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咬小朋友,家长别忽视,2招可以解决孩子坏毛病

孩子 0 59

孩子在幼儿园咬小朋友,家长别忽视,2招可以解决孩子坏毛病,第1张

孩子在幼儿园咬小朋友,家长别忽视,2招可以解决孩子坏毛病
导读: 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就开始了体验集体生活,这是一个和自己家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于部分宝宝来说,在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时,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象。就拿个别孩子咬人现象,一旦发生不仅会幼儿园老师不好处理,还容易让被咬孩子家长不痛快,有护犊子心

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就开始了体验集体生活,这是一个和自己家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于部分宝宝来说,在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时,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象。就拿个别孩子咬人现象,一旦发生不仅会幼儿园老师不好处理,还容易让被咬孩子家长不痛快,有护犊子心切的家长可能会吵架,或者要求赔偿等。

可能很多宝妈或宝爸会很困惑,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在幼儿园里出现咬人现象呢?在家里没有见过他这样干啊?你的问题提的很好,幼儿咬人现象,很多时候确实在家里不容易发现,因为宝宝的内心诉求很容易得到满足,面在幼儿园里却不一定。当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有情绪宣泄,咬人就成了一种途径。

既然宝宝咬人了,该怎么办呢?别急,今天寒石冷月老师给家长们分享3个小妙招,助你矫正宝宝咬人的坏毛病。

第1招:亲身体验法。

例子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小班时,有一天放学去接他的时候,发现孩子眼泪汪汪,我就问他怎么了,孩子抬起胳膊让我看。我一看吓了一跳,只见孩子胳膊上被别的小朋友狠狠咬了一口,留下红肿的牙印子。老师看到我来接孩子,马上跑过来道歉,说没有照看好孩子,结果让一个小朋友给咬伤了,问我怎么办才好。

我笑了笑说,没关系,幼儿有这种咬人现象很正常,你别担心,但是你得配合一下我,你去找那个咬人的孩子家长,把我的想法告诉他,我替他教育一下这个孩子,保证以后他就不会咬人了。

儿子老师老师找到咬人孩子的妈妈,并带着他们来到我面前。当老师把情况如实告诉那个孩子妈妈时,孩子妈妈很紧张,生怕我找茬,于是便骂孩子,伸手还要打。我赶忙制止,对这个孩子妈妈说,你别这样做,你真要是打了孩子,保证他以后还会咬人,你能配合一下我吗?我来帮你引导孩子。那个孩子妈妈同意了。

我蹲下来,脸上微笑着问那个孩子,你今天咬了XX小朋友吧?他被你咬疼了一直在哭。我指着儿子受伤的胳膊让这个小朋友看,然后问他,你别害怕,叔叔不会打你也不会骂你,我们做一个 游戏 好吗?

那个孩子听说我不责怪他,紧张稍有缓解,一听说要玩 游戏 ,来了兴致。我说,我们俩比一比,看谁把谁咬哭好不好?包括老师和家长在内,都很惊讶,这是什么 游戏 啊。我告诉他们,这是情景体验法,孩子本身不知道咬别人疼。

于是我让那个小朋友咬我胳膊,我告诉他用力点。结果这个孩子可能是因为陌生,虽然咬了,但不敢用力。在我的鼓励之下,他仍然轻轻地咬一口。然后我说,现在轮到我了,如果你感觉到疼,就大声喊出来啊。于是我便用牙先轻后重咬他的小胳膊,开始他还笑。可是我等我加力后,他就笑不出来了,脸上开始表现出痛苦。我才用力,只听那个孩子大声喊好疼。

我停下来问他,被人使劲咬一口是不是很疼啊?小家伙说很疼。我再问,你喜欢被人咬吗?小家伙说不想。我说你都不想被人咬,因为你害怕疼,可是你咬了别的小朋友,他们会很疼啊,感觉和你是一样的,对不对?小家伙说是的。我最后问,以后还咬别的小朋友吗?小家伙说不要了。

我听这个孩子这样说,就夸赞他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好孩子,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全过程,然后让孩子去园里的 游戏 场地去玩儿了。我接下来和儿子的老师和那个家长又聊了一会儿,我叮嘱家长回去后该如何进行事后再教育,然后就带着孩子回家了。

刚才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家长讲述对付幼儿咬人的亲身体验法,家长可能还想着刚才那个孩子,关心他以后是否还有咬人现象,可以明确告诉你,这种现象消失了,没有再发生。聪明的你,是否从这个事例中得到启发呢?

