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一、那些不打算拖累孩子的老人,会为自己做什么养老准备01不要给子女留下经济负担不要投机取巧,造成钱财亏埙。很多老人年轻的时候都想着给子女留下充足的钱,才让他们以后的生活都衣食无忧,往往这种想法都非常的急功近利,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在父母年轻的
一、那些不打算拖累孩子的老人,会为自己做什么养老准备
01不要给子女留下经济负担
不要投机取巧,造成钱财亏埙。很多老人年轻的时候都想着给子女留下充足的钱,才让他们以后的生活都衣食无忧,往往这种想法都非常的急功近利,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在父母年轻的时候都想着奋斗,给子女留下大量的财富,他们会冒着很大的风险去做一些投资高风险的投资,才会有大量的回报,所以他们才能去冒险做这些事情。
如果冒险成功了,自己的孩子就会成为富二代,从此衣食无忧,但是冒险失败了,孩子会背负大量的债务,成为负二代。
因此不愿意拖累子女的父母,应该远离这些急功近利的办法去挣钱,以防万一让子女成为负二代。
02不要给子女留下身体负担
很多父母都觉得年轻的时候应该多去外面吃苦,往往这一类父母他们都不在乎自己的身体,换句话来说,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健康来换取财富,换取财富的这些钱并不能抵押他们身体健康的损失。
父母的健康一旦受损,在一时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在他们退休以后就会有很明显的变化,有的老人十分的健康,还可以出去跳广场舞,但是有些老人就每天要去医院打卡,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区别。
不愿意拖累自己的老人,都会在退休之前做好保养自己身体的准备。
不要在年轻时拼命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03不要禁锢孩子的发展
减少对儿女的依赖,学会爱的放手。做好给子女减轻负担的老人,他们都会在子女长大以后对子女采用放养式的管理,他们不会太过于严厉的插手,子女的生活。
在老人的看护下,长大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无论是在处理问题的方式,还是在面对困难的处理方法上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因此最好减轻子女负担的老人,他们都不会去禁锢孩子的发展。
二、与不做准备的老人相比,优势在哪里
01老人的生活充满多种可能
做好准备的老人与没有做好准备的老人。两者之间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的,做好准备的老人,他们生活充满了多重,可能他们可以在自己年纪大的时候还可以照样活得非常精彩。但是对于那些生活没有做好准备的老人,他们就活的比较的格式化了,这一部分的老人大多都是以子女为中心,围绕着子女来生活的。
但是在一起生活难免会有摩擦,这些老人一旦在生活中和子女发生了摩擦,他们心理就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逐渐开始产生了伤春悲秋的现象,稍微子女有一点的过错,他们都会感到心里非常的难过。
02减轻了子女的负担
做好准备的这一批老人,他们已经做好了生活的准备。所以在对待问题上都会有非常完全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这样的老人,他们会减轻子女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的负担,他们并不愿意给子女去增加太多的麻烦。
03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做好准备的老人比没有做好准备的老人在退休生活中会更加快乐。无论什么时候快乐,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有准备的老人,他们对自己的退休生活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在明确规划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好的去执行,因此他们的生活中就减少了太多的不定性,这样的话,他们就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无论子女有多忙碌,他们每天都可以过得很快乐。
三、对于父母的养老,子女又该如何做
01提供经济需求和心理需求
无论是对于有准备还是没有准备的老人来说,子女都应该做到提供经济需求和心理需求。经济需求是指老人在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开销,子女们应该提供他们足够的生活费,让他们可以颐养天年。同时也应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比如说经常去看望老人,或者经常给老人打电话等。
02安抚老人情绪
老人年纪大了,每天的情绪状态都是不同的。有一些老人天生乐观,但有一些老人也是天生悲观的,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时常去安抚老人的情绪。
03帮助老人消除各种恐慌
老人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恐慌,有对年纪大担心子女养老问题的恐慌,也有担心子女还没有结婚的恐慌,所以作为子女的我们更应该做的就是帮助老人去消除各种恐惧,让他们可以在快乐中颐养天年。
