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送娃上学,为何总能出现送错学校或者班级的问题

爸爸 0 52

爸爸送娃上学,为何总能出现送错学校或者班级的问题,第1张

爸爸送娃上学,为何总能出现送错学校或者班级的问题
导读:近些年,爸爸送孩子上学,送错学校或者班级的新闻非常多,令人哭笑不得。这是因为父亲一般都比较粗心,不怎么管孩子的学习,才惹出这么多啼笑皆非的事儿。一般来说,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面,都是母亲管得比较多,父亲基本是赚钱养家。俗话说,男主外,女主

近些年,爸爸送孩子上学,送错学校或者班级的新闻非常多,令人哭笑不得。这是因为父亲一般都比较粗心,不怎么管孩子的学习,才惹出这么多啼笑皆非的事儿。

一般来说,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面,都是母亲管得比较多,父亲基本是赚钱养家。俗话说,男主外,女主内。既然父亲不管这方面的事情,自然不会清楚孩子是哪个班级的学生,甚至是不知道孩子在哪个学校上学。

还有,父亲普遍比母亲粗心,这是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的。母亲对孩子关怀备至,细心到生活中每一个细节。但是父亲不会太过在意,孩子就算和父亲说了自己的事情,父亲也几乎不会把它们当成重要的事情,稍微听一听就抛到脑后了。

再者,父亲平常工作比母亲忙,不太顾家。所以平时也几乎不会送自家孩子去上学。偶尔因为母亲没空,父亲才会接送。所以父亲不记得孩子的学校班级也是情有可原,但是有一部分父亲记得学校班级,可由于不熟悉学校的路,所以才走错班级,毕竟一所学校里年级班级那么多。

当然,有些父亲非常关心孩子,平时也经常接送孩子上放学,就从来不会发生这样的尴尬又好笑的事情。

总的来说,我觉得还是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不够,平时缺乏交流。如果父亲和孩子经常聊天谈心,把孩子的话都记在心里,几乎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

所以,愿每一位父亲都可以在孩子身上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而不是一心放在工作方面。孩子也需要父爱,父亲的陪伴会让他们感到幸福美满。也希望身为父亲的他们,可以做到真正的细心,而不是粗心到连孩子的学校都忘记了。

文/汝之尾巴草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这部剧是把它跟《欢乐颂》相比的,其实我觉得它们并没有太多的共同点,除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在剧里,三个家庭,三种生活。虽然处在不同的社会层次,但却因为机缘巧合而住在了同一个小区,三个孩子更是成为了同学、好朋友。而这也正好有机会像我们展示了三个家庭不同的生活矛盾和各自对孩子的教育:

张小宇——

他是让我有点喜欢、有点心疼的孩子。在剧里,虽然他扮演的是资产阶级的孩子,也就是所谓的有钱人家的孩子、富二代!在生活中,他不会因为金钱而发愁,也不会有什么物质短缺,但他却有着自己的苦难。从小没有妈妈的他失去了该有的母爱和温暖。

一开始的他表现的很任性、很“霸道”,看不惯父亲取个年纪那么小的老婆的他总是在极力表现他的不满:吵架,胡闹、不学习……他要拼尽全力保护妈妈在这个家的地位,尽管妈妈已经去世。

看到他仔细地擦拭妈妈的照片,看到他独自在半夜给妈妈“庆生”,我觉得好心疼……我想,如果妈妈还在,小宇应该不是现在这样的吧。实事证明的确是。

跟爸爸谈过心后,小宇慢慢学会理解、学着成长……他确定了爸爸心底里是有妈妈的,他知道了爸爸是爱他的。突然间,他不再无底线的叛逆任性,学会了担当,学会了努力,学会了成为一个男子汉。

而这,是因为爸爸心底里是有妈妈的。

方朵朵——

说实话,我一度有点讨厌这个女孩,觉得她就是得到的宠爱太多了而变得太任性,太娇弱。但我知道,她其实是很聪明,很善解人意的。

在青春期的她面临着很多困扰,也给家里带来了很多困扰:学习,早恋,写小说……在这个成绩就是一切的时代,她追求自由的个性和对爱好的执着让身为妈妈的童文洁很痛苦,很焦虑。当然,她自己也快被逼疯了。身为整部剧矛盾的中心点,我们总为他们揪心,总在跟着他们着急,也总忍不住思考:成绩到底重不重要、有多重要……

吵架,不理解,互相说狠话伤害……青春期常见的现象这里都呈现了……我一度以为无解了,但现实总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部剧里的父亲方圆大概就是这个解。他两头扮演着倾听者、安抚者,在妻子跟孩子之间,他努力地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

我印象很深的几个场景:童文洁跟方圆吵架每次都避开朵朵,离婚也瞒着朵朵,他们始终想创造一个圆满的、和美的家庭氛围。 虽然过程中有坎坷,但我们知道,他们对朵朵成长氛围的营造大体上是成功的,因为爸妈的和谐,爸妈的相爱,朵朵的人格发展很健全。

