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黑人小孩唱的歌曲,有MV 。歌曲的大概好像是描述非洲人生活的艰苦。跪求好心人帮忙~!

孩子 0 66

有一个黑人小孩唱的歌曲,有MV 。歌曲的大概好像是描述非洲人生活的艰苦。跪求好心人帮忙~!,第1张

有一个黑人小孩唱的歌曲,有MV 。歌曲的大概好像是描述非洲人生活的艰苦。跪求好心人帮忙~!
导读:这个描述可能指的是歌曲《非洲的梦想》,这是1985年由英国歌手维多利亚·斯托姆(Victoria Stromme)和她的朋友艾米·怀恩豪斯(Amy Winehouse)在南非拍摄的音乐视频。这首歌曲描绘了非洲的贫困和饥饿,以及人们对更好生活

这个描述可能指的是歌曲《非洲的梦想》,这是1985年由英国歌手维多利亚·斯托姆(Victoria Stromme)和她的朋友艾米·怀恩豪斯(Amy Winehouse)在南非拍摄的音乐视频。这首歌曲描绘了非洲的贫困和饥饿,以及人们对更好生活的渴望。

然而,由于你提供的细节较少,也可能指的是其他歌曲。如果你能提供更多信息,如歌曲的年代、歌手的国籍、歌曲的旋律等,我将更有可能帮你找到确切的答案。

非洲在三年前出现了一个早产的圣婴,他被人成为世界上最黑的婴儿,其肤色看起来跟黑炭一样,让人不忍直视,只有一双眼睛,跟普通人有些相似。这个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甚至把他的父母都吓了一跳。

非洲地区虽然是黑人的聚集地,但是都没有办法跟这个婴儿相提并论。除了肤色之外,这个婴儿的体型也非常瘦小,比普通的婴儿小了好几圈,给人的感觉非常脆弱。医护人员接生的时候,不断地摇头,他们认为这个婴儿没有办法在非洲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生活下来,最多只能活几个月的时间。医护人员根据工作经验得出的结论,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不过也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个漆黑如碳的婴儿,能够来到这个世界非常不容易,他已经表现出了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应该能够健康地成长起来。有些比较虔诚的宗教人员,直接把这个婴儿当成了圣婴,他们认为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未来肯定能有一番成就。

婴儿的父母没有因为医护人员的判断,放弃自己的孩子,他们把孩子带回家里精心照顾,现如今这个婴儿已经三岁了。他现在怎么样了?这个孩子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过得相当不错。国外有媒体曝光了圣婴最近的照片,他的肤色还跟以前一样漆黑,只不过体型大了很多,已经可以跟普通的小孩儿玩耍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圣婴基本上已经躲过了夭折的危机,不过他的父母却没有完全放弃警惕。他们担心孩子出现意外,经常会带他去医院诊治,一发现问题就赶紧解决。从检测结果来看,现如今他的身体素质,跟普通的孩子越来越接近,不会再出现致命危机。

有专家表示,圣婴的肤色问题,应该跟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关系。想要弄清楚具体原因,还得进一步研究。

决定你是什么的,不是你拥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杨澜

有能力的人自然会追求的更高,名牌大学毕业的女孩子,在传统认知里,肯定要找一个好人家嫁了,要门当户对。24年前,中国还处于非常保守的状态,跨国婚姻还不多,而且当时多选择美国和欧洲国家,条件好自然受人喜欢。但是作为清华大学的研究生,王丽红却选择了远嫁乌干达,而且成为两个国家文化交流的使者。

       

       

清华是我们的最高水平的代表,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里面全都是中国的天之骄子。王丽红也是高分考进清华的外语系,从小她就学习成绩很好,而且非常懂事,作为独生女,父母自然非常宠爱,可是王丽红却没有娇生惯养的气息,反而很体贴,进入大学以后更是成为父母的骄傲。在大学里,王丽红成为校园活动的主角,经常参加英语沙龙还有中外交流活动,大家都认识这个活泼又漂亮的女孩子。本科读完,王丽红选择留校读研,继续深造。

       

       

