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腊月二十三,人们通常用什么来"祭灶"?

老人 0 86

过去的腊月二十三,人们通常用什么来"祭灶"?,第1张

过去的腊月二十三,人们通常用什么来"祭灶"?
导读:人们用干粮、蜜枣、水果,洒几滴白酒,把那天杀的猪血献上,插三炷香祭灶。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的祭灶日,也是小年,小年意味着人们要开始准备购置年货了,人们普遍要打扫卫生,俗称扫舍。干干净净换然一新,迎接新年的到来,也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农历腊月

人们用干粮、蜜枣、水果,洒几滴白酒,把那天杀的猪血献上,插三炷香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的祭灶日,也是小年,小年意味着人们要开始准备购置年货了,人们普遍要打扫卫生,俗称扫舍。干干净净换然一新,迎接新年的到来,也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常称它为“交年”、“小年下”、“小年”。每家每户在这天的晚上都会举行“祭灶神”的仪式,也就是送灶王升天。

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祭灶神是地处东南海隅的闽东南地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祭灶王的要求:

古时腊月二十三日,宫庭用黄羊祭灶,这种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

相传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报人家善恶。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更尽时,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严禁妇女主祭,妇女只能在内室扫除炉灶。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

文|张文广

抗美援朝胜利以后,庄户人家又对过年提起了精神头。刚一进腊月,最先出现的买卖人,是卖灶王爷、家谱、门神、黄历、芝麻糖的。一见有这些买卖人走街串巷,就是告诉人们年快要到了,到了把忙了一年的神送走,再把新的财神请回家里来的时侯到了。

庄户人家是最诚挚的信徒,他们并没有更高更奢侈的欲望,只求个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全家平安。就这点诉求,老天爷也往往还不满足人们,天灾和病祸总是不离他们左右。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上西天。传说灶王爷在腊月二十三的那天晚上,要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善恶。人们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替凡间人多说好话,就早早的买下芝麻糖供上,意思是让灶王爷的嘴甜着点。也有的说,买芝麻糖,是为了粘灶王爷的嘴,不让他乱说话。无论是哪种目的,反正家家都买芝麻糖,预备着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给灶王爷上供。然后,把烟熏火燎一年的灶王爷,从锅台后边的墙上揭下来烧化,把上过供的芝麻糖分给孩子们吃,说是孩子们吃了长命。

卖芝麻糖的都是手提一个小铜锣,敲得当当响。芝麻糖是用糖稀做的,一根一根像麻花一样拧着劲儿,有筷子一般长、手指头粗的糖棍,有圆的,有扁的,外边粘着芝麻粒,看着黄澄澄的挺好看,可是放进嘴里一咬,粘牙。

“春——妮!春——妮!”春妮她娘拉着长音招唤春妮。 春妮正和小金在西屋里绣花鞋,听见她娘叫她,就:“唉——揍嘛呀——?”也拉着长音答应着。 她就懒洋洋的从西屋里出来问:“有嘛事呀——?”

“我听着过道里,像是来了个卖芝麻糖的,你看看门后头,墙窟隆里塞的头发,够不够换块糖的?要是不够,就拿个鸡蛋换。”

春妮他娘在北屋西里间的炕上,做着针线活说。

娘儿俩平时梳头梳下来的头发,从梳子上拽下来,缠在手指上,挽成个鬏,塞进墙窟隆里攒着换针换线。

小金站在春妮身后,伸出两根手指小声说:“两块,两块。”

春妮就大声说:“换两块吧?”

她娘说:“二十三送灶王爷爷有一块就够了。”

春妮到盛鸡蛋的陶罐里,挑了半天,才拿出两个她觉得是最小的鸡蛋。又到角门下的墙窟隆里,找了几疙瘩头发鬏,和小金到过道里去换芝麻糖。

长荣子也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一个鸡蛋要换糖。长荣子把鸡蛋递给卖糖的,卖糖的从筐子里拿出一根芝麻糖,递给了长荣子。糖有点粘手,他就把糖从右手上倒到左手上,用舌头舔右手上粘的芝麻粒。

春妮看了说:“那是上供用的,你咋用舌头舔呀?”

