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作为中国封建皇朝结束的标志,他一生的身份从“皇帝”转换到“平民”,有关他的故事都无比的跌宕起伏,令人感慨万千。由于1932年——1945年在伪满洲国的统治,溥仪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被关进了位于辽宁的抚顺战犯管
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作为中国封建皇朝结束的标志,他一生的身份从“皇帝”转换到“平民”,有关他的故事都无比的跌宕起伏,令人感慨万千。由于1932年——1945年在伪满洲国的统治,溥仪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被关进了位于辽宁的抚顺战犯管理所,直至1959年12月4日才得到特赦。
但是作为战犯的溥仪,从监狱出来后一无所有,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溥仪琢磨着要找一份工作。但是在当时,他的“特殊身份”,没有一个地方愿意招纳他这个“末代的皇帝”,政府也碍于他的身份在安排工作上犯了难,就在溥仪找工作的进程停滞不前的时候,郭沫若找到了他。
郭沫若恰时在做有关清朝方面的研究,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历史大家,还是败阵在了难懂的满文之下,刚好得知从管理所出来的溥仪在寻找一份工作,想着作为清朝皇族的溥仪,一定知晓很多史学家不知道的宫廷秘闻,而且满族出身的他,肯定懂得满文,如果溥仪能够作为这次研究的助手,研究的进程肯定能得到大大的提升。
在了解了郭沫若找到他的原因后,溥仪的脸色微变,淡淡的开口说道:“我不懂满语。”之后没有在说任何的话,郭沫若听完顿时面红耳赤,知道了溥仪肯定是不会接自己的这份工作,只得是悻悻离去。这件事传开了以后,引起了一番热议,满清出身的溥仪,怎么会满语都不懂呢?这肯定是在托词拒绝郭沫若。
的确,自1644年满清入关后一直提倡的是满汉双治,满族出身的贵族一出生就要学习汉文化,科举考试也统一用的是汉字。但同样,为了让他们记住属于满族的传统文化,会专门为期配备一名满语老师。溥仪也同样有这样一位老师,但是根据他的个人自传《我的前半生》里提到,当面负责教授他满文的,是个古板而顽固的老先生。
溥仪不喜欢这位老先生,自然而然的对满文学习提不起什么兴趣,学习了好几年,也只学会了“伊立”(平身)这一个词。但是一个满清出身的皇族,又怎么会只认识一个满文词语了,这样的说法,谁都信服不了。更何况,今天的故宫博物院里,就有几分溥仪亲手写下的稿件,稿件上是他学习英文单词时所记录的笔记,上面还有他用满文给英文注的音,这就证明了溥仪不仅会满文。
而且还懂得用满语辅以英语的学习,所以“不会满语”只是溥仪拒绝郭沫若助手工作的托词罢了。在拒绝郭沫若不久之后,溥仪很快收到了政府给他安排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园的一份工作。1960年2月,溥仪正式上班,开始了属于他的“花匠”生活。对待这份工作溥仪非常的热情,做事勤快,每天都准时上班,和同时们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在植物园的工作的溥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满足。
工作了几年的溥仪,被查出来换上了尿毒症,后于1967年10月17号,因病去世,他的人生,从皇帝到战犯,从战犯到花匠,这段传奇的经历,在他的61岁,画上了句号,有关他的故事也同厚厚的的黄土一并埋入华龙皇家的陵园之内,归于尘土,随风飘逝。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废帝溥仪(尊龙饰),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英若诚饰)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卢燕饰)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
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导演伯纳多·伯图鲁奇采用了溥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所写的书籍《紫禁城的黄昏》为原始架构,再参考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关著作,才开始构思拍摄该**。贝托鲁奇当时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两个拍摄计划,另一个是安德烈·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中国政府最终同意了该片的拍摄,并对内容没有作任何限制。
创作团队
溥仪的弟弟溥杰和帮助溥仪完成自传的李文达都被聘为该片顾问。中国**合作制片公司为该片提供了他们的摄影棚和大量的临时演员,作为回报他们得到了该片的国内发行权。负责为该片作曲的有三个不同国家的人,包括中国的苏聪、日本的坂本龙一、和英国的大卫·拜恩。
选角过程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在面试男主角时,尊龙是第一个试镜的演员,而且贝托鲁奇也的确是一眼就相中了气质独特的尊龙,但是他不相信这个男一号会来得这么容易,所以又在美国以及亚洲地区寻找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他还是决定选择尊龙扮演男主角溥仪。
参考资料:
溥仪生平简介
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皇帝。他是清朝最后一个摄政王的儿子,被称为宣彤皇帝。
溥仪军装照
1908年,皇帝病重,下令把载沣的儿子溥仪关在宫里,载沣府大乱。不久,光绪皇帝驾崩,溥仪被慈禧收养。第二天,在位半辈子的慈禧太后去世了。同年12月,溥仪称帝,御龙皇后和载沣为摄政王。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皇宫,震惊清廷。于是派北洋军去镇压,但袁世凯对朝鲜的一举一动都盯得很紧。武昌起义胜利后,各国大臣纷纷要求清廷起用袁世凯,但袁世凯佯装推诿,最后与清廷达成协议,要求溥仪退位。民国元年,裕隆太后发布溥仪退位诏书,民国政府同意让溥仪暂时住在故宫。后来溥仪在宫中学习生活。宫殿还是以前的样子,他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北京政变后,溥仪搬到了他在载沣的故居,然后逃到了日本的住所。不久后,溥仪被日本人送到天津。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建立了伪满洲国,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1945年,前苏联对日宣战,打击伪满洲国。日本投降后,溥仪准备逃往日本,却被苏联红军抓住。后来,溥仪被当作战犯,送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劳动改造。
经人大讨论审议,溥仪出狱,分配到北京植物园当园丁和售票员。1967年,溥仪患上尿毒症。尽管周恩来总理的名医进行了治疗,他最终还是因病情危重而去世。
溥仪阳痿是真的吗?