温馨提示 : 由于幼儿还小,对咬别人后果想不到,更不知道被咬的人是否很疼,如果你去说教孩子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与其做无用功,不如用亲身体验法,让孩子去感受到被咬时的痛,再稍加引导,孩子就能理解并记住了。

第2招:座椅罚坐法

我不知道在很多幼儿家庭里是否有惩罚坐椅,这是针对幼儿犯错后,让孩子坐在上面,限制其活动的一种惩罚方 式。

可能很多家长绝想不到,限制孩子活动空间,会成为一种惩罚。但是我要告诉你,当孩子感觉到强制性限制活动时,很快就会感觉到心里特别不舒服,不管怎样挣脱,怎样挣扎都会被爸爸或妈妈抱到惩罚坐椅上老老实实坐着,多个回合下来后,孩子就会乖乖就范,如果合理加以引导,让孩子说出来因为犯了什么错才被罚坐的,说明孩子已经知错了。

例子 :在某幼儿园里,小张老师是一位经验特别丰富的幼教老师,她每接手一个班,都会向园长特别申请一张幼儿半圆形海绵沙发小座椅。准备这个小沙发用来做什么用呢?原来是来当惩罚座椅。

小张老师在开家长会时,给幼儿家长们讲,每个孩子都会犯错,但是由于对语言理解能力还很弱,认知分辨力也弱,有些时候就不能像教育六七岁儿童那样。

但是为了让宝宝们学会守规矩,对于不守纪律,或犯错后的小朋友,必须要给予惩罚,但是这种惩罚既不能打也不能骂,而是让让孩子安静地坐在惩罚座椅上面,开始时孩子肯定不适应,会哭闹着要离开,每次离开后,老师都会强行给抱上去,让孩子坐好。

反复尝试后,孩子发现必须要听老师的话安静坐好,否则,就不会允许他(她)下地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玩耍。于是孩子就初步体验到了遵守秩序,这就为教育和引导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小张老师特别举了一个咬人小朋友被罚坐的例子,这是一个小女孩,由于平时在家里被老人太过于溺爱,到了园里班上后,稍不如意就会咬人发泄情绪。小张老师征求家长和老人同意后,在这个孩子咬人之后用惩罚座椅矫正法。这个孩子脾气特别倔强,抱上去,她就下来,再抱上去,再给你下来,小张老师前后花了半个多小时时间,终于让这个孩子老老实实坐在上面不动了。

小张老师就问这个小姑娘,老师今天为什么要让你坐惩罚座椅?你只要说出原因,并保证以后再也不犯咬小朋友的错,我就让你下来和班上小朋友一起玩耍。

开始时,这个孩子根本说不出来原因,因为在她的大脑里还没有咬人是错的概念。于是小张老师就通过上面我讲的那个亲身体验法,让这个孩子体验被咬后疼的滋味,再告诉孩子你把别的小朋友咬疼了就是做错了。当认知初步建立起来之后,再把她咬人过程讲述两遍,让孩子重复说出来,以作为印象加深让孩子记住。

通过对咬人孩子约束行动空间、认知重建、回忆和描述犯错经过、承认犯错、立规矩、鼓励其做不咬人的好孩子,一系列的完整过程,让这个总爱咬人的孩子总算知道错了。

后续又发生了一次,再强化进行上述步骤重复,终于让这个孩子记住咬人是犯错行为,犯错后要接受惩罚,改错后老师会受到老师表扬。

对于很多幼儿家长来说,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咬了别的小朋友后,你千万别盲目护犊子。否则,哪一天你孩子咬了一些不讲理家长的孩子,不仅会伤及你的孩子,还有可能对你这个家长实施报复性行为。既然孩子有不良习惯,我们必须本着对孩子教育负责的态度,去矫正孩子。当然,上面我讲的事例可能在一些幼儿园里无法实施,因为园里老师和规定不允许也不敢这样做。

温馨提示: 可以明确地讲,座椅惩罚法在很多教育发达的国家普遍在适用,既然这种方法可以改掉孩子爱咬人的不良习惯,为什么我们不尝试用一用呢?如果在园里无法用,那就回到家里去实践应用。毕竟这是管教幼儿的基本手段,如果孩子总犯错而你又打不得骂不得,那就用文明的方式,来体验这种方法吧。爱孩子就需要理性,管教幼儿园不能光靠说教,体验法可以有助于幼儿园建立正确的认知。相信幼儿家长们都想用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教育孩子,那就不妨去尝试去体验一番吧。

有些孩子会在幼儿园时期出现咬人等伤害别人的行为,而且还会屡教不改,家长因此会被老师甚至园长找来谈话,非常痛苦,自己的孩子甚至还因为咬人会被老师区别对待,甚至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其实,在幼儿园时期咬人的行为虽然是不正确的,但也是属于正常现象,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效果还是显著的,究竟家长该如何引导呢?可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家长要对孩子表达情绪

当孩子咬人,回家之后千万不能对孩子进行恐吓及咆哮式教育,要与孩子交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家长可以对孩子说老师告诉我你在幼儿园咬别的小朋友,我很难过,我很担心你会和其他小朋友不能成为很好的朋友,咬人的行为是错误的,这种行为会让老师和小朋友们都非常不喜欢。

②询问孩子咬人的原因

孩子也肯定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咬人,他们咬人肯定会有自己的原因,此时要询问孩子为什么要咬人。当孩子说出原因后,要表示自己对孩子表示理解,但是以咬人的方式来解决是不正确的行为,还需要告诉孩子正确的解决方案,那么孩子以后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不会再去选择咬人而是用你教他的方式来解决。

