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上海一男子将一年级女儿送错学校,爸爸到底有多不靠谱?

孩子 0 63

开学第一天,上海一男子将一年级女儿送错学校,爸爸到底有多不靠谱?,第1张

开学第一天,上海一男子将一年级女儿送错学校,爸爸到底有多不靠谱?
导读: 1、开学第一天,上海一男子将一年级女儿送错学校,爸爸到底有多不靠谱?2、孩子用班费买礼物送老师被踢出群,你怎么看?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是做人、做家长应该有的格局啊开学第一天上海一男子将一年级女儿送错学校,这件事情告诉大家爸爸
  • 1、开学第一天,上海一男子将一年级女儿送错学校,爸爸到底有多不靠谱?
  • 2、孩子用班费买礼物送老师被踢出群,你怎么看?
  •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是做人、做家长应该有的格局啊

开学第一天上海一男子将一年级女儿送错学校,这件事情告诉大家爸爸确实是非常不靠谱的。家长送孩子开学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而且家长对孩子不放心才会主动的送孩子上学。可是这个粗心的爸爸送孩子的时候却直接跑出了学校,这也彰显着家长并不是万分可靠的。这个爸爸的做法让人觉得特别的离谱,想必孩子的妈妈得知这件事情以后应该也很后悔只让爸爸去送孩子。

为了送孩子上学爸爸还特意起了个大早,将一切都收拾好了以后就带着孩子去学校了。疫情的原因家长只能将孩子送到校门口,家长看到孩子进了校门以后就放心的离开了,可是却没有想到后续却引发了一系列的乌龙事件。这位父亲离开了以后他的孩子就被学校的老师给叫住了,因为这所学校要求孩子开学的时候都穿校服,而这个女孩只穿了自己的衣服就跑来了。

老师本来以为小女孩是忘记了穿校服,但是在询问的情况下才发现原来这个孩子根本就不是学校的学生。因为这个女孩子说自己是一年级6班的学生,可是这所一年级只有4个班级,所以老师才怀疑孩子的家长将孩子送出了学校。于是老师就带着孩子来到了民警这里,通过民警联系到了孩子的家长,这个时候家长才意识到自己将孩子送错了地方。

这是因为这两所学校的距离是比较近的,而且都在同一所马路上,而这个家长此前并没有来过孩子的学校,所以就将两所学校给弄错了。网友们都觉得这位家长确实心很大,连孩子的学校都能记错。好在此次因为校服的问题让老师提前发现了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发现的话后期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乌龙事件,希望以后的家长都能上点心。

家长质疑班费买礼物送老师被踢出群,你是否赞成送礼物给老师?

我不赞成。

以下是几点看法:

1礼物送给老师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压力和竞争。如果一个家长送了一个昂贵的礼物,其他家长可能会感到不满或被迫跟随。这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比较和竞争,而不是真正的感激和感恩。

2礼物可能会影响老师的评估和评价。如果老师接受了礼物,他们可能会感到有义务回报,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学生的评估和评价。这可能会导致不公正的评估和评价,而不是基于学生的真实表现。

3礼物可能会影响老师的专业道德。老师应该是专业的,不应该接受学生或家长的礼物。接受礼物可能会影响老师的专业道德和独立性,而不是基于学生的真实表现。

4班费应该用于学生的教育和发展。班费是由家长共同出资的,应该用于学生的教育和发展,而不是用于送礼物给老师。如果家长想要感谢老师,他们可以写一封感谢信或组织一个小型的感谢活动,而不是用班费购买礼物。

综上所述,我不赞成送礼物给老师。礼物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压力和竞争,影响老师的评估和评价,影响老师的专业道德,而且班费应该用于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如果家长想要感谢老师,他们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表达感激和感恩。

对此,以下是几点建议:

1建立一个明确的礼物政策。学校或班级应该建立一个明确的礼物政策,规定哪些礼物可以接受,哪些不能接受,以及礼物的价值范围。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和压力,同时保护老师的专业道德和独立性。

