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古红颜多薄命

孩子 0 51

"为什么自古红颜多薄命,第1张

"为什么自古红颜多薄命
导读: 其实这是古人对女性的一种误解,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造成的  因为美丽的妇人太过于浪漫和忧郁,当她们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肮脏,而不能保护自己的美丽时,便拒绝生存于是去找各种理由来结束!  为何自古红颜多薄命,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无奈的命题

 其实这是古人对女性的一种误解,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造成的

  因为美丽的妇人太过于浪漫和忧郁,当她们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肮脏,而不能保护自己的美丽时,便拒绝生存于是去找各种理由来结束!

  为何自古红颜多薄命,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无奈的命题,想起写这篇文章缘自于最近看了二本书,是由王波主编的《十大美女》和《十大妓女》她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历史上留下了青名,但是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她们中有许多人在青春刚刚吐露芬芳、绽放花蕾之时便生命陨落、红颜不在、灰飞烟灭了。不禁让人掩面叹息,为之扼腕。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个绝代佳人为何生命会如此短暂?为什么自古红颜都是如此薄命?

  绿珠女:西晋广西合浦孕育出的钟天地之灵气的奇葩,被人们传为天人,被西晋的开国功臣石苞之子石崇相中,以珍珠三斛的身价被石崇金屋藏娇,宠爱有加,视若心肝宝贝,短短的五年时光过着无人能比的奢侈富贵的生活。后来石崇为讨其欢心建了一栋别墅,取名为绿珠楼,夜夜歌舞作乐。然而后因石崇和朝庭大臣的纷争,绿珠女不愿意易身他人,最终坠楼面死,成为了权力和欲望的牺牲品。用自己十八岁的生命向不公的命运发出了最强烈的抗争!呜呼!

  苏小小:南齐钱塘的名妓,生于风尘名妓之家,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热爱大自然,在西冷与小年风流才子阮郁相遇,一见钟情,结为伴侣,不幸被阮郁始乱终弃,年芳十八偶遇风寒,她却以荣华富贵己尽享,拒绝进药,一代薄命红颜,终于含恨夭风流,用年芳二十六岁的短暂生命为我们吟唱了一曲凄美的哀歌!

  妲己:红颜祸水始自妲己,她有妩媚摄魂的外表,也有一颗阴毒无比的心,她如一杯香艳浓烈的酒,令纣王沉醉其中,她始乱宫围,陷害忠良,令五百年成汤江山灰飞烟灭,留下了千古骂名。武王进京,一代妖后被俘,还不忘用狐媚勾引武士,令武士不忍动刀下手,后被蒙上双眼的武士乱刀斩下了美丽的头颅,一代妖姬最终命丧黄泉。真是一个女人的悲哀!可悲,可叹!

  褒姒:美若天仙,晶莹剔透,冷若冰霜,难得开颜一笑。幽王以烽火戏诸候,终于搏得美人开颜一笑,而她最终没有笑到最后,骊山脚下,成了幽王永远的归宿,而褒姒却被戎主当作战利品掠去,终日陪戎主寻欢作乐,后来戎主仓皇出逃,没有来得及带上她,她自觉无颜见到周朝父老乡亲,最终年纪轻轻落得个自缢而死的下场!

  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有“沉鱼”之美称,娇弱杨柳,阿娜多姿,灿若夏花,一个本应成为普通人家之妻的一介小女子,却成为男人世界争夺天下的工具,是那纷乱的时代和刀光剑影的政治斗争,将这个美丽而柔弱的江南女子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西施作为吴越相伐、互攻时代的人物,是范蠡实施“美人计”的牺牲品,是那动乱时代群雄争霸的产物,是她在吴国实施“美人计”,用尽心机消耗吴国的人力财力,使尽媚术消磨吴王的斗志,使得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复国。我原来一直以为在四大美女中西施是最幸福的一个,能和她所爱的郎君范蠡西湖泛舟,尽享天伦之乐,没有想到的是西施最后为报吴王厚爱之恩,竟然举袂蒙面,也投江而死。泪纷纷,空遗恨,一江春水向东流,难平失却美女恨。谁之错?谁之恨?

  小貂婵:有着“闭月”之美名的小貂婵,本应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小小年纪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貂蝉为了国家利益,投入虎狼之口,周旋于董卓与吕布之间,她是“连环计”的实施者,她用尽心机只温存一刀,尽吹枕边风,便使董、吕父子二人离间,上演了一幕历史的的悲剧,起到了武力起不到的作用。本想与青灯古刹为伴,终了一生,没想到却用关羽的一柄长剑结束了自己美丽的年轻生命。面对如此年轻的生命死在自己的面前,不知当年三国时期的英雄好汉们作何感想?是该喜?该悲?还是该叹?

