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文 / 婷 前不久,郑州一位女跑腿员带着宝宝送单的视频引起千万人的围观和热议。 视频中,这位妈妈一手控制着电动车跑腿送单,一手还要抱着熟睡的孩子。 有网友评论:“生活不易,但你努力的样子很美!” 也有人说:“这种样子并不美
文 / 婷
前不久,郑州一位女跑腿员带着宝宝送单的视频引起千万人的围观和热议。
视频中,这位妈妈一手控制着电动车跑腿送单,一手还要抱着熟睡的孩子。
有网友评论:“生活不易,但你努力的样子很美!”
也有人说:“这种样子并不美,懂的人才知道这是心酸!”
许多人在视频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日复一日要面对的工作压力,应接不暇的家务,淘气不懂事的孩子,还有几乎帮不上忙的另一半。
有人说,妈妈是一个残忍的词,它意味着付出、牺牲、隐忍、妥协。
视频热议的背后,是妈妈们想逃离也逃离不了的苦楚,这里面有不得不面对的困境与抉择。
第一重:不被理解
**《82年生的金智英》里,金智英是一位全职妈妈。
她每天洗衣服、做饭、拖地、哄哭闹的孩子,有干不完的家务。
偶尔一次工作日,她推着孩子坐在公园里喝了杯咖啡,就引来了一群上班族的闲言碎语:
“我也想拿着老公赚的钱,喝咖啡到处玩。”
“那你嫁人吧。”
“那像话吗?”
金智英也曾想成为一位事业和家庭兼顾的女强人,但现实中总是身不由己。
刚结婚就被催着生小孩,当妈妈后,因为要照顾女儿,所以选择了辞职,等孩子长大一点了,想重返职场却已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她提出来想去楼下面包店上班,谁知道老公听后大发脾气:“谁叫你打这种工!”
金智英在长久的压抑下得了一种怪病,会用另外一个人的口吻胡言乱语。
一次,她用闺蜜的口吻道出她的心酸和苦闷:“喂,郑大贤,最近智英一定很辛苦,她这个时候就算身体不累,心里也会很焦躁不安,做得好,辛苦了,谢谢,多对她说这些。”
听完这些,丈夫理解了智英心中的苦闷,也答应了让智英去找工作,智英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妈妈却无法这样道出心中的苦涩。
邻居晓霞自从有了孩子后,就辞职在家带孩子,没了社交,也没了独立的经济来源。
每次见到她都是一手拎着菜,一手抱着娃,偶尔只能闲聊一两句。
前不久,她突然跟我大倒苦水:“这几天,孩子高烧,老公不仅不帮忙,还埋怨我,在家看个孩子都看不好,三天两头生病。其实累点不算什么,这种话听了最让我心酸,觉得付出这么多原来在你眼里就是什么都没做好。”
有人说,日常生活的褶皱中藏着无数的委屈,喧嚣、争执、吵闹、寻找过后,生活也只剩下“一地鸡毛”。
生活本就充满各种委屈,如果还不被理解的话,就只剩心酸。
托尔斯泰曾说:“我们平等地相爱,因为我们相互了解,互相尊重。”
唯有被理解和尊重,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爱意。
第二重:变成一个人
电视剧《坡道上的家》中的女法官曾跟丈夫商量好,婚后两人要一起承担 育儿 责任,结果有了孩子后,就变成只有她一个人在战斗。
偶尔一次加班到深夜回家,文件包还没来得及放下,迎来的是丈夫的抱怨:“你搞什么呀,一通电话过来就要我去接孩子。”
丈夫自顾自吃了便当,也不管她深夜回家正饿着肚子,还埋怨带孩子辛苦。
丈夫说:“我都帮你接孩子了!”
女法官觉得很委屈,因为平日里提早下班,急着去接孩子、照顾孩子、买东西、做饭、打扫卫生的人都是她啊!
有人评论说:“太真实了,最难过的是那句‘帮你接孩子’,什么叫帮?”