在读研期间,王丽红认识了乌干达的留学生苏玛。苏玛自带黑人的幽默,中文说得非常流利,非常热情风趣,相互了解之后被彼此吸引。乌干达的发展比中国落后很多,还非常贫穷,文化发展非常缓慢,能到中国留学,苏玛就已经很厉害了。王丽红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毕业以后她要嫁给苏玛,还要跟他一起回非洲回乌干达。这自然得到很多人的反对,可是王丽红坚持自己的想法,登上了飞机。

       

       

到了乌干达她才发现,情况比她想象的还要糟糕,这里男尊女卑,女人地位非常低,男人是一夫多妻制,像苏玛的父亲有十几个妻子,苏玛有几十个兄弟姐妹。在外人面前,女人都不能抬头,还要用跪坐的姿态。不过苏玛是接受过先进教育的人,一直只有王丽红这一个妻子。在这里,孩子们根本没有学可以读,整天在街上乱跑,王丽红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她就动了心思,开始了她的教育事业。

       

       

刚开始的时候,她用废弃的房子,搬来桌子,把孩子们叫到教室里,去给他们教英语,教一些数学课程,随着人越来越多,她就开始教大人,然后再聘请为老师,学校的规模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她的恩惠。更重要的是王丽红开始在乌干达教中文,传播中国文化,有很多人中文说的非常好。后来中国到乌干达援建,在工厂里有很多王丽红的学生,他们可以直接上岗,交流非常流利,王丽红成为两国的使者,文化的传播者。

       

       

有能力有前途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但是有能力还要有选择,有些人有能力但是却自己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能力没有用到对的地方,就会变成一种危害,反而不如让他们没有能力。有些人有能力,放弃优渥的条件,愿意去吃苦,在最困难的环境里,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总有些地方有些事需要有人去开辟去承担的,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大公无私,愿意为了别人让自己吃苦,他们是我们的英雄,世界因他们而美好。

在这个社会上,善良一直都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在过去,善良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但是在随着现如今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好像变得冷漠了起来。善良就好像是一个希望的火种,渐渐的就被人们存放在了心里的最深处。时代的发展也让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比以往也多了很多,因此在很多国家都能看到一些外国人。我们国家和非洲地区的国家关系一直都非常不错,尤其是我们国家的人总是帮助非洲地区一些贫困落后的国家,因此在我们中国的黑人也是不少的。而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个故事主人公他是一个在中国长大的黑人弃婴,上海老太婆在垃圾桶旁发现一名黑人弃婴,带回家收养20年,结果如何了呢?

一、捡到弃婴

这个上海的老婆婆叫朱阿婆。朱婆婆一家在上海地区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朱婆婆也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2000年,那一天朱婆婆像往常一样在去往菜市场为家人准备一天饭菜所需要的食材。和往常一样,他走在马路上,就在这时,他听到草丛中有一阵响动的声音,这让他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仔细听过之后,他就跑到草丛那边扒开草丛一看,竟然是一个小小的婴儿。而且小婴儿的身上有很多的痱子,看起来特别可怜。于是,朱婆婆出于善心就将这个婴儿带回家去了。

二、收养弃婴

在带回家之后,朱婆婆非常有耐心的照顾这个婴儿,将他身上那些难受的痱子也都去除掉了。后来朱婆婆就发现,这个婴儿其实是被人丢弃的,于是在这个时候他就有了一个念头,那就是收养这个婴儿,只不过在当时朱婆婆的家里人是非常反对的。而朱婆婆非常坚持,于是这个弃婴就留在了朱婆婆的家里生活,朱婆婆还给她取名叫朱军龙。就这样,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朱婆婆发现他的皮肤颜色和我们中国人大不相同,在去医院看过之后才发现这个小孩儿竟然是一个黑人。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就需要去学校读书了,但是朱军龙没有户口,最后也是在朱婆婆四处走访之下,才帮助朱军龙顺利的进入学校读书。

三、现如今

朱婆婆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所以朱军龙在他的影响下,也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善良且懂得感恩的人。在这20年间里,朱军龙一直都是一个非常乖巧听话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非常不错。后来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知道朱婆婆收养朱军龙这个黑人弃婴之后,也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在现如今朱军龙住在政府提供的一套50平米的房子里,而且在2018年的时候,他还从上海剑桥大学毕业了。毕业后的他也有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他也表示自己将来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去帮助他人。