  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她虽然国色天香,倾国倾城,三千宠爱集于一身,两相欢愉,成就一曲长恨歌。但是最终却在范阳兵变,洛阳失守中被官兵逼迫,马嵬断魂,凋花人谢,命归天国。就是真龙天子李隆基也没法保住自己最喜欢的美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人自缢身亡。后世还把国事的衰败强加到了一个柔弱的女人身上,让她成了历史的罪人。呜呼哀哉!

  董小宛:一位名扬江南,技压群芳的才女,虽与才子冒襄珠连壁合演绎出了千古佳话而流传百世,虽被顺治帝三千宠爱集于一身,但也逃脱不了历尽劫难、二十七岁便香消气郧的悲惨命运!心中最疼是美人,对影成空今难觅。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如云佳丽中的一朵奇葩,一生阅男人无数,后从良嫁给了朝庭老臣周道登,因喜爱年轻的少年,被逐出周门后,再爱宋微舆,三适陈子龙,最终与晚明文学家、东林党领袖钱谦白头偕老,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如果不是美貌倾城,何以会有四次嫁夫的经历?最后她为了保护钱家儿孙的利益,以一根白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一生是不懈追求幸福和自由的一生,是不停地反抗封建恶势力和奋斗的一生。她既是那个时代的娇傲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陈圆圆:秦淮河畔的绝代佳人,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女人。明清之际,风云变幻,一位乱世佳人闪现在历史的舞台上,顿时成为这个男人世界的焦点和兴奋点,起到了男人都起不到的作用,让天下的男人为她而纷争,以自己的风流绝代影响着整个男人世界,使历史的砝码失去了平衡,重重地偏向了一方,引江山易色,地覆天翻,帝星殒落,霸王为僧,当世袅雄为之博命,能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落得个青灯古佛伴余生的下场!

  还有“环肥燕瘦”的赵飞燕,虽工于心计,争强斗狠,风流成性,*乱后宫,最终也只能落个上吊自尽三十七岁就香消玉殒的悲惨命运!还有近代的明星阮玲玉,作家三毛,歌手邓丽君都死于自杀,结束了她们的美丽生命。罢了罢了,只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稍稍顿足,你便会发现有无数的美人在哭泣,有多少青春的身躯在抗争,有无数的冤魂在呐喊,为什么?为什么?自古红颜真的多薄命吗?

  有道是“自古红颜多薄命”为什么自古红颜多薄命?有人说“红颜祸水”,民间说“丑妻近地家中宝”,意味着美貌的女人是惹祸精,女人和男人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古时候的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女人的命运时时由男人来掌控,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往往无力保护自己和家人,会给自己的一生带来深重的灾难,她们身处纷乱的时代和刀光剑影的环境中,男人们在争夺天下的时候,是不会忘了争夺女人的,是男人将她们推到了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把她们送上了历史的断头台。男人们在争夺天下的时候,最大的战利品往往就是女人,所以长的美的女人难免成为战争和政治斗争的特牲品,是男人让红颜们多薄命。所谓男人征服了天下便征服了女人;而女人征服了男人便征服了天下,归根结底不过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大谎言面己,因为女人既便通过征服男人得到了天下,又能怎样?天下不过是人家的天下。

  现代社会的美女们可就幸运多了不至于有选进宫中无人宠幸、凄凉一生的命运了。但是现代社会的许多美女们却有着另一种也许不被人公认的不幸和薄命。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叫着“好汉没好妻,赖汉守花枝”。有的人会说你看某某人家老公那么优秀,他的老婆长的太一般了,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太多了。而很多的美女们往往摊上的老公都是吃货一般的男人,没有什么大本事,也就没有什么太好的命运。那为什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因为有很多美女,从小就是在人们的赞扬声中长大的,在男人们的眼光中陶醉着,很知道自己美丽的资本,所以小小年纪便不知道努力学习,把心思花在打扮上了,整天关心的是哪个男人又看自己了,混迹于男人堆里,小小年龄就不得不嫁人了。而一般年龄不大,会讨女人喜欢的男人多半没有什么真本事,就长了一张会哄女人的鸟嘴,所以美女们早嫁的这些男人大多不是什么优秀的鸟。而长的较丑的女人会因为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的学习进取,奋力拼搏,取得较好的社会地位,最终能嫁个相当不错的事业有成的老公;而那些努力进取能取得一定成绩的大龄男青年,想起该娶妻了,回过头来才发现美女们早就嫁人了,于是一些长的不好的女人们反而找到了好男人。而有些美女眼睛发绿,心中不服,羡慕人家的生活,感叹自己的命运不济,嘲笑别人“好汉没好妻”,实在忍受不住了,扔下老公、抛下孩子跑去当**、充当有钱人的二奶;还有一类美女命运更差,那就是凭借着有几分姿色,肆意*乱,扰乱社会,充当坐台**,还恬不知耻地满世界宣称:现代社会是有本事的做情人,没本事的才做人家的老婆。许多人本以为凭她们的美貌,天下男人都会爱她们的,谁料想男人是这个世上最没有良心的动物,在玩够了她们以后,却不想跟她们天长地久。所以有许多美人游戏人生,游戏爱情,最后落得个性病缠身,得不到真爱的下场。(当然美人当中也有很多人是靠自己的才华和知识取胜赢得一片天的。如那些国色天香的大明星们,只是在这些成功的女人背后到底站着多少个男人,我想在这里就不必讨论了。这里说的当然不包含她们了。)

