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下三条遗诏,两条针对朱棣,为何还是没防住?

老人 0 20

朱元璋留下三条遗诏,两条针对朱棣,为何还是没防住?,第1张

朱元璋留下三条遗诏,两条针对朱棣,为何还是没防住?
导读: 1、朱元璋留下三条遗诏,两条针对朱棣,为何还是没防住?2、为何说朱元璋将明孝陵的神道设计成弯道是因为“白日遇鬼”事件呢?3、朱元璋在刀下救出的干孙女青儿是谁4、电视剧朱元璋让孙女找常爷爷是哪一集里的事5、关于朱元璋反。贪的论文6、父亲、大
  • 1、朱元璋留下三条遗诏,两条针对朱棣,为何还是没防住?
  • 2、为何说朱元璋将明孝陵的神道设计成弯道是因为“白日遇鬼”事件呢?
  • 3、朱元璋在刀下救出的干孙女青儿是谁
  • 4、电视剧朱元璋让孙女找常爷爷是哪一集里的事
  • 5、关于朱元璋反。贪的论文
  • 6、父亲、大哥、母亲先后去世。朱元璋没有土地埋葬亲人,最终他将亲人葬在了哪里?
  • 7、建文帝的悲剧:同爷爷朱元璋的一项决定有关,把亲孙子害苦了
  • 8、朱元璋为何传位给朱允炆?

朱元璋一直将长子朱标视为继承人,他认为立国要强主,而治国需要仁君。只可惜天妒英才,朱标还没当上皇帝,就英年早逝了。

史书记载“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不说个个文武全才,但多数都文韬武略,要说朱标去世,还有很多优秀的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是朱元璋偏不按常理出牌,直接逃过众多优秀的儿子,选择朱标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朱允炆为皇长孙,并册立为储君。

朱允炆在当储君的时候,有爷爷朱元璋做靠山,也没有叔叔敢去欺负他。但是朱元璋也深知,朱允炆绝对不是诸位叔叔的对手。原来朱元璋分封藩王,是为了让藩王保护皇帝,可是到了晚年,朱元璋也渐渐明白,这些藩王的势力,对皇帝来说是个威胁。

朱允炆少不更事,如果将来与诸位叔叔发生矛盾,一定会落得惨败收场,所以朱元璋在临终之际,一直在想如何帮助孙儿坐稳江山。

为此,朱元璋留下他的遗诏,最终不放心地去世了。通过他的遗诏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留下三条遗诏,其中两条是针对朱棣的。

一、“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顾名思义,这一条是表示,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命令文武大臣要尽心辅佐。

二、“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

这一条也很好理解,就是说丧礼不需要太隆重,一切从简。

三、“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就是命令诸王,不能进入京城奔丧,要好好驻守在封地。

这三条遗诏,从表面看来,只是皇帝对于后事的安排,大家只需要服从就是了。但仔细分析,当中却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重点表现在后面两条。

皇帝去世是大事,一般皇帝的丧礼规格隆重,一时半会是举行不完的。可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的整个丧礼过程,仅仅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完全不符合帝王入葬的规制。

而古人讲究孝道,特别是皇家,普通百姓人家,父亲去世,儿子都要回家奔丧,并且还要守孝三年。如今皇帝去世,所有皇子按理来说,都应该马不停蹄赶回去奔丧,但是朱元璋却不愿意儿子们回来。

身为明朝开国皇帝,丧礼竟然如此简陋,甚至没有儿子来送行,未免也显得太过心酸。可是这不怪后人不孝,都是出于朱元璋的无可奈何。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孙儿朱允炆。

遗诏中明确表示,让朱允炆继承大统,那么文武百家加上诸位藩王,就全部要为新皇帝服务。

朱元璋要求丧礼从简,是避免在这个过程中,有藩王借此刁难朱允炆,所以他率先表明,是我自己要求一切从简,就算朱允炆把丧礼办得不够好,也不能怪他,他也是尊重我的遗愿。

另外,不准诸王回京奔丧,是为了防止有人趁机造反,如今朱允炆羽翼未丰,诸位藩王却是实力雄厚。原本让朱允炆继位,就引起儿子们的不满,如果这时候有人起异心,那朱允炆必败,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杜绝他们回来。

