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第一、中国,中国的教师节是最有人情味,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尊敬师长,所以教师节时,学生们送给老师的都是自制的小礼物,礼物虽轻,成本不高,但是礼轻义重,其中却蕴含着学生们对老师深厚的情谊,也只有中国的学生在教师节会特地回到母校看望
第一、中国,中国的教师节是最有人情味,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尊敬师长,所以教师节时,学生们送给老师的都是自制的小礼物,礼物虽轻,成本不高,但是礼轻义重,其中却蕴含着学生们对老师深厚的情谊,也只有中国的学生在教师节会特地回到母校看望并祝福自己以前的老师,这份对于母校的思念与对老师的感恩,铸成了最具有人情味的教师节。
第二、葡萄牙,葡萄牙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教师节的国家,为了感谢老师教育之恩,学生们纷纷向老师敬献彩带,老师在彩带上签名后还给学生留作纪念。后来,葡萄牙政府就把这一天定为教师节,每年举行庆祝活动。葡萄牙政府的这一尊师重教做法。
第三、俄罗斯,一说到俄罗斯第一个想到的都是这是一个非常有血性的国家,战斗民族的相关事迹早已声名远扬。但他们的教师节并非如此。
当教师节到来时,一些学校为了让老师们得以休息,学生在当天可以自主上课。所有学生会给敬爱的老师献上鲜花和礼物。在俄罗斯,节日送鲜花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既显得格调高雅,又不落俗套。所以在教师节的时候,很多学生给老师送鲜花,且送的花非常讲究。首先,按俄罗斯的习俗,白色象征着纯洁、清白,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送白花。其次,正常赠送鲜花的朵数只能是单数,且花一般不能送一朵鲜花,通常是送3、5、7朵。
第四、德国,每年6月12日是德国教师节。这一天德国各地都会开展尊师活动,学生也会给老师送礼物,但礼物都很统一与特别。德国老师并不在乎礼物的价值,而是看学生的心意。老师收到的每一项礼物都会拿出来让学生看,公开展示礼物是德国人的习惯。德国生产巧克力,大多数人喜欢巧克力,所以教师节很多学生选择送老师一块巧克力,老师非常欢迎。收到礼物后,老师还得写信感谢。
不同国家教师节时间一、葡萄牙:教师节是每年的5月18日,葡萄牙是世界上最早确定教师节的国家。二、泰国:每年1月16日定为教师节。这天全国学校放假,各地都举行隆重的庆祝法动。三、俄罗斯:每年10月的第一个周日定为教师节。四、法国:教师节是每年的12月25日。五、波兰:每年10月14日为国家教育日和教师节。六、美国:美国的教师节是5月的第1个星期二,是个放假的节日。七、匈牙利:每年6月5日,是匈牙利的教师节。八、韩国:每年5月15日定为教师节。九、阿尔巴尼亚:每年3月7日定为教师节。十、印度尼西亚:每年5月2日被印度尼西亚规定为教师节——国民教育节。十一、苏丹:苏丹从1971年2月24日起,全国实行教育改革,将这天定为教师节。中、小学一律放假一天,以示庆祝和纪念
新中国成立前,曾经出现过两个版本的教师节。第一个是1931年教育界人士自发组织设立、旨在呼吁改善教师待遇的“6月6日”版教师节。第二个是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设立的“农历8月27日”版教师节。然而前者国民党政府不予承认,后者因为战争等原因并未在全国推行。[1]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2],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3]。这个教师节没有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承认,但在中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2]。
1939年国民党政府决定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2]。
建立新中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曾恢复6月6日为教师节,教育部通告各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庆祝活动[4]。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把5月1日国际劳动节作为中国教师节[2]。但由于这一天缺少教师的特点,执行的结果并不理想。特别是1957年以后,在左倾思想影响下,教师不受重视,教师节实际上已不再存在[4]。
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提案指出,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并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3]。
