇后崩于坤宁宫”(《圣祖实录》)

面对爱妻的突然离去,年轻的康熙一时难以抑制,十分悲痛。他为赫舍里上谥号为“仁孝皇后”,五月初五日.将赫舍里氏的梓宫安放在了紫禁城西,并从这一天开始,康熙几乎每一天都要去梓宫前举哀。直到二十七日上午,他亲自把赫舍里氏的梓宫送到了京城北郊沙河地区的巩华城。在梓宫安放处,他又独自默哀许久,直到晚上戌时才起驾返宫。一天后,他又一次来到赫舍里的身边。据统计,康熙十三年六月至十二月,康熙去巩华城34次,十四年去24次,其中赫舍里氏去世周年的前一天,康熙十四年五月初二日一早,玄烨提前赶至巩华城,当晚留宿一夜,翌日亲行致祭后返回。十五年去15次,而在三年后康熙即将册立第二位皇后的康熙十六年正月至七月,他仍旧去巩华城7次。十三年至十六年,康熙皇帝共去80次。

在这几年中.每逢除夕的前一日,玄烨都无例外地去巩华城陪伴亡灵。即使是他已经有了第二位皇后的康熙十六年除夕,他也依然如故地冒着风霜严寒前去。不仅如此,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初三日赫舍里氏去世三周年祭日时,康熙便于前一天上午来到巩华城,一直陪伴赫舍里直到第二天才返宫。十六年九月十日,距第二次立后刚过十几天,他更是不顾大喜之期应有避讳,“驾往阅仁孝皇后山陵”,亲自检视将要葬入赫舍里氏的陵寝。

康熙这些不同寻常的做法,连出使清廷的朝鲜使者也有所闻。康熙十五年十二月,自清廷返回的朝鲜使臣向国王报告说:“清皇(玄烨)不恤国事,……每往哭沙河宫殡后之所。”

对于皇后用生命为代价孕育的皇子胤礽,康熙更是宠爱极深,他亲自抚养胤礽,把对妻子的全部感情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康熙十四年六月,康熙便拟诏欲立刚满周岁的胤礽为皇太子,本年十二月十三日,一岁半的胤礽正式受册宝,当上皇太子。——“于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注意本日是承祜的生日),授允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大典告成。 ”(《圣祖实录》)

康熙四十七年废皇太子,康熙哭骂太子“生而克母”,并于当晚梦到已去世34年的皇后。仍念念不忘发妻。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69岁高龄的康熙皇帝驾崩。这对阴阳相隔48年的恩爱夫妻,终于得以团聚了。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一等大臣索尼孙领侍熙四年七月,册为皇后。十三年五月丙寅,生皇二子允礽,即于是日崩,年二十二。谥曰仁孝皇后。二十年,葬孝东陵之东,即景陵也。雍正元年,改谥。乾隆、嘉庆累加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子二:承祜,四岁殇;允礽。——《清史稿圣祖后妃》

要说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从这两个人物说起;

鳌拜:

清光绪年间有个叫徐珂是这么评价鳌拜的;鳌拜当国,势甚张,以帝幼,肆行无忌。其实我们刨除历史主观的分析,只记录客观事实,再加上人物所处环境来考虑,就会发现,鳌拜被灭那是早晚的事;不是说他有多大罪,而是他影响到了康熙皇帝对于整个清朝的把控力。我们都知道,顺治帝退位,由于康熙帝少年所以设置四位辅政大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四位相互制约嘛!顺治爷自己就深有体会,当年他少年登基的时候设立两位辅政大臣: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本来是相互制约的,但是济尔哈朗太怂,一直说了不算,没过多久就被找个理由搞掉了;剩下多尔衮一家独大,那顺治爷的日子可想而知;现在到他儿子了,那就得多个心眼了;所以设了四个,当然也可能是孝庄老太后设的;

四位辅政大臣: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这样搞有利于年轻的康熙帝统治啊,首先,这四个人虽然都是满八旗人,但没有姓爱新觉罗的;其次,这四个人中间关系错综复杂,其中索尼属于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属于镶黄旗;而苏克萨哈是正白旗;当时满八旗并不是同等地位的,它分上三旗和下五旗,正黄、镶黄、正白就是上三旗,每旗一到两个,雨露均沾;另外苏克萨哈和鳌拜有姻亲。这样搞,这四人基本没法抱团;

但是后来,局势发生了变化,首先索尼是个三不管,你们爱咋整咋整,反正我也老了;其次,苏克萨哈先被鳌拜搞掉了;又没过多久索尼也撒手人寰了,只剩下鳌拜和遏必隆了,完事遏必隆还是个怂货;孝庄和康熙一看,我去、这不和顺治爷当年一样一样的嘛我猜当索尼死之后,孝庄太后一分析局势,估计都得一哆嗦;再加上鳌拜是个武将出身,估计做事不怎么低调,整天张扬的要死,换了你你试试当时康熙帝得什么感受就好像你应聘到一家公司当部门经理,结果部门之前有个副经理,能力虽然比你强,但整天看不上你,遇到啥决策都得他说了算;你说你会不会想法把他调走或者辞退

