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上学想发朋友圈短句有哪些?

孩子 0 41

送孩子上学想发朋友圈短句有哪些?,第1张

孩子上学想发朋友圈短句有哪些?
导读:送孩子上学适合发的朋友圈短句开心快乐篇1、送孩子上学,大人心里也是一大只是舍不得,不习惯没有孩子在旁边闹腾的生活2、当妈的都会舍不得孩子哭,特别是去上学的时候,抱着你哭的稀里哗啦,喊着妈妈不要走。那一刻心碎一地3、希望宝宝做爸妈喜欢的孩子,

送孩子上学适合发的朋友圈短句

开心快乐篇

1、送孩子上学,大人心里也是一大只是舍不得,不习惯没有孩子在旁边闹腾的生活

2、当妈的都会舍不得孩子哭,特别是去上学的时候,抱着你哭的稀里哗啦,喊着妈妈不要走。那一刻心碎一地

3、希望宝宝做爸妈喜欢的孩子,做老师喜欢的孩子,做同学喜欢的孩子!

4、六月高温似火烤,捷报传来凉爽绕。金榜题名心中喜,父母亲人开颜笑。街坊朋友道贺来,喜气盈盈祥云罩。学府深造学识长,前程似锦在今朝!

5、求高温!求暴晒!求四十度!求木有雨!我们苦点没关系!一定要让大一的孩子们得到锻炼啊!

6、天下的妈妈都一-样,都不舍得跟孩子分开,恨不得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不错过他成长的任何瞬间。

7、金色秋天来到,踏上异乡征程,大学校门打开,理想终于实现,走进新的天地,认识新的朋友,不要忘记旧友,短信祝福送上,盼望学业有成,将来造福社会!

8、谢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遇见你们这样优秀的老师。我们家长会配合老师使孩子健康成长。

9、新金秋迎来新学校,新学校迎来新面孔,新面孔迎来新友情,新友情带来新生活!愿你在新学期中,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不断成功!

10、伴着凉爽的秋风,飘来阵阵学校的玲声,传来声声同学的笑语声。我的好朋友,开学啦,让我们为理想奋斗,永不停息!

11、周末能有大把大把的时间陪孩子在一起是多么多么幸福的事情!

12、孩子贫穷是做父母的错,因为他小的时候父母没给他正确的人生观。家长的观念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经典励志篇

1、你知道,就算大雨把这座城市颠倒,开学我也得滚回学校。

2、开学吧,让阳光充满胸膛;开学吧,让激情点燃梦想;开学吧,让我们放飞希望,实现心中的渴望;开学吧!

3、据说不想开学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没有对象。

4、回到美丽的校园,寻找快乐的回忆。携手幸福的伙伴,步入嬉戏的乐园。开学日到了,愿你快乐入校。

5、快乐开学了,天是彩色的,花都盛开了,音乐奏响着。你也开学了,伙伴微笑着,校服崭新的,知识无穷的。

6、我已经开始研究开学第一天走进教室怎样比较帅。

7、金色秋天来到,踏上异乡征程,大学校门打开,理想终于实现,走进新的天地,认识新的朋友,不要忘记旧友,短信祝福送上,盼望学业有成,将来造福社会!

8、谢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遇见你们这样优秀的老师。我们家长会配合老师使孩子健康成长。

9、新金秋迎来新学校,新学校迎来新面孔,新面孔迎来新友情,新友情带来新生活!愿你在新学期中,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不断成功!

10、伴着凉爽的秋风,飘来阵阵学校的玲声,传来声声同学的笑语声。我的好朋友,开学啦,让我们为理想奋斗,永不停息!

美好祝福篇

1、开学了吧,该收拾心情了吧。该认真上课了吧,该仔细做笔记了吧,我的短信到了吧,请微笑一个吧,相信自己吧,你的未来不是梦!

2、莫怕太阳寒,莫怕风雨扬,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是为做官,不为面子宽,求学只为人生灿;同学恰少年,青春来相伴,美好时光莫辜负!

3、大学里充满了无限可能,它可能将你变得更坏,也可能将你变得更好。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千万要注意加强下品格修养。做学问,先学做人!

