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强迫症?

老师 0 58

如何培养强迫症?,第1张

如何培养强迫症?
导读:  强迫症是一种复合型心理障碍,有其特定的障碍特征或者模型,需要标本兼治。晴天心理中心擅长非药物心理治疗。  心理师职业主要指从事非药物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的专业工作者,涵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科医师等。在求助者和心理师之间,第三方专业

  强迫症是一种复合型心理障碍,有其特定的障碍特征或者模型,需要标本兼治。晴天心理中心擅长非药物心理治疗。

  心理师职业主要指从事非药物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的专业工作者,涵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科医师等。在求助者和心理师之间,第三方专业机构认证的合格、资深心理师是可求助的心理助人专业人士。从事非药物心理干预的才叫做心理师。心理师大体分为三个群体:

  1、学院派。高校“庙大”、名声大,学院派著书立说的多,职称高的多。除了少数常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健康中心或兼职开业的老师,大多数心理老师未必有临床心理干预能力。2、医院派。医院虽有心理科、精神科,但是极少有真正从事非药物心理干预治疗的医师。医院派重药物治疗。除了体制的原因,部分医师不熟悉非药物干预而且对心理咨询持不屑观念,基本是鼓励吃药。须知药物治标不治本,遇到庸医连标(情绪调节)也治不了。3、开业派--独立或者合伙开办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群体。开业派不像前两类“吃皇粮”而在技能和效果上不断刻苦精进,注重全人多因素干预治疗,视需要也建议来访者到医院适当服药调节情绪。国家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考前培训体系,即使是博士、教授,要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也需要接受规定的培训,合格后取得人社部统一印制的certic培训证。至2015年底,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合格持证者,已达到907万人次,而持证只是进入行业的入场券,尚需不断继续教育修炼。部分心理咨询师经验丰富,也难免鱼龙混杂,大部分还在学习发展。第三方按照标准做实际能力认证才是一个合理的评判方式。心理干预一样人命关天,咨询心理师、临床心理师的认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注册心理师协会是专业心理师认证机构之一。

  干预的深度和能力有关,分三个层次:

  1、支持性心理干预。属于抚慰,陪伴,提示等浅显的心理支持性干预。家人、亲友、智者、甚至网友等非专业人士,公益项目或团体也能给予有效帮助。电视媒体秀出来的,困扰者被专家巧妙、聪明、点化开窍的多属于此类。更有甚者,有的电视台播出的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策划的表演桥段。经过电视台剪辑配音,满足大众窥私、好看、好玩和好学的心理,虽然缺少深度,但是有很好的科普意义。有些心理困扰化解需要深度和过程,并不能茅塞顿开。

  2、再教育型心理干预。需要专业心理师进行,价值观澄清重整,文化取向厘清,现实冲突焦虑策略构建等咨询性干预。大部分二级心理师经训练合格后,可从事再教育型心理干预。

  3、重建型心理干预。重建就是临床变态心理的深度干预或者治疗。成熟或资深心理师可从事此类干预,此类心理师占心理咨询师比例不超过3%,具备此种干预能力。促进思维模式合理化,引导来访者自我的“问题”探索发现,人格偏向矫正,情绪障碍治疗等。典型的临床心理障碍一般都需要数月的康复过程。中国注册心理师协会注册认证的心理师,部分可以从事系统性、结构性和深层次的心理干预。

  心理师有分级和资历深浅,但是对于求助者,没有最好,只有更合适!

  网络求助有更多选择,不必拘泥于本地。

首先,要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念头,另一个是感受。强迫症患者都是因为突然的一个念头触及了内心最害怕的事物,然后纠结于此念头,要么是排斥念头;要么是想把念头所呈现的问题想清楚,以排除所有对自己不利的可能,比如恐艾(当然,如果恐惧能够通过具体的行动来缓解,就成了强迫动作,比如洁癖,检查门锁,余光强迫等等)。可是要么就是念头如猛虎般窜进来,根本停不下来;要么就是这么想都想不明白,怎么做都不踏实。这样的矛盾让患者内心非常恐惧,焦虑,久而久之,以至于只要念头一来患者就习惯性地开始恐惧,焦虑,欲罢不能,生不如死!这里的恐惧和焦虑,就是感受。

其次,要知道森田先生的接纳疗法是正确的,是绝对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是,接纳,这两个字,水很深,一般患者无法立即领悟,而成了伪接纳,随之而来便有各种谩骂和诋毁,可真是委屈森田先生了。那么,该怎么接纳呢?一般患者听到接纳二字,以为就是一味放任,什么也不做,其实错了!以我的理解,除非是真正的高人,有一种境界叫做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然而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是不可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我们在乎的太多,患得患失,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自我疏导来达到接纳的目的!如何自我疏导?记住一句话,接纳,是有对象的!

