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感觉特别温暖。这样的妈妈用朴实的爱守护孩子,给了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妈妈拎锅给孩子送饭,真的是让人太感动。这样的妈妈用行动证明自己是爱孩子,同样孩子也应该学会感恩有这样的妈妈。能够填饱肚子,还能治愈心灵,是何其幸运遇到这样的妈妈。近日,在江苏
感觉特别温暖。这样的妈妈用朴实的爱守护孩子,给了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妈妈拎锅给孩子送饭,真的是让人太感动。这样的妈妈用行动证明自己是爱孩子,同样孩子也应该学会感恩有这样的妈妈。能够填饱肚子,还能治愈心灵,是何其幸运遇到这样的妈妈。
近日,在江苏宿迁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妈妈每周六都会带饭拿去学校给儿子,不仅如此,还是做了一整个宿舍的饭菜去投喂。真的羡慕死很多网友了。这样的妈妈非常有爱,不仅做饭,还做了这么多人的饭菜。带饭去的时候都是拿着一个锅和电饭煲的,她的孩子和舍友就是隔着栅栏 ,一起吃他妈妈带来的饭菜,这个场面十分让人感动。
这个妈妈的做法给自己的儿子做了很好的榜样。出门在外,会遇到很多朋友,当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帮则帮。如果妈妈只是做了一个人的分量,那么他儿子估计也不好意思吃。有时候开小灶是要承担很多东西的。所以这个妈妈情商很高,懂得教会孩子,做人要有大爱,要宽容。每次这个妈妈送饭来的时候,全部的同学都说一句“咱妈来了”,真的是非常暖心。这个妈妈对全宿舍的人好,全宿舍的孩子也用妈来称呼,表达感谢。
人生这一辈子真的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果遇到有能力的人帮助,那么就是非常幸运。同时,受到了别人的帮助,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才能够走得长远。与人相处的时候,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别人温暖,也是件很厉害的事情。这个妈妈就是让很多身在学校的同学,不仅吃到美味的食物,还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样的做法真的很值得称赞。这样的妈妈值得我们学习,能够带给身边的人温暖是给孩子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真的是有太多太多的不容易了,而且很多的时候都非常的心酸和无奈,就像很多的父母在家待着没有钱去养活孩子,出门挣钱又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大家都知道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陪伴了孩子又怎么养活呢。可能一年的时间也就回去一两趟,过年的时候回家看到自己的小孩子在路口等自己的时候,那一瞬间,想必父母的心都非常的痛吧。
一: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幸福的生活着,但是又有多少的父母能够每天回家看到自己的孩子呢,大多数人都是在外面打工,因为自己没有时间,也买不起房子,所以说没有办法,孩子只能放在老家,自己这边就是隔一段时间回去看看。孩子肯定是希望父母在身边的,但是为了生活,父母必须要出去打工才行啊,不然的话一家人的生活都没有着落。
二:没有给孩子好的生活。每个父母都希望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但是自己却没有那个本事,这辈子似乎也挣不了大钱,每个月就是给别人打工,拿着微博的工资养家糊口,自己不能给孩子创造很好的生活,不能坐在大房子里面,不能穿漂亮的衣服,也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每次回去看到孩子的样子,真的是务必的心酸,让老人帮忙带孩子肯定是没有自己带着好的,但是你要工作就只能让老人帮忙带孩子,这就是生活中最大的无奈了吧。即使是自己再想要在城市安家,把孩子接过来,好像也有点力不从心的样子。
三:感觉对不起自己的孩子。父母在外面打工,自己的孩子都成为了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好像更加的坚强,本来应该是非常无忧无虑的年纪,为什么到了现在,自己的孩子会这么懂事,在村口等着爸爸妈妈回家过年,相信不管是哪个父母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泪水都会忍不住吧。
这是当今社会很多的现状,我们的理想状态是,父母白天在外面工作,孩子上学,晚上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回家,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在一起吃饭,这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还是比较艰难的,所以说还需要继续努力啊。
母子一场,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目送」的过程,其核心乃是「分离」。
分娩是一次分离。
断奶是一次分离。
分床是一次分离。
寄宿是一次分离。
青春是一次分离。
成家是一次分离。
为什么要「分离」?