结语:朱婆婆的一次善心挽救了一个生命,同时也给社会提供了一个善良的人。朱军龙也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这样皆大欢喜的结局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看到的。

割礼是广泛流行于非洲地区的一种古老习俗,有的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非常盛行割礼的做法,有的民族在割礼的同时还要敲掉受礼者的一两颗门牙。举行隆重的成年仪式。按照当地的传统观念,只有经过割礼的青年,才能具备娶嫁资格,才能步入成年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对于青年来说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今天,在非洲的西部、东部和北部,每年至少有几百万人进行割礼,但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在具体做法上也有所不同。 割礼指男性割包皮,女性割阴蒂或小阴唇的仪式。入社礼内容之一。割礼之俗最早起源于迦勒底人。古埃及已存在。 编辑本段 起源 割礼这种习俗据说起源于犹太教,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犹太人中间,割礼实际上是履行与上帝之立约、确定犹太人身份、进入婚姻许可范围的一种标志。现在,割礼早已不局限于犹太人,也不限于男子,而是盛行于世界很多民族的少男少女之中。在非洲,50多个国家中有30多个在不同范围内实行割礼。其中,肯尼亚、乌乾达、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等国 家,大约有80%的男女实行过这种手术。 割礼就是割去男孩阴茎上过长的包皮,是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通行的重大人生礼仪。割礼相当于天主教、基督教的洗礼,行过割礼之后 ,这个小男孩就成为一个穆斯林了。现在有些人在医院里以做阴茎包皮环切手术来进行割礼,在医院里做手术当然既安全又不痛苦,但是割礼是一个重要仪式,因此多数人还是以传统方式在家里进行。男孩在五岁或七岁接受割礼,岁数不能是双数。时间都在春秋季,这时候伤口容易愈合。孩子的家人要为割礼举行隆重的仪式,邻里亲朋都要前来祝贺。割礼由有经验的宗教人士主持,进行庄严的祈祷,履行一整套严格的程序。亲友们还会为割礼送上一些贵重的礼物。 在非洲不少国家,判定少男少女是否成年,不是根据其年龄,而是看其是否举行过成年礼。所谓成年礼,就是割礼。长到一定年龄,男子必须割除阴茎的包皮,而女子则必须部分或全部割除阴核和小阴唇,甚至将阴道口部分缝合。 割礼之俗分布很广。行割礼的时间依文化而异,一般在成年前或出生后几日至结婚前,由专人负责举行。其意义众说纷纭:或为牺牲,或为痛楚考验,或为结婚准备,或为净化生殖器,或为象征性生活危险,或为卫生措施,或为象征性阉割。亦有认为是表明生殖器神圣,警告不得滥交等等。黑非洲盛行女性割礼,有些人类学家认为此举在于剥夺妇女的性享受 ,使其保持永久的贞节。 非洲的医疗水平普遍低下,割礼的器械通常是没有经过消毒的普通刀剪甚至玻璃碎片,手术过程之中不施用任何麻醉药品,手术后也不用 药止血,无论是男性的还是女性的割礼,事后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有的人受礼后时常出现血流不止或者感染化脓的现象,有的女性可能因伤口长期不愈合造成终身痛苦,甚至变成残废。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割礼既不科学,又不卫生,是一种残忍落后的风俗。 非洲的割礼起源于何时,为什么要进行割礼,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不过,据考古学家发现,埃及木乃伊中就有受过割礼的妇女,可以说明割礼在非洲至少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至于为什么要进行割礼,在非洲有着许多种解释。一说割礼后可以帮助女孩子度过危险的性成熟期和青春期,减少失身的可能性,从而保持住贞洁。一说割礼后的少女会变得格外温顺,为婚后的夫妻性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在非洲的一些地方,人们坚持认为,女子只有经过割礼后才是真正的女性,割礼被人们视为女子贞操的凭证和步入社会的标志。未经过割礼的女子是不干净的,她们没有权利结婚和生育子女,认为她们生下来的孩子会给左邻右舍乃至整个部落带来不幸。一些拒绝割礼的女孩子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周围人们的歧视,被骂为“野鸡”,她们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夫君是非常困难的。正是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支配之下,割礼的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对于非洲妇女来说,割礼仅仅是她们人生中所遭受的第一次痛苦,在以后漫长的生活道路上还要历经多次苦难。结婚之后,因割礼造成的阴道闭合会给女性的性生活带来难于忍受的痛苦,很多人不得不重新将阴道割开。生孩子时,许多妇女因阴道口狭窄,必须进行切割手术,手术中时常发生婴儿头部被损伤引起死亡的现象。