  “自古红颜多薄命”这绝对不是古人信口开河说说的胡言,而是有着一定的真理,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流传下来很多至理名言,都是经过千年历史的验证的。写到最后,我要说的是:尽管很多人都认同“自古红颜多薄命”这个说法,但是如果上帝给每一个女人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的话,我想信有90%以上的女人会选择让自己成为一个绝代佳人的,因为女人们为了能让自己变得更美,什么样的代价也愿意付出,哪怕生命。尽管美女中有人生命短暂,但却享尽人间荣华,不是芸芸众生的小女子们可以想像得出来的。

1 800字文言文关于尽孝的

李密尽孝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翻译: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一讲学就忘记疲劳,并且以谯周为老师,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相比。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说:“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司空张华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

2 求一些孝敬父母的古文的意思

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 7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8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10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11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3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14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5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出自《劝报亲恩篇》。 16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7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8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9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出自(明)《增广贤文》。 20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香九龄,能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

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

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

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3 关於孝顺的文言文或古文及解释 (有分加喔

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4 关于“慈孝”的古文和名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首孝弟,次谨信。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5 孔子的有一句名言告诉我们要及时尽孝是哪一句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出处

春秋孔子《孔子家语卷二 ·致思第八》:“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译文: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

扩展资料:

关于孝顺的名言:

1、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法国莫泊桑《爱》

2、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希腊伊索克拉底《孝》

3、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现代老舍《老舍选集》

4、不同的人对“孝顺”二字的理解,虽然会有些许不同,但对于“孝顺”行为的实施,却是大体相同的。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现代林语堂《林语堂语录》

5、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国拉法格《听风的歌》

广州市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 机构名称主要招收对象地址负责人联系电话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聋、智障、脑瘫广州市东风东路钱路头直街2号陈土新83804534广州市儿童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自闭症广州市白云区新广从路龙新中路1号樊越波87476236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自闭症、智障越秀区北京路东横街26号冯新83372729广州欢乐岛自闭症儿童训练园自闭症赤岗大塘聚德路聚德花苑东区A3、A4三楼魏玲84170961广州市民办新运幼儿园智障、自闭症广州市越秀区西华路第一津50号地下刘屏81098717广州市荔湾区弱能儿童康复训练中心特殊需要儿童荔湾区中山八路周门西街41号首层郭伟信81020172番禺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智障、脑瘫番禺区市桥平康路41号二楼吴娣好84646316花都区残联聋儿语训班聋童花都区新华镇新华路22号一楼陈美新36837041从化市残联聋儿语训班聋童从化市街口街广场路122号一楼陈永娥87967433増城市残联聋儿语训部聋童增城市荔城街富鹏G区14号楼下张小芬82754765白云区小太阳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特殊需要儿童三元里大道侨爱街新新花园爱心楼首层周丽萍86349993荔湾区残联聋儿康复中心聋童荔湾区芳村兴东路17号苏蔼芬81552534荔湾区残联聋儿康复部聋童荔湾区芳村海北东石邹雷81418414从化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脑瘫从化市街口街广场路122号二楼罗文波87961081花都区康复中心脑瘫花都区新华镇新华路22号二楼仇建国36837257越秀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殊需要儿童中山三路11号越秀工商大厦五楼任娟83850640海珠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特殊需要儿童广州大道南1690号雷静84293237海珠区海印南苑幼儿园聋健合一海珠区海印南苑小区李蓉89031207广州市盲人学校学前班视力障碍兼多重残疾天河区沙河天平架兴华直街286号罗观怀87053530广州康复实验学校儿童康复部脑瘫儿童天河区龙口西路李林38492423越秀区至灵学校智障儿童个训越秀区麓景西路狮带岗中6号梁咏83507760

1 谁帮忙写个 关于孝的文言作文, 200字左右就好 拜托了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 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 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考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 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 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 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 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 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 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忒。

』」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 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 不争。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 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 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 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 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 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 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 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

2 800字文言文关于尽孝的

李密尽孝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翻译: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一讲学就忘记疲劳,并且以谯周为老师,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相比。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说:“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司空张华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