我国自古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儿女赡养老人的负担编钟,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将父母送到养老院,但接受养老机构的人并不多,中国人并没有真正改变养老观念。送他们去养老院意味着不照顾他们或不孝顺他们,而且老人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去。事实上,这些想法最终归结为对我们如何履行孝道的无知和误解。
孝道很简单。老年人吃得好,穿得好,感觉好。老年人只想看着他们的孙女长大,为他们的孩子做饭。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全家和睦相处。
如果你不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你可以请护士在家照顾你。照顾老人很方便。要求护士在家照顾老人并把他们送到养老院是合理的。善待你的父母,你的孩子将来也会善待你。赡养父母是他们的责任,抚养孩子是为了防止年老。不要伤害你的父母,他们生下了你,养育了你。利用他们的时间来照顾你。不要等到你的孩子想要抚养你。
养老院里有许多和老人同龄的人。在疗养院与其他老年人长期跳舞和玩耍也能使老年人快乐地生活,度过晚年,使他们的生活更快乐,在这里,感觉更好,并极大地帮助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孩子送老人去养老院不是不孝,但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永久的情况。
此外,送老人去养老院并不意味着孩子不在乎。孩子们可以花时间找工作,用更少的时间带父母回家。你也可以随时看望老人,给老人带水果,这也体现了对父母的孝顺。此外,所有的父母都不想麻烦他们的孩子。如果老年人能住在养老院,他们会为他们的孩子省惹很多麻烦。他们会更安静,家务和杂事也更少。在这方面,住在养老院对老年人也有好处。养老院的生活条件非常好,照顾老人也非常周到。因此,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好方法,让孩子把父母送到养老院。
父母老了,行为能力受到限制,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了,有许多的家庭就选择把父母送到养老院,也有许多的父母要求去养老院,对于这个问题,我来讲讲我的看法吧!
有许多人觉得,父母养大子女不容易,把父母送去养老院,总感觉就是一种不孝顺的行为,作为子女应该陪着父母,照顾他们,就如同父母小时候照顾我们一样,可有时候问题却不像我们说的那么简单。
我的老家是农村的,农村现在也有了养老院。最近我的一个朋友要把自己的父亲送去养老院。那天我们两个人碰到了一起,我跟他说,你把你爸送去了养老院,你放心吗?
他看着我半天,突然一下子泪水就涌了出来。他跟我说:“你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吗?但我真的没有任何的办法了。”
我的朋友从小母亲有些残疾,父亲身子有点弱,但可以自理,可以照顾自己。但在生活上,却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收入来源。我朋友在初中毕业以后就去了大城市,在那里整整度过了十五个年头,这十五年来可以说背景离乡,一个可以依靠的人都没有,不过好在还是交了一个很好的女朋友。
女朋友很体谅他,对他也十分照顾,两个人情投意合,于是就省吃俭用的攒钱。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终于付了首付款,有了新房,于是二人准备结婚了。婚礼十分简陋,女方也没有要彩礼,两个人就这样领了结婚证过上了日子。
他们一个月的房贷就有六千块钱,但两个人都是普通的上班族,没有太多的经济来源,一个月下来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一万呢!买房的时候还借了钱,所以两个人可以说过的十分的艰难,连孩子都不敢要。
经过两个人的努力,现在两个人终于有了一点积蓄,就想着要孩子了,可哪想到这个时候他母亲去世了。母亲去世以后,父亲的身体也就大不如前了,也得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于是我朋友就回家伺候了父亲一个月。
这一个月没有了收入,妻子也要休产假了,这家里里里外外都要花钱,他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可不能这样总休息着,要不然公司也不能同意啊!最后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得把父亲送去了养老院。但养老院的费用也不低呢!这也给他增加了许多的负担。
那天他非要请我喝酒,喝完酒之后说了很多话,他说他特别怀念小时候,那时候虽然家里穷,但真的没有任何的烦恼,不像现在,自己感觉就像是一只蝼蚁,身上的担子很多,但自己真的有点拖不动了。
听了他的故事,我真的有很多感触,其实谁不想在父母身边尽孝呢?可是生活的压力确实是太大了,往往让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心力去承受这么多。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请不要埋怨他把父亲送去了养老院,因为他的心也可能是很痛的。只要经常的探望,对父母心存关怀,我们应该体谅的。但我还是希望,如果可以,还是把父母留在身边吧!毕竟你才是他们最亲的人,你的照顾才能是最无微不至的。
对于不结婚或者丁克的人最稳妥的养老方式是什么?