当然朱元璋的遗诏,主要是替孙儿防住各位叔叔,在众多藩王中,朱棣又是能力最强的一个,朱元璋也认为,朱棣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所以他最针对的,就是这个像极了自己的儿子。

看得出,朱元璋为了孙儿确实用心良苦,就算委屈了自己(将丧礼简化,不许儿子回来奔丧),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保住孙儿的皇位。朱元璋为朱允炆做了这么多,那为何最后还是没防住朱棣呢?

这就是朱允炆的问题了,只能说他还是太嫩,完全不是朱棣的对手。想要削藩,又没有详实可行的计划,更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诸位叔叔表现又太过冷血,这就直接激怒了朱棣,导致悲惨的结果。

可惜朱元璋为孙儿筹谋一切,最后皇位还是落到了自己儿子手中。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这其实是一个民间故事:大意就是说朱元璋因为一件小事情处置了大臣的老婆,结果后来就一直做恶梦被这个妇人惊扰。有一次朱元璋去自己的皇陵视察情况,竟然在青天白日里看到了这个已经被他处死的妇人,回宫以后的朱元璋更是心事重重夜不能寐,他担心自己去世以后也受到惊扰,于是就把明孝陵的神道设计成了弯道的样式,这样只会”直来直去“的妇人就不能去打扰朱元璋了。

话说当年的朱元璋登基以后,为了犒劳自己的得力心腹开平王常遇春,就御赐了常遇春几位貌美女子。奉了皇命的众女子自然是要尽心竭力的伺候自己的男主子,有一次一个女子在给常遇春送饭的路中,因为手美被常遇春多看了几眼,善妒的常夫人就把这个女子抓下去砍掉了一个肩膀!目的就是为了警示其他女子也安分一些,常宅里还是她说了算。

得知这个事情的朱元璋十分愤怒:我赐下去的东西,就算是个物件儿你也应该供奉起来,现在我赏的大活人居然因为这样的理由就被你砍了胳膊,我作为皇上的威严何在?于是朱元璋就把常夫人抓进皇宫,然后把这个善妒的常夫人做成了一锅“妒妇汤”。可怜这位常夫人,因为善妒就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但是这件事以后,朱元璋就觉得自己一直被常夫人的”灵魂“骚扰,甚至还在自己的皇陵里也碰见了她。担惊害怕的朱元璋请了高人做法,然后根据高人的指示改变了通往自己皇陵里的道路,这样的就可以避免自己去世以后被常夫人惊扰。不过,后世有医家在评论朱元璋“白日遇鬼”一事时说,不排除这一现象是因为朱元璋晚年有心理疾病而产生了幻视幻听现象导致的。

在电视剧《朱元璋》中青儿是韩国公李善长的孙女,但在历史上并没有此人物,根据《明史·李善长传》记载,李善长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只有李善长之子李祺因驸马身份得以免死。夫妇和子女都被流放到江浦,永乐元年(1403年)卒。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

扩展资料:

李善长,明开国第一功臣,论其地位,可比肩汉之萧何,洪武三年进封韩国公,洪武二十三年卷入胡惟庸案被诛。胡惟庸谋反不是冤案,牵连出来的李善长自然也不冤枉。

可以说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种态度,足以让朱元璋起杀意了。他全心相信的李善长终究不是萧何。

朱元璋晚年时,像李善长、刘伯温、吕昶等打江山的文臣智囊以及徐达、李文忠、傅有德、廖永忠、汤合等武将也都趋于暮年。要杀掉这些能臣武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朱元璋接班人朱标的早死,皇太孙朱允文的弱小。

