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猎杀动物的故事

员工 0 85

人猎杀动物的故事,第1张

人猎杀动物的故事
导读:①巴巴里狮子 巴巴里狮子,它身体全长三米左右,比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狮子要长四十公分左右。它体重二百三十公斤,曾经是地球上体形最大的狮子。欧洲和阿拉伯的国王或皇室们都把狮子比喻成权威的象征,但是在他们的领土范围之内,为什么完全看不到狮子出没的

①巴巴里狮子

巴巴里狮子,它身体全长三米左右,比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狮子要长四十公分左右。它体重二百三十公斤,曾经是地球上体形最大的狮子。欧洲和阿拉伯的国王或皇室们都把狮子比喻成权威的象征,但是在他们的领土范围之内,为什么完全看不到狮子出没的身影呢?

我们要想见到森林之王巴巴里狮子,就必须前往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现在,人类与狮子格斗的血腥场面,只有在虚构的**画面中才能看到。因为,在欧洲人类文化中,人们一方面把狮子看做是勇气与崇高的象征,另一方面,人类把狮子驱逐出自己的生活圈子,以显示人类势力的无比强大。

欧洲狮子在公元两世纪就灭绝了,南非的凯布狮也于1865年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被称为狮中之王的巴巴里狮,又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这些悲剧的发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罗马时代。

很久以前,强大的罗马人征服了其它地方的种种文明,同时,他们也征服了巴巴里狮子。被罗马人征服的其它国家中的人民被迫成为罗马的奴隶。狮子也被运送到可容纳二十五万名观众的大竞技场,供人们娱乐。

有时,人们会安排狮子们与剑斗士进行格斗表演;有时,又会被基督教徒挑斗,还有的罗马皇帝为了举行一次盛大的战争胜利纪念游行,而捕获六百只狮子运到罗马。在罗马帝国灭亡之时,北非的大部分地域已经再也看不到巴巴里狮子的踪影了。控制了北非的并不是罗马人,更不是巴巴里狮,而是沙漠。家畜的过剩放牧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哪怕是有一点点绿色覆盖的地方,人们就会把大量的家畜赶到此地,就连狮子也被赶跑了,这种情况就一直这样恶性循环着,直到这里变成了一片广阔的沙漠。

巴巴里狮的最后阵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一九二二年,最后一只巴巴里狮是被人类的猎枪击倒的。

这就是全身长三米,长长的鬃毛一直延续到后背上半身,地上最大的狮子。

②日本狼

日本狼曾经是生活在北半球全域的狼的一种。它肩高三十五公分,体长1米,是世界上体形最小、最为稀有的一种狼。它们曾经居住在本洲、四国、九洲的山林中。在西方国家,人们把狼视为袭击家畜的恶魔。但是在日本,它却被人们视为追赶那些遭踏田地的鹿或熊的庄稼守护神。

阿伊努族人给狼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在远方长声嚎叫之神"。在北部地方长长的冬夜里,狼的嚎叫声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某种信仰。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人们对狼总持有一种恐惧的心理,无论是什么种类的狼,在一般状态下,袭击人类的可能性是有的。

人类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扩展到了狼的领域,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地域,狼便成为了人类的敌人。

在日本,流传着许多关于狼的民间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中讲到:有一个出外卖艺的盲人,不小心在山中迷了路。后来,他是依靠一只狼带路才回到村庄里的。

现在,在一些山区里,还有一些祭奉狼的神社。

狼被人们视为凶恶无比的动物是在日本的贵重家畜或马被它袭击以后。有时,人们怕它,猎杀它,有时又尊敬它,祭拜它,狼成为了日本的自然和文化中的一部分,阿伊努族人即使是使用毒箭射杀它们,也并没有威协到它们的生存数量。真正迫使它们灭绝的是在明治时期以后,人类为了毛皮而进行了大规模的猎杀,还有步枪的普及。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类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侵犯了狼,致使狼开始袭击家畜,人们便想方设法地对它们进行捕杀,政府甚至以奖金悬赏的方式鼓励市民捕狼,据推算,生活在北海道的埃及索狼是在一九零零年左右灭绝的。

日本狼也没能幸运地存活下来。随着那时提倡的富国强兵政策,工业化,都市化,还有一些西洋犬进口所带来的犬瘟热,这些一系列的问题都逼得日本狼走投无路。日本狼的生存与文明开化是水火不容的。

一九零七年,也就是明治三十八年,在奈良县的吉野郡鹫家口,人们捕获了一只狼,这只日本狼被确认为最后一只日本狼。

在那之后,"我看到了一只日本狼"这样的事情也发生了好几次。现在,还有不少人相信在日本的山林中还残留生存着很少数量的日本狼。

③北美海豹

北美海豹的身体长达两米以上,体重一百六十公斤。它性情温和,动作缓慢,即使见了人,也不会掉头就逃。

经历了千艰万苦的探险家哥伦布来到美国时,发现了美洲海豹,因为它的叫声与狼相似,所以,哥伦布把它叫做"大海中的狼"。从那时起,美洲海豹的命运也就随之起了变化。不光是哥伦布,所有以美国做为征服目标的欧洲人一登上美洲大陆最先看到的动物就是这种"大海中的狼",美洲海豹在当时,被众多的人们看做是新世界即将走向繁荣的象征。

像海驴一样,美洲海豹喜欢群居。它们曾经以捕食鱼类为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美洲人都是以海豹肉做为食物的。即使是这样,海豹的数量也没有因此而减少。

几千只海豹生活在巴哈马群岛上,以及美洲海各各群岛,墨西哥和白罗里达沿岸等等一些地方。它们在海中捕鱼时动作非常敏捷,与其相反,在岸上时它们都又是那么的迟钝。单单这一点就成为了美洲海豹的致使弱点。

一六七五年,英国探险家威廉·丹皮尔的探险记录中也曾详细地记载着:一些西班牙人乘着船,单手持着棍棒,一步步接近海豹,它们竟丝毫意识不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是稳稳地呆在原处。

就连居住在牙买加的英国人也都趁着当时的那股捕猎浪潮,大量猎杀美洲海豹。

下面这个片断记录的是二十世纪初,在加拿大的北部人们猎杀塔德果海豹的场面。

每年,海豹在生小海豹的时候会暂时离开大海。对于人们来讲,这段时间就是捕猎海豹的绝好季节。人们不去追赶成年海豹,而是把目炮瞄准了有着雪白毛皮的、刚刚出生的小海豹。

然而,人们捕杀美洲海豹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它们的皮毛。

海豹的脂肪通过加热会成为油。与鲸的脂肪作用是一样的,可用来点燃照明。

在欧洲盛行航海的时代里,发现海豹群与开采出一个石油井一样令人兴奋。无论是猎杀海豹还是猎鲸,就好比是当时的某个石油井被人们开采出来。以后,以采矿为生的其它人就乘着热浪蜂涌而上,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然而,以石油做例子,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幸运地存活下来的海豹好不容易躲到了二十世纪来临,然而等待它们的都是更加先进的猎枪。人们越来越难看到美洲海豹了。最后一只海豹出现是在一九五二年。

同样种类的赤丘卡依海豹也同样面临着灭绝的危机。不过,最近,随着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强,夏威夷海豹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总而言之,动物的数量无论是增加还减少,都是取决于人类自身的!

④旅行鸽

旅行鸽。从表面上看它和普通的鸽子非常相似。不过,它的后背是灰色的,似乎还有些发蓝,而胸前的颜色又是鲜红色的。所以,它看上去是那么地绚丽多姿。它和一般的鸽子不一样,叫声高昂响亮。它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数量繁多,是地球上数目最多的鸟类。

旅行鸽那庞大的队伍一面发出巨大而又不和谐的叫声,一面飞过北美森林的上空。这个时候,鸟群遮住阳光,地面上一片阴暗。这种影像,如果被称做是鸟群,还真不如被称为龙卷风恰当。

有时,鸟群队伍长十五公里,宽达两公里。奥迪波曾经说道他所亲眼目睹的一个鸟群,数量足有两亿只。

旅行鸽,象征着美国的繁荣。

并不光是因为它的数量繁多,旅行鸽食用起来味道鲜美是改变它命运的主要原因。

对于那些美国初期的移民来说,在这片大地上,所有资源都是丰富而又用之不竭的。

无限延伸的地平线,可开垦的土地无穷无尽,地图上找不到的地域瞬间变成了繁华的街道。在广阔的土地上,有了新的交通手段。这时,大自然的象征物就是旅行鸽。

即使用棍棒向天空挥动几下,就能打掉好几只鸟儿。这曾经都是事实。当然,用猎枪捕杀几百只甚至几千只旅行鸽更是不在话下了。

那时,每天都有数百万只旅行鸽被火车送到大城市。直到一八六零年为止,随着人们对森林的大面积开垦和狩猎的普遍进行,谁也没有注意到旅行鸽的数目在逐渐减少。在狩猎竞赛中,一个猎人会击落几万只旅行鸽。到了一八八零年左右。成群的旅行鸽只能在密歇根州看到了。即使大家都知道这种情况,但是密歇根州的猎人每年还是向市场提供三百万只旅行鸽!

最后一只野生的旅行鸽被击落是在一九零零年。

一九零九年,曾经有着铺天盖地般数目的旅行鸽只剩下最后三只了,它们被喂养在新西纳提动物园中。

现在,我们明白了一点就是,旅行鸽原本是有一定数量的,当它们的数量减少后,再想让它们重新回到原来的数量,那是不可能的!

从旅行鸽铺天盖地的时代开始,到短短的五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再也听不到它那响亮的叫声了。

动物园最后的那只被旅行鸽是一只雌性鸽,被人们起了个名字叫做玛莎。玛莎是于一九一四年九月一日死去的。它死亡的当日,美国所有的新闻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死讯。

⑤波利尼西亚蜗牛

波利尼西亚蜗牛是一种小型的蜗牛。从十厘米到二十厘米,被分为一万个种类以上,它们栖居地是南太平洋的各个小岛上。

南太平洋上的每个小岛就像每个星星一样,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独自进化着。这也是它们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在法国的领土索西爱特群岛的一个叫做摩雷阿小岛上就生存着七个种类的蜗牛,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

"为什么在相同的环境下,却进化成为不同种类?"美国的自然研究家琼·居里克带着这个疑问于一八七零年来到了摩雷阿小岛。

这个时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进化论》,他受到了信仰圣经的人们对他发出的各种攻击。

居里克对摩雷阿小岛上生存的这七种蜗牛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种类的不同与环境和自然淘汰毫无关系。而遗传变异是其主要原因。当他发表了这一言论后,却惹怒了相信达尔文进化论的人们。

一九零六,另一位自然研究家库·朗普通提出了与居里克相反的学说。并来到了摩雷阿小岛。他在那里花了五十年时间,研究种类不同的蜗牛,对它们将来走向什么样的进化历程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推理。对于将来的学者来说,这些记录都是有力的检证。

然而,他提出的学说最终没有得到认可,原因还是因为一只蜗牛。索西爱特群岛上居住着法国人。法国人喜爱蜗牛也是出了名的。食用味道最为鲜美的要属大大的非洲蜗牛了。在进口非洲蜗牛的时候,偶尔会发生蜗牛逃走的事情,因为没有天敌,逃走的非洲蜗牛以很快的速度繁殖起来。受到非洲蜗牛侵入的摩雷阿小岛要比其它小岛晚许多,是在一九七零年了。并且,非洲蜗牛的繁殖速度快的惊人,有一家人请除了院子里的非洲蜗牛,竟然有两手推车那么多。所以不采取措施是不行。一九七七年,人们从美国佛罗里达进口一种吃蜗牛的蜗牛。然而,这种肉食蜗牛都远远地躲开了非洲蜗牛,而是把目光瞄准了波利尼西亚蜗牛。没有一丝防范意识的波利尼西亚蜗牛到一九八八年为止,终于彻底消失了。摩雷阿小岛上的极少数波利尼西亚蜗牛被当地动物园保护了起来。但只有七个种类的五种,另外两种已经灭绝了。

⑥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

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被人们称为是热带草原斑马亚种中最美丽的一种斑马,也正是这种美丽的外表使它们遭受了不幸。

在非洲生活的斑马被分为三个种类。在干燥的草原上生活的斑马叫做古雷比斑马;生活在山中的斑马叫做山斑马;而数量最多的要数热带草原斑马了,它们广阔地分布在东部的热带草原中。

一八一七年,热带草原斑马的亚种之一,被英国的旅行家巴切尔带回了英国。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曾经生活在非洲最南端口的草原地带。按照分类来讲,斑马与驴很相近,热带草原斑马的四条腿很长,样子更接近马。

在"斑马"这个大家庭中,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可以算是姿态最为优美的一种斑马了。

它们昂首挺胸地站立在那里,可以看出,它们的骨格结实而又强健,耳朵则象马一样小巧。雄性斑马的肩高一点五米,体长两点五米。

它们性情也如英国纯种赛马一般,活泼好动。

它们身上长有黑白相间的条纹,有时让人感觉是白底黑纹,有时又让人感觉是黑底白纹。热带草原斑马与牛羚和驼鸟三者组合就形成了一个防卫联盟。驼鸟的眼睛、斑马的耳朵、还有牛羚的鼻子,如果有某一种动物的身上吸取到了这三种动物的特征,那可真算得上天下无敌了!

