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俗语:“断肠笛子送命箫”,啥意思?

孩子 0 38

古代俗语:“断肠笛子送命箫”,啥意思?,第1张

古代俗语:“断肠笛子送命箫”,啥意思?
导读:“断肠笛子送命箫”可以去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但是许多人听到这句俗语都会感到疑惑不解,其实对于这句俗语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第一个方面,笛子和箫这两种乐器在吹奏的过程当中声音十分的婉转悠扬,而且有些许的凄凉,由此来表达人们的思乡之情。当笛声

“断肠笛子送命箫”可以去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但是许多人听到这句俗语都会感到疑惑不解,其实对于这句俗语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第一个方面,笛子和箫这两种乐器在吹奏的过程当中声音十分的婉转悠扬,而且有些许的凄凉,由此来表达人们的思乡之情。当笛声和箫声想起就能够代表人们的离乡之心,愁绪断肠。在许多的古代诗句当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字眼,那就是断肠人通过这样夸张的手法。其实能够表达一个人十分热切的思乡之情,在远离家乡的时候,对于家人和亲人的想念不亚于段长的痛苦。因此听到悠扬的笛声和箫声的时候,就连联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处境,由此产生一种非常悲泣的情感。第二个层面,则是可以从学习笛子和箫这两种乐器的难易程度来解读。笛子中国非常古老的一种乐器,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在学习这种乐器的过程当中,需要人们非常熟练地运用自己的气息。在吹奏曲子的时候,就有可能因为气息不足而感到异常的困难。箫,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这两个乐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声音婉转悠扬而且音色圆润,但是在吹奏过程当中所运用到的技巧也非常的复杂而且多样。因此学习这两种乐器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句俗语也有可能是来形容这两种乐器的困难程度。

古代的俗语其实对于现如今许多的人而言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毕竟它是凝结了许多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生活经验所形成的。经过了时间和岁月的洗礼以及沉淀,并且也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所形成的。因此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其中包含着非常深刻的意义。即使是放在现如今的生活当中,也可以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弄玉吹箫的意思介绍如下:

弄玉:秦穆公之女。比喻男欢女悦,结成爱侣,共享幸福。

弄玉吹箫的读音为:弄玉吹箫 nòng yù chuí xiāo。

弄玉吹箫的相关造句如下:

1、他的宝贝女儿叫做赢弄玉,极擅吹箫,以致于后世有弄玉吹箫的说法。

2、在妙欲楼曾经见到慕容伤羽弄玉吹箫,和陈湘好像还是故识,此人的深浅连猴子都看不透,所以没再无理。

3、箫史每天教弄玉吹箫,模仿凤的叫声。

4、老爷好生不讲理!奴家又不是那生火的粗婢厨娘,又哪会烧饭奴家自小学的是弄玉吹箫弹琵琶,推油按摩马杀鸡,老爷如何做那焚琴煮鹤之事,教奴家去杀鸡宰鱼

5、有一青年男子萧史,乘龙而至,奏箫之技,精妙入神,前来教弄玉吹箫。

6、那当然,你是没有见识过我,吹口琴、玩玉笛、泡泡妞、看小书、占卜星卦、观人眉宇、风流倜傥、弄玉吹箫、窃玉偷香什么我都在行!

成语接龙:

弄玉吹箫 箫韶九成 成群集党 党恶佑奸 奸*掳掠 掠影浮光 光前裕后 后悔无及 及瓜而代 代代相传 传经送宝 宝马香车 车马盈门 门户之争 争长竞短 短吁长叹 叹为观止 止渴望梅 梅妻鹤子 子虚乌有 有才无命 命世之才 才高意广 广开才路 路断人稀 稀奇古怪 怪力乱神 神龙马壮 壮发冲冠 冠履倒置 置之不顾 顾复之恩 恩绝义断 断垣残壁 壁垒森严 严气正性。

  男子对女子

  1、缠臂金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苏东坡《寒具》诗虽然是写一种叫馓子的食物,但诗中“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

