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之——(血粑豆腐)

爸爸 0 78

每逢佳节倍思亲之——(血粑豆腐),第1张

每逢佳节倍思亲之——(血粑豆腐
导读:只剩归途的第二个中秋节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秋节,好时节,却是我亦发思念父母的日子。 整个人提不起精神,没有兴趣做任何事情,满脑子回放着是和爸妈一起忙碌做菜,有一答无一答说话的情景;是爸爸堆

只剩归途的第二个中秋节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秋节,好时节,却是我亦发思念父母的日子。

整个人提不起精神,没有兴趣做任何事情,满脑子回放着是和爸妈一起忙碌做菜,有一答无一答说话的情景;是爸爸堆满着笑容的脸,回响着爸爸叫我们尝这个吃那个的声音,是不能喝酒的妈妈总要求我给她杯子里倒上一点酒又怪我倒少了的嗔怪声……

老公先去家婆那边了,儿子说中午和同学玩不回来,把思念停止,我还得应付午餐的,好好过活,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打开冰箱,看见了两块血粑豆腐 ,是爸爸妈妈都喜欢吃的。好吧,让女儿炒上一碟,就着回忆陪陪你们二老。

我们全家都爱吃血粑豆腐,那些年的冬天,爸妈选好天晴的日子,清早买回干净新鲜的猪血 ,五花肉,豆腐。

爸爸把五花肉剁碎,豆腐捏碎备用;加入盐、辣椒粉、花椒粉、鸡精、白酒,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

我们和妈妈将搅拌好的肉做成椭圆型的丸子,放篦子上晒两个太阳;

待其一拿不散时放在熏烤的架子上,用橘子皮或谷糠烧完后用其烟熏一晚上;

第二天再晒一天就可以开吃了,在农村可其天天受烟的熏陶,熏的时间越长腊香味更浓时间越长越好吃,放多久都不坏。舅舅和姨妈们都觉得外面买的没有我爸妈做的好吃,所以每年冬天爸妈都会做了分给大家。

后来爸妈的年纪大了,心脏和血压都不怎么好,血粑豆腐是高盐的食品,也不想让他们劳累,就不让他们做,每每我们想吃时就去超市买点回来。

其实血粑豆腐炒腊肉最香最好吃,两个品类的薰 腊香味混沁在一起更为醇厚,只是今天家中只有葱和韭菜。

炒此菜,祭奉父母,写此文,怀念勤劳善良的父母,慰他们在天之灵。(_)

春节磨豆腐习俗由来的传统说法“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北方习俗里,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就要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吃豆腐渣的习俗。而且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锦衣玉食,不愁吃喝,年年有节余,也就是奔小康。豆腐就代表锦衣玉食中的玉食之意,因玉为白色,豆腐也为白色,极其相象,所以家家都要磨豆子做豆腐,以备过年时享用。

腊月二十五这天的民谚有两句:一句是“二十五、糊窗户”,一句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五、磨豆腐”的习俗,和玉帝巡视组下界查访有关。各家各户选择在今天磨豆腐、吃豆腐渣,是想籍此向巡视组表明自己的美德。民间认为,玉帝会给予具有美德的人额外的福报;通过做豆腐,把自家的美德展示给了玉帝巡视组,就有机会获得玉帝额外恩赐。

磨豆腐的方法:

1、浸泡:将黄豆在水中浸泡三到四个小时,让坚硬的黄豆泡软泡发。

2、磨浆:将泡好的黄豆和水均匀放入磨浆机(以前古老的方法是放入石磨)中,磨出细腻的黄豆浆,并将其倒入桶中。

3、煮沸:将磨好的黄豆浆放入锅中,大火烧开煮沸,并盛到桶内。

4、调和石灰水:适量的石膏倒入面盆中,并用少量的水调开。

5、点浆:将调好的石灰水均匀的倒入煮沸的石灰浆中,倒的时候尽量偏慢,边倒边观察石灰浆的状态,待石灰沉淀渐渐析出,进一步减慢倒入石灰水的速率。直至豆腐花渐渐形成并稳定时,停止点浆。