暮年的李善长虽是暮年但影响力仍然很大,宰相门下更是遍布天下,暮年的朱元璋更担心的是后继之君震不住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这帮淮西勋贵,这帮骄兵悍将必然威胁朝廷的统治。

外加上胡唯庸的乱整,蓝玉的狂躁。这些人并不年轻,若被培养了三十几年的朱标活着这些人纵然有再大本事朱元璋也是不怕的,可悲的就是接班人换了才有下来的一系列大动作,功臣良将收拾待净培养新帝的新团队。

-朱元璋

-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

《神机妙算刘伯温》第九集。

聚宝、集权、天魔乱聚宝盆其实就在林家,胡惟庸和朱樉杀了林家上下,独漏了林月瑶,林月瑶因而对朱氏恨之入骨。朱元璋知道朱燕在泰洲的荒唐事后,下令要杀他,手持真的聚宝盆的林月瑶救了朱燕,然后神秘失踪了。

等朱燕再见林月瑶时,她已经投靠了胡惟庸,胡惟庸和冷宫妃子--和嫣宁是师兄妹。和嫣宁曾要杀马秀英,因而被打进冷宫,朱棣为她而出却不自知。胡惟庸与和嫣宁利用林月瑶在皇子之间周旋,闹得皇子之间天翻地覆。

真实身份为通天教天尊的朱樉和刘伯温斗智要抢聚宝盆,就在两人达斗间,林月瑶和聚宝盆被神秘的蒙面人夺走。和嫣宁计划要认回儿子,还有杀掉马大脚,把马大脚困在冰洞里,却为了儿子说出马大脚的下落。为了救马大脚,朱棣、朱标和朱燕不惜犯险去抢开天劈地无形斧。

朱燕的义妹为了救被陷害入狱的义母李娘娘去了相国府找证据,反而被朱樉打死。马大脚救出来后,和嫣宁又杀掉李娘娘嫁祸马大脚。这对朱燕来说简直难以接受,刚失去妹妹李心兰又要承受失去母亲的痛苦,他去找天尊即朱樉报仇反被打成重伤。

高彬带他回泰洲找老徐,成功让朱燕觉醒成为了通天教的地尊。之前胡惟庸为了救被刘伯温打伤的朱樉用尽内力,为了让功力恢复他和和嫣宁找上了阿秀,为了得到她的眼睛恢复七叶木根的功效,他们利用刘伯温送阿秀的娃娃对她下咒,让她爱上朱樉,然后向刘伯温下毒,要求阿秀以眼睛来换解药。

瞎了眼的阿秀两度离开刘伯温,为了医治阿秀的眼睛,刘伯温和他曾当御医的母亲梅玉琳去找一个叫灵姑的人,灵姑随他们下山。与其同时,皇子们也各自为了储君之位而努力着,想办法要把自己的名字写进集权盒,最后刘伯温阻止了他们,打开昭书的时候却发现里头写上了朱樉的名字。

在昭书上写上了朱樉的名字的人是飞云道长,他的真实身份是沈万三,回来找朱元璋报仇的。他把朱元璋的灵魂藏了起来,最后刘伯温联合众人的力量救回皇上。沈万三收了林月瑶作徒弟,把她培养成人尊。

朱樉和林月瑶刚出世就被梅玉琳调包,朱樉是沈万三和灵姑的儿子,林月瑶才是硕妃和胡惟庸的女儿,只有梅玉琳和沈万三知道。朱樉去刺杀朱元璋因而让其天尊的身份曝露,正面临杀头危机。

扩展资料:

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五行八卦,却非古怪术士,信手拈来万物皆是武器。在正邪对抗中,冷静睿智、嫉恶如仇,是个俊秀风雅,充满正义、智慧与幽默的角色。