因为孩子必须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去生存、交往、创造,去发展生命之种种可能性。拒绝分离的家长,往往会培养出各种类型的「巨婴」。以为孩子好的名义,不恰当地干涉孩子的校园生活、人际交往、职业选择乃至于择偶,这样真的好吗?
支持与干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
先不说这些,迫在眉睫的,是孩子要住校了,父母怎么办?
有一些流传甚广的鸡汤文,讲寄宿的危害,谬误多多,将关键定位于寄宿还是不寄宿,甚为滑稽,以后再批驳。今天跟大家说说,孩子确定要住校了,孩子和父母,怎么顺利地完成这个过渡?
1
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疼痛;每一次分离,都伴随着焦虑。疼痛和焦虑,并不都是不好的东西。
孩子的焦虑和退缩,是在分离面前的本能反应。
在成人看来,这或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变化,从家里住到了学校里。但对孩子来说,这却可能是一场「英雄的旅程」。
虽然,有的孩子选择了主动上路(「妈妈,我今晚就想住到学校」),有的孩子选择了被动上路,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意味着孩子离开了熟悉的王国,要踏上一段冒险的旅程,并最终打败内外的敌人,建立起自己的王国。于是,小狮子王加冕,成为王国,直到下一次流浪……
显然,只要上路,就会遇到……
你以为是「隆重的庆典」?
《犟龟》看多了吧?
只要上路,就会遇到可怕的巫婆!
孩子首先遭遇的,是安全感的丧失。在重新建立安全感之前,孩子必然是恐惧的、焦虑的。问题的严重之处在于,这种恐惧与焦虑,绝大多数情况是潜意识的,本能的,孩子能够用全部的生命感受到,却无法用语言向成人传达,除非你能解读它。
注意,巫婆已在路上,危险即将来临。
那个说「妈妈,我今晚就想住到学校」的孩子,很快就会打电话给你:
「妈妈,马上过来接我回家!」
2
在继续往下讲之前,先讲最近听到的一个小故事。
学校在入学测试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拿笔一直在手臂上画,老师过去问:「你是不是没有草稿纸了?」孩子点点头,老师才拿草稿纸给他。
在成年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要一张草稿纸有什么难的?但孩子宁可在手臂上密密麻麻地演算,也因恐惧而无法张开嘴。
这个故事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我。一直在学校呆了多年,考试的时候,我都尽可能地节约纸张,避免向老师提出请求。
什么意思呢?
成人觉得无足轻重轻而易举的小事,都可能对住校的孩子造成困难,巫婆不只是事实,更可能是孩子心造的幻影。做老师的,谁没经历过这样的对话?
「你为什么不做作业?」
「铅笔断了。」
「为什么不自己削?」
「忘记带削笔筒了。」
「为什么不向同学借?」
「……」
许多孩子的反应,就是呆呆地坐在这里,甚至是习得性的无助。
3
那么,在宿舍,孩子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1.生活问题。
洗漱、入厕、生病(感冒或肠胃不适)……有时候甚至是不会使用生活设施,或没听清楚老师的叮嘱。当孩子想上厕所时,有人在洗澡,或者准备上厕所,发现妈妈没准备手纸,或者已经上了厕所,发现没提前拿出手纸。这些时候,有的孩子的内心,就是绝望的。
如果还有尿床等问题呢?孩子的内心必然是崩溃的。
2.交往问题。
如果不加指导,那么,在宿舍和教室里,将很快出现领导者与顺从者。在极端的情形下,还会出现施虐者与受虐者的组合。所有的这一切,都极有可能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人际交往是一门必须加以指导的功课,大多数学校教不了,而且意识不到要教这个,这是家庭应该重点介入的。
一般来讲,孩子总会有轻度的社交恐惧症。再加上一群自我中心主义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必然像不同王国的国王面临资源争夺一样。谁先洗漱?谁先入厕?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虽然在大人乃至于生活老师看来,都是些鸡毛蒜皮。但正是在这样的鸡毛蒜皮中,孩子在形成自己应对世界的模型。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是什么样的人。
总之,此刻他们只是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来自不同的国家。然后,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面对危险,战,还是逃?