6、加压成形:用几块板面呈方格状的槽形木板,垫上一大块白布,用舀子将已经凝结的豆腐花倒入木板槽中,并用先前垫的大白布包好,在大白布的上方放上厚实的木板,木板上方再放上重物,挤出水分,慢慢使豆腐成形。大约90分钟之后,除去重物和木板,并将其反转过来,拿掉大白布,白嫩的豆腐就制成了。

7、成形:大约90分钟之后,除去重物和木板,并将其反转过来,拿掉大白布,白嫩的豆腐就制成了。

19课父爱之舟可以提以下问题:

1、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2、“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3、文章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位父亲?

4、本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句子解析:

1、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父亲的不忍心与我的不忍心相互映衬突出了父亲因家境不好,没有让儿子吃上一顿好的而感到自责、愧疚,父爱又一次凸显。

2、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从父母挣钱的不易与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及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的对比中感受到深深的父爱。

赏析一

第段通过描写父亲为孩子夹豆腐的场景,抒发了对亲情的赞美和留恋。谁的父母没有给孩子夹过菜,可是有谁像作者观察得那么仔细。你看,“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在这个细节里,父亲显得那么笨拙又那么可敬,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浓浓的爱意。

赏析二

这冬日的温暖存于长辈对子女的关爱。文章开笔用纤细的笔触描绘了一家冬日围着炉火吃豆腐的情景:“父亲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那一家人围聚的其乐融融的场景,那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表情,那父亲对子女关爱的画面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也许窗外正北风呼啸,也许窗外正雪花翻飞,但这样的人间温情不足以消除室外的无尽寒意吗?

赏析三

第一段写了一幅画面:古老的房子,昏暗的“洋灯”,乌黑的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热流在老屋里滚动,驱走寒潮,给这地冻天寒的夜晚带来了如春的暖意。温馨中父子之间尽情品味难得的天伦之乐。这幅画面看似平实,物都是见惯的,无奇可言,但将乌黑的铝锅,雪白的豆腐,桔黄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的视觉形象的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的时空,这便是一种摄影艺术的再现。亲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的豆腐块,嫩嫩的、滑滑的从父亲的筷子下掉进自己的酱油碟里,好贪吃好可爱的形象。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火一家人吃着煮山药煮红薯,听凭呼啸的北风吹打着窗棂。此刻的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的温柔。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的特写无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如今白水煮豆腐不多见了,电火锅涮羊肉涮海鲜倒成为家家冬天的一大景观。旧时与现况在想象的世界里幻化为一体,这就是画面摇动下的魅力。

父亲是周围十里八乡做豆腐的高手,我常随他在生产队的豆腐坊中玩耍,那悠悠旋转的石磨,那二十印大铁锅上空久久不散的雾气,那种沁人心脾的豆浆味,使我至今难忘。

豆腐坊设置在生产队的大屋中。大屋有四间房那么大,一铺大通炕靠北墙,西墙贴着社员每月出工的工分表。实际这间屋子就是生产队的办公室兼食堂和值班室。生产队开会、会计办公、做饭、吃饭、社员歇晌、晚上换班休息等都要在这里进行。磨豆腐的石磨就在大屋靠东南的地方,由一大一小的两个磨盘形成,磨盘上方还吊着一个黑土特殊烧制的大瓷盆,盆中有水,盆底部有空,插着高粱秸秆便于淋向磨上的'豆子而细水长流。东北地区冬天的夜晚漫长而严寒,家家户户缺少的都是烧柴炕凉屋冷,所以一些社员就常聚在大屋里,坐在暖暖的大通炕上找一些乐子话说。

