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婉约与柔情:六首诗词,五位佳人

老婆 0 91

苏轼的婉约与柔情:六首诗词,五位佳人,第1张

苏轼的婉约与柔情:六首诗词,五位佳人
导读:但凡对苏轼有些了解的人,大约都习惯性的将他归入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中,将他与南宋的辛弃疾合称。提到苏轼,我们更愿意吟出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又或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贯彻天

但凡对苏轼有些了解的人,大约都习惯性的将他归入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中,将他与南宋的辛弃疾合称。提到苏轼,我们更愿意吟出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又或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贯彻天地的磅礴气势每每让人倾倒。

时间久了,连苏轼也未免怀疑起自己是个诗词的偏才,怕是只能在词作中喊打喊杀。苏轼在玉堂署任职时,曾问一个幕僚,他的词和柳永相比较如何,这幕僚说:“柳三变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少女,拿着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您的词则须要山西大汉,铜琵琶和铁绰板伴奏,唱“大江东去”啊!”东坡听完后笑得直不起身子。

然而像苏轼这般在逆境中高歌,把别人的潦倒活成自己的潇洒的一代奇才,从来都不甘心偏安一隅,他不仅一个人包揽了诗、词、文、书、画所有领域的顶尖地位,取代了当时的欧阳修成为文坛领袖,即使是在词这一个小领域内,他所作的婉约词,在我看来,并不输柳永和秦观,甚至他的词里更渗出一种开阔的情绪来,令人感同身受。

苏轼一生的婉约词不多,基本上都是写给他的妻,他的妾,他的知己,甚至是他的女粉丝的,每一首的意境都不同,每一篇都是柔情的佳作。

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王弗之于苏轼便是那少年夫妻。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影视剧《苏东坡》里,想象了一出二人初次相见的场景,才子佳人被安排在正月十五灯谜会上,王弗连连猜中灯谜,苏轼为王弗的聪明伶俐所倾倒,苏王二人结婚时,两人甚至隔着门对了三联诗,俏皮的王弗才肯让苏轼进来。

故事的开头到底有多么浪漫,事实上我们无从知晓,故事的结尾却明明白白的呈现在后人眼前,长情挣不过命数,如花美眷终敌不过似水流年,王弗在二十七岁时便香消玉殒。十年间,苏轼先后丧失了他的母亲,他的爱人,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执着小儿子苏迈的手,一起送别了他最爱的人。

十年后,人间已是别样的风景,苏轼的鬓边不仅添了白发,他的生活里也添了另外一个女人。也许有人会埋怨他不能从一而终,写悼词可谓假惺惺。然而我们终究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苛求古人,还是那句歌词说的熨贴:“最长的永久还是只并肩一半,记住了路过的悲欢。”没有谁该为谁付出一辈子,逝者如斯,能够活在生者最美好的回忆里,便是莫大的幸运。不放在嘴边标榜,只放在心里缅怀,这种情谊才是最为珍贵的。

王弗得到了苏轼一生的眷恋,她无疑是幸运的。

暖暖的东风习来,人间已是初春时节。江岸边柳枝上生出嫩黄的新丫,如千万条丝缕般随风摇曳。一团郁郁葱葱的祥和瑞气闯入了绣户侯门之家。原来是家中诞下了一个奇女子。这奇女指的是谁呢?便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苏轼整整小十一岁。苏轼不仅为继任的妻子取了闰之这个名字,还给她取了字——季璋。

有人说苏轼这是附庸风雅,然而于我言,苏轼本就是风雅之人,把这些风雅给予自己的爱妻,是他诗人兴致使然,更是他对妻子的爱的另类表达。要知道古时,许多女子都是只称姓氏的。

相比起王弗可以时常提点苏轼为人处事的不当之处,闲暇时还能与他吟诗作对,王闰之要逊色的多,在苏轼深陷乌台诗案的那段提心吊胆的日子里,她甚至一把火烧掉了苏轼许多珍贵的手稿,颇令后世遗憾。然而,见证苏轼飞黄腾达的人是她,陪伴苏轼穷困潦倒的人也是她,她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她善解人意、温柔大度,他们之间的爱情,多了一些人间的烟火气。