  ”的句子更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见臂钏为古代女性容色增辉的效果。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在她的《恨别》中写道:

  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寒馀缠臂金。

  别后大拼憔悴损,思情未抵此情深。

  在理学禁锢日深的南宋,朱淑真是一位敢于冲破藩篱,热烈追求个人幸福的女子,这首诗表达了她与恋人分别后肝肠欲断的思念,思念使她日渐消瘦,憔悴,以至于缠臂金都松脱了。可惜她到底没有见到她思念的人,因为她爱的人最终选择了逃避,朱淑真只好写下“待封一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幸人。”后抑郁而终。

  2、戒指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 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全唐诗与李章武赠答诗》的题解中注释说,唐时,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道:

  “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早已忧思而死,指环只是空留怅惘。宋李昉《太平广记》里说后来李章武与王氏子妇的灵魂神会于王氏宅中,这应该是人们对这场爱情结局的美好愿望。

  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赠馈方式是类似的。范摅《云溪友议》中写书生韦皋少时游江夏期间,与少女玉箫从相识到相恋的故事。韦皋临回家乡前送给玉箫一枚玉指环,发誓少则五年,多则七年后会来娶玉箫。然而七年光阴过去了,薄幸的韦皋却不复再来,痴情的玉箫绝望地沧呼:“韦家郎君,一别七年,是不来矣!”竟绝食而死。人们怜悯玉箫这一场悲剧,就把韦皋送给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很多年以后,韦皋官运亨通,做到西川节度使,才辗转得知玉箫的死讯,他悔恨不已,于是广修经像,以忏悔过去的负心。后来有人送给韦皋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与玉箫一模一样,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环的肉环隐现,韦皋知道是玉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终于以再生缘的形式实现了隔世的结合。是耶非耶?为了人间有情人终局的美满,只好姑妄信之了。

  这个故事里还有一段写韦皋凭借少翁招魂之术与玉箫的魂魄相会的情节,让现代的人们体会了一个古代痴心女子对薄情人负约的责备。相会以后,临去时玉箫对韦皋说:“丈夫薄情,令人生死隔矣!” 生死隔矣,只缘丈夫对感情承诺的薄情!而怨言竟然是面带着微笑说出来的,这样的微笑却带着何等的沉痛。千载之后,这段文字还让我们读来感慨万千,而古代女子依人为活的命运注定玉箫只能如此。当相思空掷了,还是如此难舍难弃的眷恋,望穿秋水地想念,一枚戒指误了她这一世,她又一往无悔地戴着它到了来世。

  戒指既然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隋代丁六娘《十索诗》所写“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或许可以说明古代,甚至是现代女子对戒指的那一份难言的情怀,这个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却最重。满怀着希望,伸出手来让心爱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许幸福地戴上一辈子,或许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3、耳环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我国女性用耳饰打扮自己的最早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可知穿耳从三代时起至今不衰的时尚。耳饰又分为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环。是否也因为这首诗让人觉得以耳环为信物透着悲情?元末张惠莲悼念亡夫的《竹枝词》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

  忆把明珠买妾时,妾起梳头朗画眉。

  郎今何处妾独在,怕见花间双蝶飞。

  4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

  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安史乱起,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行人仓皇西狩,马嵬坡六军不发,唐玄宗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让她独自去承担酿成国家战乱的责任。杨贵妃被绞杀后,尸体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复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遗体移葬,办事宦官发现贵妃的遗体只剩下莹莹白骨一架,唯有临死时佩戴在胸前的香囊还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复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见到香囊睹物思人,当年骊山歌舞的欢乐宛在,伊人的浓爱只留下眼前这只香囊!他把香囊装入衣袖,不禁老泪纵横。八十年过去后,诗人张祜感叹此物此事,写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诗:

  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

  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没有人再能为玄宗解开这只小小的香囊了,说不清楚是爱还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环谁人能解得开呢?

