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木人一个男的几个老婆

老婆 0 93

克木人一个男的几个老婆,第1张

木人一个男的几个老婆
导读:一夫一妻制克木人是一个尚未确定族称的少数民族,现有二千余人,居住在云南省景洪、金平县和我国老挝接壤的勐腊县边境一带。由于历史的原因,克木人与外界的交往较晚,至今仍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痕迹。其中,原始的婚姻习俗十分惹人注目。克木人的婚姻是自由的。

一夫一妻制

克木人是一个尚未确定族称的少数民族,现有二千余人,居住在云南省景洪、金平县和我国老挝接壤的勐腊县边境一带。由于历史的原因,克木人与外界的交往较晚,至今仍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痕迹。其中,原始的婚姻习俗十分惹人注目。

克木人的婚姻是自由的。男女双方在节日活动和生产劳动中认识和了解后,女方可将意中人领回家。如果父母热情款待,就意味着婚事可成;如果父母质问男方:“你来家里干什么?”男方自知婚事告吹,便悄然离去。

克木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到女家的情况很普遍,婚礼大多女方家举行。举行婚礼前,男方要杀猪设宴。但是,杀好的猪必须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看守好,若被女家抢去,就要出钱去赎,赎不来,婚事就办不成了。因此,寨里常常发生“抢肉战”,女家“抢”过去,男方又“抢”回来,闭槐追得鸡飞狗跳,叫声笑声不绝。

入宴前,新郎新娘隔门对唱,唱好了婚礼继续进行,唱不好婚礼到此止步。因此,这铅携是决定婚礼能否继续举行的关键。待客人入席坐定后,新娘便将屋门关起,新郎手端肉锅,站在门外与新娘对歌,一问一答,十分精练。如新娘听新郎唱得合拍,答的有理,才开门放新郎进屋,宾客才开宴;如新娘不满意槐态伏,新郎只好吃闭门羹,隔门听音,不能进屋见新娘。

宴席上,大家用吸管吃水酒。水酒是用糯米酿成的,做好后放在一个大坛里封口保存,遇到喜庆或节日,就往坛里灌清水抬到桌上。吃酒时,每人持一根用金竹做成的吸管,大家围着酒坛吸。吸到一定程度又掺水,再吸,再掺水,直到酒味全尽方离席回家。谁中途退席,主人会不高兴。

克木人严禁近亲结婚,若有违反,男女均被视为“猪狗”,要举行特殊的仪式,以示惩戒。仪式的内容有两项:一项是在寨外的林子里杀羊祭神,乞求消灾免难。届时,全寨的已婚者去吃,吃不完的就地倒掉,不准带回寨子;一项是通婚男女四肢着地,学猪爬,到猪槽里吃糠。吃糠时,由老人口念咒语,用斧头劈两人卧地空档,将槽内的糠分成两半,以示通婚者已经分离。这种仪式带有迷信色彩,说明克木人认识自然的能力还落后。但是,他们严格禁止近亲婚配,无疑是人类优生学的一大进步,对本民族的繁衍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新化文史》第三卷《新化山歌考》中记载,新化山歌从“秦始皇兴起到如今”,据专家考证,新化山歌起源于秦代以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新化人民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男女之间表达爱情、敬神驱鬼消邪去灾乃至彼此传递信息和号令的主要手段就是山歌,代代相传,不断演变和发展,又因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及独特的新化方言,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色彩和浓郁的本土地域风格特色。

一、 新化山歌的概况

新化县属梅山文化核心地区之一,新化山歌的形成,是苗瑶族社会经济在上层建筑领域的集中表现,新化山歌从形式到内容,无不反映出瑶民的社会经济状况。新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南面以丘陵为主,西北面高山绵亘,沟壑纵横,地势险要,对外交通极为不便。《宋史-梅山峒蛮传》称梅山地区,“旧不与中国通”,宋称“梅山蛮”,民族成分即今瑶、苗、侗、土家诸族。宋代开梅山后,特别是明、清在“庐陵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两次民族大迁徙中,汉族又陆续迁入此地,梅山原居少数民族也改变其属性,成为汉族。由于多民族多元文化在这一较封闭地区长期传承、复合、融合、创新、积淀,形成了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独放异彩的地域文化。