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操场庆祝首个教师节
1984年12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4]。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3]。
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3]。1985年9月10日,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中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并在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集体和个人[4]。
1997年之前,香港的教师节定于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回归后则跟随中国内地规定,改为每年的9月10日[5]。
在台湾地区,从1952年起台湾当局就确定9月28日为孔子诞辰日及教师节,并不随中国大陆教师节日期的变化而改变[6]。
近日,俄罗斯一档电视节目《校园》揭露了该国高校教师收受贿赂成风的丑闻,随后跟进调查的俄内政部门不但从部分教授的办公室搜出大量美元现金,更有留学生证实,老师曾以通过考试、取得毕业证书为条件,公开索取贿赂。
无独有偶,近来,在一贯被认为学风严谨、制度严格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校园贿赂也如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侵蚀着原本纯洁高尚的师生关系,“红包拿来、证书拿去”成了留学生圈子里人人皆知的“潜规则”。不少中国留学生不惜用金钱,甚至用身体,去换取一张蒙上贿赂阴影的学位证书……
是教授利欲熏心,是学生铤而走险,还是欧洲的高等教育遇到了体制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报记者对欧洲多所高校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调查。
“小恩小惠”型
请老师喝咖啡、泡吧、吃饭,时不时送些小礼物,对于不少“有贼心没贼胆”的老师来说,这些“小恩小惠”往往会在期末左右一门课的成绩。
只收礼物不收钱
许飞西班牙阿尔卡拉某大学本科生
“我们这个系的中国学生特别多,你也知道,中国人一多,就会来事儿。”许飞告诉记者,中国学生的语言要比其他欧洲留学生差很多,分组作业时外国学生总是不愿意和中国学生搭档,听不懂就只能去问老师,这样一来就占用了老师的个人时间。
几个月后,不知哪位同学“积极”地开始给老师送礼物。这可好,老师尝到了甜头,想不“沟通”都不行了。“上次我女朋友从马德里给我带了幅十字绣,正巧被那个老师看到了。”许飞说,那个女老师立刻走过去抚摸起那幅作品,一边连声赞叹,一边“豁翎子”:“中国的东西我真喜欢,你是不是送给我的?”
许飞与女友面面相觑。“女朋友回去和我商量要不要再送老师一幅,当时我还笑她多此一举。”可之后的一个月,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在许飞面前提起这个。还有一年就毕业了,而且听说学校会负责推荐实习单位,女朋友背着许飞偷偷从国内托人寄来材料,日夜赶工绣了一幅两米多长的山水画,让他找机会给老师送去。看着桌上已裱好画框的“礼物”,许飞叹了口气:“都是让那些学生给惯的。”
许飞对记者说,碍于学校的制度,这里的老师一般不敢直接收钱,“只不过他们更精明,钱以外的什么东西,可就不好说了。”
“红包拿来”型
扔掉“师道尊严”的遮羞布,如果贿赂是校园里人人皆知的秘密,那么装满钞票的红包自然成了“不挂科”的护身符。
直接把钱打入老师银行卡
王奇莫斯科某著名高等艺术
院校学生
在俄罗斯,大学课程分为考察和考试。考试的课程由老师出题,题印在一张约32开的纸上。考察课程更多的时候只有口试。如果有的学生平时一直全勤,而且能较好地完成平时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可以免考。每个学生入学时手上都有一个考试本,内容包括4年要上的课目名称、学时、考试日期,还有老师的签名。当这本本子被填满时,就意味着可以拿毕业证书了。
“这样一来,老师的权力就很大了,没有考卷,老师一个人说了算。”王奇说,正是由于俄罗斯大学的教育体制,让贿赂在校园成了人人皆知的秘密。
“比如说读语言学校,有些老师就给学生找麻烦,从中捞好处。到了预科,要安排宿舍、安排课程,如果不稍微‘表示’一下,有可能给你安排到最差的班,最差的宿舍。”王奇介绍说。
“预科结束后有入系考试,有同学为了顺利入系学习,专门准备了1万多美元打点校外事办、系主任、主管老师、导师等。即便是这样,由于专业课和俄语实在太差,系还是没有入成,至于送出去的钱?那是绝对不退的!”