溥仪的无能在当时的皇宫里是公开的秘密。为什么是秘密,却是公开的?原来,溥仪婚后很少和皇后过夜,甚至和一个太监有过非常亲密的关系。
溥仪
这件事其实是在溥仪和两人不和的时候开始的。溥仪跺脚离开后,此事在宫中传开,一时间宫中掀起轩然大波。在那些见多识广的太监中,谣言就更多了,有些甚至匪夷所思。后来他们甚至散布不实谣言,也分不清真假。当时溥仪殿里的太监和朋友关系特别好,所以私下聊起这件事的时候,都摇摇头小声说:溥仪不是诡计,如果不走“水路”和“旱路”的话。
其实也难怪溥仪。因为当时皇帝虽然说是宫里还有别的宫女,三千难得一见的美女,其实不是。当然,清末所谓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在当时已经形同虚设,因为溥仪侥幸保住了皇位。但是,在皇宫里,妃嫔、宫女成群,这不是骗人的。所以溥仪会沉迷于此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一般有几种道听途说的说法:一种是溥仪小时候被几个丫鬟祸害过,久而久之溥仪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了,是因为被丫鬟祸害得性功能丧失了。还有一种说法是,溥仪私处受损,所以在寻求一种解脱。于是我慢慢和一个比女生还帅的小太监形影不离。
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是谁?
有记载的溥仪老师有四个姓,分别是袁、和庄士敦,一个是洋人老师。
蒲德阳的老师庄士敦
陈在同治做了七年的秀才,后来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陈是一个直言不讳的进谏者,他不回避强大的。因此,陈被定罪并罢官,后来他被推荐回京。在的第三年,陈被任命为溥仪的老师。
光绪年间进士袁,曾任京师大学堂监,相当于北京大学校长,后被任命为溥仪老师。袁的书法很好,很像北宋的一位著名书法家。现在悬挂在中南海的“新华门”匾是袁题写的。
另一个是著名的陈润痒,陈润痒是著名的“第一工厂”的状元。溥仪退位后,陈润已经很老了,但他仍然忠于溥仪,悉心照顾他,做他的老师。
第四名是来自苏格兰的约翰斯顿。庄士敦以学者和官员的身份在中国生活了34年,1919年来到北京,成为皇帝的老师,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第一个拥有“皇帝老师”称号的外国人。庄士敦有非常深厚的汉学功底,也是一位非常有修养的学者,对中国的古典诗词和饮茶文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1934年,约翰斯顿出版了《紫禁城的黄昏》,使其声名大噪。约翰斯顿于1938年去世,从未结婚。
末代皇帝溥仪有很多老师,这里面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是一个英国人,名叫庄士敦,是溥仪的英文老师。在中国的时候他并不是很有钱,回国后就突然发财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庄士敦毕业于牛津大学,由于其优秀的汉语水平,被派到了香港,在港英政府中任职。1919年2月,他得到中国皇帝的邀请,赴京上任,开始了帝师生涯。
这一年溥仪14岁,庄士敦45岁。庄士敦带着先进的西方思想与现代科学步入紫禁城,为这个古老皇宫带来了新气象。
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对这位''苏格兰老夫子''以及其带来的西方事物充满好奇和崇敬。庄士敦则对这位特殊的学生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
1922年,溥仪在大婚之日赏赐庄士敦''一品顶戴'',这是清朝官员的极高荣誉。庄士敦兴奋异常,他恭敬地戴上官帽、身披大臣朝服(尽管此时清朝已终结多年)。
1931年,庄士敦结束了自己长达33年的中国之旅,回到了英国。他把自己在紫禁城的生活写成了一本书《紫禁城的黄昏》,这里面的内容都是一手资料。
欧洲人对古老而又神秘的末代皇帝十分感兴趣,所以这本《紫禁城的黄昏》大卖,一时洛阳纸贵,为庄士敦赚得盆满钵满。
庄士敦一生节俭,没想到晚年发了财。于是他就拿这笔钱在苏格兰买了一个岛,而且在小岛上高高挂起一面大清龙旗。
