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孩子上幼儿园,送的最多的是妈妈还是爸爸?

老人 0 31

早上孩子上幼儿园,送的最多的是妈妈还是爸爸?,第1张

早上孩子幼儿园,送的最多的是妈妈还是爸爸
导读:这个问题我不请自来哈哈哈,南南妈妈和我爸妈都觉得做爸爸的粗心大意,做事毛毛躁躁,不放心让我送。新闻里就没少报道,“郑州某爸爸把孩子送错幼儿园”,“ 宝山某舅舅把孩子送错幼儿园”,“爸爸问宝宝,你上的是哪个幼儿园”。粗心大意的毛病,全国爸爸跳

这个问题我不请自来哈哈哈,南南妈妈和我爸妈都觉得做爸爸的粗心大意,做事毛毛躁躁,不放心让我送。新闻里就没少报道,“郑州某爸爸把孩子送错幼儿园”,“ 宝山某舅舅把孩子送错幼儿园”,“爸爸问宝宝,你上的是哪个幼儿园”。粗心大意的毛病,全国爸爸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但我真的是很爱我们家南南呀,我觉得我自己去送还是有比他们更好的地方,我把理由说给他们听后,他们同意让我送一段时间试试,现在我家南南在我的接送下还是有所成长滴。

1、宝宝有安全感

情绪的影响是相互的。宝宝上幼儿园,开始哭闹的时候,妈妈和爷爷奶奶开始心软加不舍,在这个犹豫不决的情绪中,会影响宝宝的情绪,宝宝更加有了依赖。而爸爸的情绪相反,觉得这件事情是非常轻松正常的,不会有多大的情绪波动,反而给了宝宝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

2、会影响宝宝性格

爸爸的性格阳刚果断,会传染给宝宝。比如宝宝想要一个玩具而哭闹的时候,妈妈会拿一个玩具去哄,爸爸一般就不怎么理会,不给玩具也不哄。宝宝觉得自己的哭闹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停止哭闹了。爸爸的这种行为,从根本上断了宝宝哭闹的想法。

3、培养宝宝独立

爸爸在宝宝成长过程中,对于培养宝宝独立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相处的时间少,宝宝在独立上会有所欠缺。比如,宝宝上幼儿园的路上,常见一种情况。妈妈送是帮忙背着小书包,还要抱着宝宝走。爸爸送是,宝宝自己背小书包,牵着手一起走。这个事情确实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就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情,无限放大后会影响到宝宝的性格。

4、增加父女感情

很多家庭的爸爸都是早出晚归,好不容易等到下班回家,宝宝已经睡着了。这样的生活缺少和宝宝的相处和沟通。既然晚上很少有时间陪伴宝宝,早上送宝宝去幼儿园,就是一个很好的相处机会,有助于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现在我家宝宝已经上中班了,我开始给她找一些app来对她辅导学习,英文类的还没找到,但是识字类的我有特意买一个,我先自己试玩一遍,觉得比较好操作,有趣味性,才让她试玩一下,看她喜不喜欢,叫《猫小帅学汉字》,也没有天天教她看,但她隔一段时间会要求自己要看,当走在街上看到哪个认识的字,她就会开心的指出来 ,然后回来查看自己读的对不对,如果她不想看我们也不强求。到现在,已经能认800个字了呢。

送孩子上下学,宝妈比宝爸多。

在幼儿园工作,经常见到,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除了爷爷奶奶和保姆,剩下的,妈妈居多。常常有人说,因为爸爸工作很忙,所以,接送孩子的重任交给妈妈。

其实现在生活妈妈的工作和爸爸一样,忙的大有人在。只是妈妈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做得更细腻,对孩子的关心和担心会有更多的顾虑。

前一阵不是有新闻,说有一位爷爷把孩子送去幼儿园,送错了地方,当孩子哭闹着说这不是他上的幼儿园,爷爷说你就是犯懒,你不愿意上幼儿园才说不是你的幼儿园。

而我也亲眼见到不少的爸爸偶尔来接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中班还是大班。孩子教室在什么地方,他也不清楚。爸爸带娃粗心的多一些,对孩子的各种细节不够上心,于是妈妈感觉不放心,干脆就自己带了。所以但凡妈妈有空,大多都是妈妈接送的多。妈妈接送可以多一些跟老师当面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爸爸接送基本很少跟老师交流,早上能安全的把孩子交到老师的手上,晚上能平安无事地把孩子从老师手上接回去就已经很不错了。而给孩子报名注册的时候,留下接送的电话大多也是妈妈的。