新化山歌是梅山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支流。梅山文化以远古渔猎文化为基石,在古老巫术外衣的包裹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与民俗特色,逢年过节或喜庆丰收,全峒男女一起吹吹打打载歌载舞,一连数天。梅山习俗千奇百怪,五彩缤纷,是其他区域所不曾有的,尤其是黄河流域不曾有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苗瑶族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是新化山歌的物质构成基础。瑶民们长期生活、生产于深山野林中,吃不饱,穿不暖,被剥削了受教育的权力,几乎没有精神生活。瑶族先民们在当时的条件下,唯一的精神依靠只能是唱山歌,“歌本三千有七万,歌有八万七千零”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民族地区的民俗生活和文化传播,新化山歌是研究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活化石”,是民间音乐的瑰宝。

古新化人不分男女老少皆能出口成歌,他们不仅在各种节庆日或各种喜庆场合喜唱山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山间地里劳动时,也都乐于以歌抒怀、以歌代言。比如出嫁时的《辞娘曲》、插秧时的《姑娘插秧》、革命歌谣《红军从琅璜进来了》等。新化山歌按内容可分为时政歌、历史传说歌、仪式歌、情歌、劳动歌、生活歌等。时政歌、历史传说歌等多为长联歌,编创者大多是有点文化的歌手,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如一首痛骂歹毒的封建统治者的《恶人自有恶人收》:“你是水蛇顺水游,我是蛇鹰鼓眼瞅,你有毒牙排毒水,我有解毒一肚油,恶人自有恶人收”。仪式歌为婚嫁、丧事等风俗歌,如《闹洞房》、《闹四门》;求神问卜等祭神歌、师公歌、决术歌,如《赞冥京》等;情歌专为谈情说爱之需要,新化山歌中的情歌可以说是珍品中的极品,“哪支山歌不搭姐,哪支山歌不陶情”,如《海棠花》等;劳动歌和生活歌是介绍生产知识、劳动过程、及生活方面等内容的歌,如《搬运号子》、《十月怀胎》等。

二、 新化山歌的特点

歌谣从来都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一个民族的口头历史,以及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直接折射。新化山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衣食住行、祭祀婚丧、生产劳动、男欢女爱乃至嬉戏逗闹,无一不在歌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新化山歌是苗瑶人民生活的一种真实存在。

1、 新化山歌的歌词特点

据有关史料记载,新化从春秋战国时代一直到宋朝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新归王化建县,从来没有对山歌进行过研究,县志和府志也没有记载。因而,只能从老百姓自己唱的山歌里对它来进行研究。

第一、新化山歌的歌词讲究押韵,音节匀称、句式整齐。歌词以七言多句体(即四句、五句、六句)为典型格式,押韵方式一般是一、二、四句必押平脚韵者为多,用新化话来说,不同韵就“不平”,“不平”就无法唱。如《筛子关门眼睛多》:太阳落山又落坡,筲箕淘米用手搓。心想留郎吃晚饭,筛子关门眼睛多。

第二、新化山歌的歌词语言通俗凝练,具有即兴创作的意味。山歌一般是口头创作,通俗、口语化是基本的创作特征,它直白朴素而不尚含蓄。新化山歌是瑶、苗汉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不受时间、空间、场地的限制,不受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的约束,是一种老少皆宜、睹物作歌、有感而发的即兴创作,并且歌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通俗是群众文化的典型表现,既凝练概括又体现着集体的智慧,新化山歌是梅山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原生态色彩,特色鲜明,蕴藏量异常丰富,有一首歌是这样来形容的:要我唱歌就唱歌,要我驾船就下河。鸭子生毛鸡生蛋,桩桩件件都有歌,唱得日头永不落。这首歌说的是鸭子生毛鸡生蛋,这样的小事都有歌,说明歌的内容无所不包。

2、新化山歌的演唱特点

新化山歌从腔调上可分为平腔、花腔、弹腔、高腔、波罗、滚板和锣鼓山歌七种,不管是哪种山歌,起音都比较高,并且跳跃性强,往往是一人起头众人和,用雄壮的啊呵声结尾,气势澎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山歌在演唱上并无统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在唱法上有盘歌、骂歌、坐歌、坛歌、行歌等,因而在演唱的发音、吐字和行腔等方面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从新化山歌的演唱特点和歌词表现特点来看,新化山歌多为真声演唱,同时也伴有假声的结合。在演唱中,他们为了感情的抒发,有时一口气唱几十个字,如珠落玉盘,加上新化地区的方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土、野、逗、俏”的地域语言风格。他们连唱带数,口语化强,因而更能体现其生活化、世俗化的特点。