2鼓励家长和学生写感谢信。写一封感谢信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感恩。学校或班级可以鼓励家长和学生写感谢信,并将它们集中在一起,送给老师。

3组织小型的感谢活动。学校或班级可以组织小型的感谢活动,如茶话会、午餐会或小型演出,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感恩。这可以让家长和学生更好地了解老师的工作和付出,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

4提高家长和学生的教育意识。学校或班级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课堂等方式,提高家长和学生的教育意识,让他们了解送礼物的风险和不当之处,同时鼓励他们选择其他方式表达感激和感恩。

综上所述,送礼物给老师存在很多问题和风险,我们应该选择其他方式表达感激和感恩。学校和班级应该建立明确的礼物政策,鼓励家长和学生写感谢信,组织小型的感谢活动,同时提高家长和学生的教育意识。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老师的专业道德和独立性,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教育质量。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有家长被老师踢出家长群的新闻:

开跑车送孩子被踢出家长群……

问卷没按照答案抄被踢出家长群……

家长质疑作业多被踢出家长群……

家长半夜@老师被踢出家长群……

这让家长们不仅有些迷惑,又有些义愤填膺:老师,你是不是理亏?自己没道理,说不过家长,把家长踢出群,你是练过佛山无影脚吗?气愤归气愤,但被踢出来你也没办法,群是老师建的,老师能踢你,你却不能怼老师。

家长们显然对自己在家长群里弱势地位越来越不满了,于是公众号里出现里诸多抨击家长群内现象的文章,诸如:

家长群里的宫斗戏……

家长群里的成人表演……

家长群是戏精群,没点儿演技你就别进来……

这些文章看似说的是一些令人生厌的家长群里的现象,但也旁敲侧击地指责了,老师吃这一套。

这些文章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同,喝彩声一片,甚至有人高调说自己几天就退出了家长群。

但退出家长群就能解决问题吗?家长群里频频出现问题,难道仅仅是因为群里有奇葩家长吗?那为什么每个群里都能找出相同类型的让人厌恶的家长呢?

透过现象是能看到本质的,通过家长群里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更深层的问题所在!

抨击家长群里的家长,是不是那些你讨厌的家长触到了你的内心的痛点?

讨厌炫耀型家长:

如果你很讨厌那些炫耀自己孩子的家长,那么你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因为你的孩子没有特别的长处让你炫耀呢?如果你的孩子德智体美全面优秀,你是不是也会在群里炫耀呢?

如果你的孩子很优秀,而你又不屑于去炫耀,那你还会介意别人炫耀吗?反正我的孩子比他家孩子优秀,他越显摆就越显得他可笑。

讨厌马屁精家长:

如果你总是讨厌那些对老师阿谀奉承,对老师的决定奉若神明,经常赞美老师又经常被老师称赞的家长,那么你要想一想,是不是你自己并不了解老师的喜怒,并不知道怎么说话才能让老师高兴,自己的情商很低呢?

如果你自己情商高,对能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到老师的心思,能说出得体的话,让老师也欣赏你,从而也会对你教育的孩子另眼相看,那么你是不是也愿意让老师经常称赞你呢?

讨厌攀比型家长:

如果你很讨厌那些家长经常在群里炫耀给自己家孩子报了几万块钱的校外课程,暑假去了哪些国家 旅游 ,那是不是你自己没有条件为孩子做这些呢?

毋庸置疑,如果家长有雄厚的家产,能带孩子行万里路,能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确实能把孩子的起跑线提前。如果你有钱,你可能也会做。如果你给孩子报了更贵的课程,带孩子去了更多的国家,却不愿意炫耀,那么你也一定不会介意别人的炫耀,不过一笑了之!

有一句话说得很现实:你内心越缺乏什么,就越介意什么。

如果你很优秀,你教育的孩子很优秀,群里的家长无论多奇葩,你都根本无暇计较,更没有时间去聚众抨击。与其抨击不满,不如加强自身。

家长群里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本质问题是家长与老师之间教育理念的不一致。

这其实本来是正常的,因为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不一样,成长环境不一样,价值观不同,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同,这无可厚非。

但是大家总是想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或者希望自己的理念被肯定被认可,于是,在群里去找共鸣,给自己的理念找支撑,同时又要打击和自己不同观念的人,这就形成了家长群里的派系,才会衍生出各种奇葩事件。

如果,家长有一颗坚定的内心,并且清晰地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建立家长群的话,那么就大可不必对群里你看不惯的家长横加指责了。

那么家长们有没有考虑过,老师到底为什么要建立家长群?