当然也有很细心的爸爸,每次接送孩子的时候,事无巨细的跟老师交代孩子的注意事项,或者是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只是这样的爸爸似乎比较难得。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基本上都是我送,爸爸偶尔送。

而据我观察,负责接送最多的是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等老年人,然后是妈妈,最后是爸爸。

这大概是现实的写照, 本来也没有什么问题,有老人帮忙最好,没有老人帮忙的话就一般妈妈会选择全职,最后就是爸爸有空时来带带孩子。但最怕的是形成思维或者行为上的惯性,认为孩子就是某一个人负责的,很多事情与自己无关。

记得有一次儿子班开家长会,说是第第二天有活动需要家长帮忙,看那位家长有空可以报名。结果有一个爸爸就站起来说, 我帮孩子妈妈报名,她妈妈是全职妈妈,明天应该没什么事,今天我是替她来开会的。

我们家长听了都笑了,老师也说: 你是孩子的爸爸,来开家长会也是你的责任,你怎么能说来替孩子妈妈来开的呢,就凭你说的这个话,就可以想象你在孩子成长中的参与度,还是希望爸爸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说出来很可笑,但却是事实,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给另一个人,觉得就是另一个人的责任,自己完全不参与。

当然接送孩子只是一个方面,谁有时间谁接完全没问题,关键是看平时的陪伴,任何一以工作忙为借口不陪孩子都是不负责的。

关于谁送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哦。目前我在我家宝宝幼儿园看到的妈妈接送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爷爷或者奶奶接送的,爸爸负责接送的也有,但只占了一少部分吧。

在现在的 社会 环境下,每个人的家庭环境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我相信每个做爸爸妈妈的都会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做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的,只是很多时候迫于生活等等因素,让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选择。

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全职妈妈的比例是多于全职爸爸的,甚至说全职爸爸在我们的身边是很少见到的。一般都是在有了家庭,特别是有了宝宝之后,妈妈放弃工作选择来照顾孩子,这可能一方面与女性照顾宝宝比较细心有关,另一方面男性可能在家庭中承担的更多的是赚钱养家的责任。

当然也不能单一的这么说,其实现代女性也有很多比较独立的,既能赚钱养家,也能照顾好孩子的也不少呢。

不管是谁接送,肯定爸爸妈妈都是爱孩子的了,养育孩子,照顾孩子,爸爸妈妈都是有责任的。

每个家庭接送孩子的状况肯定是根据状况来的,希望每个孩子在人生每个重要的阶段我们都能一起经历呢

我来说下我的情况:

首先我是宝爸,儿子上中班,其次我们在广州十三行开个档口卖女装的早上730要开档(商场规定的时间不开罚款的,下班14:30)!

1早上上学基本都是我送,

7:50~8:00出发,十分钟到学校,儿子很这一点很好,随时可以起床,洗个脸就可以走,有时候会问妈妈呢?我说妈妈上班早不能迟到,小孩子还是会理解的,但是有时候会向我倾诉他想妈妈送,小孩子希望的是父母一起送当然也是一起接的!

2放学时间周一周二17:30周三周五16:30一般都是妈妈接,我忙着跑厂拉面料做衣服很晚才回来,他会问同样问题,爸爸怎么不来接我,妈妈给他同样的解释!

3有段时间舅舅接送,宝宝早上送他上学会说爸爸你今天可以接我吗?

总结:爸妈谁有时间谁去,都有时间偶尔也要一起一次,譬如一个月一起接送一次!每次要和宝宝沟通一下,表示爸爸妈妈很爱他,也可以约定!

最主要是接孩子回来,出校门就开始:你要和他尽量聊一下今天在学校是否开心,和小朋友有没有什么愉快的事!孩子都会说的!你可以一直问:还有吗?还有吗?

儿子很喜欢我去接他,主要是我会给到小惊喜:比如放学容易饿,我带个小猪包,小饼干,放在我包里,最近天热,我也会学校附近和他一起买冰激凌,让他自己挑自己选!如果他要买玩具或者软糖我会否决的

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你们,无所谓谁接送多,应该说谁陪伴的,谁更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以及学习情况!谢谢不喜勿喷!!!