“我舔手也没舔糖,多管闲事,哼!”说完长荣子噘着本来就长的嘴,拿着糖回家了。

春妮说:“两个鸡蛋加这些头发换三根行不行?

卖糖的把鸡蛋在手心里掂了掂说: “这鸡蛋太小了。”

又抬眼看了看春妮手里的头发说:“换三根俺就赔了,给你两根半吧?”

春妮说:“这些头发能换两包针呢?”

卖芝麻糖的迟疑半天,说:“三根俺真是亏了。”还是很不情愿的拿出了三根,他也认为是最小的糖。

“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给了春妮,春妮和小金欢天喜地的往家走。春妮拿出一根来递给小金说:“你拿着这根先回西屋,等会咱俩吃,我把这两根给俺娘送到北屋去。”

春妮她娘见春妮换回来两根芝麻糖,用手指在春妮的眉心上点了一下说:“馋猴。”

春妮抿嘴一笑做了个鬼脸,扭头跑回了西屋。

春妮她娘看着闺女那修长的身影抿嘴笑了。

春妮回到西屋,见小金正用手指抠粘在牙上的芝麻糖,也学她娘,用手指在小金的眉心处点了一下说:“馋猴。”

俩个人正说笑打闹着,过道里又传来了“请主子请佛——哟!”的吆喝声,小金用手推了一下春妮说:“你娘又让你用鸡蛋去换主子(即新灶王爷、门神、家谱,统称主子)啦。”

春妮拿眼瞪了小金一眼说:“别瞎说,请主子哪有用鸡蛋换的,都是拿钱请。再瞎说,灶王爷让你肚子痛。”

小金缩了下脖子,吐了吐舌头,不再说话了,坐在炕上继续绣她的花鞋。

听春妮她娘真的就在北屋里大声叫:“春妮唉——”

小金先抬眼看了眼春妮,意思是说:“怎么样?让我猜准了吧?”

春妮“唉——!”了一声,就向北屋走去,一边走一边问:“又有嘛事呀?人家还绣不绣鞋啦?像叫魂似的!等过年做不起来,穿不上你管呀?”春妮故意冲她娘噘起了小嘴。

“快从炕席底下拿一毛钱,去请主子。”

春妮她娘压根没理会春妮吊着的脸和噘着的嘴,继续吩咐着说。

春妮掀开靠山墙的炕席,炕席下横七竖八的摆满了鞋样子和碎袼褙。

春妮大声说:“哪里有钱呀?”

她娘说:“你仔细找找,我记的放在那里有一毛钱。”

春妮找了半天,才找到叠着的壹角钱。她拿着一毛钱跑了出去。

请灶王爷不像买芝麻糖,和人家讲价。给人家一角钱,人家就给一张印有灶王爷画象的花纸。春妮拿着灶王爷画象,像看画一样也看也走。

唉?不对呀!她看出问题来了,灶王爷不是一个人吗?怎么这张纸上头有三个人呢?还有俩女的。嘛时候灶王爷也娶媳妇了?没听说呀?

其实每年的灶王爷都是三个人,不过她没有注意罢了。

她拿着灶王爷去撵卖主子的,幸亏卖主子的还没走远。

她辇上卖主子的就问:“你卖的这主子不对呀?” 卖主子的问:“咋的就不对啦?”

春妮说:“人家请的是灶王爷一个人,这上边咋是三个人呢?”

卖主子的是个老者,看来念过大书,有些学问。就说:“闺女,你不知道为什么是三个人是吧?我跟你说说,你就知道了。这灶王爷呀,本来姓张,是个富家子弟,原来娶郭丁香为妻,后来又嫌郭丁香长得丑,就一纸休书休了她。又娶了年轻貌美的李海棠为妻。李海棠好吃懒做,夫妻俩光贪吃喝玩乐,坐吃山空。忽一日二人睡至半夜,遭了火灾。李海棠脚小跑不动烧死了,而他成了瞎子。偌大个家业也尽败光。靠沿街乞讨度日。他讨饭讨到前妻郭丁香家门口,郭丁香认出是他,便让他到灶前取暖,并做了一碗面条。丁香女盛饭时,暗暗拽下自已的一根头发,放在碗里,意思是暗示结发之情。结果让张郎吃了出来。他两手扯着这根只有前妻郭丁香才有的三尺三寸长的头发,悟出是到了谁家。于是羞愧交加,一头撞死在灶前。这天正是腊月二十三。玉皇大帝念他知错悔过,就封他为灶王。灶王爷身后那俩女人,就是郭丁香和李海棠。不信回去问你家大人去,看我说的对不对。”