父亲做出的豆腐精致白净,细嫩味纯,久炖不碎。每天鸡叫头遍他就要爬起来做豆腐。浸泡过的豆子膨胀很大,堆放在最上面小磨的孔洞附近。这种豆子书名称“大豆”,而当地人都称为“黄豆”。黄豆从最上面的石磨孔中落到最下面的磨盘上,两磨不断磨合,豆浆就从两磨咬合的缝隙流到大磨压着的圆槽上,再由圆槽上的孔流入磨盘下面放置的水桶里。豆子磨到一多半时,外屋的大锅就要添柴点火煮豆浆。 豆浆煮开接下来的活是把豆浆用大水瓢从锅中舀出倒在滤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豆腐包里,过滤豆腐渣。过滤豆腐渣是个很专业的活,要把纱布四角系在十字型木架的四个顶端,中间悬挂到房梁上,父亲只需轻轻摇动,浆水便哗哗流到下面的大锅里。为挤干榨净豆浆,再用夹棒用力地夹着滤包挤榨出豆渣中最后的一点豆浆。过滤完后的豆浆还要再进行第二次熬煮,沸腾后再加小火煮上几分钟,这才是可以吃的豆浆。接着就是用卤水点豆腐。点过卤水的豆浆叫豆腐脑,豆浆成脑以后,装进木制、细纱布铺就的四方豆腐板盆里,和着盆沿一齐抹平后,细纱布覆盖其上,再用木板压严压实,过几个小时把水立净,板盒一撤纱布一揭,白白嫩嫩、颤颤巍巍的豆腐就制造成型。

做豆腐的工艺很复杂,付出的劳动量也很大。当时父亲的年岁大了,体力很难再坚持继续做豆腐了。于是他就教徒弟发展接班人。徒弟叫李庆江,是我的亲叔辈侄子,年龄却要比我大上十五、六岁。他很巧,不到个月就学会了做豆腐,但做出来的豆腐其口感比起父亲做的是大打折扣。李庆江的体格不好,加之豆腐坊内长年的烟气相薰,他竟然患上了哮喘病。发作时一下接一下痛苦的咳嗽声,让别人听了都感觉气管像是通了电流一般。但太阳照样转,生活还得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来生产队解体,大屋卖给了各家,石磨被李庆江承包了,他在自家外屋地儿用毛驴拉磨,倒也能维持一家几口人的生活。

李庆江每年春节前都要给我家送上一板冻豆腐。那年春节前我回到老家,李庆江说到我家送冻豆腐,家里没人门锁着,所以就把袋子放在我家门旁的楼道里。我和爱人很是纳闷儿,我们来回出出进进,并没有看到有装有冻豆腐的袋子啊。回去到另外一个单元的相同楼层才发现他放错了地方。冻豆腐已化,但还没达到变味,我们不得不苦笑。

岁月悠悠,作为那个时代见证之一的豆腐坊已荡然无存,父亲和我那亲叔辈大侄子都已去了另一个世界,那磨盘上下咬合发出的碌碌声,那豆腐坊里所散发出的豆香味,父亲那时的音容笑貌,以及李庆江那令人窒息般的咳嗽声,时常萦绕在我的梦中,像落日的余晖下袅袅升起的炊烟,溶入沉沉的幕霭中,挥之不去的,还有那淡淡的乡愁。

感谢小悟空的邀请。

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做豆腐。

家在农村,身边少不了做豆腐的,尤其是冬天,每天中午必须有的菜就是豆腐。而家里这边的豆腐也比较讲究,都是用酸浆水点成,不是现代工艺中的石灰。尤其是刚做出来没下水的豆腐,鲜甜软糯,入口即化,还带着一股豆腐本身的豆香味, 给个生蚝都不换。

那么为何做豆腐的人变少了呢?

做豆腐本身位列 三大苦 之巅,绝非浪的虚名。每年过年,农村家里都会自己做豆腐,让我得以了解到做豆腐的过程。 首先 就是拉豆子,这个现在都是机器了,加水加豆子进机器里面打成两半就行,这个叫拉豆黄。 接下来 熬豆黄,将浆倒入锅中开始熬,满满一大锅的水都要烧开。 然后 就是滤豆渣,将豆浆中的豆渣过滤出去,豆渣是一种喂猪的好饲料。 最后 才是最重要的一步点豆腐,这个需要控制火候,酸浆的量,以及温度。点好以后的豆腐是豆花,盛放在专门的模具之中滤去水分,就是我们所说的豆腐块了。