4、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你们像小鸟一样欢快地走进校园,校园里因为有了你们而变得美丽,你们就是开在校园里的,最美丽的花朵。

5、迎着快乐的朝霞,沐浴明媚的阳光,肩背知识的书包,哼唱幸福的歌谣,开启求知的旅程,遨游智慧的海洋。开学日到了,愿你开始新的幸福时光。

6、来到美丽的校园,开辟求知的大陆;重回快乐的课堂,舞动活跃的思维。开学日到了,愿你学习成绩蒸蒸日上。

7、暑假已经结束,请赶快调整:睡觉调成早起模式,日子调成上课模式,不要改变快乐模式,坚决保持友情模式。开学日,愿你始终处于幸福模式!

8、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新的梦想,愿你在开学之际,能够有新气象,开创一片新天地。

9、又是一年九月一,度完暑假去学习。勤奋努力不能忘,锻炼身体要牢记。早睡早起精神好,吃饭睡觉要准时。发条短信祝福你,快乐开心新学期。

10、希望下一次能考出更优异的成绩,做为家长,我们会加强督促,配合老师工作,及时和老师关注孩子的动向!

幼儿园是孩子第一个踏入的学校,那时候孩子其实还非常小,让他进入幼儿园学习,也只是为了给他以后进入小学初中奠定一定的基础,那么在早上送孩子入园的时候,我们有哪些事情是要注意的呢?

一、跟孩子好好再见

相信有一部分家长送孩子去幼儿园,其实也是非常苦恼的,因为在他们早期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种抗拒的心理,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其实要跟孩子好好沟通幼儿园的必要性,以及他在幼儿园是可以交到好朋友的,还有就是在早上送孩子入园的时候,我们要跟他好好的再见。因为有一部分孩子,他可能认为我去幼儿园是因为父母不要我了,或者说认为我不好所以要送去上学,那么我们跟他分别的时候,跟她好好再见,并且告诉他下午放学的时候,会来接她回家,让她安心的在学校学习。

二、让孩子保持好心情

还有就是在送她入园之前,要让孩子保持一个好心情,如果说跟他闹别扭了,或者他认为今天不想上学的话,不能够说逼迫他去学习,或者是把他捆绑式的送去学校。作为家长要做的事,跟她好好沟通,做好心理疏导,如果是因为在学校发生了某些事情,或者是自己身体不舒服的话,家长其实也是要及时注意孩子的情况。所以在送孩子入园的时候,还是尽量让孩子保持一个好心情更好。

三、叮嘱孩子每日事项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送孩子入园的话,我们要每天告诉她在学校的事项,还要听老师的话。这些也是非常基础的,因为一般的家长在送孩子入园之前,都会叮嘱她要好好吃饭,或者是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之类的。当然我们最重要的也是要跟老师沟通好,然后观察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方便接孩子的时候,可以跟孩子聊一下在学校的情况。

 Baby自曝在上海的时候每天都会送孩子去上学,她这样的做法并不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因为送孩子的路程也只不过是几分钟,在送孩子过程当中也能培养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像baby经常出入到工作当中,就很少有时间去陪伴孩子。利用孩子上学的时间,把孩子送到学校当中,可能也会对孩子来说觉得更在乎自己一些。 Baby声称自己在工作当中和陪伴孩子的时间都非常的平衡。

陪伴孩子

作为一名母亲baby,在有了孩子之后,她也还是从事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她认为自己在有能力的时间当中陪伴孩子。如果她要是在上海拍戏的话,会选择每天早上都去送孩子上学,并给孩子加油打气,告知孩子自己去上班。当遇到孩子太黏人的时候,baby也会给孩子以身作则,让孩子对自己多一些期待。 Baby是希望通过用自己的语气去影响着孩子,让孩子能够适应两个人分离的焦虑。

自己的工作

  Baby作为一名明星,她们在安排自己的工作时也都非常的闲散,可能也都不需要定时定点的完成自己的工作量。在陪伴孩子当中她们并非有冲突,在不想工作的时候也都会选择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孩子的身上,毕竟孩子是重心。自己的工作也可有可无,不能说因为工作而耽误了陪伴孩子的成长,这对于一些母亲来说都是认为孩子最重要的。

孩子的成长

只是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去送孩子上学,可以听闻孩子在学校当中发生的一些趣事,自己一心忙于工作,可能慢慢的也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利用一起送上学的时间,可以问一问孩子在学校中发生的事情,慢慢的孩子也会和自己爱说学校当中的事情。自己听到后可能也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毕竟小孩子他们的成长方式都非常的简单,比大人的世界要纯真许多。

