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活着要学会珍惜:生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脆弱,也许上一秒还在说笑,下一秒就相见无期,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这样我们人生中的遗憾和悔恨才会越来越少。2、活着才有希望: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磨难的旅程,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咬牙坚持
1、活着要学会珍惜:生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脆弱,也许上一秒还在说笑,下一秒就相见无期,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这样我们人生中的遗憾和悔恨才会越来越少。
2、活着才有希望: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磨难的旅程,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咬牙坚持,人只要活着,就一定会有希望的。
3、活着就要扛起命运的无常: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充满跌宕起伏的,但我们在面对这些不顺的时候,我们要勇敢的去面对,不要抱怨,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困难与挫折。
文/星河流云
福贵,一个极具中国乡土气息的名字,充满着中国人对生活最朴素的渴望:平安幸福,生活富足。可是,几千年来的历史似乎无不在表明,这个朴素的生活愿景,对于普通的国人而言,竟是如此的遥不可及,甚或变成了一种奢望。
余华小说《活着》中的福贵,便是这千千万万底层百姓的一个缩影。
福贵曾经是既富且贵的地主家少爷,可由此也养了一身通病-------吃喝嫖赌,结果一夕之间败光了家业,沦为赤贫的佃农,从此,生活变了一番模样。爹气死了,娘病死了,老婆被接回了娘家,自己也被抓了壮丁,好不容易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但三年自然灾害,十年社会动荡,他又陆续失去了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外孙,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他相伴,日渐终老。
纵观福贵的一生,似乎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一茬接着一茬,生活之于他而言,都是灰暗、苦涩、悲伤、痛苦,很少有明亮、甜美、喜悦、幸福,即使有,也很短暂,往往刚刚品尝到一丝甜蜜,紧接着又被无情的打碎,徒留下满手的渣滓和鲜血淋淋的双手,却又不得不用这满是伤痕的双手重新搭建幸福。尽管渺茫,但福贵从不曾放弃,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
对了,他有一个女儿,叫凤霞,同他的名字一样,“凤霞”这个名字充满了长辈对子孙的祝愿-------望女成凤。凤霞虽不曾成为翱翔天际的凤凰,却是福贵苦难生活中的一缕阳光,温暖着被生活蹂躏的父亲,让他孤寂灰暗的心田里生长着青绿的草木,茂盛的庄稼。
(一)
在幼小的女儿凤霞心里,父亲都是最坚实的依靠,是无论何时何境,都会护佑他的神祗,即使长大之后,她明白了正是这个父亲让她的人生充满了不幸,她也从不曾抱怨,依然如幼时一般信赖着、依恋着这个父亲。
(二)
人世间的悲苦,便在这样的言辞里,苦到无言无泪,却又是真的苦啊!
人世间的幸福,也在这样的言辞里,无论生活给予怎样的苦难,只要亲人间相互守望,即使再软弱的灵魂也会变得坚强,为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奋然前行。
凤霞之于富贵,便是如此重要的存在。
(三)
孩子对父母的爱、依恋是最纯粹最没有理由的,无论此间父亲有怎样的缺席、错失、不肖,凤霞一如既往的依赖着、信任着自己的父亲。
凤霞虽然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她见到父亲的欣喜,但她那纯真的笑容,柔嫩的脸庞,是对久别归来的父亲最好的礼物,最真挚的欢迎,如一场久违的春雨,浸润着福贵干涸的心田,让目睹了太多死亡的这个男人,重新唤起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四)
回家,对于凤霞来说,那个贫穷破旧的院落,才是自己最温暖的港湾,这个疲惫苍老的男人,才是自己最坚实的依靠。当那个港湾不再准备接纳她的回航的时候,当这个男人不再愿意承受她的拥抱的时候,她的内心满是泥泞,却无法用言语来倾诉,只能默默注视,静静回望,轻轻触摸。无言无语,无声无息,却如忽然响起的惊雷,震荡的福贵强自冷硬的心房,震碎了他强撑在脸上的冰冷的面具。
回家,一个父亲有什么理由可以拒绝一个想要回家的女儿?
我想转身而回的那一刻,福贵曾经恐惧、愤怒、悲怆的内心,必然阳光灿烂,温暖如春。
与其说他的这一举动拯救了女儿可能更为悲惨的人生,不如说他拯救了一个父亲即将永坠地狱的灵魂。
(五)
仿佛是某种宿命,富贵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东西终将离他而去,钱财、祖屋、安稳、亲人。现在,终于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缕阳光也夺走了,此刻福贵的世界里,便只有冰冷,苍凉,无奈,悲怆。
沉睡了的凤霞身上落满了雪花,蹒跚的福贵心里结满了冰凌。一个失去阳光的世界,还有什么色彩可见?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与凤霞一块离去的,是富贵内心最后的柔软,温暖。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生活的不可捉摸。
《活着》章节内容概括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他丈人在城里开了一家米行,福贵每次去妓院后都让一个妓女背着他上街,然后从丈人的米行经过,其品行之放荡堕落可见一斑。后来,福贵中了别人的圈套,把家里的田地、房产都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之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福贵的父亲郁闷而亡。父亲的亡故使福贵也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福贵租地度日,他穿上粗布衣服,拿起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不久,福贵的母亲生病了,他拿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圆,去城里请医生。但他在城里发生了意外: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并释放了。福贵回到家里后,知道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福贵后来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三年饥荒。在此期间,福贵和亲人生离死别: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不久,女儿跑了回来,全家重又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有庆被一个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而那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
几年后,福贵的女儿凤霞嫁了人,但却在产后大出血中死去。有庆、凤霞死后,福贵的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剩下的只有福贵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了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和外孙苦根同住几年后,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并给它取了“福贵”之名,艰难而平静地活着余生。
《活着》读书笔记很快地读完了这七天,每一天的故事问我也不能清楚记得。故事的主人公好像平淡淡的性格,宽容又善良。善良好像不是什么表扬的词,本身跌宕的命运也在他平淡的诉说中透着温馨,是内心充满爱的人。
看完《活着》的时候,受到很大冲击。相比而言,这本书看完没有想象中的绝望。每一个故事太真实,真实的像每天的新闻头条。当看到这些故事,不再觉得骇人听闻的时候,说明我们对人性的底线早就大开眼界了。
可能是看的太快了,又关掉了书评大家的评论,所以当看完自己的心里没有太多起伏的时候,我就在想现下的我处于麻木的状态。
对自我状态的无知,对外界问候的慌张,对新闻事件的冷漠。等到再恐怖的事情出现,也没有感知的时候,对生命缺少敬畏,对生活也会缺少热爱。
《活着》作者介绍余华,中国当代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文城》等。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2018年)、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2018年)等。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