生儿育女是每个家庭必然要经历的。也是结婚之后。小两口要完成的第一个家庭任务。生儿育女即使年轻父母的愿望,也是老一代人的愿望因为在中国人的思想当中。血脉的延续是非常注重的。所以一般的结婚之后都会孕育儿女。孕育儿女也是。步入婚姻殿堂的两个人的一个愿望。所以一般的结婚之后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宝贝虽然孕育子女有着很多的不容易,很多的生活的压力,但是。每个人都盼望着自己能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宝贝。所以才有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延续。
当然,在婚姻当中也有的人觉得生儿育女。太麻烦。而且负担太重。也有的怕耽误工作影响工作所以把心思都用在了工作上面觉得。没有儿女也是挺快乐的,二人世界。所以这种丁克家庭,丁克想法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是很潇洒的,也很自在。因为没有孩子可能生活的更简单一些只有两个人甜甜蜜蜜的。生活感觉会更幸福,更快乐。所以有很多人。也选择了丁克结婚之后。不孕育儿女,而是两个人共同前进。这种生活也是很幸福的生活。
什么事都是一分为二。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虽然年轻时很潇洒很快乐生活的也很幸福。但是当你老了有病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这时候就显得有些孤单了。所以做为丁克的人养老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现在许多人选择去养老院。去养老院是一个很好的养老方式但是养老院一定要选一个好一点的,养老院现在有些个新闻报道,他是有一定后患的。当生病的时候。或者年老体弱的时候无人照顾。对于丁克家族来说,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养老上我觉得丁克家族的养老一是有亲属直系亲属的帮助把你的财产和你的身后事安排好了用你现有的财产去支付你的养老。这样你的亲属龟对你的照顾要比外人强再一个就是。雇一个保姆来伺候这也是一个方式方法再一个就是去养老院这三个方式选一个你自己觉得。可行的自己喜欢的方案就可以了。不管是丁克和不是丁克养老问题都是一个非常非常沉重的。问题。只有把养老问题解决了才能让老年人。无忧虑的。过好自己的晚年。
我个人觉得很正常,以后的趋势老人都是愿意待在养老院。我们就把爷爷送到椿萱茂养老院,我们工作忙没有办法陪爷爷,爷爷觉得孤单,但是自从住进去后,爷爷交到了很多年纪相仿的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聊天、下棋,我们放心很多,爷爷也很开心。
我是个弃婴,出生没几天就被亲生父母抛弃在公厕,进城卖菜突然肚子疼的养母发现了我,从此我有了一个家,一对爱我的父母。养父母靠卖菜为生,之前有过一个孩子,18岁那年溺水身亡。养母哭瞎了眼睛,双眼只能看到一点微弱的光芒,养母早已做了绝育手术,想再生一个孩子已是不可能的事了,原以为会孤独终老。
