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小柚子9月就要上幼儿园了,我开始头疼了。有朋友说,孩子上幼儿园,家长就要学会给老师送礼了,这是社会的潜规则,你不这么做,孩子就会被老师忽略。我很纳闷, 送礼真的是一种好办法吗? 闺蜜的女儿在一所公立幼儿园读小班,过年前,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
小柚子9月就要上幼儿园了,我开始头疼了。有朋友说,孩子上幼儿园,家长就要学会给老师送礼了,这是社会的潜规则,你不这么做,孩子就会被老师忽略。我很纳闷, 送礼真的是一种好办法吗?
闺蜜的女儿在一所公立幼儿园读小班,过年前,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家长们想集体送一块“状元金”表示祝贺,闺蜜不同意。
她从日常点滴中看到,这位老师是真心爱着每一个孩子,送这种“贵重礼物”是对老师的一种亵渎,而且她认为老师是绝对不会收的。
亲人都劝她: 大家都送,你得随大流呀,不然孩子会因为你的“另类”被孤立的。 在其他家长不停催促下,她答应了,后来召集人也把礼物“送”出去了。
送礼后,闺蜜感到郁闷和失望,因为她觉得教育失衡了。但在年前放假的最后一天,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一张老师回赠的购书卡。而这张购书卡的面值也超过了大家的分子钱。
闺蜜很感动,体会到送礼并非社会主流。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所私立幼儿园从教7年。她说,老师确实喜欢收礼物,但对礼物的喜欢和礼物的价值无关。
一张小卡片,一朵鲜花,学生手工做的工艺品……这些都会让她们在内心产生很大的满足感, 因为这些是家长对她工作的认可。
她所在的幼儿园对于家长送的贵重礼物,是明令拒收的。幼儿园对师德师风良好的老师,有表彰有奖励。
我觉得这才是送礼的正确打开方式。
想通过送礼让自己的孩子受到特殊照顾的家长,只会纵容那些低素质的人群投身幼儿园, “关照” 你的孩子。
翻看社会新闻,幼儿园虐童新闻时有发生。家长到幼儿园咨询报名,总会问: “各个角落都有监控吗?”
据说一些幼儿园为让家长放心,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像素,都赶上高速公路超速违章抓拍的高清探头了。然而即使有如此清晰的监控设备,还是架不住一些家长的“不信任”。
家长焦虑啊,原来天天在自己眼皮底下的孩子,突然到了一个自己完全掌控不到的环境。而整个社会大环境,看起来都是那么的“不安全”,于是不免产生了“被害妄想症”。
这样的焦虑一半是来自父母自身,一半是社会新闻的催生。但这种焦虑,能用送礼的方式释放给老师吗?如果虐童事件很普遍,还能称之为新闻吗?
家长们一方面在家长群里热议虐童事件,另一方面通过电话、微信向老师示好,打听老师们的喜好或需要,希望通过“送礼”让孩子受关照。
更重要的是中国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值日益增长。家长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三岁定终生,要让孩子在幼儿园就是个优秀人才,想通过送礼给孩子提供一条捷径。
身为父母,我们还担心,如果没给老师送礼,孩子的床会被安排在门后或空调下面,不是空气不好就是容易感冒着凉。
事实上,很多幼儿园的铺位已实行定期轮换,而且大多数的老师,都具有基本的师德。对待所有的孩子,也会保证基本的负责和公平。
送礼和老师对孩子好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在送礼这件事上,姐姐一直都是反对派。原因有两点:
第一,她不希望老师给孩子“额外”的优待。
她在老师家访填表格时写:除了生病,不要给我孩子优待和特殊关照。她的想法是:“将来孩子要面对的是公平竞争,没人会给特殊关照。”
第二,她相信老师,尊重老师。
有一阵,孩子上学经常生病感冒。同事劝她要去给保育老师送礼,劝她说再不送,孩子肯定完了,因为天热经常出汗不给换衣服,风吹了肯定感冒。
姐姐想靠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她告诉孩子自己要学会换衣服,遇到做不到的事情再举手请老师帮忙。
有一天她坦承地向老师咨询:“孩子有一回穿着湿湿的衣服回家,是不是幼儿园太热了,她自己不会换又没向老师求助呢?”
老师很紧张,问:“是哪一天?是在学校吗?会不会淋雨淋的,有没生病?”听得出来,老师很内疚,很紧张,对没多关注孩子表现出很深的歉意。
姐姐说:“老师也不是圣母,对孩子肯定会有所偏好的。平常跟老师情感交流多的孩子,也许会获得多一些关注,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件事是, 地球不会总围绕我们的孩子转的,除非他(她)自己是能量强大的太阳。”
的确,如果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有健康的体魄,充满阳光的心情,并不需要老师特殊的关照。
幼儿园教育最大的魅力在于借助家园共育,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了解正确的教育方法,带领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崇尚公平竞争,处事自信独立,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良好素质,就是给孩子最形象直观的教育。
我们想要送礼,是想和老师的关系好一点,这样可以让老师多关注一下我们的孩子。
而保持好的关系,不应该是去用简单的送礼来讨好,而是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用平常心地去跟老师沟通,配合老师一起协作“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才是老师所乐见的,也是对孩子的教育真正有益的。
在一些家长的内心深处,可能把幼师当成是带孩子的 “高级保姆” 。现实中有的幼师工资不仅没有保姆高,而且带孩子的数量还是保姆的十倍以上,他们更需要家长对她们工作的理解。
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幼师网友对幼师行业心酸的剖白,看着很 扎心 。
幼儿教育是属于 “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不像中小学,可以用成绩来衡量,除了日常琐事之外,在其中最重要的,对孩子的爱,是无法看见的。
家长对老师们的指责和不理解,会影响老师的身心状态,最终受伤害的是自己的孩子。
老师需要被理解、关心、照顾和爱,这样她才能真正做到用自己的生命力滋养孩子,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爱孩子上。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一个安全、健康、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与其送礼,不如给老师送理,送的是理解,是信任,是尊重。
支持你孩子的老师,就是在支持你孩子的成长!