我不知道,王闰之是不是从小就艳羡堂姐和姐夫那样神仙眷侣的生活,才愿意以妙龄之年嫁给苏轼,我只知道苏轼对王闰之有爱也有敬,她是他的贤内助,是他永不用担心的后方。在流放黄州那样艰苦的生存条件下,苏轼还能写出像《赤壁赋》这样的旷世佳作,很难说不是因为他还有退可守的和睦家庭,让他得以在官场失意之时,还能仰天豪迈一笑。

王闰之的爱,平凡的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但对于苏轼来说,已经是最完满的生命之源。

作这首词时,应该是苏轼最为得意的那几年,彼时他在杭州做父母官,刚刚修了闻名后世的苏堤,一时政通人和。一日午后雨霁,他与几个朋友在凤凰山下摆酒设宴,正吟诗对谈间,远远地望见江上一叶轻舟飘来,近些,一女子从乌篷里探身出来,怀中抱着一张筝,确认过对方就是自己一直仰慕的苏学士之后,女子喜不自胜,极力要为苏轼一众人抚琴一曲。悠扬而又哀婉的琴声回荡在凤凰山下,水面波光之上,苏轼不由得沉醉期间,等到回过神来再看,水面上那叶扁舟早已渐行渐远。

这段轶事美的有些不真实,但我却愿意相信,如苏轼这般的人物,有女粉丝并不奇怪。故事中的女子早已成家,但是许多年来都不能忘却自己旧日闺中的愿望,希望有一天可以见见这位当世文豪,又怕引起误会,所以趁着夫君离家,便来见偶像一面。她简单美好的琴音,仿佛在说:“此情无关风与月。”

这首词的绝妙之处,亦在于空灵的意境。

这首词通读下来,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残缺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叶间,刚刚打更后周遭万籁俱寂。偶尔街上有人影晃过,依稀间仿佛是鬼魅。等到猛然回头一看,却发现有那么多的遗憾无人察觉。拣尽了枯枝藤蔓都没有栖身之所,这寂寞之情在阴冷的沙洲之上悄悄蔓延……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普遍认同的是苏轼被贬黄州,日子过的凄凄惨惨,整个人总是郁郁寡欢,所以写词一首聊表苦闷。然而不论前一种说法在时间上推断多么合情合理,我还是被另一种说法深深地吸引,此说是苏轼当年在某地为官,当地一名女子立志要嫁给他,再三向苏轼表示心意,彼时苏轼早已成家,他没有接受这位热情的粉丝,不久后调官别任,相隔十多年后,苏轼故地重游,却在从前自己住的屋子不远处看到那女子的墓碑,据说她终身未嫁,苏轼为了缅怀她,遂挥笔而就了这阙词。

从词的诡异和孤寂阴冷的氛围来看,我到觉得第二种说法似乎更为贴切,苏轼揣摩那女子的心境,在结合自己心底的苦闷,感叹命运无常时,孤苦伶仃的感觉油然而生。

有些人对苏轼来说终究只是过客,然而这位过客却把他当作是一生的执念。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对于苏轼来说与其说是妾,不如说是红颜知己,她兼具王弗的聪颖和王闰之的温柔,在苏轼年华渐老时,成为了他生命中耀眼的一颗明珠。

初识苏轼,朝云年仅十二岁,是一名歌舞伎,而苏轼已近不惑之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往杭州任通判。这是他第二次来杭州,心境较之早年已大为不同。

西湖之上设宴,友人找来歌舞班助兴。意兴阑珊苦饮之际,忽然间一抹亮色映入眼帘,原来是刚刚唱过歌的歌姬换了一身素妆出来,配上娇俏婀娜的身段,让人由不得多看几眼。苏轼灵光一转,写下吟诵西湖的千古佳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明写西湖美景,实则流露他初见朝云时候的感受。

苏轼掩藏不住喜爱,遂买下这个女孩子做侍女,许多年后,苏轼又被贬往更为偏僻的黄州,树倒猢狲散,家中婢女侍妾尽散,唯有朝云不离不弃,于是他纳其为妾。在他晚年被贬琼州(今海南)时,身边也只带着朝云一人。