在村里的闲言碎语中我早已知道我不是父母的孩子,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待我如亲生闺女,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相比抛弃我的禽兽不如亲生父母,他们才是我这辈子真正的家人。几次村里长辈逗我:“如果你的亲生父母来找你了,你会认他们吗?”我摇了摇头,咬着嘴唇说他们死了。
没几年养母的视力下降到全瞎,地里的活是做不了了,即使在家做个饭也免不了磕磕碰碰,经常把自己摔伤。那个时候我已经在镇上上班了,家里的事只能由养父一个人完成。我把每个月的工资都交给家里,我让养父在身体能力范围内劳作,别把身子累垮了。养父嘴上答应说好,可背地里仍然一点没少干,他想趁着还能动给我和瞎眼妈妈留点钱。
去年我结婚了,老公是个城里人,我对择偶只有一个标准:要孝顺我父母。老公点着头说他一定能做到,开始的几个月他确实也能经常陪着我下乡看看父母,后来就推说业务忙。我虽然不高兴,但他面子上做的是能过得去,平时对我也挺好,我也就不好发作,毕竟现在有几个女婿对老丈人是实心实意的。
也许是过于劳累,年初养父咳嗽不止,我硬拖着他去医院做了检查,情况很不好,医生说没有治疗价值了,带回去吃好喝好伺候好最后一程吧!我没敢把检查结果告诉二老,只说是普通的感染,吃点消炎药咳嗽药就好了。养父将信将疑,两个月后情况越来越严重,养父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趁着养母不在,把我叫到床前。
养父颤巍巍从床上褥子下掏出一张纸,我一看是我家的土地证和宅基地使用证,养父把小本子塞到我手上说:“丫头,爸快不行了,要跟你交代交代,你虽然不是我们亲生的,但我们死后这些都是留给你。只是我比你妈走运,走在了前头,你妈一个瞎子能不能吃上嘴都是个问题,我把你妈托付给你行吗?”
没等养父说完,我赶紧点头,即使不给我这些我也愿意带着养母生活,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也许是心愿完了,养父几个小时后就走了。我赶紧打电话让老公过来帮着料理后事,在筹备丧礼的过程中,老公偷偷问我一句话:“你爸走了,你妈一个人怎么办,她眼睛又看不见,要我说不如送到镇上敬老院。”
我淡淡的说:“接到咱家过!”我没有跟老公提到养父给我东西的事情,只想先看看他是什么反应。
老公一听炸了,也顾不得有没有人在场,急着说:“那可不行,先不说你妈是个瞎子了,端吃递喝的,就算不瞎我也不愿意,我有自己的父母要养,你又不是她亲生的,正好趁着这个时候把包袱甩了。”
我坚定的摇了摇头,老公竟然把孝服一脱,说:“我能来给这个农村老头做儿子送终是看你的面子,如果你执意要把瞎子带回家,那我们就离婚,那个家你别回了!”说完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走了。
我趴在养父的灵柩上哭成了泪人,一半是为养父的去世,一半是为自己婚姻的结束,我知道我的选择意味着什么,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就早点放弃吧!
养父下葬后,我们当天办理了离婚手续,回到那个家简单收拾了自己的物品。养母一直不知道我离婚的事,我只说怕她一个人不适应,搬过来陪她住段时间。我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再告诉她,不然我怕她觉得自己拖累我了,万一再想不开,那我这世上再无亲人了。你们说我这样考虑妥当吗?
写在前:
在现代家庭里,老人仍然是带孩子的主力军。那问题来了,老人帮忙带娃,如果提出要给钱,到底要不要给?
给,可能有点隔应,不给,老人心里有根刺,所以,这是个难题!