然而,它们面对着人类举起的猎枪却毫无任何抵抗能力,布尔人就曾大量猎杀了热带草原斑马,他们把斑马肉分给从非洲来的随从人员,又把斑马皮制成袋子。

一八三零年,人们把野生动物做为宠物来饲养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巴切尔热带草原班马更是倍受人们的喜爱。

对于这些斑马来讲,不幸的是,它们的皮很容易加工,颜色以及质地又是那么地美丽,所以,在眨眼之间就有了广阔的市场。

比起经营农场,捕猎斑马赚钱更容易。到了一八五零年,人们掌握了更新的鞣皮技术,于是斑马皮制品的经营更加火爆了。

猎杀斑马是在一八四零年开始的,尽管少数的自然保护家对此进行了抗议,但是这种猖狂的捕猎活动还是持续了三十年之久。

到了一八七零年,大群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逐渐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只有小群的斑马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原上,还有当地的地主家,也偶尔饲养着仅有的几只,以及动物园中存活下来的极少数目。

最后一只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于一九一零在伦敦的动物园中死去了。自从孩提时代以来,就再也不曾见过故乡的热带草原了。

⑦多索森林驯鹿

这种小巧玲珑的驯鹿这所以灭绝,是源于人类的好奇心。

"那么小巧的驯鹿到底是否存在"成为了动物学家们争论的话题,正是这个争论迫使多索森林驯鹿走上了不归路。

多索森林驯鹿生活在美国大陆上,是驯鹿中的一种,它们体形小巧,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所幸存至今的一种驯鹿。

位于加拿大太平洋一侧的葵峡洛特群岛大部分属湿原地带。被繁茂的针叶树林丛丛围住。那里湿气很高。然而,驯鹿是生活在旱地的一种动物,它们又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呢?学者们便产生了疑问。

多索森林驯鹿外形很小,它肩高八十公分,身长不到一米四十,体重一百到一百三十公斤,是其它种类驯鹿的一半以下。它们模样与一般驯鹿一样,脖子下长有鬃毛、四蹄很大。这种小型的驯鹿数量很少,而且繁殖的数量始终不曾增加。

在岛的沿岸,曾经居住着当地的居民。他们靠资源丰富的大海为生,从不进入岛的内陆地带。直到欧洲人侵入这个神圣的小岛。

为得到皮毛的欧洲猎人让当地居民在岛内陆设下捕猎圈套,并且奖励居民们。这样,小巧的驯鹿终于在世人面前亮相了。

英国殖民地调查官G·M多索于一八七八年做出了第一份调查报告。

一八八零年,一个名叫玛堪基的贸易业者拿出赏金,把居民下圈套所捕获的一只雄性驯鹿的头骨和角的一部分捐送给了国立博物馆。一九零零年,多索森林驯鹿被确认为新种类动物,并且有了一个拉丁语的学名。

然而,这项决定在当时学者之间掀起了一个很大规模的争论。他们认为这种驯鹿并非新种类动物。

一九零一年,一个居民在岛上的宣教师与五个居民一同进入了岛的内陆地带。然而他们只看到了驯鹿的足迹,却未看到驯鹿的身影。六年后,虽然调查还在继续进行,但是驯鹿始终没有出现。

终于,一九零八年十一月一日,两个猎人发现了两只雄性驯鹿与一只雌性驯鹿,还有一只小驯鹿。尽管猎人们逐一将驯鹿射倒,但其它驯鹿没有做民任何反应,最后,只留下一只小驯鹿。

多索森林驯鹿被人类发现,以很快的速度便灭绝了,只剩下那只小驯鹿,孤单地生活着。

⑧袋狼

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妙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它是一只狼。然而,它的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这种动物有着其它种类动物的特征,却又有着特别的地方,它被人们叫做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还有塔斯马尼亚虎等等。

袋狼生活在树林较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来到它们生活的土地上,它们就会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这种肉食有袋类动物从头到尾全长一点五米至一点八米。肩高六十公分。肚子有着像袋鼠那样乘放小袋鼠的袋子。后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条花纹。颚的骨像蛇一样分为两段张开,它们会喀哧一下咬碎猎狗的头。夜晚,它们单独行动,经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会飞的鸟类为猎取出目标。它跑的速度并不快,但是会紧追不舍,直到猎物疲惫不堪为止。它们往往是一口咬住猎物的头使猎物结束生命。

自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移民来到,袋狼的生存继而出现了危机。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伤害了。而人们误以为是袋狼所为,因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一八八八年,政府出赏金奖赏捕杀袋狼的人们,在那之后的二十年之中,共有二千二百六十八只袋狼被捕杀了。这也是记录袋狼数量的珍贵资料。

最后一只袋狼,是于一九三三年死亡的。

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岩石上发现了古代居民于一万年前绘成的壁画,从中我们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经生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现在,在塔斯马尼亚岛上,有一个袋狼保护区。这样做是否表明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呢?总而言之,这么珍贵的动物--袋狼灭绝了。

尽管与澳大利亚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万年以上。但是,随着新世界被人类一一发现,在一瞬间,袋狼终于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⑨瓜达鲁贝美洲大鹰

瓜达鲁贝美洲鹰是鹰的同类,又有些像隼。它的外形要比鹰大的多的多,就是这一点引发了悲剧。

在猛禽类动物中,从小型的鹰到大型的鹰、秃鹰有许许多多的种类。瓜达鲁贝美洲大鹰是隼和鹰的同类,一眼看上去,它比鹰小一些,有着优美的外形,它保留着原始鹰的外表。它生活在墨西哥的领土,加里佛尼亚半岛的边际,瓜达鲁贝岛。这里有着溶岩形成的陡峭的山崖,和茂密的灌木及松林。由理想的植物层形成。

瓜达鲁贝美洲大鹰保留着祖先的巨大身材,是一种独一无二的鹰类。因为在岛上没有天敌,它们几乎没有进化。它有着鹰一样宽大的翅膀,飞翔的姿势也和大型的猛禽类一样,所以,在当地,人们管它叫做瓜达鲁贝大鹰。

瓜达鲁贝大鹰一般吃虫、小鸟或是动物卵体。然而,因为它的外形像鹰所以被人们视为仇敌。

一七零零年,人们开始放牧山羊。放羊的牧童们都误认为瓜达鲁贝大鹰像鹫那样袭击了山羊群。他们认为白色耀眼的山羊群从空中看来是显眼的目标。人们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对付美洲大鹰,从猎枪到毒饵,人们想把美洲大鹰全部消灭掉。

一八六零年,美洲大鹰面临灭绝的危险。而同时新的攻击又开始了。

鸟类学家们知道美洲大鹰的数目越来越少,于是就花重金想得到美洲大鹰。一八九七年,一只美洲大鹰值一百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人三个月的工资。同一年,瓜达鲁贝岛的渔民卖出了一只美洲大鹰。他声称这只鹰是岛上的最后一只,于是要价一百五十美元。买者没有同意,他便把鹰的羽毛拔下,愤怒地投向大海。这样,零七八碎的尸首被复制,再生了。但是在两周后放置复制品的店铺发生了火灾,一切全化为了灰。一九零零年,地球上仅存最后一群美洲大鹰了。目击鹰群的人是一位男性收藏家,他这样说道:"一九零零年十二月一日下午,一群美洲大鹰向这边飞来。11只中,有九只被留了下来!"留下来是指被击落下来。另外两只美洲大鹰的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人再次看到过美洲大鹰的踪影了。

⑩卡罗拉依那鹦哥

卡罗拉依那鹦哥是生活在广阔的北美中唯一的鹦哥。和现在的鹦哥一样,它们喜爱玩耍。活泼、快活、还很会说话。

它们在大树的洞中建巢,成群地生活在美国东部的落叶树林地带。卡罗拉依那鹦哥会站在森林的树梢上,唱上整整一天。

贯穿美国东部南北方向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两侧是鹦哥的领土。卡罗拉依那鹦哥因生活在山脉的东西两部,所以分成为两个亚种。它们有着橙红色或**的头部,还有长长的尾和绿色的翅膀。在当地,树木的果实是它们的食物。然而,从欧洲来到这里的移民开垦了森林,随之事情也发生了变化。鹦哥们逐渐开始采食果物以及农作物。对于移民们来说,鹦哥成为他们的大敌。鹦哥们不光把果物整个吃掉,有时还会剥掉果皮,或有意把果子弄到地上,3只鹦哥毁掉一颗树毫不费力。人们一旦见到鹦哥就会毫不犹豫地举起枪射死它们。到了十九世纪未,卡罗拉依那鹦哥成为了人们举行的猎射比赛的对象或食物。美丽的羽毛也被装饰帽子,在欧洲市场或美国供不应求。

那时,饲养美丽的鸟儿也成为一种时尚。爱说,爱玩的美国产鹦哥更加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而且,随着大面积的森林被开垦,落叶树木越来越少,也成为鹦哥灭绝的决定性因素。

一九零四年,最后一只野生鹦哥被人们击落了。

新西那提动物园于一八八六年开始想要通过某种办法使卡罗拉依那鹦哥的数量增加,却没有成功。一九一七年,被人工保护起来的卡罗拉依那鹦哥的数量仅剩下两只了。雌性鹦哥是于一九一七年死亡的。雄性鹦哥也于第二年死去。最后的这只雄性鹦哥被人们亲切叫做"因卡斯" 。

①巴巴里狮子

巴巴里狮子,它身体全长三米左右,比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狮子要长四十公分左右。它体重二百三十公斤,曾经是地球上体形最大的狮子。欧洲和阿拉伯的国王或皇室们都把狮子比喻成权威的象征,但是在他们的领土范围之内,为什么完全看不到狮子出没的身影呢?

我们要想见到森林之王巴巴里狮子,就必须前往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现在,人类与狮子格斗的血腥场面,只有在虚构的**画面中才能看到。因为,在欧洲人类文化中,人们一方面把狮子看做是勇气与崇高的象征,另一方面,人类把狮子驱逐出自己的生活圈子,以显示人类势力的无比强大。

欧洲狮子在公元两世纪就灭绝了,南非的凯布狮也于1865年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被称为狮中之王的巴巴里狮,又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这些悲剧的发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罗马时代。

很久以前,强大的罗马人征服了其它地方的种种文明,同时,他们也征服了巴巴里狮子。被罗马人征服的其它国家中的人民被迫成为罗马的奴隶。狮子也被运送到可容纳二十五万名观众的大竞技场,供人们娱乐。

有时,人们会安排狮子们与剑斗士进行格斗表演;有时,又会被基督教徒挑斗,还有的罗马皇帝为了举行一次盛大的战争胜利纪念游行,而捕获六百只狮子运到罗马。在罗马帝国灭亡之时,北非的大部分地域已经再也看不到巴巴里狮子的踪影了。控制了北非的并不是罗马人,更不是巴巴里狮,而是沙漠。家畜的过剩放牧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哪怕是有一点点绿色覆盖的地方,人们就会把大量的家畜赶到此地,就连狮子也被赶跑了,这种情况就一直这样恶性循环着,直到这里变成了一片广阔的沙漠。

巴巴里狮的最后阵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一九二二年,最后一只巴巴里狮是被人类的猎枪击倒的。

这就是全身长三米,长长的鬃毛一直延续到后背上半身,地上最大的狮子。

②日本狼

日本狼曾经是生活在北半球全域的狼的一种。它肩高三十五公分,体长1米,是世界上体形最小、最为稀有的一种狼。它们曾经居住在本洲、四国、九洲的山林中。在西方国家,人们把狼视为袭击家畜的恶魔。但是在日本,它却被人们视为追赶那些遭踏田地的鹿或熊的庄稼守护神。

阿伊努族人给狼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在远方长声嚎叫之神"。在北部地方长长的冬夜里,狼的嚎叫声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某种信仰。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人们对狼总持有一种恐惧的心理,无论是什么种类的狼,在一般状态下,袭击人类的可能性是有的。

人类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扩展到了狼的领域,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地域,狼便成为了人类的敌人。

在日本,流传着许多关于狼的民间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中讲到:有一个出外卖艺的盲人,不小心在山中迷了路。后来,他是依靠一只狼带路才回到村庄里的。

现在,在一些山区里,还有一些祭奉狼的神社。

狼被人们视为凶恶无比的动物是在日本的贵重家畜或马被它袭击以后。有时,人们怕它,猎杀它,有时又尊敬它,祭拜它,狼成为了日本的自然和文化中的一部分,阿伊努族人即使是使用毒箭射杀它们,也并没有威协到它们的生存数量。真正迫使它们灭绝的是在明治时期以后,人类为了毛皮而进行了大规模的猎杀,还有步枪的普及。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类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侵犯了狼,致使狼开始袭击家畜,人们便想方设法地对它们进行捕杀,政府甚至以奖金悬赏的方式鼓励市民捕狼,据推算,生活在北海道的埃及索狼是在一九零零年左右灭绝的。

日本狼也没能幸运地存活下来。随着那时提倡的富国强兵政策,工业化,都市化,还有一些西洋犬进口所带来的犬瘟热,这些一系列的问题都逼得日本狼走投无路。日本狼的生存与文明开化是水火不容的。

一九零七年,也就是明治三十八年,在奈良县的吉野郡鹫家口,人们捕获了一只狼,这只日本狼被确认为最后一只日本狼。

在那之后,"我看到了一只日本狼"这样的事情也发生了好几次。现在,还有不少人相信在日本的山林中还残留生存着很少数量的日本狼。

③北美海豹

北美海豹的身体长达两米以上,体重一百六十公斤。它性情温和,动作缓慢,即使见了人,也不会掉头就逃。

经历了千艰万苦的探险家哥伦布来到美国时,发现了美洲海豹,因为它的叫声与狼相似,所以,哥伦布把它叫做"大海中的狼"。从那时起,美洲海豹的命运也就随之起了变化。不光是哥伦布,所有以美国做为征服目标的欧洲人一登上美洲大陆最先看到的动物就是这种"大海中的狼",美洲海豹在当时,被众多的人们看做是新世界即将走向繁荣的象征。

像海驴一样,美洲海豹喜欢群居。它们曾经以捕食鱼类为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美洲人都是以海豹肉做为食物的。即使是这样,海豹的数量也没有因此而减少。

几千只海豹生活在巴哈马群岛上,以及美洲海各各群岛,墨西哥和白罗里达沿岸等等一些地方。它们在海中捕鱼时动作非常敏捷,与其相反,在岸上时它们都又是那么的迟钝。单单这一点就成为了美洲海豹的致使弱点。

一六七五年,英国探险家威廉·丹皮尔的探险记录中也曾详细地记载着:一些西班牙人乘着船,单手持着棍棒,一步步接近海豹,它们竟丝毫意识不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是稳稳地呆在原处。

就连居住在牙买加的英国人也都趁着当时的那股捕猎浪潮,大量猎杀美洲海豹。

下面这个片断记录的是二十世纪初,在加拿大的北部人们猎杀塔德果海豹的场面。

每年,海豹在生小海豹的时候会暂时离开大海。对于人们来讲,这段时间就是捕猎海豹的绝好季节。人们不去追赶成年海豹,而是把目炮瞄准了有着雪白毛皮的、刚刚出生的小海豹。

然而,人们捕杀美洲海豹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它们的皮毛。

海豹的脂肪通过加热会成为油。与鲸的脂肪作用是一样的,可用来点燃照明。

在欧洲盛行航海的时代里,发现海豹群与开采出一个石油井一样令人兴奋。无论是猎杀海豹还是猎鲸,就好比是当时的某个石油井被人们开采出来。以后,以采矿为生的其它人就乘着热浪蜂涌而上,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然而,以石油做例子,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幸运地存活下来的海豹好不容易躲到了二十世纪来临,然而等待它们的都是更加先进的猎枪。人们越来越难看到美洲海豹了。最后一只海豹出现是在一九五二年。

同样种类的赤丘卡依海豹也同样面临着灭绝的危机。不过,最近,随着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强,夏威夷海豹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总而言之,动物的数量无论是增加还减少,都是取决于人类自身的!

