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老人送娃上学,却将娃忘在了家里,这是否是老年痴呆的症状?

孩子 0 48

河南一老人送娃上学,却将娃忘在了家里,这是否是老年痴呆的症状?,第1张

河南一老人送娃上学,却将娃忘在了家里,这是否是老年痴呆的症状?
导读:个人觉得老人将孩子忘在家里,这种情况应该是属于老年痴呆吧,毕竟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本来就是目的送去学校,结果将孩子忘在家里,当然也不排除,可能是搞忘了,因为其他的事情疏忽了都有可能,但我个人觉得更倾向于是老人有老年痴呆的现象。实际上老年痴呆并不

个人觉得老人将孩子忘在家里,这种情况应该是属于老年痴呆吧,毕竟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本来就是目的送去学校,结果将孩子忘在家里,当然也不排除,可能是搞忘了,因为其他的事情疏忽了都有可能,但我个人觉得更倾向于是老人有老年痴呆的现象。

实际上老年痴呆并不可怕,主要是因为现在国内老龄化比较严重,而且老年人本身记忆力各方面就比较差,而且再加上身体机能各方面退化,就会导致老年痴呆越发严重,我们不仅在生活中电视上也都看到过,也都了解到过。

一、老年痴呆

其实在我们国内有专家专门记录过,我们痴呆的人数还是比较多,主要是分配在一些老年人身上比较多,其实也是要分轻度和重度的老年痴呆,因为种植老年痴呆非常严重,完全就是上一秒做的事情,下一秒就忘了,而轻度老年痴呆就不一样,轻度老年痴呆虽然说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也肯定不会记忆太深刻吧,也会随时忘记。

二、应对措施

但是这个时候要注意了,像老人平时带孩子上学这个情况,本身就是属于比较危险的,因为老年人一个是岁数比较大了,特别是上了一个年纪,70岁以上的基本上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记忆力比较差的情况,所以说作为父母就这个时候更应该要注意,如果让父母送孩子去上学,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的隐患,所以父母一定要选择一些办法来,其实改变现状能够再让老年人送孩子上学。

三、父母可以教育孩子

当然父母也可以教育孩子,比如说家庭本来生活就比较繁忙,那这个时候可能作为父母就忙不过来,如果说要请位专门照看的人,可能会对家庭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压力,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随时教育孩子提醒孩子去上学,应该走哪条路,这样长时间下去孩子自己都知道怎么去学校,这样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真没有想到昨天一篇发文,引起了那么多姥姥甚至爷爷奶奶的共鸣。

当今时代,孩子们压力大,负担重,再加上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娇惯长大,不像我们年轻的时候,任何困难都可以自己扛。如今这一代生了孩子,要么自己向父母求助,绝大多数都是当妈的心疼闺女知难而上。由此产生了漂在异乡的姥姥大军。

我这几天闲来无事,连写三篇带外孙的苦与乐,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收到评论二百多条。

https://wwwtoutiaocom/item/6913404223887557131/

https://wwwtoutiaocom/item/6913717871919022596/

https://wwwtoutiaocom/item/6914168548512367108/

想了解原文点开上边链接。

姥姥们,甚至有姥爷、奶奶们热烈的发声,还有的好像是宝妈也发表了评论。

“祝贺你圆满完成任务,我还在完成任务的路上,看孩子不容易。”

“我们也是背井离乡在带外孙,老二两岁半了,还得继续。”

“娘家妈都是疼姑娘 苦自己》”

“写的真好,一看就是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好母亲,好姥姥,有知识,有头脑!赞!”

“我是爷爷,老两口带孙子孙女,孙子九岁半上四年级,孙女六岁半上一年级。啥时候能离开呢?”

“现在生活好了,孩子都成宝了。我家的孙子孙女娘家婆家都想带,我说抱走了跟爷爷回家,儿媳说你们抱走了我们俩玩什么啊?现在的小孩子真的太可爱了!三家都喜欢。”

“成功范例,子女成才,后代兴旺,功不可没!”

