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压不碎?恐龙蛋的排列方式有何奥秘?

领导 0 20

为什么压不碎?恐龙蛋的排列方式有何奥秘?,第1张

为什么压不碎?恐龙蛋的排列方式有何奥秘?
导读:谈起现代大型动物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起在侏罗纪时代的恐龙们,如果它们当今还存在的话,人类将会是怎样?世界又会是怎样?的确这种史前生物无论是在外形还是在凶猛程度上面,都不是当今所有野生动物能够比拟的,就连如今的“百兽之王”老虎狮子,在霸王龙面

谈起现代大型动物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起在侏罗纪时代的恐龙们,如果它们当今还存在的话,人类将会是怎样?世界又会是怎样?的确这种史前生物无论是在外形还是在凶猛程度上面,都不是当今所有野生动物能够比拟的,就连如今的“百兽之王”老虎狮子,在霸王龙面前,可能都是不堪一击。根据进化论的知识,我们都知道,部分恐龙经过漫长的进化,成了如今的鸟类。

霸王龙形象图

恐龙是一种多样的爬行动物的分支,由于在业界上又把鸟类称之为“现代羽毛恐龙”,所以所有的恐龙有可以分成鸟类恐龙和非鸟类恐龙,根据化石等信息,目前古生物学家们已经确定出了500多种不同属超过1000种不同种类的非鸟类恐龙,有食草的,有食肉的,但是有研究表明,所有的恐龙都是产卵的,这让我们不禁在想,恐龙那么大那么重,在孵蛋的时候为什么不会把蛋壳压碎呢?

恐龙存在的时期

受**《侏罗纪公园》的影响,很多人都知道恐龙生活在侏罗纪,但是恐龙真正出现到灭亡的时间跨度是很久的,它们始于三叠纪时期,也就是距今25-2亿年的一个地质时代,一直持续到侏罗纪(公元前1996-1455亿年)和白垩纪(公元前145亿到6600万年)。

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也就是在鸟类被认为是由恐龙进化而来之前,科学界普遍认为恐龙是冷血并且行动缓慢的动物,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大量的研究表明,所有的恐龙都是非常活跃的动物。

始盗龙形象图

二叠纪(公元前299-25亿年)晚期,由于火山活动等原因,世界上95%的物种被灭绝,而恐龙正是在此之后出现,最开始的一匹恐龙体型并不大,是一类小型的双足捕食者,它们主要捕食其他动物,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始盗龙,被认为是恐龙的祖先,它们体长约1米,体重约10千克左右,就跟现代的小狗差不多大,从外形上看,这是一种十分擅长跑步的动物。

手盗龙形象图

到了侏罗纪时期,有一个标志性的进化事件就是鸟类的出现,这些鸟类是手盗龙类、虚骨龙类的后代,到了白垩纪早期的时候,陆地板块持续分裂,而生活在这上面的恐龙被区分成不同的群体。

到了白垩纪晚期,又发生了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导致了地球上45%的物种灭绝,恐龙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消失的,只有一些鸟类、爬行类,比如乌龟、蜥蜴等存活了下来,人们把这次灭绝事件称之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恐龙灭绝的原因

关于恐龙的灭绝,一直是学术界的谜题,其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说、理论就层出不穷,并且人们为此还争论了许久,到如今也没有一个可以说十分确切的答案,毕竟事情已经过去那么久远了,想要考究起来非常难。

目前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主流的假说有行星撞地球、气候变化、火山爆发等等,而最新的研究结果则是综合了大部分的原因,得出了气候变化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假说。