3 自写以孝为话题的文言文

送你一篇我写的,说的是“不孝”。

《风水》 山阴兄弟张伯、张仲,早年相继与父母析居,自此不相吊庆。 前年丧妣,一应治丧事,其父一人自为之,兄弟似无闻无睹。

今父新丧,伯仲各请道士设幽醮于庭。继而分以重金聘堪舆风水先生,争相卜地厚葬。

两家所聘风水先生,各为一方高士,早有杯葛,籍此相互斗法,一言东南有瑞气,当封侯;一言西南有祥云,当拜相。纷执不下。

出殡日,村人舁棺至南口,因东西相持,两众夥大打出手。舁夫久而不堪其负,委柩于路侧,伯仲亦于路口各设灵帐以醮。

时甫交秋,三五日,尸腐生蛆虫,纷纷坠地,遐迩不堪奇臭,邻里深责之。况兄弟角力既久,颇感疲乏,有懈意。

于是,伯、仲合筵,重金啖二风水师,望再卜。二风水师囊满意得,经“合议”,共指今停棺处即“龙凤地”也。

兄弟姑妄信之,就地葬。坟既合,言有青烟氤氲而生。

后伯得一子,官至二品;仲生一女,嫁世阀,博一品诰命。“龙凤地”名声得著,村夫争相竞为墓,日既久,大路口成乱葬岗也。

某官,祖辈为农,家境贫寒,常不能全齐衣裤。其父为人精明,适逢联产承包,以养母猪售仔博小有,供某读至硕士,得以外地为官。

然某不思父恩,屡过家门不入。某娶妻生子,其母往探视。

某嫌母生相难堪,但逢有客,辄禁母行于内室。母与子妇偶言及某幼时趣事,竟遭某毒打且驱之。

母归家白于翁,翁性躁,一病不起,呜呼!某得噩耗,竟千里奔丧,同行数车,皆风水师也。至家,某并无戚容,随风水师踏遍青山。

后卜得一地,为一茶林。茶林主人乃一富商,虽某出金极昂,彼未尝动容。

相持既久,某曰:“便如何,尊主当开价。”茶商以言激之曰:“非某数免言。”

意在令某知难而退也。某亦激之曰:“敢签约乎?”曰:“然。”

约既成,某即返城筹措,未久,谐矣。 翁既葬,某未及别母,偕众风水师绝尘而去。

未久,媪得子妇电告:“速来。襁褓儿病危,妇已无能持之矣!盖因葬父所耗过巨,无可如何,官人监守自盗,月前‘不官’矣!” 蕲州周子衡,家殷实无忧。

美中不足者,惟逾四十而无子。居之左近有兰若,屡进香布施,冀求一赐,然屡无应验,心有不忿。

一日,得抽上签,喜,询诸老和尚。和尚释之曰:“好签!尔福禄财气占尽矣!”周曰:“何以无子嗣?”和尚曰:“有无嗣续,当知汝前缘债孽。

前世人欠汝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还之;前世汝欠人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讨之。为人子者,或还债,或讨债,因果轮回,生生不息。

故汝前世不欠人,人亦不之欠,无因便无果,何来子嗣?” 乱曰:“佛家论因果报应,堪舆求坟山贯气。观今世之人:得官得财者,不思官之所本,不忆财之所来,概曰祖坟冒烟也。

然愤愤不平者,每言善恶有报,待时辰一到,一定要报。究其所以,两者皆妄也!为贪官者,迷风水之说,衷心祈祷好运长久;为庶民者,信报应之言,切齿静待贪官遭变。

然,因果报应,尚有劝善之意;坟山贯气,实属无稽之谈。施仁得仁,施义得义,立身之本也。

于不仁不义之徒,挞之笞之,方可树人间正气。”。

4 以百善孝为先的作文并结合古文

前几天我在弟子规的演讲比赛中有一段是写孝道的,以议论为主,希望可以在对你有所帮助。

作文主要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里边。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建议在这些实例上加些感想以及连贯的开头结尾。

相信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

有句古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要在美德中占据首位。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那么又有谁愿意真心与之交往呢?在我们所学的《弟子规》中“首孝悌”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必须要以孝敬父母为根本己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恭敬地聆听父母的训导等等。

在古代,汉文帝刘恒就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其母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人们誉为“文景之治”。

由此可见,行孝道不仅是为人子的义务与责任,更是我们炎黄子孙作为报答父母之恩所世代相传的美好品质。

但是同学们,生活中的我们,又是否做到了以孝为先呢?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在忙碌了一天后,为婆婆打好水洗脚。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正为奶奶洗脚,自己也打好了洗脚水,晃晃摇摇地端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我也给你洗脚”。这场景确实很令人感动,同时也令人深省。回首过去,我们到底为父母都做过些什么?有的同学常常觉得父母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不以此为然。

或是平日里往往不屑于与父母沟通,只在母亲节、父亲节这样的日子里送一束鲜花便草草了事,并不曾注重生活中的细小。忽略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表现出我们是否真正有孝心的事。《弟子规》却早已以“入则孝”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应从小事,而非一时之念想。

文帝亲尝汤药、丁兰刻木事亲、王祥卧冰求鲤。对比我们的先祖,又有几个人能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汗颜呢?当今的我们,虽不必像郭巨为母埋儿,董永卖身葬父那样事亲,但至少也应不违父母意愿,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并且,我们更应该以自身的努力来回报父母,让他们分享我们的喜悦,为我们的成功感到自豪!

