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鹰怎么捕鱼的?

爸爸 0 107

鱼鹰怎么捕鱼的?,第1张

鱼鹰怎么捕鱼的?
导读:它如同一个武林高手一般,在空中一个云里翻,完美落水,没有溅起一点水花。接着,它把头一低,一个猛子扎到水里就没影了。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如同一条鱼一样快速地游着。 没容等我们反应过来,又是一只鱼鹰,它似乎更大胆,大头朝下直接入水,

它如同一个武林高手一般,在空中一个云里翻,完美落水,没有溅起一点水花。接着,它把头一低,一个猛子扎到水里就没影了。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如同一条鱼一样快速地游着。

没容等我们反应过来,又是一只鱼鹰,它似乎更大胆,大头朝下直接入水,还在我们船底下调皮地游泳。就这功夫,我再练十年也是白给。一只又一只的鱼鹰,它们都下了水,那动作令我们眼花缭乱。不一会儿,就上来了好几只鱼鹰,它们嘴里竟然都含着大鱼。

鱼鹰捕鱼的动作描写如下:

清晨6点半,老洪就戴上斗笠,穿上簑衣,扛着一支长长的老竹竿,走去水边。竹竿上前头立着5只鱼鹰,后头也立着5只鱼鹰。带着这支小小的队伍,一叶扁舟出发了。山水间雾气蒙蒙,犹如水墨山水画一样。在这空蒙的景色中,老洪倾斜竹竿,将两边的鱼鹰都放下水去。接着,他用竹竿头砰砰地敲击着水面,莹亮的水花在这昏蒙的景色中,银子般灿烂。

训练有素的鱼鹰已经听懂了命令,它们收拢翅膀,身体呈流线型,蹿升到半空中,一个后滚翻进入了水面,那场景就像三米跳板的运动员集体入水一样。

鱼鹰可以潜到15米的深处,长达一分半钟不回到水面呼吸。鱼鹰在水下,听觉发达,能捕捉到鱼儿呼吸吐出的泡泡,以及嚼食水草时发出的细微声音。

一会儿,一只鱼鹰已经向老洪的扁舟方向踩水而来,它炫耀般地高昂头颅,一条活蹦乱跳的白鱼,在它的嘴边甩尾,鱼头已经卡在了鱼鹰的大喉囊里,那里,套着一个用莎草茎做成的圈环,系得不松不紧,刚好让鱼鹰无法咽下它捕捉到的鱼。

鱼鹰跳上船头,收了鱼,老洪立刻取出新鲜小鱼,松开鱼鹰脖颈上的套环,将小鱼喂进它的嘴中。鱼鹰扑扇翅膀,水花闪烁着七彩的光芒,它歪头与老洪亲昵片刻,又翻腾入水了。

这片辽阔的水域沉寂了片刻,忽然,水花四溅,只见一只鱼鹰咬住了一条青鱼的腮。这条青鱼实在是太大了,力量也很足,随时可能从它的嘴中逃脱,周围的鱼鹰迅速围成一个小圈,它们像花样游泳运动员一样,拼力划水,拱卫中间的“主力队员”,确保这条鱼在它们的包围圈中。

老洪赶紧抄起了长长的网兜,将青鱼兜住,捉入鱼篓,又将精疲力竭的鱼鹰捞上小舟,休息片刻。鱼鹰的羽毛没有大白鹅那样的油膜覆盖,因此,下水之后,羽毛会迅速变沉重,必须让它们休息,尽可能地抖动翅膀,风干上面的水分。

三次下水以后,鱼鹰的作战能力只剩下一小半了。老洪赶紧发出轻啸声,招呼鱼鹰回来,他要划船回到临近农家乐的河湾上,为城里来的小学生和家长们表演鱼鹰捕鱼的技术。

最近,因“双减”政策出台,家长周末有了更多的余暇,可带着孩子来亲近自然。在这里,矫健的鱼鹰、迅捷的鱼儿、黝黑的渔人、碧水与群山,似乎构成了语文书中才有的桃花源场景。在孩子们和家长们二三十部手机和相机的包围下,老洪就像一位上课的明星教师,且说且唱,带领他的鱼鹰进行了最后一轮表演。