孩子的第一反应,多半是逃。
「妈妈,我要回家!」
4
孩子的焦虑传染给了父母,父母也焦虑不安。
在焦虑不安的状态下,父母很容易采取两类措施:一是频繁地接孩子回家,结果孩子养成了依赖,不断地以逃避住宿的方式解决或推迟住宿问题;二是一狠心,扔进学校,随你哭喊,反正这是一个必然的适应期,你慢慢就适应了。
的确,你只要不顾孩子的意志,让他无路可走,就像把一个不情愿的小动物扔进斗兽场,他也会慢慢地活下来,并逐渐适应。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你放弃了一次指导他学习的机会,二是他很有可能形成了一种有害的适应模型。哪所学校没有从家里拿东西贿赂同学的孩子?
那么,什么是帮孩子适应住校生活的正确姿势?
好吧,现在坐端正,打开书,看看童话里是怎么讲的。
几乎所有的成长童话中,都至少有一个帮助者。可能是一个好女巫,可能是一个智慧的老人或动物,可能是留下来的锦囊或父母的幽灵……然而,所有的童话都在暗示孩子,路必须自己走,困难必须自己克服,帮助者是为了支持你,而不是为了代替你。因为代替你,成长就无从谈起。
帮助者有两个类型。
一类帮助者,给你安全感,抚慰你,在你饥渴的时候给你食物与水,以及一张舒服的床,告诉你没有关系;一类帮助者给你方向,引导你,激励你,告诉你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很显然,这代表了成长中的两股力量,其原型是母性之爱与父性之爱。这也意味着作为父母,我们要给予孩子两类帮助:接纳他,发展他。
智慧的父母,就是要在这两股力量之间保持平衡。否则,孩子的小船说翻就翻。
当然,班主任和生活老师,也是十分重要的帮助者。不过,那是另一个话题。毕竟,大多数学校,班主任或生活老师意识不到这些问题,父母不补位,谁补位呢?
5
那么,父母如何成为一个合格乃至于出色的帮助者?
注意,我要划重点了——
不要只做救火队员,而要协助孩子策划宿舍生活。
第一步:进行住宿生活策划
可以使用一些工具,脑图或者清单,小学一年级新生都可以使用。清单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要适应宿舍生活,我需要购买哪些基本的生活物品?
一旦遇到麻烦,我怎么跟生活老师、班主任以及家长进行沟通?
和同学住在一起可能会遭遇哪些问题,我应该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独立写成文章,以后会写,为节约篇幅,此不赘述。毕竟,这篇文章重点是帮家长理解自身的角色,而不是提供细致的方法技巧。)
策划的过程,是通过漫长的讨论(你可以花很多天,每天花点时间),来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完善思维。你可能习惯于包办,给孩子一次准备好,可是,为什么不把住宿这件事,转变为一个学习过程呢?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有些选择,例如书包的颜色之类,何苦一定要代替孩子?
列清单。
讨论。
完善清单。
执行。
第二步:与老师沟通
尽可能分别与班主任、生活老师进行沟通。沟通的目的有两个:
1.了解必要的信息。
2.提出合理的请求。
必要的信息,除了作息时间表及设施情况外,还要了解一下洗漱、入厕、饮水、医疗等细节。然后重点是:
1.加生活老师微信并留下****。
2.了解是否允许孩子带手机,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手机,如果不带手机的话孩子在什么时间段可以与家长联系等信息。
这主要是保持渠道畅通,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然后,你可以提出一些请求:
1.孩子遇到任何问题,请最好同步告知家长。
2.孩子每周在学校的情况,在住校的开始一段时间内,请让家长知情。
第三步:与孩子沟通
已经协助孩子准备好了必要的物品,也帮孩子熟悉了流程。与孩子最后的沟通,其实就是一些叮嘱吧。
核心是:遇到问题找谁解决,怎么解决。
1.和同学相处要注意哪些事项?(列举)
2.遇到问题怎么向老师求助?