火山爆发,意大利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极有可能就是海底火山爆发,因为在白垩纪末期的时候,地球的海底曾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温度,并且引起地球气候变化,气候的变化引起地球生物的变化,从而影响了需要进食大量食物的恐龙,最终由于不能适应新生的环境,导致大量的恐龙被灭绝。陨星撞击,美国科学家阿弗雷兹父子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而如此高浓度的铱在地球是不存在的,所以断定当时肯定有一颗陨星撞击了地球,因此科学家们把这件事情和恐龙的灭绝联系了起来。根据铱的浓度计算,这颗陨星直径大约在10公里,如此巨大的陨星撞击地球,带来的冲击力是十分巨大的,地球受到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说恐龙因此灭绝,也并非无道理。造山运动,到了白垩纪末期,造山运动让许多沼泽都干涸了,许多以沼泽为栖息地的恐龙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相继灭绝了,另外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植物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许多以植物为食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植物,相继灭绝了,而食草性恐龙的灭绝,使得食肉性恐龙失去了食物来源,因此也跟着相继灭绝了。这种假说与现代食物链的说法十分吻合。最新的理论,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不管是火山爆发还是行星撞地球,都不可能导致恐龙的灭绝,至少不会导致全球性的恐龙灭绝,而它们灭绝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因为它们处于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当中,最后环境骤变,恐龙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因此灭绝了。研究发现,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地球的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大量火山爆发,温度是变化,当时恐龙的生活条件已经非常艰苦了,后来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地震、海啸、野火等,令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恐龙因此灭绝。

鸟孵蛋

恐龙孵蛋有妙招

简单介绍了下恐龙的始末,让我们回归到最先的话题来,恐龙既然是依靠“蛋生”来繁衍后代的,但是比如马门溪龙,体重20-25吨、迷惑龙,体重20吨、超龙,体重66吨,这些体重巨大的恐龙,为何在孵蛋的时候没有将蛋壳压碎呢?虽然恐龙蛋大了些,但是不管怎么说它也是个蛋,几十吨的体重压下来,怎么也会破呀,事实上如果环境不发生变化的话,恐龙是依旧能够很好地繁衍生息的。

我们观察现代鸟类孵蛋时的场景,无不例外都是直接坐在蛋上面的,依靠体温将蛋孵化出来,而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所以如今鸟类的这个孵蛋技巧,很有可能就是当初恐龙遗传下来的,为了探求恐龙为何不会将蛋壳压碎,加拿大的古生物学家达拉 泽伦尼次基(Darla Zelenitsky)及其团队成员研究了40个窃蛋龙类的巢穴,发现随着体型的变化,其巢穴中蛋的排列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窃蛋龙类是一类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外表比较接近鸟类的恐龙,其个体大小差异巨大,从几千克到上千公斤不等,所以研究它们的巢穴对于研究恐龙是如何孵蛋来说十分具有典型意义。

泽伦尼次基发现,在较小的恐龙巢穴里面,蛋的排列方式跟现代的禽类非常相似,也就是说蛋直接放在巢穴内,中央很好或者没有空间,而随着恐龙体型的增加,蛋摆放时中间的留空位置也就越来越大,就像一个甜甜圈一样。

简单来说就是窃蛋龙将蛋摆放在巢穴的外围,并且被堆成螺旋状,中心向内倾斜,这样的好处就是窃蛋龙能够直接坐上去,整个身体的重力几乎都集中在中间没有蛋的区域,身体周边则覆盖到蛋的上面,如此不仅不会将蛋压碎,还能为其提供热能及庇护,不得不说,恐龙的智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在担心它会不会将蛋压碎的时候,它们早已想出了可行的办法。

事实证明泽伦尼次基和队员得出的结论是准确的,日本古生物学家田中康平(Kohei Tanaka)及其领导的小组在对一堆恐龙蛋的化石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另外,美国的古生物学家葛雷·艾瑞克森(Greg Erickson)也参与了一项对恐龙蛋化石的研究,该化石于1995年被发现于蒙古的戈壁沙漠中,根据化石的形状推测,当时可能是一只葬火龙正在孵蛋,突如其来的沙暴将其掩埋了,所以至今仍保留了孵蛋时的姿势。在对该化石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恐龙蛋的排列方式上,中间部位是留空的。

恐龙有望复活吗?