传统拉豆黄

滤豆渣

打豆腐

是不是光听这堆工序就已经觉得 晕头转向 了?农村里一般的农妇想做豆腐需要一个好身体。一般都是两口子做,在我家这边一般一天保底4锅,卖的好的都是67锅豆腐一天。这个是相当费人的,曾经有做豆腐的婶婶跟我妈抱怨说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过年能睡个好觉,只有过年这几天豆腐坊不用开门。

越来越少人不做豆腐的原因就是 累。

我家邻居做了一辈子豆腐,现在老了一天只做一锅传统豆腐都是街坊邻居吃了。通过做豆腐挣下了百万家产,盖起了小洋楼。另一个我知道的做豆腐的更是从山上搬下来的,辛苦做豆腐,十几年光景,买了房子买了车。但是这个苦你的能吃的下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科技 的进步 。现在的蒸汽点豆腐,都是机器做,然而做出来的豆腐并不好吃,都是卖给大型超市,让城里人买走了,传统豆腐没有这么大的出货量。

最后就是年轻一代都不想吃这个苦了,我没见过一家做豆腐的让自己孩子干这个的。

也许传统豆腐这个行业会像很多古法一样,慢慢的凋零,甚至退出 社会 的舞台。几十年以后,恐怕很难在吃到一口热乎乎的甜豆腐了。

做豆腐对于我们农村的人来说,是小菜一喋的事,家家户户的妇女同志都会做,只是现在农村留守在家的都是一些老人,老人知道过年子女要回来,也不做豆腐是因为:①用打桨机好些老人不会,②用石磨磨人老也磨不了好多豆子,③现在的食品丰富,豆腐也不是当家菜,走亲访友也还用送豆腐了。

以前没出去打工时,我们当地农村人都种地,收了黄豆都是磨豆浆,做豆腐吃,农忙前磨豆腐做豆腐干,每天过年必是家家磨豆腐,用石磨磨几桶豆浆,用一个口锅把豆浆烧开后,用纱布把豆渣滤掉,放卤水点清,白白的豆花一大锅,用豆腐装好压榨,过年的豆腐就做好了。现在过年从超市里买回许多丰富的菜回来,所以做豆腐的人相对要少些了。

是的,以前农村要过年时都要自己做一个豆腐,人口少的人家也要合伙做一个豆腐。现在自己做豆腐的真的少了,原因与以下内容有关:

1现在做豆腐的都是专业的了,人们吃豆腐也方便了,什么时候吃都可以去买了。

2现在农村种大豆的少了,如果想要自己做豆腐还要去买大豆,费事。

3过去过年人们吃的蔬菜主要就是白菜萝卜土豆,再做个豆腐菜多点。现在人们可吃的菜多了,而且做一个豆腐要20左右斤大豆,出100多块大豆腐,根本吃不了有很多都坏了。

以上就是人们很少做豆腐的原因。个人观点,欢迎讨论。谢谢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过年前,有不少地方,家家户户需要自己做一次豆腐的,即使自己不做,也会在年前用粮食换一些豆腐贮存着的。只是现在这种习俗日渐消失了,为什么呢?

为什么过去年前年农村自己做豆腐

要知道为什么这习俗日渐消失,得先从为啥有这习俗分析起来。

1、亲戚走访,需要准备招待的物资

过年是大事儿,尤其是农村,显得特别隆重。一则出门在外的游子都会回家过年,二则家里大大小小的亲戚,都会在过年期间相互走访一趟。

家家户户都得准备些饭菜招待这些亲戚,豆腐过去在农村也算是能上得了席面的菜了(炸豆腐泡),再者自己家里人吃个白菜豆腐汤的,也方便,因此需要提前备一些。

2、过年期间集市关闭,物资需要提前准备

农村过去购买生活物资,买卖情况,一般都是通过农村的集贸市场,而且是流动的集贸市场,也就是农村集市。

通常就是五天一个集,就近的集市,一个月也就是六次大集,春季走访期间,集市是关闭的。我小时候,老家有个约定俗成的习俗,就是农村做买卖的一般是过了正月十五再开业。

不出十五开市的很少,但是这期间正好是农村亲戚走访,招待最频繁的阶段,为了避免主妇们无米可炊,也就提前备好了物质。

豆腐就是其一,有的家里,都会自己过年做一些。 过去农村都有石磨,黄豆是自己地里种的,自己磨豆腐省钱啊!