---------------------------------------------------------------------

5 《陈某孝顺》文言文解释

原文: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铛②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每煮食,辄⑤伫录⑥焦饭,归以遗⑦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⑨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⑩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⑾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注释①好::喜欢、爱好②铛:铁锅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④恒:经常、常常⑤辄:就⑥伫录:贮藏⑦遗:赠送⑧值:时值⑨未展:来不及⑩于:在⑾走:跑⑿皆:都译文: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6 自写以孝为话题的文言文

送你一篇我写的,说的是“不孝”。

《风水》

山阴兄弟张伯、张仲,早年相继与父母析居,自此不相吊庆。

前年丧妣,一应治丧事,其父一人自为之,兄弟似无闻无睹。今父新丧,伯仲各请道士设幽醮于庭。继而分以重金聘堪舆风水先生,争相卜地厚葬。两家所聘风水先生,各为一方高士,早有杯葛,籍此相互斗法,一言东南有瑞气,当封侯;一言西南有祥云,当拜相。纷执不下。

出殡日,村人舁棺至南口,因东西相持,两众夥大打出手。舁夫久而不堪其负,委柩于路侧,伯仲亦于路口各设灵帐以醮。时甫交秋,三五日,尸腐生蛆虫,纷纷坠地,遐迩不堪奇臭,邻里深责之。况兄弟角力既久,颇感疲乏,有懈意。于是,伯、仲合筵,重金啖二风水师,望再卜。二风水师囊满意得,经“合议”,共指今停棺处即“龙凤地”也。兄弟姑妄信之,就地葬。坟既合,言有青烟氤氲而生。后伯得一子,官至二品;仲生一女,嫁世阀,博一品诰命。“龙凤地”名声得著,村夫争相竞为墓,日既久,大路口成乱葬岗也。

某官,祖辈为农,家境贫寒,常不能全齐衣裤。其父为人精明,适逢联产承包,以养母猪售仔博小有,供某读至硕士,得以外地为官。然某不思父恩,屡过家门不入。某娶妻生子,其母往探视。某嫌母生相难堪,但逢有客,辄禁母行于内室。母与子妇偶言及某幼时趣事,竟遭某毒打且驱之。母归家白于翁,翁性躁,一病不起,呜呼!某得噩耗,竟千里奔丧,同行数车,皆风水师也。至家,某并无戚容,随风水师踏遍青山。后卜得一地,为一茶林。茶林主人乃一富商,虽某出金极昂,彼未尝动容。相持既久,某曰:“便如何,尊主当开价。”茶商以言激之曰:“非某数免言。”意在令某知难而退也。某亦激之曰:“敢签约乎?”曰:“然。”约既成,某即返城筹措,未久,谐矣。

翁既葬,某未及别母,偕众风水师绝尘而去。未久,媪得子妇电告:“速来。襁褓儿病危,妇已无能持之矣!盖因葬父所耗过巨,无可如何,官人监守自盗,月前‘不官’矣!”

蕲州周子衡,家殷实无忧。美中不足者,惟逾四十而无子。居之左近有兰若,屡进香布施,冀求一赐,然屡无应验,心有不忿。一日,得抽上签,喜,询诸老和尚。和尚释之曰:“好签!尔福禄财气占尽矣!”周曰:“何以无子嗣?”和尚曰:“有无嗣续,当知汝前缘债孽。前世人欠汝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还之;前世汝欠人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讨之。为人子者,或还债,或讨债,因果轮回,生生不息。故汝前世不欠人,人亦不之欠,无因便无果,何来子嗣?”

乱曰:“佛家论因果报应,堪舆求坟山贯气。观今世之人:得官得财者,不思官之所本,不忆财之所来,概曰祖坟冒烟也。然愤愤不平者,每言善恶有报,待时辰一到,一定要报。究其所以,两者皆妄也!为贪官者,迷风水之说,衷心祈祷好运长久;为庶民者,信报应之言,切齿静待贪官遭变。然,因果报应,尚有劝善之意;坟山贯气,实属无稽之谈。施仁得仁,施义得义,立身之本也。于不仁不义之徒,挞之笞之,方可树人间正气。”

7 孝的文言文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亚 关于孝到的文言文篇一:关于孝到的文言文《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一孝感动天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

8 求关于“孝”的古文,最好是叙事的古文故事

01 孝感动天 舜,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screenwidth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1jpg />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screenwidth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2jpg /> 03 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screenwidth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3jpg /> 04 百里负米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screenwidth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4jpg /> 05 芦衣顺母 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screenwidth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5jpg /> 06 鹿乳奉亲 郯子, 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screenwidth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6jpg />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screenwidth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

