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民间有传闻,朱元璋晚年猜忌功臣,最后想要在宴请功臣的时候烧死他们。马皇后认为这太过狠毒,就送给功臣刘伯温一盒枣和一盒桃子,告诫刘伯温要“早逃”。刘伯温明白后,便提前离开宴席,最后得以保命。朱元璋是贫苦大众出身的帝王,他的帝位得之不易,所以他
民间有传闻,朱元璋晚年猜忌功臣,最后想要在宴请功臣的时候烧死他们。马皇后认为这太过狠毒,就送给功臣刘伯温一盒枣和一盒桃子,告诫刘伯温要“早逃”。刘伯温明白后,便提前离开宴席,最后得以保命。
朱元璋是贫苦大众出身的帝王,他的帝位得之不易,所以他建立大明王朝之后,格外看重他的皇权,就怕哪天哪个乱臣贼子撺掇了他朱家王朝。其实这也不完全怪朱元璋疑心重,这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有几个能做到对功臣放心的?西汉的刘邦也是在晚年屠杀功臣,倒不是因为人一旦坐上帝位,什么功劳与情分都被抛掷脑后。主要是在这权力面前,谁都会把持不住的时候。人心易变,再加上有权傍身,功臣们的心思也都活络起来。
对于帝王来说,这可就是威胁帝国的不定因素。这帝王要是成功诛杀了功臣,那就是为后世江山永绝后患,除了名声难听点,实际意义还是很大。但是如果帝王一时心软放过这些有心思又有权的功臣,那万一自己百年之后,他们联合起来欺负他的后人,他也只能在地下干瞪眼。当然朱元璋也有些过于猜忌,他不是位仁慈的帝王,尤其在他晚年,他的太子朱标早逝,皇孙朱允炆又过于仁慈,这些都让他忧心不已。解决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一切可能威胁他朱家王朝的不定因素都给铲除掉,那就天下太平了。其中功臣便是第一号被朱元璋除之而后快之人。所以朱元璋也跟其他帝王一样,猜忌的功臣,宁可错杀,不能放过。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发妻,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皇后,朱元璋屠杀功臣,她肯定不忍心。但是明朝的后宫不能干政,她也不能左右朱元璋的决定,更何况这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国事。可是她又于心不忍,所以她才会让心腹给刘伯温这个功臣送去大枣和桃子。刘伯温这么聪明的人一看便知道这是马皇后在给自己示警,让自己早逃。于是刘伯温赴宴的时候,便早早借口离席,最后捡回一条命。
同音字,“梨”即是“离”,“枣”即是“早”,“一梨两枣”,也就是,早早离去。马皇后劝诫刘伯温“要早早离去”。
刘伯温一定是读懂了马皇后隐藏的意思,而马皇后是一位贤后,恰好刘伯温也不是头脑混乱之人,聪明人说话,就是言简意赅。
马皇后,史上难得的贤惠皇后,十分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最重要的是,她曾经在朱元璋手中抢下过无数人命。而当她对刘伯温给出提示时,幸好刘伯温也是一个淡泊名利之人,这才保住了又一条人命。
因为她的贤良淑德,所以朱元璋也十分敬重热爱自己的这位皇后。在了解到朱元璋上要赐死刘伯温的念头时,马皇后定然是出言阻止规劝了的,但他最后仍然送出一梨两枣,那就说明朱元璋想要赐死刘伯温的念头,她也阻挡不了。
自古,皇帝的心思都是最多疑的,从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进行册封时,将刘伯温只分为了伯爵这一点来看,我们就看得出来朱元璋对刘伯温并不打算重用。
而且在开国后,朱元璋还用“谁适合接任他的皇帝之位”这个问题来刁难刘伯温,虽然秦始皇当下没有立即做出什么举动,但是怀疑的种子定然是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了。
而后来刘伯温离开,他除了看透了朱元璋的本质心理,或许多多少少对朝廷,都是有一点失望的吧。但是幸好刘伯温并非贪图名利之人,退出朝堂,或许就是他的最好归宿。
一梨两枣的故事,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讲的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故事,其实在我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感觉马皇后为人善良,并且真的是非常聪明。感觉在朱元璋身边有马皇后,其实不论对于他打江山还是生活都是非常好的。也赞叹朱元璋有马皇后这样的妻子,她是多么的幸福。
马皇后20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朱元璋。一直跟随着朱元璋,并且在朱元璋落难的时候不顾一切的帮助他。马皇后为人的性格是比较宽厚的,并且很善良。在他们成亲之后生活是比较幸福的。不论生活跌宕起伏,他们都不离不弃,其实这也算是当今的一对模范夫妻。然而生活一切都是有变故的,在若干年后住院张顺利的登上了皇帝之位。