春妮听的有点眼晴发直了,见卖主子的不说了,这才拿着灶王爷回头朝家里跑去。她回到家里,也没去问他娘,而是先到锅台后头的墙上看灶王爷,可不是咋的,墙上贴的灶王爷和手里新买的灶王爷,是一样的。

于是,自失的一笑,把卷成筒状的灶王爷画像往炕上一扔,就回西屋去了。

不过她觉着今天长了个见识,把故事又绘声绘色的讲给小金听。

张文广,男,1945年农历六月十六日生于天津市谦德庄。1948年随父母回原籍——山东省德平县(1956年撤消)前张家屯村。1963年秋应征入伍。历任战士、通讯员、连部文书,沈阳军区后勤部第二分部政治部干部科干事,正营职机关政治协理员。1966年加入中国***,历任机关支部书记、团级党委委员。1986年转业德州市农业银行,任办公室主任、机关党支部书记。中专学历,中级政工师职称。曾是《德州日报》、德州电视台、《山东经济日报》《中国农村金融报》《中国农村金融》《山东农村金融》特约记者。德州农村金融学会秘书长。多年被德州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业余爱好木雕、书法、写作。退休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先后著有《命运与道路》《岁月的痕迹》《围子墙》《春妮》《老照片》《他是谁》《老虎与狗熊打仗》《家属院里的笑声》《有三个名字的老人》《妈妈》《武官命》等长、中、短篇小说。古体诗词200余首发表在《今日头条》。

壹点号玉河微澜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让灶王爷甜甜嘴,上天后在玉帝那里说好话,入宫降吉福。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祭灶王,最重要的就是灶糖啦。古时传说,灶神一年之间端坐在百姓家里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的生活起居、善恶行径,待到每年腊月二十四,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所以人们要用又黏又甜的灶糖抹甜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今天,不管是烹饪调味,还是制作糕点、糖果,使用的基本上都是蔗糖。那么,为什么古人的灶糖一定要用粘得人张不开嘴的麦芽糖,不来点儿不粘嘴又甜度高的蔗糖呢?

原来,生产蔗糖的甘蔗原产南亚,是典型的热带植物。随着甘蔗向北传播,印度人最早从甘蔗汁中提炼出了结晶的糖。到了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甘蔗才传入中国南方,而用甘蔗制糖的技术直到唐代才推广到全国。在此之前,人们想要尝到宝贵的“甜”味,就只有靠采集费力的蜂蜜,或是要耗费粮食的饴糖了。

春节庙会最受欢迎的糖葫芦,它上面的糖就是蔗糖了

不过,当我们的祖先们好不容易才过上了“甜蜜”生活时,欧洲人却还过着难尝甜味的“苦”日子,他们一直要等到哥伦布开创的大航海时代之后,才能享受到这一口甘甜。

隰县年俗

时令一进腊月,年味一天比一天浓了起来。儿童们穿红着绿,边玩边唱起隰县童谣:

“腊月二十三,灶马爷爷上西天。

腊月二十四,打打扫扫一天的事。

腊月二十五,红白萝卜挂了二百五。

腊月二十六,割了几斤猪羊肉。

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

腊月二十八,黑白馍馍蒸下两笸箩。

腊月二十九,背上圪篓倒烧酒。

年三十,吃早饭,今天的事情做不断:

茅子圪堆水瓮干,羊粪蛋蛋垒上天。

摆炭炉,打扫院,往出走捎了个把门炭。”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大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者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为高潮。