老师建立家长群从功能上来说目的很简单,无非是以下几个:

通知作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作业详情,便于家长检查孩子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同时可能也会给家长布置一些作业,诸如跟孩子一起做手工等等。

发布学校的各种活动与信息:通知诸如运动会,联欢会,家长会以及学校放假的情况,方便合理安排孩子的着装饮食,以及放假期间孩子的安置问题。

公布学生在校状况,包括奖励和惩处。这些情况便于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提醒家长一些注意事项。对家长们反映过多的问题,以及学校中出现的个案引发的影响对家长发布,让家长们多加留意。

这些功能以前没有微信群的时候,是用群发短信方式通知的。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用途,那么沿用短信就可以了,何必要建立微信群呢?

其实,老师给家长建立微信群其主要意义还是在于更及时地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配合学校实行家校共教!

很多家长不满意老师给家长布置工作,认为给孩子检查作业是老师的分内工作,不应该把它转移给家长;认为老师不是学生家长的领导,没有权利给家长布置作业。

但是,老师让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恰恰是为了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对于功课的理解情况,这不是每个家长应该知道的吗?

给家长“布置作业”,目的是让家长拿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孩子不是仅仅在学校学习了文化知识就可以完成成长的,学校更多的任务是教孩子文化知识,而家长陪伴才是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教育。

所以,老师建立家长群的更重要的目的是: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希望家长能够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明白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吸取优秀学生家长好的教育经验,积极配合学校,针对自己的孩子自身情况取长补短,从而有更好地成长。

毋庸置疑,家长群其实是一个加强家校联系的有利平台。而老师作为这个平台的管理者,面对着几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家长,也有着自己的喜欢和不喜欢。

老师不喜欢的家长:

无脑型:

明明通知都写得很清楚了,还是不停地问。这反应出家长的懒惰思想,连通知都懒得看清楚的家长,怎么能教育出勤于思考的孩子呢?

质疑型:

老师说什么事情都会提出疑义来。老师通知的事情是站在全体同学的角度出发的,而家长的角度大多是说自己家的孩子的,所以应该从全面考虑问题。如果真的有什么问题,大可私下找老师讨论,没必要在群里去质疑。这样的家长没有大局观,教育孩子往往也会是以自我为中心。

唱赞歌型:

无论老师说什么都会跟一大堆恭维的甚至感恩戴德的话,虽然老师希望自己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但是那种无意义的歌功颂德只会让老师觉得啰嗦烦躁。这样的家长可能惯于做表面功夫,并没有扎扎实实的专业技能。

老师喜欢的家长:

说话有度的家长:

有些家长基本不在群里说话,但是被点名的时候,马上回应,而且说话简洁得体,哪怕是孩子被批评了点名,也会简单回复,下来跟老师具体沟通。这样的家长情商高,明事理。

能给老师做助手的家长:

曾经有一个老师特别提出来很感谢的一个家长,是那个家长在孩子自己制作了一张表格后,对孩子作业错误情况进行了归类总结,这样比较容易看出孩子的薄弱项。后来家长把这个表格发到群里,有一些家长也使用了,把总结情况发给老师后,老师通过表格就可以总结大多数孩子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了。这样的家长往往自身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对孩子的学习也极为负责,并且乐于分享。

积极配合老师工作的家长:

学校很多时候希望了解孩子的更多情况,需要让家长填写一些问卷,或者有一些联谊活动希望家长多多参与。在这样的时候,能够认真对待的家长表明了,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很重视,而不是一味地把孩子的教育甩锅给学校。