不合理

1 初中生八点之后才能开始上课,所以你小孩原则上八点之前到就可以。

2但是现在学校一般是七点半开始上早读,老师都会进班的。平时可能不讲课,朗读啦默写啦讲评啦什么的,这样可以节约一些正课时间。毕竟主课一天只有一两节,浪费不起。所以建议小孩还是要参加早读课的。

3七点半全体开始正式上早读,早读之前就是交作业的时间,提前个十分钟到校交作业还是应该的,所以一般是七点二十到吧。当然也有学校不上早读,七点四五十到也可以。

4有时会遇到班级值日,就是打扫校园,那就要小朋友早到学校了。一般一学期轮一周吧

5我本人是不建议小孩太早起太早到校的,毕竟孩子多睡一会儿也是好的。但是老师要求六点五十五到也就意味着老师也要早到,真是都不容易,压力大啊

建议跟老师沟通一下,看看是值周吗?可以提出自己看法的,毕竟都是为了小孩好。

我女儿初三的课程表,中午回家吃饭,打个盹。晚上作业快的要写到十一点,慢的要写到凌晨

上海没有六年级。。上海叫预备班。

你这是农民子弟学校吧,学生早到校,学校还要派老师看着,还不是为了学生多读书,现在学校干啥都吃力不讨好。

其实很简单,你只要向学校申请,因为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早到校,学校一定会同意的。

上海,7年级,7:20上课。孩子总睡不够,希望8点 8点半上课

做不到就不要去这个学校,这个班级,不是每个学校班级都要求这么早去的。不要自己不想努力从而把想努力的学生家长给拉下水!!!

这个我最早也不理解,后来就习惯了!我们学校是7:10到教室,也就是7:00孩子应该到校!想想老师也辛苦,我家才七年级,7:00到校,通常5:15-6:00放学,孩子在校时间长,老师在校时间也长,家长怎么好有意见?

学校规定有时候作为家长要有把握的能力,不能完全按校方办理,阳奉阴违是做家长的权利,主课不缺成绩跟的上就可,何必替学校把自己孩子往监狱里赶。供参考!勿喜别喷谢谢。

第一,上海没有六年级,只有预备班,归初中学校管理,不确定你说的是不是上海学校。

第二,魔都正常初中生一般要求7点半左右到校,也许你们学校有住宿生和晨读要求,所以才会要求走读生7点前到校一起晨读。

第三,每个学校要求不一样,没有合规不合规的说法。比如我们学校九年制,虽然小学是8点开课,但学校统一要求小学生也按照7点半到校的规定,7点半到8点为晨读和默写时间。

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要求,既然在校,遵守规则必然的,习惯也就好了。

上海,7年级,7:20上课。孩子总睡不够,希望8点 8点半上课

投诉他,一定让孩子睡到自然醒,老师睡不够,孩子也不准到校,一律按孩子的生物钟上课,起不来就不去[抠鼻]

    车几乎是一个家庭必须的设施了,当然我家还没有车,比较苦逼。没关系,等我有孩子了,我也要买车,这样多方便,去哪再也不用挤公交,抢的士了。很多家长也会选择开车接送自己的子女上学放学,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

    先来说下为什么买车?

    大家都知道的,城市生活很拥挤,出门越来越不方便。没有车的话,出门只有打车和挤公交车,往往高峰期的时候却总是打不到车,挤死在公交车上甚至都挤不上去。反正便宜的车子也不贵,一般家庭都负担的起,再说有了孩子,就更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跟着自己在外挤公交,打车了。干什么事出门都会方便点~

    那为什么开车送孩子上下学呢?

①、心疼自己的孩子:谁家的孩子不是宝贝,不是自己的最爱呀。反正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其实我也是这样的人,我还没有孩子,但是对我家的大外甥已经只宠爱至极了。就像每天孩子不用那么辛苦的挤公交,早上可以多睡会,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放学可以早点回家。

②、担心孩子的安全:现在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了,车辆也是越来的越多。我记得我小时读书的时候,都是在村上的小学读书的,根本没有什么车子来回穿梭,都是走在乡间的田野上,安全的不得了。但是现在呢?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在城市里买房子,读书也是在城市里,那么上学的路上自然就是有很多的车辆。能放心孩子在车如流水的道路上走着吗?反正我是不放心,孩子的哪有那么高的安全意识啊~

③、怕孩子被拐跑:现在拐卖儿童的现象越来越多,孩子又是天性单纯的人,伪装起来的人是好坏人根本分不清。他们有可能就在上学或是放学的途中被人给拐跑了。你说谁放心孩子独自在外上下学呢?