尼日利亚作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在《亲爱的安吉维拉》中这样说:“家务与 育儿 应该是中性的,我们该问的不是女性能否一人独揽,而是该如何最好地支持父母双方在工作与家务中共同尽到责任。”
共同尽责、相互支持的家庭,才能和谐快乐。
小学同学小渔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女子,曾经她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有了孩子后,她发现自己的精力无法兼顾孩子和事业,便跟老公商量回归家庭做起了全职太太。
有次她约我见面,我惊讶:“你还是以前那样,精神得很。”
她说:“当妈很累,一日三餐和孩子占据了我生活的全部,这让我感觉日子像一团死灰,人也变得敏感,容易为一点小事暴跳如雷。幸亏这个时候老公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回家主动分担家务,帮忙辅导孩子作业,老公还鼓励我重拾兴趣。”
她说,在老公的鼓励下,她重新开了一家小瑜伽馆,叫我有空过去坐坐。
后来经常看到她在朋友圈晒她去各地 旅游 的照片。
她自己也常常感慨,正是有了老公的支持才让她没被生活的琐碎击垮。
综艺节目《做家务的男人》里曾表示,没有理所应当的家务,但是对彼此好是理所应当的,把生活打理好,才有调节内心的力量。
有家人的分担,有家人的支持,才能打理好家庭里的油米柴盐,我们才会更自信美好。
第三重:学会独立
有网友说,每一个女人都应该独立,无论你是否已经成为一位妈妈,这份独立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应该是精神上的。
喜马拉雅上有一个纪录片《她是谁》。
主持人问受访的三位妈妈:“如果每天多一个小时,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妈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想要自己的私人空间,做自我,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宝宝大过天》中,游在天不满康雅悠接了写稿的工作:“说了这个家我来养,为了那点点钱,没照顾好女儿值得吗?写稿能赚多少钱?两千?我给你。”
康雅悠道出心中的苦闷:“我现在就靠着这份外快,想起那么一点我以前的样子,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是我觉得我被囚禁了,我像是被圈养的宠物,就算我没有灵魂,也没有人会在意。”
有人说,当母亲,幸福的同时还伴随着“窒息”,在每个平凡的日日夜夜,你明白自己失去了自由。
妈妈们想要的是自由,想要拥有自我。
因为我们深深地明白,有自我,才能做强大的自己。
美国好莱坞热播剧《实习医生格蕾》的编剧珊达·莱梅斯,被称为美国影剧圈最霸气的女人,她胖得理直气壮,未婚领养了3个孩子,自信而强大。
她说,她也曾有过迷茫,看到那些打扮优雅、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为孩子做手工饼干的妈妈时,自己曾经试着去模仿那些妈妈,可试完之后,发现那不是自己,自己不快乐,也没能给孩子带去快乐。
她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
她大学时代,喜欢一个名人,那位名人有着完美的发型。于是她每天早上用烫发棒整理自己的头发,希望能做出那样的完美发型,后来她才知道那个名人戴的是假发。
所以她奉劝妈妈们:“看到别的妈妈完美,不要拿起自己的烫发棒。”不要迷失自我,要做自己。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一样,她是一位有自我、做自己、独立强大的女性。
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曾说:“只有一种成功——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度过你的一生。”