朱元璋虽然坐上帝位,却仍保有农民气息,是个可爱的平民皇帝。对人性了解简单,容易受人挑拨。在政治上雄才大略,私底下却不识字,又老爱跟刘伯温较劲。

早在朱元璋登基之前,就已经结缡数载,性格与朱元璋如出一辙,也是个性情中人。算是朱元璋的天敌,又对刘伯温崇拜有加,形成三角相克的微妙关系。

  民族英雄,反贪先驱——朱元璋

  生平

  休养生息

  清除权臣

  打击贪官

  集权统治

  紧抓教育

  身葬孝陵

  纪念朱元璋

  家族列表

  纪念朱元璋

  家族列表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国历1328年9月18日~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汉族,民族英雄。原名朱重八(朱八八),后取名朱兴宗。字国瑞。祖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祖籍古泗州城(今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其祖父一代迁至豪州钟离(金安徽凤阳东北),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的成功秘诀与治国理想:

  成功秘诀——1、网罗天下名士。如:刘基、章谥、叶琛、宋濂、冯国用、冯胜等。

  2、恪守“九字方针”。“九字方针”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方针是开国功臣朱升提出的。

  3、打造“铁军”。

  4、打好关键战役。如灭了在武昌称汉王的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治国理想

  1、发展生产,阜民之财

  2、节约开支,省民财力

  3、节省工役,减轻负担

  4、宣传教化,加强法治

  5、打击贪官,澄清吏治

  出身布衣

  朱元璋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朱重八的父亲,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的妈妈陈氏,叫陈二娘;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他本人排行老三,所以叫朱重八。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明初,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了元朝,朱元璋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病,于是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废除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帅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

  在中央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废除丞相制。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

  胡惟庸是凤阳定远人,1373年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胡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个势力集团,威胁皇权。1378年,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行动。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结果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朱元璋十分生气。十一月又发生了占城贡使事件。占城贡使到南京进贡,把象、马赶到皇城门口,被守门的太监发现,报与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将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广洋抓进监狱。但是,两丞相不愿承担罪责,便推说接待贡使是礼部的职责,于是,朱元璋便把礼部官员也全部关了起来。

  两相入狱,御史们理解了皇上的意图,便群起攻击胡惟庸专权结党。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

  朱元璋以专权枉法之罪杀了胡惟庸后,胡案就成为他打击异己的武器,以致受牵连而被杀者达三万多人,最后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也受牵连,77岁的李善长全家被杀。

  接着,朱元璋又于1393年杀掉功臣蓝玉。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1391年,四川建昌发生叛乱,朱元璋命蓝玉讨伐,临行前,朱元璋面授机宜,命蓝玉手下将领退下,连说三次,竟无一人动身,然而蓝玉一挥手,他们却立刻没了身影。这使朱元璋下决心要除掉蓝玉。1392年的一天,早朝快结束时,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审判官们目瞪口呆,不再审了。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杀死,尔后,就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人。

  对于朱元璋的滥杀,皇太子朱标深表反对,曾进谏说:“陛下诛戮过滥,恐伤和气。”当时朱元璋没有说话。第二天,他故意把长满刺的荆棘放在地上,命太子拣起。朱标怕刺手,没有立刻去拣,于是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拣,我把这些刺去掉,再交给你,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杀的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除去他们,你才能坐稳江山。”然而朱标却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扔向太子,朱标只好赶紧逃走。

  编辑本段打击贪官

  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他的父母及长兄就是死于残酷剥削和瘟疫,自己被逼迫从小出家当和尚。所以,在他参加起义队伍后就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

  后来他登基皇位不食言,果然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他的办法很特别:

  首先,朱元璋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当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拍马屁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其次,朱元璋敢于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大胆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