“我62岁开始带外孙,现在二孩马上出生估计又得开始忙。不过女儿从来不要我晚上带,无论多辛苦都是女儿自己带孩子,所以外孙跟她妈特别亲,二孩出生姑娘女婿准备请人带,所以我没有太辛苦。但是等到一定时候也准备完全放手,让姑娘女婿他们自己完全独立。”

“我跟你一样,现在带着俩宝儿,一个3岁半,一个1岁半。像你说的一样,累并快乐着?老大我就白天带,到老二白天夜里都我带!跟你一样心疼女儿。疫情后女儿女婿工作需要,俩宝贝儿都是我带了,好在老大上幼儿园了。每天早上、晚上我就跟打仗一样!说心里话真累!盼着他们快快长大,我也跟你一样华丽转身。”

“得体退出,智慧。”

“我亲家还没退休,所以只能象征性的欣赏孙宝。有不少人都和我说让亲家分担,我是这样想的,既然是一家人了就该互相体谅理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家里的事情咋办呀好吧。说实话不累是假的,都到了更年期这个阶段了,身体也会出洋相……我们都是做媳妇过来的,其中心酸不想再让自己的女儿体会……只要女儿乐意当妈的会毫无条件地帮孩子。正是因为作为母亲,岳母,姥姥,这样的心态轻松自在的在带外孙 我快乐我幸福夕阳无限好”

“上面大姐讲的本人感同深受 我是2004年下岗职工,为了生计一直在打工,2016年一月办理退休手续。但还在打工中,直到2016年八月辞职准备看外孙 旅游 玩了近两个月,十月初开始了全职看外孙,老大两岁多时候老二出生了,一个看成两了,都是全职,除了吃喝拉撒最费尽力这块是孩子们早教这块花了不少心思……好在一个城市,有了孩子后我们一直在一起,两外孙很聪明学习生活严格自律 带出去都是夸奖,作为姥姥别提有多开心了我要感谢我的两外孙,是他们给了我更多的快乐,每天看孩子改变了我的性格,比以前开朗豁达了,一边照顾孩子还学习唱歌朗诵, 美食 ……为了自己的心头肉付出再多都是幸福 ”

“女儿的公公婆婆年龄大身体也不好,我就一个女儿也在女儿家带外孙,二岁零三个月的宝贝太可爱了。白天晩上都是我带,小俩口早出晚归,我一个人带宝贝累是有点累,但我觉得特别快乐。等孩子再大一点,我想要女儿生二胎,可女儿女婿就是不松口。说生一个就够了……。”

“儿子在法国,有了孩子后,每年我都要和亲家轮流去几个月带孩子,孙女刚两岁,孙子又来了,一直到大孙女小学毕业,疫情来了这样的生活终结了。这将近十年来来往往,看着孙儿们长大,自己也老了。倒也没累着,孩子带我几乎游遍法国。但从来没想过要在国外长住。几个月在国外,几个月在国内,像是 旅游 一样。现在突然断了,疫情发生从此生活改变了,心里还有不舍,也想念国外的孙儿们。好在国内还有二儿子,身边还有一个可爱的孙女,弥补了不足。”

“是个有文化有思想的好姥姥!我也是姥姥,比你有差别,老大是我带,虽然会说话开始就教她背古诗,但是生活上不敢放手让宝贝去锻炼自己成长,怕摔着磕到很心疼!直到快上幼儿园才让她自己吃饭!你做的很好,向你学习! "

"我的外孙今年七岁了,家里还有九十多岁的父母,我也要华丽转身了,外孙哭了好多天,我心里也很难受,也很伤感!但是忠孝难两全呀!再不舍,也要放手了!也好过自己晚年的生活了!现在的外婆也很伟大!"

"我也跟你一样哦,现在放手了"

"姐姐好棒,向你学习!"

"你倒是解放了,我还在痛苦挣扎煎熬,五年前6月份退休,七月份带外孙,衔接得天衣无缝。我还是男的,女儿离婚了,又长期出差,我老婆常往乡下跑,很多时候是我和外孙两人在家。吃,穿,玩,洗,接送,带睡,辅导监督学习全包,退休工资全贴。如今终于累成了腰直不起来。"

"我没有给女儿带孩子,,都是她辞职自己带。我身体不好,类风湿、高血压、心脏病、失眠症过了50岁都来了。我也尝试着想给她带可是不行,一到她家刷锅洗碗买菜做饭刷马桶打扫卫生全部都是我的活。有时做的不合女儿的意,女儿说话还不好听,还给脸看。女儿根本不体贴我有一身慢性疾病。所以我本来想提前退休帮她带孩子,但是到后来就没有退。"

"写出来了感情,没有文字泪水的转身"

"我也带二个外孙的姥姥,真心的累!!"