苏轼曾把朝云与白居易的小蛮和樊素两个歌舞伎做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朝云更懂他的心意。苏轼很喜欢早年写的《蝶恋花春景》一词,朝云也对这首词感触颇深,每每吟唱到“天涯何处无芳草”句时哽咽不已,苏轼便说:“我这边悲秋,你倒伤起春来。”这首词更象征二人琴瑟和鸣,神魂相交的爱恋。苏轼有一次吃过饭,拍拍自己的肚皮,问大家这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大才,有人说是文墨,只有朝云朗声答:“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轼闻言点头轻笑。

《浣溪沙端午》一词,在我看来是苏轼笔下最香艳的一首,全词无不在写一位女子的体态与样貌,如果你知道朝云的生日就在端午前后,便不难猜到这阙词也是写朝云的。无论是“轻汗微微”、“流香涨腻”,或是“红玉臂”、“绿云鬟”,我们发现苏轼根本难抑溢美之词,恨不得一阙词写尽浮华,而在他别的婉约词里却甚少出现。

苏轼是幸运的,同样也是不幸的。他得到了朝云,却也早早失去了她。朝云和苏轼的孩子在不满一周岁时便夭折,不久后朝云在惠州病逝。此后孤寂之情长存,世间再没有令人艳羡的风景,苏轼也终身不再听《蝶恋花》一词。

如果满意请尽快采用!