有独立的自我,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我们过完这一生最大的依靠。
《奇葩说》里詹青云曾说:“当一个女人成为妈妈的时候,她的需求、她的偏好、她的恐惧、她的人生理想都被忘记了,因为她是一个‘超人妈妈’。”
成为妈妈,对于每个女人来说是一场修行,
妈妈要经历生育的伤痛,还要经历生活琐事的磨砺。
妈妈不需要做超人,妈妈需要被理解,需要家人的支持,更需要有独立的自我。
被理解、被支持、有独立自我的妈妈日子过得才甜蜜。
责任编辑x圆滚滚 值班编辑x拧发条鸟
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O(∩_∩)O,内部员工每月要至少学习3个小时以上,不学扣钱,所以学有一部分都是被逼的,没想到还有这么爱学习的。账号内部使用,外部不外传的。登陆后是可以下载的,不过你说的存手机的恐怕没有,如果想放在手机上就需要用专业的软件转换了,不过一般一个视频都不小,转换后也会是很大的不推荐。还是在电脑上看吧。不过文字类的到是可以。
如果你只是想下载后存在手机里很容易,手机一般只支持格式AVI MP4 3gp 等格式,而网上的视频一般都是rmvb格式,需要下载转换器转换后才可以看。至于下载,可以用迅雷的流媒下载,筛选下载视频。
如果学校比较远,而且又没有和自己一样被录取同一所学校的同学的话,建议还是家长送比较好的,尤其是孩子独自第一次出远门。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的话,可能连语言说话的方式都会和别人有所差异,会容易感动害怕和恐慌。而且从安全方面考虑,家长应该送的。
当然,如果是和同学一起去学校的话,这样是最好的,家长可以不用送的,毕竟,孩子们有自己的小团体,可以相互照顾,不至于孤立无援,家长不用太过担心孩子的安全等等。
如果学校比较近的话,那送不送也都是可以的。并且孩子可以很快的在新的学校打开自己的生活圈,不用太过担心。
我是不建议送的。孩子到了地方有校车接的,而且走之前都跟学校联系好的。做父母的不放手,孩子永远成长不了……
我家妞妞四年前考到上海,临走前,想让我去送,一方面我确实不好请假,另一方面我也确实想锻炼一下她。于是我对她说:“妈妈不送你,把省下来的路费钱给你你到了上海多给自己置点东西。”她同意了……
快开学了,我给她买好了飞机票,送她到机场。她一路上没说话,我知道她是害怕,没一个人出过远门,这次自己跑这么远,心里肯定纠结 ……但她一路上没哭,进了安检门,我望着送她,我不希望她回头,她一回头,我也会哭的……结果在进去的一瞬间,她慢慢地回过头,叫了声“妈妈”,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我安慰她,去吧,下了飞机有人接呢……她才拉着皮箱进了候机室……
五个小时以后,她给我打电话说到了上海虹桥机场,也见到了接机的老师让我放心。
到了晚上,她又给我打电话说了她在学校一天的情况。她自己去交的学费,然后领了宿舍钥匙 ,又和同学一起去学校住宿管理处买了统一的被褥,还和同学一起出去买了一些日用品……她的声音里带着掩藏不了的兴奋……
最后她告诉我说:“妈妈,你不知道,我们宿舍八个人,睡得上下铺。除了我没妈妈送,其余七个都是妈妈送来的!她们的妈妈给帮着交学费,给洗衣服,给打饭,甚至铺床都是妈妈在铺,就只有我一个人,什么都是自己,其他的阿姨都夸我能干呢……”
听了她的话,我心里泛起丝丝愧疚,但我依然告诉她:“你看,妈妈没送你,你很有成就感吧……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妈妈在帮着干,只有我家的琪琪最能干,自己什么都会干!”……
孩子的路终究得她自己走,我们替不了一点点,不如早点放手,让他们去适应 社会 ,适应环境。
我们干得越多,孩子会得就会越少。有一天需要他自己去面对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尽心尽责”,孩子会不会怨恨我们呢?