这里虽然总结的是微信群里家长的表现,但事实上,这也就是现实中家长的不同类型。在网络中,可能家长会更能显示出自己的真实面。

老师对于自己喜欢的家长可能会极为赞扬,对不喜欢类型的家长会言语苛刻,这不是基于自己的情绪出发,而是因为这些家长暴露出来的自身的问题会影响孩子。

家长的言传身教有时比刻意的说教更有效。这是老师对家长的提醒和引导,需要家长反思和警醒,而不是一味地从自身情绪出发。

即便了解了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家长,有些家长也未必愿意去“讨好”老师:我为什么要讨好老师?我的孩子上了学,学校和老师就有义务教育好我的孩子,我又不是老师的员工,我又不是老师的“妃嫔”,我用得着看老师的“脸色”,讨老师的欢心吗?

但是,要不要做一个让老师喜欢的家长,并不是一个简单地谁讨好谁的问题,而是你对孩子教育主体认知的问题,这个问题才是家长和老师沟通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每个家长最值得反思和深省的地方:

为什么自己会对老师给自己布置作业有情绪,为什么自己不甘心在家长群里处于低位,为什么会认为老师在群里对你点名批评会觉得颜面尽失?

那是因为你从孩子上学那天就把孩子教育的任务甩给了老师!

可是,如果家长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就很可能毁掉自己孩子的成长!

每个家长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孩子是你的,即便送进了学校,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还是要由家长承担,因为只有你才会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孩子成长的好坏也只和你息息相关。

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你就会知道:

学会和老师沟通,才能让老师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准确地帮助孩子。

学会和老师沟通,你才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所作所为,在孩子成长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学会和老师沟通,你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在学校中展示才华,汲取知识,得到最大收益。

所以,你要明白:

你不是“讨好”老师,而是懂得老师的初衷是帮助你教育好孩子;

你要服从老师,虽然你不是老师的下属,但你必须比下属更听话,因为工作干得不开心你可以辞职,但家长这个职位,你辞不掉;

你要尊重老师,虽然你不是老师的“妃嫔”,但你也必须赢得老师的“欢心”,因为孩子是你的,不是你和老师的,你和老师的对抗,结局都会由你的孩子承担。

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这句话值得所有家长共勉:教育孩子是辛苦的,这辛苦包括从洗尿布的身体劳苦到和老师沟通的心神之苦,但是在孩子小时候所付出的辛苦,最终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倘若你不肯费心费力,那么孩子将一生让你辛苦。

“家长群”这种神物,是这两年随着微信大范围普及而迅猛发展起来的。在很多地方都是,如果孩子开始上学了,无论是参加早教、课外班、幼儿园、还是小学、中学,家长便一定会参加一个、甚至是不止一个专门属于这个班的家长群。作为一名大龄00后,微信、QQ、WiFi开始火爆之时亦是我小升初之际,老妈便先后加入了初中的四个家长群:一个是拥有全校家长的学校群,一个年级群,还有一个有班主任的班级群,以及一个没有班主任的班级小群,而作为两个宝宝妈咪的我,在各种“群”里潜伏了多年的老司机,总结出家长群中以下几种奇葩家长。

我实在忍不住想吐槽一下家长群里的奇葩。

我朋友A的女儿现在上幼儿园小班,幼儿园中午不都要上床午休嘛,午休起来以后,很多女孩子的辫子就乱了。

班上有三十个孩子,女生有十四个,由四个老师照看。老师忙得及,就帮女孩子们绑一下头发,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配合。

幼儿园放学的时候,有家长来接孩子,发现自己家孩子的头发有点乱,就开始在群里公开指责老师:你们没有师德,做事没法一碗水端平,这样对我家孩子不公平,那谁和那谁谁午休起来以后,头发就没有乱……

朋友看到这种指责,无语至极:孩子在幼儿园午休起来后,老师要不要给孩子重新扎头发,何时成为了衡量老师有没有师德的标准了?这是多大件事啊!