金琴琴——

一个懂事、聪明、刻苦的小学霸。虽然家庭条件很一般,但她却很争气。在学习上从来不让爸妈操心,还成为了爸爸妈妈的骄傲。

其实就资源上而言,琴琴既没有小宇家那样任他挥霍的钱财,也没有爸爸妈妈高学历能在学习上的指导,但这才是大多数家庭的真实状况:平凡、普通。可她自己很用功,自己知道努力。她的目标很明确,好好学习,将来赚钱改善家庭生活,帮爸妈减轻负担……真是个懂事的小姑娘。

周围的小伙伴都在张罗出国留学,她母亲也在积极促成她出去。可是矛盾也就在此诞生了:没钱,穷!自己没有能力出去,要靠卖房,要靠把自己过继给大姨……父母间的无尽矛盾由此产生,家庭的争吵无休无止。

我自己是不同意逃避中考高考而让小孩过早的出国这件事的,但在此不做讨论。我们单看琴琴,父母成天的争吵让她痛苦、为难,让一个本该轻松快乐的十四岁小女孩承受着莫大的压力。

还好,妈妈最终想通了,爸爸也是真的爱妈妈,他们愿意因为爱而和解,因为自己的女儿而和解。这个家没有散,琴琴得以继续在一个健全的家庭成长。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表达:一个家庭,父母间的相爱,家庭的和谐,对小孩的教育至关重要!无论是资产阶级、中产阶级、还是普通家庭,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能为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而是小孩的成长环境的营造。

在我支教和做家教的过程中,接触过一些反面教材。他们的父母有离婚的,有整天争吵、艰难维系家庭的,这些孩子总是很沉默,或者很易怒。他们遇到问题后总是战战兢兢,生怕面对一丝一毫的意外。

我自己也是,小时候父母总是争吵,因为金钱争吵,因为小事争吵。每次,我都是蹲在一边,很害怕,很无助。小小的我不能明白他们争吵的缘由,但我只知道自己坚决不能犯错……我总是小心翼翼,总是畏畏缩缩……直到后来,慢慢接触了更多的人,在社会中学习了更多,我才知道小时候的自己最渴望的原来是一个温暖和谐的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家庭环境是孩子最重要的生长环境。它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直接影响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对问题的处理态度,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庭里成长出来的小孩,性格最起码是温和健全的。

所以说,

最好的家庭,是和谐不吵架!

最好的教育,是爸爸爱妈妈!

前几天看到一部新剧《小别离》,因为主演是黄磊,所以就看了几眼,然后发现虽然整个剧情稍有夸张,但基本上还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关于青少年的一些教育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小别离》主要讲述的是三个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关于孩子出国留学的故事,三个家庭代表了社会上三种阶层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不同观点,引用剧中小宇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三种鸟,一种是飞不起来的;一种是使劲飞的;还有一种最可恶,自己飞不起来,下个蛋让蛋使劲飞的。”

首先是收入不高的金琴琴一家,母亲是社区医生,父亲是出租车司机。因为琴琴的学习成绩特别好,所以琴琴的妈妈宁愿把房子卖掉也要送女儿出国留学,一是因为她想在女儿的身上弥补自己当年没有出国,没有过上有钱人日子的遗憾;二是因为女儿学习有天赋,不想耽误自己的孩子。但是琴琴的爸爸舍不得女儿,所以不同意她这么早离开自己的身边,他认为以琴琴的成绩在国内同样可以考上好大学,如果想出国可以等上大学的时候再出国深造。琴琴作为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虽然她内心是想去国外学习,但是体谅父母收入不高,所以她始终跟爸爸站在同一战线上。

其次是中产阶层的方朵朵一家,母亲是某化妆品公司的市场经理,父亲是眼科医生。朵朵的妈妈之所以要求她一定要有个好成绩,是因为她自己就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才获得现在丰厚的物质生活的,在她看来只有好的成绩才能考上重点高中,只有考上重点高中才能考上重点大学,才能继续维持女儿以后中产阶层的生活,所以她是个分数狂,即使是05分,对于她来说也是一场灾难;但是因为她失去父母比较早,所以很看重亲情,坚决不把自己的女儿送出国,不让女儿离开自己。朵朵的爸爸算得上一个开明的家长了,他主张的是不给孩子太大压力,对她来说朵朵成绩的高低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朵朵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碍于“国情”,在朵朵成绩的事情上基本上都是妥协于朵朵的妈妈;其实他内心并不排斥朵朵出国留学,甚至希望在国外宽松的教育环境下能培养出一个阳光开朗的女儿。朵朵对于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她不愿意离开父母身边,但是在爸爸妈妈唯分数论高压下,她一度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做出了离家出走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土豪”张小宇一家。母亲已去世,父亲是房地产公司的大老板。整个电视剧里最让人心疼的就是小宇了,因为父母离异,母亲又病逝,自己跟着姥姥姥爷,姥姥姥爷整天打牌不督促他学习,小宇的爸爸虽然大把大把的给他钱花,但是基本上也不管他,再加上小宇的爸爸又娶了一个比小宇大不了几岁的小媳妇,父子俩的矛盾也是越积越深,但是小宇内心还是希望得到父亲的关爱,所以就用调皮捣蛋的方法来吸引父亲的关注,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混世小魔王”的性格。小宇的爸爸在小宇上初三的时候把他接回了自己家里,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矛盾,家里经常鸡飞狗跳,于是他就打算把小宇送出国,一是可以避免家庭矛盾,二是可以让自己的儿子出国镀一层金以后好接管自己的公司,毕竟小宇的成绩太差,在国内可能连个职高都考不上。

