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一学费就要一万五,我应该去让孩子转学吗?

孩子 0 73

孩子初一学费就要一万五,我应该去让孩子转学吗?,第1张

孩子初一学费就要一万五,我应该去让孩子转学吗?
导读:县里有一所非常有名的民办学校,每年中考、高考发榜之日,常常就是这个学校上下狂欢之时,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三令五申,不准允宣传高考、中考成绩,但是他们依然冒着被处罚的风险,把烟火、爆竹放得整个县城都充满着春节的气氛。每年高考、中考有多辉煌,接下来

县里有一所非常有名的民办学校,每年中考、高考发榜之日,常常就是这个学校上下狂欢之时,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三令五申,不准允宣传高考、中考成绩,但是他们依然冒着被处罚的风险,把烟火、爆竹放得整个县城都充满着春节的气氛。

每年高考、中考有多辉煌,接下来的初一、高一招生就有多火爆。

家长挤破头也要把孩子送到这所民办学校里,每到招生季节,校园内外挤满了人,收的费用无论多么高,家长哪怕借钱也送孩子来读书。

我也不能免俗,托关系走后门,甚至送了一张购物卡给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把孩子终于送进了这所民办学校。

刚进学校那会儿,孩子和我都满心欢喜,觉得一只脚 已踏进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大门。

可是也就过了不到半学期,孩子无论如何也不在那学校呆了。

我从外地回来,好说歹劝,孩子就是不上学了。

问其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1学校没有星期天、节假日。长的甚至4周没有休息日

2老师的绩效与学生分数挂钩,老师为了提高成绩,挤占时间,布置海量作业。

3老师对学生态度粗暴,常常打骂学生,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4考试频繁,每周有周测,每月有月考,半学期有期中考试,期末有县里统考,还有学校模拟考试。为了一个期中考试,学校里安排了5次集中模拟考试。

5学校里每学期至少发生一起学生轻生事件

我了解了学校这个情况之后,也没有勉强孩子,于是把他转回到了公办学校。

孩子到了乡镇上一所公办学校里,可是这里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责任心令人担忧。

学校双休、公休齐全,星期天也从来不补课,也没有周测,月考,完全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只有学期末了才会组织一次期中考试,考完试后,家庭报告书连成绩都不填。

看着孩子学习轻松了,可是我心却紧张了。

送孩子到民办学校,孩子吃不了那苦,送孩子到公办学校读书,可是又有些不放心。

因为城里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都比自己本地的要好,就会选择去到城里。

这是很正常的选择,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有的人都想往好的地方去发展,作父母的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选择,所以不辞辛苦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好的地方读书,生活。

我叔叔家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婶子还为了弟弟去到县城租了一套房子,在哪里陪读呢?叔叔很婶子的收入都很一般,有时候都需要奶奶和爷爷来救济他们,作为他们的选择我很是不赞同,弟弟刚上小学就要付出那么多,以后的路该如何走呢?