④旅行鸽

旅行鸽。从表面上看它和普通的鸽子非常相似。不过,它的后背是灰色的,似乎还有些发蓝,而胸前的颜色又是鲜红色的。所以,它看上去是那么地绚丽多姿。它和一般的鸽子不一样,叫声高昂响亮。它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数量繁多,是地球上数目最多的鸟类。

旅行鸽那庞大的队伍一面发出巨大而又不和谐的叫声,一面飞过北美森林的上空。这个时候,鸟群遮住阳光,地面上一片阴暗。这种影像,如果被称做是鸟群,还真不如被称为龙卷风恰当。

有时,鸟群队伍长十五公里,宽达两公里。奥迪波曾经说道他所亲眼目睹的一个鸟群,数量足有两亿只。

旅行鸽,象征着美国的繁荣。

并不光是因为它的数量繁多,旅行鸽食用起来味道鲜美是改变它命运的主要原因。

对于那些美国初期的移民来说,在这片大地上,所有资源都是丰富而又用之不竭的。

无限延伸的地平线,可开垦的土地无穷无尽,地图上找不到的地域瞬间变成了繁华的街道。在广阔的土地上,有了新的交通手段。这时,大自然的象征物就是旅行鸽。

即使用棍棒向天空挥动几下,就能打掉好几只鸟儿。这曾经都是事实。当然,用猎枪捕杀几百只甚至几千只旅行鸽更是不在话下了。

那时,每天都有数百万只旅行鸽被火车送到大城市。直到一八六零年为止,随着人们对森林的大面积开垦和狩猎的普遍进行,谁也没有注意到旅行鸽的数目在逐渐减少。在狩猎竞赛中,一个猎人会击落几万只旅行鸽。到了一八八零年左右。成群的旅行鸽只能在密歇根州看到了。即使大家都知道这种情况,但是密歇根州的猎人每年还是向市场提供三百万只旅行鸽!

最后一只野生的旅行鸽被击落是在一九零零年。

一九零九年,曾经有着铺天盖地般数目的旅行鸽只剩下最后三只了,它们被喂养在新西纳提动物园中。

现在,我们明白了一点就是,旅行鸽原本是有一定数量的,当它们的数量减少后,再想让它们重新回到原来的数量,那是不可能的!

从旅行鸽铺天盖地的时代开始,到短短的五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再也听不到它那响亮的叫声了。

动物园最后的那只被旅行鸽是一只雌性鸽,被人们起了个名字叫做玛莎。玛莎是于一九一四年九月一日死去的。它死亡的当日,美国所有的新闻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死讯。

⑤波利尼西亚蜗牛

波利尼西亚蜗牛是一种小型的蜗牛。从十厘米到二十厘米,被分为一万个种类以上,它们栖居地是南太平洋的各个小岛上。

南太平洋上的每个小岛就像每个星星一样,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独自进化着。这也是它们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在法国的领土索西爱特群岛的一个叫做摩雷阿小岛上就生存着七个种类的蜗牛,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

"为什么在相同的环境下,却进化成为不同种类?"美国的自然研究家琼·居里克带着这个疑问于一八七零年来到了摩雷阿小岛。

这个时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进化论》,他受到了信仰圣经的人们对他发出的各种攻击。

居里克对摩雷阿小岛上生存的这七种蜗牛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种类的不同与环境和自然淘汰毫无关系。而遗传变异是其主要原因。当他发表了这一言论后,却惹怒了相信达尔文进化论的人们。

一九零六,另一位自然研究家库·朗普通提出了与居里克相反的学说。并来到了摩雷阿小岛。他在那里花了五十年时间,研究种类不同的蜗牛,对它们将来走向什么样的进化历程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推理。对于将来的学者来说,这些记录都是有力的检证。

然而,他提出的学说最终没有得到认可,原因还是因为一只蜗牛。索西爱特群岛上居住着法国人。法国人喜爱蜗牛也是出了名的。食用味道最为鲜美的要属大大的非洲蜗牛了。在进口非洲蜗牛的时候,偶尔会发生蜗牛逃走的事情,因为没有天敌,逃走的非洲蜗牛以很快的速度繁殖起来。受到非洲蜗牛侵入的摩雷阿小岛要比其它小岛晚许多,是在一九七零年了。并且,非洲蜗牛的繁殖速度快的惊人,有一家人请除了院子里的非洲蜗牛,竟然有两手推车那么多。所以不采取措施是不行。一九七七年,人们从美国佛罗里达进口一种吃蜗牛的蜗牛。然而,这种肉食蜗牛都远远地躲开了非洲蜗牛,而是把目光瞄准了波利尼西亚蜗牛。没有一丝防范意识的波利尼西亚蜗牛到一九八八年为止,终于彻底消失了。摩雷阿小岛上的极少数波利尼西亚蜗牛被当地动物园保护了起来。但只有七个种类的五种,另外两种已经灭绝了。

⑥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

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被人们称为是热带草原斑马亚种中最美丽的一种斑马,也正是这种美丽的外表使它们遭受了不幸。

在非洲生活的斑马被分为三个种类。在干燥的草原上生活的斑马叫做古雷比斑马;生活在山中的斑马叫做山斑马;而数量最多的要数热带草原斑马了,它们广阔地分布在东部的热带草原中。

一八一七年,热带草原斑马的亚种之一,被英国的旅行家巴切尔带回了英国。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曾经生活在非洲最南端口的草原地带。按照分类来讲,斑马与驴很相近,热带草原斑马的四条腿很长,样子更接近马。

在"斑马"这个大家庭中,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可以算是姿态最为优美的一种斑马了。

它们昂首挺胸地站立在那里,可以看出,它们的骨格结实而又强健,耳朵则象马一样小巧。雄性斑马的肩高一点五米,体长两点五米。

它们性情也如英国纯种赛马一般,活泼好动。

它们身上长有黑白相间的条纹,有时让人感觉是白底黑纹,有时又让人感觉是黑底白纹。热带草原斑马与牛羚和驼鸟三者组合就形成了一个防卫联盟。驼鸟的眼睛、斑马的耳朵、还有牛羚的鼻子,如果有某一种动物的身上吸取到了这三种动物的特征,那可真算得上天下无敌了!

然而,它们面对着人类举起的猎枪却毫无任何抵抗能力,布尔人就曾大量猎杀了热带草原斑马,他们把斑马肉分给从非洲来的随从人员,又把斑马皮制成袋子。

一八三零年,人们把野生动物做为宠物来饲养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巴切尔热带草原班马更是倍受人们的喜爱。

对于这些斑马来讲,不幸的是,它们的皮很容易加工,颜色以及质地又是那么地美丽,所以,在眨眼之间就有了广阔的市场。

比起经营农场,捕猎斑马赚钱更容易。到了一八五零年,人们掌握了更新的鞣皮技术,于是斑马皮制品的经营更加火爆了。

猎杀斑马是在一八四零年开始的,尽管少数的自然保护家对此进行了抗议,但是这种猖狂的捕猎活动还是持续了三十年之久。

到了一八七零年,大群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逐渐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只有小群的斑马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原上,还有当地的地主家,也偶尔饲养着仅有的几只,以及动物园中存活下来的极少数目。

最后一只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于一九一零在伦敦的动物园中死去了。自从孩提时代以来,就再也不曾见过故乡的热带草原了。

⑦多索森林驯鹿

这种小巧玲珑的驯鹿这所以灭绝,是源于人类的好奇心。

"那么小巧的驯鹿到底是否存在"成为了动物学家们争论的话题,正是这个争论迫使多索森林驯鹿走上了不归路。

多索森林驯鹿生活在美国大陆上,是驯鹿中的一种,它们体形小巧,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所幸存至今的一种驯鹿。

位于加拿大太平洋一侧的葵峡洛特群岛大部分属湿原地带。被繁茂的针叶树林丛丛围住。那里湿气很高。然而,驯鹿是生活在旱地的一种动物,它们又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呢?学者们便产生了疑问。

多索森林驯鹿外形很小,它肩高八十公分,身长不到一米四十,体重一百到一百三十公斤,是其它种类驯鹿的一半以下。它们模样与一般驯鹿一样,脖子下长有鬃毛、四蹄很大。这种小型的驯鹿数量很少,而且繁殖的数量始终不曾增加。

在岛的沿岸,曾经居住着当地的居民。他们靠资源丰富的大海为生,从不进入岛的内陆地带。直到欧洲人侵入这个神圣的小岛。

为得到皮毛的欧洲猎人让当地居民在岛内陆设下捕猎圈套,并且奖励居民们。这样,小巧的驯鹿终于在世人面前亮相了。

英国殖民地调查官G·M多索于一八七八年做出了第一份调查报告。

一八八零年,一个名叫玛堪基的贸易业者拿出赏金,把居民下圈套所捕获的一只雄性驯鹿的头骨和角的一部分捐送给了国立博物馆。一九零零年,多索森林驯鹿被确认为新种类动物,并且有了一个拉丁语的学名。

然而,这项决定在当时学者之间掀起了一个很大规模的争论。他们认为这种驯鹿并非新种类动物。

一九零一年,一个居民在岛上的宣教师与五个居民一同进入了岛的内陆地带。然而他们只看到了驯鹿的足迹,却未看到驯鹿的身影。六年后,虽然调查还在继续进行,但是驯鹿始终没有出现。

终于,一九零八年十一月一日,两个猎人发现了两只雄性驯鹿与一只雌性驯鹿,还有一只小驯鹿。尽管猎人们逐一将驯鹿射倒,但其它驯鹿没有做民任何反应,最后,只留下一只小驯鹿。

多索森林驯鹿被人类发现,以很快的速度便灭绝了,只剩下那只小驯鹿,孤单地生活着。

⑧袋狼

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妙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它是一只狼。然而,它的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这种动物有着其它种类动物的特征,却又有着特别的地方,它被人们叫做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还有塔斯马尼亚虎等等。

袋狼生活在树林较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来到它们生活的土地上,它们就会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这种肉食有袋类动物从头到尾全长一点五米至一点八米。肩高六十公分。肚子有着像袋鼠那样乘放小袋鼠的袋子。后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条花纹。颚的骨像蛇一样分为两段张开,它们会喀哧一下咬碎猎狗的头。夜晚,它们单独行动,经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会飞的鸟类为猎取出目标。它跑的速度并不快,但是会紧追不舍,直到猎物疲惫不堪为止。它们往往是一口咬住猎物的头使猎物结束生命。

自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移民来到,袋狼的生存继而出现了危机。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伤害了。而人们误以为是袋狼所为,因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一八八八年,政府出赏金奖赏捕杀袋狼的人们,在那之后的二十年之中,共有二千二百六十八只袋狼被捕杀了。这也是记录袋狼数量的珍贵资料。

最后一只袋狼,是于一九三三年死亡的。

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岩石上发现了古代居民于一万年前绘成的壁画,从中我们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经生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现在,在塔斯马尼亚岛上,有一个袋狼保护区。这样做是否表明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呢?总而言之,这么珍贵的动物--袋狼灭绝了。

尽管与澳大利亚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万年以上。但是,随着新世界被人类一一发现,在一瞬间,袋狼终于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⑨瓜达鲁贝美洲大鹰

瓜达鲁贝美洲鹰是鹰的同类,又有些像隼。它的外形要比鹰大的多的多,就是这一点引发了悲剧。

在猛禽类动物中,从小型的鹰到大型的鹰、秃鹰有许许多多的种类。瓜达鲁贝美洲大鹰是隼和鹰的同类,一眼看上去,它比鹰小一些,有着优美的外形,它保留着原始鹰的外表。它生活在墨西哥的领土,加里佛尼亚半岛的边际,瓜达鲁贝岛。这里有着溶岩形成的陡峭的山崖,和茂密的灌木及松林。由理想的植物层形成。

瓜达鲁贝美洲大鹰保留着祖先的巨大身材,是一种独一无二的鹰类。因为在岛上没有天敌,它们几乎没有进化。它有着鹰一样宽大的翅膀,飞翔的姿势也和大型的猛禽类一样,所以,在当地,人们管它叫做瓜达鲁贝大鹰。

瓜达鲁贝大鹰一般吃虫、小鸟或是动物卵体。然而,因为它的外形像鹰所以被人们视为仇敌。

一七零零年,人们开始放牧山羊。放羊的牧童们都误认为瓜达鲁贝大鹰像鹫那样袭击了山羊群。他们认为白色耀眼的山羊群从空中看来是显眼的目标。人们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对付美洲大鹰,从猎枪到毒饵,人们想把美洲大鹰全部消灭掉。

一八六零年,美洲大鹰面临灭绝的危险。而同时新的攻击又开始了。

鸟类学家们知道美洲大鹰的数目越来越少,于是就花重金想得到美洲大鹰。一八九七年,一只美洲大鹰值一百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人三个月的工资。同一年,瓜达鲁贝岛的渔民卖出了一只美洲大鹰。他声称这只鹰是岛上的最后一只,于是要价一百五十美元。买者没有同意,他便把鹰的羽毛拔下,愤怒地投向大海。这样,零七八碎的尸首被复制,再生了。但是在两周后放置复制品的店铺发生了火灾,一切全化为了灰。一九零零年,地球上仅存最后一群美洲大鹰了。目击鹰群的人是一位男性收藏家,他这样说道:"一九零零年十二月一日下午,一群美洲大鹰向这边飞来。11只中,有九只被留了下来!"留下来是指被击落下来。另外两只美洲大鹰的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人再次看到过美洲大鹰的踪影了。

⑩卡罗拉依那鹦哥

卡罗拉依那鹦哥是生活在广阔的北美中唯一的鹦哥。和现在的鹦哥一样,它们喜爱玩耍。活泼、快活、还很会说话。

它们在大树的洞中建巢,成群地生活在美国东部的落叶树林地带。卡罗拉依那鹦哥会站在森林的树梢上,唱上整整一天。

贯穿美国东部南北方向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两侧是鹦哥的领土。卡罗拉依那鹦哥因生活在山脉的东西两部,所以分成为两个亚种。它们有着橙红色或**的头部,还有长长的尾和绿色的翅膀。在当地,树木的果实是它们的食物。然而,从欧洲来到这里的移民开垦了森林,随之事情也发生了变化。鹦哥们逐渐开始采食果物以及农作物。对于移民们来说,鹦哥成为他们的大敌。鹦哥们不光把果物整个吃掉,有时还会剥掉果皮,或有意把果子弄到地上,3只鹦哥毁掉一颗树毫不费力。人们一旦见到鹦哥就会毫不犹豫地举起枪射死它们。到了十九世纪未,卡罗拉依那鹦哥成为了人们举行的猎射比赛的对象或食物。美丽的羽毛也被装饰帽子,在欧洲市场或美国供不应求。

那时,饲养美丽的鸟儿也成为一种时尚。爱说,爱玩的美国产鹦哥更加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而且,随着大面积的森林被开垦,落叶树木越来越少,也成为鹦哥灭绝的决定性因素。

一九零四年,最后一只野生鹦哥被人们击落了。

新西那提动物园于一八八六年开始想要通过某种办法使卡罗拉依那鹦哥的数量增加,却没有成功。一九一七年,被人工保护起来的卡罗拉依那鹦哥的数量仅剩下两只了。雌性鹦哥是于一九一七年死亡的。雄性鹦哥也于第二年死去。最后的这只雄性鹦哥被人们亲切叫做"因卡斯" 。

①巴巴里狮子

巴巴里狮子,它身体全长三米左右,比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狮子要长四十公分左右。它体重二百三十公斤,曾经是地球上体形最大的狮子。欧洲和阿拉伯的国王或皇室们都把狮子比喻成权威的象征,但是在他们的领土范围之内,为什么完全看不到狮子出没的身影呢?