春节起源于以山西、河南和陕西为中心的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无论风云变幻、时代更替,扎根于人们心灵的春节古老习俗一直顽强地流传下来。尽管现时的春节因社会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弱化了很多,但春节的基本结构依旧保存完整。与春节有关的民间信仰仍然存在,看春晚,逛庙会,闹红火,唱大戏,游园娱乐等等传统与新兴的节庆活动使春节民俗更加丰富多彩。地处黄河流域的隰县也沿袭了这些古老的习俗流传至今。故乡的童谣就是这般的动听,这般的滚烫。每当童谣唱起,春节就一天天临近,气氛就一天天热烈。一代又一代隰县人在童谣里长大,一年又一年春节,温暖着一代又一代隰县人。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它是中国人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情结,春节是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圆和喜庆的时刻,再忙再远,也要回家团圆,正如大家所说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除夕晚上,全家老小聚在一起,看着春晚,吃着年夜饭,熬年守岁,开怀畅饮,共享天伦之乐,大家一起说着过去一年里发生的趣事,也是展望新的一年,相互祝福的时刻。

腊月里最要紧的节日,是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过腊八,吃腊八粥,是隰县人的传统习俗。古城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代,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腊八粥的做法,其实就像现在的八宝粥,多多益善,越粘越好。老早以前,八宝粥以软米、红豆、红枣为主。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是好兆头,取意“年年有余”。如果把粥送给穷苦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现在的八宝粥,除软米、红枣和红豆,加上江米,薏米,小豆,莲子,银耳,红糖等,食材丰富,营养可口,一碗八宝粥,反映出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富裕。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祭灶节。旧时,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做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灶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尊,有的则有男女两尊,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这一天,家家户户点香焚纸,然后将供奉一年的灶君爷爷,以火焚之送往郊外,俗称“灶马爷爷上西天”。现在移风易俗,人多没有这个讲究。

春节前扫尘,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的大事,是千年不变的习俗。扫尘,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迎新首先要除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除旧才能布新。

送走了灶君,清扫了环境,就可以准备年节的吃食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我们隰县炸油糕很普遍,过去多数是黄米面的,现在又有江米面的,包着红糖馅、枣泥馅或者豆沙馅。黄米枣糕,隰县民间叫案糕。记忆中的案糕蘸着糖很好吃,总是趁着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多蘸点白糖,那个滋味别提有多美了。蒸花馍和花馍点红,好看又好吃,花馍形状多样,代表着健康长寿、阖家团圆、吉祥如意。隰县过年蒸枣山、垲垲,过年吃的馒头,都包点馅,或是红糖、或是枣、或是别的,而且都带着红点,取义红红火火,甜甜蜜蜜。过去,隰县习俗腊月蒸的馒头要够一正月吃的,家家户户都蒸一两瓮的馒头冻在室外,吃的时候取些就可以了。隰县从前出产的小杂粮多,白面比较少,过年的时候,祭品都用白面来做,自己吃的多用硬糜子面蒸,也叫米面馍馍,里边放些豆沙红枣馅,那酸酸甜甜、特有的醇香的糜子面味道真是难忘。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一方水土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年夜饭的准备,一般要在除夕前制成成品或者半成品。比如炸丸子、炸油糕、烧肉、炸土豆红薯等,由全家人一起动手、精心准备,这也是喜庆、团结的习俗。

年三十,也称“除夕”。早上,隰县年俗要吃莜面饺饺,叫夹年饺饺。这种饺饺是种蒸饺,个头比较大,大概有三四个饺子那么大,皮薄馅大,蘸着醋很好吃。所以吃莜面饺饺而不是白面饺饺,其一是白面缺,其二是“莜”谐音“有”,图个吉利。除夕午饭前要贴春联、贴倒福、贴门神、年画,把里里外外装扮一新。贴好春联后放爆竹,然后就吃午饭。按乡俗,这一天午饭要吃接年旗子(面条),浇羊肉臊子,还要留一些生旗子,到初二再吃,大概是取年年有余的意思。

除夕这天,不敢忘了在大门口的门墩上,一边放块炭,一边放块冰,门关上插柏枝,在院中间供奉天地爷,再行“接灶”仪式,把灶王爷接回来,让他留在人间保佑全家平安。把祖先的排位也放好,接神祭祖,打醋炭。有力之家,还要在院子里堆起炭火,一直点到天亮,叫做“打炭炉”或“生旺火”。