久而久之,这颗钉子扎的越来越疼,必须得拔了;其实我们分析鳌拜的所谓三十条大罪,基本没啥,主要就是结党营私,剩下的都是说办事怎么怎么不礼貌之类的;大哥结党营私算罪嘛现在好多企业内部还站队呢!要是算罪,不知道砍掉多大一批人,当然那个年代又不是法制社会,康熙爷说算那就算!当然,恨归恨毕竟人家也没犯啥实在事,所以康熙爷只是囚禁并没有杀鳌拜;

总结鳌拜:鳌拜倒主要是权力过大,有点功高盖主的意思,另外就是太张扬了,可见为人还是低调点好,有时候该退就退,该让就让;

索额图:

他可不简单,他的死实实在在就是作死,我们还是像之前那样,我们结合客观事实加上人物所处环境来分析;

先说索额图是怎么死的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发现太子与索额图密谋篡位的证据,以本朝第一罪人之名将索额图拘禁,不久便死于狱中;说白了就是索额图和自己儿子未来皇帝密谋篡位,被发现了所以抓起来整死了;

这就不得不说太子胤_和索额图的故事了,太子的母亲是孝诚仁皇后,也就是索额图大哥的闺女,所以也就是说索额图是太子他三舅老爷,听起来不算远哈,胤_呢,两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太子了,初期表现还不错,很受康熙爷和大家的喜欢,但是人家做太子也就做个十年八年的,由于康熙爷身体比较好,导致胤_这个太子一做就做了二十年,到康熙二十九年的时候,那时正赶上噶尔丹不听话,康熙爷亲自去怼他,顺带着把胤_带上了,估计胤_做太子时间太长做烦了,说了一些丧气话;让康熙给撵回去了,从此康熙爷就不太喜欢这个儿子了,开始各种削权、各种监控,这个大家可以理解,有时候越烦一个人吧,就看他哪都烦;

这时候身为三舅老爷的索额图本来是打算退休的,看到太子一天天势弱,哪哪能坐得住啊都是实在亲戚,就开始帮着出谋划策出鬼点子,结果被发现了,这才被抓,气的康熙爷给索额图定了一个本朝第一罪人之名名头;

那我们就来分析分析,康熙爷是咋被索额图气成这样的

第一:索额图和太子密谋还是奉康熙爷命令去的,康熙四十年那时候康熙带太子南巡,结果太子生病了,康熙爷估计那是时候还没发现索额图和太子有一腿,于是拍索额图去照料探望;估计后来发现他俩有一腿时,气的活劈了索额图心都有,在我身边装好人,我派你去照看,结果你俩还有一腿;估计心情跟派媳妇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兄弟,结果回头发现兄弟跟媳妇有一腿的感觉是一样一样的;

第二:密谋篡位,先说这事是不是真的,我估计可能是真的,即使没想真干,起码也是想来着,你想啊,太子干了那么多年,看样子还得再干那么多年,最关键的是眼瞅着还越来越来不得势了,那不得想点阴招,挽回点局面嘛这跟《琅琊榜》中誉王谋反是一个道理;但是这事,作为皇帝能忍绝壁不能啊!

第三:煽动太子,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小时候父母老跟我说别和谁谁玩,把你带坏了,殊不知可能是我把人家带坏了,又或者人家父母也是这样说的。父母其实都有这种心里,孩子学坏了不是孩子的错,都是别人教的、别人怂恿的、别人引诱的。太子要谋反,错的不是太子,是太子身边的人,身边的谁呢他三舅老爷索额图呗!都是他出的主意,把我好好一个儿子带成这样,这要是能忍我就不姓爱新觉罗;

就这样,三舅老爷索额图被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总结索额图:选择很重要,年纪到了,退休就得了,还非得搞些事情,越老越不着调,再说了,选太子选下任皇帝,那是人家皇帝的事,你没事在旁边下巴巴啥结果导致前半生一顿操作猛如虎,末了一看比分零比五

苏克萨哈的儿媳妇

苏克萨哈是清朝时期,正白旗的人,与索尼、遏必隆、鳌拜这三位大臣并称为清朝康熙帝的四大辅臣。貌合神离的四大辅臣,既团结一致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又勾心斗角,争端从未停止过。而苏克萨哈的儿媳妇则是连结鳌拜和苏克萨哈的关键。

苏克萨哈儿媳妇画像

由于年代久远,关于苏克萨哈的儿媳妇的史料记载几乎尽失,只能从其他相关的历史记载中,得到她的零星信息。想要研究这样一个几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的人物,实在是难于上青天。说到苏克萨哈的儿媳妇,就不得不提及苏克萨哈和鳌拜之间的关系。同为康熙皇帝的辅佐大臣的苏克萨哈和鳌拜,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和谐。当然,势力相当的两大派自然不会轻举妄动,发动争端。为了修复紧张的关系,他们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中联姻就是其中一种方法。