我们要想见到森林之王巴巴里狮子,就必须前往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现在,人类与狮子格斗的血腥场面,只有在虚构的**画面中才能看到。因为,在欧洲人类文化中,人们一方面把狮子看做是勇气与崇高的象征,另一方面,人类把狮子驱逐出自己的生活圈子,以显示人类势力的无比强大。

欧洲狮子在公元两世纪就灭绝了,南非的凯布狮也于1865年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被称为狮中之王的巴巴里狮,又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这些悲剧的发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罗马时代。

很久以前,强大的罗马人征服了其它地方的种种文明,同时,他们也征服了巴巴里狮子。被罗马人征服的其它国家中的人民被迫成为罗马的奴隶。狮子也被运送到可容纳二十五万名观众的大竞技场,供人们娱乐。

有时,人们会安排狮子们与剑斗士进行格斗表演;有时,又会被基督教徒挑斗,还有的罗马皇帝为了举行一次盛大的战争胜利纪念游行,而捕获六百只狮子运到罗马。在罗马帝国灭亡之时,北非的大部分地域已经再也看不到巴巴里狮子的踪影了。控制了北非的并不是罗马人,更不是巴巴里狮,而是沙漠。家畜的过剩放牧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哪怕是有一点点绿色覆盖的地方,人们就会把大量的家畜赶到此地,就连狮子也被赶跑了,这种情况就一直这样恶性循环着,直到这里变成了一片广阔的沙漠。

巴巴里狮的最后阵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一九二二年,最后一只巴巴里狮是被人类的猎枪击倒的。

这就是全身长三米,长长的鬃毛一直延续到后背上半身,地上最大的狮子。

②日本狼

日本狼曾经是生活在北半球全域的狼的一种。它肩高三十五公分,体长1米,是世界上体形最小、最为稀有的一种狼。它们曾经居住在本洲、四国、九洲的山林中。在西方国家,人们把狼视为袭击家畜的恶魔。但是在日本,它却被人们视为追赶那些遭踏田地的鹿或熊的庄稼守护神。

阿伊努族人给狼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在远方长声嚎叫之神"。在北部地方长长的冬夜里,狼的嚎叫声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某种信仰。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人们对狼总持有一种恐惧的心理,无论是什么种类的狼,在一般状态下,袭击人类的可能性是有的。

人类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扩展到了狼的领域,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地域,狼便成为了人类的敌人。

在日本,流传着许多关于狼的民间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中讲到:有一个出外卖艺的盲人,不小心在山中迷了路。后来,他是依靠一只狼带路才回到村庄里的。

现在,在一些山区里,还有一些祭奉狼的神社。

狼被人们视为凶恶无比的动物是在日本的贵重家畜或马被它袭击以后。有时,人们怕它,猎杀它,有时又尊敬它,祭拜它,狼成为了日本的自然和文化中的一部分,阿伊努族人即使是使用毒箭射杀它们,也并没有威协到它们的生存数量。真正迫使它们灭绝的是在明治时期以后,人类为了毛皮而进行了大规模的猎杀,还有步枪的普及。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类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侵犯了狼,致使狼开始袭击家畜,人们便想方设法地对它们进行捕杀,政府甚至以奖金悬赏的方式鼓励市民捕狼,据推算,生活在北海道的埃及索狼是在一九零零年左右灭绝的。

日本狼也没能幸运地存活下来。随着那时提倡的富国强兵政策,工业化,都市化,还有一些西洋犬进口所带来的犬瘟热,这些一系列的问题都逼得日本狼走投无路。日本狼的生存与文明开化是水火不容的。

一九零七年,也就是明治三十八年,在奈良县的吉野郡鹫家口,人们捕获了一只狼,这只日本狼被确认为最后一只日本狼。

在那之后,"我看到了一只日本狼"这样的事情也发生了好几次。现在,还有不少人相信在日本的山林中还残留生存着很少数量的日本狼。

③北美海豹

北美海豹的身体长达两米以上,体重一百六十公斤。它性情温和,动作缓慢,即使见了人,也不会掉头就逃。

经历了千艰万苦的探险家哥伦布来到美国时,发现了美洲海豹,因为它的叫声与狼相似,所以,哥伦布把它叫做"大海中的狼"。从那时起,美洲海豹的命运也就随之起了变化。不光是哥伦布,所有以美国做为征服目标的欧洲人一登上美洲大陆最先看到的动物就是这种"大海中的狼",美洲海豹在当时,被众多的人们看做是新世界即将走向繁荣的象征。

像海驴一样,美洲海豹喜欢群居。它们曾经以捕食鱼类为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美洲人都是以海豹肉做为食物的。即使是这样,海豹的数量也没有因此而减少。

几千只海豹生活在巴哈马群岛上,以及美洲海各各群岛,墨西哥和白罗里达沿岸等等一些地方。它们在海中捕鱼时动作非常敏捷,与其相反,在岸上时它们都又是那么的迟钝。单单这一点就成为了美洲海豹的致使弱点。

一六七五年,英国探险家威廉·丹皮尔的探险记录中也曾详细地记载着:一些西班牙人乘着船,单手持着棍棒,一步步接近海豹,它们竟丝毫意识不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是稳稳地呆在原处。

就连居住在牙买加的英国人也都趁着当时的那股捕猎浪潮,大量猎杀美洲海豹。

下面这个片断记录的是二十世纪初,在加拿大的北部人们猎杀塔德果海豹的场面。

每年,海豹在生小海豹的时候会暂时离开大海。对于人们来讲,这段时间就是捕猎海豹的绝好季节。人们不去追赶成年海豹,而是把目炮瞄准了有着雪白毛皮的、刚刚出生的小海豹。

然而,人们捕杀美洲海豹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它们的皮毛。

海豹的脂肪通过加热会成为油。与鲸的脂肪作用是一样的,可用来点燃照明。

在欧洲盛行航海的时代里,发现海豹群与开采出一个石油井一样令人兴奋。无论是猎杀海豹还是猎鲸,就好比是当时的某个石油井被人们开采出来。以后,以采矿为生的其它人就乘着热浪蜂涌而上,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然而,以石油做例子,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幸运地存活下来的海豹好不容易躲到了二十世纪来临,然而等待它们的都是更加先进的猎枪。人们越来越难看到美洲海豹了。最后一只海豹出现是在一九五二年。

同样种类的赤丘卡依海豹也同样面临着灭绝的危机。不过,最近,随着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强,夏威夷海豹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总而言之,动物的数量无论是增加还减少,都是取决于人类自身的!

④旅行鸽

旅行鸽。从表面上看它和普通的鸽子非常相似。不过,它的后背是灰色的,似乎还有些发蓝,而胸前的颜色又是鲜红色的。所以,它看上去是那么地绚丽多姿。它和一般的鸽子不一样,叫声高昂响亮。它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数量繁多,是地球上数目最多的鸟类。

旅行鸽那庞大的队伍一面发出巨大而又不和谐的叫声,一面飞过北美森林的上空。这个时候,鸟群遮住阳光,地面上一片阴暗。这种影像,如果被称做是鸟群,还真不如被称为龙卷风恰当。

有时,鸟群队伍长十五公里,宽达两公里。奥迪波曾经说道他所亲眼目睹的一个鸟群,数量足有两亿只。

旅行鸽,象征着美国的繁荣。

并不光是因为它的数量繁多,旅行鸽食用起来味道鲜美是改变它命运的主要原因。

对于那些美国初期的移民来说,在这片大地上,所有资源都是丰富而又用之不竭的。

无限延伸的地平线,可开垦的土地无穷无尽,地图上找不到的地域瞬间变成了繁华的街道。在广阔的土地上,有了新的交通手段。这时,大自然的象征物就是旅行鸽。

即使用棍棒向天空挥动几下,就能打掉好几只鸟儿。这曾经都是事实。当然,用猎枪捕杀几百只甚至几千只旅行鸽更是不在话下了。

那时,每天都有数百万只旅行鸽被火车送到大城市。直到一八六零年为止,随着人们对森林的大面积开垦和狩猎的普遍进行,谁也没有注意到旅行鸽的数目在逐渐减少。在狩猎竞赛中,一个猎人会击落几万只旅行鸽。到了一八八零年左右。成群的旅行鸽只能在密歇根州看到了。即使大家都知道这种情况,但是密歇根州的猎人每年还是向市场提供三百万只旅行鸽!

最后一只野生的旅行鸽被击落是在一九零零年。

一九零九年,曾经有着铺天盖地般数目的旅行鸽只剩下最后三只了,它们被喂养在新西纳提动物园中。

现在,我们明白了一点就是,旅行鸽原本是有一定数量的,当它们的数量减少后,再想让它们重新回到原来的数量,那是不可能的!

从旅行鸽铺天盖地的时代开始,到短短的五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再也听不到它那响亮的叫声了。

动物园最后的那只被旅行鸽是一只雌性鸽,被人们起了个名字叫做玛莎。玛莎是于一九一四年九月一日死去的。它死亡的当日,美国所有的新闻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死讯。

⑤波利尼西亚蜗牛

波利尼西亚蜗牛是一种小型的蜗牛。从十厘米到二十厘米,被分为一万个种类以上,它们栖居地是南太平洋的各个小岛上。

南太平洋上的每个小岛就像每个星星一样,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独自进化着。这也是它们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在法国的领土索西爱特群岛的一个叫做摩雷阿小岛上就生存着七个种类的蜗牛,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

"为什么在相同的环境下,却进化成为不同种类?"美国的自然研究家琼·居里克带着这个疑问于一八七零年来到了摩雷阿小岛。

这个时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进化论》,他受到了信仰圣经的人们对他发出的各种攻击。

居里克对摩雷阿小岛上生存的这七种蜗牛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种类的不同与环境和自然淘汰毫无关系。而遗传变异是其主要原因。当他发表了这一言论后,却惹怒了相信达尔文进化论的人们。

一九零六,另一位自然研究家库·朗普通提出了与居里克相反的学说。并来到了摩雷阿小岛。他在那里花了五十年时间,研究种类不同的蜗牛,对它们将来走向什么样的进化历程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推理。对于将来的学者来说,这些记录都是有力的检证。

然而,他提出的学说最终没有得到认可,原因还是因为一只蜗牛。索西爱特群岛上居住着法国人。法国人喜爱蜗牛也是出了名的。食用味道最为鲜美的要属大大的非洲蜗牛了。在进口非洲蜗牛的时候,偶尔会发生蜗牛逃走的事情,因为没有天敌,逃走的非洲蜗牛以很快的速度繁殖起来。受到非洲蜗牛侵入的摩雷阿小岛要比其它小岛晚许多,是在一九七零年了。并且,非洲蜗牛的繁殖速度快的惊人,有一家人请除了院子里的非洲蜗牛,竟然有两手推车那么多。所以不采取措施是不行。一九七七年,人们从美国佛罗里达进口一种吃蜗牛的蜗牛。然而,这种肉食蜗牛都远远地躲开了非洲蜗牛,而是把目光瞄准了波利尼西亚蜗牛。没有一丝防范意识的波利尼西亚蜗牛到一九八八年为止,终于彻底消失了。摩雷阿小岛上的极少数波利尼西亚蜗牛被当地动物园保护了起来。但只有七个种类的五种,另外两种已经灭绝了。

⑥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

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被人们称为是热带草原斑马亚种中最美丽的一种斑马,也正是这种美丽的外表使它们遭受了不幸。

在非洲生活的斑马被分为三个种类。在干燥的草原上生活的斑马叫做古雷比斑马;生活在山中的斑马叫做山斑马;而数量最多的要数热带草原斑马了,它们广阔地分布在东部的热带草原中。

一八一七年,热带草原斑马的亚种之一,被英国的旅行家巴切尔带回了英国。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曾经生活在非洲最南端口的草原地带。按照分类来讲,斑马与驴很相近,热带草原斑马的四条腿很长,样子更接近马。

在"斑马"这个大家庭中,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可以算是姿态最为优美的一种斑马了。

它们昂首挺胸地站立在那里,可以看出,它们的骨格结实而又强健,耳朵则象马一样小巧。雄性斑马的肩高一点五米,体长两点五米。

它们性情也如英国纯种赛马一般,活泼好动。

它们身上长有黑白相间的条纹,有时让人感觉是白底黑纹,有时又让人感觉是黑底白纹。热带草原斑马与牛羚和驼鸟三者组合就形成了一个防卫联盟。驼鸟的眼睛、斑马的耳朵、还有牛羚的鼻子,如果有某一种动物的身上吸取到了这三种动物的特征,那可真算得上天下无敌了!