3、新化山歌的曲式特点

新化山歌的曲式结构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它既有简单的一部曲式、二部曲式、简单三部曲式,还有复二部曲式,回旋曲式和多段变唱(奏)曲式等等。由一个上下句组成,或由三、四个乐曲组成一部曲式(一段体)是我国各地民歌结构的主要形式,也是新化山歌的重要结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在节奏比较规整的小调、地花鼓、灯调中占很大的比重,就是在节奏比较自由,即兴性很强的山歌、劳动号子等歌曲中也是基本的结构形式。由三声、四声音阶调式慢慢发展成五声、六声甚至七声音阶调式,是一个历史进程。如《十绣》是一首四声徵调式的原始山歌;《双探妹》是一首比较工整的五声宫调式。从句式结构上,新化山歌有四句头、五句头、七句头、多句头、多段式五种,每一句有五字、七字、十字长短不等,既有规律又自由放纵,还添加俚俗的语气衬词。

4、新化山歌的情感特点

新化山歌千百年来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作和生活中,籍着情感,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真挚心声,它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悲苦喜乐和希冀,在历朝历代都寄寓了人们深沉的思想感情。

第一、充满了浓郁的山林风味。新化人居住在山区,他们的生活都与山林树木、花草鸟虫、家禽野兽、日月星辰、风云雨雪,溪流坑鱼相关联,山歌在此背景中创作出来,男女常用花草作比兴,具有苗瑶独特的山林风味,从歌名就可见一斑,如《海棠花》、《十二月望郎》等。

第二、表现了强烈的爱憎感情。比如“人来了,马来了,红军从琅塘进来了”就是用来传播革命火种、歌颂红军的歌;“路边(溜溜)草开黄(溜溜)花,姣莲(溜溜)爱我我爱(溜溜)她”阐发了青年追求男欢女爱、追求自己的幸福。

第三、体现了各阶层的人性本真。比如男人女人、年老年少、已婚未婚等不同对象,唱的内容都要有所区别,不能超越了身份辈分界限。如《日头出来晒白岩》中,妹唱“妹唱日出晒白岩,情节出来晒花鞋……把花鞋捡到石板上,我妹一许你花花肚兜,二许你的鞋。”哥唱“十七、十八好妹妹,花鞋帮你捡到石板上。我一来不要你的花花肚兜,二来不要你的鞋,只要到你妹的绣花房内,眉毛相撞肚相挨”。少女们既大胆泼辣有委婉风趣,而小伙子们更是全无顾忌、英武蛮横。

新化山歌是特定社会时空劳动和生活的折射,是一幅幅美丽的民间风俗画。与中国第一部民歌集《诗经》相比,新化山歌更贴近生活的原始,更吻合民间的审美情趣,自然而然代代相传,吟唱不朽。

三、 新化山歌的发展

新化是传统的山歌之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新化山歌已发展到繁盛阶段。1957年著名山歌手伍喜珍进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她演唱的新化山歌《神仙下凡实难猜》,荣获一等奖。她把新化山歌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贺龙等中央领导多次聆听她演唱山歌。2005年,在武汉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新化县选送的《梅山山歌联唱》荣获银奖。2006年,在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研讨会期间,县剧团编导的山歌剧《寻宝》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同年,新化山歌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2007年,新化山歌又在积极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新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成立了“新化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化局组建了“民间音乐与民间文学采编小组”, 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保护实施方案:一是加大整理出版物工作力度,出版了新化情歌、新化维山山歌、梅山山歌等4套有关新化(梅山)山歌的书籍;二是举办培训教育,开办面向乡镇文化站站长和导游的新化山歌培训班;三是开展“四进”活动,新化山歌进校园、社区、公园、旅游景点。我们要做好新化山歌的抢救保护工作,将新化山歌打造成湖湘音乐文化的一大品牌,让新化山歌为铸就和谐乐章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总之,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创造与积淀了丰厚的民歌艺术,新化山歌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当代音乐艺术发展的源泉和沃土。新化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它无论从表演的内容,还是从演唱的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民的审美趣味,对民族的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以及民间音乐等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怡灿 瑰丽多彩的上梅山民间音乐[ j ] 整理本

2 见《新化县志》,湖南出版社1996904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A]马恩选集(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197282

4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M]人民出版社,1965235

曾晓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唐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