在非洲的个别地方,丈夫如果较长一段时间离家外出,他有权要求妻子作一次称之为保护贞操的手术,即将阴道重新缝合起来,只留一个小孔,从此无穷的痛苦又降临到这位女性身上。 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男孩子的割礼时间一般是七八岁左右,女孩子大多在10一15岁之间进行。受礼前,父母要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割礼意义的教育,鼓励他们要有不怕痛苦的勇气。亲友们纷纷向他们表示祝贺,并馈赠礼物。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受礼的男女青年集中到村中的一个草坪上,由一位长者主持,举行庆典活动。男女青年们身着传统的节日盛装,敲起鼓,唱起歌,跳起舞,个个兴高采烈,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随着割礼日子的临近,庆典的气氛更加浓烈,连续数日,大摆簇席,尽情歌舞,彻夜不息。 割礼是部族的一件大事,受礼地点由村中长老们商议选定。并派专人事先打扫得干干净净。正式受礼的那天清晨,受礼青年的亲属杀牛宰羊,祭把祖先。所有受礼的青年被集中到一处地方,洗澡净身,一切准备就绪,便集体向受礼地点走去。村中男女老幼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受礼地点,人们身穿崭新的民族服装,说说笑笑,犹如欢庆节日一样。受礼的青年被安排坐在场地中央,男女分开而坐,男孩子由男性亲属陪同,女孩子由女性亲属陪同。男孩子站着进行手术,受礼时不得有任何恐惧和不安,更不能喊叫,否则会被人瞧不起。施行手术者是村中有经验、有威望的长者。手术者在助手协助下,动作麻利地用刀片切割去受礼者的包皮,随手扔在地上。受礼者不停地在地上跳动,同时用手不断搓揉伤口,防止流出来的鲜血凝瘀在尿道口上。随后,施行手术的长老为受礼人包扎好伤口处。女孩子受礼前双手被反绑在身后,躺在地上的一块草席上,双眼被蒙住,下身的衣服被脱光,头部和两腿被亲属们紧紧按在地上。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妇人施行手术。四周旁观的人们一面击鼓,一面高声喊叫,吸引受礼者的注意力,帮助其减轻痛苦。刹那间,村民们的喊叫声与军礼者的呼叫声,交织 在一起,回响在受礼地点的上空。手术结束时,老妇人将一种白色糊状液体敷在受礼者的伤口上。受礼者在亲友们搀扶之下,拖着血淋淋的身子,绕场一周,向公众表示自己已经是一位受礼之人。最后受礼者脱下粘满血迹的衣服,换上干净的衣服,那些被换下来的衣服集中起来处理。一个人受礼大约需要半天时间,如果村里受礼的人多,常常要连续进行许多天。 受礼后的当天晚上,所有受礼青年分成男女两组,集中静卧休息。施行手术者每天都要为他们消毒净身,将一种杀菌力强的酒喷洒在他们身上,让他们用酒洗手,定时给他们送食品,一般是鸡块、牛肉等。等待全体受礼者的伤口愈合之后,全村人要杀牛宰羊,大摆宴席,向他们表示祝贺。喧天的锣鼓,狂欢的歌舞,震耳的欢笑,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热烈动人的场面。 此外,在北非阿拉伯人聚居的农村地区,还盛行着一种类似割礼的习俗,称为“破贞”,即在青年男女的新婚之夜,一位年老妇人用刀片割去新娘的阴蒂,用手指捅破新娘的处女膜。当地的传统观念认为,新娘只有在新婚之夜流出足够染红一大块白布的鲜血,才能证明她是一位处女。这种习俗不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而且会给姑娘造成无法形容的痛苦。有时老妇人用力过猛,会捅坏姑娘的子宫壁膜,甚至会捅破子宫壁而损伤膀胱,造成大量出血而死亡。广大阿拉伯妇女对这一习俗深恶痛绝,长期以来奔走呼号,强烈要求废止,在社会各界人土的同情和支持下,这种习俗已经开始处于消亡过程之中。 千百年来,割礼习俗不知给多少男女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尤其是妇女,割礼习俗所产生的危害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人们纷纷要求废除这一陋习,许多男女青年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逃避割礼,一些非洲国家政府已经颁布有关禁止割礼的法律条文。今天在不少非洲国家里,城市及沿海地区基本上消除了割礼的做法,但偏远的农村地区仍然盛行。这一习俗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有关机构曾经多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在非洲根除割礼做法的问题。可以预料,随着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文化水平的普及,在非洲地区彻底消除割礼的做法一定不会为期、太远。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她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以“黑人会飞”这一古老的民间传说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和象征核心,向读者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飞翔”,并赋予它逃离、精神自由、回归等多重隐喻含义,阐述了传统文化对黑人寻求自我和精神解放的重要性。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 飞翔 隐喻