然而,它们面对着人类举起的猎枪却毫无任何抵抗能力,布尔人就曾大量猎杀了热带草原斑马,他们把斑马肉分给从非洲来的随从人员,又把斑马皮制成袋子。

一八三零年,人们把野生动物做为宠物来饲养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巴切尔热带草原班马更是倍受人们的喜爱。

对于这些斑马来讲,不幸的是,它们的皮很容易加工,颜色以及质地又是那么地美丽,所以,在眨眼之间就有了广阔的市场。

比起经营农场,捕猎斑马赚钱更容易。到了一八五零年,人们掌握了更新的鞣皮技术,于是斑马皮制品的经营更加火爆了。

猎杀斑马是在一八四零年开始的,尽管少数的自然保护家对此进行了抗议,但是这种猖狂的捕猎活动还是持续了三十年之久。

到了一八七零年,大群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逐渐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只有小群的斑马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原上,还有当地的地主家,也偶尔饲养着仅有的几只,以及动物园中存活下来的极少数目。

最后一只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于一九一零在伦敦的动物园中死去了。自从孩提时代以来,就再也不曾见过故乡的热带草原了。

⑦多索森林驯鹿

这种小巧玲珑的驯鹿这所以灭绝,是源于人类的好奇心。

"那么小巧的驯鹿到底是否存在"成为了动物学家们争论的话题,正是这个争论迫使多索森林驯鹿走上了不归路。

多索森林驯鹿生活在美国大陆上,是驯鹿中的一种,它们体形小巧,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所幸存至今的一种驯鹿。

位于加拿大太平洋一侧的葵峡洛特群岛大部分属湿原地带。被繁茂的针叶树林丛丛围住。那里湿气很高。然而,驯鹿是生活在旱地的一种动物,它们又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呢?学者们便产生了疑问。

多索森林驯鹿外形很小,它肩高八十公分,身长不到一米四十,体重一百到一百三十公斤,是其它种类驯鹿的一半以下。它们模样与一般驯鹿一样,脖子下长有鬃毛、四蹄很大。这种小型的驯鹿数量很少,而且繁殖的数量始终不曾增加。

在岛的沿岸,曾经居住着当地的居民。他们靠资源丰富的大海为生,从不进入岛的内陆地带。直到欧洲人侵入这个神圣的小岛。

为得到皮毛的欧洲猎人让当地居民在岛内陆设下捕猎圈套,并且奖励居民们。这样,小巧的驯鹿终于在世人面前亮相了。

英国殖民地调查官G·M多索于一八七八年做出了第一份调查报告。

一八八零年,一个名叫玛堪基的贸易业者拿出赏金,把居民下圈套所捕获的一只雄性驯鹿的头骨和角的一部分捐送给了国立博物馆。一九零零年,多索森林驯鹿被确认为新种类动物,并且有了一个拉丁语的学名。

然而,这项决定在当时学者之间掀起了一个很大规模的争论。他们认为这种驯鹿并非新种类动物。

一九零一年,一个居民在岛上的宣教师与五个居民一同进入了岛的内陆地带。然而他们只看到了驯鹿的足迹,却未看到驯鹿的身影。六年后,虽然调查还在继续进行,但是驯鹿始终没有出现。

终于,一九零八年十一月一日,两个猎人发现了两只雄性驯鹿与一只雌性驯鹿,还有一只小驯鹿。尽管猎人们逐一将驯鹿射倒,但其它驯鹿没有做民任何反应,最后,只留下一只小驯鹿。

多索森林驯鹿被人类发现,以很快的速度便灭绝了,只剩下那只小驯鹿,孤单地生活着。

⑧袋狼

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妙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它是一只狼。然而,它的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这种动物有着其它种类动物的特征,却又有着特别的地方,它被人们叫做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还有塔斯马尼亚虎等等。

袋狼生活在树林较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来到它们生活的土地上,它们就会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这种肉食有袋类动物从头到尾全长一点五米至一点八米。肩高六十公分。肚子有着像袋鼠那样乘放小袋鼠的袋子。后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条花纹。颚的骨像蛇一样分为两段张开,它们会喀哧一下咬碎猎狗的头。夜晚,它们单独行动,经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会飞的鸟类为猎取出目标。它跑的速度并不快,但是会紧追不舍,直到猎物疲惫不堪为止。它们往往是一口咬住猎物的头使猎物结束生命。

自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移民来到,袋狼的生存继而出现了危机。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伤害了。而人们误以为是袋狼所为,因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一八八八年,政府出赏金奖赏捕杀袋狼的人们,在那之后的二十年之中,共有二千二百六十八只袋狼被捕杀了。这也是记录袋狼数量的珍贵资料。

最后一只袋狼,是于一九三三年死亡的。

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岩石上发现了古代居民于一万年前绘成的壁画,从中我们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经生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现在,在塔斯马尼亚岛上,有一个袋狼保护区。这样做是否表明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呢?总而言之,这么珍贵的动物--袋狼灭绝了。

尽管与澳大利亚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万年以上。但是,随着新世界被人类一一发现,在一瞬间,袋狼终于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⑨瓜达鲁贝美洲大鹰

瓜达鲁贝美洲鹰是鹰的同类,又有些像隼。它的外形要比鹰大的多的多,就是这一点引发了悲剧。

在猛禽类动物中,从小型的鹰到大型的鹰、秃鹰有许许多多的种类。瓜达鲁贝美洲大鹰是隼和鹰的同类,一眼看上去,它比鹰小一些,有着优美的外形,它保留着原始鹰的外表。它生活在墨西哥的领土,加里佛尼亚半岛的边际,瓜达鲁贝岛。这里有着溶岩形成的陡峭的山崖,和茂密的灌木及松林。由理想的植物层形成。

瓜达鲁贝美洲大鹰保留着祖先的巨大身材,是一种独一无二的鹰类。因为在岛上没有天敌,它们几乎没有进化。它有着鹰一样宽大的翅膀,飞翔的姿势也和大型的猛禽类一样,所以,在当地,人们管它叫做瓜达鲁贝大鹰。

瓜达鲁贝大鹰一般吃虫、小鸟或是动物卵体。然而,因为它的外形像鹰所以被人们视为仇敌。

一七零零年,人们开始放牧山羊。放羊的牧童们都误认为瓜达鲁贝大鹰像鹫那样袭击了山羊群。他们认为白色耀眼的山羊群从空中看来是显眼的目标。人们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对付美洲大鹰,从猎枪到毒饵,人们想把美洲大鹰全部消灭掉。

一八六零年,美洲大鹰面临灭绝的危险。而同时新的攻击又开始了。

鸟类学家们知道美洲大鹰的数目越来越少,于是就花重金想得到美洲大鹰。一八九七年,一只美洲大鹰值一百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人三个月的工资。同一年,瓜达鲁贝岛的渔民卖出了一只美洲大鹰。他声称这只鹰是岛上的最后一只,于是要价一百五十美元。买者没有同意,他便把鹰的羽毛拔下,愤怒地投向大海。这样,零七八碎的尸首被复制,再生了。但是在两周后放置复制品的店铺发生了火灾,一切全化为了灰。一九零零年,地球上仅存最后一群美洲大鹰了。目击鹰群的人是一位男性收藏家,他这样说道:"一九零零年十二月一日下午,一群美洲大鹰向这边飞来。11只中,有九只被留了下来!"留下来是指被击落下来。另外两只美洲大鹰的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人再次看到过美洲大鹰的踪影了。

⑩卡罗拉依那鹦哥

卡罗拉依那鹦哥是生活在广阔的北美中唯一的鹦哥。和现在的鹦哥一样,它们喜爱玩耍。活泼、快活、还很会说话。

它们在大树的洞中建巢,成群地生活在美国东部的落叶树林地带。卡罗拉依那鹦哥会站在森林的树梢上,唱上整整一天。

贯穿美国东部南北方向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两侧是鹦哥的领土。卡罗拉依那鹦哥因生活在山脉的东西两部,所以分成为两个亚种。它们有着橙红色或**的头部,还有长长的尾和绿色的翅膀。在当地,树木的果实是它们的食物。然而,从欧洲来到这里的移民开垦了森林,随之事情也发生了变化。鹦哥们逐渐开始采食果物以及农作物。对于移民们来说,鹦哥成为他们的大敌。鹦哥们不光把果物整个吃掉,有时还会剥掉果皮,或有意把果子弄到地上,3只鹦哥毁掉一颗树毫不费力。人们一旦见到鹦哥就会毫不犹豫地举起枪射死它们。到了十九世纪未,卡罗拉依那鹦哥成为了人们举行的猎射比赛的对象或食物。美丽的羽毛也被装饰帽子,在欧洲市场或美国供不应求。

那时,饲养美丽的鸟儿也成为一种时尚。爱说,爱玩的美国产鹦哥更加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而且,随着大面积的森林被开垦,落叶树木越来越少,也成为鹦哥灭绝的决定性因素。

一九零四年,最后一只野生鹦哥被人们击落了。

新西那提动物园于一八八六年开始想要通过某种办法使卡罗拉依那鹦哥的数量增加,却没有成功。一九一七年,被人工保护起来的卡罗拉依那鹦哥的数量仅剩下两只了。雌性鹦哥是于一九一七年死亡的。雄性鹦哥也于第二年死去。最后的这只雄性鹦哥被人们亲切叫做"因卡斯"

Jack the Ripper,是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间,于伦敦东区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带以残忍手法连续杀害至少五名妓女的凶手代称。犯案期间,凶手多次写信至相关单位挑衅,却始终未落入法网。其大胆的犯案手法,又经媒体一再渲染而引起当时英国社会的恐慌。

犯罪手法

到了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白教

开膛手杰克的各种形象(15张)堂连续杀人案发生了100年之后,人们对杰克的作案手法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能推断出杰克的很多特点: 

A他必须具有相当的解剖学知识。 

B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室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照明,不得不随时警惕周围的情况,极端紧张的时间),杰克肯定是一个熟练的用刀者。 

C大多数的受害人的颈部都是从左到右被刀伤害,说明杰克很有可能是左撇子,或者两手都能熟练用刀。(这个推测间接指明杰克很有可能是有经验的医生或者解剖学者;也不排除杰克从受害者背后行凶的可能)。 

D杰克有可能不是单独作案。(这个推论被“皇家阴谋论”者广泛接受,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杰克有同伙)。 

E杰克必须是有一定体力的人。 

F杰克有固定的正当职业(犯罪时间多为周末),应该是单身居住(晚上独自出外,作案时间为零点过后)。 

G社会存在感低,不引人注目,可能有性方面缺陷(犯罪对象为妓女)。 

E条成为“皇家阴谋论”的主要缺陷。皇家阴谋论的嫌疑犯威廉姆·吉尔(William Gull)被认为在案发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这样的一个老人,无论他的解剖技术多好,体力也不允许他进行如此费力的谋杀。

下列是警方认为很可能是开膛手杰克的嫌疑犯(但请注意并没有证据可供认定他们就是): 马塔古·约翰·杜立德(Montague John Druitt)(1857815— 1888121)

塞维林·安东尼诺维奇·克拉索威斯基(Severin Antoniovich Klosowski)

阿朗·柯明斯基(Aaron Kosminski)(1864或1865—1919)

麦可·奥斯卓(Michael Ostrog)(1833—1904)

约翰·皮札(John Pizer)(1850—1897)

法兰西斯·塔布莱特“医生”("Dr" Francis Tumblety)(大约1833年—1903年)