"以前是放假,周末帮女儿女婿带宝宝,今天退休了,亲家不想带了,我没办法,上岗带孩子,每天到幼儿园接送孩子,买菜做饭,打扫清洁。不知什么原因,这半个月以来,从腰开始,整个下肢疼痛难忍,尤其是晚上,经常疼醒。我一直很 健康 ,一直都在锻炼身体,从来没有这样过,真不知道为什么。真盼望孩子快快长大,我可以回自己家,过几年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家是等小孩幼升小准备让我去接手,看了这么多评论,心里还真有点怯怯的"

"带外孙,出力出钱全家喜!

带孙子,出钱出力被嫌弃!

唉!奶奶不好当,命好苦啊!"

"怎么和我一么一样,不过我还在坚持中……女人一生都在带孩子!"

"这个姥姥可以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她的女儿在家做全职妈妈。我是奶奶,但是我没法转身,因为孩子上学还要接送。但是我非常欣赏这个姥姥"

"难,除非女儿或女婿不上班,要上班孩子一直要有老人在身边,直到初中不需要接送为止。"

"我也在给女儿带三个外孙,真累也想回油城休息了"

"你是个伟大的长辈,该付出的时候责无旁贷,该退出时果断退出,不居功,不倚老卖老。"

"这位姥姥讲的也是我经历的,希望我们为自已快乐幸福的过好余生。"

"我们都是自己带孩子的,我们的孩子大了有了她们自己的孩子,我们还要给她们带孩子,为什么呢 "

"奶奶和爷爷帮忙带大孙女孙子,小的两岁半了,累并快乐着,等都上小学就退出!"

"正在给女儿带娃,大宝幼儿园大班,小宝快四个月了。"

"我现在也在带外孙!您说的话,就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愿您平安!快乐!……"

"这位姥姥挺开明帮女儿带大点两个娃,还能边学边做,用心养育功德无量,带娃就像养花要精心伺候才能长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带孙子,再苦再累,还有再委屈都会扛着。"

"适时的转身,是自己生活的需要,也是环境的需要。你的决定是明智的。"

"我女儿的大宝已经一岁多啦,等待二宝的到来,和你一样等到二个宝宝能上幼儿园了,做外婆的也该放手了。”

“有这样的,外孙子一感冒把姥爷急的直哭,只要外孙子不舒服姥爷就掉眼泪,像这样的亲家,奶奶爷爷得乐死,捂着嘴不乐出声的那种。”

“好羡慕您,我家哥俩全程奶奶带大,姥姥姥爷天南地北撒开玩,不玩就没机会玩了那种,直到奶奶查出早期为止!”

“带孩子的奶奶,只是一起生活,生活习惯不同很麻烦,影响心情。”

“正在帮女儿带二个娃,大的两岁,小的两个月,白天晚上24小时伺候着,什么时候是个头。”

“我也想华丽转身,只是还得等等。”

“首先恭喜你女儿早结婚早生孩子 所以可以熬了10年 你还可以华丽抽身 难为那些70岁才开始带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很多人不过抽身就躺下了 所以 结婚生孩子 最好趁早 不然孩子父母都够你受的。”

“希望我也能撇下这段艰难的时段?回归自己的生活、但愿!”

看着姥姥在娃面前都笑得灿烂,其实背后都藏着无奈的艰辛。

 最近,好友强烈给我推荐了一档亲子教育节目―山东卫视的《育儿大作战》。由于这两年亲子真人秀太过泛滥,所以刚开始还真没提起兴趣,不过当我再一次被三岁的女儿搞得身心疲惫时,好友的安利又上线了:真的很有用,太贴近现实了。 最近,好友强烈给我推荐了一档亲子教育节目―山东卫视的《育儿大作战》。由于这两年亲子真人秀太过泛滥,所以刚开始还真没提起兴趣,不过当我再一次被三岁的女儿搞得身心疲惫时,好友的安利又上线了:真的很有用,太贴近现实了,看了以后你就知道自己在养孩子的路上存在哪些误区,集优雅与智慧于一身的资深心理专家柏燕宜老师三言两语就能够让人醍醐灌顶。

 好吧,我决定收下这支安利剂。和女儿玩了一会儿她最喜欢的做饭游戏后,终于可以安静地看电视了。让我惊讶的是节目组真真有心,完全不同于我脑海中的刻板印象。除了有两个心理专家坐镇外,还有一个代表性极强的花漾育儿团,针对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他们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分享育儿心得。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却折射出了普遍存在于每个家庭中的矛盾冲突。