  洪武十五年,户部官员与地方官府勾结,采取预先空白报表盖印后私自填充虚假支出数额营私肥己贪污财物。朱元璋发现后,立即将各地衙门管印的长官全部处死;副长官打百棍边疆充军。三年后,又查出户部侍郎(相当今天的副部长)郭桓和各司郎中(司长)、员外郎(副司长)与各地到中央缴纳课税的官员结成贪污团伙,采取多收少纳、捏报侵欺手段贪污国库物资折合粮食达两千四百万石的犯罪事实。他将这些贪官统统处死,各省、府、县牵连人员无一幸免,一时几万贪官人头落地,受到不同处理的人就更多了。洪武二十五年,户部尚书赵勉伙同老婆内外受贿十几万银两东窗事发,结果夫妻二人双双成了刀下鬼。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书开济接受一死囚家贿银万两,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他还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钱物,并导致一家20口人全部自杀的悲剧。洪武十九年,刑部郎中、员外郎受贿虚报死亡并私放两死囚。这些大贪官都被朱元璋斩首。

  洪武十八年,工部许多官员借营建宫廷之机,采取虚报工匠工役人数天数多领工银,发放时克扣工匠银两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就查处侍郎韩铎、李桢贪污受贿案,并且带出中央专门派去监督工部的工科给事中。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把征兵之机当作生财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袭军户所送贿银达23万两。朱元璋他也送上断头台。

  洪武十九年,礼部侍郎章祥,伙同员外郎辛钦,竟然私自侵吞皇帝赏赐公主婚礼的银两,也被朱元璋拿了个正着。

  朱元璋为了监督各级官吏行为,专设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职位。然而这些监督部门也被腐败了。洪武十九年,都察院御史刘志仁奉命去淮安处理一宗案件。到达后他故意拖着案子不审,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两家许多钱物,还诱奸良家民女。后被朱元璋处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个给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贪污受贿行为,一一做了处理。

  第三,朱元璋发明“剥皮实草”的残酷刑法处置贪官。一天,朱元璋在翻阅一批处死贪官的卷宗时突发奇想:百姓痛恨的贪官一刀斩首太便宜了他们,何不采取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他还创造了“剥皮实草”刑法,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子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这种触目惊心的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为了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有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进士和监生下基层查勘水灾,结果有141人接受宴请,收受银钞和土特产品。朱元璋在斩杀他们时伤心的连连叹气。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近两年时间编纂的《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

  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举”,借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极其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没有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没有根除。他晚年只能发出“为何贪官如此之多,早晨杀了,晚上又生一拨”的哀叹。

  更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他在世时,通过他堂·吉诃德式的努力,贪污腐化现象得到了一时的抑制,然而却积蓄了巨大的反弹能量。在他死后,腐败又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愈演愈烈。明代中后期,腐败现象在各级官吏争先恐后的疯狂和无耻状态中,向政治肌体的一切环节蔓延扩散,并最终积聚成为汹涌的巨涛,吞没了整个王朝。大明最终以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王朝之一被列入史书。

朱元璋后来将自己的父母以及大哥朱兴隆安葬在他老家濠州的一个地主——刘继祖的一小片田地以北的地方。因为当时濠州闹蝗灾,朱元璋他们地里的收成不好。于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朱元璋的家里因为交不起佃租,他的大哥和父母就活活饿死了。当时朱元璋的家里很穷,根本就没钱买棺材,甚至连用来包裹他的去世的亲人的一块草席都没有,更不要说埋葬他们的土地了。

当时朱元璋本来有找过地主刘德借一块田地来埋葬自己的大哥和父母,但是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当时还只是孩子,刘德又怎么会把田地给他们来埋葬家里人呢?但是这时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就大发慈悲,叫朱元璋把自己的亲人们葬在自己家田地的一个角落里。还送给他们几块草席用来包裹亲人们的尸体,算是十分人道了。

就在朱元璋把他的家人们安葬在刘继祖的田地里没多久之后,有一个风水先生闲逛到了朱元璋埋葬他的大哥和父母的地方,但是这个风水先生立马就算出来了这片坟地安葬的人不一般。因为他看出来了这片坟地上涌动着帝王之气,被埋葬的人的后人以后必定就是皇帝。但是这句话被在田里干活的刘继祖听去了以后,他就特别生气和懊悔。因为如果这片坟地上涌动的是帝王之气的话,那朱元璋要是当了皇帝就会让天下大乱了啊!因此刘继祖就含蓄地向朱元璋提议将他父母的坟墓往北边移一点点。