小朋友在幼儿园里上完厕所以后,老师教大家洗手,但现在不是冬天了嘛,所有人的皮肤都容易干燥,老师就“多管闲事”给孩子们每个人都用护手霜抹了一遍手。

老师把这个视频发到了家长群里,得,那个家长又发飙了:我女儿的手很娇嫩的,现在又是疫情期间,所有小孩都共用一支护手霜,是不是太不卫生了?

去年教师节,班上的家长们还是想送老师一份礼物,表达一份心意,但是,现在幼儿园也不让收礼,家长们就想了一个办法:让每个孩子对着视频说一句话或给个微笑,然后把短视频发给我朋友,由我朋友剪辑出来,送给老师。

家长们在群里@所有人无数次,让大家在截止日期到来之前把短视频发给我朋友,但有一个家长就是没发。

我朋友也是用业余时间给大家剪这个视频,她也认不全视频中的小朋友到底谁是谁,就把所有素材来源全部剪辑好,到了教师节,按约定发到了家校沟通群里。

一发出来,那个家长炸了,在群里发飙,骂我朋友:你啥意思?视频里所有孩子都露脸了,就自家孩子不见,你是想孤立我们家孩子么?

这种家长挺多的。据说还有的家长,交班费的交了假钞,最后导致老师自己掏腰包垫付。没办法,老师只好出台了新规定:在人民币上用铅笔写上名字,验钞机验钞通过了,再把名字擦掉。

最近,朋友B的小孩的班上,还发生了这样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这样的——

家长们用班费,授权老师帮买小孩的学习用品,比如彩色纸。彩色纸买回来了,老师也分给同学了,但分到后来的时候,有的同学分到的不是自己喜欢的颜色……

本来嘛,这事儿,小孩子郁闷两秒钟也就过去了,他们总能更快找到快乐。但是,有个孩子回家跟家长吐槽了一下,说自己拿到的彩纸不是自己喜欢的颜色,老师不公平。

家长觉得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找老师论理。老师被兴师问罪,心情也不大好,怼了回去。这家长觉得气不过,跑去投诉给校长,最后闹到了教育局,说是老师违规私收班费……

得,最后,校长和老师共同决定:以后不再帮学生代买任何学习用品。

最后,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有时候,学生用到一只画笔,也要家长跑文具店去买,文具店又不单卖,要卖就得买一盒,于是,每个家长都因此多负担了跑腿成本和费用成本……

第二件事情是这样的——

学校要组织文艺表演,文艺老师制定了一个参赛名单。

不知道咋回事,这份名单被家长们知道了。

像B朋友这样的家长,对待这些事情向来都很佛系。B连孩子哪天参加文艺表演都不知道,更不知道自己家孩子要参加啥项目,直到家长群里吵成一片,她才跑去围观了一下。

在群里爬了半天楼,她才弄清楚原委:有两个平时在家里就很调皮捣蛋的孩子,这次文艺汇演没被选上,而一个个子高的女孩子,几乎每一个项目都有参加。

那位家长先质问老师:你是对我们家长有意见,还是对孩子有意见?

随后,这位家长在群里公开发难:有的孩子(说自己家孩子呢)一个项目都没能参加,谁谁谁则每个项目都能参加,请问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猫腻?说好的公平教育呢?

另外一个没被选上的调皮孩子的家长也附和:就是,就是。

闹到后来,老师只好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释为什么要选那几个同学。当初他们制定参赛表格的时候,根本没想要针对谁,只是结合孩子报名的情况和孩子的外在形象、在音乐和舞台课上的表现选定了这些名单。

看到这种情况,B简直出离愤怒了。

相比孩子整个漫长的人生,这真的只是孩子生命旅程中芝麻绿豆大的一点小事情。以后参加工作了,孩子遇到的这种“自觉不公平”的事情多了去了。

标准不同,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一个人眼里的不公平,在别人眼里就是刚刚好。家长也要学会“抓重点,看长远”,不在不必要的地方虚耗老师的精力,让老师把时间和精力腾出来去抓学风、抓成绩。

朋友B跟我说,她孩子班上有两个男同学的家长,成天为点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去找老师、找校长。今天孩子被同学磕了碰了,他们闹到学校,要求老师磕碰到自家儿子的孩子公开道歉。明天自家儿子打了别人,又闹去学校找老师,让老师查明自家孩子动手打人的“真相”,说不定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因为孩子平时在家里很乖的。