看过《侏罗纪公园》等系列**之后,我们常常在想,日后科学水平越来越发达,**中出现的场景是否能够实现呢?也就是说恐龙会不会被复活?曾经的克隆羊多利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抛开其他层面,单纯从技术上来讨论,恐龙有可能复活吗?关于这点,还真不好说。要解决恐龙能不能被复活,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获取完整的DNA?获取DNA的途径是多样的,比如可以提取,可以人工合成。

《侏罗纪公园》剧照

《侏罗纪公园》里面的恐龙DNA是从一只吸了恐龙血的蚊子身上提取,那么未来科技会不会发展到如此呢?我们谁也没有答案。

另外就是人工合成,我们都知道,现代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在其DNA上面有一大部分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就拿现代象跟猛犸象比起来,有99%的基因相同,那么只需要人工补齐剩下的1%,便能够完整地造出一头猛犸象来,这种方式对于恐龙来说也适用,只不过需要人工补齐的基因片段会更加多一些而已。

恐龙骨架

目前的科学水平只发展到能够在恐龙骨头中提取DNA的层面上,比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分子古生物学家玛丽史威泽及其团队就在恐龙骨头中发现了DNA,但是他们也没有办法对它进行排序和恢复,更没有办法将其表达出来,不过尽管如此,但这已经是人类前进的一大步了,也为恐龙的复活增加了一点点的可能。但是尽管如此,想要复活恐龙,依旧是困难重重。

《侏罗纪公园》剧照

首先第一点就是关于DNA的存活,事实上《侏罗纪公园》里面的桥段完全是夸大的,琥珀并不能很好地保存DNA,当生物体死亡的那一刻开始,DNA就开始腐烂了,另外微生物、氧气、水等等都会将DNA分解成更小、更退化的碎片。

事实上人们也确实尝试过从琥珀里面提取DNA,人们曾从柯巴脂(硬度在一般树脂和琥珀中间)里面的两只无刺蜂中提取DNA,但是没有得出太多有利的信息。但是不管怎么说,我对这种事还是持乐观的态度的,毕竟随着科学的进步,未来无限可能。

当时只有贝吉塔能变成超级赛亚人,按L切换到左上角显示Z后按B就可以变成超级赛亚人了(注意,变身的时候不能被攻击,否则会失败),变身后就可以猛打了(注意,超级赛亚人状态会不断消耗气,气消耗完了就会变成普通状态,所以在攻击的时候,还要抽时间去打打石头,石头会爆出补血的或补气的东西),我打19号就是用这个方法干掉的。20号是不能干掉的,打到一定程度会逃掉。之后去北方,期间20号会来骚扰3次,用同样的方法打,之后20号就去研究所了。

打开激光门,就要求破坏3台发电机,其中一台就在旁边,打掉3个**的东西就可以停止了。还有一台在右上角,但是被3个恐龙蛋挡住了,要把3个恐龙蛋平安送到下面(有难度,运送恐龙的过程无法攻击,也不能受到敌人的攻击,否则只能回去重来),送完恐龙蛋就可以破坏发电机了。最后一台在左上角一幢房子的房间里,去那里途中会遇到一个山洞,山洞里有6个开关,要以“关开关关开开”的形式,房子房间的门会打开,进去破坏第3台发电机,就可以打开激光门了。

用贝吉塔搬运蛋(因为他走得最快), 走到前面第一个慢机器人回头的时候,第二个机器人已经到上面了,这时候冲过去,到下面的时候,靠着墙走就OK了。

注:首先要远离那个机器人,否则近了他就会攻击你。然后找准时机冲过去

恐龙当然有骨龄啦,人类骨骼成年就停止生长是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1995年3月1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宣布,他们成功地从一枚特殊的恐龙蛋化石中获得了恐龙基因片段。这是人类首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在恐龙蛋化石中,居然还存在着65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恐龙的活性物质。恐龙灭绝之谜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肉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

同样,施魏策尔在至少三个其他保存完好的恐龙样本里进行同样的分离实验。一个8000万年前的鸭嘴龙、两个是6500万年前恐龙。结果她发现这三个恐龙化石中同样保存着血管、像细胞的结构、类似骨胶原质的柔韧物质。

软组织中仍保留着基因信息

目前科学家认为,化石中的有机分子在超过10万年后就不能保存下来。施魏策尔希望进一步研究,以准确揭示从这些化石骨头中分离出的软组织的构成究竟为何。这些软组织是由有机细胞构成的话,那么这些细胞中就仍旧保存有基因信息?施魏策尔表示,如果能从这些物质中提取蛋白质,科学家们可能会获知恐龙生活的细节。

她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们在实验室中对这些物质做了大量试验,看起来很有希望。”但她说,目前不知道科学家们能否从这些物质中确定恐龙的脱氧核糖核酸(DNA)。

《侏罗纪公园》将真实上演?