入系就万事大吉了吗?也不一定。每年的期末考试,总有老师会“卡”一下学生。有的老师甚至明说,通过考试有2种方式,一种是课后私人补习,另一种是考前给他8000卢布(约1865元人民币),考试时你随便写,写什么都不重要。
这样一来,在一些有钱学生集中的院系,有的同学为了过一门考试,竟然要花费上千美元。
“以前给老师送钱的时候,还羞羞答答把卢布塞进信封,夹在作业里悄悄交上去。至于现在,直接送银行卡,真是‘人性化’。”王奇无奈地说。
“不怕牺牲”型
都说有舍才有得,如果敢于向导师“牺牲”,有时候换来的不仅仅是高分、文凭,甚至还有工作和“长期饭票”。
导师离婚她成助教
张清意大利北方某著名理工大学物理系研究生
短短几年,过了语言关、修完了硕士课程,进入实习阶段,正当与张清同时来意大利的中国同学还苦苦挣扎于本科考试时,她却即将拿到硕士文凭。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张清成为同学羡慕的对象。说起她,同系的留学生嗤之以鼻:“嗨,那人,怎么说呢,舍得付出呗。”
张清的同学告诉记者,张清刚入学时跟大多数华人留学生一样,语言关难过,上课听不懂,下课无所事事,整日为怎样挣够下一年居留的学分而发愁。直到一次,她发现教理论力学的导师对她特别热心,虽然她那半生不熟的意大利语一般人很难听懂,可这位年纪够得上做她爸爸的导师却从来不厌其烦地对她进行一对一指导,甚至对她的生活细节也异常关心:吃早饭了吗?住在哪里呀?有没有男朋友……
心领神会的张清勇敢“迈出第一步”。这位教授的课上,她的领口越来越低,裙子越来越短,至于作业?“不会做更好,那不就有了和导师单独接触的机会?”张清的同学说。
很快,同学看到张清和导师出双入对漫步校园。“最夸张的是一天晚上,在学校隔壁的酒吧,我们眼看着装醉的她搂着导师的脖子,两个人相互扶着进了教师公寓,一晚上都没再出来。”
有舍必有得,今年夏天,张清即将获得留校成为导师助教的工作,而系里风传,这位导师最近正在跟妻子办理离婚手续。
同性恋导师逼我做男友
刘益马德里某著名大学硕士毕业
说起毕业文凭,26岁的刘益摇了摇头,那与一个他不愿提及的词有关——“性贿赂”。
当时,刘益在读硕士课程,“我那个班、那个专业,就我一个中国人,难度可想而知。开始的几个星期根本听不懂,只知道抄课堂笔记。”
正在此时,导师塞万提斯“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刘益受宠若惊:“他总是问我能不能跟上,还会抽时间给我单独补习。他还说想学汉语,问我可不可以做INTERCAMBIO(互相学习的伙伴)。”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刘益把这位40出头的导师当成了朋友,时不时去他家做客,或者一起出去喝东西。
“有一次,塞万提斯很神秘地对我说,要带我去个好玩的地方。我也没多想。到了之后发现,那居然是个同性恋俱乐部!”刘益顿时傻了,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的老师是个GAY。“更离谱的是,他介绍我时,竟然说我是他的男朋友!”