刚开始的时候是爸爸妈妈一起送孩子上学,我八点半上班,他们都是八点,所以我的时间比较充足,有时候孩子在幼儿园里不想家长走,我就多呆那么一两分钟,有时候跟老师聊几句,了解下孩子最近的情况和表现。

后来要照顾老二,早上事情多,就成了爸爸一个人孩子上幼儿园了,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有点情绪,所以每次都会送到电梯口,跟孩子好好说再见,然后就乖乖的去上学了,表现很棒,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哭过。有时候孩子哭,肯定是有原因的,问清楚什么原因,沟通好,下次就不会哭闹了,不要每次都恶语相向,孩子会有阴影。

我家孩子早上送幼儿园,送的最多的是我,也就是妈妈,只有我工作出差或是生病,无法送孩子 的时候,爸爸才会出场,担负起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责任。

根据我送孩子上幼儿园看到的情况,送孩子的,妈妈居多,爸爸只是少数。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我们国家的国情决定的。在当前的 社会 ,家里的经济支柱以爸爸居多,妈妈的责任以照顾孩子、照顾家庭的居多。

既然爸爸是家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那么,爸爸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上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要养家、养孩子,承担孩子上幼儿园、上兴趣班的支出费用。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现在是工作和家庭不能两全。

妈妈们既然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家庭和孩子身上了,那么职场上,就可以松懈一些,能兼顾工作更好,不能兼顾工作就全职照顾孩子,现在好多二胎家庭,妈妈基本上都是全职在家照顾孩子了,早上送孩子时,看不到不少抱着老二、牵着老大上幼儿园的妈妈们。

养育孩子,已经成了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好多父母也意识到了隔代养育的弊端,一些父母已经把养育孩子的重担扛在了自己的肩头,不再希望父辈们来帮着养育了,夫妻俩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爸爸负责挣钱养家养娃,妈妈负责接送陪读陪玩,按照科学的 育儿 观念去养育孩子,虽然家庭收入少了,但是孩子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父母亲自带的孩子,远比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更懂事、更有礼貌。

我们家是一切都是我负责,早上起来给女儿做早饭,穿衣服,吃早饭,梳头发,洗脸等全部都是我的活,女儿暑假每天早上八点要去学舞蹈,因为离家比较远,至少提前半小时出门,七点二十几了叫老公快起来了,七点二十几了,他还来句你还知道七点二十几了呀,真的想打他,可惜打不过他!平时女儿上学的时候也是我一个人做这些,把女儿送到学校再去上班,下午五点下班了再去接她。晚上晚饭也是我煮,洗澡洗头也是我的事,每天晚上给她读故事书也是我的事。老公就是每天洗洗内衣内裤和给我们娘俩弄点水果吃,晚上如果他在家吃了饭的话他会洗碗。

这个问题其实是想折射出这样一个问题:父母应该多陪伴孩子,把孩子的事要放在心上。

孩子上幼儿园,不管是妈妈送的多还是爸爸送的多,这其实并无多大的影响,谁有时间,谁方便就送,这不是非要严格区分开的,所以不要纠结这个问题了,关键是父母要好好看看自己怎么陪伴孩子的。

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爸爸妈妈的工作、时间不一样,所以讲究一个原则,谁方便谁就送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谁送的多并不代表谁就为孩子付出得多,更不能以此来当自己的“挡箭牌”。有的父母就是经常在关于谁送孩子去上幼儿园的这个问题上大动干戈,喋喋不休,其实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父母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要把焦点放在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上。

有过送孩子上幼儿园经历的父母,都可以感受到孩子的爷爷奶奶送接最多,其次是妈妈。在我们眼中,可能是爸爸接送的最少。这也许和爸爸的工作及时间上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爸爸也不能因此当作接口,有时间的话主动承担起来,或是有机会就去接接孩子,这是给孩子的惊喜。

此问题表面看上去是一个谁送孩子上幼儿园最多,其实暗含了父母的 育儿 观和家庭氛围的建设问题,这两个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有很大的影响。父母不应该比较谁送的多,这是毫无意义的比较,也不能代表谁为孩子付出的多,谁又付出的少。同时,父母之间多一份信任和理解,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