④、为了维护孩子的面子:现在学校的孩子家家户户都有车,父母都开车送自己的孩子上学,而自己家的孩子呢?只能挤公交,骑电瓶车送去学校。孩子们的攀比心理也很严重,别人家的孩子就会故意的排挤自己的孩子,说他没有车接车送,家里穷。真的,虽然这样的观念极其的不好,但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平等的对待,我想这样的行为还是可以理解的。

    同样,未来我也会买一辆车,接送我的孩子上下学,因为我爱他,想给他最好的一切。

作为上海的TAXI司机,可以很坦率地告诉LZ: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出租车企业,有该项业务----------这是由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但是,你可以找一下同小区的出租车司机商量一下,或许送的问题能解决但是,接的话,相当

这学期早上开车送孩子上学,在路上总能碰见一辆不知道哪个学校的校车与我们同行一小段,估计是新开的,以前并没有见过。这车的样子有点像房车,黄黄的颜色就跟常在美国片里能看见的那种一样,车后窗玻璃上还写着几个大字“当指示牌伸出时注意停车”,记得美国片里面那校车也是有个大大的红色标牌,上面写着STOP。只是咱这种校车没有美国片里面的那么宽大,看起来也没有那么虎实。

配备这种仿美式校车的多半是那些私立学校,你上学掏的钱多,自然就给相应的服务。至于公立的中小学有没有配备校车的不太清楚,反正我是没听说过。现在天朝小学、初中的学生除却少部分能力强悍的可以自己上学外,就要么是家长开车打车护送,要么是住得临近的组团拼车上学,搞得家长孩子都很幸苦。

这让我想起其实在我读小学、中学时就是有校车的,家长根本不操心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问题。只不过我们坐的这种校车不是学校,而是各单位自己开的。但我觉得凡是按“双规”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接送学生的上下学为目的班车,也都可以称之为校车吧。这种形式的所谓校车,要是用空前绝后来形容显然有些夸张,不过也确实曾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很有社会主义的味道与特色,现在估计在朝鲜还能这样干吧。

大概是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开始,由于改革春风吹满地,神州处处样样新,人们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也不知是谁先起的头,反正涪陵城里渐渐就兴起了各单位用自己的车来接送本单位的孩子上下学之风。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商品房一说,职工的住房基本都由各单位自建,所以大家上班办公、居家生活都在一院之内集中,而涪陵城又不大,主要的几所中小学通过一条路线差不多就能串联,统一接送起来倒是比较方便。

在开通校车以前,涪陵城里没有像样的市内公交车,地形所限也无法骑车,我们都是步行上学。冬天的早上天亮得晚,黑漆漆的路上最早出现的人群就是要上学的中小学生们,大家各自背着书包在橙黄幽暗的路灯下默默的快速穿行,很少有人说话,四下一片寂静,只有鞋底蹭着地面发出的嚓嚓声。那时候大街上每个路灯或是电线杆子靠近顶部的地方还统一挂着个广播音箱,每天早上第一个节目是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高悬半空的音箱里先是传出一阵噼噼啪啪的电流声,然后轻快的音乐流淌出来,在大街上和各个角落弥漫飘荡,唤醒这座寂静的小城。我们就在这黎明前的黑暗中伴着这充满希望的乐曲声疾步奔向学校。嗯,回想起来,这PMM(这也敏感次!)的歌声的确是从小听到大的啊。

我家所在的涪陵科委职工人数不多,加上下属的科技情报所,院子里从高中到小学上学的孩子拢共也就十多个。自从别的单位陆续开始用车接送学生上下学,科委感觉自己不能落后,也开始筹划琢磨这事儿。毕竟,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嘛。

但是当时科委的车辆条件有限,我记得只有一辆苏联产的蓝灰色伏尔加牌轿车,一辆北京212吉普车,另外就是一辆涂着墨绿颜色大脑袋的北京130小卡车。轿车和吉普装这么多孩子不现实,怎么办呢,那干脆就用卡车送吧。这真是个大胆的决定,充分体现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时代精神!