一、引 言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杰出黑人女作家,她主要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和《天堂》等多部作品,其中《所罗门之歌》于1977年被评为全美最佳小说,并获得1978年全国图书评论学会奖。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环境中,黑人心灵受白人文化的浸染形成错位和混乱,黑人群体存在着文化危机。莫里森是非裔美国人和其文化的代言人。她认为黑人民族要生存,必须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化,这样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美国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才能拥有心灵的自由与平等,实现心灵上的“飞翔”。为了阐明自己对丧失黑人文化传统的担忧,莫里森在小说中广泛采用了古印第安的神话传说、方言俗语、讲故事、唱民歌等传统的黑人文化形式来提醒读者。《所罗门之歌》就阐述了传统文化对黑人寻求自我、确立身份和精神解放的重要性。小说的扉页题头“让父亲们得以飞升/孩子们得以知道他们的姓名”,清楚地点出了飞翔和姓名在这部作品中的重要性。《所罗门之歌》是充满隐喻的文本,人物的命名、飞翔神话和意象具有深刻的隐喻义。主人公奶娃的成长与“飞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奶娃对真正意义上的“飞翔”的理解是其性格和精神成熟的标志。莫里森说:“我想使用黑人的民间故事,也就是带有魔力和迷信的那部分。黑人相信魔力,那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飞翔”是《所罗门之歌》中主要的暗喻……”①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人类最巧妙的语言来自隐喻。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它非常精炼,短短一个词或短语就能表达一系列深刻的含义,也能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并引起读者对相关事件和语境的联想,赋予文章以深意,所以深受诗人和文学家的青睐。为了在西方文化压抑中寻求生存,美国黑人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隐喻性。隐喻象征手法是莫里森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也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所罗门之歌》在叙述上具有鲜明的黑人文学特色,文中充满了黑人民间传说、习俗和隐喻。小说巧妙地运用了“飞翔”这一超现实的象征手法,让读者读后产生种种神奇的、连绵不断的联想。莫里森在谈论“飞翔”这个主题时说道:“它是关于黑人通过对飞翔的向往获取自由的梦想,是我一生中所继承的传统非洲民俗的一部分。通过飞翔获取自由也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天赋之一,我不在乎它看上去有多愚蠢。它到处存在,人们经常谈论它,它存在于黑人的圣歌和福音音乐中。它也许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逃跑、死亡等等。但假设它不是这样的,它会是什么呢?我试图在《所罗门之歌》中弄个明白。”② 莫里森借用了“黑人飞翔”神话并运用了隐喻类比的写作方式,把黑人追求传统文化的愿望和历史上黑人对自由探索联系起来,本文主要探讨“飞翔”隐喻在深化作品主题中的深刻寓意。

二、《所罗门之歌》中“飞翔”的隐喻含义

《所罗门之歌》以奶娃在北方不解的“飞翔”情结开始,到在南方发现家族的“飞翔”神话,最后实现自己的“飞翔”梦想,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这部小说的“飞翔”主题。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飞翔”,并赋予它多重隐喻含义。莫里森认为“飞翔”既是胜利,又是冒险和悲剧。她在这部小说中赋予“飞翔”以新意,认为自由和爱才是“飞翔”的双翼。莫里森以“黑人飞翔”的泛神论思维方式成功地刻画了黑人的悲惨命运和精神回归的胜利,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1逃避,逃离