孩子们将老洪的表演和解说都录下来。他们观察鱼鹰乌黑且带有紫色金属光泽的羽毛,尖端具有利钩的嘴,发达的大喉囊,还有黑色的脚蹼;他们观察鱼鹰在水面上滑翔的英姿,也留心去听老洪不同的唿哨。

有的仿佛在说“翅膀晾够了,该下水去啦”,有的在说“快把大鱼衔过来,这里有你最爱吃的麦穗鱼和鳑鲏”,还有的在说“每一位都上竿子,坐好,我要带你们回家了”。孩子们也嘬起嘴唇来学习唿哨,有的学得有七分像,有的学得只有两分像,鱼鹰们被搞糊涂了,它们憨乎乎愣怔的表情,让孩子们发出了快乐的大笑。

鱼鹰捕鱼十分有趣。记得小时候在乡间就见过渔翁赶着鱼鹰在河里捉鱼的情景——鱼鹰先是在水里窜上窜下、追逐一番,然后被渔翁提上船,把鱼鹰的嘴扳开,再将吞下去的鱼一条一条倒出来。后来才知道,是渔翁用稻草之类把鱼鹰颈脖缚住了,所以吞下去的鱼只能停留在食管里,进不到胃里。

(Phalacrocorax carbo)Common cormorant 鸬鹚俗称鱼鹰,属鸟纲鹈形目鸬鹚科,我国有5种,几乎遍布全国各地。青海湖为普通鸬鹚,全长80厘米,体重1700~2700克,全身为带有紫色金属光泽的蓝黑色。嘴厚重,眼及嘴的周围欠缺羽毛,裸露的皮肤呈**,裸出部份的周围有幅宽广的白带。上背、肩羽为暗赤褐色,羽缘为黑色。生殖时期腰之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白斑。头部及上颈部份有白色丝状羽毛,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翼色314-340mm,尾长90-154 mm,候鸟。幼鸟体上面是暗褐色,体下是黑色,杂以白羽。眼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

鸬鹚很少鸣叫,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侯无声。但群栖时彼此间为争夺有利位置发生纠纷时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咕"的叫声。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飞行姿态与雁类相似,常成群排成人字形飞行。性不甚畏人。

单独或结群在水中捕鱼。趾间有蹼相连,善于游泳和潜水。饱食后在陆地或树上休息时,常伸展双翅在阳光下晾晒羽毛。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繁殖,大群聚集青海湖。迁徙经中国中部,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岛及台湾越冬。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每年冬天有上万只鸬鹚越冬,部分鸟整年留在那里,其他地点罕见。世界上北美洲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均有分布。部分鸟为季候鸟。

雌鸟每年正月到八月之间产卵。在岩崖或高树上繁殖。造巢的材料粗糙,用树枝、鱼骨头、海藻和杂草做成,里面铺有细草,是一种有棱有角的六边形的“房子”,端端正正。营巢后,17-21天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6个,卵重约54克。雌雄成鸟轮换孵卵,1个月左右可孵出雏鸟。双亲一起哺育雏鸟,它们捕食回巢后站在雏旁张开大嘴,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喉部衔出未消化完的食物。该鸟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卵,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每只雌鸟可产卵6—20枚,其繁殖生态与家鹅相似。

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在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现在仍有人驯养鸬鹚捕鱼。在我国东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滨,以往经常可看到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或十多人工训练过的鸬鹚(俗名鱼鹰、水老鸭),辛勤地劳动,帮助渔鱼捕鱼。渔民将小船划到鱼多处,船上一排排鸬鹚离船飞出,好像一只只野鸭,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浮上水面,当发现鱼时潜入1-3米,最深可潜水19米,时间最长可达70秒,可称得上鸟类中潜水冠军,用圆锥形带钓的嘴去捕捉那些价值低廉的小鱼,或者游泳能力不强的小鱼若遇到大鱼时,会二三只齐力完成,有的啄头,有的衔尾,把它连推带衔到船边,以使渔民立即用网捕捉。一只鸬鹚一年可捕鱼500千克以上。