即使不做的,也会提前购买好了存储着,要不然年后不开集没处去买!

其实不只是豆腐,除了豆腐之外,人们还会准备很多食物,各种肉、鱼、菜、甚至馒头、炸货类的……

为何农村现在很少有人做豆腐了?

以上说的大多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及以前农村过年的场景,慢慢的,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习俗也就变了另一番模样。

比如,过去老家过年会煮肉,煮一个大锅。为了省钱,有的还自己杀猪,通常两三家分一头猪;还会蒸馒头,蒸好了用大袋子装起来;自己磨十斤豆子,做一个豆腐……

现在农村过年,很少整这些了。为啥?

1、餐桌丰富,豆腐非主流

农村生活条件好了,餐桌也丰富起来。过去舍不得吃的菜,都成了餐桌常菜,白菜炖豆腐也不像以前吃的那么频繁,需要的相对少了,也就不需要做那么多了。

2、购买方便

现在一则农村买卖除了集市之外,农村城镇上的商店几乎天天都营业,买菜购物都很方便,人们也不需要提前贮备那么食物了。

要吃豆腐,直接去菜店里买就是了,年三十上午能卖,大年初一下午也能买,极其方便,而且价格也实惠。

3、自己制作麻烦

相对而言,自己做豆腐反而成了麻烦事儿。一则过去农村做豆腐都是老手艺,石磨磨碎黄豆,然后纱布过滤,大锅熬煮豆浆之后,再点豆腐(用卤水或是石膏),十来斤豆腐做起来,忙活大半天。

这样还不如买来得方便,再说农村如今做豆腐早就不用石磨了,电磨磨豆腐又快又好,做豆腐的工艺早改进了。农民也不必要为了一个豆腐,自己准备这些家伙事儿,还是吃现成的就好。

做豆腐的工艺变了,农村生活条件好了,生活方式也慢慢变了,很多习俗也就慢慢消失了。年前做豆腐这一项,很多地方也就少见了。

不过我老家,有些人依然会在年前多买几块豆腐,不为啥,就是喜欢吃这家的豆腐嘛!哪家的豆腐这么好来,自然是我老爸做得,他七十岁了,冬天喜欢做豆腐,走街串巷去卖,忙活惯了,停不下来呀!

过去过年浓浓的年味是老人们的双手做出来。进入腊月,一家子就开始备战过年。先是赶集上店,磨米碾面。把过年的东西采购好,准备好。再是杀猪宰羊。过了腊月I6大集,每家自酿一坛老酒。蒸煮炸烧各种食品,样数还是挺丰富。临近除夕还要自家做两个豆腐。做豆腐那一天,总能吃到那种带豆腥味的原汁原味的豆腐脑。觉着实在好吃。

试答如问如下:

先说做豆腐,再说为何农村现在很少有人做豆腐。

一、做豆腐

我在东北辽西农村长大,这里有几个节日是必须做豆腐的,即过年(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五月节(端午节)、八月节(中秋节)。介绍一下最传统的豆腐做法:

1、选豆子:黄豆去杂(混进豆子里的小石子、小土疙瘩、豆子的桔梗及豆荚皮等,或手工挑或筛或簸);

2、“破”豆子:把选好的豆子用石碾子碾破,豆子表皮与豆瓣分开;

3、簸除豆皮子:用簸箕把破好的豆子里的豆瓣与豆子表皮分开;

4、泡豆子:把簸净的豆瓣放在容器里,先放进的是与豆子重量差不多的井水(冬季温水),再倒入豆瓣,边倒边搅拌,搅拌最好用擀面杖。搅匀之后再补加井水至高出豆瓣200mm左右,如果使用陶瓷或瓦盆类材质的容器,要把擀面杖插入中间(竖直),防止把容器涨破;