3.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联系爸爸妈妈?
4.在什么时间,如何联系爸爸妈妈?
5.紧急情况怎么办?
孩子了解了可能面对的困难,并且有了相应的指导,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找父母的可能性就大大地降低了,而且孩子还会特别有成就感。
完成了上述几步,孩子,或者说「年轻的国王」,就相当于拥有了魔法、工具或军队,他会变得更加自信,更有勇气踏上战场,去赢取胜利。
6
良好的准备,能够避免大多数不必要的麻烦。但是,仍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孩子哭闹着说:「我要回家!我不要住校!」家长怎么办?
不要试图说服孩子,首先接纳他的情绪
不但要耐心地听孩子说,而且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他尽可能地说,帮助他把焦虑和不安宣泄掉一部分。有些时候,孩子只是需要有人倾听,自己慢慢就安静了,问题就解决了。试图说服孩子,会进一步地激发他的负面情绪,从而让他变得更紧张。
等孩子安静下来后,跟孩子讨论现状
可能孩子无法安静下来,也至少要等到稍微平静一些的时候。父母要搞清楚的是,孩子不愿意住校的关键究竟是什么,或者是什么诱发了这种行为?
如果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件,只是一种分离焦虑,那么,就需要跟孩子来讨论:
1.哪些事情或原因让你不想住在学校?(帮孩子自我澄清)
2.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跟老师进行沟通?
3.父母现在接你很不方便,你觉得自己能坚持到周末吗?
如果没有特别特殊的原因,孩子又十分固执,则可以根据情况考虑是否进行谈判:
1.你今晚挑战一下,如果到明天,你觉得还是很难适应,必须回家,那么,明晚我接你回家好吗?
2.如果我今晚接你回家,那么,明晚一直到周末,你都必须呆在学校里,可以吗?
3.如果你今晚能坚持下来,一直坚持到周末,我就带你去……
如果种种招数用尽也没办法,那还是接回来吧。尤其是孩子如果伴随着肚子疼等疾病(实际上是心理压力所致,并非疾病),那么更要接回来,重新学习适应。
安抚好孩子后,要及时与老师保持沟通
其实无论孩子是否被安抚好了,都要事后与老师进行沟通。沟通的目的很简单: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同时,也需要积极的反馈。
如果孩子能够经常被关注,嘘寒问暖,那么,他就会减少分离焦虑,更快地融入;
如果孩子的每一份坚持都能被看到并被激励,那么,孩子就有了更多的坚持下去的勇气。
遗憾的是,会闹的孩子有糖吃,老师的注意力,往往被熊孩子所吸引,而无法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内向的胆怯的孩子。那么,家长的经常的沟通和介入,就会帮孩子赢得关注。
7
慢慢地,孩子适应了,宿舍不再是他乡,而成了他的领地的一部分。这从本质上意味着他已经能够扩大原来的疆域,在家庭之外重建生活。
当然,这一切并没有结束。
孩子现在开始需要学习高级技巧。毕竟,之前只是为了「活下来」,现在,得考虑怎么活得更好,把宿舍创造成一个有意义的地方。
不过,这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
(全文完)
引用你的话“孩子无法选择出身家庭,现实无法让他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这确实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一种愧疚。母亲都会希望自己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东西,你现在的这种愧疚感正来源于你对孩子真挚而深厚的爱!这让我非常的感动!因为我也是一位母亲,所以,你的心情我非常的理解。
你爱孩子,所以不忍孩子过着平淡的生活,相比别人不优越的生活,如果可以,你希望孩子能含着金钥匙降生,如果可以,……你希望世界上最美好的物事都归属你的孩子。
估计,你对现在的物质生活环境非常不满,可能生活得比较拮据,也可能你在与别人的相比中,为自己的平凡生活愤愤不平。其实,你有没想过,作为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除了经济上给予的物质享受外,你更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什么?是母爱!