就先这么多吧,其他百度一下吧

①巴巴里狮子 巴巴里狮子,它身体全长三米左右,比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狮子要长四十公分左右。它体重二百三十公斤,曾经是地球上体形最大的狮子。欧洲和阿拉伯的国王或皇室们都把狮子比喻成权威的象征,但是在他们的领土范围之内,为什么完全看不到狮子出没的身影呢? 我们要想见到森林之王巴巴里狮子,就必须前往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现在,人类与狮子格斗的血腥场面,只有在虚构的**画面中才能看到。因为,在欧洲人类文化中,人们一方面把狮子看做是勇气与崇高的象征,另一方面,人类把狮子驱逐出自己的生活圈子,以显示人类势力的无比强大。 欧洲狮子在公元两世纪就灭绝了,南非的凯布狮也于1865年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被称为狮中之王的巴巴里狮,又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这些悲剧的发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罗马时代。 很久以前,强大的罗马人征服了其它地方的种种文明,同时,他们也征服了巴巴里狮子。被罗马人征服的其它国家中的人民被迫成为罗马的奴隶。狮子也被运送到可容纳二十五万名观众的大竞技场,供人们娱乐。 有时,人们会安排狮子们与剑斗士进行格斗表演;有时,又会被基督教徒挑斗,还有的罗马皇帝为了举行一次盛大的战争胜利纪念游行,而捕获六百只狮子运到罗马。在罗马帝国灭亡之时,北非的大部分地域已经再也看不到巴巴里狮子的踪影了。控制了北非的并不是罗马人,更不是巴巴里狮,而是沙漠。家畜的过剩放牧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哪怕是有一点点绿色覆盖的地方,人们就会把大量的家畜赶到此地,就连狮子也被赶跑了,这种情况就一直这样恶性循环着,直到这里变成了一片广阔的沙漠。 巴巴里狮的最后阵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一九二二年,最后一只巴巴里狮是被人类的猎枪击倒的。 这就是全身长三米,长长的鬃毛一直延续到后背上半身,地上最大的狮子。 ②日本狼 日本狼曾经是生活在北半球全域的狼的一种。它肩高三十五公分,体长1米,是世界上体形最小、最为稀有的一种狼。它们曾经居住在本洲、四国、九洲的山林中。在西方国家,人们把狼视为袭击家畜的恶魔。但是在日本,它却被人们视为追赶那些遭踏田地的鹿或熊的庄稼守护神。 阿伊努族人给狼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在远方长声嚎叫之神"。在北部地方长长的冬夜里,狼的嚎叫声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某种信仰。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人们对狼总持有一种恐惧的心理,无论是什么种类的狼,在一般状态下,袭击人类的可能性是有的。 人类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扩展到了狼的领域,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地域,狼便成为了人类的敌人。 在日本,流传着许多关于狼的民间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中讲到:有一个出外卖艺的盲人,不小心在山中迷了路。后来,他是依靠一只狼带路才回到村庄里的。 现在,在一些山区里,还有一些祭奉狼的神社。 狼被人们视为凶恶无比的动物是在日本的贵重家畜或马被它袭击以后。有时,人们怕它,猎杀它,有时又尊敬它,祭拜它,狼成为了日本的自然和文化中的一部分,阿伊努族人即使是使用毒箭射杀它们,也并没有威协到它们的生存数量。真正迫使它们灭绝的是在明治时期以后,人类为了毛皮而进行了大规模的猎杀,还有步枪的普及。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类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侵犯了狼,致使狼开始袭击家畜,人们便想方设法地对它们进行捕杀,政府甚至以奖金悬赏的方式鼓励市民捕狼,据推算,生活在北海道的埃及索狼是在一九零零年左右灭绝的。 日本狼也没能幸运地存活下来。随着那时提倡的富国强兵政策,工业化,都市化,还有一些西洋犬进口所带来的犬瘟热,这些一系列的问题都逼得日本狼走投无路。日本狼的生存与文明开化是水火不容的。 一九零七年,也就是明治三十八年,在奈良县的吉野郡鹫家口,人们捕获了一只狼,这只日本狼被确认为最后一只日本狼。 在那之后,"我看到了一只日本狼"这样的事情也发生了好几次。现在,还有不少人相信在日本的山林中还残留生存着很少数量的日本狼。 ③北美海豹 北美海豹的身体长达两米以上,体重一百六十公斤。它性情温和,动作缓慢,即使见了人,也不会掉头就逃。 经历了千艰万苦的探险家哥伦布来到美国时,发现了美洲海豹,因为它的叫声与狼相似,所以,哥伦布把它叫做"大海中的狼"。从那时起,美洲海豹的命运也就随之起了变化。不光是哥伦布,所有以美国做为征服目标的欧洲人一登上美洲大陆最先看到的动物就是这种"大海中的狼",美洲海豹在当时,被众多的人们看做是新世界即将走向繁荣的象征。 像海驴一样,美洲海豹喜欢群居。它们曾经以捕食鱼类为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美洲人都是以海豹肉做为食物的。即使是这样,海豹的数量也没有因此而减少。 几千只海豹生活在巴哈马群岛上,以及美洲海各各群岛,墨西哥和白罗里达沿岸等等一些地方。它们在海中捕鱼时动作非常敏捷,与其相反,在岸上时它们都又是那么的迟钝。单单这一点就成为了美洲海豹的致使弱点。 一六七五年,英国探险家威廉·丹皮尔的探险记录中也曾详细地记载着:一些西班牙人乘着船,单手持着棍棒,一步步接近海豹,它们竟丝毫意识不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是稳稳地呆在原处。 就连居住在牙买加的英国人也都趁着当时的那股捕猎浪潮,大量猎杀美洲海豹。 下面这个片断记录的是二十世纪初,在加拿大的北部人们猎杀塔德果海豹的场面。 每年,海豹在生小海豹的时候会暂时离开大海。对于人们来讲,这段时间就是捕猎海豹的绝好季节。人们不去追赶成年海豹,而是把目炮瞄准了有着雪白毛皮的、刚刚出生的小海豹。 然而,人们捕杀美洲海豹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它们的皮毛。 海豹的脂肪通过加热会成为油。与鲸的脂肪作用是一样的,可用来点燃照明。 在欧洲盛行航海的时代里,发现海豹群与开采出一个石油井一样令人兴奋。无论是猎杀海豹还是猎鲸,就好比是当时的某个石油井被人们开采出来。以后,以采矿为生的其它人就乘着热浪蜂涌而上,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然而,以石油做例子,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幸运地存活下来的海豹好不容易躲到了二十世纪来临,然而等待它们的都是更加先进的猎枪。人们越来越难看到美洲海豹了。最后一只海豹出现是在一九五二年。 同样种类的赤丘卡依海豹也同样面临着灭绝的危机。不过,最近,随着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强,夏威夷海豹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总而言之,动物的数量无论是增加还减少,都是取决于人类自身的! ④旅行鸽 旅行鸽。从表面上看它和普通的鸽子非常相似。不过,它的后背是灰色的,似乎还有些发蓝,而胸前的颜色又是鲜红色的。所以,它看上去是那么地绚丽多姿。它和一般的鸽子不一样,叫声高昂响亮。它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数量繁多,是地球上数目最多的鸟类。 旅行鸽那庞大的队伍一面发出巨大而又不和谐的叫声,一面飞过北美森林的上空。这个时候,鸟群遮住阳光,地面上一片阴暗。这种影像,如果被称做是鸟群,还真不如被称为龙卷风恰当。 有时,鸟群队伍长十五公里,宽达两公里。奥迪波曾经说道他所亲眼目睹的一个鸟群,数量足有两亿只。 旅行鸽,象征着美国的繁荣。 并不光是因为它的数量繁多,旅行鸽食用起来味道鲜美是改变它命运的主要原因。 对于那些美国初期的移民来说,在这片大地上,所有资源都是丰富而又用之不竭的。 无限延伸的地平线,可开垦的土地无穷无尽,地图上找不到的地域瞬间变成了繁华的街道。在广阔的土地上,有了新的交通手段。这时,大自然的象征物就是旅行鸽。 即使用棍棒向天空挥动几下,就能打掉好几只鸟儿。这曾经都是事实。当然,用猎枪捕杀几百只甚至几千只旅行鸽更是不在话下了。 那时,每天都有数百万只旅行鸽被火车送到大城市。直到一八六零年为止,随着人们对森林的大面积开垦和狩猎的普遍进行,谁也没有注意到旅行鸽的数目在逐渐减少。在狩猎竞赛中,一个猎人会击落几万只旅行鸽。到了一八八零年左右。成群的旅行鸽只能在密歇根州看到了。即使大家都知道这种情况,但是密歇根州的猎人每年还是向市场提供三百万只旅行鸽! 最后一只野生的旅行鸽被击落是在一九零零年。 一九零九年,曾经有着铺天盖地般数目的旅行鸽只剩下最后三只了,它们被喂养在新西纳提动物园中。 现在,我们明白了一点就是,旅行鸽原本是有一定数量的,当它们的数量减少后,再想让它们重新回到原来的数量,那是不可能的! 从旅行鸽铺天盖地的时代开始,到短短的五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再也听不到它那响亮的叫声了。 动物园最后的那只被旅行鸽是一只雌性鸽,被人们起了个名字叫做玛莎。玛莎是于一九一四年九月一日去的。它亡的当日,美国所有的新闻电台都报道了这一讯。 ⑤波利尼西亚蜗牛 波利尼西亚蜗牛是一种小型的蜗牛。从十厘米到二十厘米,被分为一万个种类以上,它们栖居地是南太平洋的各个小岛上。 南太平洋上的每个小岛就像每个星星一样,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独自进化着。这也是它们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在法国的领土索西爱特群岛的一个叫做摩雷阿小岛上就生存着七个种类的蜗牛,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 "为什么在相同的环境下,却进化成为不同种类?"美国的自然研究家琼·居里克带着这个疑问于一八七零年来到了摩雷阿小岛。 这个时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进化论》,他受到了信仰圣经的人们对他发出的各种攻击。 居里克对摩雷阿小岛上生存的这七种蜗牛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种类的不同与环境和自然淘汰毫无关系。而遗传变异是其主要原因。当他发表了这一言论后,却惹怒了相信达尔文进化论的人们。 一九零六,另一位自然研究家库·朗普通提出了与居里克相反的学说。并来到了摩雷阿小岛。他在那里花了五十年时间,研究种类不同的蜗牛,对它们将来走向什么样的进化历程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推理。对于将来的学者来说,这些记录都是有力的检证。 然而,他提出的学说最终没有得到认可,原因还是因为一只蜗牛。索西爱特群岛上居住着法国人。法国人喜爱蜗牛也是出了名的。食用味道最为鲜美的要属大大的非洲蜗牛了。在进口非洲蜗牛的时候,偶尔会发生蜗牛逃走的事情,因为没有天敌,逃走的非洲蜗牛以很快的速度繁殖起来。受到非洲蜗牛侵入的摩雷阿小岛要比其它小岛晚许多,是在一九七零年了。并且,非洲蜗牛的繁殖速度快的惊人,有一家人请除了院子里的非洲蜗牛,竟然有两手推车那么多。所以不采取措施是不行。一九七七年,人们从美国佛罗里达进口一种吃蜗牛的蜗牛。然而,这种肉食蜗牛都远远地躲开了非洲蜗牛,而是把目光瞄准了波利尼西亚蜗牛。没有一丝防范意识的波利尼西亚蜗牛到一九八八年为止,终于彻底消失了。摩雷阿小岛上的极少数波利尼西亚蜗牛被当地动物园保护了起来。但只有七个种类的五种,另外两种已经灭绝了。 ⑥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 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被人们称为是热带草原斑马亚种中最美丽的一种斑马,也正是这种美丽的外表使它们遭受了不幸。 在非洲生活的斑马被分为三个种类。在干燥的草原上生活的斑马叫做古雷比斑马;生活在山中的斑马叫做山斑马;而数量最多的要数热带草原斑马了,它们广阔地分布在东部的热带草原中。 一八一七年,热带草原斑马的亚种之一,被英国的旅行家巴切尔带回了英国。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曾经生活在非洲最南端口的草原地带。按照分类来讲,斑马与驴很相近,热带草原斑马的四条腿很长,样子更接近马。 在"斑马"这个大家庭中,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可以算是姿态最为优美的一种斑马了。 它们昂首挺胸地站立在那里,可以看出,它们的骨格结实而又强健,耳朵则象马一样小巧。雄性斑马的肩高一点五米,体长两点五米。 它们性情也如英国纯种赛马一般,活泼好动。 它们身上长有黑白相间的条纹,有时让人感觉是白底黑纹,有时又让人感觉是黑底白纹。热带草原斑马与牛羚和驼鸟三者组合就形成了一个防卫联盟。驼鸟的眼睛、斑马的耳朵、还有牛羚的鼻子,如果有某一种动物的身上吸取到了这三种动物的特征,那可真算得上天下无敌了! 然而,它们面对着人类举起的猎枪却毫无任何抵抗能力,布尔人就曾大量猎杀了热带草原斑马,他们把斑马肉分给从非洲来的随从人员,又把斑马皮制成袋子。 一八三零年,人们把野生动物做为宠物来饲养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巴切尔热带草原班马更是倍受人们的喜爱。 对于这些斑马来讲,不幸的是,它们的皮很容易加工,颜色以及质地又是那么地美丽,所以,在眨眼之间就有了广阔的市场。 比起经营农场,捕猎斑马赚钱更容易。到了一八五零年,人们掌握了更新的鞣皮技术,于是斑马皮制品的经营更加火爆了。 猎杀斑马是在一八四零年开始的,尽管少数的自然保护家对此进行了抗议,但是这种猖狂的捕猎活动还是持续了三十年之久。 到了一八七零年,大群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逐渐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只有小群的斑马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原上,还有当地的地主家,也偶尔饲养着仅有的几只,以及动物园中存活下来的极少数目。 最后一只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于一九一零在伦敦的动物园中去了。自从孩提时代以来,就再也不曾见过故乡的热带草原了。 ⑦多索森林驯鹿 这种小巧玲珑的驯鹿这所以灭绝,是源于人类的好奇心。 "那么小巧的驯鹿到底是否存在"成为了动物学家们争论的话题,正是这个争论迫使多索森林驯鹿走上了不归路。 多索森林驯鹿生活在美国大陆上,是驯鹿中的一种,它们体形小巧,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所幸存至今的一种驯鹿。 位于加拿大太平洋一侧的葵峡洛特群岛大部分属湿原地带。被繁茂的针叶树林丛丛围住。那里湿气很高。然而,驯鹿是生活在旱地的一种动物,它们又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呢?学者们便产生了疑问。 多索森林驯鹿外形很小,它肩高八十公分,身长不到一米四十,体重一百到一百三十公斤,是其它种类驯鹿的一半以下。它们模样与一般驯鹿一样,脖子下长有鬃毛、四蹄很大。这种小型的驯鹿数量很少,而且繁殖的数量始终不曾增加。 在岛的沿岸,曾经居住着当地的居民。他们靠资源丰富的大海为生,从不进入岛的内陆地带。直到欧洲人侵入这个神圣的小岛。 为得到皮毛的欧洲猎人让当地居民在岛内陆设下捕猎圈套,并且奖励居民们。这样,小巧的驯鹿终于在世人面前亮相了。 英国殖民地调查官G·M多索于一八七八年做出了第一份调查报告。 一八八零年,一个名叫玛堪基的贸易业者拿出赏金,把居民下圈套所捕获的一只雄性驯鹿的头骨和角的一部分捐送给了国立博物馆。一九零零年,多索森林驯鹿被确认为新种类动物,并且有了一个拉丁语的学名。 然而,这项决定在当时学者之间掀起了一个很大规模的争论。他们认为这种驯鹿并非新种类动物。 一九零一年,一个居民在岛上的宣教师与五个居民一同进入了岛的内陆地带。然而他们只看到了驯鹿的足迹,却未看到驯鹿的身影。六年后,虽然调查还在继续进行,但是驯鹿始终没有出现。 终于,一九零八年十一月一日,两个猎人发现了两只雄性驯鹿与一只雌性驯鹿,还有一只小驯鹿。尽管猎人们逐一将驯鹿射倒,但其它驯鹿没有做民任何反应,最后,只留下一只小驯鹿。 多索森林驯鹿被人类发现,以很快的速度便灭绝了,只剩下那只小驯鹿,孤单地生活着。 ⑧袋狼 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妙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它是一只狼。然而,它的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这种动物有着其它种类动物的特征,却又有着特别的地方,它被人们叫做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还有塔斯马尼亚虎等等。 袋狼生活在树林较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来到它们生活的土地上,它们就会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这种肉食有袋类动物从头到尾全长一点五米至一点八米。肩高六十公分。肚子有着像袋鼠那样乘放小袋鼠的袋子。后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条花纹。颚的骨像蛇一样分为两段张开,它们会喀哧一下咬碎猎狗的头。夜晚,它们单独行动,经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会飞的鸟类为猎取出目标。它跑的速度并不快,但是会紧追不舍,直到猎物疲惫不堪为止。它们往往是一口咬住猎物的头使猎物结束生命。 自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移民来到,袋狼的生存继而出现了危机。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伤害了。而人们误以为是袋狼所为,因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一八八八年,政府出赏金奖赏捕杀袋狼的人们,在那之后的二十年之中,共有二千二百六十八只袋狼被捕杀了。这也是记录袋狼数量的珍贵资料。 最后一只袋狼,是于一九三三年亡的。 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岩石上发现了古代居民于一万年前绘成的壁画,从中我们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经生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现在,在塔斯马尼亚岛上,有一个袋狼保护区。这样做是否表明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呢?总而言之,这么珍贵的动物--袋狼灭绝了。 尽管与澳大利亚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万年以上。但是,随着新世界被人类一一发现,在一瞬间,袋狼终于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⑨瓜达鲁贝美洲大鹰 瓜达鲁贝美洲鹰是鹰的同类,又有些像隼。它的外形要比鹰大的多的多,就是这一点引发了悲剧。 在猛禽类动物中,从小型的鹰到大型的鹰、秃鹰有许许多多的种类。瓜达鲁贝美洲大鹰是隼和鹰的同类,一眼看上去,它比鹰小一些,有着优美的外形,它保留着原始鹰的外表。它生活在墨西哥的领土,加里佛尼亚半岛的边际,瓜达鲁贝岛。这里有着溶岩形成的陡峭的山崖,和茂密的灌木及松林。由理想的植物层形成。 瓜达鲁贝美洲大鹰保留着祖先的巨大身材,是一种独一无二的鹰类。因为在岛上没有天敌,它们几乎没有进化。它有着鹰一样宽大的翅膀,飞翔的姿势也和大型的猛禽类一样,所以,在当地,人们管它叫做瓜达鲁贝大鹰。 瓜达鲁贝大鹰一般吃虫、小鸟或是动物卵体。然而,因为它的外形像鹰所以被人们视为仇敌。 一七零零年,人们开始放牧山羊。放羊的牧童们都误认为瓜达鲁贝大鹰像鹫那样袭击了山羊群。他们认为白色耀眼的山羊群从空中看来是显眼的目标。人们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对付美洲大鹰,从猎枪到毒饵,人们想把美洲大鹰全部消灭掉。 一八六零年,美洲大鹰面临灭绝的危险。而同时新的攻击又开始了。 鸟类学家们知道美洲大鹰的数目越来越少,于是就花重金想得到美洲大鹰。一八九七年,一只美洲大鹰值一百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人三个月的工资。同一年,瓜达鲁贝岛的渔民卖出了一只美洲大鹰。他声称这只鹰是岛上的最后一只,于是要价一百五十美元。买者没有同意,他便把鹰的羽毛拔下,愤怒地投向大海。这样,零七八碎的尸首被复制,再生了。但是在两周后放置复制品的店铺发生了火灾,一切全化为了灰。一九零零年,地球上仅存最后一群美洲大鹰了。目击鹰群的人是一位男性收藏家,他这样说道:"一九零零年十二月一日下午,一群美洲大鹰向这边飞来。11只中,有九只被留了下来!"留下来是指被击落下来。另外两只美洲大鹰的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人再次看到过美洲大鹰的踪影了。 ⑩卡罗拉依那鹦哥 卡罗拉依那鹦哥是生活在广阔的北美中唯一的鹦哥。和现在的鹦哥一样,它们喜爱玩耍。活泼、快活、还很会说话。 它们在大树的洞中建巢,成群地生活在美国东部的落叶树林地带。卡罗拉依那鹦哥会站在森林的树梢上,唱上整整一天。 贯穿美国东部南北方向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两侧是鹦哥的领土。卡罗拉依那鹦哥因生活在山脉的东西两部,所以分成为两个亚种。它们有着橙红色或**的头部,还有长长的尾和绿色的翅膀。在当地,树木的果实是它们的食物。然而,从欧洲来到这里的移民开垦了森林,随之事情也发生了变化。鹦哥们逐渐开始采食果物以及农作物。对于移民们来说,鹦哥成为他们的大敌。鹦哥们不光把果物整个吃掉,有时还会剥掉果皮,或有意把果子弄到地上,3只鹦哥毁掉一颗树毫不费力。人们一旦见到鹦哥就会毫不犹豫地举起枪射它们。到了十九世纪未,卡罗拉依那鹦哥成为了人们举行的猎射比赛的对象或食物。美丽的羽毛也被装饰帽子,在欧洲市场或美国供不应求。 那时,饲养美丽的鸟儿也成为一种时尚。爱说,爱玩的美国产鹦哥更加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而且,随着大面积的森林被开垦,落叶树木越来越少,也成为鹦哥灭绝的决定性因素。 一九零四年,最后一只野生鹦哥被人们击落了。 新西那提动物园于一八八六年开始想要通过某种办法使卡罗拉依那鹦哥的数量增加,却没有成功。一九一七年,被人工保护起来的卡罗拉依那鹦哥的数量仅剩下两只了。雌性鹦哥是于一九一七年亡的。雄性鹦哥也于第二年去。最后的这只雄性鹦哥被人们亲切叫做"因卡斯" 。