其实,现在孩子上大学,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时间宽裕,80%的家长都会选择送。
一来,孩子要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第一次出远门,家长心里有太多牵挂,太多不舍。再信赖孩子,也想亲自把孩子送到学校,心里才踏实。特别是女孩子,家长更不放心,能送是一定要送的。我同事家孩子去青海大学上学,父母虽然很忙,硬是挤出时间,陪孩子去报道,安排好后,才放心赶回来。否则,孩子独自去学,家长在家里也是忐忑不安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现在各方面条件都不错,阖家出去 旅游 也是常态。借送孩子上大学之际,来一场全家出游,不仅和孩子共享欢乐,而且能感受到大学的氛围。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很多家长就是因为孩子到异地上学,才有了去当地 旅游 的机会。
再者孩子去上学,要带很多行李,有的下了 汽车 ,还要坐火车,甚至赶飞机,一路辗转,如果父母有时间送一程,可以帮孩子一把。
当然,这个问题也是相对而言的。现在,交通方便、通讯发达,如果孩子自立能力很强,家长超放心,完全可以不送。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旅途注意的事项,及时和家长联系。如果有同学结伴而行,那就更好了。
如果你家富有,包专机护送都是应该的。因为我没有那笔钱,孩子就是自己坐火车去上学的。
孩子上大学,家长要不要送?首先家庭形成共识是否要送只上大学。每一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觉得要送那就送,觉得不要送那就不送,以家庭成员形成共识为主。很多的家庭为了孩子读书上大学其实是没有机会,一家人外出 旅游 的,然后就有孩子读大学送孩子上大学,这样的一个机会,一家人来一个亲子共游,然后再送孩子去上学,其实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体验。其次,以训练孩子为目的不送。孩子第1次出远门,这是一个训练他很好的机会。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去上大学的路线,怎么购车?怎么行走,甚至可以结伴而行,这里的结伴而行的伙伴就是和孩子一起上大学的同学,朋友都是可以的。这就很好的训练了孩子独立的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甚至独自外出的能力。
我觉得送吧,不管是本省、跨省还是家门口,送孩子去读大学是一种情怀呀。
当孩子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新的人生阶段,就好比高考的时候,父母会放下手里的工作在门口期盼的等待,陪伴你人生其中一个重要时刻,这样的机会并不多。随着孩子的成长,到步入 社会 ,越来越独立自主,父母能够陪伴在孩子左右,参与他人生大小事件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何其珍贵!
一转眼高考就过去两个多月,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作为一个高校人,每年秋季学期开学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熙熙攘攘的新面孔,带着好奇也带着期盼。
不过,现在的新生与十年前的早已大不一样了,很多人中学期间都有游学经历,周围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也多得是,他们对大学已经不那么陌生也不那么羞涩。我见过不少新生,来学校没两天,校门外的网吧已经门清了,或者已经换上运动装备找球场打球了。从整体来看,现在很大一部分新生已经不需要父母来送,给他们打好包,办好卡,打上钱,他们估计连一丝不舍都不会表现出来,就像脱笼的鸟,所以,如果家长走不开无法亲自去送,那也没有关系,让孩子独自去上学,也是孩子成长中的一次洗礼。
从如果家长有条件去送,我个人还是非常建议去送的。一方面,可以给孩子一种仪式感,让孩子从心理上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另一方面,来了之后最好能和辅导员当面交流一下,建立一些联系(不一定要请吃饭,报到时都很忙,就算请也不会去),加个微信就行,没事问一下孩子的情况就可以了。
如果还有条件,提前几天出发,和孩子一路玩过去。呃,主要是这样的机会以后估计越来越少了,一旦上了大学,孩子真的就飞走了。
送与不送,按实际情况考虑吧!我从小到大就一直住校,父母不是很关心我的学业问题,所以无论去哪里都是我一个人,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独来独往的生活。同时家庭环境也不好,父母也不想花费钱去和我一同去学校,等经济条件允许了我一定会带他们参观我的大学校园。而且我也不愿意让我的父母为此奔波,他们已经很辛苦了为我做的够多了,我不想让他们在劳累了。一般孩子上大学送孩子到学校的原因无非就两种。
第一种就是孩子的自立能力比较差,有些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没有经历过住校,突然一下要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大学,这样的孩子很难一时习惯。我也有过这种感觉,也不是很想家就是突然换了个地方生活一时半会很难适应,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的。这样的情况下父母送孩子去学校,陪孩子逛逛校园,熟悉了环境、舍友同时再鼓励孩子自立,孩子肯定会坚持下去的,慢慢的也就自立了。父母完全可以放心孩子,孩子总要一个去经历大风大浪,我们必须要让他学会独自去面对问题,不遭遇狂风的鸟儿是不会成长的。
第二种就是孩子考上大学了,全家人读很高兴,陪孩子一起去大学里边看看,了解一下孩子大学的生活。如果条件允许,我介意家长们还是陪孩子一起去大学吧,孩子并不是在乎你们的钱,真正在乎的是你们的陪伴,你们的一声鼓励以及肯定。
如果我有了孩子,我肯定会和他一起去大学的,我会和孩子分享我的大学生活,我还要告诉孩子大学应该如何度过。你们呢?