关于立志的事例:

1、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代着名的画家和作家。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在绘画中展示了超人的天赋。 在伟大的画家沉周门的崇拜下,老师唐伯虎更加努力学习自然,迅速掌握了绘画技巧,深受沉周的好评。

出乎意料的是,由于沉周的称赞,一直谦虚的唐伯虎逐渐发展得自满。 沉舟看着他的眼睛,想起来了。 当他吃饭时,沉周让唐伯虎打开窗户。 唐伯虎发现他的窗户实际上是沉周老师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尴尬,从那以后他就学画画了。

2、陆羽弃佛从文

唐代着名学者陆羽从小就是孤儿,由禅师长大。 虽然陆羽在寺庙里,但他不想一直背诵佛陀,而是喜欢读诗。 陆羽坚持要上学,遭到禅师的反对。 为了给陆羽一个问题并更好地教育他,禅师要求他学习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妇人,不仅学到了复杂的制茶技巧,还学到了很多阅读和生活。 当陆羽终于把一个热气腾腾的苦丁茶带到禅师那里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要求下山的要求。 后来,陆羽写了一篇广为流传的“茶经”,以弘扬祖国的茶文化。

3、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关于决心的事例:

1、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

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2、范仲淹窖金苦读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

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

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

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3、囊萤映雪

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间读书。

车胤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其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几十个萤火虫,用它们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夜以继日(见《晋书·车胤传》)。

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1 谁帮忙写个 关于孝的文言作文, 200字左右就好 拜托了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 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 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考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 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 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 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 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 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 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忒。

』」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 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 不争。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 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 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 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 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 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 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 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

2 800字文言文关于尽孝的

李密尽孝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翻译: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一讲学就忘记疲劳,并且以谯周为老师,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相比。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说:“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司空张华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

3 关于孝顺的文言文

原文: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铛②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每煮食,辄⑤伫录⑥焦饭,归以遗⑦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⑨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⑩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⑾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好::喜欢、爱好。②铛:铁锅。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④恒:经常、常常。⑤辄:就。⑥伫录:贮藏。⑦遗:赠送。⑧值:时值。⑨未展:来不及。⑩于:在。⑾走:跑。⑿皆:都。

译文: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4 以百善孝为先的作文并结合古文

前几天我在弟子规的演讲比赛中有一段是写孝道的,以议论为主,希望可以在对你有所帮助。

作文主要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里边。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建议在这些实例上加些感想以及连贯的开头结尾。

相信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

有句古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要在美德中占据首位。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那么又有谁愿意真心与之交往呢?在我们所学的《弟子规》中“首孝悌”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必须要以孝敬父母为根本己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恭敬地聆听父母的训导等等。

在古代,汉文帝刘恒就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其母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人们誉为“文景之治”。

由此可见,行孝道不仅是为人子的义务与责任,更是我们炎黄子孙作为报答父母之恩所世代相传的美好品质。

但是同学们,生活中的我们,又是否做到了以孝为先呢?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在忙碌了一天后,为婆婆打好水洗脚。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正为奶奶洗脚,自己也打好了洗脚水,晃晃摇摇地端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我也给你洗脚”。这场景确实很令人感动,同时也令人深省。回首过去,我们到底为父母都做过些什么?有的同学常常觉得父母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不以此为然。

或是平日里往往不屑于与父母沟通,只在母亲节、父亲节这样的日子里送一束鲜花便草草了事,并不曾注重生活中的细小。忽略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表现出我们是否真正有孝心的事。《弟子规》却早已以“入则孝”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应从小事,而非一时之念想。

文帝亲尝汤药、丁兰刻木事亲、王祥卧冰求鲤。对比我们的先祖,又有几个人能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汗颜呢?当今的我们,虽不必像郭巨为母埋儿,董永卖身葬父那样事亲,但至少也应不违父母意愿,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并且,我们更应该以自身的努力来回报父母,让他们分享我们的喜悦,为我们的成功感到自豪!