那辆北京130的驾驶楼是两排座,加上司机大概最多能坐六、七个人,剩下的孩子咋办?就通过梯子爬上后面本是用来拉货的开敞车箱,车厢里面两侧的围栏下有两排木质的硬座可以坐。要是坐满了,便只有站着。这当然是个很危险的办法,那时也只有公审宣判大会后载着罪犯游街的卡车上才能看见这么多人在车厢上面站着。只不过他们是被五花大绑着,还有武警战士从背后给“搀扶”着,而我们则是独自凭栏,把脸临风。车一开,胸前烂了尾的红领巾就被风吹起,横扫着脖颈,弄得一阵痒痒。

想象中的危险很快就变成了现实。有一回,一位比我们大一些,长得挺漂亮但总是一副严肃表情的高中**姐,在攀爬后车厢刚爬到一半的时候车就猛然启动了……这位**姐一失手,“啊哟哟!”一声惊叫后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站在车厢上的人看到后赶紧使劲拍打前面驾驶楼的铁皮把车叫停,大家下车查看伤情。还好那时的人普遍皮实耐用,也还好没摔着危险的后脑勺,看起来摔了也就摔了,并没有什么大碍,只是跌在地上擦破了她那漂亮的黑色健美裤,受了些皮肉伤。大家赶紧把只能靠单腿支撑身体蹦跳着前进的**姐搀扶着送到驾驶楼里就座,护送回家。从那之后这位**姐几乎就再也没来坐过车。**姐后来还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之后又嫁韩国去了,但这一跤估计也是她所无法忘记的回忆。

大概也因此,那俩北京130货车闯祸没多久,单位就买了一辆新车来当校车。这是一辆20座左右的华西牌小客车,车身修长,刷着白底蓝色横条纹的漆。车前脸中间的标志我记得很清楚,是一枚竖着的金色银杏叶,底部叶柄的两侧是两个字母H、X。挡风玻璃的下方位置有两个小的繁体汉字“华西”。这辆车基本陪伴了我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的整个学生阶段。对我来讲,它真算得是劳苦功高的老伙计。当然,同样应该感谢的还有一直帮我们开车的司机师傅——何司机。这车买来第一年暑假时还带着单位的孩子们一起去长江下游的鬼城丰都游玩过。那一趟的旅途不近,县道公路颠簸不平,我那时又总爱晕车,一时没忍住,吐得稀里哗啦,肚子里的东西呈扇面形放射状全喷在了车身外崭新的漆面上,异常醒目。还好,回程的时候坐的是船,就松快多了,没有遭二茬罪。

虽然城里每个单位的位置不一样,但因为城市小,主要的学校就那么几个,所以这些校车停靠的站点都基本差不太多。科委的校车从单位出发后沿途要停靠六个站。

第一站是高笋塘,位置其实就在科委下面一点点,但是因为山城3D地形的原因,车子开出去后需要绕一个U字型的路线才能抵达那里。这不算是一个固定的站点,主要是接一些在科委外面住的子女,招手即停;

过了高笋塘后是一路的下坡到第二站:易家坝,附近的学校主要是涪九中和十四中。在从九中转学到五中前,我在这里上下了一年;

易家坝之后再是一路下坡到第三站:南门山,在这里下车的主要是城六校的孩子,这个车站基本就在学校门口,很是方便,我们校车司机的孩子就在这里上学;

从南门山到第四站酱园厂是一段平路,酱园厂上下的主要是城七校的孩子,也包括读小学时的我。我在这里下车后要爬一段几乎垂直的之字形坡梯,然后穿过一个幽深隐蔽的巷子,再爬一个坡度稍缓的66级台阶才能到学校;

酱园厂之后继续是一段平路到第五站:蔡家坡,这里是十五中的地盘。蔡家坡就如其名,是一个巨大的斜坡公路,沿斜坡一直下到底就是第六站,也是校车的终点站:涪陵五中。我的整个中学阶段基本就在这个站上下车。

早上,校车发车的地点在科委办公楼底楼的车库门口。那车库就在我家楼后面,只隔了一个不大的坝子,我家在四楼,从后阳台的窗户能清楚的看见那里的情况。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有新鲜感,我们早早的就去车库门口等着单位的校车司机 ——长着灯般明亮大眼睛和鹰勾鼻子的何司机——来拉开车库的卷帘门。