年三十的年夜饭必须吃饺子,饺子要在午夜前包好,放箅子上,大年初一早上吃。过去,县城北面有信“桥梁教”和“油腊教”的,初一吃素饺子,不吃肉,俗称“斋公”。这天他们还要诵经念佛,祈求平安。现在大多数人已经随俗吃荤,不再吃素。

年三十晚上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熬年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现在新的生活习惯渐渐取代了旧的守岁习俗。比如看春晚,玩棋牌,玩电脑,成为千家万户的守岁活动。特别是春晚,如同一道年夜大餐,全世界华人都在看,我们何能例外。但是,因为有小西天,县城年夜的守岁又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夜半子时去小西天烧头炉香。春晚可以放下,玩牌可以放下,唯独登小西天、烧头炉香放不下。这是隰县人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虽然头炉香只有一个,人山人海,前呼后拥,争先恐后,谁也弄不清谁是第一炉。但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奔祈福护佑的彩头去的,只要尽到心了,就满足了。

说到这里,耳畔又回响起故乡的民谣:

一点一更半,又剁馅子又和面;

二点二更半,扁食捏了两大案;

三点三更半,谁也不往谁家串;

四点四更半,炮响马王鞭;

五点五更半,拜年的孩子挤了多半院。

这疙瘩孩儿起来吧,

今年的枣,虫咬了,

今年的核桃里头空,

今年的柿饼没压成,

给你两个干献子蛋蛋,你圪(去)吧。

大人们守岁,小孩们可不会守这个规矩,他们打熬不住,早早带着这首童谣进入甜蜜的梦乡。大人们总会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放上钱,放上花生、核桃、柿饼和枣糖之类的吃的。所以,大年三十晚上,孩子的梦应该是一年里最美的时候,这在艰苦岁月,无疑充满着极大诱惑力。第二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翻枕头,取红包,找吃食。然后在睡眼惺忪间,放开门炮,开门炮一般单响炮。再放鞭炮,放花子。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城里城外,响声震天,满街瑞气,满村喜气。接下来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走门串户,作揖磕头,领得岁岁钱(赏钱),兴高采烈地回家吃饭。叩头拜年,作揖问好,认宗归祖,尊老爱幼,实在是我们难以忘怀的善行美德。现在,还有多少家庭、多少人还延续这种良俗礼仪,只有自己知道了。

过去,隰县商号还有“送片子”的习俗。据老人们回忆,不论大小商号,都会割些正方形红纸,印上自家商号的名称和祝福语,大年初一大早塞进别的商号的门缝里,借此相互拜年,联络感情。各家把收集起来的这些“片子”都贴到墙上,希望当年事事顺利,财源滚滚。

因三十熬夜,初一是睡觉的日子。将息好了,准备初二迎接女儿家回门。回门仅仅是吃顿午饭而已,女儿全家在晚饭前赶回婆家。新婚夫妇过完年要给亲戚拜年,拿上馍馍、硙硙,馍馍的数量视关系亲疏来决定,一般都是双数。头一年新女婿上门的馍馍都不收,只做个样子。长辈给其压岁钱,希望他们平平安安、日子红红火火。

《隰州志》《风俗》卷存这样的记载:“新岁,村人鸣锣击鼓为乐,此村至彼村,以油糕,酒果劳之。翌日,彼村至此村亦然。”这样的活动,从大年初一开始,直到正月十五,随时,随意,睦邻友善,隰人风淳礼尚之俗于此可见一斑。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从初一到初五禁洒扫、倒土,怕把财气扫倒出去,叫做聚财。初五早晨吃饺子后,才准洒扫、去禁忌。沿街商铺放炮开业。正月初七隰县称“人七”,为出行日,照例会出村或出城郊游,出村先燃放炮仗,晨起各家在窗外门前点燃糠堆,祛除不祥。初七必须包饺子,叫“包魂灵儿”,据说是北朝时期鲜卑族遗风。

正月初八是小西天庙会,这一天,人们都会去朝山祈福求平安,保佑一年顺利。小西天庙会起源于清末或民国初年,小西天作为人们拜佛祈福的宗教活动场所,庙会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烈。因旧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朝不保夕,只得祈求佛祖保佑,趋吉避凶,消灾免病,生意兴旺,实现自己的宏愿期望。

那么,为什么把庙会的日子定在正月初八呢?