作为非洲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飞翔已是黑人民族的一种信仰。飞翔其实是黑人民间传说,这个传说是蓄奴制时代南方黑奴反抗种族主义的奴役和压迫,寻求自由的理想寄托。③ 遭受身体和精神奴役的黑人出于对家乡的思念,对自由的渴望和不堪忍受奴隶主的压迫,幻想自己能长出一双翅膀,像鸟儿一样飞回故乡非洲。飞翔的神话寄托了黑人回归故里的希望。“飞人”意味着自由人,它又表达出黑人逃离奴隶制回到非洲做“自由人”的向往。在早期的黑人奴隶叙事中,就有一群黑人集体飞回非洲的故事。④ 在美国黑人民族传统中,黑人常用“飞翔”来神话出逃或死亡。通过飞翔,黑人可以逃离不堪忍受的现实痛苦。但他们的飞翔是消极的,表现出一种缺乏文化根基的无助状态,是黑人的悲歌。

《所罗门之歌》是以“飞翔”开始的,黑人保险推销员罗伯特·史密斯插上蓝色丝绸翅膀从一家白人慈善医院的顶楼悠然“飞”向空中,医院内外有许多人屏声围观,在这庄严肃穆、充满宗教仪式色彩的氛围中,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位黑人没有飞过终生向往的苏必利尔湖,而是“啪嗒一声完蛋了”,愚蠢至极。作为暴力组织“七日”的成员,史密斯幻想飞离现实世界,逃避种族主义跳楼而死,隐喻了借助暴力行为来维持白人和黑人数量上的一定比例不能帮助史密斯找到黑人民族通向自由和平等的出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飞翔”。但另一方面,史密斯的“飞翔”却使奶娃母亲获得了住院分娩的权利,奶娃有幸成为白人医院诞生的第一个黑人婴儿,他的“飞翔”也代表着争取种族平等。

奶娃的祖先所罗门因不堪忍受弗吉尼亚甘蔗种植园主的奴役和压迫,在故乡和妻子儿女之间,所罗门选择了故乡,选择飞回非洲,他的“飞翔”隐喻他成功地逃离了奴隶主的压迫。这种具有传奇色彩的“飞翔”使所罗门摆脱了奴役生活,逃离了现实的困境,却给未能逃离的人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痛和无望,造成了几代人心灵上的创伤:所罗门的“飞翔”抛弃了妻子莱娜和二十一个儿女,莱娜看见所罗门起飞的那一刹那便瘫倒在地,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她身上,她不仅要独自抚养孩子,要在令人窒息的棉花地里劳作、挣扎,还要无条件地充当白人老板的泄欲对象。莱娜日夜哭咽、尖叫,直至完全丧失理智发了疯。

小说中的“飞翔”还隐喻爱情、亲情,人情的缺失。男性对女性的漠视,父亲对家人爱的淡漠、消逝,是一种精神上的“飞离”。奶娃的父亲林肯·戴德为了家产娶了他母亲露丝,但婚后打骂折磨他母亲,使她二十岁就过着孤独的生活;他甚至厌恶自己的女儿,让她们在毫无生机的制作红绒布玫瑰花中消耗青春,一天到晚破坏她们的体面、才智和尊严;拒不相认自己的贫困的妹妹彼拉多,说她是毒蛇。奶娃也从没有爱过自己的母亲,即便在梦中梦到妈妈处于危险中,也不去伸手相救。奶娃的大姐就质问奶娃什么时候关心过她们母女?从小到大他都在使唤、命令、批评她们。她们为他洗衣、做饭、整理房间、逗他开心,他却没有一点回报。奶娃甚至把女友比作“之所以把它喝下去只是因为渴了,对你没有什么害处的”第三杯啤酒。《所罗门之歌》讲述的就是丈夫(父亲)对妻子和孩子们的抛弃行为,小说中所有的男性都漠视女性的存在,他们不给女性爱情、亲情和尊重,在肉体和精神上虐待她们,在女人们的眼里,爱情和亲情从男人身上“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