  《晋书 贾午传》中记载了贾充的小女儿贾午与她父亲贾充的幕僚韩寿相恋的故事,幽会时贾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赠,不料上朝时韩寿身上的香味被贾充察觉,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后,没有责怪女儿,而是让女儿嫁给了韩寿,并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这西域之香应该由贾午装在自己亲手做的香囊里相赠,才不算辱没了贵重礼物和女儿家的一番情意。《红楼梦》里林妹妹也曾给宝哥哥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有一回写黛玉误会宝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香囊却是宝玉贴身戴着,怎么会送人?当芳华不再、红雨落尽的时候,见香囊犹见伊人,却只怕宝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成泥做土香如故,却为谁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钗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续汉书》中说:贵人助蚕,戴玳瑁钗。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山有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钗,世号灵钗。可见古人尤其看重玳瑁制成的钗。五代诗人汤僧济曾经在井中淘得一支古钗,感慨中赋诗曰: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边,摘花还自比,插映还自怜。

  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宝钗於此落,从来非一年。

  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鲜,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传。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渊海角信音稀,梦回海辽北,魂断玉关西。月解团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述说金兵攻陷汴京后,词人与自己的爱人分离之痛。十四年间兴亡满眼,再无处追忆旧时明月,这首词因为有国破家亡的背景而显得格外沉痛,词中的分钗在生离死别的大动乱里,也就不是一段仅仅陷于儿女情长的忧思了。

  而在历代关于分钗寄情的诗词里,最让人伤怀的还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6手镯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

  “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现在,手镯作为信物的功能越来越淡了,但它仍然是女孩子们手腕上最美的风景线,古典与现代在不经意间暗暗地联系在一起,戴着手镯的姑娘,你可知道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镯常常背负着盟誓的重托?

  7玉佩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

  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所以《诗经》里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这就是“结缡”,它后来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清闻人倓《古诗笺》中把“美玉缀罗缨”解释为“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昭。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写宝玉和黛玉怄气,将颈上的通灵宝玉一把拽下又摔又砸,惹得黛玉大哭,袭人劝宝玉“你不看别的,你看看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给同林姑娘拌嘴的。”一句话又让黛玉伤心不已,顾不得病抢过玉来,用剪子将自己给宝玉结的穗子剪成好几段。书中有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一对痴情的人何苦来这样相互折磨,其实林妹妹的一番情深都在这玉玦上,宝哥哥怎么会不知道?

  8同心结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繁钦诗里几次说起“结”,

  “结”是一个被赋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汉字,从远古到今天,它始终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里。同心结也一直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所谓“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诗源》里有一个故事,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信物,姜氏打开箱子,取出连理线,穿上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了,相对其他的信物,同心结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为它融入了恋人的巧思。

  多情的古人留下许多与结相关的诗词:六朝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里的“结同心”;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结爱》:“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里的“结心肠”都表现了对爱情海枯石烂,誓不变心的决心。唐长孙佐转的妻子诗《答外》写她给戍边的丈夫做同心结,用同心结倾诉相思和离情之苦:

  征人去年戍边水,夜得边书字盈纸。挥刀就烛裁红绮,结作同心答千里。

  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同心再解不心离,离字频看字愁灭。

  结成一衣和泪封,封书只在怀袖中。莫如书故字难久,愿学同心长可同。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北宋林逋所作的《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终生未娶,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那么这一怀难舍的情愫,却从何而来呢?不由得让人猜测林逋当年是否因为同心结未成,以至苦了自己一生,或许也苦了两个人的一生?