之后的事全乱了。“课上,他对我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但下了课,电话、短信没停过,我当时都要崩溃了,而他也看得出我在故意疏远他。”
软的不行来硬的。考试前的几周,下课后,塞万提斯把刘益留了下来,“他说我的报告有问题,然后暗示我,如果我不做他男朋友,就别想毕业。”
老师下了一个月的最后通牒,刘益心里十分挣扎,却不得不就范:“好不容易才考上那所大学,文凭就等于是我毕业后的饭碗,而他是我的导师,我得罪不起啊。”(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使用化名)
俄罗斯留学要带的必须物品
1护照及学历公正书等一系列上学所必要的手续。
2学费和在国外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费。具体多少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标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比较贵,其他城市相对比较低。本人在叶卡捷琳堡上学,学费一年是2000美金,住宿舍一年是5000卢布,生活费每个月约为10000卢布左右。若有一些俄语基础也可在外面打工,赚的钱足够生活费了。我现在基本上已经不用从家里带钱,而且还有剩余寄回家。
3有条件可带一台笔记本电脑,安装一些俄语翻译软件,比如华建俄汉通和俄语一点通。很方便很实用,不像早些年我们读书每天抱着字典啃了。
4此外字典也是必要的,可随身带或课堂上用。一本大的全的,一本小的常用的即可。还要带个文曲星一类的电子词典俄汉通比较好。
5食品。俄罗斯人的主食是面包,他们很少吃米饭。在有就是牛奶奶酪黄油巧克力等高热量食物,估计你不会习惯。可以带一些平时自己喜欢的小吃,最好能保持长时间的,比如榨菜等。但目前很多大城市都有中国市场和中国超市,在那可以随时买到想吃的中国食品,不过比较贵。
6手机。俄罗斯的卡放在国内的手机里一样可用,所以最好从家带个手机,不然买俄文的用起来很不方便。在俄罗斯手机是单向收费的很好很方便。
7生活用品。俄罗斯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所以保暖的衣物一定要带,羽绒服厚外套大衣等等。但有一点,冬天室外虽然寒冷但室内却很热,包括公共场所都是如此,福利设施很好很健全。而且俄罗斯现在经济也在好转,不像早些年大家所说的很穷很傻的,这里你在国内能买到的在这里同样也都有,所以只需要带自己平时随身的衣物用品即可,不用大包小包带很多很多东西恨不得把家也搬去,要记住自己去不是去享受而是去学习就好。
8药物。一般来说学校会给每一个外国留学生办一个医疗保险,即生病了去医院看病是很廉价甚至是免费的。所以自己只需要带一些头痛脑热的要就可以,比如感冒药去火药及个人特殊需要的药。目前海关对药品监管很严,有时候去痛片一类的药物都禁止携带。
9礼物。带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比如礼物筷子、茶叶、中国结等等,可以送同学和老师,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10信心和尊严。最后就是要自信,好好学习。要以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另:对楼上的留言有一些异同。进入大学要先读一年预科,即学习语言。然后才能读大一选择自己的专业。俄罗斯大学一般都为五年制,即你要毕业需要在俄罗斯读六年书。只有转学才需要俄语等级证书,否则要重新读该大学的预科。
俄罗斯的物价确实很贵,但同样当地人的收入也很高,普通工人的工资折合成人民币一个月至少也有六七千多。所以在当地打工自给自足是很必要的。现在经济危机卢布一直在贬值已经不是3个卢布换1人民币了,至少要5个卢布,也许还要继续贬也未可知。
如果没有语言基础刚去的时候确实会很苦,老师不会汉语完全俄语教学。不会等你不会管你会不会。不过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跟得上,因为你有语言环境,不要怕说错,但一定要说出口,要模仿别人怎么去说。
随身听磁带等已经过时的物品千万别带。带电脑或在俄罗斯买个电脑都可以,系统可以带个xp的盘装一下就可。有电脑连书也剩了带可以多下一些或随时上网下载。
我住的宿舍条件很一般据我所知宿舍也不会给学生配备任何物品脸盆、暖壶、牙缸、香皂盒等也不会给
带护照即可不用带身份证,身份证放在家就好别弄丢了。
银行卡可有可无没必要带,如果实在钱不够了让家里寄来可以随时通过银行汇兑。
俄罗斯上学是不发任何书和本的,老师上课讲下面学生自己记笔记。所需要的任何书得自己去图书馆借阅。考试也和国内有天壤之别。不是应试教育是开放式的,你甚至可以和老师约定时间来考试,没有固定的题和答案,;老师只要认为你学到了懂了就会让你通过。
当地都会有打往中国的电话卡,打电话很便宜。记得常往家给父母去电话报平安。
祝你学有所成!!!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