如果有客人到访,他会穿着溥仪赐给他的那套官府,这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生的荣耀。
很多人认为庄士敦的举动十分奇怪,一个外国人挂着已经灭亡的大清龙旗,穿着已经灭亡的清朝官服。而庄士敦这么做肯定有原因的,因为他早已经把自己看成一个中国人,他对中国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
爱新觉罗·毓 ,现名毓君固,1923年生于大连。其父是清光绪年间恭亲王溥伟。作者14岁时,被带入长春伪皇宫内,在溥仪办的私塾读书,从此开始了他与溥仪共处20年的特殊经历。1945年作者与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后又一同被遣送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他在其著作《末代皇帝20年———爱新觉罗·毓 回忆录》中,揭示了爱新觉罗家族中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事情。下文即摘自该书。 请家法———打板子 打板子,这是把话说白了,这和县太爷的打板子是两回事。打板子的专门术语:请家法。从前中国封建大家族中都有个祠堂,供着历代的祖先,还有族长,族人中有犯了家规的或犯了什么严重的错误,就聚族人于祠堂,请家法来处置,是一件大事。家法可以是板子,可以是棍子,平时放在祠堂里。请家法的族长还要烧香上供,向祖宗说明原因,意思是替祖宗来管教不孝的儿孙,是很严肃的家规。 溥仪就可以用家法来教训爱新觉罗的子孙,他也不用上祠堂,只要他的邪火上来了就可以“请家法”。“家法”是什么样子呢?就看你这回的运气如何了。从前县太爷打板子,老师也打板子,板子是什么木头做的,不知道。溥仪的板子———家法,在下不但知道,而且挨过无数回。何以要看运气呢? 溥仪的板子用不着放在祠堂,就在他外屋门后边立着,别管打谁都用这一块。大概有三十多厘米长,七八厘米宽,就是从包装箱子上拆下来的,如果赶上薄一点儿的,木质软一点儿的,打在手上痛得轻点儿,算是你小子走运了。要赶上块厚板子,木质再硬点儿,你小子就认倒霉吧。幸而那些包装木箱用的木板,哪能用好木板,都还是比较软一些的。 我那时心中就有想法,难道这就叫家法?打爱新觉罗当然要动家法,可是打随侍的,打勤务班的孤儿也要用爱新觉罗的家法吗?可是谁敢和皇上去讨论家法呢,那就应了那句话了:太岁爷头上动土,老虎嘴里拔牙。那你就处处小心点,别招皇上生气,不就得了吗?不行! 为什么呢?我们要分析一下究竟为什么要挨打?可以这样说:不为什么。要打人有没有轻重之分呢?比如说是打二十板子,或是打五十板子,也没有。全凭的溥仪的喜怒,再不胜其小心,十多个学生没有没挨过揍的,一个个都是那么没心眼吗?举一个例子: 溥仪有一点儿感冒,发一点儿烧,需要避风,暂时不要外出,屋子里不要大开窗子也就可以了吧。可是他的避风可是极为彻底,比如你在他的旁边看报,翻过来看另外一版,就翻报纸这点儿风,能有多大的风。 “你不知道我在避风吗?用报纸在我身边扇风,是不想让我的感冒快点儿好吧?” 溥仪就这样给我扣上一顶不想让他的感冒快好的帽子,说白了,这就叫找碴儿。你敢分辩吗,说翻一下报纸能有多大的风呢,岂不是找揍吗? “和我顶嘴,反了!”“啪”地一拍桌子。俗话说了,借给我点儿胆子也不敢呐。 那你就别废话,立马趴地下请罪、碰头。碰头和磕头完全不一样,磕头,头不碰地。碰头是脑袋要碰到地上没有数,如鸡啄米、如捣蒜。碰到地下的声音越大,越表示你认罪的诚心,溥仪不言语就得碰起来没完,到此时你不碰也不行了,脑门子碰肿了还得碰,碰破了碰出了血还得碰。直到溥仪的气消了,或是火消了,才能对你开恩。你的脑门子出点儿血肿个包,算是免了一场臭揍,也算划得来吧。这一招也不是永远灵验,溥仪一发火就赶快碰头吧,为什么碰了头还免不了挨打呢,就要讲述一下打人的是怎么个打法。 一般的书上有这样的描写,皇帝龙颜大怒,给某某大臣降罪,其他大臣们纷纷下跪求情,请求皇帝从宽发落。但是溥仪的家法绝对不许可这样,比如说我犯了什么错误,不打不足以毕其辜了,其他的学生必须是争着抢着打,和打贼一样,都发疯了,歇斯底里地叫喊着,势不两立似的,先不问别的,“你招皇上生气”这一条似乎就可以打死无论了。如果其中有一个人不是那么义愤填膺,没那么歇斯底里,这一下子挨打的人就捡便宜了。打人的“矛头”全都指他那里了,他的罪名大概就是对于招皇上生气的人有同情心,他这通揍就挨上了,谁还敢给犯了错误的人求情呢。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