据专家大胆推测,如果研究人员能够从这些恐龙软组织中分离出特定蛋白质,或许就能进一步了解恐龙的生理构造,甚至从中提取恐龙的DNA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施魏策尔称:“我们还不确定能否取得恐龙的DNA,不过从目前的进展看来,希望很大。”专家指出,如果真的能提取到恐龙的DNA,那么类似科幻**《侏罗纪公园》中恐龙复活的情节或许将“真实上演”。

中国专家提出三点质疑:

内部DNA很难测定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专家王文利告诉记者,目前发现的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化石一般都属于动物硬体化石。他认为,像恐龙这样如此久远的动物的肌肉、皮肤等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木乃伊化之后才可能保存下来,在前苏联的北极永久冻土带就曾发现过猛犸象的肌肉组织。王文利表示,即使真的能发现恐龙化石中保存的结缔组织、软骨组织等,这些软组织也可能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硬化后保持完整的外形,但内部的DNA则很难测定。

恐龙的DNA可能是线粒体DNA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DNA信息提取专家邓亚军博士告诉记者,目前还不知道美国方面声称获取的恐龙DNA的详细情况。但根据常识判断,如果确实有DNA信息被提取出来,其DNA片断很有可能是线粒体DNA,即细胞质DNA。她介绍说,生物体DNA可以分为细胞质DNA和细胞核DNA,其中细胞核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而细胞质DNA只负责表达部分遗传功能。

DNA未必能送来活恐龙

这些片断能为我们送来活恐龙吗?邓亚军表示,如果人类真的希望复制恐龙,那么首要的就是确保获得完整的恐龙遗传信息,而做到这一点就非常难。怎么在保证不受外源污染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如PCR扩增等科学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恐龙细胞核DNA的信息,怎么修补DNA信息缺失的部分。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任何错误,那么复制恐龙就是一句空话,甚至会导致复制出无法想像的怪物。人类什么时候能复制出恐龙?邓亚军的回答是:“还要几千年。”

复活恐龙是否干预自然

一方面是科学家在欢呼找到了复制恐龙的线索,而另一方面,已经有人提出是否同意科学家复制恐龙的问题?对此清华大学自然科学史专家刘兵教授认为,如果复制恐龙是一种局部可控的实验室行为,那么作为学术研究无可厚非。但如果期望通过复制恐龙人为改变自然过程,那么这种行为就必须受到制止。他说,复制出的是真恐龙还是某个怪物?复制出的恐龙会在现在的自然环境中出现哪些反应?这些问题都没有人能回答。他表示,事实上在《侏罗纪公园》原著中,作者已经通过灾难性场景的描写表达出了这种对人类人为干预自然进程的深层次担忧。

新闻回放:我国首先宣称获得恐龙DNA

1995年3月1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宣布,他们成功地从一枚特殊的恐龙蛋化石中获得了恐龙基因片段。这是人类首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在恐龙蛋化石中,居然还存在着65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恐龙的活性物质。

这枚蛋化石是1993年,一个化石收藏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收集到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枚蛋化石中保存了DNA分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章良教授领头,利用同位素标记和PCR扩增技术,进一步证实了这枚恐龙蛋化石中确有DNA存在,并成功地扩增出一系列特DNA片断,通过DNA序列测定,并通过计算机与美国和欧共体基轩数据训进行比较,获得了多个基因片断。

此后,经过专家的进一步论证,认为这一结论下得过于匆忙。目前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北大学者的这一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受到了外源性污染。从恐龙蛋化石中提取出有机物的实验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