后来这个风水先生又回来转悠了之后,他发现朱元璋亲人的坟墓不见了,因此他又向在田里耕地的刘继祖问了一下那两个坟墓地去向。这个风水先生知道了事情的缘由之后就对刘继祖说他这么做其实是白费劲。因为现在整条路的帝王之气都变得非常浓重了。这应该就说明朱元璋会占完南京打北京,但是刘继祖他也可以因为帮朱元璋下葬父母而得到一些赏赐。

因此,朱元璋的父母应该最后就是葬在濠州老家——刘继祖家里的田地的北边了。虽然朱元璋父母一开始无法下葬,而且他们的坟中间还迁移过一次,但这对于朱元璋的帝王之气来说也没什么影响。后来朱元璋就没有再迁动过自己父母和大哥的坟墓了,直接在原地给他们修了皇陵。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此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名副其实的一个草根皇帝。

朱元璋的出身大家也知道,祖上几代都是贫农,如果没有意外,朱元璋还会是一个农民,可是,在元末那个大乱世中,即便是贫民也活不下去。

朱元璋的父母兄弟全部活活饿死,自己想要活下去,还被人诬陷造反,最后朱元璋在绝地之中,开始了一个小人物的反抗。

最后的朱元璋成功了,他在一次次的讨饭过程中,在一次次亲人离去的无情打击中,朱元璋开始变的强大了。

最后,这个要过饭、当过和尚的贫民,成为了明帝国的开创者。

朱元璋深知自己早年的悲剧,所以当上皇帝后,朱元璋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也受苦受难,因此朱元璋给自己的孩子很好的受教育条件和生活水平。

这彰显了朱元璋作为一个父亲应有的责任。

特别是在对待朱标的问题上,朱元璋很用心,他知道朱标是帝国的继承者,所以,在教育和历练朱标的时候,朱元璋都十分用心。

然而,朱标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异常绝望。为了转移对儿子朱标的爱,也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固,朱元璋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

但是,这时候朱元璋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孙子太小了,跟着自己打江山的兄弟们又太强大了,所以,朱元璋决定要为自己的孙子扫清障碍。

于是,朱元璋开始对昔日过命的兄弟动手了,而且很决绝的动手了。

朱允炆成为太子的第二年,朱元璋发动了洪武年间著名的蓝玉案。短短几年时间,和朱元璋一起起来的兄弟被清洗了个干净。

特别是武将,可以说被朱元璋一扫平光。不过朱元璋也不是赶尽杀绝的,他知道,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要想治理好天下,一定离不开大臣的辅佐。

于是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了很多文臣,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齐泰、黄子澄还有方孝孺。

在朱元璋看来,武将都是外人,文臣掀不起什么风浪,至于开疆拓土,打击蒙古,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兄弟们来干,开疆拓土的重任需要自己人。

谁是自己人呢?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的儿子们,也就是孙子建文帝的叔叔们是守护江山的不二人选。

然而,朱元璋的这一决定,给自己的孙子造成了巨大的麻烦,甚至是致命的麻烦。

公元1398年,即洪武三十一年,一代君王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也就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

此时当皇帝的朱允炆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对爷爷朱元璋留下来的人,建文帝也是委以重任的。

建文帝直接让方孝孺进行政治改革,文臣上台,先对朱元璋一朝的残酷刑罚进行了改革,之后这些文人开始将手伸到了军界。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是典型的文人,他们认为,地方的王爷不能有过多的权力,特别是不能有太大的军权,于是这三人建议朱允炆削藩。

其中,黄子澄是比较有想法的,他直接引经据典,说汉朝因为地方王爷权力过大,导致了七王之乱,我们明帝国一定要吸取教训,绝不能让这一悲剧在明朝重演。

于是,朱允炆亮出了自己的屠刀,屠杀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叔叔们。

在动手顺序上,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建议朱允炆,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而且朱棣的地位也比较重要,他镇守北京,直接对抗蒙古,不易先对他出手。