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写给三个妻子的诗词

一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记梦》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王弗随翁姑葬于眉州安镇乡可龙里的山中。据说附近有一泓山泉,经常有一个白发老翁卧于泉上,只能远看,人一走近,他就隐身于泉里,所以泉水又叫老翁泉。苏辙晚年写诗:“老人寄东岩,萧然四无邻。八尺清冷泉,中有白发人。婆娑弄明月,松间夜相宾。”就是指的此事。苏轼有诗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种树很多的缘故,这一片山林中的苏家墓地到了后来竟怎么也找不到了。明代广东人许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图索骥去山里寻找苏洵墓,却一度次次徒劳而返,让他慨叹:“青山难觅先贤墓,白发重逢此寺僧。”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眉州太守金一凤也带着士绅遍寻山野,最后进入一片寸步难行的荆棘林,当他们斩去杂草丛荆时,苏洵等人的坟墓终于显现在眼前,只是早已碑志剥蚀苔封叶积。金一凤感伤世间博学闻达之人,身后却落得如此光景。于是他捐囊封土,筑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苏坟山”。这里是苏轼“更听潇潇风雨哀”的地方,也是让他在异乡“无处话凄凉”的地方。可为凭吊者识。二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蝶恋花》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润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三银涛无际卷蓬瀛。 落霞明,暮云平。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 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余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 卷霓旌,为谁迎?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 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江城子》这首词的作者有争议,很多宋词选本都说它是叶梦得的词,但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却将它收录苏轼门下。由于词意比较含蓄,似乎没有太确切的资料能证明是苏轼还是叶梦得所作,也似乎没有人去考证过。但我认为,仅从词的本身来看,是苏轼作品的可能性更大。一个作者的写作总有一定的风格和模式,尽管他也许会有意识地让自己尝试不同的创作,然而习惯的痕迹依然能找到,这首《江城子》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出现频率较大的、也就是苏轼爱用的字词,《江城子》中有的字词正是如此。词中的“银涛”苏轼就爱用,不过叶梦得也用过,最早李后主还直接写过“银涛无际”,因此不足为凭。其他方面,比如,词中的“落霞明”,我们在苏轼的《江城子•凤凰山下》中可以找到“晚霞明”这样类似的句子。“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置于苏轼的作品中更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苏轼描写哭泣时好像很喜欢写“相思千点泪”(《江城子·天涯流落》、“惟有泪千行”(《江城子·记梦》,“东风吹破千行泪”(《蝶恋花·雨后春容》),“枕前珠泪,万点千行”(《雨中花慢·嫩脸羞蛾》),“佳人千点泪”(《菩萨蛮·秋风湖上》)等。“幽”恰好也是苏轼爱用的字,如“幽人独往来”(《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伴君幽独”(《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幽梦里,传心曲”(《满江红•忧喜相寻》)“幽花香涧谷”(《临江仙·四大从来》),“小园幽榭枕苹汀”(《南歌子·山雨潇潇过》),“惊破绿窗幽梦”(《昭君怨》),“幽恨终难洗" (《蝶恋花·雨后春容》),“幽人自感”(《哨遍·米折腰》),“幽欢却是寻常”(《雨中花慢·邃院重帘〉)诗句中的“幽”字更是不计其数,如“幽人先已醉浓芬”“谁信幽香是返魂”“幽人夜度吴王岘”“只有名花苦幽独”“明月入户寻幽人”等等。就是苏轼在苍梧写的另一首诗里,也有“幽人拊枕坐叹息”这样的句子。“寄”字也是如此,苏轼诗词中这个字出现的频率颇高,如“欲寄相思千点泪”(《江城子·天涯流落》,“须信人生如寄”(《西江月·莫叹平齐》),“遗恨寄沧洲”(《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饮东坡》),“吾老矣,寄余龄。”(《江城子·梦中了了》),“独求僧榻寄须臾”(《瑞鹧鸪·城头月落》)。诗句中的就更多了,如“云海西望寄此身”“十年归梦寄西风”“小阁藤床寄病容”等等。 云海”也正是苏轼词中经常出现的事物,如刚举的“云海相望寄此身”,如“云海天涯两渺茫”《南乡子•东武望余杭》,如“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满庭芳•三十三年》,“古来云海茫茫”(《水龙吟》)等等。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江城子》里面有多处苏轼常用的字词,带有浓厚的苏轼风格。“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这句正是苏词的有力佐证。因为这首《江城子》在被当作叶梦得词的时候,题为《湘妃鼓瑟》,词中的“苍梧烟水”,苍梧即今广西梧州,传说舜南巡至苍梧而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闻讯后痛哭不已,斑斑血泪染红了青竹。如果是叶梦得写作此词、咏叹舜妃故事,则“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这句话很难理解——后人感伤舜妃的故事,固然可能为之叹息、心酸,但很难想象会被感动成哭得“千行流泪”;如果这句话不是写作者的情感,而是写舜的感情,则更讲不通了。因为舜在娥皇、女英之前逝世,怎么反倒是舜以“千行流泪、寄幽贞”呢?而如果把这首词当作苏轼的词去理解,则完全合情合理。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到儋州时,路上经过苍梧,得知弟弟苏辙被贬到雷州,而且刚刚经过苍梧。他为此还写了一首诗,开头两句是“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而在此前一年,苏轼爱妾朝云病逝于惠州。因此苏轼在苍梧想起舜妃往事,借此表达对朝云的怀念,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异常凄美的《江城子》。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中也没有对这首词的作者下定论,但认为如果是苏轼作品,那应该是公元1100年苏轼从儋州渡海北归时写的。对这种说法我有一些怀疑。因为词中明明写道“苍梧烟水断归程”,而苏轼1097年去儋州时途经苍梧,所以应该是当年在苍梧写的。苏轼以垂暮之前被贬南荒,当时子孙齐哭于海边,情况十分凄惨。苏轼是抱着一去无回、必死海外的心情去的儋州,所以才说“断归程”。唐玲玲说这首词和苏轼渡海北归时写的“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诗句意思相近,其实恰好完全相反,这首诗按唐玲玲的说法,是“反映他绝处逢生的激情”,而这首词则无疑是表现他巨大的人生幻灭感,因此不应是同时创作的作品。在这首词中,苏轼独自面对茫茫银涛,怀念去世的爱妾朝云,当年他梦见和王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今他又追思朝云“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美丽的词句中熔铸了人生命运的无情与无奈。“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让很多人误解为就是写舜妃故事,以致混入叶梦得作品。其实苏轼和朝云在惠州相依为命时,都有慕道好佛之心。苏轼《朝云诗》中说:“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姻缘。丹成随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已浓带仙家气象,而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要孤身渡海,自然更加用神仙笔调来追思和神往两人的过去与未来。朝云十二岁时在杭州成为苏轼侍女,长大后才被苏轼收为侍妾。在苏轼的后半生中,朝云万里相随,九死不悔,始终对苏轼“钟敬如一”,直到三十四岁病逝于惠州。她是苏轼凄凉晚年唯一的红颜知己,能看出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在唱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时泪流满面,哽咽难语,而朝云逝后,苏轼也终生不再听此曲。苏轼还为朝云写过一首《殢人娇•白发苍颜》,词中也着力描写了朝云的美丽,两人一个“维摩境界”,一个“散花何碍”,感情在普通男女之情上得到了升华。当然,苏轼最著名的一首怀念朝云的词,还是要数《西江月•梅》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杨慎《词品》云:“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该词明为咏梅,实际是怀念朝云,全词笔墨高洁,意蕴空灵,已不是凡尘笔调,当年晁补之读到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时,叹息说,苏轼注定了是要迁到海外去的,因为这样的句子,实为海内人士所难道出。《红楼梦》里薛宝琴的词句“明月梅花一梦”,就是从苏轼《西江月》里化来的。由于苏轼写的是梅花,句子又是“不与梨花同梦”,所以《红楼梦》里的词句也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又作“明月梨花一梦”。同是怀念朝云,与这首《西江月》相比,《江城子》被湮没很久了,前者缠绵婉转,后者则多了一份悲慨壮阔之美。苏轼和朝云曾“青鸾紫凤、下层城”,在多年来辗转飘摇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体验到真爱的温暖。但如今朝云于惠州仙去,只有白发苍苍的苏轼独自面对茫茫江海。人世间一切悲欢扰攘,都犹如大型魔幻鱼龙蔓延一样,热闹之后,只剩下“千古恨,入江声”。这位孑然一身的伤心人,徘徊于苍茫浩渺的水岸云脚,银涛无际,暮霞散绮,充斥于天地间的,是无穷的追忆,无边的寂寥,无数的天风海雨,无尽的暮暮朝朝……