消瘦的何司机爱穿一身浅灰色的西装外套,腿很细长,但走起路来好像总是踱着鸭步,身体往两边轻微摇摆。他那串银色的车钥匙挂在腰后的皮带上面,闪闪发光,叮当作响。冬天有雾的时候,人还在雾里看不清,我们就已听见了他取钥匙的声音。对了,我那时一直觉得何司机伸手向后快速掀起西装的衣角,从腰间取钥匙的动作非常潇洒,和香港警匪片里阿sir们掏枪的动作没有两样。

车门一开,我们就迅速上车抢占各自的固定座位,我的固定座位是在最后一排靠左边窗户的那个地方。我选择坐在那里并不是不怕颠,只是因为我小学时喜欢的那个从新疆回来,梳着麻花辫,说一口普通话还会弹奏电子琴的美丽女孩的固定位置在倒数第二排,也就是我座位的前面。记得在《阿甘正传》里,珍妮大声对阿甘喊的是“RUN!”,而我的小女神留给我记忆的画面则是把手伸出车窗笑着对我夸张地比划“GUN!”,也就是竖起中指。哈哈。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无法预先知道属于你的那块是什么味道的。不过要是早早地晓得,也就索然无味了吧。

念到初一的时候,坐我前面的那个美丽女孩儿随父母离开涪陵去了省城成都。于是便没有了去抢固定座儿的动力。我有时候就坐到副驾驶的位置上,那里视野很好,还可以看何司机如何开车,研究他如何挂档摘挡,看他两只穿着笔挺裤子的大长腿是如何倒腾离合油门还有刹车的。何司机也经常扔过来一块暗红色的抹布,让我帮他擦去前挡风玻璃上的水汽——在冬天,这是我常干也极愿干的活儿,我总觉得这样的操作一定显得自己很成熟、懂事、潇洒。

后来,坐校车的兴奋感逐渐消失,我就不再那么积极的早早去车库门口等着,经常是听到何司机拉开车库卷帘门时发出的哗啦啦的声响之后才从家里出发——估计我的拖延症大概就是那时候培养的,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行动——如果动作快,我就能在校车离开科委大门之前截住它。即使晚了一步截不住,也没有关系,我可以下到高笋塘站去等它。就像前面说的,这个站其实离得不远,只是因为地形坡度的关系,汽车需要沿着公路走一个U字型的大弯才能抵达,但人是可以从坡上的梯子步道直接跑下去的。体育老师诚不欺我,两点之间,真的是直线最近,因为哪怕车子跑得比我快,但一般我都到了,那车还远着呢。

在车上,从高中到小学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其实也并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除了坐在前面研究司机如何开车,大家一般就是看看街景或是做些无聊的事情。我做过比较无聊的事是小学快毕业时偶遇春夏之际的国内小气候,虽然几乎完全不明白原委,但是也赶着想方设法要凑凑热闹。我们很多同学一起依样画葫芦,在学校的时候用图画本剪裁了很多长方形小纸条,然后写些当年流行的字句就算制作完毕,最后做完装了满满一兜——记得那时连教室窗户上都被我们贴满了这样的纸片,远看就像北方过春节时在窗户上挂的吊钱儿。奇怪的是好像老师也并没有为此大发雷霆——然后中午放学回家坐车时,我就把这些纸片从车窗一路向外抛洒……现在想想,这么干除了严重破坏环境卫生不说,不明白的人看到从车里一路像雪片般飞扬而出的纸片也许还以为这是辆灵车呢——完全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呀。这一段可能交待得有些不清不楚,让人发蒙,但现在而今眼目下好像也只能如此,就这样吧。

涪陵城虽小,但是开校车的单位并不少,加上时间集中,所以在最重要的车站——涪五中,也就是我的中学门口,上下学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校车扎堆的情况。一时间各式校车像车展一样,五花八门,大大小小都有,非常热闹。它们一辆接一辆从高高的蔡家坡上开下来,到坡底这里按各自“双规”好的地方接上路边等待的学生们,然后绕过五中门口的那个小小的街心转盘,又从来时路爬上蔡家坡踏上归程。