柚妈爱叨叨 :
关于送礼,其实身边朋友的争议挺多。赞不赞成送礼,其实代表的是对老师的一种看法。多数的家长送礼都是出于一种功利化的目的,透露出对老师这个群体的不信任。
我想,每个行业都有好有坏,教师队伍也一样,不能因为有收礼的老师,我们就认为老师都是要收礼的。也不能因为随大流的想法,去被动送礼。
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 “我们不要被时代的洪流所吞没,要坚持做一些对的事情”。
很多人说,你一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等小柚子上幼儿园了,看你送不送!我想,如果要靠送礼才能换取小柚子正常的求学环境的话,那送礼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那应该跑路了。
听朋友说,她的孩子在当地一所最好的私立学校,给老师发红包都是微信直接转账的。老师会要求家长每天轮流带水果零食去学校,教孩子们分享。
更夸张的是,如果孩子带的东西太low,老师连谢谢都不会教其他孩子说。朋友的小孩收到糖果也没跟对方说谢谢,她问孩子为什么,孩子说: “东西那么少,那么差!”
我想,如果靠送礼,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孩子学会的是攀比,是耳濡目染的功利化,这样的最好真的是最好吗?
我们拼尽全力给孩子的,就是这样的起跑线吗?
如果我们内心真的是呼唤公平的、良性的教育环境,那么,我们就不要做和内心背道而驰的事。
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正直而又强大的人,才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保护。
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送礼,不过是缘木求鱼,事与愿违。
孩子被老师送回家反省,又回学校了。
家长应该跟老师客气一点的说:老师您辛苦了,就请您多帮助孩子。
他有任何情况,麻烦您多与我们沟通,我们会积极配合,把孩子帮助好教育好的。
孩子开学,家长多对老师说这几句话,老师自然会关照孩子,比“送红包”管用!
1、老师,您辛苦了
孩子们平时接触最多的,除了家长就是老师了。尤其是幼儿园的老师,不仅要管着小朋友们的学习,还要平时带着他们玩,带着他们吃饭,可以说是在学生身上花费心思最多的人了。但是有的家长不仅在学习上麻烦老师,有时候即使孩子放学回家,也觉得老师应该随叫随到,时刻都要解决学生的问题。虽然老师们都会对自己的学生负责,但如果家长能意识到老师的辛苦,说一句:“您辛苦了!”那么老师们也是非常欣慰的。她们会觉得自己的付出被人看到了,而不是被当作理所当然。
2、老师,我们家孩子比较调皮,要麻烦您费心与我们一同管教了
这句话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一则是向老师表明了孩子的现状——比较调皮,因此希望老师多上些心,二则是作为家长仍然承担起了管教的责任,并不是说直接把这些都推给了老师,这种话语会让老师觉得这位父母很有责任感,因此肯定会对父母有一个好印象,相对应的,自然会多关注和优待孩子了。
3、老师,孩子最近在家不听话,您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论带孩子和教育孩子,幼儿园老师可是比谁都有经验和更专业。专业的幼儿园老师,拥有科学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育经验。能给到家长合理的家庭教育的建议和方法,让家长有效地做到配合学校教育。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成长敏感期,家长当遇到孩子敏感期举手无措的时候,询问老师育儿的方法是最有效的。幼儿园老师是孩子在3~6岁学龄前教育阶段中,陪伴孩子一天时间最长的人,对孩子的熟悉程度和了解比父母还要多。家长信任老师,认可老师的专业,孩子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如果家长一味地否认老师的教育方法,反对甚至抵制老师,那受苦和遭罪的最终只是孩子。
4、老师,学校有什么活动您尽管说
作为老师来说,最尴尬的就是家长不配合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活动叫不来人。如果家长能积极支持老师的工作,有什么活动积极参与,甚至帮忙准备,那么老师就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会开始偏向于这些家长的孩子,帮助这些学生取得好成绩。
所以,如果你想让老师照顾你的孩子,家长真正需要做的是不要送礼。相反,你应该努力工作,与老师合作,把家长需要做的工作做好。如果可能的话,平时也应该找老师沟通,这才是家长真正需要做的。
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
但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
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作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
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
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
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
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笔者的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
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因袭这种个性。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
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
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太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教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
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取薪水的职业,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
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
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
寒暑假,要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
教师,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中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虽然较少机会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可是有较长的寒暑假,周末也相对轻松,可以设法把孩子带出去,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
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详细资料大全.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