我女儿要离开我去读大学了 请问送还是不送好呢?我心里难过不送的话肯定肯定会更难过的可能会有好长时间的不安 我为什么会犹豫送或不送呢?太远 那 太远 应该更要送 是不是?求建议 求回答……
孩子上大学父母要不要送
父母该不该送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呢?相信绝大部分准大学生对此并不情愿,他们片面的认为父母陪同自己去上大学是一件很丢脸且难为情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你也许会明白,去上大学能够有父母陪着,还真是一种福分,同时也是在尽孝!
那么,该不该让父母送自己去上大学呢?想必90%以上的准大学生都不懂得下面这3点道理,小编认为这三点理由非常有道理。
1、你的大学也是父母的大学
你之所以能顺利考上大学,那是因为有父母在背后做你坚强的后盾!除了考试成绩是你的功劳以外,剩下的全都是你父母的功劳,父母含辛茹苦的把你养大,从幼儿园升小学,小升初、初升高、现在高升大学了,父母都在一路上陪伴着你读书,这一陪就是十几年,你天真以为这只是你一个人的大学那就大错特错了,这背后还有父母家人为你辛辛苦苦付出着,说白了,你的大学也是父母的大学!
2、18岁不是你的成人礼,只有上大学才是
不少的准大学生会认为自己过了18岁,已经成年了,这个年纪可以自己一个人去拼一拼,闯一闯,但是在父母的眼中,18岁压根就不算什么成人礼,只有上了大学才是真正的成人礼。18岁之前,你从未离开过家,一直在家里有父母庇护着,你成不成人,对父母而言,你都是小孩,当你走向大学,就意味着你离开庇护的家,远距离让你和父母的感情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所以说,上大学才是你的成人礼,很多父母之所以执意想要送你上大学,那是因为他们希望见证你一生中真正的成年礼,自己懂得照顾自己,才算是真正的长大!
3、在你断线展翅飞翔之前,父母希望你能安全着陆
不少的准大学生认为,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这十多年的日子里,自己犹如一只风筝,被父母紧紧的拽着跑了18年,所以希望自己能尽快剪断那根线。现在你终于上大学了,父母也是时候后彻底放手,让你自由飞行了,但是,在这最后的风筝断线之前,父母希望孩子上大学时能陪着,再送那一程,看到你安全着陆,他们才能放心。
其实现在很多准大学生都不懂父母的心,他们一味的拒绝父母送自己上大学,各有各的理由,不少父母也表示很无奈。但是,让父母陪你上大学,其实也是你尽孝的表现形式,所以在这里建议准大学生们,千万不要轻易拒绝父母送自己上大学,这样做只会让父母伤心,换成是你的话,你会忍心拒绝父母送自己上大学吗?
如果想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985大学是非常难的,因为需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比较好的习惯,而且孩子自身对于学习也是比较感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如果以一种消极被动的心态来逼孩子去学习,很可能孩子就会产生叛逆的现状,反而会学不进去,所以需要让父母对孩子有一个比较好的引导方式,能够让孩子提升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孩子需要被关注到心理上的一些状况,因为高中学习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孩子一直把情绪积压在心里,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聊一聊。
1,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其实自律是提升成绩的前提,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很有可能会对以后的学习状况产生影响,特别是孩子在遇到一些疑惑的时候,也应该采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向自己的同学或者是老师去询问答案,这样自己才能够对知识有着更深的了解。同时父母的培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严格,虽然会让孩子的成绩比较好,但是心理健康方面还是需要注意一下,需要让孩子劳逸结合的去学习,让孩子去突破自己学习上的弱点。
2,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共同努力。其实想把孩子送进一个比较好的高校,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因为培养一个孩子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不仅要帮助孩子处理很多学习上的问题,同时也要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而且有一些父母的工作是比较忙的,也同时要兼顾自己的工作,所以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而且孩子自身的压力也很大一些,学习上的压力和竞争会让自己感觉到难过,但是还是需要硬着头皮往前冲,才能够战胜更多的对手。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