一直以来,民间认为正月初八是众星下界之日,在这一天要举行“接星”、“祭227星”仪式。又传说初八是“谷神节”,由岁星保佑禾稼的丰收,也被人们称为是谷子的生日。如果这天天气晴朗,那么这年就会丰收;如果天阴,则这年收成不好。民间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分别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等人和动物的“年”,这些都和农事有关,人们希望六畜兴旺,人丁平安,风调雨顺。同时在这天还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等拿到外面,放归野外,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及感恩之心。剥去迷信的外衣,可以看出这其中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用意,也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念,表达了新春伊始,企盼农业丰收、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于是演变成正月初八的庙会,一直以来正月初八小西天香火旺盛。

庙会期间,寺院要做一系列的法事活动。由住持僧人带领佛家弟子祈禳祭祀及诵经。这天,小西天山上山下、里里外外都焕然一新。台阶、山门悬挂彩灯、大红灯笼,从山下到山上一派通明。上山的安全铁索用黄绸包裹,所有门口皆张贴楹联,各殿内供奉物品,其隆重、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过大年。

初八零点后,住持僧人率众僧弟子及居士在下院无梁殿念经祈祷,祈求福祥,国泰平安。法事结束后,人们开始自由祭祀。一般情况下,待子时 12点钟声敲响,人群蜂拥而至无梁殿,争相祭祀朝拜敬献布施。祭祀朝拜者所用香火越来越高,高者竟高达一米多,俗称“烧高香”。小西天庙会经历上百年的演变,形成独特的民间文化习俗,如“还愿”、“偷鞋”、“布施”等,历代传承,经久不衰。

偷送小鞋,是小西天庙会传统的祭祀习俗,是一种求子嗣的习俗。偷、送小鞋者,多数为中年妇女或久婚不育的青年男女。前者为求孙嗣,后者为求子嗣。正月初八庙会拜观音菩萨时,在观音阁神桌上随手拿走一只“小鞋”,意为“偷鞋”。如若来年或几年内有生育,偷鞋的人便自己做一双小鞋,一般是男红女绿,偷一只送一双,在随后的庙会期间送还观音殿,意谓“送鞋”。把不孕不育寄希望于观音菩萨,然后得到“送子娘娘”的恩赐,是医药文化不发达时代的一种无奈而又美好的愿望。

庙会会期一般是两天。现在的庙会仍是一种群众自发的祭祀朝山形式,庙会期间仍然人如潮涌,香火旺盛,每天客流量达上万人之多。在精神文化匮乏的年代,庙会这一天,说书的、唱戏的、杂耍、摊点遍布山上山下,精彩纷呈,可以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现在,这些戏曲表演和民间杂耍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流派的锣鼓队,排成风格迥异的阵势尽情敲打,既是拜年,又是祈福。民国年间庙会已经有物资交流的雏形,成为集市交易的一个小小场所,小西天山脚下曾改为骡马交易大会。每逢庙会,城郊东西南北的特产都摆在了市摊上。还有别的风味小吃(金梨、核桃、柿饼、碗托儿、糖葫芦、棉花糖、各种烧烤等)、有儿童杂耍(风车、面人、琉璃咯嘣儿、气球、各种玩具等)以及祈福拜佛的红烛、檀香等佛教用品。到了夜晚,小西天寺院附近的西坡底、瓦窑坡、古城等村民在举行秧歌和放火的同时,还进行传统的“转九曲”活动。

正月十四,俗称团圆日,隰县乡俗家家吃团圆蒸饼。团圆饼,用发面擀圆、垫上葱、油和调料,卷好压平擀圆,再用一根长面依圆圈裏好。上面用碗压大大小小的圆圈,入笼屉蒸好就是团圆饼。吃饼时,只许用手掰,不准用刀切。一般都会吃烩菜,这叫“团圆饭”,象征阖家团圆之意。家人不在场的,要留一块给他。团圆饼只是自己家人吃,不待宾客。