---------------------------------------------------------------------

5 求关于感恩父母的文言文作文,400字

感恩父母

感恩父母,感恩他们用十月怀胎,给予了我生命;感恩父母,感恩他们用辛勤汗水,哺育了我成长;感恩父母,感恩他们用深切教诲,教会了我做人。父母给予了我们的太多太多,我们这些作子女的却不知从何做起。也许,没事时为父母分担些家务,父母下班后为他们倒上一杯水,父母不舒服时为他们充一杯牛奶,父母劳累时为他们捶捶背,父母苦恼时为他们分忧解难,父母高兴时与他们分享快乐。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但在父母眼中却是十分自豪的。父母给我们的爱如此之多,而我们却只给父母做了一点,父母都已感到知足,所以,我们要用一生来感恩父母。

我刚出生时,只有在妈妈的怀中才能睡着。每天晚上,妈妈抱着我一动也不敢动地坐着,生怕将我吵醒。经过无数个黑夜,妈妈就在这一动也不动的姿势中扭伤了腰,落下了病根。如今,她只要弯腰时间一长,腰便疼痛万分。有一次,妈妈腰疼的话都说不出来,我心里特别难受,仿佛疼的不是妈妈,而是我。当我心痛得流下眼泪时,我想到了膏药。对!用膏药贴。我拿出自己平时舍不得用的零花钱,奔向了药店。妈妈贴上我买的膏药对我说:“真舒服呀!谢谢你,宝贝!” 我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我明白,膏药的效果不可能那么快,那么好。妈妈是为了让我放心才这样说的这个“舒服”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母爱。

小时,我们家是温馨的,那时,我们的楼道没有灯,而全家人又有个习惯,晚上吃完饭后去散步。幼小的我到家门口已经累的气喘乎乎了,便大声一叫:“不走了!累死我也。”爸爸皱了皱眉头,突然把身子一蹲,我边轻易的爬了上去“耶!走咯!”以后每天我都会爬到爸爸那宽大的肩膀上去,爸爸也不抱怨什么,背起我爬上6楼。

我的爸爸妈妈不仅关心我还很勤劳,他们为了让我多读书,不管这么辛苦都不怕,我爸爸经常写文件,常加班、常开会,而且,有时在我们睡觉的时候还在写文件,让他不能好好睡觉。我妈妈更辛苦了,每天早晨六点多钟起床,又要卖菜、做早餐给我吃、然后煮好我午餐饭,她还要上班又不能迟到,晚上下班一回家就做饭给我们吃。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父母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茶余饭后,总是喜欢与父母聊天,有时谈我在学校的烦恼,有时谈我的成长经历,有时谈父母的创业的艰辛。我渐渐地明白做父母的良苦用心,知道父母工作的不容易。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中有一句词是:“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是啊,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老师给了我们无穷的知识;朋友给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力量;我们身边的一切给了我们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难道我们不该感谢这些吗?我们需要的不正是那颗感恩的心、我们所缺少的不正是那一腔感激之情吗

6 自写以孝为话题的文言文

送你一篇我写的,说的是“不孝”。

《风水》

山阴兄弟张伯、张仲,早年相继与父母析居,自此不相吊庆。

前年丧妣,一应治丧事,其父一人自为之,兄弟似无闻无睹。今父新丧,伯仲各请道士设幽醮于庭。继而分以重金聘堪舆风水先生,争相卜地厚葬。两家所聘风水先生,各为一方高士,早有杯葛,籍此相互斗法,一言东南有瑞气,当封侯;一言西南有祥云,当拜相。纷执不下。

出殡日,村人舁棺至南口,因东西相持,两众夥大打出手。舁夫久而不堪其负,委柩于路侧,伯仲亦于路口各设灵帐以醮。时甫交秋,三五日,尸腐生蛆虫,纷纷坠地,遐迩不堪奇臭,邻里深责之。况兄弟角力既久,颇感疲乏,有懈意。于是,伯、仲合筵,重金啖二风水师,望再卜。二风水师囊满意得,经“合议”,共指今停棺处即“龙凤地”也。兄弟姑妄信之,就地葬。坟既合,言有青烟氤氲而生。后伯得一子,官至二品;仲生一女,嫁世阀,博一品诰命。“龙凤地”名声得著,村夫争相竞为墓,日既久,大路口成乱葬岗也。

某官,祖辈为农,家境贫寒,常不能全齐衣裤。其父为人精明,适逢联产承包,以养母猪售仔博小有,供某读至硕士,得以外地为官。然某不思父恩,屡过家门不入。某娶妻生子,其母往探视。某嫌母生相难堪,但逢有客,辄禁母行于内室。母与子妇偶言及某幼时趣事,竟遭某毒打且驱之。母归家白于翁,翁性躁,一病不起,呜呼!某得噩耗,竟千里奔丧,同行数车,皆风水师也。至家,某并无戚容,随风水师踏遍青山。后卜得一地,为一茶林。茶林主人乃一富商,虽某出金极昂,彼未尝动容。相持既久,某曰:“便如何,尊主当开价。”茶商以言激之曰:“非某数免言。”意在令某知难而退也。某亦激之曰:“敢签约乎?”曰:“然。”约既成,某即返城筹措,未久,谐矣。

翁既葬,某未及别母,偕众风水师绝尘而去。未久,媪得子妇电告:“速来。襁褓儿病危,妇已无能持之矣!盖因葬父所耗过巨,无可如何,官人监守自盗,月前‘不官’矣!”