所以,基于家庭教育的到位,父母尽心陪伴孩子的情况上,这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比较。父母给孩子高质量陪伴才是至关重要的。

爸爸上班忙,没时间

很多家庭,爸爸是经济支柱,照顾孩子的事情自然落在了妈妈的身上,孩子在幼年时期通常与妈妈更亲近,也会更愿意让妈妈去送他们上学。

上幼儿园的孩子,更容易哭闹

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与不愿与妈妈分离,是很容易哭闹的,而爸爸们通常不善于处理孩子的情绪,或者没有足够的耐心,所以让妈妈送。

其实爸爸妈妈送孩子,都各有各的好处。

在我们小区有一位邻居曾讲述自己孩子上幼儿园的经历,儿子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先生顺路,他想让孩子与先生多一点相处的时间,于是每天早上让先生去送孩子上幼儿园,结果先生每次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转身就走了,没有注意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适应情况和表现情况,直到孩子出现抗拒上学,才发现其中的问题。

爸爸会让孩子更自信

爸爸常常去送孩子,会增加亲子相处的机会,爸爸的方向盘,爸爸的肩膀,爸爸的大手掌都会让孩子更加有安全感,有研究证明,爸爸陪伴多的孩子会更加自信。

当爸爸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多,他对孩子就越了解,在孩子身上时间付出的越多,对孩子的感情也就会越深。

如果孩子很小,叫“x爷爷”或者“x奶奶”,如果孩子年纪已近很大了,就称呼“x老师”就可以。

现代社会称谓已经简化和时代化,一般而言,在爷爷、奶奶前面加上老师的姓就可以了。若果要传统一点的话,则你的小孩应称你的老师为:师公(师公公、师爷、师爷爷),对你老师的夫人,你的小孩应称为:师奶(师奶奶、师婆、师婆婆)。

老师是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最好的称呼,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那么多礼节了,还是看个人的修养和习惯来决定吧。

扩展资料:

教师的一些称谓:

1、老师

原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

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2、先生

①、老师。

②、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③、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④、旧时称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如:风水先生。

⑥、后来意义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等均可称为先生。

爷爷奶奶带着孩子读书可以叫“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与孙辈的共同生活,并承担教育孙辈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隔代教育有利于祖孙两代人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可以让孩子充分享受祖辈的关爱,同时为祖辈从孙辈成长中获得快乐和活力。但隔代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祖辈的教育观念可能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缺乏科学性和时代性;孩子容易过分依赖祖辈,导致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足等。因此,在隔代教育中,需要注意保持家庭教育的平衡,既要尊重祖辈的意愿,也要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

小朋友上幼儿园,是离开家庭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无论小朋友还是家长都很不调节。

调整孩子的心理

不要把大人的顾虑和消极的心态传染给孩子,积极引导孩子去幼儿园,多带孩子去幼儿园周围转转,告诉她这就是她将来要去的幼儿园,那里有小朋友陪她玩,有老师照顾她

再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上厕所,幼儿园里一个老师对多个孩子,不会像家里照顾的非常周道,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会更快地调节幼儿园。

应该做的就是鼓励幼儿

给幼儿讲讲为什么要去幼儿园呀,幼儿园有什么好玩的呀,让幼儿慢慢有一点心里的好印象。还有就是尽量根据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慢慢规律,特别是早起,午休,早睡的这个作息。让幼儿慢慢的调节,去学习调节起来就会更顺利一些。

耐心地与幼儿说明道理

如给他讲:现在你长大了,爸妈要工作,你要上幼儿园学习,大家都要有工作做,宝宝不要做好吃懒做的人啊。另外一定给幼儿讲明,他与父母只是暂时的分离,放学的时候爸妈一定准时来幼儿园门口接他,以此消除幼儿的担心害怕的心理。

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

父母要跟家中孩子的主要照顾着沟通好,譬如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带的孩子,要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而不是有老年人包办。

孩子两岁开始爸爸妈妈就一定要有一根弦,但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一定要让他自己做,不要在任何事情都包办代替了。因为你现在替孩子做的越多,孩子到幼儿园后,各种各样的不调节就会越多。