旧时,隰县称正月十五为天官诞辰,大观楼上,先一日张灯结彩,设祭供神。老百姓和商人们,一大早起来,就去上香火,自十四起,锣鼓炮仗,竟日不绝。县南门内为三官楼戏台,唱戏三天,民众也自发组织锣鼓和秧歌、踩高跷、闹红火等欢度节日。

“锣鼓喧天闹红火,秧歌道情扭不停。吃了元宵逛灯会,铁花打出满天星。”这就是正月十五的隰县城,一年中最红火不过的隰县城。

《隰州志》说:“正月二十日为添仓,仓廪庖厨,燃灯设供。二十三日财神会,延僧于三皇庙诵经。街巷张灯如元宵,间亦放花火”。就是说,隰县的年节,过了财神会才会落下帷幕。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不同的风俗让我们拥有不同风格的春节,但是节日的喜庆都是相同的。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千家万户感受着浓浓的亲情和团圆之情,体会着阖家欢乐的喜悦。春节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团结的节日;春节让平时身处各地的家庭成员都欢聚一堂,是团聚的节日;春节更是集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它是人们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渴望,让人们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随着社会进步和物质的富有,带来人们精神生活新的追求,因此,春节习俗也正随着这种变化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春节文化与新潮的春节文化正在相互渗透、相互融会,给春节民俗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我们在翻过历史的一页时,要珍惜有隰县特色的传统节日和在这个节日里蕴含的孝老爱亲、传递仁德、净化环境等等公序良俗。

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春节,隰县儿女的春节。

上三柱

小年送灶神是很多中国人的习俗,在以前人家中不仅仅是灶神,还有其他的神灵,兴扬在这里介绍五个,有一个神应该没人愿意他呆家中。

甲 门神

《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这个习俗延续到后来除灶神外,张贴最多的神像就是门神了。

乙 床神

在明、清时就有拜床母的习俗,清代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婚礼礼拜床神,是希望新婚夫妻如胶似漆,生活幸福美满。

丙 厕神

厕神,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司厕之神。主要有供奉紫姑和三霄娘娘。从各地迎紫姑的活动看,紫姑的职责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厕,而是代卜人事的吉凶和与人一起游乐了。厕神的祭祀在正月十四。

丁 井神

我们祖先吃水主要是靠水井,而掌管水井的不仅仅是没有地位的龙王,也有井神。井神一般没有塑像、庙宇,人们就在井台上举行一个简洁的祭祀仪式。而在北方一些地区,中国民间有祭奉水母娘娘的习俗,也有水母娘娘庙,传说她是一位年轻的女井神。祭祀时间是六月十一。

戊 穷神

以前的人和你一样不想让他呆家中,在正月初六是送穷神的日子,在这天扔就可以把穷神送走!方法是把垃圾堆到外面去后,就把鞭炮拿到屋外,找一个大鞭炮,放垃圾堆上。然后用它炸穷神,要吓得穷神不敢再进家门。

小年这一天,家家要“送灶王爷上西天”,俗称“辞灶”。按照传统的习俗,在小年这一天要“扫尘”,也就是家家户户都会对自己的家中各个角落进行彻底的清扫,为的就是除旧迎新。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等,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小年的大扫除也叫“掸尘”。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是汉朝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小年大扫除要把握整理原则:

1、准备工作:将物品分类清楚。一开始必须多准备几个空箱子,把平常乱堆乱放等多余物品整理出来,并依序如旧衣物、旧书、杂物、3C用品等分类;同时也可以把常用到的、偶尔用到、或根本用不到的东西分类清楚,届时再考虑丢弃或归位的时后,会有很大的帮助。

2、由内而外,从上到下。必须把握从内而外,从上到下的原则,先从房间、客厅整理出来,最后再把最乱的阳台、厕所收拾乾净,免得先把厕所扫好,最后弄乱必须得重复清理。

3、抓住清洁诀窍,善用手边的环保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随手可得的清洁用品,如小苏打粉、醋及柠檬、肥皂等传统的天然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