但本文中的这个老人,更奇葩一点,帮女儿带孩子,要求发工资,但帮儿子带娃,则完全没这个要求。
2008年,61岁的钟燕自老伴去世后,就跟着女儿女婿到广州生活。
“妈在农村辛苦了大半辈子,是时候到城里享享福了。”女儿女婿说。
对此,钟燕不屑。说是享福,其实主要是照顾一岁半的外孙阳阳。
钟燕当时并不想去,小儿媳还有几个月就要生了,现在去,到时又要回来,这样麻烦,还不如不去。
但她又拗不过女儿的恳求,说几个月也好,到时一定让她回家照顾孙子。
钟燕这才答应。
钟燕是个相当传统的女人。按老家农村的习俗,做妈的一般不会帮女儿女婿带孩子,除非没有儿子或儿子家没有小孩需要照顾。
理由也很充分:因为有儿子,也就有孙子孙女要带,约定俗成的,就不会去带女儿的孩子。
如果放着孙子女不带,跑去带外孙,一般被闲话,说是帮别人带孙,太蠢。
再加上女儿也有公婆,去带了反落个不好。
最重要的是,即使帮女儿女婿带孩子,到老或病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把你往儿子家里送,由儿子儿媳给你养老送终,那儿媳肯定也是介意你有没有帮忙带孙子的,如果有,还好说,如果没有,那就有得受了。
这样一来,不是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结局?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钟燕帮女儿带孩子,始终不算太上心,惦记着家里未出生的孙儿。
而女儿林灵呢,因为家公上个月突发脑梗塞,身体越来越差,需要有人陪伴照顾,为此,家婆回老家照顾家公了。
林灵这边则头大,请保姆嘛,太贵;辞工?她是在编教师,辞了太可惜。
没办法,只得请来自己亲妈来救急。
但亲妈的心思林灵是知道她一想到不到半年,弟弟家的小孩出生,妈的,妈就得回去,那不是又回到原点,她依然得为谁来带孩子这个问题烦恼,心里就发急。
02、
好在,事情很快有了转机。
通过观察,加上听妈妈平时的吐槽,她和弟媳间的相处并不好。弟媳是城里人,看不惯婆婆这一农村老太的生活方式,所以,说不定人家压根不想她帮忙带娃呢。
为此,林灵还特意跟弟弟弟媳探过口风,果然,弟媳对婆婆非常不放心,明确表示孩子出生后由自己亲自带。
这下,林灵只要做亲妈的工作就好。
没想到,钟燕一听儿媳不待见自己,一时也气得不得了,直言说不想回去。
林灵趁机提出,希望她帮忙带阳阳到三岁,上幼儿园为止。
钟燕沉吟一阵,表示:“不是不可以,但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你要每月给我发2000元,当工资。”
林灵懵了,从没想到亲妈会问自己要工资,虽然比请一个真正的保姆要低很多,但帮女儿带孩子,月月结工资这事,她还是不太认同。
“阳阳是你外孙,你带了要工资,那你帮哥哥带大两个侄子,问过他们要钱了吗?”
钟燕瞪着女儿,一副理所当然的口吻:“那怎么一样呢?他们是我的孙子,叫我奶奶的,也是跟你哥姓林。你家阳阳也姓林的话,我可以不要工资啊!”
林灵有点气结,但往深处想,又觉得不必为这个气。她从小就知道,自己虽然是家里唯一的女儿,但与哥哥弟弟是有区别的。比如他们每年收到的压岁钱,总会比她多5~10块;他们考试只要考到80分,就有奖励,而她要满分;考上大学,她被试探性地要求:要不,别读了;家里的土地、分红,从没有过她的份……
林灵默认了妈妈的要求,从此,每月给2000元她。不过,她老公对支付这笔钱给丈母娘颇有意见,哪有亲妈给自己女儿带孩子还收钱的?这样说的话,之前孩子奶奶帮忙带孩子,是否也应该给工资?