的普遍进行,谁也没有注意到旅行鸽的数目在逐渐减少在狩猎竞赛中,一个猎人会击落几万只旅行鸽到了一八八零年左右成群的旅行鸽只能在密歇根州看到了即使大家都知道这种情况,但是密歇根州的猎人每年还是向市场提供三百万只旅行鸽! \x04\x03最后一只野生的旅行鸽被击落是在一九零零年 \x04\x03一九零九年,曾经有着铺天盖地般数目的旅行鸽只剩下最后三只了,它们被喂养在新西纳提动物园中 \x04\x03现在,我们明白了一点就是,旅行鸽原本是有一定数量的,当它们的数量减少后,再想让它们重新回到原来的数量,那是不可能的! \x04\x03从旅行鸽铺天盖地的时代开始,到短短的五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再也听不到它那响亮的叫声了 \x04\x03动物园最后的那只被旅行鸽是一只雌性鸽,被人们起了个名字叫做玛莎玛莎是于一九一四年九月一日死去的它死亡的当日,美国所有的新闻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死讯 \x04\x03⑤波利尼西亚蜗牛 \x04\x03波利尼西亚蜗牛是一种小型的蜗牛从十厘米到二十厘米,被分为一万个种类以上,它们栖居地是南太平洋的各个小岛上 \x04\x03南太平洋上的每个小岛就像每个星星一样,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独自进化着这也是它们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x04\x03在法国的领土索西爱特群岛的一个叫做摩雷阿小岛上就生存着七个种类的蜗牛,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 \x04\x03"为什么在相同的环境下,却进化成为不同种类"美国的自然研究家琼·居里克带着这个疑问于一八七零年来到了摩雷阿小岛 \x04\x03这个时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进化论》,他受到了信仰圣经的人们对他发出的各种攻击 \x04\x03居里克对摩雷阿小岛上生存的这七种蜗牛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种类的不同与环境和自然淘汰毫无关系而遗传变异是其主要原因当他发表了这一言论后,却惹怒了相信达尔文进化论的人们 \x04\x03一九零六,另一位自然研究家库·朗普通提出了与居里克相反的学说并来到了摩雷阿小岛他在那里花了五十年时间,研究种类不同的蜗牛,对它们将来走向什么样的进化历程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推理对于将来的学者来说,这些记录都是有力的检证 \x04\x03然而,他提出的学说最终没有得到认可,原因还是因为一只蜗牛索西爱特群岛上居住着法国人法国人喜爱蜗牛也是出了名的食用味道最为鲜美的要属大大的非洲蜗牛了在进口非洲蜗牛的时候,偶尔会发生蜗牛逃走的事情,因为没有天敌,逃走的非洲蜗牛以很快的速度繁殖起来受到非洲蜗牛侵入的摩雷阿小岛要比其它小岛晚许多,是在一九七零年了并且,非洲蜗牛的繁殖速度快的惊人,有一家人请除了院子里的非洲蜗牛,竟然有两手推车那么多所以不采取措施是不行一九七七年,人们从美国佛罗里达进口一种吃蜗牛的蜗牛然而,这种肉食蜗牛都远远地躲开了非洲蜗牛,而是把目光瞄准了波利尼西亚蜗牛没有一丝防范意识的波利尼西亚蜗牛到一九八八年为止,终于彻底消失了摩雷阿小岛上的极少数波利尼西亚蜗牛被当地动物园保护了起来但只有七个种类的五种,另外两种已经灭绝了 \x04\x03⑥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 \x04\x03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被人们称为是热带草原斑马亚种中最美丽的一种斑马,也正是这种美丽的外表使它们遭受了不幸 \x04\x03在非洲生活的斑马被分为三个种类在干燥的草原上生活的斑马叫做古雷比斑马;生活在山中的斑马叫做山斑马;而数量最多的要数热带草原斑马了,它们广阔地分布在东部的热带草原中 \x04\x03一八一七年,热带草原斑马的亚种之一,被英国的旅行家巴切尔带回了英国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曾经生活在非洲最南端口的草原地带按照分类来讲,斑马与驴很相近,热带草原斑马的四条腿很长,样子更接近马 \x04\x03在"斑马"这个大家庭中,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可以算是姿态最为优美的一种斑马了 \x04\x03它们昂首挺胸地站立在那里,可以看出,它们的骨格结实而又强健,耳朵则象马一样小巧雄性斑马的肩高一点五米,体长两点五米 \x04\x03它们性情也如英国纯种赛马一般,活泼好动 \x04\x03它们身上长有黑白相间的条纹,有时让人感觉是白底黑纹,有时又让人感觉是黑底白纹热带草原斑马与牛羚和驼鸟三者组合就形成了一个防卫联盟驼鸟的眼睛、斑马的耳朵、还有牛羚的鼻子,如果有某一种动物的身上吸取到了这三种动物的特征,那可真算得上天下无敌了! \x04\x03然而,它们面对着人类举起的猎枪却毫无任何抵抗能力,布尔人就曾大量猎杀了热带草原斑马,他们把斑马肉分给从非洲来的随从人员,又把斑马皮制成袋子 \x04\x03一八三零年,人们把野生动物做为宠物来饲养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巴切尔热带草原班马更是倍受人们的喜爱 \x04\x03对于这些斑马来讲,不幸的是,它们的皮很容易加工,颜色以及质地又是那么地美丽,所以,在眨眼之间就有了广阔的市场 \x04\x03比起经营农场,捕猎斑马赚钱更容易到了一八五零年,人们掌握了更新的鞣皮技术,于是斑马皮制品的经营更加火爆了 \x04\x03猎杀斑马是在一八四零年开始的,尽管少数的自然保护家对此进行了抗议,但是这种猖狂的捕猎活动还是持续了三十年之久 \x04\x03到了一八七零年,大群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逐渐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只有小群的斑马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原上,还有当地的地主家,也偶尔饲养着仅有的几只,以及动物园中存活下来的极少数目 \x04\x03最后一只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于一九一零在伦敦的动物园中死去了自从孩提时代以来,就再也不曾见过故乡的热带草原了 \x04\x03⑦多索森林驯鹿 \x04\x03这种小巧玲珑的驯鹿这所以灭绝,是源于人类的好奇心 \x04\x03"那么小巧的驯鹿到底是否存在"成为了动物学家们争论的话题,正是这个争论迫使多索森林驯鹿走上了不归路 \x04\x03多索森林驯鹿生活在美国大陆上,是驯鹿中的一种,它们体形小巧,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所幸存至今的一种驯鹿 \x04\x03位于加拿大太平洋一侧的葵峡洛特群岛大部分属湿原地带被繁茂的针叶树林丛丛围住那里湿气很高然而,驯鹿是生活在旱地的一种动物,它们又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呢学者们便产生了疑问 \x04\x03多索森林驯鹿外形很小,它肩高八十公分,身长不到一米四十,体重一百到一百三十公斤,是其它种类驯鹿的一半以下它们模样与一般驯鹿一样,脖子下长有鬃毛、四蹄很大这种小型的驯鹿数量很少,而且繁殖的数量始终不曾增加 \x04\x03在岛的沿岸,曾经居住着当地的居民他们靠资源丰富的大海为生,从不进入岛的内陆地带直到欧洲人侵入这个神圣的小岛 \x04\x03为得到皮毛的欧洲猎人让当地居民在岛内陆设下捕猎圈套,并且奖励居民们这样,小巧的驯鹿终于在世人面前亮相了 \x04\x03英国殖民地调查官G·M多索于一八七八年做出了第一份调查报告 \x04\x03一八八零年,一个名叫玛堪基的贸易业者拿出赏金,把居民下圈套所捕获的一只雄性驯鹿的头骨和角的一部分捐送给了国立博物馆一九零零年,多索森林驯鹿被确认为新种类动物,并且有了一个拉丁语的学名 \x04\x03然而,这项决定在当时学者之间掀起了一个很大规模的争论他们认为这种驯鹿并非新种类动物 \x04\x03一九零一年,一个居民在岛上的宣教师与五个居民一同进入了岛的内陆地带然而他们只看到了驯鹿的足迹,却未看到驯鹿的身影六年后,虽然调查还在继续进行,但是驯鹿始终没有出现 \x04\x03终于,一九零八年十一月一日,两个猎人发现了两只雄性驯鹿与一只雌性驯鹿,还有一只小驯鹿尽管猎人们逐一将驯鹿射倒,但其它驯鹿没有做民任何反应,最后,只留下一只小驯鹿 \x04\x03多索森林驯鹿被人类发现,以很快的速度便灭绝了,只剩下那只小驯鹿,孤单地生活着 \x04\x03⑧袋狼 \x04\x03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妙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它是一只狼然而,它的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这种动物有着其它种类动物的特征,却又有着特别的地方,它被人们叫做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还有塔斯马尼亚虎等等 \x04\x03袋狼生活在树林较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来到它们生活的土地上,它们就会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这种肉食有袋类动物从头到尾全长一点五米至一点八米肩高六十公分肚子有着像袋鼠那样乘放小袋鼠的袋子后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条花纹颚的骨像蛇一样分为两段张开,它们会喀哧一下咬碎猎狗的头夜晚,它们单独行动,经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会飞的鸟类为猎取出目标它跑的速度并不快,但是会紧追不舍,直到猎物疲惫不堪为止它们往往是一口咬住猎物的头使猎物结束生命 \x04\x03自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移民来到,袋狼的生存继而出现了危机 \x04\x03大量的家畜--羊被狗伤害了而人们误以为是袋狼所为,因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一八八八年,政府出赏金奖赏捕杀袋狼的人们,在那之后的二十年之中,共有二千二百六十八只袋狼被捕杀了这也是记录袋狼数量的珍贵资料 \x04\x03最后一只袋狼,是于一九三三年死亡的 \x04\x03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岩石上发现了古代居民于一万年前绘成的壁画,从中我们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经生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x04\x03奇妙的是,现在,在塔斯马尼亚岛上,有一个袋狼保护区这样做是否表明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呢总而言之,这么珍贵的动物--袋狼灭绝了 \x04\x03尽管与澳大利亚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万年以上但是,随着新世界被人类一一发现,在一瞬间,袋狼终于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x04\x03 \x04\x03⑨瓜达鲁贝美洲大鹰 \x04\x03瓜达鲁贝美洲鹰是鹰的同类,又有些像隼它的外形要比鹰大的多的多,就是这一点引发了悲剧 \x04\x03在猛禽类动物中,从小型的鹰到大型的鹰、秃鹰有许许多多的种类瓜达鲁贝美洲大鹰是隼和鹰的同类,一眼看上去,它比鹰小一些,有着优美的外形,它保留着原始鹰的外表它生活在墨西哥的领土,加里佛尼亚半岛的边际,瓜达鲁贝岛这里有着溶岩形成的陡峭的山崖,和茂密的灌木及松林由理想的植物层形成 \x04\x03瓜达鲁贝美洲大鹰保留着祖先的巨大身材,是一种独一无二的鹰类因为在岛上没有天敌,它们几乎没有进化它有着鹰一样宽大的翅膀,飞翔的姿势也和大型的猛禽类一样,所以,在当地,人们管它叫做瓜达鲁贝大鹰 \x04\x03瓜达鲁贝大鹰一般吃虫、小鸟或是动物卵体然而,因为它的外形像鹰所以被人们视为仇敌 \x04\x03一七零零年,人们开始放牧山羊放羊的牧童们都误认为瓜达鲁贝大鹰像鹫那样袭击了山羊群他们认为白色耀眼的山羊群从空中看来是显眼的目标人们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对付美洲大鹰,从猎枪到毒饵,人们想把美洲大鹰全部消灭掉 \x04\x03一八六零年,美洲大鹰面临灭绝的危险而同时新的攻击又开始了 \x04\x03鸟类学家们知道美洲大鹰的数目越来越少,于是就花重金想得到美洲大鹰一八九七年,一只美洲大鹰值一百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人三个月的工资同一年,瓜达鲁贝岛的渔民卖出了一只美洲大鹰他声称这只鹰是岛上的最后一只,于是要价一百五十美元买者没有同意,他便把鹰的羽毛拔下,愤怒地投向大海这样,零七八碎的尸首被复制,再生了但是在两周后放置复制品的店铺发生了火灾,一切全化为了灰一九零零年,地球上仅存最后一群美洲大鹰了目击鹰群的人是一位男性收藏家,他这样说道:"一九零零年十二月一日下午,一群美洲大鹰向这边飞来11只中,有九只被留了下来!"留下来是指被击落下来另外两只美洲大鹰的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人再次看到过美洲大鹰的踪影了 \x04\x03⑩卡罗拉依那鹦哥 \x04\x03卡罗拉依那鹦哥是生活在广阔的北美中唯一的鹦哥和现在的鹦哥一样,它们喜爱玩耍活泼、快活、还很会说话 \x04\x03它们在大树的洞中建巢,成群地生活在美国东部的落叶树林地带卡罗拉依那鹦哥会站在森林的树梢上,唱上整整一天 \x04\x03贯穿美国东部南北方向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两侧是鹦哥的领土卡罗拉依那鹦哥因生活在山脉的东西两部,所以分成为两个亚种它们有着橙红色或**的头部,还有长长的尾和绿色的翅膀在当地,树木的果实是它们的食物然而,从欧洲来到这里的移民开垦了森林,随之事情也发生了变化鹦哥们逐渐开始采食果物以及农作物对于移民们来说,鹦哥成为他们的大敌鹦哥们不光把果物整个吃掉,有时还会剥掉果皮,或有意把果子弄到地上,3只鹦哥毁掉一颗树毫不费力人们一旦见到鹦哥就会毫不犹豫地举起枪射死它们到了十九世纪未,卡罗拉依那鹦哥成为了人们举行的猎射比赛的对象或食物美丽的羽毛也被装饰帽子,在欧洲市场或美国供不应求 \x04\x03那时,饲养美丽的鸟儿也成为一种时尚爱说,爱玩的美国产鹦哥更加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而且,随着大面积的森林被开垦,落叶树木越来越少,也成为鹦哥灭绝的决定性因素 \x04\x03一九零四年,最后一只野生鹦哥被人们击落了 \x04\x03新西那提动物园于一八八六年开始想要通过某种办法使卡罗拉依那鹦哥的数量增加,却没有成功一九一七年,被人工保护起来的卡罗拉依那鹦哥的数量仅剩下两只了雌性鹦哥是于一九一七年死亡的雄性鹦哥也于第二年死去最后的这只雄性鹦哥被人们亲切叫做"因卡斯"