蕲州周子衡,家殷实无忧。美中不足者,惟逾四十而无子。居之左近有兰若,屡进香布施,冀求一赐,然屡无应验,心有不忿。一日,得抽上签,喜,询诸老和尚。和尚释之曰:“好签!尔福禄财气占尽矣!”周曰:“何以无子嗣?”和尚曰:“有无嗣续,当知汝前缘债孽。前世人欠汝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还之;前世汝欠人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讨之。为人子者,或还债,或讨债,因果轮回,生生不息。故汝前世不欠人,人亦不之欠,无因便无果,何来子嗣?”

乱曰:“佛家论因果报应,堪舆求坟山贯气。观今世之人:得官得财者,不思官之所本,不忆财之所来,概曰祖坟冒烟也。然愤愤不平者,每言善恶有报,待时辰一到,一定要报。究其所以,两者皆妄也!为贪官者,迷风水之说,衷心祈祷好运长久;为庶民者,信报应之言,切齿静待贪官遭变。然,因果报应,尚有劝善之意;坟山贯气,实属无稽之谈。施仁得仁,施义得义,立身之本也。于不仁不义之徒,挞之笞之,方可树人间正气。”

7 自写以孝为话题的文言文

送你一篇我写的,说的是“不孝”。

《风水》 山阴兄弟张伯、张仲,早年相继与父母析居,自此不相吊庆。 前年丧妣,一应治丧事,其父一人自为之,兄弟似无闻无睹。

今父新丧,伯仲各请道士设幽醮于庭。继而分以重金聘堪舆风水先生,争相卜地厚葬。

两家所聘风水先生,各为一方高士,早有杯葛,籍此相互斗法,一言东南有瑞气,当封侯;一言西南有祥云,当拜相。纷执不下。

出殡日,村人舁棺至南口,因东西相持,两众夥大打出手。舁夫久而不堪其负,委柩于路侧,伯仲亦于路口各设灵帐以醮。

时甫交秋,三五日,尸腐生蛆虫,纷纷坠地,遐迩不堪奇臭,邻里深责之。况兄弟角力既久,颇感疲乏,有懈意。

于是,伯、仲合筵,重金啖二风水师,望再卜。二风水师囊满意得,经“合议”,共指今停棺处即“龙凤地”也。

兄弟姑妄信之,就地葬。坟既合,言有青烟氤氲而生。

后伯得一子,官至二品;仲生一女,嫁世阀,博一品诰命。“龙凤地”名声得著,村夫争相竞为墓,日既久,大路口成乱葬岗也。

某官,祖辈为农,家境贫寒,常不能全齐衣裤。其父为人精明,适逢联产承包,以养母猪售仔博小有,供某读至硕士,得以外地为官。

然某不思父恩,屡过家门不入。某娶妻生子,其母往探视。

某嫌母生相难堪,但逢有客,辄禁母行于内室。母与子妇偶言及某幼时趣事,竟遭某毒打且驱之。

母归家白于翁,翁性躁,一病不起,呜呼!某得噩耗,竟千里奔丧,同行数车,皆风水师也。至家,某并无戚容,随风水师踏遍青山。

后卜得一地,为一茶林。茶林主人乃一富商,虽某出金极昂,彼未尝动容。

相持既久,某曰:“便如何,尊主当开价。”茶商以言激之曰:“非某数免言。”

意在令某知难而退也。某亦激之曰:“敢签约乎?”曰:“然。”

约既成,某即返城筹措,未久,谐矣。 翁既葬,某未及别母,偕众风水师绝尘而去。

未久,媪得子妇电告:“速来。襁褓儿病危,妇已无能持之矣!盖因葬父所耗过巨,无可如何,官人监守自盗,月前‘不官’矣!” 蕲州周子衡,家殷实无忧。

美中不足者,惟逾四十而无子。居之左近有兰若,屡进香布施,冀求一赐,然屡无应验,心有不忿。

一日,得抽上签,喜,询诸老和尚。和尚释之曰:“好签!尔福禄财气占尽矣!”周曰:“何以无子嗣?”和尚曰:“有无嗣续,当知汝前缘债孽。

前世人欠汝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还之;前世汝欠人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讨之。为人子者,或还债,或讨债,因果轮回,生生不息。

故汝前世不欠人,人亦不之欠,无因便无果,何来子嗣?” 乱曰:“佛家论因果报应,堪舆求坟山贯气。观今世之人:得官得财者,不思官之所本,不忆财之所来,概曰祖坟冒烟也。

然愤愤不平者,每言善恶有报,待时辰一到,一定要报。究其所以,两者皆妄也!为贪官者,迷风水之说,衷心祈祷好运长久;为庶民者,信报应之言,切齿静待贪官遭变。

然,因果报应,尚有劝善之意;坟山贯气,实属无稽之谈。施仁得仁,施义得义,立身之本也。

于不仁不义之徒,挞之笞之,方可树人间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