你最希望给予孩子的只是物质的享受吗?所有的物质只能带给孩子暂时性的享受,作为母亲,我觉得你会更加希望孩子有辉煌的未来,有光明的前途,但好的家庭环境和物质享受就肯定能赋予孩子这所有的一切吗?不一定吧。母亲把孩子生产出来,加以哺育,就是为了让他长大成材,我对孩子的希望就是他做一个快乐而正直的人。作为母亲,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其实是有限的,对于孩子的人生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母亲对他人格、性情、品质的悉心培育,以后的路则都由他自己去走了,教会他独立的能力,能够走好人生道路就已经足够母亲欣慰了。你说呢?
有一女网友拍到一妈妈高高兴兴地送女儿进入大学之后,她迟迟没有离开,而是坐在校门旁的草坪上哭了很多次了,呆了将近四个小时,还一直在抹眼泪,舍不得离开。网友们其实已经知道父母已经退出了孩子的生活。而退出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孩子上学,父母被迫退出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上初中之后就要到学校住宿,并且周末才能回家。有的地区孩子小学五年级就要被迫与父母分开了,那么父母就不能像孩子在上小学那样天天见到孩子,为孩子制作美味的饭菜,为孩子缝补衣服,和孩子聊聊每天学习生活。因此,父母非常思念孩子,但初中的学生又不能够带手机进入校园,所以父母的百般牵挂只留在自己的脑海里,然后就默默哭泣。这种情况是没办法的,因为家里面离学校太远了,孩子不得不住在学校。
二是孩子拒绝和父母聊天。很多孩子是不愿意和父母聊天的,尤其是长大了之后,他们认为自己和父母有代沟,自己说的话父母不能理解,也很难共情,所以干脆就不和父母讲话。尤其是工作之后,孩子们知道自己在外面只能报喜,不能报忧,否则父母会非常担心,不断念叨,不断打电话,这不能解决问题,可能还会打扰到孩子的工作和生活,双方都不好受。
孩子长大了,总要离父母而去,毕竟翅膀硬了都应该去世界各地打拼,为自己赢得一片光明的前途。但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们,其实他们一直思念着孩子。尽管父母不能够再掌控孩子的生活,不能再把孩子占为己有,但他们的心依然在孩子身上。孩子不能够太过于极端地把父母撇开,依然应该和父母有联系,让父母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这样家庭凝聚力才强,亲子关系亲密,家和万事兴。
儿子上学走了空落落的句子举例:
1、送孩子上学,大人心里也是一大关。不只是舍不得,不习惯没有孩子在旁边闹腾的生活。
2、孩子第一天上学,说是舍不得妈妈。上课时间到了,我离开了教室,喵见孩子又哭了,走出园外,问其他家长孩子的情况,竟然也有些心疼。
3、醒来刷到朋友圈朋友的孩子们都上学了,想到你也会有这么一天,既期待又舍不得。
4、人家别人孩子上学的时候,舍不得啊;担心孩子吃不好啊;把孩子送去一直看啊;为什么我把妮送去感觉好素净。
5、天下的妈妈都一样,都不舍得跟孩子分开,恨不得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不错过他成长的任何瞬间。一旦分开,最难熬的就是对孩子的想念。
孩子住宿注意事项
首先,孩子走读的时候,每天早上几乎都是家长叫床之后才会醒。而住校之后,铃声响起就得起床,如果自己稍微拖拉了一点就很容易睡过头,迟到、旷课也就成了常事儿。
其次,孩子走读的时候,吃穿住行基本上都被父母安排得妥妥当当。而住校后,很多孩子依然不会自己洗衣服洗鞋子,有的会洗但是懒,所以要么一套衣服穿一周,要么就换了也不洗,等到周末再带回家让父母帮着洗。
对于一个住校生来说,独立生活的能力真的特别重要!如果一个寝室,其他同学都比较讲卫生,而唯独一个孩子很懒,很邋遢,脏衣服臭衣服乱扔,这样的孩子是很不受待见的。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