独立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简单的衣服可以自己穿、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和图书、自己坐马桶和擦屁屁、饿了渴了要自己开口问大人要等。对孩子来说,这是一项大工程。在孩子入园前,父母必须帮孩子在家提前做“演练”。

多带孩子去幼儿园玩,对入园形成积极期待

在入园前,父母就要让孩子知道,他长大了,有更好玩的地方在等待他。多带孩子去幼儿园玩几次,告诉孩子那里多么有意思,慢慢在孩子心中种下一个“喜欢幼儿园”的种子。如果可以,父母可提前带孩子与将来就读幼儿园的园长、老师进行交流,帮助老师提前认识、了解孩子,也有助于孩子与老师们的熟悉和相处。

总之,作为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在你为孩子挑选幼园时,除了要考察客观环境、师资质量等因素外,还需从主观上改变自身心态并带孩子进行生活规律上的改变。有的父母自己就有分离焦虑,离不开孩子。这些父母尤其要克服自己的心理状态,放手让孩子长大,要相信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一定会表现的越来越好。

孩子不懂得感恩,有时特别自私自利,作为家长该如何引导?

感谢你的问题,让我有了回答问题的冲动,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我觉得不是孩子的问题,应是大的环境所影响,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聪明懂事,会关心体贴人。很大程度上,家长要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就好。

孩子是无辜的,他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所谓的自私自利,或者说,他其实并没有觉得这样做是不好的。我觉得现在就给孩子们冠以“自私自利”多少有些残忍。

看看下面的事例,也许你就会明白一些了。

常听家里的爷爷奶奶说,送孩子上学时件困难的事,嘴上说的是孩子不听话,是孩子不愿意去。可事实呢?其实不然,老师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发现,爷爷奶奶把孩子交给老师,孩子若无其事地,就有一部分爷爷奶奶总是不停地问孩子还要不要吃得,喝得……问个没完没了。你说,孩子耍赖不上学,能怨孩子自己吗?这是家长长时间惯孩子的结果。

因此,我认为,孩子本来没有什么“自私自利”的毛病。作为家长,如果发现了孩子正在一个方向走偏了,不妨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我想,孩子变化会比较明显的。

首先家长用和善的态度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好的,然后家长可以扮演生活中的自私自利的角色,让孩子感受自私自利产生的不良影响。其次,可以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一件事情,比如,没文具了,让他出去自己去想办法,这时候,大家都不要去插手。看他会怎么办?也许一件事他可以应付得了,长期地考验他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就是生活的智慧了。时间长了,他慢慢就会体会出,人不要活得太以自己为中心了。

另外,可以让孩子写写日记,看看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家长可以用旁敲侧击的办法给予孩子帮助,这样更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纠结过。有朋友建议送,说他们每年都给老师送礼,也确实很有用。我也跟老公聊过,到底要不要送或充点话费呢?他的意见是坚决不送。他认为,老师教孩子不是一视同仁的吗?为啥要滋养这种坏风气呢?因为知道现实也有现实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不想去探讨。但孩子在私立学校之后,确实没给老师送过任何东西。本身私立学校学费也贵,老师也对班里每个孩子照顾很到位,没必要送对吧。教师节的时候,有一位家长跟孩子一起挑了一盆非常漂亮的花送来学校。当时特别感动,这个意义非凡,也不能不收。之后,也出于感谢,经常从她家订蛋糕。还有的家长,会在夏天送个西瓜,冬天送个糖炒栗子。对于吃的食物都会在班级跟孩子们一起分享。同时,让孩子们学会分享和感恩、更要感谢阿姨的馈赠。去乡镇工作后,一些爷爷、奶奶说,我离家忙工作又做饭不容易,非要送一点自己种的蔬菜。这几年也是非常感恩、感谢他们朴实真诚的支持。对于其他礼物和红包一概不收。有时需要单独给孩子补课,家长非要给的。就明确告诉他,咱们补课都是免费的,坚决不收。有一次,一个家长悄悄给我充了话费,从微信给他退了个红包也不收。后来,给他家孩子买了一个礼物。还有一个家长,今年刚从外地回来。给孩子报名后,另外扫码给我转了300元,多次解释并退回去都不收。没办法只好在秋季的学费中减免了300元,相当于还了她。大家挣钱都不容易,遇到孩子,家长都是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