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文化

客户 0 113

黑陶文化,第1张

黑陶文化
导读:  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四千多年,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

  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四千多年,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

黑陶文化又称龙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制陶技艺。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龙山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古老的传统制陶技艺。是距今4千多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的城子崖,所以又称“龙山文化”。

黑陶工艺主要利用陶轮轮制的方法。它不以装饰取胜,而是以造型见长。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看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态,以复杂造型为主,简单者较少,但都端庄优美,质感细腻润泽,光泽沉着典雅,具有一种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静之美,欣赏价值极高。常见器型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和鼎等。

新一代龙山黑陶在烧制工艺上,是根据当地泥质特点和古代制作方法研究产生的。具有实用、巧妙、节约的优点。在成型制作上,主要有可塑法和注浆法两大工艺流程。

可塑法有选料、球磨、压滤、真空炼泥、陈腐、拉坯、干燥、修坯、压光、刻制、磨光、干燥、烧制等17道工序,它主要用于瓶、器等型状变化大和比较不规则的制品生产。先将精制的可塑泥块放到成型机上拉坯成型,当干燥到一定程度时,再将坯体放到成型机上修坯、压光,坯体含水为8—12%时,进行刻制,随后磨光,待含水率再降至一定程度,即可装窑烧制。

注浆法有选料、配料、选型、翻模、注浆、干燥、脱模、修坯、压光、烧制等14道工序,它主要用于圆雕、浮雕类异形制品的生产,比可塑法工艺流程短,是一种较先进的制作方法。

在烧制上,则重点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循序升级渗炭法,使产品达到通体透黑,产品黑度越高,表面越亮,充分展现黑陶的特色。

由于选料考究,做工精细,不仅器物均有镂孔和纹饰,而且姿态万千、品种多样,纹饰与造型、色泽与形象和谐自然,具有高雅、简炼、明快等特点,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黑陶艺术再现难

龙山文化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史前文化,因其在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故名龙山文化。它主要以发掘出距今4500年的黑陶文化而著称于世。它的时间稍晚于仰韶文化,可有“原始文化中的瑰宝”之称。它的分布向南在沿海一带,江西、台湾都有发现。向北则达到辽东半岛,向西到河南与彩陶文化相迂而混合。黑陶的制作技术似乎比彩陶更高。它采用高温窑烟渗碳的方法烧制,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尤其是黑陶中的蛋壳陶,器壁厚不过03厘米,最薄不到01厘米,真可谓“黑为漆、亮为镜、薄为帘、硬为瓷”,也被总结为“黑、光、薄、棱、鼻”的特点。“棱”表示做的整齐规矩,“鼻”说明它多附有牵绳和持手。可见其制做的精绝。出土器物多为三足器,平底器和圈足器。由于黑陶的选型比例和谐,体现一种单纯质朴之美,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它以前的彩陶相比,虽然没有颜色装饰之美,可用它丰富多彩的造型、简结流畅的线条、浅雕及镂孔赢得了自己的优势。实际上黑陶艺术起着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器的链环作用。如此原始文化的瑰宝,由于青铜器的出现,在夏商以后渐渐被湮没,以致它的制做方法也早流失。

黑陶艺术被发现之后,不少有识之士为了重现这一瑰宝,曾耗费了大量心血,研究、分析,反复烧制,经过长期摸索、反复实验才找到些门道。就是人称“黑旋风”的仇志海,在迷上黑陶的制做时,也“想了三年、干了三年”既独立思考,又下笨功夫,他亲掌窑温,历经成败,矢志不移,使作品达到了色调纯正、陶面滋润、率直疏朗、大有古风的效果。如此艰难的追寻,如有文献的记载、或有口传、则大可不必受此搓折。因之,总结、保留,及至发扬这一制做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