还是应该先对势力不强的下手,这也就是所谓的找软柿子捏。

朱橚首先成为建文帝削藩的对象,此人是朱元璋的老五,驻守河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朱允炆说朱橚谋反,最后让李景隆将其逮捕,并流放云南。

其实,朱允炆在打压朱橚的时候,表面是对朱橚下手,其本质是对朱棣下手。

因为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给朱允炆的建议是,通过打压朱橚来看朱棣的反应,可是黄子澄等人的阴谋并没有得逞,朱橚被处理后,朱棣一点反应没有。

这就让建文帝无从下手了。于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建议朱允炆对朱棣周边几个王爷下手。

之后,朱棣周边的几个王爷代王、齐王等人先后被削掉。而此时的朱棣还很能够沉得住气,根本没有任何反应。

可是建文帝这里沉不住气了,建文帝不知道朱棣怎么想的,于是加紧步伐削藩。

再后来就是湘王、岷王相继被处理掉,此时的建文帝还想,我就是不动你燕王,就是要迷惑你,让你坐立不安。

然而,建文帝还是小看了朱棣这个叔叔,就在建文帝雷厉风行削藩的过程中,朱棣也在部署自己的军备。

朱棣隐忍不发,一旦发作,这个二十多的侄儿是奈何不了他的,后续发展也确实是这样的,朱棣靖难之役,直接将建文帝的皇位抢了。

这些故事,其根源和朱元璋的决策是有莫大关系的,朱元璋真是把自己的孙子害苦了啊!

朱元璋死前立已先于他死的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崩后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而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软瘦少不更事的朱允炆倒在了四叔的脚下,朱棣即位,为永乐皇帝。虽然朱棣创造了一代“永乐盛世”,但因其好大喜功,国库也空虚,并且朱棣杀害了以方孝儒为代表的一些文人,使一些直臣文人不愿为朱棣效忠,也为太监干政制造了机会。朱元璋晚年大肆贬杀能臣,为了保全龙脉,怕朱允炆太软弱,但正是这样,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身边可用的能臣已经不多了,这个确实是朱元璋自己也没料到的。朱棣从胆魄与能力均在朱允炆之上,可在他创造永乐盛世之后,也给后世的明朝留下了许多祸患。一是太监干政,明朝的太监干政是比较厉害的,其阴损与残酷程度也非同一般,代表性的是刘瑾、魏忠贤。朱元璋废除了锦衣卫,严令太监不许干政,朱允炆也是这样做的,就使朱允炆身边的太监私下帮朱棣的忙,朱棣后来的成功也有太监的功劳。二是朱棣喜武,朱元璋时期朝廷就处在一种非常紧张的气氛之中,而朱允炆执政时间就宽松得多,且重视文人,但朱棣即位以后很少有文人直臣愿为其效劳,这如果影响就在他一朝也就罢了。因为我们说封建王朝之中,本来就是成者王侯败者贼,而且篡位的又是他朱家自己的人,算不得什么。可个人觉得朱棣后面的继任者在小时受到的文治方面的教育不够,远不如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留下的教育孩子的传统好啊,清朝就没有昏君,充其量是个庸君,而且明朝荒怠朝政的昏君太多了,以万历、天启为典型,这不能不对朱棣所留下的后世对皇孙的教育影响有些思考啊。如果当时,朱元璋不杀那么多能臣,或者直接传位朱棣,可能明朝的历史就将改写。做什么事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己和,如果不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也就没有努尔哈赤十三幅铠甲起兵了。大明即将改写,历史即将改写。

明朝可以和历朝历代君主相比较的只有明太祖和明成祖两位,而在大明国朝可以有所称道的是有太祖、成祖、宣宗和弘治皇帝,而称得上一代伟大帝王的,个人认为一个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