 虽然不知道下台之后,这些爸爸妈妈们会不会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但是看着这会儿乖巧的让人想亲一口的女儿,突然有种流泪的冲动。印象中自从女儿出生之后,我的心里产生过无数次要把她重新塞进肚子里的想法,特别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内心崩溃的次数就像线性函数一样。有时候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也会凶孩子。现在想来孩子是何其无辜,明明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问题,可是为了赶紧解决当前的局面,我却选择了简单粗暴、推卸责任的方式。

 我一个专门从事儿童心理咨询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每天都会有父母两个或者带着孩子去咨询的人,可以说如我这般,每天仅仅是简单的带孩子就感觉已经累成狗的家长不在少数。

 为什么中国父母养孩子会那么累呢?关掉电视后,我想了好久,除却物质因素外,应该是这几个原因:

 一.教育方式不统一

 这一期节目组请了两个代表性较强的家庭—三世同堂型家庭和虎爸猫妈型家庭。在这两个家庭中展现出的比较明显的冲突就是教育方式上的分歧。

 三世同堂的家庭里,老辈人和年轻人的育儿观念碰撞,没有噼里啪啦的思想火花,反倒差点把孩子给养得乱七八糟。由于担忧孩子长时间玩游戏对眼睛不好,姥姥是坚决反对让孩子玩的,可是年轻妈妈却认为玩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勇气和自信;当孩子去游乐园里玩耍时,姥姥担心孩子危险,百般阻止,年轻妈妈却认为别人家孩子可以做到,自己家孩子也应该可以;孩子去医院看牙医时,姥姥疯狂地把医生推开,认为医生都是骗人的,小孩子的牙齿不用看,年轻妈妈就给孩子看一些短片和游戏,让孩子不再害怕看牙齿。

 其实确实有一些益智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是有效的,但是通过电子游戏培养孩子的勇气和自信真的不可取。之所以年轻妈妈认为电子产品有益于孩子,只不过是自己对电子游戏的依赖,过度强调它的优越性。平时父母还是要少让孩子玩电子产品,多带孩子去外面玩,这样不仅对孩子的发展有利,而且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老辈人的育儿观念都是正确的,比如老人见多了生老病死,更怕死,看不得孩子做一些危险的游戏,所以我们不要总是一味地抱怨指责老人溺爱孩子,全世界的姥姥都是这样,觉得孩子是她的命根子,感觉孩子受一点伤害,就像拿刀子戳她的心一样。比我们自己还要担心,还要胆小。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一家人应该互相配合沟通,谁说的对就听谁的,谁说的对孩子有好处就听谁的。

 虎爸猫妈型的家庭里,父母两个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天差万别。学霸老爸简直就是个暴脾气,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时刻信奉严师出高徒,认为猫妈的温柔政策没有任何效果。当孩子向他寻求帮助时,学霸爹总是不耐烦地说“你不会看,你想想办法”。孩子不想看书时,那就更不得了了,直接用手把孩子拽到椅子上,丝毫不考虑孩子当时的感受。

 对待孩子的学习方面,我们是需要严厉的态度,可是严厉和粗暴是有区别的。引导教育是需要提倡,可是孩子的知识经验毕竟有限,更何况是四五岁的孩子,所以温柔地坚持,适时给予指导、启发,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二.低质量的陪伴

 现在有很多全职妈妈,虽然表面上是在家里带孩子,可是却常常直接把孩子交给电子产品,比如手机、iPad、电视、电脑。第一对家庭中的妈妈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每天都会上演的画面是:妈妈为了玩游戏时不受打扰,让孩子自己坐在沙发上玩iPad,当孩子主动放下手里的iPad,寻求妈妈的关注时,却被各种理由打发走。以至于孩子也养成了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要iPad,当姥姥不让孩子继续玩时,三岁小男孩气得冲着姥姥就是一句“你是不是有病”。