接纳的是你的感受,并非你的念头!为什么这么说?其一,有些人是不可能接纳念头的,拿恐艾的来说,你让他接纳自己得了艾滋,可能吗?不可能!其二,也是最根本的一点,让你恐惧的不是你的念头,而是恐惧感本身,也可以这样说,是念头带来了恐惧感,所以我们恐惧,但我们在追根溯源的时候,却把恐惧的源头指向了念头。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狐假虎威的故事,其实对于强迫症来说,念头和恐惧感(亦或焦虑,难受,不适,如此种种负面情绪,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感受)的关系,何尝不是狐狸和老虎的关系感受附着于念头之上,就像老虎走在狐狸的后面,你面对的是狐狸,而真正让你恐惧的是狐狸后面的老虎!但是一般患者总是在狐狸身上下文章,穷思竭虑,试图有所收获,可是对象都搞错了,又怎么可能有收获呢?或许对于某一些症状,也就是个别的念头,你极尽思维,到最后你能说服自己。你以为你痊愈了,很开心,然而没过多久,天知道为什么又一个新的念头窜进你的脑袋,这回你死活想不通,亦或者是,之前困扰你的那个问题,你闲着无聊又去抠,不抠没事,一抠抠出漏洞出来了,这下怎么办?又陷入永无休止的强迫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说真的,你的对象搞错了!念头千奇百怪,症状千奇百怪,就像小动物一样种类繁多,你打败了狐狸,可是还有猫,还有狗……只要老虎在它们身后,不管是猫还是狗亦或是其他小动物,都足以让你惧怕!也就是说,你唯一的办法就是打败老虎!回到强迫症,纠结于念头,没一点用,有用的是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你的感受!

那么,怎么对待感受(恐惧,焦虑,难受,担忧等等,下面以恐惧感为例)呢?这时候,接纳,这两个字就管用了。做法是,把你的念头和你的恐惧感分开,专心对待你的恐惧感,这种感受很纯粹,你可以在心里细细品味,它就像一团雾一样堵在你的心口或嗓子眼上,以往的你是怎么做的?一有这种感受就怕的要死,拼命地想摆脱,而现在,你用接纳的态度对待它,甚至用爱护的态度对待它,不抗拒,不排斥!必须说明的是,并不是说你一采取接纳的态度对待你的感受,你就能立即“好了”,相反,恐惧感还是会存在,但如果你能真正做到接纳,不抗拒,不排斥,它存在又有什么关系呢?很多人就是在这一步败了,觉得我接纳,它还是在,一点用没有,就又开始排斥,结果又回到以前的那个死胡同了!那真的是可惜啊!其实离成功就只差一步坚持而已!就像你很烦一个人,现在让你接纳,难道你接纳之后,这个人就人间蒸发了么?不会,他还是会在你面前晃来晃去,你要做的就是接纳他带给你的那种烦躁感,这需要时间,如果你学会开导自己,慢慢的,这个人在或不在根本影响不了你,这就是真正的接纳了。我又想到一个比喻,假如你被苍蝇叮了一口,起了一个包,很痒,你会怎么办?抓?你越抓越痒!这就是我们一般人对待强迫症的办法,死命地纠结,越陷越深!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是接纳,接纳这种痒感,然而接纳之后,这种痒感就不存在了么?不是!它还是在,这时候就需要你持续性的接纳,所谓的持续性接纳是不管痒感,而不是接纳了一会儿,发现它还在,受不了了又去抓,那只能越抓越痒,永远好不了,强迫症患者就是这样,恐惧感一直在,他就受不了了,就又排斥,又抗拒,结果就是越排斥越怕!可是发现没有?如果我们一直接纳痒感,不在乎,不去抓,最多几分钟就不痒了。强迫症也是这样,只是这个周期远不止几分钟,就看你能不能坚持住!那强迫症的这个周期有多久呢?我可以告诉你,你要想通过接纳的方式好,你就永远别想过多久能好?为什么?因为你想好,就说明你根本没有接纳你的恐惧,在内心深处,你还是排斥它,你希望它离你而去,你不希望它还存在,然而,你懂的……你就像被蚊子叮了后,虽然不去抓包,也间歇性的接纳,然而有时还是会想,这痒感什么时候能消退啊!毫无疑问,你这么想一次,这痒感就强烈一次!痒感没有消退,你还老是这么想,你就永远别想不痒!

其实强迫症就像我们的朋友,我们要对它好,接纳而不是排斥,它来了,我们甚至可以打个招呼:老朋友,来了啊!那我们对待老朋友是怎么样的呢?老朋友来我们家做客,我们欢喜,走了,我们恭送。永远都是这样,绝对不会今天爱,明天恨的(那是伪接纳)。对待强迫症也是这个道理,而不是说,强迫症来了,就怕,走了,就高兴,说实话,你这样就不是对待老朋友了,是对待债主。那债主怎么会不天天来烦你?

关于接纳的方法就说到这里。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念头怎么办呢?我怕我在接纳恐惧感的时候,念头一直在冒,又会引起新的恐惧。其实很简单,不管念头是什么内容或有多少,专心接纳你的恐惧感!记住,你的对象只有一个,就是感受,像呵护婴儿一样去呵护它。

可能有人也会问这个问题,接纳感受,那么念头还去不去想呢?其实是这样的,如果你能接纳感受,也就是不怕了,那么念头对你来说有何意义念头自来自去,你何必纠结这就是我们得病之前的状态!大家可以仔细回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