“唉,都应该给的,都应该给到位,我这就去补。”林灵不好就这个问题和他争论,毕竟不管怎么说,她妈这钱都要得有点不地道。
“算了,算了,我妈可没这么贪钱。”老公嘟囔着,摆手拒绝。
“凡事都要往好的一面想嘛。老人带娃,我们给钱,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比如我们可以要求妈妈按照我们的方法来照顾小孩。
老公叹了口气,却也找不出话来反驳。
03、
钟燕一共帮女儿带了18个月小孩,月月领工资。
阳阳上幼儿园后,她就回老家去了。回去后三年内,大媳妇、儿媳妇先后生二胎,她又前前后后尽心尽力帮着带。至于工资?却是不好提的。
等到把孙子孙女都带到六七岁,上小学后,钟燕总算松了口气。
但这个时候,她已将近七十岁。
人老了,病痛意外就喜欢找上门欺负你。钟燕也不例外。她人身材肥胖,饮食喜辣,常年吃剩菜汤汁,高血压免不了,另外,还经常闹头痛、头晕眼花、胸闷气短等小病小疼。
致命一击来自去年,已73岁的她,还坚持到地里干活种菜。4月中旬的一天中午,钟燕从地里干活回家,经过村东边的一处大鱼塘,见有几个人在抓鱼,边上一群人看着。
她凑热闹也上前。谁知水湿地滑,一个不慎,她摔了个四脚朝天。
老人最怕摔。钟燕从此再没站起过,出入需人搀扶,腿脚不灵,生活不能自理,只有双手尚能舀饭吃。
照顾钟燕的任务落在两个儿子儿媳身上,但大儿子帮人打工,小儿子一家在城里做生意,且买了房。总的说来,照顾老人家的重任主要在大儿媳身上。
女儿林灵虽然心疼妈妈,经常回来看看,塞点钱只,也没其他办法。
照顾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实在不是件轻松的事。很快,大儿媳有怨言,表示要不轮流照顾,要不请保姆,或送养老院。
轮流照顾,众人不方便;送养老院,钟燕不肯,扬言“若把她送养老院,她立刻不活了。”
剩下的,只有请保姆这一条,大家一致接受。但随之而来的,费用这一项又有问题。像钟燕这种不能自理的,保姆收费5000元左右,再加上吃药看病、生活饮食起居等等,每个月光花在钟燕身上的钱就要7000多元元。
钟燕有农村医保,但没有退休金,近几年她只要在家照顾孙子孙女,压根没赚到钱,所以,所有费用只能期待儿子们。
儿子们都有两个孩子,都正处在花钱的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钟燕自然心疼他们。为了分担压力,她把目光移向女儿,希望她也帮哥哥弟弟们分摊一下费用,减轻他们的压力。
理由是林灵和老公一个是教师,一个在国企当中层领导,收入尚可,且只有一个孩子。
她说:“当初生你们三个,不就是以后我们做父母的有个三长两短,你们之间有个照应吗?”
林灵心里掠过一丝不爽,想起当年妈妈不顾分毫,问她要工资
那是她心里永远的刺。
但碍于骨肉亲情,她不好说什么。但丈夫却不这样认为,而是将一切摊开来,说:“妈,你当初说帮我们带孩子,最后却要收我们的工资,把我们当外人看。现在可好了,出了问题,我们就是自己人了。”
钟燕面子上有点过不去,但想想又理直气壮道:“那也不能怪我吧!法律上有规定吧,子女都要养父母的!”
“哦,带孩子要女儿的工资时就说是传统习俗,一提到赡养义务,就按照法律的来。妈,什么都给你说了。”
钟燕脸上白一阵,红一阵,但很快重新变得理直气壮“我都七十多,躺这里走不动了,你们还想我怎么样?”
“不是想你怎么样,是望你公道一点。”女婿继续说。
这话把钟燕气得两手挥舞。
林灵赶紧制止丈夫,让他不必再说。丈夫看她一眼,恨她软弱,气鼓鼓地离去了。
在场三兄妹两个儿媳,除了林灵,其他都是赞成平摊费用。而林灵,不赞成,但长期以来,为了家庭和美,她已学会示弱,学会委曲求全。
在她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刚巧自己也有这个能力,何必计较这么多呢?
所以,她再一次选择了听妈妈的话。
结语:
父母对子女,最忌偏心,但千百年来,这点一直有很多人在犯!也许,这关乎人性。
父母帮忙带娃,给点钱,其实没什么,因为带过娃的人都知道,那不是容易的事。
但钟燕作为母亲,仅仅要求女儿女婿给钱带娃,对儿子儿媳则没有同样的要求,但一旦老弱病将近,就想着要女儿也有也平摊费用,偏心至此,想想就心寒。
这样的父母,也只能拿捏软弱老实的那个孩子罢了赡养。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