在关于鳌拜的史料记载中有提到,鳌拜和苏克萨哈两大家是姻亲关系。而这里的姻亲,指的就是苏克萨哈的儿子和鳌拜的女儿之间的婚事。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而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不同的派别使他们相互排斥。但是为了将这两大股力量拧成一股,鳌拜的女儿就成为了苏克萨哈的儿媳妇。不过,这并没有使得两大家真正的连结在一起,反而是悲剧的开始。因政见不合,鳌拜将苏克萨哈视为敌人,并列出苏克萨哈的24条罪名,致使他全族被诛。苏克萨哈的儿媳妇虽是鳌拜的女儿,仍难逃此难。

苏克萨哈是谁

苏克萨哈是谁?苏克萨哈全名为纳喇・苏克萨哈,是清朝大臣。身为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在清朝初期为朝廷做出了不少贡献。很多人不知道苏克萨哈是谁,更有人误以为他是外国人,其实都不是,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托孤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苏克萨哈剧照

纳喇・苏克萨哈是清朝满族人,曾官任议政大臣,后来成为太子太保。由于年代久远,史料记载不足,所以苏克萨哈的出生日期不详。苏克萨哈真正走进众人的视线中,应该是顺治十八年世祖福临谢世之后。根据顺治皇帝的遗诏,苏克萨哈和索尼等其他三名大臣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辅佐刚满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也即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在这四大辅政大臣中,苏克萨哈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满洲正白旗人的身份。仔细观察研究就会发现,四大辅佐大臣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旗派。而这样的安排并非偶然,而是顺治皇帝为巩固皇权的统治而精心设计的。

苏克萨哈作为四大辅政大臣,原本的职责是和其他大臣团结一心,共同辅佐康熙皇帝处理政事。但是,来自不同派系的这四大辅政大臣之间经常意见不合。特别是苏克萨哈,尤其与鳌拜不合,在和鳌拜的理论和争斗中往往处于下风,常常郁郁不得志。康熙亲征后,在鳌拜等人的努力下,苏克萨哈被列二十四罪。在康熙六年,苏克萨哈被处死。

苏克萨哈 多尔衮

苏克萨哈在康熙时期是四大辅臣之一,他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顺治帝对他的赏识和重用。顺治帝重用苏克萨哈,这主要是由于苏克萨哈举报了多尔衮的关系,苏克萨哈多尔衮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苏克萨哈(左)剧照

苏克萨哈原本并没有多么大的权力,只是多尔衮手下的一个亲信。苏克萨哈虽然没有多大的权力,却十分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在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将顺治皇帝作为自己的投资对象。他察觉出了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不满,为了取得顺治帝的欢心,于是多尔衮向顺治帝递交了一份检举信。检举信内容是关于多尔衮生前蓄谋造反,并且死后龙袍陪葬的事情。于是多尔衮被掘坟鞭尸,死后落得一个十分凄惨的下场。而苏克萨哈却因为举报有功,取得了顺治帝的欢心从而一步登天,成为皇帝面前的红人。

苏克萨哈多尔衮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复杂的是苏克萨哈的野心。多尔衮估计在世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他的亲信会为了加官进爵而举报自己。多尔衮死后也没落得一个体面的下场,这一切也都是拜苏克萨哈所赐。

不知道苏克萨哈是否之后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总之苏克萨哈多尔衮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主仆关系,因为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主仆之间那种最纯粹的忠诚与信任。苏克萨哈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不惜损人利己。

苏克萨哈是忠臣吗

作为清朝四大辅臣之一的苏克萨哈,身担重任,却最终被灭族。关于苏克萨哈是忠臣还是奸臣的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也有人将苏克萨哈和鳌拜放在一起比较,具体来讨论苏克萨哈到底是忠是奸。那么到底苏克萨哈是忠臣吗?

苏克萨哈剧照

苏克萨哈原本是多尔衮的亲信,可是他为了得到顺治皇帝的欢心,让自己能够有更大的权力,举报了多尔衮。使得多尔衮在死后都没有落得一个好的下场,在这方面来说,苏克萨哈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忠臣。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事,不考虑忠义。

苏克萨哈是忠臣吗不能只看他一时期的表现。在他归顺于顺治帝后,倒也算得上是兢兢业业。但是苏克萨哈在处理事情的问题上并不是那么完善。他身为正白旗的族长,却胳膊肘往外拐,使得族人对他的领导极其不满意。在顺治帝去世后,苏克萨哈与其他重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族人的矛盾也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并且,苏克萨哈在行使权力的期间,也并非绝对的公平公正。时常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其他族人的利益,为了讨好别人而加害自己的族人。从这方面看苏克萨哈并不讲究道义。

苏克萨哈什么清朝重臣,也确实为清朝社稷的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为国家大事做出过重要的分析和决策。但是苏克萨哈也看重自己本身的利益,为了本身的利益不惜不顾道义。苏克萨哈是忠臣吗?不是忠臣不是奸臣,是为了生存斗争而不顾一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