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送祝米是北方地区的传统的民俗活动。女儿出嫁后生育的孩子满月时,娘家人和亲戚送小米和鸡蛋前去看望女儿和婴儿。送祝米是用圆筐装上东西盖上红布以显示喜庆和祝贺,一大早亲戚们集合起来一起出发,代表家族的兴旺和人脉的众多。弥月后,母家来接女,谓之‘叫
送祝米是北方地区的传统的民俗活动。女儿出嫁后生育的孩子满月时,娘家人和亲戚送小米和鸡蛋前去看望女儿和婴儿。送祝米是用圆筐装上东西盖上红布以显示喜庆和祝贺,一大早亲戚们集合起来一起出发,代表家族的兴旺和人脉的众多。
弥月后,母家来接女,谓之‘叫住满月’。”这一记载,基本上反映出了中原一带在庆贺新生婴儿之喜中的习俗和禁忌。各地也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和特色。林县一带,头胎婴儿,不论男女,报喜最隆重。建国前富裕人家抬食盒、酒坛,赶两只褐山羊,项系铜铃,一路叮当作响,为让众人知晓。
建国后,一般农家,报喜时将“喜帖”放在一小木匣中,装入钱袋内,让一童子背着去报喜。生男孩用左肩背,生女孩用右肩背,“男左女右”,一路不准换肩,是男是女,一目了然。到姥姥家后,款待报喜者,要烙油饼、做鸡蛋面疙瘩汤等,忌讳给报喜者做面条饭,否则,据说婴儿会爱流鼻涕。上蔡一带报喜,俗称“吃喜酒”。男家又称“吃喜面条”,女家又称“送祝米”。
生头胎婴儿后,男方的上辈要到女家报喜。报喜时,除送常礼外,生男孩要抱一只公鸡,谓之“大喜”,生女孩则抱一只母鸡,谓之“小喜”。双胞胎,抱两只鸡。女家见到鸡,不言而喻,就知道生的是男是女了。报喜时,双方商定“送祝米”的吉日。
“送祝米”忌讳在中旬,因“十”与“死”谐音,故避之。“送祝米”抬礼盒,挑礼挑,忌讳用竹篮子。俗话说,“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因而避忌之。礼物之中要配一只鸡。男孩配母鸡,女孩配公鸡,有祝婴儿成人婚配之寓意。男方招待女家吃饭,主食一般是蒜面条,俗称“吃喜面条”,即从此出。
据有关资料讲,云南彝族生了孩子后,姑爷也要到岳父岳母家报喜。除带酒食外,也要带一只鸡。不过与中原一带的习俗不同,生男孩不是抱公鸡,而是抱母鸡;生女孩不是抱母鸡而是抱公鸡。
岳父、岳母看来抱来的是母鸡,就知生的是男孩,看到是公鸡,就知是女孩。岳父岳母收下鸡后,要换只鸡给姑爷。抱来母鸡,换只公鸡;抱来公鸡,换只母鸡。
姑爷把换来的鸡抱回饲养,不准杀吃。这意思,抱走的鸡,只是报信用的,换回的鸡才是婴儿的“本命属性”,所以是杀不得的。从生子报喜送鸡的不同习俗中亦可见到风俗之异曲同工之妙了。
催生鸡,暗示一对。是民间流传的风俗示意就会很顺利的生产。催生鸡不能杀,而且要一对。捉过去后,进堂屋前,先在里面撒点米,然后把鸡放了。看两只鸡先吃米。公鸡先吃,准是男孩,母鸡先吃,就是女孩了。
相传黄帝时,人们以凤为鸡,鸡混同于凤,地位可谓高矣。鸡因为与人类太近,逐渐失去神话色彩,远不如远古时代那么神气,但在民间习俗特别是婚俗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旧时婚嫁,男方因出远门或因病不能出席婚礼,新娘子便抱一只大公鸡叩拜天地,一只鸡可以代表新郎,其婚姻的合法性便不容置疑。这大概是旧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最直观的诠释。
许多地方的婚俗中都与鸡有关,这是因为鸡本身就寓有“吉”之意。所以成为婚庆活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吉祥物,还源于原始的生殖崇拜。公鸡曾是男根的象征,但把小男孩开裆裤露出的那玩艺叫做“小鸡鸡”,算是保留了一点原始崇拜的痕迹。
苗族人在选择结婚良辰吉日时,父母一定与媒人同赴女方家商定。女方家杀公鸡一只,煮熟之后,双方共同观看鸡眼,此礼仪一般在深夜举行。如果鸡的双眼全睁或全闭,则表示吉利;如果鸡眼一只睁着一只闭着,则认为不吉利。
看完鸡眼,双方就开始协商婚期,一般订在“午日”或“子日”,苗民认为这两个日子是大吉大利之日。
浙江一带有流行“宰鸡”的婚姻风俗。新郎去新娘家迎娶,女家则在地上铺一块白布,让新郎在上面宰鸡,鸡血不能滴在白布上,否则滴几滴几罚杯酒巴。杀鸡时,女家故意相撞新郎,但有经验的新郎则能应付自如,不让女方得逞。
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流行“鸡米礼”的风俗。鸡米礼分鸡米单礼和约米双礼两种。单礼为一只公鸡和一坛米酒;双礼为两面三刀只大公鸡,一坛米酒,一坛谷种。这是嫡亲或姻亲之间在出生、结婚、盖房时互送的礼品。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