全世界广泛分布,包括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普通鸬鹚与斑头雁、棕头鸥、鱼鸥组成青海湖四大候鸟群。繁殖地集中在三块石和海西山的悬崖陡壁,海西山西端也有少量分布,总数在4500只左右。善游泳和潜水,巧于捕鱼。在陆地上显得笨拙,停息时常以硬尾羽支持在地面,白天休息时间较长。鸣声粗犷、沙噪,不悦耳。主食鱼类。雌、雄鸟均营巢,轮流孵卵。喂雏方法特别,亲鸟张着嘴,雏鸟伸嘴入其咽部,从亲鸟的食道里取食半消化鱼体。喂水时,亲鸟将水从嘴里喷出,似注射器注入雏鸟嘴里。

3月下旬迁来青海湖,巢筑在近水无人、畜干扰的悬崖上,大部分则在往年旧巢的基础上修理加高。在海西山陡崖上可以见到逐年垒起的高40-70厘米的柱状巢体。筑巢材料为灌木枝条、草茎及其他杂物,每巢产卵3-4枚,每枚平均重54.4克。孵化期30-31天,鸬鹚幼鸟出壳后一直由亲鸟喂养,直到幼鸟发育完全,具有独立飞翔捕食能力后才离开巢穴。鸬鹚主食鱼类,可以潜入3-4米深的水中捕到超过它自身体重一倍以上的大鱼。鸬鹚的越冬地在云南、贵州两省的湖河区,直至中缅边境的瑞丽江畔。被列为省级保护动物。

训练鸬鹚捕鱼时,要用莎草、藁草或别的草茎做成的圈环,套到鸬鹚的脖子上,使其只能吞下小鱼,不能吞下比较大的鱼,再用细长的绳子绑在鸬鹚的脚上,然后把它们赶下水去捕鱼,鸬鹚捕到大鱼后,吞不下。”

这时就吹起口哨,捯动细绳,把鸬鹚拉回来,取下大鱼,喂以小鱼,再把鸬鹚赶到水里去捕鱼。如此训练一个月,鸬鹚就完全驯服,听渔人指挥了。

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如捕到大鱼,因颈部套着圈环吞不下去,听到渔人的口哨,它就会把大鱼衔过来,换取小鱼吃。

扩展资料:

鸬鹚捕鱼是中国劳动人民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这项技艺在江西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龙虎山中的渔民中也世代相传着。一叶扁舟出没于龙虎山的丹山碧水之中,矫健的鱼鹰、迅捷的鱼儿、黝黑的渔夫、碧绿的江水、两岸的群山,构成了一幅完美动人的和谐画卷。 

龙虎山的鸬鹚捕鱼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承,这项工作需要勇气、技艺、人与鹰的无间合作,是龙虎山的野性、力量与传统的象征。

竹筏原本停靠于龙虎山无蚊村上游。只听音乐起后,筏子出发,六筏呈一字排开,到达指定演出地点后,围成扇面。鸬鹚捕鱼好戏此时精彩上演。

只见“牧鹰人”(渔人)发令,鱼鹰们便一头扎进水里,仅一会儿功夫,第一只鱼鹰钻出了水面,喉咙里塞满了鱼。捕鱼时,鱼鹰们的脖子上,通常套有一根麻织的细绳子,以防它们私吞大鱼。

眼疾手快的“牧鹰人”一手抄回子、把鱼头抄进去,一手抓鹰把鱼扔进舱里;顺手拿出一条小鱼填进鱼鹰嘴,用手一抻皮条的活扣、将其皮囊解开,小鱼便进了其胃中……

——鸬鹚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