叔叔和婶子的这种选择是很不理智的,不符合现实的实际情况,我是很不赞同这样的选择。

如果说你们家的家庭条件可以,或者是家长的工作需要,在城里生活。你可以让孩子去城里读书学习,这是很自然地选择,孩子也喜欢这样的选择。

而如果你强求的去选择城里读书学习,不仅对整个的家庭有影响,对于孩子影响也是很大的。孩子有可能因为这样的选择会自卑,会变得不自信等的情况。

作为家长一定要理智的选择孩子的教育。

小学生锐减,但农村孩子进城上学却不易 甘肃一农民告诉我,他的孩子要上五、六年级了,想到县城里的一所小学去上学,已跟城里的学校联系好了,没料想辅导站却不让转学。可见农村孩子想到县城上学,没那么容易!家长还无能为力为孩子选择学校。为什么不让转学呢?原因是现在农村小学的学生日益减少,而每个学生身上又附带着一笔教育经费,转走一个学生,就意味着办学经费的减少。我告诉这位家长,“实在难办,你可以跟辅导站长商量,只要能让学生转走,那笔经费由你出”。是优质的教育资源重要,还是附带在孩子身上的那点教育经费重要?我想更多的家长会选择前者。按照就近入学的规则,孩子只能在家门附近读书。但是就近入学的前提是,学校办学质量要相差无几。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城市学校和农村的小学办学水平显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而且上不同的小学也影响到对初中的选择。事实是,近年来的确有不少农村家长,只要稍有条件,就把孩子转到县城读小学。如果说几年以前,不让学生转学,主要是考虑城市学校饱和,没办法接受乡下学生。但这几年随着小学生数量的减少,一些县办小学也有了接收乡下孩子的空间,尤其是县城附近的一些农村家长,也有了把孩子送往县城读书的条件。对一些家长来说,与其让孩子在并校后较远的完全小学上学,还不如一下子到县城上学更为放心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乡辅导站一定要坚持不放走一个孩子,我想它更多考虑的恐怕是教育经费和乡村学校的存在,而不是这个要转学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质量。看来国外、国内一些地区实行的“教育券”制度,让家长自由选择学校(学生选择到那所学校,就把经费拨给那所学校),在农村实施起来还有点困难,只能是一种未来的理想。难道,这孩子就只能就读于农村小学了?为了这一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而牺牲这孩子到更好的学校去接受教育的机会?那能否有一种变通的办法如前所述,让转走孩子的家长继续保留所附带的教育经费给乡辅导站,以作为对农村学校的补偿。这样一来,经费不存在问题。应该说,转走一个学生,该校学生数量减少,反倒容易提供更多的空间让教师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要转学的家长为了能转学成功,也愿意这样做。凭良心说,这对他们有点不公平,因为要交两份教育经费,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由此看来,随着一些农村小学的学生减少,一所学校的办学经费和农村教师的待遇完全同学生数挂钩也不尽合适。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12个学生的班级和教30个学生的班级,上一小时课要付出的劳动时间是差不多的,差别就在于组织方式和作业及个别辅导的机会。农村家长有择校的权利吗?谈谈你的看法及你所在区域的情况。相关阅读 农村孩子进城上学 教育资源失衡是主因

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让孩子转入县城的学校就读。

 

首先总体来说说当今乡镇学校没落的现象。其实以前绝大多数的乡镇学校的成绩还是比较辉煌的。60后85前的几代学生基本上是在乡镇学校读书,那时候乡镇学校的生源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升学率也很高。有的乡镇高中甚至也能出一两个清华、北大的学生。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和乡镇的生活质量差距逐渐拉大加上一些政策上的变动县级以上的学校在硬件教学方式教师福利方面不断进步与此同时很多乡镇学校却因为国家财政投入的缺乏(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也就脱离了财保的范围),在硬件设施和办学规模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

因此,越来越多的优质生源几乎一致选择了去县级以上的学校就读,同时乡镇学校的优质师资也是不断外流。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目前乡镇学校的现状是:办学规模比较小,教研氛围也是很难营造师资队伍和硬件设备差教学很吃力

因此很多的地区要么是将这些乡镇学校直接取消,要么是选择资源整合。

 

再来从两方面具体地分析乡镇学校萎缩、城市学校崛起的好处。1、乡镇学校老师争着进城。

很多乡镇学校的老师是把家安在县城、市里面的。他们周一到周末都在乡镇学校里面上班,周末的时候要往返于学校和县城、城市之间,还是有些折腾的。

这些教师的家人也基本上是在县城、城市里面,在乡镇上班的话肯定对家里的照顾就少了很多,觉得很不方便。所以,有很多教师想进城当老师,刚好遇到现在千载难逢的撤校进城的机会,相对来说进城比之前容易很多。

所以,一般在乡镇上、村里教学的那些年轻老师都是很想回县城教书的。毕竟在乡镇这样的小地方生活太枯燥了,而且每周周末还要搭车往返于县城和学校之间,感觉还是很不方便。由于很多人都想进城但是县城学校的编制基本上是饱和状态,所以现在很多地方对乡镇老师入城名额卡得很严。

2、学生进城学习,方便了很多。

以前一些学校是设立在乡镇上的,对于学生们来说还是很不方便的。

假如学生和学校所在地是顺路的话倒还好,假如是不同的方向的话那就麻烦了,可能还需要先坐班车到县城转车才能到学校。而且每周五放学、周日上学坐车的学生们也比较多,就导致坐班车是件很艰难的事情。

然而,学校在县城的话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方便很多。而且,学校在县城的话,学生想购买一些教辅资料、生活用品的话也是很方便的,县城不像在乡镇上那样物资匮乏。

 

所以,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允许,还是尽量让孩子选择县城的学校,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八真小八斗大语文,汉语言文学硕士,一线语文老师,12年教学经验。

欢迎点赞、留言、转发和评论!

法律分析:(一)关于进城 农民工子女就读资格认定的基本条件

1、父母及其子女为农村户籍,且户籍不属于本县辖区的。

2、在县城辖区有固定住所,办理了房屋租赁合同并在房管部门完成了备案手续,或办理了购房产权证书的;

3、如属务工人员子女 ,父母双方或一方与用人单位了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或劳动协议,并经当地劳动就业保障部门鉴定的;如属经商人员子女,父母至少一方在当地工商部门办理了营业执照,并出具了纳税依据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十一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