③产生共鸣

可以举例告诉孩子,咬人是非常疼的,你咬别的孩子,别人也会很疼的,如果因为自己的情绪不满就去咬别人,这样的行为是不是会给别人带来更大的伤害。

另外,一定得拒绝的是对着孩子大喊大叫,或者是警告或进行处罚,这样会适得其反,下次遇到相同的事情,他还是会选择以咬人的方式来解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一定得担负起教育好孩子的义务和责任。

我的孩子马上要读大班了,这两年中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问孩子吧,有时说不清,就象飘飘然说的,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我们大人想当然以为孩子知道而且能说出来),搞不好冤枉了人;问老师吧,有时为了减少责任不愿说或者含糊其词。既然你孩子的老师肯定地说是哪个孩子咬人,那就一方面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老师和咬人孩子的家长沟通,孩子的监护人有很大责任;严重的话应该向幼儿园反映,由园领导出面建议那孩子转园(幼儿园里有个这样的孩子,相信传出去对他们招生也有影响吧),因为你的孩子适应这个园又和老师建立了感情。

生理性原因 1长牙发痒而引起的咬人行为。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这种快速增长的生理因素,有时会带来生理上的不适感,如关节痛、肌肉酸等。长牙时期会因为牙龈粘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牙痒痒的现象,于是有不少孩子由于牙痒而咬人,他们有很强的咬东西的欲望而无法得到满足。 对策: 给宝宝一个可以满足咬的需要的替代品。如毛巾之类的软物件。还可以采用让孩子吃磨干棒、五香豆、兰花豆和青苹果等方式,来缓解孩子们的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同时应多给予一些纤维较丰富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苹果、雪梨等,将这些蔬果切碎成丝或细粒状,也是让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机会。 2语言贫乏所致。 对策: 应让宝宝学会使用语言。当你的宝宝因为心理不满而咬人时,要让你的宝宝明白,当他生气和不安时,有比咬人更好的表达方式。他可以说, " 我不要。 " 如果,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的话,可以向你求助。比如宝宝有时候咬人其实是因为他很喜欢对方,想要和他做朋友而不知道如何表达,这时家长就要告诉他: " 我很喜欢你,我们做朋友好吗? " 并且可以和宝宝一起进行演示,这样宝宝就学会了用语言和别人交流,而不是用嘴和牙齿去和别人交流。 # 心理性原因 1咬人是一种发泄。 宝宝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当他的心理感到不满时,就要通过咬人来发泄出来。比如,有时父母外出,没有带宝宝一起出去,他就有一种不满的情绪要发泄。于是,当父母回家之后,他会用咬人来向爸爸妈妈宣泄。 对策: 让宝宝多玩安静的游戏或者尽可能保证孩子睡眠的充分。研究证明:强度刺激是引起咬人的最常见的因素之一,一个拥有安静的睡眠,并且睡眠充足的宝宝一般较少用牙齿咬人。让宝宝玩安静的游戏,保证他充足的睡眠可以平静宝宝的情绪,当他们心理有不满时,也不至于极端地采取咬人行为。而且当宝宝出现不满情绪时,可以用安静的游戏进行转移,让他们可以尽快忘记刚才的不快。 2出于好奇的模仿。 有时候宝宝咬人是一种社会性模仿。宝宝的好奇心总是特别强烈,当他们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时,会觉得是件很新奇的事,于是自己也会尝试着去咬人。由于这阶段的宝宝模仿能力特别强,就会导致群体中的咬人事件频繁发生。 对策: 宝宝缺乏一定的是非观念,而由着自己的好奇心随意模仿,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帮助,明确告诉你的宝宝:咬人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爸爸妈妈,老师和同伴都不喜欢,还会伤害到别人,不是一个好宝宝的行为,应该对宝宝反复强调这种思想。当看到宝宝有咬人的倾向时,就要用话语或眼神严厉地制止,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不希望他这样做。 特别注意: 如果是由于品德上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咬人,如小气、霸道、过强的表现欲等,就要引 起特别的关注,以免影响宝宝的性格形成。 如果发现宝宝习惯性咬人,还是请儿科医生加以诊断为好。有的幼儿是由于药物治疗引起情绪不稳,可以通过调整药物进行改善。 你的态度: 1反思,先预防。 如果你家的宝宝遭遇被咬,不要以为只是因为小孩子之间发生的小争执所引起的,而忽略了此事,应当立即对他采取认真的教育。根据宝宝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来分析,让他知道咬人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咬人会伤害别人,带给别人疼痛,不应该去模仿。这样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2耐心,重教育 。 宝宝发生咬人事件后也不要过于担忧而去责怪孩子,应该认识到宝宝咬人大多是属于婴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阶段性问题,还不属于攻击性行为。家长必须要耐心对待,帮助宝宝分析原因,然后采取认真的教育,以免向不良的行为习惯转化。如果有可能,要带着他去向被咬的小朋友道歉,创造一个直观的氛围让他了解咬人带来的后果。 3缓解,多关心。 防止宝宝咬人的措施要在日常生活坐起。平时给宝宝吃些面麺、饼干之类,以满足他的咀嚼欲的需要。还可以给宝宝吃甘蔗之类的水果,让他缓解牙痒的需要。宝宝在牙痒时,还可以咬咬衣服。平时缓解了宝宝在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咬人行为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