真正的一梨两枣的故事,救了刘伯温。刘伯温一直是朱元璋儿子的老师,在有一天教授知识的时候被朱元璋给误会了,其实朱元璋当时认为,刘伯温想让他的儿子杀死自己,所以便起了杀,心想杀死刘伯温。但是马皇后非常的聪明,送给了刘伯温两颗枣一个梨。当刘伯温看到这个礼物的时候明白了,皇后在提醒他早早离开。
古代女子也是有聪明才智的。不难看出来,马皇后非常的聪明并且为人善良。他等于救了刘伯温一命,在刘伯温告老还乡之后,也曾与马皇后联系过,但是再也没有步入过皇宫。这个故事能看出来,作为皇帝的人都是生性多疑的,因为他怕自己的江山会拱手相让。
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从“一梨两枣”的谐音来看的,是希望他能够早早离去。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公元1352年马氏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马氏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氏和他患难与共。后来称帝后,朱元璋对马皇后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而这时马皇后劝刘伯温离开肯定是知道了些消息。
关于刘伯温的出身和经历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刘伯温生于公元1311年,幼时便天资聪明,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12岁便考中秀才。公元1333年,23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但当时正值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结果只有在家闲居三年。
后来虽然当了官,但仕途多舛,一怒之下便辞官,以表对元朝腐败昏聩之不满。后来成为朱元璋的谋臣。刘伯温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被劝离开的原因
而刘伯温这个人比较正直,不徇私情,所以还是有隐患。后来引起了朱元璋的杀心,当时朱元璋就宰相的问题问过刘伯温,但感觉他的“直言不讳”不是很让他满意。最后刘伯温感觉到杀意便告老还乡了。
公元1375年,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日益加重,农历四月病势,享年六十五岁。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是为了提醒刘伯温朱元璋要杀了他,让刘伯温早早的离去。马皇后作为朱元璋的枕边人,特别了解朱元璋,知道朱元璋想要杀害刘伯温但是她劝不住之后就让人去提醒刘伯温赶快离去,才能够保住性命。
朱元璋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推翻了元朝,打败了陈友谅,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朱元璋对刘伯温始终是不信任的,他害怕刘伯温这样能够洞察人心以及洞察天机的臣子在身边危害带自己,于是对刘伯温多次下套想要陷害刘伯温,但是刘伯温每一次都靠自己的聪明才智给躲了过去。
有一次朱元璋借罢黜李善长的丞相之位让刘伯温给推荐人选,刘伯温很想当丞相,但是他了解朱元璋的个性,没有自荐也没有推荐他人,朱元璋列了几个人选故意让刘伯温帮下决定,刘伯温都给反对了。因此朱元璋没能成功给刘伯温下套,于是用了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做丞相,想要借用胡惟庸的手杀了刘伯温。马皇后知道以后,劝谏了朱元璋不要杀刘伯温,但是朱元璋特别坚决,于是马皇后就派人给刘伯温送了一梨两枣。
刘伯温收到马皇后的水果之后于是向朱元璋提出辞官归隐的请求,很快的刘伯温就离开了朝堂,但是刘伯温并没有因此得到安全。胡惟庸派人在暗处监视刘伯温,并向朱元璋说刘伯温回到老家之后就选了一个龙兴之地建立陵墓,朱元璋听后大怒,以刘伯温要谋反将刘伯温召回了朝堂。刘伯温回去了之后费尽口舌的解释没有要谋反那样的事情,并表示不再回老家而是呆在南京,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生活。然而刘伯温的妥协让胡惟庸找到了害死他的机会,胡惟庸经过试探知道朱元璋根本容不下刘伯温,于是胡惟庸在刘伯温生病的时候带着太医上门为他诊治,后来留下了毒药,刘伯温最终还是死了,马皇后的一梨两枣并没能帮助刘伯温躲去灾害。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