5、磨豆子:使用石磨把泡软的豆瓣磨成豆浆沫(冬季要一宿时间,夏季较短,不要时间过长防止豆瓣发酵);

6、烧开水:与磨豆子同时进行,量是豆子重量的4倍左右;

7、沏豆浆沫:把磨好的豆浆沫放置在缸里加烧开的热水,边加水边搅拌;

8、过包:用类似纱布的专业过滤布把沏好的豆浆过滤,包下物为生豆浆,包上物为豆渣;

9、煮豆浆:把锅底擦一层薄薄豆油,倒入生豆浆熬制,一定要小火头,边熬边搅拌,防止“糊锅”。同时也防止“喷”锅,在熬制的过程中,在锅旁放置一点生豆浆,发现有“喷”锅的现象出现,加入生豆浆,待生豆浆熟透,盖好锅盖等待15-30分钟,出锅就是熟豆浆。

10、点卤:把熟豆浆淘到缸里,点卤水。(卤水是在调料商店购买的,有剧毒,小心保管)这道工序是豆腐品质的关键工序。慢慢加入,边加边搅拌,直到成为豆腐脑;

11、压制成型:把豆腐脑倒入模具之后,上面加水盆再加注水增加重量,之后保压20~30分钟;

12、分割:把压制成型之后的豆腐,根据需要用小而薄的刀具分割之后,成为“白白嫩嫩”的大豆腐。

二、为啥没人做豆腐

上述12个步骤是传统的做法,现在有些步骤是简化或省略了。根据目前农村的情况,没有那么多人手,也没有那么多人去吃那么多的豆腐了。繁琐的事情都交给专业人去做,专业做的虽不是“原生态”的味道了,但是方便了。想起一句古文为结束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为何现在农村里面很少人做豆腐呢?

其实做豆腐呢,在农村这边还是经常能够看得到的,但是我们来说一说具体的,总体而言很少人做豆腐了,是为什么呢?

卖豆腐不挣钱。

对于卖豆腐来说,赚钱的利润非常少。再加上一个成本也比较高,所以现在很多人不做豆腐,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毕竟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时候,其他事情能够挣得利润都比做到副高的情况之下,很多人都会放弃做利润比较低的行业。

卖豆腐确实不赚钱。我们这边也统计过,之前的十多年前,我们村里面有两三户在卖豆腐的。但是这两年看来现在只有一户在卖豆腐,其实那是他们在养猪,卖豆腐只是一方面,而且能够把做豆腐剩下的残渣来喂猪。

食品丰富了。

现在对于蔬菜食品方面已经比较丰富了,所以豆腐呢,已经不是人们最常消费的一个吃的产品,蔬菜类。

对于以前单一的蔬菜来讲,蔬菜又不是最常消费的产品,所以豆腐却代替了这个其中的美味。

对于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选择性,并且能够吃到很多的更多的肉类食物。

所以这种情况下到付那却不是农村里面经常吃的这个食物,所以呢做豆腐的人也渐渐的变少了。

以前手工现代机械生产

现在做出来的豆腐确实不好吃,对于以前手工制作的豆腐确实很好吃,但对比现在做的豆腐呢,确实不是很好吃啦。

我们不知道大家现在吃的豆腐,到底是南方的水豆腐还是北方的豆腐。

南方豆腐一般都是比较小块的,北方豆腐都是比较大块的。所以吃起来的感觉也是不一样,南方的豆腐吃起来比较细腻,北方的豆腐自己来比较粗糙一些。

但是现在多半商场的都是使用机械生产,手工工艺生产的,已经很少见得到了。

需求量不大,做的人也会减少。

针对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一样,但这个需求量不大的时候,这个行业里面做的人也就逐渐的减少了。