他们经常在凌晨给老师打电话、发微信,老师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要拿出来应付他们的投诉、质疑……可老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次数多了,老师也开始不耐烦,一接这些家长的电话、一看他们的微信就头疼。

老师一不耐烦,这些家长更加缺乏安全感。孩子在学校里出了什么问题,受到了老师批评,回到家里一说,家长就怀疑老师是针对自己、公报私仇。

如此,恶性循环。

对其他同学来讲,老师的耐心、时间、精力等等也是一种资源。老师被这些不可理喻的家长死死纠缠,就放不开手脚来抓班风、抓成绩……于是,整个班的班风和成绩排在全年级最后。

我只能说,这帮家长真是闲得慌。

公立学校的老师是职能型的,不是服务型的。

想要服务型的老师,拿钱去买私教的服务啊,每个月两三万那种。舞台C位只有那么多,只要你的孩子站不到C位,你就去闹,你让老师如何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

在职场中,让谁升职、让谁降职。生意场中,这单给谁做,不给谁做……大家大多懂得尊重 游戏 规则,不会要求领导、客户爸爸给说法,因为不敢啊。

到了小孩的身上,老师就老得站出来给说法……这不“欺软怕硬”嘛。

把孩子送进学校,就真把自己当个角儿了?其他孩子都得给你的孩子让路,老师们都得给你的孩子提供跪式服务?

我要是老师,被这么搞委屈了,我可能真的不想管了,爱咋咋。屁大点事情,都得花那么多功夫去回应,去解释,我还这么教学?

能当老师的,都是拿了教师资格证的,大概率上逻辑过关,懂教育心理和教育技巧。某些家长一个个的,上蹿下跳去干涉老师的教学工作干什么?

每次遇到一点小事情,孩子们可能现在都已经闹着跳着去玩了,这事儿在他们心里雁过了无痕……可家长们心里就是过不去,就是要跑去学校要说法。

他们怎么就这么容易受伤呢?我觉得不过就是把内心深处的恐惧、焦虑都投射到了别人身上。自己解决不了内心的冲突,才要找个靶子发泄负面情绪。

让他们承认自己家孩子就是熊孩子、普通孩子,就是这么难。

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教是老师的专业,也是老师的工作;学生回归到学习本身,学知识、学纪律、学品德、学诚信、学荣辱、学廉耻……如果家长们老因为这么一点点事情不断消耗老师的精力,老师拿什么精力去教孩子呢?

退一万步讲,这个老师换了,下一个老师上,可能也会有家长觉得不公平。这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的标准本就不一),这点道理孩子不明白,但我们这些天天被 社会 毒打的成年人应该要明白的啊。

你要觉得不公平,那要不你辞掉工作,去考个教师资格证,应聘去自己孩子的学校当老师,去带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不然,解决不了你“自觉不公平”的问题……

这年头,谁没有搬砖的压力,谁没有孩子要管?老师也是爹生娘养的,也是别人的孩子的父母,也只是拿一份工资干一份活……家长能让老师带着愉悦的心情管教孩子们,干嘛要让人家带着委屈心去做事情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是做人、做家长应该有的格局啊。

老师只是陪伴孩子一程的人,他们所做的一个又一个决定,定不了你孩子的终身。孩子的成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原生家庭里父母的影响更大一些。

为人父母,大家既要搬砖又要 育儿 ,学会“抓重点,看长远”,孩子将来才能有样学样。以后走上 社会 ,遇上各式各样的人生问题,才能用科学的方式将其一个又一个地独立ko掉。

我个人所持的的态度是:学校的事情,大多交给老师去定夺和解决(除非老师失职到人神共愤)。家长,主要是做好自己,经营好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给孩子心理支持。

谁都不要越界,天下太平。

最后,我要再说一句:老娘要有了超能力,真想把那些为屁大点事情闹得老师、班级、学校鸡犬不宁的家长,一个个地掐死淹在屎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