以上是我对《小别离》的一个简单介绍,虽然现在还没播完,但我猜想这个电视剧的结局应该是三个家庭都让孩子出国留学了。      

通过这个电视剧,让我产生了两个疑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

人归根结底还是要生存在社会之中,基本的生存技能是必须的,它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而教育就是为孩子们走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做准备的。例如在医院工作的医生,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给病人看病。

一个人只有生存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自己的信仰,即所谓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拥有这些,才能做一个内心充实、积极乐观、有所追求的人。

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所擅长的东西,而教育就应该力求培养孩子们专属于自己的发展潜能。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专业的人才,越专业越好,所以就要求我们要有一技之长。教育就应该长善救失,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补齐短板,而应该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长板,因为一个人的长板才是决定他以后成就的高低,所以培养学生的潜能最好能跟他们的兴趣爱好相联系,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事半功倍。      

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一富豪家庭

家长:张亮忠与蒂娜

孩子:张小于

张小宇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是个典型的富二代。他在姥姥姥爷的溺爱中长大,因为生母去世,父亲再娶了一个年轻的后妈而变得叛逆,虽然本性善良,但言行比较幼稚,成绩在国内连一般的高中都很难考上,更别提考个好大学了。

一方面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因此判断与其让他在国内上个三本或专科,还不如出国镀金,混个大学文凭。另一方面,他难以和后妈相处,出国是无奈的选择,也是父亲对教育责任的逃避。

对张家来说,出国留学,根本不是事儿,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已。父亲为了让小宇去美国读高中,承诺给小宇在美国买大房子,请司机、保姆,免去小宇在海外生活的一切担忧。

二精英家庭

家长:方圆与童文洁

孩子:方朵朵

朵朵的父母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代表,白领、骨干、精英。爸爸方圆,是三甲医院的眼科医生,妈妈是主管,生活有滋有味,却唯独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忧心忡忡。朵朵妈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母亲,只要有时间,就对孩子车接车送,亲自设置单词任务,布置卷子给孩子做,对05分的差距都非常紧张,不仅如此,还给朵朵请英语家教,经常给老师打电话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考不了重点高中就不上了重点大学,上不了重点大学,那孩子这一辈子就完啦。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负责唱红脸当“好人”,当妻子训斥孩子时在旁边调停,缓解冲突。

方朵朵成绩一直在年级100名上下挣扎。妈妈对她的最大期望,就是从“良”到“优”。因为母亲的过度施压,本身缺乏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能力,经常被成绩、高分搞得很疲惫,长期这样累困交加,情绪压抑,反而跟父母无法交心,吵嘴是经常地事情。

妈妈的争强好胜,对孩子的成绩紧张、焦虑、不讲人情,整天梦想孩子的未来,能更上一层楼。可想而知,带给孩子的压力有多大,反抗就有多大。

1说谎

朵朵为什么不敢让妈妈开家长会,进而改卷子分数,说谎还不是怕责备。有多少孩子,当妈妈找自己谈话,妈妈还没张口,这边眼泪就落下来了。说谎,都是逼出来的!

2伤自尊

临近中考,朵朵妈禁绝了她一切娱乐、休闲、写小说、社交活动。朵朵参加了学长的演出排练,被朵妈当着众人数落。丝毫没顾忌朵朵的尊严。

3无隐私

偷看朵朵的日记,得知朵朵与学长有交流后,先入为主地认定朵朵早恋,翻看其手机和房间,不仅不尊重孩子隐私,更是用大道理和父母的辛苦为由施压,与孩子缺乏信任和沟通。

《小别离》还原了我们学生时代,有小家的情感线,也有大环境的严苛和残酷,难得地没有刻意美化或者描黑。朵朵的父母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代表,白领、骨干、精英。黄磊饰演的爸爸方圆,是三甲医院的眼科医生,但海清饰演的妈妈是主管,住大房开好车,唯独对孩子的教育忧心忡忡。朵朵妈是一个严格到爆棚的母亲,对孩子车接车送,亲自设置单词任务,布置卷子给孩子做,对05分的差距都非常紧张。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负责唱红脸当“好人”,当妻子训斥孩子时在旁边调停,缓解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