正如这个豆腐也是一样,对于现在的需求量不是很大的情况来说,做豆腐的人也逐渐的减少,也是很正常的。

更新迭代中,将有的行业会消失掉。很多行业都是一样的,在时间的发展当中,需求量逐渐的减少的时候,自然而然整个行业也会随着时间逐渐的减少或者消失。

出现这种情况不防有以下几种原因,一,做豆腐费工费时利润低,做两盘豆腐约二三十斤豆子,从磨桨,煮桨,成形再到叫卖得用一天的时间,挣个七八十块钱。二,打桨机代替了笨重的石磨,虽然省些工时,但磨出的桨品质差粗糙,口感不好。三,常言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用卤水点出来的豆腐口感细腻,而且豆香浓郁,可就是剂量不好掌握,卤水用量少了豆腐不能成形,量多了豆腐又有一种苦涩的感觉,这种技术已濒临失传。所以现在都用石膏来代替卤水点豆腐,用石膏点出来的豆腐已没有那种浓郁的豆香,且口感不好,得不到食客的认可,不好卖。

为何农村现在很少有人做豆腐了?

做豆腐是一种古老和实用的手艺,我记得在以前,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们农村到了腊月过年前都是要做豆腐的,那时候过年前做豆腐、榨油、做粉条、杀猪等都是准备过年必须干的活。后来这几样活慢慢都逐渐少了,特别是做豆腐就更加少了。什么原因呢?根据我的观察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做豆腐的原材料少了甚至没有了。现在农村种的作物主要是粮食作物、蔬菜和一些油料作物,再就是果树。在农村种植大豆(我们叫黄豆)的确实不多或者没有,这样做豆腐的原材料大豆没有,怎么做豆腐呢。

第二,做豆腐的手艺人少了。尽管做豆腐不难,但它还是一种手艺,

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做豆腐的人慢慢老去或者离世,现在农村会做豆腐的人也就不多了,年轻人基本不会做豆腐的。

第三,人们为了方便就自然不做豆腐了。现在的情况,农村人要吃豆腐都是在市场购买,简单方便有钱就行。

再者农村居住的人口比较少,买不多的豆腐就可以了,用不着自己做豆腐。

第四,人们的食品多样化并且越来越丰富,豆腐已经不是必需的食品了。在以前农村人过年过节,如豆腐、鸡蛋、肉、油、粉条等是几样都是要准备的好吃的基本材料,现在各种食物非常丰富只要有钱就能买到。豆腐也仅仅就是其中之一了。

根据我的观察,由于以上几种原因,农村现在很少人做豆腐了。

确实现在农村做豆腐的不多了,那是什么原因呢?

做豆腐这行,看似简单做起来很不容易,用一句俗话“看花容易绣花难”,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我大舅家里就是做豆腐的,我跟大家简单说说他都是怎么做的

首先,你得提前把黄豆给磨碎了,我记得小时候磨豆子都是用毛驴拉磨,说实话这个过程的真的太磨叽了,很慢,好在他家现在买了一个电磨,这样方便很多。

因为是在农村来的小豆腐房,所以也就没有雇人都是自己一个人干的,多是半夜起来就开始生火,他家里有一口口径有两米左右的大锅,说实话我也是头一回见到这么大的锅,放好水以后,要把水烧热就得功夫了,还要把磨好的豆子煮了,把渣子过滤出来,最重要的就是点豆腐,俗话说“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点豆腐最重要就是温度,还有卤水的用量。沉淀出的就是豆花,在放到滤布上面摆在方形的模具里面,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很耗费时间和精力,这种苦一般人吃不了的。

尤其是在我家东北这边入冬了,家家都会存几块冻豆腐,所以在农村冬天的豆腐更是好买了,但我大舅因为上了年纪的原因,做不了多少了,也就是在本村卖个五十块左右对付点零花钱。

随着 科技 的进步现在很多大型的豆制品厂,做豆腐都是用的石膏,而且很多手续都是机器操作,代替了人工,说实话这样的都不不好吃,基本都是在城市里消化了,农村的小作坊的传统手艺并没有年轻人愿意做这行,都是些50岁左右的老人在勉强维持挣些零花钱!

农村做豆腐,一个是这行很苦苦,再有一个就是会用传统手艺做豆腐的人很少,农村的年轻人根本就不会碰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