 虽然看节目时,感觉这位妈妈的做法奇葩的让人接受无能,但是这难道不是很多家庭里养娃方式的缩影吗?从小家伙一上台只会说“嗯嗯”,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养娃方式的弊端,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父母这样做呢?表面上你整天在家带孩子,没有错过他成长的每一瞬间,可是这样把孩子扔在一边也能叫陪伴吗?这只是在带孩子不是在陪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要有互动,比如可以一起做游戏。这个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短片中,妈妈和孩子一起玩鲨鱼游戏,妈妈输了,结果孩子死活不愿意弹妈妈。还抱着妈妈说“我对不起你”,这个举动是妈妈没想到的。其实妈妈不知道,在这个时候他们的角色已经换掉了,孩子变成了妈妈,妈妈变成了孩子。为什么孩子知道不能弹妈妈,因为他自己感受到疼,他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转移到妈妈身上。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不会认为世界很可怕,而是认为自己很弱小,会形成自我评价。这种评价不来源于真实的样子,而是父母呈现的世界是什么。真正的力量来自于青年的父母,你没有给孩子勇气和自信,那么孩子在很多情况下都在扮演着父母的陪伴者和保护者。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听话懂事,这样自己就可以省心不少。可是每一个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懂事的爸妈。让孩子多早的懂事并不是好事,要知道太听话、懂事的孩子真的让人心疼。我们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不要让他们在应有的年龄丧失了童年的乐趣和童真。

 三.对孩子期望过高

 每一个孩子出生时,父母的唯一希望是孩子可以健健康康的。什么聪明与否,学习成绩好坏,是否漂亮,都不在父母的考虑范围内。可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发生了质变,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优秀得让人羡慕,比如考上名校,进入国企,出国留学,工资按年薪算等等。比如第二对家庭里的父母由于自身知识水平较高的缘故,总希望孩子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虽然我也赞同读书确实可以让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这位父亲却没有展现出高知应有的气度和智慧,甚至还直言自己学习不好,否则现在就应该是博士了,言语上的碾压让几位嘉宾当场尴尬的不能行。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优秀的父母就肯定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也不是寒门就难出贵子,否则这个社会就太不公平了。所以不管孩子聪明与否,学习成绩好坏,既然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接受他们的现在和将来,尽自己的责任去教育他们。

 五.给孩子贴标签

 我一直以为小时候父母之所以奉行棍棒、批评式的教育是因为他们知识水平低的缘故。可是从第二对均为硕士学历的精英父母身上,我看到了深深的悲哀。一个年仅四五岁的孩子就因为不能长时间待在家里看书、背单词,就被父母贴上了“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的标签。我不知道父母到底清楚什么是多动症,但是你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如同成年人专注于一件事情几个小时,这是不科学,也不可能的,他们的注意力只有十分钟左右而已。

 当你感觉自己的孩子专注力存在问题,喜欢乱动的时候,不要急着带孩子去看病,吃药,打针,而是要认真分析孩子那么喜欢动的背后到底暗含着什么,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千差万别的,把任何问题都归结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其实是父母的推卸责任。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当孩子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就会安静下来,并且做的很棒,所以请相信你的孩子。

 六.夸大孩子的缺点

 虽然近些年,赏识教育逐渐被年轻父母所接受,平时孩子取得一些进步的时候,会给孩子口头或者物质上的奖励。但是一旦孩子的表现偏离自己的提前规划和设定,很多父母还是会习惯性的把孩子批得一无是处。比如第二对家庭里的孩子可能在学习方面没有展现父母期待的天赋和成绩,但是根据短片我们可以看到小姑娘画画还是很棒的。

 套用嘉宾说的话:这对父母可能认为动脑子的工作比依靠肢体工作更高级,所以即使孩子在绘画方面有天赋,他们也选择了视而不见。相反,过分强调孩子学习力差,各种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我想之所以很多人会出现这种观念是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是这种教育并不好,自我认同更重要,让孩子做一个快乐的正常人比成为一个有科学能力但是其他方面都有缺陷的人更重要。我们应该教会孩子要懂得扬长避短,习得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本领。

 养育孩子对于每一个父母来说都是一场修行,在育儿的道路上,由于缺乏经验我们都会有用错方式的时候。当然,这还是小事,最可怕的是本来就是错误的育儿经验却被自己奉为经典,走入死胡同,到时候孩子就遭殃了。所以学习正确科学的育儿知识真的很有必要。

孩子上学时不一定可以跟姥姥姥爷的户口。根据中国的户籍管理政策,孩子的户口只能跟随父亲或母亲,不能报在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的名下,所以孩子上学时一般不可以跟姥姥姥爷的户口。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没有能力抚养孩子,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可以申请将孩子的户口报在姥姥姥爷的名下。不过,这种情况需要符合相关的户籍政策,具体需要咨询当地的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孩子户口可以报在姥姥姥爷名下,如果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同意,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同时,如果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异议,也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