这些车除了科委的以外还有教育学院的、农机校的、海陵厂的、烟厂的、工行的、农行的、医院的、劳动局的、环保局的、电子研究所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各个单位不一样的境况:最漂亮最高级的当属工商银行的那辆崭新白底红条的加长加高的大客,车型高大威猛,轮毂锃亮,气势非凡,坐在上面的同学居高临下,傲视众生,仿似坐在移动的钱柜上。这种感觉当然是我们的华西牌小客车所没有的。同时也有一些比较老旧的车,比如教育学院和海陵厂的校车,虽然也是大客,但破旧不堪,连外面的铁皮都锈破了,从五中爬上蔡家坡要嘶吼着费了牛劲外加屁股后面冒N股黑烟才上得去。也有的单位人太少,用的就是小车,比如劳动局的校车好像就是一台黑色的捷达。说起劳动局这车,我又想起一事儿:我初中的英语老师姜老师是劳动局长的夫人,有一次中午下课晚了赶不上回去的车,姜老师热情邀请我坐她们的车,姜老师人比较胖,那车又太小,同一排还坐了几个劳动局的同学,于是就挤得不得了,那回可真是把我给挤坏了,旁边坐的是姜老师,我也不好意思使劲往外挤,就在那儿憋着。这一路我算是真切的体验了一把人们常说的那些被做成罐头的沙丁鱼们的感受,至今难忘。

车子在学校接人的时候一般不会等人,都是人等车,车来了人上完就开走,毕竟谁也不知道哪个同学因为啥事儿会不来坐。嗯,其实最通常的缘由只是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响起时老师善意的说了一句:“那么我多讲两分钟哈……”。这样的后果就是下课后就算你拼命跑到车站,往往也只能气喘吁吁的张着嘴,眼巴巴地看着车子远去的背影无情地消失在蔡家坡上。我的学校在山脚下的长江边上,而我家则在快要到山顶的城市边缘,要走回去等于就要向上爬山穿过整个城区,不能坐车的话,走起来可就费劲了。这时我往往就有一种被大部队遗弃的失落感涌上心头。

如果不想走着回去,倒是可以想办法去蹭别的单位来的时间比较晚的车。当然,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叫“循环车”的私营小面包车可以坐。这种车因为是绕着圈儿跑固定线路,因而得名。车的颜色也类似北方的“面的”,黄桑桑的,收费是一人两元,无论坐到哪儿都是两块钱。这种车里面通常还备有几个脏兮兮的小马扎或是塑料凳,以便充分利用所有的空间来横七竖八的多坐几个人。这小面包坐满了估计能塞下十来个学生。满员之后,售票员同志往往就只能张开双臂抓扶着前后的椅子,弯着腰把头撑着车顶子,把后背和屁股紧贴在滑拉车门的窗户上,就那样张开双臂半蹲半站的努力保持平衡,头歪向一边,像蜘蛛人,又像受难的基督。

至于能否蹭上外单位的校车,主要还是看司机师傅们的脸色。有些司机就很严格,比方工商银行的那个司机,他有着老鹰一般敏锐的眼睛,外单位的学生一律不许上,想耍小聪明蒙混过关的连门都没有。然而有些师傅就比较豁达,你只要不事声张低调的上车,他也就像猫头鹰那样睁只眼闭只眼假装没看见,或者有本来就坐那车的同学带你去蹭车时给他说一声,你打个招呼他也就点头默认了。我那时候蹭得比较多的是农机校的车,因为我要好的哥们就坐这车,他能带我上去,然后坐到高笋塘站下就行。

后来工商银行的校车换了司机,放松了监控,我也去蹭过几回。车里人很多,拥挤不堪,所以也没有体会出什么高级的感觉来,而且他们这车还没有高笋塘站,需要坐到比我们高一个山头的终点站然后再走下来,很是麻烦。呵呵,这真是有点白吃馒头嫌面黑,白给蹭车还嫌路远的意思。人嘛,总是不知足。

这种形式的校车存在的时间正是我小学到高中这个阶段,到后来商品房发展起来,大家分散居住,这种校车也就消失不见。由此看来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在我正需要它的时候它就一直存在着。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由所谓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的特定产物,而且可能也只是在涪陵这样不大不小的城市——太大太小的城市受客观条件限制估计也很难开行——短暂的存在过一些年,之后这样的校车就慢慢远去,连同那些被我抛洒的纸片变成了新长征路边被遗忘的风景,gone with the wind。但有时候想想,这种兼而有之的中间状态不也是很好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