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是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间,于伦敦东区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带以残忍手法连续杀害至少五名妓女的凶手代称。犯案期间,凶手多次写信至相关单位挑衅,却始终未落入法网。其大胆的犯案手法,又经媒体一再渲染而引起当时英国社会的恐慌。至今他依然是欧美文化中最恶名昭彰的杀手之一。

虽然犯案期间距今已达百年之久,研究该案的书籍与相关研究也日渐增多。但因缺乏证据,凶手是谁却是各说其词、毫无交集,因而使案情更加扑朔迷离。可是开膛手杰克的身影却透过媒体、摇滚乐、玩具等物品不断出现在今日的大众文化之中。

◆犯案过程

开膛手的犯案地点集中在伦敦东区(East End of London)白教堂(Whitechapel)附近。这里在当时是著名的移民集散地,远从俄罗斯和东欧来的数万移民定居在此。由于收入微薄,此处早已成为贫穷与犯罪的温床,街头上流落着无家可归的流氓与拉客的娼妓。虽然苏格兰场于1829年就建立全市巡逻网,但薄弱的警力仍难以负担每晚有数万妓女出没的东区治安。

白教堂连续凶杀案

疑似凶手寄发的第一份讯息"Dear Boss"1888年8月7日一具女尸被发现陈尸东区的白教堂,死者是中年妓女玛莎·塔布连(Martha Tabram),身中三十九刀,其中九刀划过咽喉。同年8月31日凌晨三点四十五分,另一位妓女玛莉·安·尼古拉斯(Mary Ann Nichols)被发现死在白教堂附近的屯货区(Bucks Row)里,时年43岁。她不但脸部被殴成瘀伤,部分门齿脱落,颈部还被割了两刀。但最残忍的是腹部被剖开,肠子被拖出来,女阴也遭利刃严重戳刺。

由于该教堂附近甚少发生凶杀案,这两件案子和之前的几件杀人案件受到社会大众的注目,有些媒体甚至以“白教堂连续凶杀案”(the Whitechapel murders)称之,认为是同一名凶手所为。这样绘声绘影的描述引起当地居民的恐慌,于是警方在此投入更多的便衣警探巡逻,当地居民也组织巡逻队维持治安。如此使人们相信此类案件将不会重演。

开膛手杰克

没想到8天后,也就是9月8日凌晨五点四十五分,一位居住在汉伯宁街(Hanbury Street)29号的老车夫于其廉价出租公寓的后方篱笆里发现一具女尸,死者是47岁的妓女安妮·查普曼(Annie Chapman)。她与前位死者同样被割开喉咙,并惨遭剖腹,肠子被甩到她的右肩上,部分子宫和腹部的肉被凶手割走。其颈部有明显的勒痕,据说死前曾呼救,但未引起注意。由于这是凶手第一次在住宅附近犯案,时间还是接近清晨的5点以前,却未发出任何引人注意的声响,此案成为日后人称开膛手的凶手所犯下最著名的案件。

9月27日,中央新闻社(Central News Agency)收到一封用红墨水书写,并盖有指纹的信,署名“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信中以戏谑的态度表明自己就是杀死妓女的凶手,并声称被逮捕前还会继续杀害更多妓女。由于这封信以“亲爱的老板”(Dear Boss)起头,日后便以此称呼凶手寄发的第一封信。

9月30日凌晨一点,一名马车夫于住家附近发现伊丽莎白·史泰德(Elizabeth Stride)的尸体。不同于前两位牺牲者,这位44岁的瑞典裔妓女虽被割喉,但未遭剖腹,而是死于左颈部动脉失血过多。由于犯罪手法不同,有人怀疑此案的凶手与前两起开肠剖腹的凶案并无直接关系。

就在大批警力赶到伊丽莎白·史泰德陈尸处时,凌晨一点四十五分左右,46岁的妓女凯萨琳·艾道斯(Catherine Eddowes)被发现横尸在主教广场(Mitre Square)上。除了同样被割喉剖腹,肠子甩到右胸外,她还被夺去部分子宫和肾脏。由于巡罗的员警声称一点半时这里并无异状,因而研判死者是在一点半至一点四十五分之间被杀害,并被剖开腹部。凶手行凶手法之利落,让多数人认为他可能是专业的外科医生。

凌晨三点,一位搜寻可疑嫌犯的警员在高斯顿街(Goulston Street)附近发现件沾满血的衣物,经过鉴定是凯萨琳·艾道斯身穿围裙的一部分。而在衣物掉落的附近高墙上,发现疑似凶手用粉笔写下的一行文字:“犹太人不是甘于被怨恨的民族!”("The Juwes are not The men That Will be Blamed for nothing")但另有刑警记得是"The Juwes are The men That Will not be Blamed for nothing"。之后警察督察长汤玛斯·阿诺德(Thomas Arnold )到现场巡视并观看这句留言,因担心该墙上涂鸦天亮后被路人看到,反而激起反犹太主义者的情绪,当场下令擦去。

最后一位受害者

隔天,也就是10月1日,中央新闻社又收到一封明信片,内文同样以红墨水写成。信里,写信者自称是“调皮的杰克”(saucy Jacky),并提到他打算“隔天再干两件事”——一般认为就是9月30日凌晨伊丽莎白·史泰德和凯萨琳·艾道斯这两起命案。另外,写信者提到打算割下死者的耳朵寄给警方,这与凯萨琳·艾道斯遗体外耳损毁的情形类似。最后,写信者同样留下“开膛手杰克”的属名。而日后便以写信者自称的“调皮的杰克”("Saucy Jacky")称呼该信件。

10月15日,一封寄给白教堂一带的居民自发组成的白教堂警戒委员会(Whitechapel Vigilance Committee)信再度引起大家的注意。信里附半颗肾脏,并以黑色墨水书写。写信者声称“来自地狱”,并说这颗肾脏取自“某个女人”(一般认为就是凯萨琳·艾道斯)身上,其中半颗被他煎熟吃掉。不同于前面两封信,这封信没有任何署名,日后人们便以开头的“来自地狱”("From Hell")为此信命名。比起前两封信,一般认为此信由凶手亲自书写的可能性最大。

11月9日一位多塞街(Dorset Street)上的房东托他助手到玛莉·珍·凯莉(Mary Jane Kelly)的房间收六个星期未缴的房租,却从窗口发现这位25岁的年轻妓女惨死在床上:她全身赤裸,颈部有勒痕,胸部和腹部被剖开,脸部的耳鼻和乳房也被割掉,据信被凶手拿到旁边的壁炉烤熟吃掉(但有人认为是被凶手割下带走)。一位邻居宣称昨晚,即11月8日晚上八点半时仍看到凯莉活著(不过她对凯莉的长相描述不完全正确),另外有邻居声称当天凌晨四点左右有听到一声凄惨的女性尖叫声。但可以确定的是,尸体发现的前一天晚上10点,凯莉曾出现在酒吧里。

玛莉·珍·凯莉命案后,开膛手杰克似乎销声匿迹:伦敦未再出现类似的命案手法,媒体对命案的兴趣也逐渐褪去。但警方动员大批人力却迟迟无法侦破案件,饱受包括维多利亚女王在内的英国各界人士批评,进而导致警界高层的异动。1892年,警方宣布停止侦办白教堂连续凶杀案。

◆开膛手书信

综观整个开膛手犯案期间,警方和报业收到千百封关于案情的信件。有些信出自全心全意提供讯息协助捉拿凶手的人士之手,但其中绝大多数被认为对案情毫无帮助而被忽略。

也许这数以百计的信中,较吸引人的是那些宣称凶手亲笔写的信件。这些信中绝大部分被当作骗局。许多专家指出这些信里“没有任何一封”是真的,但其中却很可能包含凶手真迹。经过近代和现在的权威人士验证,有三封信最引人注目:

·“亲爱的老板”信:日期是写9月25日,邮戳日期是9月27日,收件者是中央新闻社(Central News Agency),9月29日被送往苏格兰场。刚开始这封信被认为是个骗局,但当爱道斯的遗体被发现有只耳朵部分被割掉时,信中被应证的“割走女士们的耳朵”("clip the ladys ears off")引起人们的注意。警方于10月1日公布这封信,希望有人能认得信里的笔迹,但徒劳无功。“开膛手杰克”之名第一次出现在这封信中,并在信件被公布后获得世界级的恶名,大部分的胡闹信件都模仿该信的笔调。连续凶杀案结束后,警方宣称该信是一名当地记者的骗局。

·“调皮的杰克”明信片:邮戳日期是1888年10月1日,收件者是中央新闻社(Central News Agency),内文笔迹类似《亲爱的老板信》。信中提到两位受害者 (即史泰德和艾道斯)将死在彼此附近:“此时的两件事”("double event this time")。有争议的是这封信在凶杀案公布前就寄出了,而且不像是具有此类犯罪知识的怪人所写,虽然它在案发前24小时更早以前就被加上邮戳,且后面相当长的细节为当地居民与记者所知晓。之后警署宣称已确认该信是由特定记者所写,而这位记者也是《亲爱的老板信》的撰写者。

·“来自地狱”信:又被称作《卢斯科信》(Lusk letter)邮戳日期是10月15日,白教堂警戒委员会的乔治·卢斯科(George Lusk)于1888年10月16日收到。卢斯科打开信件附送的小盒子时,发现里面有半颗肾脏,不久将其保存在“酒之灵魂”(乙醇)的医生说这是人类的肾脏。艾道斯其中一颗肾脏被凶手取走,而这位医生认为寄给卢斯科的肾脏“貌似凯撒林·艾道斯被取走的那颗”,虽然他的发现十分不可靠[1]。该信的作者宣称已经“煎熟并吃掉”另外半颗肾脏。关于这颗肾脏的说法不太一致:有人坚称这是艾道斯的,但其他人认为这只是个“恐怖的恶作剧,而且仅仅如此。”

有些地方会列出另一封信,即日期是写1888年9月17日,被认为是第一封使用开膛手杰克这名号的讯息。专家们相信这是封20世纪才被放入警方档案,距离开膛手犯案时代已十分久远的的现代赝品。他们察觉到这封信既无警印鉴以核对收件日期,也没有早期调查员检查过其是否是潜在证据。另外没有任一当时的警察档案曾提过该信,而且部分看过的人宣称这封信是用圆珠笔书写,而这要到开膛手杰克犯案后50多年后才被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