  9簪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搔头是簪的别称,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由此而来。古时规定罪犯不许戴簪,就是后妃有过错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周宣王的姜后有一段“退簪劝政”的佳话:说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国政,明晓大义的姜后为了规劝丈夫勤政,就退去了发簪和耳坠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后感到羞愧,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开创了周王室的中兴局面。

  《鼓吹曲词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准备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饰这支簪子,加上双珠还觉不足,再加上玉饰,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却不料“闻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 “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何苦这样做呢?还是从心头难以割舍的那份情意吧。

  10裙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古时将绢称为纨素,“纨素三条裙”指的是绢做的裙子。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古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而有“裙”的名称。历史上曾出现过各式各样的裙子,如:弹墨裙、凤尾裙、月华裙、真珠裙、郁金裙、石榴裙等等。《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这种以百鸟之羽织成百鸟之状的裙子, 由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创制,并在当时贵族女性中广为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瑞鸟被捕杀殆尽,后被朝廷下令禁止。奢华的贵妇毕竟是少数,古代的平民女子都是朴素的戴荆钗、着布裙。因此,“钗裙”也是千百年来我国普通女性的代称。

  关于裙子的情愫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武则天一首《如意曲》: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诗是她为谁写下的呢?一样身处于千丈红尘与茫茫人海,人世间的女子哪怕豪气干云如武则天,看到月光里的桂树,仍旧没逃得过夜夜绵长的思念,又有谁能躲得过?

  魏晋南北朝以前的情诗,处处都可见到不加掩饰的真挚与炽烈,三国诗人繁钦的《定情诗》也是如此,诗里一对恋人用各种信物来见证他们的爱情,每一信物都被赋予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诗中提到的信物有一些已经远离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一些直到现在还在相爱的人之间传递。

  女子给男子

  一,内衣。古代女子,贴身必着肚兜或抹胸,上绣各式吉祥图案,少女若以此物定情,少男必时时贴身穿着,其中寓意,自不待言。如果你有钱,自然可以赠送高档的内衣,如三言两拍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珍珠衫便是一件珍贵的定情内衣。

  二,头发。古人云:身体发肤,父母所授,不可轻易毁弃。但一旦遇着情郎,自然女大不由娘,管他什么规矩,拿起剪子一铰,一束青丝赠潘安。可想而知,这一束头发,将惹出多少情思!

  三,香料。龙涎香是首选,其他有独特芬芳的香料也不失为定情嘉品。试想,一旦你的情郎身上散发某种独特的香气,不是向其他女子暗示此人已经有所归属了吗?这和动物们四处撒尿或以气味占领辖地,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韩寿偷香的佳话,就是少女送他龙涎香给送出来的。

  四,对半之物。将成双成对的物件或搭配成对的物件拆开,各执一半,以表盟约,其作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合同,一式二份,以后哪怕沧海桑田,只要两边的信物对得上,就可以再续前缘。古代少女有将胭脂盒拆开,以盖子送情郎的,有将镜子拆开,以一半赠情郎的。如果现在小女生要学习参照的话,建议将剪刀拆开,各人得一般,或者买一杆称,把秤砣喂情郎,让他铁了心爱你。

吹箫,意思是吹奏箫管(一种中国的传统乐器)。出自《史记·周勃世家》:“ 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 

词语释义

1、吹奏箫管《史记·周勃世家》:“ 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清钱谦益《偶读<史记>戏书纸尾》诗之二:“牍背千金狱始明,吹箫织薄可怜生。”

2、用伍子胥吴市吹箫乞食事,谓乞食。 唐虞世南《结客少年场行》:“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 郁达夫《怀扬州》诗:“乱掷黄金买 阿娇 ,穷来吴市再吹箫。”详“ 吴市吹箫 ”。喻义:吹箫吴市的意思是像伍子胥在吴国的街市吹箫乞食一样,比喻行乞街头。也作吴市吹箫,而吹箫是用来婉指乞丐。

3、汉 刘向《列仙传·萧史》:“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 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后遂以“吹箫”为缔结婚姻的典实。 

唐白居易《得景请预驸马所司欲科家长罪不伏判》:“选吹箫之匹,虽则未获真人;预傅粉之郎,岂可滥收庶子?” 明陈汝元《金莲记·小星》:“好遂吹箫愿,喜嬴台乘鸾风便。”

汉服与箫

箫的产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中国考古学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现存浙江博物馆)。

这批骨哨是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将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们长7厘米左右,管径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开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几个音来,于是就形成了骨哨。