年代:宋

作者:苏轼——《江城子》

内容: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苏轼的妻子是谁

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病逝于1064年5月28日,苏轼是年28岁

后来王弗祭日的时候苏轼写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1093年去世了,苏轼是年57岁。王弗去世后3年,苏轼和这位“表妹”结婚,共生活了25年,到其死去。

苏轼还有个比较出名的小妾王朝云。陪伴苏轼数年,后来病逝,按照朝云的心愿,苏东坡把她安葬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就是“六如亭”,用以纪念朝云。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一生有几个妻子?

有三个妻子。

1、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人,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年十六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治平二年五月卒,年方二十七。

2、王闰之,女,北宋眉州青神人。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第二任妻子。苏轼的第一任妻子是王弗,她则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出嫁之前,家中称其“二十七娘”。性格温和,知足惜福。

3、王朝云,字子霞。浙江钱塘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红颜知己和侍妾。

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伎。但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苏东坡因而爱幸之,纳为常侍。

扩展资料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参考资料:

-苏轼

苏轼的老婆有哪三个

苏轼的三个老婆分别是王弗,王润之,王朝云,前两位是明媒正娶的妻子,最后一位只是一个侍妾,并没有什么名分。

先说苏轼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这个女人生性善良,温婉大气,而且非常有才华,所以深得苏轼的喜爱,当初苏轼跟她在一起的时候非常恩爱。但是这位夫人身体不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她死的时候苏轼非常伤心,而且为她写了一首悼词来纪念。

再说第二个妻子王润之,她是王弗的表妹,据说在姐姐出嫁的时候就喜欢上苏轼了,但是碍于身份并没有说。王弗死后她就搬到苏轼的家中照顾苏轼的饮食起居,日久生情,苏轼就喜欢上她了,然后她就成了苏轼的第二位夫人。他是陪伴苏轼经历最多的人,无论是遭贬谪还是升官发财,这个女人都陪伴在其身边不离不弃。

最后他的第三位侍妾王朝云,她虽然不如前两位正妻出身好,也没那么有才华,但她却是最懂苏轼的人,苏轼的一举一动她都能看的明明白白,所以最终苏轼才让其留在身边侍奉。但是她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因为染上疾病去世了,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